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马兜铃品种、产地考证及炮制历史沿革的研究



全 文 :马兜铃品种 !产地考证及炮制历史沿革的研究
董立莎t o尚明英u o蔡少青u
kt q贵阳中医学院 药学系 o贵州 贵阳 xxsssu ~
u q北京大学 药学院 o北京 tsss{vl
马兜铃为传统常用中药 o5中国药典6kusss年
版l记载其基原为马兜铃科植物北马兜铃 Αρισ2
τολοχηια χοντορτα …ª¨ q及南马兜铃 Α . δεβιλισ ≥ ¬¨¥q¨·
∏¦¦qk为避免植物名0马兜铃0与中药名0马兜铃0
混淆 o本文将 Α . δεβιλισ的植物中文名改称0南马兜
铃0 o并建议5药典6修改l的果实 ∀具有清肺降气 !止
咳平喘功能 o中医临床主要用于肺热咳嗽及喘逆 ∀
关于马兜铃的毒性 !炮制 !用量问题 o目前有不同争
议 o尤其是品种 !炮制方面的考证及研究还未曾见报
道 o故我们通过系统查阅古今中医药典籍及有关文
献 o对马兜铃品种 !产地及炮制历史沿革作了较系统
的整理和研究 o为深一步进行中药马兜铃系统研究
提供参考依据 ∀
1 品种及产地考证
前人已对马兜铃做了比较详细的本草考证 o如
t||w年谢宗万≈t  !刘宝玲≈u  oussu年肖培根≈v 均做
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o并认为马兜铃始载于宋#5开宝
本草6 ~那琦≈w 根据古人的文字描述 o也认为是马兜
铃属 Αριστολοχηια植物 o惟究系何种则未判定 ∀而
我们的考证结果则如下 ∀
1 q1 马兜铃的名称
马兜铃之名始载于南北朝 # 5雷公炮炙
论6≈x out  o5中华本草6也有所记载≈y  ∀ 5药性论6也
曾收录 o写作/马篼铃0 ∀宋#5开宝本草6则是另增了
/马兜铃0一条≈z  o并且新增药见录于5雷公炮炙
论6≈{  o均采其成熟之果实 o而主要则使用其种子 o
雷公在该书中已有论述 ∀而其根的药用最早见于唐
#5新修本草6 o名曰独行根 o/一名蔸零根0 o后蜀#5蜀
本草6就独行根引唐本图经曰/子为马篼铃0≈w  ∀可
见5开宝本草6以前已用马篼铃了 o只不过5开宝本
≈收稿日期  ussv2st2us
≈基金项目  国家0十五0重点攻关课题kusst…„zst„tt2sz l
≈通讯作者  蔡少青 ר¯ }kstsl{u{sty|v
草6成书时未尝引用5雷公炮炙论6 !5药性论6及5蜀
本草6 o直至宋#5嘉 补注神农本草6才开始引用5药
性论6 ∀明#5本草纲目6以后均写作马兜铃 o/篼0为
古写 o/兜0为今写 ∀
1 q2 马兜铃的形态 !产地与品种
1 q2 q1 形态与品种
唐#5新修本草6载有独行根 o苏敬曰 }/蔓生 o叶
似萝摩 o其子如桃李 o枯则头四开 o悬草木上 ∀其根
扁长尺许 o做葛根气 o亦似汉防己 ∀生古堤城旁 o山
南名为土青木香 o疗丁肿大效 ∀一名兜零根 ∀0≈| 据
记述的形态特征 o/独行根0的原植物应为马兜铃属
Αριστολοχηια植物 ∀明#5本草纲目6引5开宝本草6
曰 }/独行根生古堤城旁 o所在平泽丛林中皆有之 ∀
山南名为土青木香 o一名兜铃根 ∀蔓生 o叶似萝癪而
圆且涩 o花青白色 ∀其子大如桃李而长 o十月以后
枯 o则头开四系若囊 o其中实薄扁似榆荚 ∀其根扁而
长尺许 qqqqqq0≈ts  o观其记载 o/叶似萝癪而圆 o其子
k果实l大如桃李而长 o根扁而长尺许0等语 o其特点
均与北马兜铃 Α . χοντορτα的叶为三角状心形或卵
状心形 o蒴果椭圆状倒卵形 o根扁圆柱形的特征相吻
合 ∀宋#5图经本草6苏颂曰 }/马兜铃 o生关中 ∀今河
东 !河北 !江淮 !夔 !浙州郡亦有之 ∀春生苗如藤蔓 o
叶如山蓣叶 o六月开黄紫花 ∀颇类枸杞花 ∀七月结
实枣许 o大如铃 o作四 !五瓣 o其根名云南根 o似木香 o
小指大 o赤黄色 o亦名土青木香 ∀七月八月采实 o暴
干 , ,0≈tt  o从产地和叶形如/山蓣叶0来看 o其特点
和南马兜铃 Α . δεβιλισ相符 o因其叶呈卵状三角形
至卵状披针形或戟形 ∀关于马兜铃品种的考证 o谢
宗万先生曾提出/叶似萝癪而圆 o根扁而长尺许0为
北马兜铃 o/山蓣叶0为南马兜铃≈t  o我们同意此观
点 ∀宋#5本草衍义6寇宗 曰 }/蔓生 o附木而上 ∀叶
脱时 o铃尚垂之 o其状如马项铃 o故得名 ∀然熟时则
自析拆 o间有子 ∀全者 o采时须八 !九月间 ∀0≈tu  明
#zu|#
第 u{卷第 ts期
ussv年 ts月
中 国 中 药 杂 志
Χηινα ϑουρναλ οφ Χηινεσε Ματερια Μεδιχα
∂ ²¯ qu{ oŒ¶¶∏¨ ts
’¦·²¥¨µoussv
#5本草蒙筌6陈嘉谟曰/野坂尤多 ∀藤蔓绕树而生 o
结实如铃五瓣 ∀0≈tv  明#5本草纲目6k以下简称5纲
目6l列入蔓草类≈ts  o但5图经本草6借枸杞花k茄科l
的紫色比喻马兜铃花的颜色不妥 o以致宋#唐慎微
5重修政和本草6等所附两图k信州马兜铃 !滁州马兜
铃 o见图 tl错将马兜铃的花均绘成五瓣≈tw owu2ww  ∀
5大观本草6及5绍兴本草6中信州马篼铃的图大致相
同k见图 u !图 vl o5政和本草6中二图却为另一刻本 o
其形态为非马兜铃属植物 ∀而5大观本草6 !5绍兴本
草6中的滁州马篼铃k马兜零l形态上变化较大 o为攀
援状 o叶多似卵状三角状或略为戟形 o蒴果为近球
形 o均像马兜铃属植物 o但图中花序为穗状 o与马兜
铃属植物花一朵或数朵生于叶腋不符 o考虑到古人
画植物常常不够准确 o比如 o叶三角状可能表示的是
戟形 ~权且把这两幅图当作马兜铃属植物图的话 o再
根据两图的叶及果实的形态和产于滁州k安徽滁县l
等特点 o我们认为应为南马兜铃 Α . δεβιλισ较妥 ∀
5纲目6中马兜铃为攀援状k见图 wl o但和5本草蒙
筌6中的花均绘为钟状 ∀故与今马兜铃属植物不符 ∀
直到清#5本草备要6以后在图中才予纠正k见图 xl o
清#5植物名实图考6k以下简称5图考6l在文字上则
进一步指出前代本草对马兜铃花的错误记述 o吴其
曰 }/今湖南山中多有之 o唯花作 o似角上弯 o又
似喇叭 o色紫黑 o与图经花如枸杞花殊戾 o其叶 !实及
仁 o俱无差 o或一种而产地有异邪 ‚0≈tx  在5本草备
要6及5图考6中的马兜铃附图 o形态逼真 o叶及果枝
则与南马兜铃极似 o其叶为卵状三角状至卵状披针
形 o蒴果为近球形 o顶端圆形而微凹 o≈ty otz  o从产地
来看/今湖南山中多有之0 o从目前文献资料分析考
证 o仍定为南马兜铃 Α . δεβιλισ为妥 ∀ 5本草求真6
中的马兜铃附图k见图 yl o根据其形态 o我们可认定
为马兜铃属植物 o但不能确定为何种 ∀
据以上所述文字/蔓生 o叶似萝 而圆0 o/叶如
山蓣叶0 o/唯花作 o似角上弯 o又似喇叭 o色紫黑0 o
/铃尚垂之 o其状如马项铃 o然熟时则自析拆 o间有
子0 o/十月以后枯 o其中实薄扁似榆荚0等语及部分
附图形性分析 o马兜铃原植物为攀援草本 o其叶为卵
状三角形 !卵状披针形 !戟形或心形 !卵状心形 ~花被
管口呈漏斗状 o常具紫色纵脉和网纹 ~蒴果为近球形
或椭圆状倒卵形 o成熟时果实垂于枝头 o显得较大 o
故谓之马 ~种子扁平 o边缘具膜质翅≈ty otz  ∀我们认
为与今马兜铃科植物北马兜铃或其近缘植物南马兜
铃相似 ∀但5新修本草6/枯则头四开0 !5开宝本草6
/则头开四系若囊0 !5图经本草6/作四 !五瓣0 !5本草
蒙筌6/结实如铃五瓣0 !5本草纲目6/熟则悬而四开0
等特征和现今马兜铃属植物的果实成熟时由基部向
上沿室间开裂为六瓣的特征不符 o此处疑点还值得
进一步探讨 ∀比如 o是否古人在观察植物时不细致
而一直沿袭所致 ‚
1 q2 q2 产地
根据5图经本草6所载马兜铃的产地与现今分布
对照≈t{ ot|  o关中为今陕西关中盆地 ~河东为今山西
境内黄河以东者 ~河北为今北京市 !天津市 !河北 !辽
宁 !河南 !山东古黄河以北地区 ~江为今河南息县西
南 ~淮为今河南沁阳县治 ~夔为今湖北秭归县东 ~浙
州为今四川泸县地 ∀ 5图经6有滁州 !信州马兜铃二
图 o滁州今安徽滁县一带 o信州今江西上饶县一带 ~
5嘉 补注神农本草6引5日华子诸家本草6谓出越
州≈w 今浙江绍兴 ~清#5图考6 / 湖南山中多有之0 ∀
故古代产地亦遍及长江及黄河流域 o其分布甚广 ∀
今北马兜铃分布于黑龙江 !河南 !河北 !山东 !山西 !
内蒙古 !江西 !湖北 !陕西 !甘肃 !宁夏等省 o南马兜铃
分布于河南 !山东 !江苏 !安徽 !浙江 !江西 !湖北 !湖
南 !广西 !四川等省 ∀而黑龙江 !吉林 !辽宁 !山东 !河
北 !河南 !陕西为北马兜铃的主产地 o浙江 !安徽 !江
苏 !湖南 !湖北为南马兜铃的主产地≈v oy oty otz  ∀
我们通过上述的产地考证 o结合现今的调查 o可
见古代所用的马兜铃的产地与现今的主流商品北马
兜铃与南马兜铃的产地基本相同 ∀
图 t 5政和本草6马兜铃附图
#{u|#
第 u{卷第 ts期
ussv年 ts月
中 国 中 药 杂 志
Χηινα ϑουρναλ οφ Χηινεσε Ματερια Μεδιχα
∂ ²¯ qu{ oŒ¶¶∏¨ ts
’¦·²¥¨µoussv
图 u 5大观本草6马兜铃附图
图 v 5绍兴本草6马兜铃附图
图 w 5本草纲目6马兜铃附图
图 x 5本草备要6马兜铃附图
图 y 5本草求真6马兜铃附图
2 炮制历史沿革研究
2 q1 古代炮制
2 q1 q1 净制 南北朝#5雷公炮炙论6 }/凡使 o采得
后 o去叶并蔓了 o用生绡袋盛 o于东屋角畔悬令干了 o
劈作片 o取向里子 o去隔膜并令净 ∀用子 o勿令去革
膜不尽 o用之并皮 ∀0≈w  宋#5太平圣惠方6/细锉和
皮子0≈us  ∀宋#5普济本事方6/去壳0 ∀宋#5急救仙
方6/去筋膜0 ∀宋#5扁鹊心书6/去丝蒂0 ∀元#5活幼
心书6/去老梗0 ∀元#5卫生宝鉴6/去土0 ∀明#5普济
方6/去子0 ∀明#5奇效良方6/去皮 o用肉0 ∀清#5本
草求真6≈uu  !清#5本草备要6≈uv /去筋膜 o取子用 ∀0
2 q1 q2 切制 南北朝#5雷公炮炙论6/劈作片0≈x  ∀
宋#5太平圣惠方6/细锉0≈us  ∀明#5纲目6/一切心
痛 o大马兜铃一个 o灯上烧存性 o为末0≈ts  ∀
2 q1 q3 炮制 宋 #5太平惠平和剂局方6 }/ 马兜
#|u|#
第 u{卷第 ts期
ussv年 ts月
中 国 中 药 杂 志
Χηινα ϑουρναλ οφ Χηινεσε Ματερια Μεδιχα
∂ ²¯ qu{ oŒ¶¶∏¨ ts
’¦·²¥¨µoussv
铃 o凡使 o须微炙过 o方入药用 ∀0≈uw 
2 q1 q3 q1 炒制 宋#5博济方6/微炒用0 ∀明#5本
草蒙筌6 }/ 取革膜 o取向里扁子 o入药剂微炒燥为
良 ∀0≈tv  清 # 5得配本草6 }/ 取革膜 o去净子炒
用 ∀0≈ux 
2 q1 q3 q2 焙制 宋#5小儿药证直诀6/ 焙干用0 ∀
明#5本草乘雅半偈6≈uy  !日本元禄#5炮炙全书6≈uz 
/劈开 o去革膜 o只取净子焙干用0 ∀
2 q1 q3 q3 炙制 宋#5证类本草6k以下简称5证
类6l/入药炙用0≈tw  ∀
2 q1 q3 q4 酥制 宋#5证类6引5简要济众6曰 }/治
肺气喘嗽马兜铃二两 o只用里面子 o去却壳 o酥半两 o
入碗内拌和匀 o慢火炒干 o甘草一两炙 o二味为
末 ∀0≈tw 明#5纲目6 }/肺气喘急马兜铃二两 o去壳及
膜 o酥半两 o入碗内拌匀 o慢火炒干 o甘草炙一两 o为
末 ∀0≈ts 
2 q1 q4 清代除沿用明代的方法外 o又增加了炮法
k5医门法律6l ∀
2 q2 现代炮制
2 q2 q1 净制 取原药材 o除去杂质 o筛去灰屑 o搓
碎≈u{  ∀
2 q2 q2 切段 取原药材 o切 u ∗ v 分长段k贵
州l≈u|  ∀
2 q2 q3 炒制 取净马兜铃碎片 o置锅内 o用文火加
热炒至表面色变棕黄色 o偶有焦斑 o取出放凉≈vs  ∀
2 q2 q4 蜜制 取炼蜜 o加适量开水稀释后淋入净
马兜铃碎片内拌匀 o稍闷后置锅内用文火加热 o炒至
不粘手 o表面深黄色 o略具光泽 o取出放凉 o密封收
藏 ∀每 tss ®ª马兜铃用炼蜜 ux ®ª≈u{ ovt  ∀
2 q2 q5 烤制 将炼蜜与马兜铃拌匀 o作好烤制准
备 ∀同时预热烤箱 o当预热到 tvs ε 时 o将铺薄层马
兜铃的烤盘放入烤箱 o烤制 ws °¬±o取出 ∀每净马
兜铃 tss ®ªo用炼蜜 ux ®ª≈vu  ∀
2 q3 炮制目的
5雷公炮炙论6提及取种子与外果皮并入药用 o
而除去子房隔膜 ~5纲目6则未言与果皮并用 o而主张
其种子焙干用 o治肺气喘急 o灯上烧存性 o为末 o治一
切心痛 ~5证类6入药炙用 o治痔瘘疮 ~5本草蒙筌6微
炒燥 o去肺热止咳 o清肺气补虚 ~5本草求真6去筋膜 o
取子用 o治肺热痰喘 o声音不清等 ∀可见用途不同 o
炮制方法也不同 o5太平惠平和剂局方6 }/马兜铃 o
凡使 o须微炙过 o方入药用0≈uw  o其目的可能是增强
马兜铃的药效 ∀
据文献≈y 记载及中医临床用药体会 o马兜铃性
味苦 o味寒 o归肺 !大肠经 ∀故具有清肺降气 !止咳平
喘 !清肠消痔之功能 ∀因生品性味苦寒 o长于清肺降
气 !止咳平喘 !清肠消痔 o故历来医家用于肺热咳嗽
及喘逆 o痔疮肿痛 o肝阳上亢之眩晕及头痛 ∀但内服
临床报道有较严重的恶心呕吐等中毒现象 o因马兜
铃内含马兜铃酸等 o内服生品易出现头昏 !瞳孔散
大 !呼吸困难等毒性反应≈vv2vz  o现多外用煎汤熏洗
痔疮下血 !肛门周围肿胀疼痛 ∀而蜜炙后能缓和苦
寒之性 o增强润肺止咳功效 o故多用于肺虚有热之咳
嗽 o并可矫正苦劣之味 o减少对胃肠道刺激而引发的
恶心或呕吐的副作用 o故有/蜜制甘缓而润肺0之说 ∀
因而蜜制品临床常用 o但其用量也不宜过大 o用量应
在 ts ª以下≈v{  o否则会对肾脏有所损害≈v|  ∀
综观古今马兜铃的炮制沿革 o其古代生用 !炒法
和现代炮制中生用 !炒用基本相同 o前人以此两种炮
制方法用得较为普遍 o而近代仅有少数地区仍还沿
用炒法 ∀蜜炙法古代文献未见记载 o而现今一般均
用蜜炙法 o其他方法已基本不用了≈ws  ∀这就是马兜
铃炮制方法历史沿革变化轨迹的衍变和发展 o对提
高疗效 o减少毒副作用有很好的积极意义 ∀
3 小结与讨论
3 q1 根据上述考证 o马兜铃之名始载于5雷公炮炙
论6 o而回非前人所述的5开宝本草6 ∀ 5开宝本草6是
另增了马兜铃一条 ∀在宋代 o5开宝本草6记载的马
兜铃其原植物为北马兜铃 Α . χοντορτα ,5图经本草6
记载的马兜铃其原植物为南马兜铃 Α . δεβιλισ o而
5大观本草6 !5绍兴本草6附图中的滁州马篼铃也为
南马兜铃 ∀清代 o5图考6记载的马兜铃及附图和5本
草备要6马兜铃附图原植物为南马兜铃 Α . δεβιλισ ∀
可见清代以前南马兜铃用得较为广泛 o分布也较广 ∀
而现今北马兜铃主产于东北 o其产量居全国首位 ~而
南马兜铃主产于江苏 !浙江 !安徽等省 o产量较小 o多
自产自销 o四川产的开花多 o结果很少 o一般栽种主
要收获其根k青木香l ∀u种马兜铃在疗效方面是否
相同 ‚我们认为值得研究 ∀
3 q2 5证类本草6中药图来源于5图经本草6 o马兜铃
的花的错误描绘一直沿袭到5本草纲目6 o尤其是各
种刊本5证类本草6所载的药图互有差异 o形状大小
不一 o表现药物基源全貌k如植物的根 !茎 !叶 !花果
之间的比例l不一 o有些刻本还存在图名误置现象 o
#sv|#
第 u{卷第 ts期
ussv年 ts月
中 国 中 药 杂 志
Χηινα ϑουρναλ οφ Χηινεσε Ματερια Μεδιχα
∂ ²¯ qu{ oŒ¶¶∏¨ ts
’¦·²¥¨µoussv
而5绍兴本草6校定诸家之作 o别其异同 o并据苏颂图
经 o每药则画以大纲取识 ∀而5植物名实图考6着重
药物同名异物及品种的考证 o并附有精确插图 ∀
3 q3 古代的炮制在不同的治病用途中 o其炮制方法
也有差异 o比如为什麽要用甘草炙 ‚为什麽要去隔
膜而用子k种子l ‚其机理如何 ‚也是一个值得探讨
的问题 ∀
3 q4 据文献报道 o马兜铃蜜炙时 o炼蜜与马兜铃的
重量之比为 tΒv o整只的马兜铃必须打碎 o马兜铃必
须与炼蜜拌匀 o炙透≈ws  o加蜜量的多少对质量有重
要的影响≈wt  o陈嘉谟在5本草蒙筌6中指出/凡药制
造 o贵在适中 o不及则功效难求 o太过则气味反失 ∀0
可见其炮制的重要性 ∀
3 q5 5开宝本草6中记载 / 马兜铃 o味苦寒 o无
毒0≈tw  ∀而根/有毒 ∀不可多服 o吐利不止0≈ts  ∀马
兜铃究竞有毒还是无毒 ‚值得研究 ∀我们认为古人
的炒制 !焙制 !酥制等炮制的目的可能是为了增强药
效 ∀据报道 o马兜铃酸单一成分可直接诱发动物慢
性肾衰竭≈v|  o目前关于该方面的报道屡见不鲜 ∀如
果有毒的话 o采用现在的蜜炙等热处理的方法可能
能到解毒目的 o我们认为 o关键在于如何使马兜铃中
的马兜铃酸等从药材中去除 o而又不影响药材的药
效 o炮制后毒性成分变化如何 ‚其润肺止咳的成分
是否发生了质和量的变化 o从而导致毒性和药效的
变化 ‚在当前临床剂量下是否安全 ‚蜜炙法是否最
佳工艺 ‚现今文献中尚无答案可究 o故马兜铃的炮
制是有其深刻的科学内涵 o并应和临床结合起来 o因
此极有必要在整理古代炮制历史沿革的基础上 o建
立药效 !临床药理 !化学指标等对古今炮制进行系统
研究比较 o找出最佳工艺及炮制原理 o最佳炮制工艺
参数 o使工艺规范化 !饮片标准化 o为创制安全有效
的马兜铃饮片炮制提供科学依据 ∀
≈参考文献 
≈t  谢宗万 q中药材品种论述 q第 u版 q中册 q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
出版社 ot||w q|y q
≈u  刘宝玲 q马兜铃的本草考证与原植物鉴定 q药物分析杂志 o
t||w otwktl }x| q
≈v  肖培根 q新编中药志 q第 u 卷 q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oussu q
{z q
≈w  那 琦 q本草学 q台北 }南天书局 ot|{u qvuw q
≈x  雷 撰 q王兴校 q雷公炮炙论k辑佚本l q上海 }上海中医学
院出版社 ot|{| qtsy q
≈y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5中华本草6编委会 q中华本草 qv册 q上海 }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ousss qwyv owyx q
≈z  卢多逊 o李 日方撰 q尚志钧辑校 q开宝本草k辑复本l q合肥 }安
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ot||{ quxt q
≈{  唐慎微撰 q尚志钧校点 q证类本草 q北京 }华夏出版社 ot||v q
{v q
≈|  苏敬撰 q尚志钧辑校 q唐 q新修本草k辑复本l q合肥 }安徽科学
技术出版社 ot|{t qu{| q
≈ts  李时珍 q本草纲目 q校点本 q卷 t{ qu册 q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
社 ot|zz qtuxt otuxu q
≈tt  苏 颂撰 q胡乃长辑注 q图经本草 q福州 }福建科技出版社 o
t|{{ qu{s q
≈tu  寇宗 撰 q颜正华点校 q本草衍义 q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o
t||s qzy q
≈tv  陈嘉谟撰 q王淑民点校 q本草蒙筌 q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o
t|{{ q{| q
≈tw  唐慎微编著 q金 q张存惠重刊 q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 q卷
ttk影印本l q台北 }南天书局 ot|zy quzu q
≈tx  吴其浚 q植物名实图考 q卷 us q上海 }中华书局 ow|s q
≈ty  中国科学院北京植物所 q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qt册 q北京 }科学
出版社 ot|zu qxwz oxw{ q
≈tz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 q中国植物志 q第 uw卷 q
北京 }科学出版社 ot|{{ quvv q
≈t{  谭其骧 q中国历史地图集 qy册 q北京 }地图出版社 ot|{u q
≈t|  臧励 q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 q香港 }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 o
t|vt q
≈us  王怀隐编 q太平圣惠方 q上册 q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ot|{u q
tx{ q
≈ut  李中梓 q钱允治订正 q金芷君校注 q雷公炮炙药性解 q北京 }中
国中医药出版社 ot||{ oyz
≈uu  黄宫绣篡 q席与明等点校 q本草求真 q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o
t|{z qtux q
≈uv  汪昂原著 q汪效菊点校 q本草备要 q天津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
社 ot||v qux q
≈uw  太平惠明和剂局方编 q陈庆平校注 q太平惠明和剂局方 q北
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ot||y qu|s q
≈ux  严 洁 o施 雯 o洪 炜著 q得配本草 q姜典华校注 q北京 }中
国中医药出版社 ot||z qtut q
≈uy  卢之颐 o 参 q冷方南等校点 q本草乘雅半偈k校点本l q北
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ot|{y qyts q
≈uz  元禄#稻宣义著k日l q炮炙全书k铅版影印l q北京 }中医古籍出
版社 ot|{t qzw q
≈u{  中国药典 q一部 qusss qv| o附录 ŒŒ⁄q
≈u|  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 q中药炮制经验集成 q北京 }人民卫
生出版社 ot|zw qtxt q
≈vs  王孝涛 q历代中药炮制法汇典k现代l q南昌 }江西科学技术出
版社 ot||{ quss q
≈vt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政管理局 q全国中药炮制规范 q北
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qt|{{ qtuu q
≈vu  冉懋雄 q现代中药炮制手册 q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oussu q
wzs q
k下转第 |yy页l
#tv|#
第 u{卷第 ts期
ussv年 ts月
中 国 中 药 杂 志
Χηινα ϑουρναλ οφ Χηινεσε Ματερια Μεδιχα
∂ ²¯ qu{ oŒ¶¶∏¨ ts
’¦·²¥¨µoussv
癌症 !爱滋病 !克山病 !肿瘤 !糖尿病等的生成和恶化
有密切关系 ~与衰老有关的神经退行性疾病 o如老年
性痴呆 o帕金森氏症等也皆与活性氧自由基对细胞
的氧化损伤有关≈x  ∀我们的研究表明 o水翁花水提
物不仅对小鼠肝微粒体膜脂氧化有很强的抑制作
用 o而且对 ‹u’u诱导的 °≤tu神经细胞的氧化损伤
亦有很强的保护作用 o显示出较强的抗氧化特性 ∀
在我们做的另一项更能直接反映抗氧化性的 °≤tu
神经细胞氧化应激检测中 o说明水翁花不仅能够作
用于细胞外 o而且能够较好地进入细胞 o在细胞内发
挥抗氧化作用 ∀这些结果提示水翁花水提物有可能
用于治疗与氧化损伤有关的脑疾 ∀
≈参考文献 
≈t  江苏新医学院 q中药大辞典k上册l q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o
t||z qxv{ q
≈u  • ²² „±·«²±¼ ≠ ‹ o • ¤¼¨ ¤µ¼  ≠ oŽº¤± ‹ ≥ q ·¨¤¯ qŒ±«¬¥¬2
·¬²± ²© „×°¤¶¨¶¥¼ ≤¯¨¬¶·²¦¤¯¼¬ ’³¨µ¦∏¯¤·∏¶} „ °²¶¶¬¥¯¨  ¦¨«¤2
±¬¶° ©²µ·«¨ ≤¤µ§¬²·²±¬¦„¦·¬²±¶²©·«¨ ‹ µ¨¥q ∂¤¶¦∏¯¤µ°«¤µ°¤2
¦²¯²ª¼ oussu ov{ }tyv q
≈v  张风仙 o刘梅芳 o陆仁荣 q水翁花蕾化学成分的研究 q植物学
报 ot||s ovukyl }wy| q
≈w  ¬∏ƒ o ’²¬∂ ∞ ≤ o ≤«¤±ª≥ × qƒµ¨¨ • ¤§¬¦¤¯ ≥¦¤√ ±¨ª¬±ª „¦·¬√¬2
·¬¨¶²©  ∏¶«µ²²° °²¯¼¶¤¦¦«¤µ¬§¨ ∞¬·µ¤¦·¶q¬©¨ ≥¦¬¨±¦¨¶ot||z o
ys }zyv q
≈x  ׫²°³¶²± ≤ …q „³²³·²¶¬¶¬±·«¨ °¤·«²ª¨ ±¨ ¶¬¶¤±§ ×µ¨¤·° ±¨·²©
⁄¬¶¨¤¶¨ q≥¦¬¨±¦¨ ot||x ouyz }twxy q
Προτεχτιϖε Εφφεχτσ οφ Χλειστοχαλψξ οπερχυλατυσ
ον Λιπιδ Περοξιδατιον ανδ Τραυµ α οφ Νευροναλ Χελλσ
˜ ≠¤±2«∏¤t o ⁄˜ ≤«¤±ª2¥¬±t o • ˜ ¬2¥¬±u o ≠ ∞ ≤«∏±2¯¬±t oŒ˜ ¬¤±2º ±¨t o • ∞Œ ⁄²±ª2½«¬t
kt q≥·¤·¨ Ž¨¼ ¤¥²µ¤·²µ¼ ²© …¬²µ¨¤¦·²µ∞±ª¬±¨ µ¨¬±ªoŒ±¶·¬·∏·¨ ²© …¬²¦«¨ °¬¶·µ¼ o
∞¤¶·≤«¬±¤ ˜±¬√ µ¨¶¬·¼ ²© ≥¦¬¨±¦¨ ¤±§ × ¦¨«±²¯²ª¼ o≥«¤±ª«¤¬ussuvz o ≤«¬±¤~
u q⁄¨ ³¤µ·° ±¨·²© …¬²¦«¨ °¬¶·µ¼ o ׫¨ ≤«¬±¨ ¶¨ ˜±¬√ µ¨¶¬·¼ ²© ‹²±ªŽ²±ªl
[ Αβστραχτ] Οβϕεχτιϖε: ײ ²¥¶¨µ√¨·«¨ ³µ²·¨¦·¬√¨ ©¨©¨ ¦·¶²© Χλειστοχαλψξ οπερχυλατυσ²± ¬¯³¬§³¨µ²¬¬§¤·¬²±¬±µ¤·¯¬√ µ¨°¬¦µ²¶²° ¶¨
¤±§²±·«¨ ·µ¤∏°¤²© °≤tu ¦¨¯¯¶¬±§∏¦¨§¥¼ ‹u ’u q Μετηοδ : × «¨ °²∏¶¨ ¬¯√ µ¨«²°²ª¨ ±¤·¨ ¬¯³¬§³¨µ²¬¬§¤·¬²± ¤¶¶¤¼ ¤±§°≤tu ≤¨¯¯¦∏¯2
·∏µ¨ ¤±§≤¨¯¯√¬¤¥¬¯¬·¼ k  × × ¤¶¶¤¼l º µ¨¨ ¤³³¯¬¨§qΡεσυλτ : Χλειστοχαλψξ οπερχυλατυ󶫲º §¨¶·µ²±ª³µ²·¨¦·¬√¨ ©¨©¨ ¦·¶²± ¬¯³¬§³¨µ²¬¬§¤2
·¬²±¬±µ¤·¯¬√ µ¨°¬¦µ²¶²° ¶¨¬± ¤§²¶¨2§¨ ³¨ ±§¨ ±·°¤±±¨ µ¤±§ ¬¨«¬¥¬·¨§³²·¨±·³µ²·¨¦·¬√¨ ©¨©¨ ¦·¶²±·«¨ ·µ¤∏°¤²©°≤tu ¦¨¯¯¶¬±§∏¦¨§¥¼
‹u ’ukuss Λ°²¯#p tl º«¨ ± ·«¨ ¦²±¦¨±·µ¤·¬²± µ¨¤¦«¨ §t qss ª#p t q Χονχλυσιον : Χλειστοχαλψξ οπερχυλατυσ °¤¼ ¥¨ ∏¶¨§¤¶¤±·¬²¬¬2
§¤±··² ³µ¨√ ±¨·²µ§¨ ¤¯¼ ·«¨ ³¤·«²ª¨ ±¨ ¶¬¶²© ±¨ ∏µ¤¯ ¦¨¯¯ §¬¶¨¤¶¨¶q
[ Κεψ ωορδσ] Χλειστοχαλψξ οπερχυλατυσ; °≤tu ¦¨¯¯¶~ ¬¯³¬§³¨µ²¬¬§¤·¬²± ~ ‹¼§µ²ª¨ ± ° µ¨²¬¬§¨
≈责任编辑 方文贤 
k上接第 |vt页l
≈vv  任 义 q马兜铃引起呕吐一例报告 q中药通报 ot|{v o{kxl }v| q
≈vw  兰茂璞 q服用中药引起过敏反应二例报告 q江苏中医杂志 o
t|{w okyl }yu q
≈vx  肖 平 q马兜铃引起中毒反应一例 q湖南中医杂志 ot|{| ox
kxl }ww q
≈vy  王德会 q马兜铃过敏一例报告 q中原医刊 ot||t ot{kyl }wu q
≈vz  段尚勤 q马兜铃致吐一例报告 q四川中医 ot||z otxkzl }tz q
≈v{  杨宁辉 q过量运用马兜铃副作用分析 q河南中医 ousst outkxl }
u q
≈v|  郑法雷 o苏 震 q慢性马兜铃酸肾病的研究进展 q中国中西医
结合肾病杂志 oussu ovkyl }vtv q
≈ws  严美琴 o潘汉生 q服马兜铃不良反应谈中药炮制重要性 q浙江
中医学院学报 ousst ouxkyl }yu q
≈wt  吕文海 q四种蜜制饮片蜜用量检测研究 q中药通报 ot|{{ otv
ktul }uu q
≈wu  唐慎微 q 晟校定 q经史证类大观本草 q卷 ttk影印本l q台南 }
正言出版社 ot|zz qvts q
≈wv  唐慎微 q曹孝忠校 q寇宗 衍义 q证类本草 q上海 }上海古籍出
版社 ot||w qzws q
≈ww  王继先 q绍兴校定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图卷k影印l qv册 q日本
昭和 {年和文排印 q
≈责任编辑 袁桂京 
#yy|#
第 u{卷第 ts期
ussv年 ts月
中 国 中 药 杂 志
Χηινα ϑουρναλ οφ Χηινεσε Ματερια Μεδιχα
∂ ²¯ qu{ oŒ¶¶∏¨ ts
’¦·²¥¨µouss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