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不同方法制蛋黄油中脂肪油的研究
张振凌 o房 方 o李 军 o张本山
k河南中医学院 o河南 郑州 wxsssvl
≈摘要 目的 }考察不同炮制方法对蛋黄油中主要成分脂肪油的影响 ∀方法 }罗紫2哥特里法测定脂肪油含量 o
气相色谱法测定脂肪酸含量 o药典法测定脂肪油理化性质 ∀结果 }烘法和干馏法炮制的蛋黄油中脂肪油含量 o所含
脂肪酸的种类 !含量以及酸值 !碘值 !皂化值 !相对密度 !折光率相近 o氯仿提取法制备品则差异较大 ∀结论 }烘法和
干馏法制备的蛋黄油中脂肪油部分没有明显区别 o二者与直接用氯仿提取的蛋黄脂肪油相比则有较大差异 ∀
≈关键词 蛋黄油 ~脂肪油 ~脂肪酸 ~炮制
≈中图分类号 u{v qw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tsst2xvsukusstlst2ssu{2sv
蛋黄油是雉科动物家鸡的蛋黄煮熟后经加热炼
制而成的油状液体 o临床用于治疗烧伤 !溃疡 !湿疹
等 ∀其制备方法目前有干馏 !烘烤及氯仿提取
等≈t ∀有报道认为蛋黄油中含有 ±²µ«¤µ°¤±o«¤µ2
°¤±等生物碱类成分≈u 及磷脂类成分≈v ∀但对其主
要成分脂肪油的含量及性质 o尚未见到报道 ∀本文
即对干馏法 !烘法以及氯仿提取法制备的蛋黄油中
脂肪油含量 !脂肪酸的种类及含量进行测定 o并对不
同炮制方法制备的蛋黄油的酸值 !碘值 !皂化值 !相
对密度及折光率等理化性质进行比较 o为优选炮制
工艺 o制定蛋黄油质量标准提供了实验依据 ∀
1 样品制备
111 干馏法制品 取煮熟后的蛋黄 o粉碎过 ty目
筛 o入热锅内先文火后武火加热 o至蛋黄变为沥青状
粘稠物 o有青褐色油状液体析出时 o将油及时倾出 ∀
平均收率为 u{ h ∀
112 烘法制品 取煮熟蛋黄粉碎 o均匀摊平于钢丝
网上 o放入带盖的蒸发皿中 o用电烘箱加热控制温度
u{s ε o加热 us °¬±o取出 o收集渗漏于蒸发皿中的
的蛋黄油 ∀平均收率为 ux h ∀
113 氯仿提取法制品 取熟蛋黄切碎 o置索氏提取
器 o用倍量氯仿 ys ε 水浴加热回流提取至蛋黄呈白
色 o回收氯仿 o得桔红色油状液体 ∀平均收率为
vx h ∀
2 仪器及试剂
≈收稿日期 usss2sv2ut
≈基金项目 河南省科委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k|xwsusyssl
≤2|型气相色谱仪k日本岛津公司l ∀ °v2
v≤ 型精密 ³ 计k上海雷磁仪器厂l ~yysux× 型超
声清洗机k无锡电子设备厂l ∀乙醚等试剂均为分析
纯k上海化学试剂厂l ∀
3 实验方法和结果
311 不同工艺制蛋黄油中脂肪油的含量比较
按文献≈w 罗紫2哥特里法 o分别取样品约 v ªo
精称 o置脂抽管中 o加水 ts °¯ o振荡混合 o加 u qx h
氨液 t qx °¯ o充分混合并在 zs ε 水浴中加热 tx
°¬±o使之充分溶解后冷却 ∀加 ts °¯ 乙醇 o加塞混
合 o再加乙醚 ux °¯ o加塞振荡 o放出气体 o用 ux °¯
乙醚洗刷塞子及提取管口内侧 o洗液倒入管内 o加
塞 o激烈振荡混合 vs ¶o放气 o静置 o分离上层清液至
预先恒重的烧瓶内 o分别再用乙醚 tx °¯ 和石油醚
tx °¯ 进行第 u次 !第 v次提取 ∀合并提取液 ozx ε
挥干溶剂 o放入烘箱 tsu ε 烘 t «o干燥器中冷却至
室温后称重 ∀
用 ts °¯ 蒸馏水作空白试验 ∀计算各样品脂肪
油含量 ∀结果见表 t ∀
312 不同工艺制蛋黄油理化性质的比较
31211 比重 !折光率 !碘值的测定 按照文献≈x 规
定方法 o分别测定干馏法 !烘法 !氯仿提取法所制备
样品的比重 !折光率 !碘值 ∀结果见表 t ∀
31212 酸值的测定 分别称取样品约 115 ªo精密
称定 o置烧杯中加乙醇2乙醚ktΒt1xl混合液 xs °¯ o
以玻璃电极为指示电极 o甘汞电极为参比电极 o以氢
氧化钠液ks qsu °²¯#ptl进行滴定 o终点控制在 ³
值为 ts ∀结果见表 t ∀
#{u#
第 uy卷第 t期
usst年 t月
中 国 中 药 杂 志
Χηινα ϑουρναλ οφ Χηινεσε Ματερια Μεδιχα
∂ ²¯ quy o²qt
¤±qousst
31213 皂化值的测定 分别取样品约 1 qx ªo精密
称定 o置 uxs °¯ 锥形瓶中 o精密加入乙醇制氢氧化
钾滴定液ks qx °²¯#ptlux °¯ o加热回流 vs °¬±o然
后用乙醇 ts °¯ 冲洗冷凝管的内壁和塞子的下部 o
以盐酸液ks qx °²¯ #ptl滴定至终点 o终点控制在
³值为 { ∀同时做空白试验 ∀计算各样品皂化值 ∀
结果见表 t ∀
表 t 不同工艺制蛋黄油中脂肪油含量及理化性质比较
样品 含量r h ΡΣ∆r h 折光率 比重 酸值 ΡΣ∆r h 碘值 ΡΣ∆r h 皂化值 ΡΣ∆r h
干馏法制品 |z qz t qzv t qwzx{ s q|wzv t qzyw v qxw |t q| s qu tvz q{y y qst
烘法制品 |z qu u qu t qwyyw s q|w|z u qz{z u qu{ {v qx w qtx tx{ qvy v q|
氯仿提取品 {{ q| u qxz t qwzs{ s q|z|t y q|xu u qzv {u qy s qxx t|| qsu t qy{
313 不同工艺制蛋黄油脂肪酸含量的测定
31311 色谱条件 仪器 岛津 ≤2| 型 ≤2 u ÷
数据处理机 ∀ ƒ⁄检测器 ∀色谱柱 直径 x °° ≅ u
°不锈钢柱 ∀担体 ≤«µ²°²¶²µ¥o• o • o{s ∗ tss
目 ∀固定液 { qx h ⁄∞≥柱 ∀柱室温度 t|x ε ∀检
测温度 uzs ε ∀气化温度 u{s ∗ vss ε ∀载气kul
流速 xs °¯ #°¬±p t o氢气 xs °¯ #°¬±p t o空气 xss °¯ #
°¬±p t ∀进样量 s qu os qy Λ¯ ∀纸速 x °°#°¬±p t ∀
31312 定性定量方法≈y 分别取样品 txs °ªo按
氢氧化钾2甲醇室温酯化法处理后进行气相色谱分
析 ∀依据样品峰保留时间与标准脂肪酸甲酯色谱图
相对照 o确定脂肪酸种类 o并采用面积k峰高 ≅ 半峰
宽l归一化法进行定量 ∀结果见表 u ∀
表 u 不同工艺制蛋黄油脂肪酸含量 h
脂肪酸种类 干馏法制品 烘法制品 氯仿提取品
豆蔻酸 s qvy s qu| s qvu
十五碳酸 s qtu s qts s qtw
棕榈酸 uy qy uy qu ux
棕榈油酸 v q{w v qzu w quu
棕榈亚油酸 s qtx s qtx s quw
硬脂酸 | qts ts qu z q{w
油酸 wv qy wy q{ ws q{
亚油酸 tv qv | q|v tw qu
亚麻酸 s qtw t qu{ s qsw
花生烯酸 s qyz t quw s qsx
花生四烯酸 s quu s qt s qts
扁油酸 t qwu s s q|z
注 }表中数据均为 u次测定结果平均值
4 讨论
411 蛋黄中含大量脂肪性物质 o其中约 ts h为磷
脂 o且以卵磷脂为主 ∀脂肪性物质中的脂肪酸主要
是油酸 !亚油酸 !亚麻酸以及饱和酸≈z ∀对蛋黄进
行加热 o其中的脂肪酸部分未发生质的变化 ∀本研
究气相层析结果表明 o蛋黄油同蛋黄一样主要含有
油酸 !棕榈酸 !亚油酸 !棕榈油酸以及其他饱和或不
饱和脂肪酸 ∀不同炮制方法制备的蛋黄油结果虽有
差异 o但各种主要脂肪酸含量所占比例大致相同 o尤
其是干馏法和烘法制品 ∀说明干馏法和烘法的炮制
过程对蛋黄中脂肪性成分影响不大 ∀用干馏 !烘法
等加热方法制备的蛋黄油色泽青褐 o温度高时呈液
体 o温度低时呈半固体状 o与奶油 !动物脂肪等食品
物理性质相似 o易溶于乙醚等有机溶剂 o应用食品检
验中的罗紫2哥特里法测定其中脂肪油含量 o设备和
操作简便 o重现性较好 o便于推广应用 ∀
412 传统炮制蛋黄油的方法为干馏法 o加热温度在
uys ∗ u{s ε 之间 o近年来广泛应用的烘法炮制温度
也多为 u{s ε 左右 ∀在此高温下 o蛋黄中蛋白质及
其他成分可能发生分解 o产生新的成分 ∀因此蛋黄
油中脂肪油部分既为主要成分 o但其含量又不可能
为百分之百 ∀适当控制脂肪油含量 o对于控制蛋黄
油质量 o提高炮制收得率 o具有一定意义 ∀本次实验
结果表明 o烘法和干馏法制备品脂肪油含量均为
|z h o氯仿提取品含量则为 {{ q| h o说明加热对脂
肪油溶出有一定影响 ∀氯仿提取法直接用氯仿回流
提取蛋黄中脂溶性成分 o虽然收率较高 o但用罗紫2
哥特里法检测脂肪油含量却低于加热炮制品 o其原
因可能是因为提取品未经加热 o其中含有一定水分 o
同时也受氯仿和乙醚溶解性能有所不同的影响 ∀至
于用石油醚等其它溶剂提取效果如何 o尚待进一步
研究 ∀
413 蛋黄油临床常用于治疗烧伤 !静脉曲张性溃
疡 !口腔溃疡 !皮肤湿疹 !小儿消化不良等 o效果良
好 o涂药后创面有清凉感 o疼痛减轻 o渗出减少 o认为
蛋黄油对溃疡面有滋养作用 o能加速肌肉新生 ∀这
与蛋黄油中脂肪油的成分及性质有一定关系 ∀文中
#|u#
第 uy卷第 t期
usst年 t月
中 国 中 药 杂 志
Χηινα ϑουρναλ οφ Χηινεσε Ματερια Μεδιχα
∂ ²¯ quy o²qt
¤±qousst
所测碘值系指饱和 t ª脂肪油中的不饱和键所需碘
的毫克数 o碘值越高 o不饱和键越多 ∀油脂分析认
为 o脂肪油碘值小于 tss者为不干性油 o如麻油 ~碘
值为 tss ∗ tvs者为半干性油 o如菜油 !花生油等 ∀
本实验证明蛋黄油碘值小于 tss o故应属于不干性
油 o涂抹溃疡 o有减轻灼热 !疼痛的作用 ∀酸值是油
脂中游离脂肪酸的量度标准 o酸值越小 o油脂则越新
鲜 o一般情况下 o酸值超过 y的油脂就不宜食用 ∀干
馏法和烘法经加热制备 o其中的酸值在 v以下 o符合
药用要求 ∀工业上把水解 t ª油脂所需要的氢氧化
钾毫克数叫做皂化值 o皂化值越大 o表示脂肪酸的平
均分子量越小 ∀烘法和干馏法制备的蛋黄油皂化值
在 tys以下 o且数据相近 o说明其所含脂肪油平均分
子量相似 ∀氯仿提取制品由于炮制过程与传统制备
工艺差异较大 o未经加热处理 o脂肪油含量 !比重 !酸
值 !皂化值 !碘值等均与干馏法制品 !烘法制品有较
大差异 o说明炮制温度对蛋黄油中脂肪油含量及其
理化性质有一定影响 o故应对其炮制工艺进一步考
察 o优选最佳制备工艺 ∀
414 蛋黄油中除脂肪油成分外 o尚含生物碱类成
分 o炮制对其影响如何 o有待进一步研究 ∀
≈参考文献
≈t 王德花 1 用蒸馏法和烘法制备蛋黄油 1 中药材 ot|{| ~tukttl }
vu q
≈u 迁邦郎 o全田浩 o小菅卓夫 1 p ®剂 Ν成分研究k第 u报l鸡
卵黑烧 ) η Σ乾留 p ®中 Ν抗糸状菌性物质 Κ ∆ ∃ Φ q药学
杂志 ot|zv o|vktl }vv q
≈v 沈海葆 1 蛋黄油中不同磷脂类成分的分析 1 中成药 ot||y o
kul }t| q
≈w 日本食品工业学会5食品分析法6编辑委员 q食品分析法 q郑州
粮食学院5食品分析方法6翻译组译 1 上册 1 成都 }四川科学技
术出版社 ot|{y ~|z q
≈x 中国药典 q一部 q附录 1t||x qws1
≈y 刘铭三 1 谷物及油料品质分析法 1 北京 }农业出版社 ot|{z q
wu1
≈z 江苏新医学院 1 中药大辞典 1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ot|zz q
tusu1
Στυδιεσ ον Φαττψ Οιλσιν Ψολκ Οιλ Προχεσσεδ βψ ∆ιφφερεντ Μετηοδσ
«¨ ±ª2¯¬±ªoƒ ƒ¤±ªo∏±o
¨ ±2¶«¤±
k ±¨¤± ≤²¯¯¨ ª¨ ²© ×µ¤§¬·¬²±¤¯ ≤«¬±¨ ¶¨ §¨¬¦¬±¨ o«¨ ±ª½«²∏wxsssv o ±¨¤± o≤«¬±¤l
[ Αβστραχτ ] Οβϕεχτιϖε: ײ¬±√ ¶¨·¬ª¤·¨ ·«¨ ¬±©¯∏¨ ±¦¨ ²© §¬©©¨ µ¨±·³µ²¦¨¶¶¬±ª ° ·¨«²§¶²± ©¤··¼ ²¬¯¶¬± ¼²¯®
²¬¯q Μετηοδ : ׫¨ ¦²±·¨±·¶²©©¤··¼ ²¬¯¶¤±§©¤··¼¤¦¬§¶º µ¨¨ §¨·¨µ°¬±§¥¼ ∞≥≥ × ×∞¤±§≤ µ¨¶³¨¦·¬√ 2¨
¼¯ o¤±§·«¨ ³«¼¶¬¦²¦«¨ °¬¦¤¯ ³µ²³¨µ·¬¨¶²©©¤··¼ ²¬¯¶º µ¨¨ ¬§¨ ±·¬©¬¨§¥¼ ³«¤µ°¤¦²³²¨¬¤¯ ° ·¨«²§qΡεσυλτ ανδ Χον2
χλυσιον : ׫¨ ¼²¯® ²¬¯¶³µ²¦¨¶¶¨§¥¼ §¤®¬±ª¤±§§µ¼ §¬¶·¬¯¯¤·¬²± ¤µ¨ ¤¯ °²¶·¶¬°¬¯¤µ¬± ·«¨ ¦²±·¨±·¶²©©¤··¼ ²¬¯¶o
·¼³¨ ²©©¤··¼¤¦¬§¶o¤¦¬§√¤¯∏¨ o¬²§¬±¨ √¤¯∏¨ o¶¤³²±¬©¬¦¤·¬²± √¤¯∏¨ oµ¨ ¤¯·¬√¨§¨ ±¶¬·¼ ¤±§µ¨©µ¤¦·¬√¨¬±§¨ ¬oº«¬¯¨ ²¥2
√¬²∏¶§¬©©¨ µ¨±¦¨¶º µ¨¨ ©²∏±§¬±·«¨ ³µ²§∏¦·¶³µ²¦¨¶¶¨§¥¼ ¦«¯²µ²©²µ° ¬¨·µ¤¦·¬²±q
[ Κεψ ωορδσ] ¼²¯® ²¬¯~©¤··¼ ²¬¯~©¤··¼ ¤¦¬§¶~³µ²¦¨¶¶¬±ª
≈责任编辑 袁桂京
本刊声明
本刊已加入5中国学术期刊k光盘版l6和中国期刊网 !万方数据k≤«¬±¤±©²l系统科技期刊群等 o来稿一经刊用 o本刊即拥有
其在上述及所有媒介再次发表的权利 o作者如不同意可作声明 ∀作者著作权使用费与本刊稿酬将在我刊刊用后一次性给付 o
并赠样刊 t本 o单行页若干份 ∀
#sv#
第 uy卷第 t期
usst年 t月
中 国 中 药 杂 志
Χηινα ϑουρναλ οφ Χηινεσε Ματερια Μεδιχα
∂ ²¯ quy o²qt
¤±qous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