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茶多酚-聚乳酸缓释微囊的制备研究



全 文 :茶多酚2聚乳酸缓释微囊的制备研究
李药兰 o许少玉 o王卫华 o岑颖洲
k暨南大学化学系 o广东 广州 xtsyvul
≈摘要  目的 }制备天然药物茶多酚2聚乳酸缓释微囊 ∀方法 }采用乳液溶剂挥发技术 ∀结果 }制得的茶多酚2
聚乳酸微囊为茶色颗粒 o粒径多在 tss ∗ uss Λ° o最大包封率为 w| h o有一定的缓释作用 ∀ ‹°≤ 分析结果表明 }本
实验选用的囊材和制备工艺不会破坏茶多酚的组成和相对含量 o包封效果良好 ∀结论 }乳液溶剂挥发技术可用于
制备成分复杂的天然药物茶多酚微囊 o且该微囊具有缓释和保护茶多酚的双重作用 ∀
≈关键词  茶多酚 ~聚乳酸 ~缓释微囊 ~天然药物
≈中图分类号  • u{v qy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tsst2xvsukusstltu2s{u{2sw
乳液溶剂挥发技术k∞°∏¯¶¬²±2≥²¯√ ±¨·∞√¤³²µ¤2
·¬²± × ¦¨«±¬´∏¨ l是 {s年代发展起来的微囊制备新技
术 ∀近 us年来 o运用此技术制备缓释微囊的研究十
分热门 o但是大多数的研究工作是应用此技术制备
西药缓释微囊≈t ou  ∀中药多为复方制剂 o即便是单
味药也多为成分复杂的有效部位 o其生理活性是各
种成分协同作用的结果 ∀因此中药缓释微囊的研究
比成分单一的西药复杂 ∀
茶多酚k×°l是从茶叶中提取出来的多酚类衍
生物的混合物 o是一种很有开发前景的天然药物 ∀
本文尝试以生物可降解材料聚乳酸k°„l为囊材 o
用乳液溶剂挥发技术制备茶多酚缓释微囊 o并对所
制得的微囊进行了初步考察 ∀
1 材料与仪器
聚乳酸k°„l o平均分子量为 u ≅ tsw o山东省医
疗器械研究所高分子室提供 ∀茶多酚 o自制 o收率
yz °ª#ªp t o用国标法≈v 测定产品中茶多酚含量为
t qtu ª#ªp t o粉碎后过 uss目筛备用 ∀明胶 o进口分
装 ∀二氯甲烷 o广州化学试剂厂 o„ • 级 ∀u次蒸馏
水及色谱分析用的色谱纯有机溶剂 ∀ ˜ ∂2uys紫外
分光光度计 !高效液相色谱仪 !’≠ °  ˜≥光学显微
镜及  ≥2× vss扫描电镜皆为日本产品 ∀
2 实验方法
2 q1 茶多酚微囊的制备
采用乳液溶剂挥发技术制备 ×°微囊 ∀将 °„
溶于二氯甲烷中 o加入 ×°粉末 o用超声波振荡 o得
≈收稿日期  usss2s|2ut
≈基金项目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kvwuyysl
悬浮液为内相 os qx h的明胶水溶液为外相 ∀高速搅
拌下将内相加入外相中 o室温下继续搅拌至微囊形
成 ∀滤过 o用冰水洗涤 o常温下真空干燥 ∀为避免未
被包囊的茶多酚粉末混在微囊产物中 o过 uss目标
准筛后放置干燥器内备用 ∀
2 q2 微囊的大小与形态评价
用光学显微镜测量至少 uss个微囊的粒径 o计
算其平均粒径及分散系数k标准差r平均粒径l ∀用
扫描电镜评价微囊的表面形态 o放大倍数分别为
t sss ou sss倍 ∀
2 q3 微囊含药量测定及回收率实验
2 q3 q1 微囊含药量测定 精确称取适量 ×°微囊
于烧杯中 o加入二氯甲烷溶解微囊 o用蒸馏水多次萃
取二氯甲烷层的茶多酚 o合并蒸馏水层 o滤过 ∀收集
续滤液 o用比色法在 xws ±°处测定溶液中茶多酚含
量≈v  o并计算微囊的药物包封率 ∀
2 q3 q2 回收率实验 精确称取适量的空白微囊和
茶多酚粉末于烧杯中 o按含药量测定法先加入二氯
甲烷溶解 o再加入蒸馏水萃取 o过滤后 o用比色法在
xws ±°处测定溶液中茶多酚含量 ∀
2 q4 体外溶出实验
精确称取适量 ×°微囊和相当的 ×°粉末 o分别
分散于 t sss °¯ 蒸馏水中 o用桨法于kvz ? xl ε o{s
∗ tss µ# °¬±p t的条件下进行溶出实验 ∀间隔一定
时间取样 o经微孔滤膜过滤 o用比色法在 xws ±°处
测定溶液中茶多酚含量 ∀
2 q5 高效液相色谱k‹°≤l分析
色谱条件≈w  } ‹¼³¨µ¶¬¯ …⁄≥ ≤{ 色谱柱kw qy °°
¬§≅ uxs ±° ots Λ°l o流动相 s qsw °²¯#pt柠檬酸
#{u{#
第 uy卷第 tu期
usst年 tu月
中 国 中 药 杂 志
Χηινα ϑουρναλ οφ Χηινεσε Ματερια Μεδιχα
∂ ²¯ quy o‘²qtu
⁄¨ ¦qousst
水溶液2⁄ ƒ2× ‹ƒ k|sΒtyΒwl o流速 t qsss °¯ #
°¬±p t o紫外检测波长 u{s ±° o柱温 xs ε ∀
2 q5 q1 微囊对 ×°的包封效果的考察 用 ‹°≤
法分别测定原料 ×°和微囊中 ×°的组成和含量 o微
囊中 ×°的溶出方法与含药量测定时所采用的方法
一样 ∀ ×°溶液经微孔滤膜过滤后进样 ∀
2 q5 q2 微囊稳定性的初步考察 分别将 ×°粉末
和 ×°微囊放置于室温 !敞开环境中 v个月 o于第 t
和第 v 个月时取样 o观察比较其表面变化 o再用
‹°≤ 法测定微囊中 ×°的组成与含量的变化 ∀
3 结果和分析
3 q1 经过大量实验 o我们选择了 s qx h的明胶水溶
液做为分散介质 o内r外相k二氯甲烷r明胶水溶液l
体积比为 trux o制得了较均匀的茶色 ×°微囊 o且重
复性较好 ∀从 t sss ou sss倍放大倍数的电镜表面
扫描照片k图 t !图 ul可见 }微囊为表面较粗糙的圆
球体 o且有一些黑色小孔分散在微囊表面 ∀
图 t × °微囊的电镜表面扫描照片 ≅ t sss
图 u × °微囊的电镜表面扫描照片 ≅ u sss
3 q2 光学显微镜测定结果表明 o所制得的微囊的粒
径为 {s ∗ vss Λ° o主要集中在 tss ∗ uss Λ° ∀ °„
浓度及投药量对 ×°微囊的粒径都有影响 o结果见
表 t ∀
表 t °„浓度及投药量对 × °微囊的粒径的影响
°„浓度tl
rª# °¯ p t
投药量ul
rª#ªp t
平均粒径
rΛ°
分散系数
ts | qsv {{ qvs s qt|s
ts tt qzy |x qwy s qusu
ts tw qu| tsy qy s qusw
ts ty qyz tsz qs s qusy
tx | qsv tvx qw s qutv
tx tt qzy tzt qs s qutv
tx tw qu| tzt q| s quty
tx ty qyz tz{ qx s quus
us | qsv t|u qu s qvzs
us tt qzy t|| q{ s qvx{
us tw qu| u|v qs s qv{z
us ty qyz u|v qw s qwsv
注 }tl °„ 浓度 € °„ 量r二氯甲烷体积 ≅ tss h ul投药量 €
× °量r°„量 n × °量 ≅ tss h
从表 t可见 o囊材 °„的浓度对微囊粒径k Π
s .st)及分散系数( Π s qsxl影响较大 ∀随着 °„
浓度的增加 o×°微囊的粒径增加 !均匀性变差 o°„
浓度为 ts h otx h时 o微囊的粒径主要集中在 tss ∗
uss Λ° o均匀性较好 o当 °„ 浓度增大到 us h时 o
制得的 ×°微囊均匀性较差 ∀另外从表 t可见 o投
药量的增加对微囊粒径k Ё s .sx)及分散系数( Ё
s qsxl影响较小 ∀
3 q3 回收率实验结果见表 u ∀可以见到 o辅料 °„
在 xws ±°波长处不干扰药物含量的测定 ∀
表 u 药物含量测定的回收率结果
°„含量
r h
吸收度
r Α
回收率
r h
平均回收率
r h
ΡΣ∆
r h
p s qu|w p p
u{ qxz s qu|u || qvu || qwv s qt|z
s qu|u || qvu
s qu|v || qyy
vv qvv s qu|u || qvu || qsv s qt|{
s qu|t |{ q|{
s qu|t |{ q|{
注 }≠ °„含量 € °„量r°„ 量 n药物量 ≅ tss h  p表示
没有加入 °„
3 q4 微囊中 ×°含量测定结果显示 o囊材 °„的浓
度及投药量对微囊的药物包封效率有影响 ∀结果见
表 v及图 v ∀
由表 v可见 o°„ 浓度为 tx h时 o囊材对药物
的包封效率最高 o为 w| h ∀但 °„ 浓度增至 us h
时 o所制得的微囊的药物包封率却大大降低 ∀
结合表 t !表 v的实验结果可见 o无论从微囊的
均匀性 o还是从微囊药物包封率的角度考虑 o选择
#|u{#
第 uy卷第 tu期
usst年 tu月
中 国 中 药 杂 志
Χηινα ϑουρναλ οφ Χηινεσε Ματερια Μεδιχα
∂ ²¯ quy o‘²qtu
⁄¨ ¦qousst
°„浓度为 tx h较为合适的 ∀
表 v °„浓度对微囊药物含量及包封率的影响
°„浓度
rª# °¯ p t
投药量
rª#ªp t
实测含药量
rª#ªp t
包封率
rª#ªp t
x tw qu| v q|| uz q|u
ts tw qu| x quv vy qyt
tx tw qu| z qss w| qss
us tw qu| w qz{ uu qyy
注 }≠包封率 €实测含药量r投药量 ≅ tss h
图 v 投药量对药物包封率的影响
由图 v可见 o当 °„ 浓度固定为 tx h时 o随着
药物加入量从 | qsv h增加到 tw qu| h o微囊的药物
包封率不断增加 o当投药量等于或超过 ty qyz h时 o
药物包封率急剧下降 ∀这可能是因为药物加入量超
过了囊材所能包封的临界值≈x  ∀
3 q5 根据以上的研究结果 o我们选择了 °„ 浓度
为 tx h !投药量为 tw qu| h时所制得的微囊作溶出
实验 o并与 ×°粉末的溶解做比较 o结果见图 w ∀可
见 ×°粉末在 vs °¬±内全部溶解 o而 ×°微囊有较
好的缓释作用 oτxs约为 tu «∀
图 w × °粉末 !× °微囊体体外溶出曲线
3 q6 ‹°≤分析结果见表w ∀其中 o保留时间为
v qyu °¬±的峰是咖啡因 o保留时间 w qx{ oy qut o{ qut
°¬±的峰分别为非酯型和酯型儿茶素 o是茶多酚中
的主要生理活性成分 ∀
3 q6 q1 比较原料 ×°和微囊中 ×°的峰面积数据 o
可见两者基本一致 ∀因此本实验所采用的囊材和制
备工艺都不会破坏 ×°的组成 o也不会改变 ×°的相
对含量 ∀
表 w × °原料和 × °微囊中儿茶素和咖啡因含量
峰面积
r°¬±
保留时间
原料 × ° 微囊中 × ° 放置 t个月的微囊中 × °
放置 v个月
的微囊中 × °
v qyu v| q{vy ws qzxv ws qwv{ ws qxzz
w qx{ | qyvz | qytt | qxuz | qw{t
y qut vz q|uz vz qwuv vz qzyx vz q|tu
{ qut s quxy s quyw s quxs s quxu
3 q6 q2 稳定性初步考察结果显示 }≠ ×°粉末在室
温 !敞开放置 uw «内即吸潮 !结块 o颜色由茶色变成
深褐色 ot个月后 ×°粉末变成黑色 !难溶的硬块 ~
×°微囊在室温 !敞开放置 v个月后仍保持良好的流
动性 o外观没有明显的变化 ~≈ ‹°≤ 分析结果k见
表 wl表明 }×°微囊在室温 !敞开放置 t个月和 v个
月后 o微囊中 ×°的组成和含量基本不变 ∀所以 ×°
微囊对 ×°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
4 讨论
茶多酚是一种具有抗脂质过氧化 !抗肿瘤 !抗突
变 !降血脂和血糖等作用的天然药物 ∀从茶叶中提
取出来的茶多酚一般为茶色粉末状产品 o据文献报
道≈y  o茶多酚粉末的稳定性较差 o在潮湿 !阳光 !高温
等条件下极易发生氧化 !聚合 !缩合等反应 o使其分
子结构中有生理活性的酚羟基变成醌 ∀对茶多酚进
行微囊化处理可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
我们曾以乙基纤维素为囊材 o用乳液溶剂挥发
技术制备茶多酚微囊≈z  ∀实验结果表明 o所制得的
微囊对茶多酚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o且微囊的药物包
封率较高 ∀但是 o‹°≤ 分析结果表明 o该微囊中茶
多酚的主要生理活性成分儿茶素的相对含量降低 ∀
我们认为这可能是因为实验所采用的囊材乙基纤维
素结构中含有很多酚羟基 o这些酚羟基易与儿茶素
中的酚羟基结合 o使之难以从微囊中溶出 ∀这可从
茶多酚中的有效成分儿茶素较难从该微囊中释放出
来而得到证实 ∀
本实验采用分子结构为聚酯的聚乳酸为囊材 o
制得的茶多酚微囊的包封效果良好 o‹°≤ 分析结
果显示 o微囊中茶多酚的组成和有效成分的相对含
量与茶多酚原料的一致 ∀且微囊中的茶多酚也较易
释放出来 ∀因此我们认为聚酯类材料是一种较适宜
的包囊茶多酚的材料 o且这类囊材在体内可生物降
解 ∀本实验制得的 ×°微囊的药物包封率偏低 o为
#sv{#
第 uy卷第 tu期
usst年 tu月
中 国 中 药 杂 志
Χηινα ϑουρναλ οφ Χηινεσε Ματερια Μεδιχα
∂ ²¯ quy o‘²qtu
⁄¨ ¦qousst
w| h o而且微囊的缓释速度不够理想 o这些问题可通
过调节聚乳酸囊材的分子量或选用其他可生物降解
的聚酯类材料等方法改善 o有待进一步研究 ∀
≈参考文献 
≈t  ∞¯ ®«¨ ¶«¨ ± ≥ q≥¬°³¯ ¬¨ ¤··¬¦¨¶⁄¨ ¶¬ª± ©²µ·«¨ ’³·¬°¬½¤·¬²± ²©·«¨
¬¦µ²¨ ±¦¤³¶∏¯¤·¬²± ²© ¤ • ¤·¨µ2≥²¯∏¥¯¨ ⁄µ∏ª ˜¶¬±ª °²¯¼ k ¤¯¦·¬¦2
¤¦¬§l ¤±§°²¯¼k¯ ¤·¬§¨2¦²2ª¯¼¦²¯¬§¨ l ≤²³²¯¼° µ¨q ¬¦µ²¨ ±¦¤∏³¶∏¯ o
t||y otvkwl }wwz q
≈u  …¨ ±¬·¤ ≥ q ≤«¤µ¤¦·¨µ¬½¤·¬²± ²© ⁄µ∏ª2²¤§¨ § °²¯¼k§o¯2¯ ¤¦·¬§¨ l ¬2
¦µ²¶³«¨ µ¨¶q°«¤µ° ≥¦¬ot|{w ozv }tzut q
≈v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qŠ…{vtv2{z q
≈w  高影彤 q绿茶中高纯度酯型儿茶素的分离与生物抗氧化活性研
究 q暨南大学研究生毕业论文 ot||| q
≈x  陈广银 o陈 坚 o余采荣 qΒ2羟基丁酸戊酸共聚物作为药物黄体
酮缓释载体的初步研究 q无锡轻工业大学学报 ot||{ otzktl }
u| q
≈y  顾雄毅 o戴迎春 q茶多酚 ) ) ) 茶叶研究的新领域 q化学世界 o
t||y ov }tuv q
≈z  李药兰 o黄才欢 o岑颖洲 q茶多酚缓释微囊的制备研究 q中药材 o
usss ouvkxl }u{t q
≈责任编辑 李 禾 
猴头菌醇提浸膏和水提浸膏
甾醇类化合物的比较研究
李洁莉t o陆 玲t o戴传超t o陈 坤u o邱建勇u
kt q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o江苏 南京 utss|z ~
u q南京老山医药有限公司 o江苏 南京 utt{ttl
≈摘要  目的 }研究猴头菌甾醇类化合物 o探讨醇提和水提浸膏疗效差异的药化基础 ∀方法 }利用 Š≤2  ≥方
法对猴头菌甾醇类物质组成进行分析 o并采用气相色谱 !反相 ‹°≤ 及其他生化分析手段比较了猴头菌及其 u种
方法提取物的成分 ∀结果 }醇提浸膏较水提浸膏在粗多糖 !水溶性蛋白 !脂肪酸方面没有明显优势 o但醇提与水提
浸膏在甾醇类物质含量上存在显著差异 ∀在猴头菌丝体中存在含量较高的不同双键形式的麦角甾醇类化合物 !Β2
谷甾醇和 w个双键的 ≤u{甾醇化合物 ∀结论 }猴头菌甾醇类化合物主要存在于醇提浸膏中 o其中麦角甾醇含量最
高 ∀同时首次发现猴头菌含有麦角甾2{ktwl2烯2vΒ2醇 !Β2谷甾醇和 w个双键的 ≤u{甾醇化合物 ∀
≈关键词  猴头菌 ~醇提浸膏 ~水提浸膏 ~甾醇 ~麦角甾醇
≈中图分类号  • u{w qu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tsst2xvsukusstltu2s{vt2sw
猴头菌是一种珍贵的药膳两用菌 o利五脏 o助消
化 o对胃炎 !胃溃疡 !胃癌等消化系统炎症和肿瘤有
较高的治愈率≈t  ∀一般认为 o猴头菌的主要活性物
质为多糖 !多肽和脂肪族酰类物质≈t  ∀其中猴头菌
多糖一直是研究的焦点 ∀近年来国外有研究表明 o
甾醇类物质对胃粘膜有保护作用 ∀皮质甾醇处理过
的小鼠可以增强胃内抗细菌感染≈u  ∀非甾醇类抗炎
药物能引起胃粘膜损伤 o导致胃炎和胃溃疡≈v  ∀甾
醇类物质是真菌细胞膜的重要组成成分 o而对猴头
菌甾醇类物质与其活性成分的关系的研究至今几乎
是空白 o有关资料目前仅有 t 篇 t||t 年 ≠²¶«¬«¬¶¤
פ®¤¬¶«¬等人对猴头菌子实体甾皂体苷成分的报
≈收稿日期  usst2sw2tx
道≈w  ∀因此 o研究猴头菌甾醇类物质对于猴头菌活
性物质的探明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 o猴头菌药物产
品大多是固体发酵菌丝体经热水浸提 o浓缩 o制成片
剂 ∀但根据江苏省 tt所医院临床资料表明 o在对胃
炎 !十二指肠溃疡及慢性萎缩性胃炎及浅表性胃炎
病人的治疗中 o醇提片剂的疗效较水提片剂的疗效
高 o但二者之间成分上的差异尚无进一步研究 ∀故
本文以研究猴头菌甾醇类化合物为主线索 o同时对
猴头菌丝体 u种方法的提取物的主要成分作了比
较 o从而在猴头菌及其药物产品的活性物质研究方
面提出了新的见解 ∀
1 材料 !仪器与方法
猴头菌菌种 !固体培养物醇提浸膏和水提浸膏
由南京老山制药有限公司提供 ∀
#tv{#
第 uy卷第 tu期
usst年 tu月
中 国 中 药 杂 志
Χηινα ϑουρναλ οφ Χηινεσε Ματερια Μεδιχα
∂ ²¯ quy o‘²qtu
⁄¨ ¦qous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