全 文 :u种方法制备丹参酮 µ 2°纳米粒的比较
甘良春 o侯世祥 3 o毕岳琦 o王昶光 o王新春 o陈其翔
k四川大学 华西药学院 o四川 成都 ytsswtl
≈摘要 目的 }考察并优化丹参酮 µ 2°纳米粒的制备工艺 o比较 u种制备方法对纳米粒成型及其质量的
影响 ∀方法 }采用纳米沉淀法和乳化溶剂蒸发法制备纳米粒 o并对制得的纳米粒进行质量评价及比较 o包括粒径 !
形态 !载药量 !包封率 !药物利用率 !晶型及体外释放行为 ∀结果 }沉淀法和乳化溶剂蒸发法制备的纳米粒平均粒径
分别为 uux ±°和 t{v ±°o包封率分别为 |x1w|h和 {z1||h !载药量分别为 u1svh和 s1tyh !药物利用率分别为
v{1wuh和 tz1x|h ∀结论 }沉淀法制备丹参酮 µ 2°纳米粒的效果优于乳化溶剂蒸发法 ∀
≈关键词 丹参酮 µ ~纳米粒 ~沉淀法 ~乳化溶剂蒸发法 ~比较
≈中图分类号 u{wqt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tsst2xvsukusszlsz2sxz{2sw
≈收稿日期 ussy2sz2tt
≈通讯作者 3 侯世祥 oר¯}ksu{l{xxsu{s|o∞2°¤¬¯}«²∏¶¬¬
uyvq± ·¨
丹参酮 µ k·¤±¶«¬±²± ¨ o× l是丹参脂溶性有效
成分之一 o具有扩张冠状动脉 o增加心肌收缩力等作
用 o是临床治疗冠心病的常用药物 ≈t ∀近年来的研
究还表明 o×对多种肿瘤细胞具有细胞毒作用 !诱
导分化和凋亡作用 ≈u ∀纳米粒 k±¤±²³¤µ·¬¦¯ ¶¨o°l
是抗肿瘤药物及其他药物的良好载体 o尤其是以聚
k乳酸 2羟基乙酸 l共聚物 k°l为材料制备的纳
米粒 o因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而得
到了广泛研究 ≈v ∀纳米粒的制备方法较多 o常用的
有沉淀法和乳化溶剂蒸发法 ≈w ∀本研究正是基于
这 u种方法 o考察各制备方法中的影响因素 o并对工
艺进行优化 ∀通过对纳米粒成型及其质量的评价和
比较 o以探讨不同制备方法对纳米粒质量造成的差
异及其可能存在的原因 ∀
1 仪器与试药
°ttss型高效液相色谱仪 k美国 ª¬¯¨ ±·lo{t
pu型恒温磁力搅拌器 k上海司乐仪器厂 lo≠{{ p
µ型超声波细胞粉碎机 k宁波新芝科器研究所 lo
≥∞≤ p ust型旋转蒸发仪 k上海申顺生物科技
有限公司 lo粒径测定仪 k英国马尔文 lo p yss透
射电镜 k日本 ×≤lo⁄≥≤ pu≤差示扫描量热仪
k美国 °2∞公司 lo≥ p {{ p ´型台式水浴恒温振
荡器 k江苏鹿河生化仪器厂 l∀
丹参酮 µ 原料药 k四川广汉世亨原料药业有
限公司 lo°kzxruxo • txssso山东省医疗器械
研究所 lo聚乙烯醇 k°∂ o{{h 醇解度 o • uussso
≤ ≥lo丹参酮 µ 对照品 k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
定所 o批号 szyy2ussusvlo ≥ ³¨«¤§¨ ¬ p xs k≥º 2¨
§¨ ±l∀
2 方法
2q1 制备方法
2q1q1 沉淀法 沉淀法是基于界面沉积原理进行药
物的包裹 o常用于脂溶性药物纳米粒的制备 ∀制备
时 o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了 °型号 !稳定剂种类
及浓度 !°与药物的用量比 !水相与有机相的体积
比 !°与药物的质量浓度对纳米粒成型的影响 o并
初步确定了各因素的取值范围 ∀在此基础上 o采用星
点设计 2效应面法优化纳米粒的制备工艺 o选择对 × 2
°性质影响较显著的 w个因素为考察对象 o即水相
°∂ 浓度 !药物在有机相中的浓度 !°与药物的
用量比及水相与有机相的体积比 o并根据单因素实验
结果 o综合选择各因素的水平 o以包封率 !载药量和药
物利用率为评价指标 o进行实验 ∀优化后 × 2°的制
备工艺为 }称取 ×和 °适量 o用丙酮溶解 o使药物
在丙酮液中的质量浓度为 t1x °ª# °pt o°的用
量是 ×的 tx倍 o将此丙酮液在中速搅拌下滴加到 us
倍体积的 t1xh °∂ 水溶液中 o减压除去丙酮 o用
s1{ Λ°滤膜滤除析出的沉淀 o即得 ∀
2q1q2 乳化溶剂蒸发法 采用乳化溶剂蒸发法制
备样品时 o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了 °型号 !稳定
剂种类及浓度 !°与药物的用量比 !水相与有机
#{zx#
第 vu卷第 z期
ussz年 w月
中 国 中 药 杂 志
Χηινα ϑουρναλοφ Χηινεσε Ματερια Μεδιχα
∂ ²¯qvuo ¶¶∏¨ z
³µ¬¯o ussz
相的体积比 !°与药物的浓度 !超声时间及有机
相中二氯甲烷与丙酮的比例对纳米粒成型的影响 ∀
并采用星点设计 2效应面法优化纳米粒的制备工艺 o
选择对 × 2°性质影响较显著的 w个因素为考察对
象 o即水相 °∂ 浓度 !药物在有机相中的浓度 !°2
与药物的用量比及水相与有机相的体积比 o并
根据单因素实验结果 o综合选择各因素的水平 o以包
封率 !载药量和药物利用率为评价指标 o进行实验 ∀
优化后 × 2°的制备工艺为 }称取 ×和 °适
量 o用二氯甲烷和丙酮的混合液 k比例为 wΒtl溶解 o
使药物在有机相中的质量浓度为 s1{ °ª# °pt o
°的用量是 ×的 {s倍 o取该有机溶液与 x倍体
积的 t1sh °∂ 水溶液混匀 o冰水浴下探头超声 w
°¬±o减压除去有机溶剂 o用 s1{ Λ°滤膜滤除析出
的沉淀 o即得 ∀
2q2 质量评价方法
包封率 !载药量和药物利用率的测定 }采用
≥ ³¨«¤§¨ ¬ pxs柱 o过柱分离纳米粒和游离药物 o通
过测定纳米粒中的药物含量和胶体液中药物的总含
量来计算药物的包封率 o具体操作方法如下所述 ∀
取 × 2°液 t1s °o用乙腈溶解并定容至 x1s °o
离心 kt万 µ# °¬±pt otu °¬±lo取上清液进样测定 o
得药物总量 kΩ× l∀另将溶胀 uw «以上的 ≥ ³¨«¤§¨ ¬
pxs装柱 kt1x ¦° ≅ tw ¦°lo精密量取 × 2°液
t1s °上样 o用水洗脱 o洗脱速度为 t °# °¬±pt o
收集分离得到的纳米粒液 o取此液 s1x °用乙腈溶
解定容至 u1s °o离心 kt万 µ# °¬±pt otu °¬±lo取
上清液进样测定 o得包裹在纳米粒中的药物量
kΩl∀另设制备纳米粒时 °的投入量为 Ω° o
药物的投入量为 Ω⁄ ∀按下式计算包封率 !载药量及
药物利用率 ∀
包封率 kh l ΩrΩ× ≅ tssh ~载药量 kh l ΩrΩ° ≅
tssh ~药物利用率 kh l Ω× rΩ⁄ ≅ tssh
测定药物含量的 °≤条件为 }⁄¬¤°²±¶¬¯ ≤t{色
谱柱 kw1y °° ≅ txs °°ox Λ° lo流动相甲醇 2水
k{xΒtxlo检测波长 uzs ±°o柱温 vs ε o流速 t1s °
# °¬±pt o进样量 us Λ∀
粒径及 ½¨ ·¤电位的测定 }用英国马尔文粒径测
定仪测定 u种方法所制纳米粒的粒径及 ½¨ ·¤电位 ∀
形态观察 }取 × 2°胶体液适量 o加水稀释 o滴
加至铜网上 o用 uh磷钨酸钠液进行负染 o在透射电
镜下进行观察并拍摄照片 ∀
晶型观察 }将所制得的纳米粒胶体液冷冻干燥
为固态 k不加支架剂 lo精密称取适量 o用差示扫描
量热仪 o以 ts ε # °¬±pt的加热速率 ovs ∗ vss ε 扫
描 ∀
体外释放行为 }采用透析袋法 o分别测定游离
×生理盐水混悬液 o总纳米粒胶体液及与游离药物
分离后的纳米粒的体外释放行为 ∀以 s1xh ≥⁄≥生
理盐水溶液为释放介质 okvz ? tl ε 恒速振荡 k频
率 {s µ# °¬±pt lo定时取样 s1y °o同时补加同体
积同温度的释放介质 ∀样品经高速离心后 o精密吸
取上清液 us Λ注入液相色谱仪 o进行含量测定 o计
算累积释放度 ∀
3 结果和讨论
3q1 纳米粒的包封率 !载药量和药物利用率
按照各方法的最优工艺制备 × 2°∀ u种方法
制备的纳米粒的包封率 !载药量和药物利用率结果
见表 t∀
表 t u种方法测得的包封率 !载药量和药物利用率 h
方法 包封率 载药量 药物利用率
沉淀法 |x1w| u1sv v{1wu
乳化溶剂蒸发法 {z1|| s1ty tz1x|
比较 u种方法的结果 o沉淀法的效果要优于乳
化溶剂蒸发法 o这说明制备方法的不同能对药物的
包封产生较大的影响 ∀比较 u种制备方法的具体工
艺 o可初步发现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 ∀当采用沉淀
法制备纳米粒时 o有机相是慢慢滴加到水相中 o在滴
加的同时 o丙酮迅速向水相扩散 o水不溶性的 °
析出成球 o同时将析出的药物包封于载体材料内 ∀
这里涉及到 °析出成球速率和药物析出速率的
快慢问题 o如果前者快 o则药物能较完全地被包裹 o
如果后者快 o则药物不能被完全包裹 o就会出现本实
验中药物析出的现象 ∀当有机相完全滴加到水相中
后 o丙酮完全溶于水相中 o此时 o纳米粒子已经形成 o
接下来减压除去有机溶剂不会对药物的包裹产生较
大的影响 ∀然而 o当采用乳化溶剂蒸发法制备纳米
粒时 o探头超声制备得到的乳滴 o需要将有机溶剂去
除后才能形成纳米粒子 o这里涉及到溶剂除去速率 !
°析出成球速率和药物析出速率的问题 ∀由于
采用的是减压除去有机溶剂 o导致 °和药物的
析出速度都很快 o°的成球率降低 o使得药物的
包裹效率大大降低 ∀这可能是造成 u种方法结果差
异较大的主要原因 ∀另外 o由于 u种方法提供的机
#|zx#
第 vu卷第 z期
ussz年 w月
中 国 中 药 杂 志
Χηινα ϑουρναλοφ Χηινεσε Ματερια Μεδιχα
∂ ²¯qvuo ¶¶∏¨ z
³µ¬¯o ussz
械能力不一致 o也可能导致 u种方法结果的差异 o为
考察此因素带来的影响 o采用乳化溶剂蒸发法的优
化工艺参数 o以磁力搅拌进行乳化 o结果发现磁力搅
拌提供的机械力几乎不能使体系乳化 o延长搅拌时
间和增加搅拌强度均不能显著改善实验结果 o减压
除去有机溶剂后 o体系成混悬状 o过滤后 o药物利用
率仅为 s1x{h ∀可见 o采用乳化溶剂蒸发法制备纳
米粒时 o磁力搅拌提供的机械力是不够的 ∀
3q2 粒径及 ½¨ ·¤电位
沉淀法制备的 × 2°粒径和 ½¨ ·¤电位分别为
uux ±°k°⁄}s1syul和 p v1sv °∂ ∀乳化溶剂蒸发
法制备的 × 2°粒径和 ½¨ ·¤电分别为 t{v ±°k°⁄}
s1sxxl和 p x1x{ °∂ ∀可见 o用乳化溶剂蒸发法制
备的粒子粒径比用沉淀法制备者稍小 o这与探头超
声提供的机械力较强是相吻合的 o二者的分散性均
较好 ∀
3q3 形态观察
u种方法制备的纳米粒的透射电镜照片如图 t
所示 ∀由照片可见 ou种方法制备的纳米粒的外形
都比较圆整光滑 ∀用电镜观测到的纳米粒的粒径比
用粒径仪测得的粒径要偏小 o这可能与透射电镜观
测的局部性有关 ∀
图 t × 2°的透射电镜照片 k ≅ w万 l
q沉淀法 ~
q乳化溶剂蒸发法
3q4 晶型观察
游离药物 !°!药物与材料的物理混合物及
纳米粒的 ⁄≥≤曲线如图 u所示 ∀
由 ⁄≥≤曲线可以看出 o当药物制成纳米粒后 o
原有的药物峰消失了 o说明药物的晶型发生了变化 ∀
用沉淀法制备者 o在原药物峰处出现了一较大的负
峰 o可能是纳米粒中某物质降解引起的 o用此法制备
的纳米粒 o其载体材料 °在原峰位处仍有峰 ∀
用乳化溶剂蒸发法制备的纳米粒 o⁄≥≤曲线上的材
料 °峰和药物峰均消失了 o一方面说明药物的
晶型发生了变化 o另一方面也说明该制备工艺可能
引起 °性质的改变 ∀
3q5 体外释放
图 u 各样品 ⁄≥≤曲线
q丹参酮 µ ~
q°~≤q二者的物理混合物 ~
⁄q沉淀法制备的纳米粒 ~∞q乳化溶剂蒸发法制备的纳米粒
游离药物 !u种方法制备的总纳米粒及过柱分
离后纳米粒的体外释药曲线如图 v所示 ∀
图 v 各样品的累积释放曲线
由释药曲线可见 o将 ×制成纳米粒后有明显的
缓释作用 ∀各方法制备的纳米粒在过柱分离前后表
现出相似的释放规律 ∀从总体水平上来看 o沉淀法
制备的纳米粒药物的突释效应要强一些 o且累积释
放度也比乳化溶剂蒸发法者高 ∀这与具体的制备工
艺有关 o说明用乳化法包裹的药物更难从粒子中释
放出来 ∀结合乳化法制备的粒子的 ⁄≥≤曲线 o当采
用此方法时 o°的晶型发生了变化 o可能阻止了
药物的释放 ∀
4 结论
u种方法制备的结果表明 o用沉淀法制备 × 2
°的效果较好 ∀乳化溶剂蒸发法作为一种常规制
备纳米粒的方法并不适用于 × 2°的制备 o这可能
与药物的性质有关 ∀
#s{x#
第 vu卷第 z期
ussz年 w月
中 国 中 药 杂 志
Χηινα ϑουρναλοφ Χηινεσε Ματερια Μεδιχα
∂ ²¯qvuo ¶¶∏¨ z
³µ¬¯o ussz
≈参考文献
≈t 杜冠华 o张均田 q丹参现代研究概况与进展 k续一 l≈ q医药导
报 ousswouvkyl}vxxq
≈u 宋 毅 o唐 尧 o潘晓鸥 q丹参酮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 ≈ q中
国医院药学杂志 ousswouwktsl}yvzq
≈v ±§∏
o ≥¤µ¬·¤ o ∂ q ° ±¤±²³¤µ·¬¦¯ ¶¨¬± §µ∏ª§¨ ¬¯√ µ¨2
¼} ·«¨ ¶·¤·¨ ²©·«¨ ¤µ·≈ q ≤µ¬· √¨ ׫¨ µ¤³¨ ∏·⁄µ∏ª ≤¤µ≥¼¶o
usswoutkxl}v{zq
≈w ≥²³³¬°¤·«≥o °¬±¤¥«¤√¬× o ∏¯®¤µ±¬ o ·¨¤¯q
¬²§¨ 2
ªµ¤§¤¥¯¨³²¯¼° µ¨¬¦±¤±²³¤µ·¬¦¯ ¶¨¤¶§µ∏ª §¨ ¬¯√ µ¨¼ §¨ √¬¦¨¶≈ q
≤²±·µ²¯ ¨¯ ¤¨¶¨o usstozskt2ul}tq
Χοµ παρισον οφ τωο πρεπαρατιον µ ετηοδσαππλιεδ ιν
τανσηινονε µ Α 2λοαδεδ ΠΛΓ Α νανοπαρτιχλεσ
¬¤±ª2¦«∏±o ≥«¬2¬¬¤±ªo
≠ ∏¨ 2´ ¬o • ≤«¤±ª2ª∏¤±ªo • ÷¬±2¦«∏±o ≤∞±¬2¬¬¤±ª
(Ωεστ Χηινα Σχηοολοφ Πηαρµ αχψ, Σιχηυαν Υνιϖερσιτψ, Χηενγδυ ytsswt, Χηινα)
[ Αβστραχτ] Οβϕεχτιϖε: ײ²³·¬°¬½¨ ©²µ°∏¯¤·¬²± ²©·¤±¶«¬±²±¨µ 2¯²¤§¨ §° ±¤±²³¤µ·¬¦¯ ¶¨¤±§¦²°³¤µ¨ ·«¨ §¬©©¨µ¨±¦¨ ²©·º²
° ·¨«²§¶¬± ³µ¨³¤µ¤·¬²± ¤±§ ∏´¤¯¬·¼ ²©±¤±²³¤µ·¬¦¯ ¶¨q Μετηοδ : ׫¨ ·º² ° ·¨«²§¶º µ¨¨ ±¤±²³µ¨¦¬³¬·¤·¬²± ° ·¨«²§¤±§ °¨∏¯¶¬²±2¨ √¤³²µ¤2
·¬²± ° ·¨«²§q ≥¬±ª¯¨©¤¦·²µ¨ ¬³¨ µ¬° ±¨·¶¤±§¦¨±·µ¤¯ ¦²°³²¶¬·¨ §¨ ¶¬ª± ¤±§µ¨¶³²±¶¨ ¶∏µ©¤¦¨ ° ·¨«²§º µ¨¨ ∏¶¨§·²²³·¬°¬½¨ ·«¨ ©²µ°∏¯¤·¬²±
²©±¤±²³¤µ·¬¦¯ ¶¨q ׫¨ ±¤±²³¤µ·¬¦¯ ¶¨º µ¨¨ ¦«¤µ¤¦·¨µ¬½¨ §¤·¶¬½¨ o °²µ³«²¯²ª¼o ±¨·µ¤³° ±¨·¨ ©©¬¦¬¨±¦¼o §µ∏ª ²¯¤§¬±ªo §µ∏ª µ¨¦²√ µ¨¼ µ¤·¨o
¦µ¼¶·¤¯ ¬¯±¬·¼ ¤±§§µ∏ªµ¨¯¨ ¤¶¨ ¬± √¬·µ²q Ρ εσυλτ: ׫¨ ° ¤¨± §¬¤° ·¨¨µ¶º µ¨¨ uux ±° ¤±§t{v ±°o ·«¨ ±¨·µ¤³° ±¨·¨ ©©¬¦¬¨±¦¼ º µ¨¨ |x1w|h
¤±§{z1||h o ·«¨ §µ∏ª ²¯¤§¬±ªº µ¨¨ u1svh ¤±§s1tyh o ¤±§·«¨ §µ∏ªµ¨¦²√ µ¨¼ µ¤·¨¶º µ¨¨ v{1wuh ¤±§tz1x|h µ¨¶³¨ ¦·¬√¨¯¼ ©²µ±¤±2
²³µ¨¦¬³¬·¤·¬²± ° ·¨«²§¤±§ °¨∏¯¶¬²±2¨ √¤³²µ¤·¬²± ° ·¨«²§q Χονχλυσιον: ¤±²³µ¨¦¬³¬·¤·¬²± ° ·¨«²§º¤¶¥¨ ·¨µ·«¤± °¨∏¯¶¬²±2¨ √¤³²µ¤·¬²±
° ·¨«²§©²µ³µ¨³¤µ¤·¬²± ²©·¤±¶«¬±²±¨µ 2¯²¤§¨ §° ±¤±²³¤µ·¬¦¯ ¶¨q
[ Κεψ ωορδσ] ·¤±¶«¬±²±¨µ ~ ±¤±²³¤µ·¬¦¯ ¶¨~ ±¤±²³µ¨¦¬³¬·¤·¬²± ° ·¨«²§~ °¨∏¯¶¬²±2¨ √¤³²µ¤·¬²± ° ·¨«²§~ ¦²°³¤µ¬¶²±
≈责任编辑 鲍 雷
≈收稿日期 ussy2tt2ux
≈通讯作者 3 边宝林 oר¯}kstslywsutss{o∞2°¤¬¯}¥¬¤±xstst
¶¬±¤q¦²°
莲子心总生物碱滴丸的制备工艺及含量测定
柳 伟 o王宏洁 o司 南 o边宝林 3
k中国中医科学院 中药研究所 o北京 tsszssl
≈摘要 目的 }研究影响莲子心总生物碱滴丸制备工艺的各种因素 o确立最佳制备工艺和含量测定方法 ∀方
法 }以滴丸的溶散时限 !圆整度及丸重为指标 o采用正交设计试验法对影响因素进行考察 ∀同时采用 °≤测定滴
丸中莲心碱 !异莲心碱 !甲基莲心碱的含量 ∀结果 }最佳工艺为总生物碱提取物与含 zxh °∞wsss复合基质比例为
tΒxo药液温度 {x ε o冷却液为二甲基硅油 o冷却温度 ts ε o冷却柱长为 tss ¦°o滴距 w ¦°o滴速 vs滴 r°¬±~滴丸中
生物碱平均质量分数 }莲心碱为 uw1y °ª# ªpt !异莲心碱为 uw1z °ª# ªpt !甲基莲心碱为 z|1w °ª# ªpt o总生物碱
为 tu{1z °ª# ªpt ∀结论 }制得的滴丸溶散时限 !圆整度及丸重均符合质量要求 o测定方法简便易行 ∀
≈关键词 莲子心总生物碱 ~滴丸 ~制备工艺
≈中图分类号 u{wqt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tsst2xvsukusszlsz2sx{t2sw
莲子心总生物碱滴丸是从睡莲科植物莲 Νε2
λυµ βο νυχιφερα ¤¨ µ·±q的成熟种子中提取出来的有
效成分经加工滴制而成的速效中药制剂 o主要成分
#t{x#
第 vu卷第 z期
ussz年 w月
中 国 中 药 杂 志
Χηινα ϑουρναλοφ Χηινεσε Ματερια Μεδιχα
∂ ²¯qvuo ¶¶∏¨ z
³µ¬¯o uss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