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山紫菀类药材的原植物及其毒性考证



全 文 :#本草#
山紫菀类药材的原植物及其毒性考证
赵显国 王峥涛 林鸽 3 李志猛 徐珞珊 徐国钧
k中国药科大学 南京 utssv{l
紫菀为常用中药 o具润肺下气 !止咳祛痰功
效 ∀5中国药典6t||x年版所载紫菀为菊科植
物紫菀 Αστερ ταταριχυσ q©q的干燥根及根茎 ∀
但在我国许多地区 o民间将菊科橐吾属多种植
物的根及根茎作紫菀使用 o习称为山紫菀 ∀其
中蹄叶橐吾 Λιγυλαρια φισχηεριk¨§¨ ¥ql ×∏µ2
¦½qo鹿蹄橐吾 Λ . ηοδγσονιι ‹²²®qo川鄂橐吾
Λ . ωιλσονιανα k‹¨°¶¯ qlŠµ¨ ±¨° o狭苞橐吾 Λ .
ιντερµεδια ‘¤®¤¬o毛苞橐吾 Λ . σιβιριχα kql
≤¤¶¶q√¤µq αρανεοσα ⁄≤ q≈四川 !贵州两省药材
标准将其误定为宽戟橐吾 Λ . λατιηαστατα k • q
• q≥°¬·«l ‹¤±§q2 ¤½½qo经我们实地调查并核
对标准起草单位所存原标本 o鉴定为毛苞橐
吾≈t  的根及根茎 o已载入吉林 !四川 !贵州 !云
南等省药材标准≈u ∗ x  ∀一些山紫菀类药材已
成为我国部分地区紫菀的主流商品≈t  ∀部分
山紫菀类药材含大量吡咯里西啶生物碱
k³¼µµ²¯¬½¬§¬±¨ ¤¯®¤¯²¬§¶o°„¶l o这类生物碱对肝
脏 !肺及肾脏具明显毒性 ∀由于来源于橐吾属
不同组系的山紫菀类药 °„¶含量差异极大 o本
草最早记载的这类药材来源于该属何组何系植
物 ‚含大量 °„¶的山紫菀类药材的毒性以往
文献有无记载 ‚为了保证中医临床用药安全可
靠 o现结合我们的部分研究工作 o对本草中有关
山紫菀类药材的原植物及其毒性进行考证 ∀
1 原植物考
山紫菀类药材药用历史可追溯到宋代苏颂
著的5图经本草6 ∀ 5图经本草6曰 }/紫菀生房陵
山谷及真定邯郸 o金耀成泗寿台孟州兴国军皆
有之 ∀三月内布地生苗叶 o其叶三 !四相连 o五
月 !六月开黄紫白花 o结黑子 o本有白毛 o根甚柔
细 o二月三月内取根阴干用 ∀0在5证类本草6中
另附有 v张紫菀的附图 o即/成州紫菀0 !/泗州
紫菀0及 /解州紫菀0≈y  ∀结合图说 o谢宗万先
生认为开紫花者及/成州紫菀0 !/泗州紫菀0是
菊科紫菀属 Αστερ的一个类型 o而开黄花者及
/解州紫菀0应是橐吾属植物 Λιγυλαρια 植
物≈z  ∀而江泽荣先生认为 /解州紫菀0亦为紫
菀属植物紫菀 o5图经本草6所言开黄花者指的
是橐吾属植物≈{  ∀我们赞同谢宗万先生的观
点 ∀李时珍的5本草纲目6有关紫菀的记载沿用
了5图经本草6的描述 o也引用了5证类本草6附
图 o但不同版本的附图有差异 o缺乏可信性≈|  ∀
以后的本草对橐吾属植物作紫菀使用的情况无
更多的描述和说明 ∀
从/解州紫菀0的附图看 o有 v个突出特征 }
头状花序排成总状 ~叶脉网状 ~根多 o柔软纤细
而可编成辫状 ∀按刘尚武的分类系统 o橐吾属
植物分为伞房组 !橐吾组 !线苞组 !花葶组 !合苞
组及蓝灰组等 y个组≈ts  ∀线苞组的特征是复
伞房花序 !叶脉羽状 o该组种类较少 o仅分布于
新疆及西藏部分地区 ~花葶组植物为总状花序 o
叶脉羽状 o该组仅 u种 o分布于云南西北部及四
川西南部高海拔地区 ~合苞组的特征是总状花
序或伞房状花序 o但叶脉羽状 o也仅 u种 o分布
于前苏联远东地区及我国黑龙江部分地区 ~蓝
灰组植物为总状花序或圆锥状总状花序 o但叶
脉也为羽状 ~伞房组植物种类较多 o叶脉网状或
羽状 o但花序均为伞房状及复伞房状 o且该组植
物根多粗而硬 ∀因此 o/解州紫菀0的原植物不
应属于上述 x个组 ∀橐吾组植物分为 w个系 o
其中有翅系叶脉羽状 o单头系头状花序单生k仅
3 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药理系 香港新界沙田
#tvt# 中国中药杂志 t||{年第 uv卷第 v期
t种l o而橐吾系及短缨系花序总状 o叶脉网状 o
根纤细 o多而柔软 ∀结合当今橐吾系及短缨系
药用种类很多 o临床上主要用于止咳祛痰 o而很
少用于其他方面k赵显国等 q中草药 ot||{年待
发表l ~同时 o当时的解州即今之山西运城地区 o
至今该地区仍有许多橐吾系及短缨系种类分
布 ∀因此 o我们认为 o5证类本草6所载的/解州
紫菀0应为橐吾组橐吾系或短缨系植物 o而非该
属其他组系的植物 ∀但/解州紫菀0究竟为两系
何种植物 o因无更多资料 o尚难确定 ∀
附图 5证类本草6紫菀附图
t1 成州紫菀 u1 解州紫菀 v1 泗州紫菀
5滇南本草6也载有紫菀 o但无原植物描述
及附图≈tt  ∀由于云南无紫菀 Α . ταταριχυσ分
布 o民间也无将紫菀属其他种类作紫菀使用的
习惯 o5滇南本草6整理组根据部分地区k主要是
昆明附近地区l现代用药情况 o认为5滇南本草6
所记载紫菀原植物为隶属于伞房组的鹿蹄橐
吾 o值得商榷 ∀事实上 o云南紫菀主产区在丽江
地区华坪县一带 o当地历来所用的紫菀原植物
为黄亮橐吾 Λ . χαλοξαντηα k⁄¬¨ ¶¯l ‹¤±§q2
¤½½qo隶属于橐吾组短缨系≈t  ∀至于5滇南本
草6所载紫菀为何种植物尚待考证 ∀
结合目前用药实际情况看≈t  o广泛使用的
y种 t变种中 o有 x种 t变种 o即川鄂橐吾 !狭
苞橐吾 !毛苞橐吾 !蹄叶橐吾 !黄亮橐吾及离舌
橐吾 Λ . ϖειτχηιανα k‹¨°¶¯ ql Šµ¨ ±¨° q均来源
于橐吾组橐吾系及短缨系 o仅鹿蹄橐吾 t种为
伞房组植物 o说明古今用药基本一致 ∀根据现
代药理研究 o川鄂橐吾 !毛苞橐吾 !狭苞橐吾均
具明显祛痰镇咳作用 o与相同剂量的紫菀相当
k赵显国等 q中草药 ot||{年待发表l o蹄叶橐吾
也具明显祛痰作用≈tu  ∀这也说明其作紫菀使
用 o具一定的合理性 ∀
2 山紫菀类药材的毒性与/次紫菀0
°„¶是一类植物性肝毒成分 o毒性很大 o不
仅具明显肝脏毒 o还可引起肺 !肾等各种损伤 o
有的还具明显的致突变 !致癌及致畸胎作用 ∀
这类生物碱本身没有毒性 o其毒性来自其在肝
脏的代谢产物代谢吡咯k° ·¨¤¥²¯¬¦³¼µµ²¯ ¶¨l o后
者具很强的亲电性 o可打击细胞内的生物大分
子k如 ⁄‘„ o• ‘„ o蛋白质 o酶等l ∀其对人类 o
尤其是对老人 !小孩 !孕妇 !营养不良者及其他
一些病患者危害很大 ∀据流行病学调查 o南非 !
阿富汗 !伊朗 !印度 !前苏联等地大量肝病的发
生 o与食用含 °„¶的谷物 o服用含 °„¶的草药
有关 ∀由 °„¶引起的各种损伤不可逆转 o且具
累加性 o目前尚未找到有效的预防及治疗药
物≈tv  ∀我们在对含 °„¶中草药进行系统研究
时发现 o部分山紫菀类药材 °„¶含量较高 !毒
性大 ∀如在云南部分地区民间作紫菀使用的大
黄橐吾 Λ . δυχιφορµισ k ≤ q • ¬±®¯ ql ‹¤±§q2
¤½½q的根及根茎 °„¶含量为 t1x{ ϕ o所含主
要 °„2¬¶²¯¬±¨ 为目前已知的毒性最大的 °„ ~鹿
蹄橐吾 °„¶含量为 u1t{ ϕ o急慢性毒性研究发
现 o其水煎液 !总生物碱及所含主要 °„2
¦¯¬√²µ¬±¨ 均具明显肝脏毒性 o水煎液及 ¦¯¬√²µ¬±¨
同时还对肺 !肾等具明显毒性k赵显国等 o待发
表资料l ∀据国外研究 o¦¯¬√²µ¬±¨ 还具明显致突
变及致癌作用≈tv  ∀鹿蹄橐吾在四川主产于峨
眉 !洪雅等县 o当地长期将其作紫菀使用 o且目
前仍为当地药材公司所收购并广为销售 ∀作者
之一曾在峨眉学习生活数年 o当地是有名的肝
病高发区之一 ∀两者之间有何联系 o目前尚不
知晓 o但的确值得注意 o也很有必要开展这方面
的流行病学调查 ∀因此 o含 °„¶的山紫菀类药
材的毒性应引起高度重视 ∀
郑肖岩在5伪药条辨6中提到一种 / 次紫
菀0 o曰/伪名次紫菀 o服之往往愈见咳逆气急 ∀
其害无穷0 ∀由于郑氏未对其原植物及药材形
态进行描述 o故难于考证 ∀结合历代本草有关
#uvt# 中国中药杂志 t||{年第 uv卷第 v期
紫菀的记载并不太混乱 o与目前实际用药情况
基本一致 o主要来自于紫菀属的紫菀及橐吾属
多种植物 o谢宗万先生提出 o是否指山紫菀 o值
得注意≈z  ∀从郑氏对其引起的中毒情况描述 o
与 °„¶中毒特征及危害极为相似 ∀因此 o/ 次
紫菀0有可能为含 °„¶的山紫菀类药材 ∀
如果/次紫菀0为山紫菀类药材 o而这类药
材一直广泛使用 o除郑氏对其进行过毒性描述
外 o为什么一直未见中毒报道及其他有关毒性
记载 ∀可能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ktl我们最近在
研究工作中 o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 }除来源于伞
房组 !蓝灰组 !花葶组植物及橐吾组有翅系部分
植物的山紫菀类药材 °„¶含量较高外 o广泛使
用的绝大多数主流品种 o即来源于橐吾组橐吾
系及短缨系植物的此类药材k包括川鄂橐吾 !狭
苞橐吾 !毛苞橐吾 !黄亮橐吾及离舌橐吾l o°„¶
含量极低 o均未检出k低于 xy³³°l ~kul按部分
°„¶含量较高的山紫菀类药材临床用量折算 o
一般不会引起急性中毒 o而多为慢性中毒 o如果
不跟踪随访调查 o由其所致慢性中毒临床就很
难诊断 o常误以为其他原因所致≈tv  ~kvl某些含
大量 °„¶的山紫菀类药材或与其合用的其他
药材 o可能含有拮抗 °„¶某些毒性的活性成
分 o使其一些毒性效应降低 ∀据我们最近研究 o
当给予 ≥⁄雄性大鼠鹿蹄橐吾水煎液k剂量按
‹°≤ 测定其 ¦¯¬√²µ¬±¨ 含量后计算 o相当于
¦¯¬√²µ¬±¨ us °ªr®ªl o与 ¦¯¬√²µ¬±¨ 组kus°ªr®ªl
比较 ot{§后 o两者虽然均可引起明显的肝 !肺 !
肾等损伤 o没有明显差异 o但在体重减轻及死亡
率方面 o水煎液组体重减轻较少 o死亡率较低 o
而 ¦¯¬√²µ¬±¨ 组体重明显降低 o死亡率较高k赵显
国等 o待发表资料l ∀
在含 °„¶的山紫菀类药材中 o从 °„¶含
量 !植物分布区域及目前使用情况看 o来自于蓝
灰组如网脉橐吾 Λ . διχτψονευραk ƒµ¤±¦«ql
‹¤±§q2 ¤½½qo花葶组如棉毛橐吾 Λ . ϖελλερεα
kƒµ¤±¦«ql‹¤±§q2 ¤½½o囊吾组有翅系如苍山橐
吾 Λ . τσανγχηανενσισ kƒµ¤±¦«ql ‹¤±§q2 ¤½½q
等植物的这类药材 o其 °„¶含量相对较低 o分
布范围较窄 o主要集中在云南 !四川 !新疆 !甘肃
等高海拔地区 o全为部分地区民间习用 ∀而来
自于伞房组尤其是伞房系植物 o如鹿蹄橐吾 !齿
叶橐吾 Λ . δενταταk„ qŠµ¤¼l ‹¤µ¤o大头橐吾
Λ . ϕαπονιχα k׫∏±¥ql ¨¶¶qo则含量较高 o分
布及使用地区较广 ∀因此 o/次紫菀0很可能来
源于伞房组尤其是伞房系植物k如鹿蹄橐吾l ∀
郑肖岩对/次紫菀0毒性的描述也很可能为前人
对含 °„¶的山紫菀类药材毒性的最早记载 ∀
3 小结
311 本草最早所载来源于橐吾属的紫菀原植
物应属于橐吾系或短缨系 o而不是其他组k系l
植物 o两系植物根及根茎不含 °„¶或含量极
低 o具有与5中国药典6所收载紫菀相同的镇咳
祛痰药理活性 o说明本草中将橐吾系或短缨系
植物作为紫菀的原植物是有科学依据的 ∀目前
所使用的山紫菀类药材主流品种中 o除鹿蹄橐
吾外 o其余 x种 t变种均来源于这两系植物 o也
说明古今所用山紫菀基本一致 o且大多数主流
品种是较为安全的 ∀
312 郑肖岩所言/其害无穷0的/次紫菀0 o很可
能即指来源于 °„¶含量较高的伞房组尤其是
伞房系植物k如鹿蹄橐吾l的山紫菀类药材 o也
说明中医临床已注意到含 °„¶的这类药材的
毒性 ∀这类药材危害大 o尤其是对老人 !小孩及
慢性病患者长期服用时危害更大 ∀为了保证临
床用药安全可靠 o临床上不应使用含 °„¶的这
类药材 o更不应作为紫菀使用 ∀
4 参考文献
t 赵显国等 1 中草药 ot||{ ~u|kul }ttx
u 吉林省卫生局 1 吉林省药品标准 1t||z }uv{
v 四川省卫生厅 1 四川省中药材标准 1t|{z }us
w 贵州省卫生厅 1 贵州省中药材质量标准 1 贵阳 }贵州人民
出版社 ot|{{ }twu
x 云南省卫生局 1 云南省药品标准 ot|zw }vwx
y 唐慎微 1 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 1 北京 }人民卫生
出版社 ot|xz }us{
z 谢宗万 1 中药材品种论述 1 第二版 1 上册 1 上海 }上海科
学技术出版社 ot||s }twt
{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等 1 中药志 1 第二册 1 北京 }
人民卫生出版社 ot||v }t|| ousv
k下转第 txv页l
#vvt# 中国中药杂志 t||{年第 uv卷第 v期
表 w 样品对小鼠尾部电刺激的镇痛作用
组别
剂量
°ª#®ªp t
电刺激反应阈值
给药前 给药后 差值
Π
阴性对照 等量 ≤  ≤ 溶液 vw qw ? u qw vx qs ? u qw s qy ? u qw p
生马钱子 xv vw qs ? u q{ v{ qw ? v qt w qw ? u q{  s qsx
砂烫法 yx vy qu ? w qu v| qz ? v qw v qx ? t qw  s qsx
麻黄炙一法 {y vu qt ? t qz vy qt ? w qt w qs ? u q{  s qsx
麻黄炙二法 zs vv qv ? v qt vs qz ? u qt t qw ? t qv  s qsx
麻黄炙三法 yz vx qv ? v q{ vx qx ? u q| s qu ? u qs  s qsx
麻黄炙四法 |t vv qw ? u qz vy q{ ? u q| v qw ? u q|  s qsx
微波法 ys vx qw ? u qz vx qx ? v qs s qt ? s qy  s qsx
杜冷丁 us vw qw ? u qw wu qs ? v qs s qz ? u q{  s qst
注 }ξ ? σ
表 x 样品对小鼠致炎的抗炎作用
组别
剂量
°ª#®ªp t
两耳重量差
°ª
抑制率
h Π
阴性对照 等量 ≤  ≤ 溶液 t{ qy ? w qs
生马钱子 xv tw qz ? u q| ut qs  s qsx
砂烫法 yx tw qu ? v qu uv qz  s qsx
麻黄炙一法 {y tu q{ ? y qw vt qu  s qst
麻黄炙二法 zs tz qu ? u qu z qx  s qsx
麻黄炙三法 yz tz qv ? w qs z qt  s qsx
麻黄炙四法 |t tu qz ? v qx vt qz  s qst
微波法 ys tz qz ? w qy w q{  s qsx
氢化可的松 ux w qw ? u qv zy qv  s qst
中的士的宁和马钱子碱含量有不同程度下降 o
降低马钱子毒性 o但二者比值变化不大 ∀
312 采用 w种不同方法炮制的麻黄炙马钱子 o
其毒性均小于生马钱子和药典法的砂烫品 o其
中一法 !四法 ⁄xs有较大提高 o四法炮制品毒
性比生马钱子下降 zt h o比砂烫品下降 ws h ∀
313 生马钱子具镇痛消炎作用 o麻黄炙一法和
四法炮制的麻黄炙马钱子也具消炎镇痛作用 o
并优于砂烫品k药典法l o其中麻黄炙四法炮制
品在小鼠扭体反应实验的镇痛效果及小鼠耳朵
致炎实验的抗炎作用优于生马钱子 ∀
314 应用药物性味相反的辅料 o与药物共同处
理 o以纠正其偏性 o在中药炮制中称为反制 ∀马
钱子性寒味苦有大毒 o麻黄性温味辛苦具发汗
散寒 o宣肺平喘 o利水消肿功能 o在清代就有麻
黄炙马钱子的记载≈u  ∀本研究表明该法可不同
程度保留麻黄及马钱子二者所含的生物碱成
分 ow种不同炮制法中四法可保留较多的麻黄碱
并具有较好的消炎镇痛作用和较低毒性 ∀
315 w种不同的麻黄炙马钱子炮制法中一法和
四法较好 ∀一法为麻黄甘草炙马钱子 o四法为
麻黄醇提液炙马钱子 o具有一定实用价值 ∀
4 参考文献
t 叶定江 1 中国中药杂志 ot||v ~t{kxl }ux|
u 鲁照 1 串雅补 1 卷一 1 上海 }扫叶山房 }t|
v 卫生部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等 1 中药炮炙经验集成 1 北
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ot|yv }tux
w 沈丕安 1 福建中医药 ot|{v ~kyl }vx
x 陈晓亮等 1 福建中医学院学报 ot||x okul }uy
y 孙瑞元 1 定量药理学 1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ot|{z }tyu o
u{u
t||z2su2tv收稿
k上接第 tvv页l
| 李时珍 1 本草纲目 1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ot|zz }tsvs o
t|yx }w|
ts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 1 中国植物志 1 七十
七卷k第二分册l1 北京 }科学出版社 ot|{| }w
tt 5滇南本草6整理组 1 滇南本草 1 第二册 1 昆明 }云南人民
出版社 ot|zz }vtu
tu 李屈等 1 沈阳药学院学报 ot|{z ~w }tvy
tv ¤··²¦®¶„ • q≤«¨ °¬¶·µ¼ ¤±§ ײ¬¬¦²¯²ª¼ ²© °¼µµ²¯¬½¬§¬±¨
„ ®¯¤¯²¬§¶q²±§²±}„¦¤§¨ °¬¦°µ¨¶¶ot|{y }uxs
t||z2s{2uy收稿
#vxt# 中国中药杂志 t||{年第 uv卷第 v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