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Biotechnology for medicinal plants and research method of quality standard for medicinal materials

药用植物生物技术与药材质量标准研究方法



全 文 :中草药ChineseTraditionalandHerbalDrugs第36卷第3期2005年3月·321·
中药现代化论坛
药用植物生物技术与药材质量标准研究方法
张明生h2,杨永华¨,谢波2,殷召静1
(1.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医药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93;2.贵州大学农学院,贵州贵阳550025)
摘要:根据作者多年的研究经历及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进展,结合我国中医药的优势,从现代生物技术的产生与
广泛应用、中药有效成分及药材质量控制研究的重要性出发,系统地阐述了现代生物技术应用于药用植物研究的
重要性及其发展趋势。着重从药用植物无性繁殖系的建立与快速繁殖、细胞次生代谢调控、药材质量标准体系的构
建等方面,详细介绍了药用植物生物技术及药材质量标准研究的具体方法,以期为实现中药的安全、有效、稳定、可
控和中药走向世界提供参考。
关键词:药用植物;生物技术;质量标准
中图分类号:R28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2670(2005)03—0321—05
BiotechnolOgyf rmedicinalpl ntsandresearchmethodofquality
standardformedicinalmaterials
ZHANGMing—shen91”,YANGYong—hual,XIEB02,YINZhao—jin91
(1.StateKeyLaboratoryofPharmaceuticalBiotechnology,CollegeofLifeSci nce,NanjingUniversity,Nanjing210093,
China;2.AgriculturalCollege,GuizhouUniversity,Guiyang550025,China)
Abstract:Inaccordancewiththelong—standingexperiencestog therwiththerecentachievementsat
homeandabroad,thesignificanceandtendencyofmodernbiotechnologyforthestudyonmedicinalpl nts
wereexpoundedsystematicallybythenaissancedapplicationofm dernbiotechnologyc mbinedthe
withtheadvantages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andbytheimportanceofstudyingtheactivecon—
stituentsofChinesemateriamedicaandqualitycontrolf rmedicinalmaterials.Beingstressedonestab—
lishmentofclone,rapidpropagation,regulationofcellsecondarymetabolismformedicinalpl ntsandcon—
structionofqualitycontrolsystemforedicinalmaterials,thebiotechnologicalstepsformedicinalpl nts
andqualitys andardofmedicinalmaterialsareintroduced.Inthisway,theindustryofChinesemateria
medicaispromisingw thsafety,efficiency,stability,andcontr01labilityndisorientingowardstheinter—
nationalmarket.
Keywords:medicinalplants;biotechnology;qualitystandard
中医药作为世界传统医药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是迄今为止世界上保存得最为完整的民族医药体
系,它以显著的临床疗效、浩翰的医疗文献屹立于世
界医疗之林。几千年来,我国民族医药为保障各族人
民的身体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有专家预言,
21世纪可能是中药的世纪,天然药物将会得到更快
的发展。中国加入wTO后,中医药特别是中国民族
医药面临着一次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民族医药作为
一种得天独厚的资源,必将以其特有的优势为振兴
民族经济、弘扬民族文化发挥积极作用。因此,加强
民族医药研究,对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贯彻落
实“西部大开发”战略,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药用植物是中药材的主要来源,其研究与利用
在中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据资料统计,目前的药品
中仅有1/4来自植物,绝大部分为人体不能代谢的
化学合成物质。进入21世纪,药用植物在保障人类
收稿日期:2004—07—23
基金项目:“十五”贵州省科技攻关重大项目[黔科合农字(2000)1142号]
作者简介:张明生(1963一),男,贵州遵义人,仡佬族,南京大学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副教授,主要从事植物逆境生理、植物生物化
学与分子生物学、药用植物生物技术与珍稀药用植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
Tel:(025)83594374E—mail:mshzhang@21cn.corn
*通讯作者Tel:(025)83686305E—mail:yangyh@nju.edu.cD
万方数据
·322· 中草药ChineseTraditionalandHerbalDrugs第36卷第3期2005年3月
健康的社会医疗事业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战胜
危及人类生命的癌症、艾滋病、心脏病等严重疾病,
人们正在不断从植物中寻找新药源,因为在药用植
物中包含着许多人们尚未认识和开发的具有新功能
的结构,其中不少有望成为新的药物。然而,许多有
独特生理活性的植物天然次生产物,在植物中的含
量很低,利用微生物或化学方法不能或难以合成,并
且受到资源和环境条件的限制,靠采集野生资源提
取很难满足需要,因此用生物技术来工业化生产这
些物质势在必行。生物技术的兴起,为我国药用植物
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良机和手段。生物技术是依据
生命科学的有关理论,利用生物学、物理学、化学、工
程学等技术,从分子、亚细胞、细胞等水平对生物分
子、细胞和生物个体按预定设计进行操作和改造,以
更快、更有效地获得符合人们需要的生物分子(如
酶)、细胞或细胞株系、生物个体或品种及其相应的
产物和产品。借助生物技术,可使濒临灭绝的药用植
物资源得以保存和繁殖,保持自然界生物的多样性;
将那些数量极少而又有价值的新类型化合物进行扩
增,满足临床的需求。生物技术的广泛应用,将彻底
改变传统药用植物生产和加工技术,使之更适合新
时代的要求。
中药有效成分是指中药中能够起到治疗疾病作
用的化学成分,是几千年来我国传统中药治疗疾病
的物质基础。中药有效成分的研究对中药现代化起
决定作用,按照现代科学观点,如药材产地、真伪优
劣、加工炮制、质量控制等,均应以其有效成分的有
无及含量高低为依据。中药是由众多化学组分所组
成的复杂物质体系,传统测定一个或几个化学成分
含量的方法无法对中药质量作出整体分析,已成为
药物分析的一大难题。我国中药材种类繁多,来源复
杂,仅民族药用植物就有11140种之多,各地药材品
种使用习惯不尽相同,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现象甚为
普遍,购销中以假乱真、以劣充优的情况时有发生,
质量差异很大。因此,只有对中药材进行现代意义的
科学质量控制,建立起符合中药特色的质控技术体
系,才能更好地保证中药饮片和中成药的质量,实现
中药的安全、有效、稳定、可控,为中药走向世界奠定
良好的基础。
1国内外研究现状
1956年Routie和Wicreu首次利用植物细胞培
养技术生产天然产物获得成功。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植物细胞培养技术已成为一门精细的实验科学,并
正在发展成为一门新兴的科学技术及产业体系。日
本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利用薄层色谱、气相色
谱、质谱、红外光谱、紫外光谱、核磁共振等先进仪
器,对中药中的成分作了分析研究,并且成功地从中
药中提取纯天然有效成分入药[1]。由于中药与化学
合成药比,毒性很小,因此在日本乃至全世界兴起了
中药热。日本每年中药制剂生产总量高达1×10“t,
然而,使用的中药基本是靠野生资源和进口(80%以
上是从中国、韩国进口)。由于中药野生资源有限,同
时有些植物极难栽培且与野生种遗传不一致,加工
出来的中药材品质存在很大的差异,有效成分的含
量也不稳定。为解决上述矛盾,日本从20世纪70年
代开始,运用生物技术进行了药用植物的大量快速
繁殖,利用基因导人技术进行植物基因转换,在次生
代谢产物的应用研究方面也有所突破。20世纪80
年代以来,以植物天然产物生产为目的的植物细胞
培养研究取得了巨大进展。1983年日本紫草Lithos-
permumerythrorhizonSieb.etZucc.细胞大规模
培养的成功和紫草素工业化及商业化生产的实现,
标志着植物次生代谢物细胞工程产业化的开始,进
一步增加了人们对此领域研究的信心和热情。
近年来,指纹图谱已成为国际公认的控制中药
或天然药物质量的最有效手段。因此,在积极吸收消
化国际上这方面已有成果的同时,结合中药实际情
况,广泛实践,及时总结,建立起符合中药特色的指
纹图谱质控技术体系。在药材指纹图谱研究中,可通
过化学指纹谱反映其化学信息,通过DNA指纹谱
反应品种的遗传信息,最终实现整体评价的目的。指
纹图谱技术是提升药材评价科学化、合理化、客观化
标准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建立测定手段,而且还要
探讨数据处理的新办法,使其更加完善,从而推动中
药质量控制与国际接轨。
21世纪将是生命科学世纪,以重组DNA技术
和单克隆抗体技术为标志而出现的生物技术成为高
新技术群体中最引人注目的领域之一。在我国传统
医药宝库——中草药的研究与开发中,生物技术必
将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及发展前景。
2药用植物无性繁殖系的建立及快速繁殖
2.1 愈伤组织的诱导及试管苗培养[2’33
2.1.1培养材料的采集:根据研究材料的不同,可
采集根、茎、叶、花、芽或种子的子叶等,也可利用花
粉粒或花药,其中根尖不易灭菌,一般很少采用。
2.1.2培养材料的消毒:材料一流水冲洗一蒸馏水
冲洗一无菌纱布或吸水纸吸干材料表面的水分一消
毒刀片将材料切成小块一材料放人70%酒精中浸
万方数据
中草药ChineseTraditionalandHerbalDrugs第36卷第3期2005年3月·323·
泡30~60s一材料移入漂白粉的饱和液或0.1%升
汞水中消毒10min一无菌水冲洗材料3~5次一无
菌保存备用。
2.1.3制备外植体:将已消毒的材料,用无菌刀、
剪、镊等,在无菌的环境下,剥去芽的鳞片、嫩枝的外
皮和种皮胚乳等,叶片则不需剥皮。然后切成0.2~
0.5cm厚的小片(即为外植体)。在操作中严禁用手
触动材料。
2.1.4接种和培养:接种(无菌环境下将切好的外
植体立即接在培养基上,每瓶接种4~10个)一封口
(接种后,瓶、管用无菌药棉或盖封口,培养皿用无菌
胶带封口)一培养(温度大多在25℃左右,但要因材
料种类及部位不同而区别对待)一愈伤组织的诱导
或增殖一继代培养或根的诱导(继代培养形成的不
定芽和侧芽等一般没有根,必须转到生根培养基上
进行生根培养,1个月左右即可获得健壮根系)一试
管苗。
2.1.5炼苗移栽:试管苗从无菌到光、温、湿稳定的
环境进入自然环境,必须进行炼苗。一般移植前,先
将培养容器打开,于室内自然光照下放3d,然后取
出小苗,用自来水把根系上的培养基冲洗干净,再栽
人已准备好的基质中,基质使用前最好消毒。移栽前
要适当遮荫,加强水分管理,保持空气相对湿度在
98%左右,但基质不宜过湿,以防烂苗。
2.2胚性细胞悬浮培养与植株再生[4]:胚性悬浮细
胞系的建立一胚性愈伤组织的生长一胚性悬浮细胞
系的保持一胚性悬浮细胞的体胚发生与植株再生。
2.3胚性细胞突变体筛选:利用离体培养技术筛选
具有某一目标特征的突变体,一般需经过以下程序。
2.3.1建立长期具有高频率分代能力的无性系:作
物不同基因型,同一基因型的不同外植体,以及同一
外植体的不同生理状态,其诱导分化频率差异明显,
也受到培养基种类、激素成分与浓度不同的影响,且
随着继代次数的增加,分化频率显著下降。但筛选突
变体往往需要反复继代培养,所以建立长期具有高
频率分化能力的无性系就成为工作成败的重要一
环。近年来由于离体技术的不断改进和提高,对于不
同作物,通过选用不同发育阶段的外植体,不同种类
培养基和激素配比,以及不同的培养方法,均可诱导
出分化频率较高的愈伤组织,而且在多次继代后仍
不失其分化能力。
2.3.2愈伤组织变异系的筛选:愈伤组织无性系建
立后,一般用2种方法进行愈伤组织变异系的筛选。
一是直接选择法,即将愈伤组织直接置于一定诱变
条件(如射线、化学物质等)下诱导培养;二是间接选
择法,即逐级增加诱变条件,每级处理培养一至数代
不等,这样就可获得不同水平下产生的愈伤组织变
异系。
2.3.3愈伤组织变异系的稳定性分析:筛选得到的
愈伤组织变异系还必须进行稳定性分析,才能确定
其是否是变异体。稳定性分析是将对照和处理(培养
4~5代)的愈伤组织分别在特定诱变条件下,培养3
周后(此时组织已基本停止生长),以鲜重的相对生
长量来表示,每个处理一般统计8瓶左右。
2.3.4愈伤组织的分化和再生植株目标特征的鉴
定:再生植株目标特征的鉴定,一般是以原正常愈伤
组织中分化出的植株为对照,将处理的再生植株在
一定条件下生长一段时间后,一并转移到某种条件
下生长,分别计算植株各性状指标,最后综合评定。
2.4脱毒苗的快速繁殖[5]:外植体的接种一快速增
殖一生根技术一试管苗移栽。
3药用植物细胞次生代谢的调控
3.1 外植体的选择:不同外植体的愈伤组织诱导能
力和诱导的愈伤组织合成次级代谢产物能力均不
同,所以,在利用植物细胞悬浮培养生产次生代谢产
物,选择能诱导出疏松易碎、生长快速且具有较高次
生代谢产物合成能力的愈伤组织的外植体是非常重
要的。
3.2高产细胞系的选择:在外植体诱导出愈伤组织
后,筛选生长快、次生代谢产物合成能力强的细胞系
是植物细胞培养工业化的前提。目前,筛选高产细胞
系的方法一般有:目测法、放射免疫法、酶联免疫法、
细胞克隆、流动细胞测定法、琼脂小块法等口]。
3.3培养条件的调控:物理因子主要包括光照、温
度、pH值、通气状况、接种量等口’8];化学因素主要包
括培养基种类及激素影响,诱导子(茉莉酸甲酯、水
杨酸、铜离子等)、诱导剂p1(真菌提取液、葡聚糖、无
机离子等)、前体物质、抵制剂的添加等。
3.4培养方法
3.4.1两步培养技术:根据生长及代谢的需求,调
整培养基组分和培养条件,使生长和代谢均能在最
适条件下进行,协调好细胞生物量增长与次生代谢
产物积累之间的矛盾,从而提高目的产物的产率。
3.4.2 固定化培养技术:植物细胞固定化是将植物
细胞包裹于一些多糖或多聚化合物上进行培养,并
生产有用代谢物的技术。具有提高反应效率、延续反
应时间及保持产物生产的稳定性等特点。
3.4.3两相培养技术:两相培养技术是指在植物细
万方数据
·324· 中草药ChineseTraditionalandHerbalDrugs第36卷第3期2005年3月
胞培养体系中加入水溶性或脂溶性的有机化合物,
或者是具有吸附作用的多聚化合物,使培养体系由
于分配系数不同而形成上、下两相。细胞在其中一相
中生长并合成次生代谢物,这些次生代谢物又通过
主动或被动运输的方式释放到胞外,并被另一相所
吸附。这样由于产物的不断释放与回收,可以减少由
于产物积累在胞内形成的反馈机制,有利于提高产
物积累含量,并有可能真正实现植物细胞的连续培
养,从而大大降低生产成本。
3,4.4毛状根转化技术[1⋯:毛状根是植物各器官
受发根农杆菌感染后产生的病态组织。感染过程中,
发根农杆菌Ti质粒T—DNA转移并整合到植物基
因组中。具有激素自养、增殖速度快、次级代谢产物
含量高且稳定等特点。
发根农杆菌Ri质粒是基因转移的天然载体,利
用这种载体对植物进行转化。方法有植物体直接接
种法、外植体接种法、原生质体共培养法。
植物体直接接种法口妇是将植物种子消毒后,在
合适的培养基上进行萌发,长出无菌苗。取茎尖继续
培养,待无菌植株生长到一定时期,将植株的茎尖、
叶片切去,剩下茎杆和根部,在茎杆上划出伤口,将
带Ri质粒的农杆菌接种在伤口处和茎的顶部切口
处,接种后继续培养被感染的植株。经过一段时间培
养,在接种部位产生毛状根。这种方法是最为简便
的,但它仅适合于可以用茎尖继代培养的植物。
外植体接种法[123是取植物的叶片、茎段、叶柄
等无菌外植体,与农杆菌共同培养2~3d,将植物的
外植体移到含有抗生素的选择培养基上经过不断继
代培养,农杆菌被杀死,转化细胞产生愈伤组织,并
可诱导产生毛状根。
原生质体共培养法[1胡是将愈伤组织按常规方
法制备成原生质体,原生质体再生细胞与农杆菌混
合共同培养,农杆菌对原生质体进行转化。在含有抗
生素的选择培养基上对转化细胞进行筛选,可得到
转化细胞克隆,最后在分化的培养基上得到完整植
株。原生质体共培养法要求原生质体有较高的再生
率,对那些原生质体培养还没有成功或再生率很低
的植物难于使用这种方法。
3.4.5冠瘿培养技术:通过根瘤农杆菌感染植物可
以将其Ti质粒的T—DNA片段(含tms和tmr基
因)整合进入植物细胞的基因组,诱导冠瘿组织的发
生。冠瘿组织离体培养时也具有激素自主性、增殖速
率较常规细胞培养快等特点,其次生代谢产物合成
稳定性与能力较强,用来生产有用次生代谢产物有
着良好的开发前景。
3.4.6反义技术:植物次生代谢是多途径的,是植
物体内一系列酶促反应的结果。反义技术是根据碱
基互补原理,通过人工合成或者是生物体合成的特
定互补的DNA或RNA片段(或者是具化学修饰产
物),抑制或封闭某些基因表达的技术。通过此技术,
可以将反义DNA或RNA片段导入植物,使催化某
一分支代谢中的关键酶的活性受到抑制或增强。这
样,目的化合物的含量可以提高,而其他化合物的合
成途径则受到抑制。
4药材质量标准体系的构建
4.1 GAP种植规范:根据中药材GAP指南的具体
要求并按SOP进行优选和种植。对药材生产从种质、
环境、栽培方式、施肥、田间管理、采收加工、储存运输
等方面进行规范和控制,从而生产出质量均一、高效、
可控的优质药材。具体衡量指标就是植物的生物学特
性、药材性状、解剖特征、化学成分等方面的主要指标
稳定可控。因此,在进行药材的品质形成研究时,对能
引起中药材品质变化的各种因素都必须进行考察,以
确定各因素对药材品质的影响程度,从中优化出最佳
的药材种质、种植地区、土壤条件、栽培工艺、肥水管
理、采收时间、加工方法、繁殖方式等。
4.2化学指纹图谱研究[14’1⋯:化学指纹图谱分析
不等同于一般的仪器分析,它通常由指纹图谱获取
和指纹图谱鉴别计算两部分所组成。前者是指采用
色谱、光谱以及联用等仪器分析方法,获取能表征样
品化学组成特征的组分群体分析谱图或图像;后者
是运用计算分析技术对所获得的谱图数据进行处
理,通过筛选和简化,获得专属、宏观、整体的化学特
征综合信息,并对样品化学组成的总体波动情况进
行估测。因此,在获取了样品指纹图谱后,如何计算
并评定各批次产品指纹图谱间的整体相似程度,定
量描述它们各自化学组成的差异性和波动情况极为
重要,即指纹图谱相似性计算是化学指纹图谱分析
中的核心环节之一。
中药化学指纹图谱有两个特点:一是通过指纹
图谱的特征性,能有效鉴别样品的真伪或产地;二是
通过指纹图谱主要特征峰的面积或比例的制定,能
有效控制产品的质量,确保产品质量的相对一致。
4.2.1特征性的提取与分离:组份是天然产物利用
的重要步骤。要把药材有效成分尽可能地提取出而
尽可能少含杂质,分离纯净,并避免有效成分发生降
解、变质。
提取液选择要根据被提取物质的性质,杂质的
万方数据
中草药ChineseTraditionalandHerbalDrugs第36卷第3期2005年3月·325·
共存性质、结构,溶剂的极性大小、价格、安全性及除
去溶剂的方便性等。要得到较高的提取率,必须采取
理想的提取方式,并考虑以下影响因素:提取液的种
类和量的多少、材料的粉碎程度、温度、提取时间、提
取次数、操作方式。
杂质去除要根据杂质的种类,采取不同的溶剂
和方法,利用其与有效成分的不共溶性,使其与有效
成分相分离。
有效成分的分离可根据产品的物理性质和不同
要求,采用分馏、重结晶、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
4.2.2定性与定量分析:利用薄层色谱、高效液相
色谱、气相色谱、质谱、红外光谱、紫外光谱、核磁共
振等先进仪器,对药材成分进行分析研究。
4.2.3农药残留量和有害元素的检测:按农药残留
量和有害元素检测方法,对中药材样品进行测定,并
对其方法学进行研究和验证。
4.3 DNA指纹图谱研究[16~18|:基因组制备一
DNA琼脂糖凝胶电泳及DNA浓度和纯度的测
定一基因组DNA酶切一基因组DNA片段与人工
接头的连接一预扩增反应--,DNA扩增一聚丙烯酰
胺凝胶电泳及AgNO。染色一数据分析。
4.4药材质量标准体系构建:根据上述各项研究结
果,构建药材质量标准体系,并在实际应用中不断充
实和完善。
5结语
近年来,生物技术在农业、医药、环境、工业等领
域已取得了极大的进展,而在药用植物研究和生产
方面的应用仍处于初始阶段。迄今为止,中药材尤其
是地道药材生物技术及其质量标准的研究仍然是中
药研究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加入WTO后,我国中药
现代化、产业化进程日益加快,中药若要被世界认同
和接受,并与国际水平接轨,进行药用植物生物技术
及其质量标准体系研究非常必要。生物技术在药用
植物研究与开发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药用植物种苗或种子的工厂化生产;2)高产优质
药用植物新品种的培育;3)药用植物种质保存及其
种子库的建立;4)药用植物天然产物的工业化生产。
References:
Eli SunL.Studyadvanceonmedicinalplantsbiotechnologyin
JapanEJ].SpecWildEconomPlantRes(特产研究),1998
(3):43—46.
[2]ZhangMS,XieB.AmethodonrapidpropagationofL lium
如月cifoli“mThunb.r}].Seed(种子),2002(2):86—87,
[3]
[4]
[5]
[6]
fT]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MischenkoNP,PedoreyevSA.Anthraquinoneproduction
bycalluscultruesofRubiacordifolia[J].Fitoterapia,1999,
70:552—557.
YuSW,ZhuYS,YuYJ,以a1.Elementaryxploration
abouttheculturalprocedurefo apidlyestablishingcell
embryogenicsuspensionclo es口].JHuazhongAgricUniv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1,20(4):325—328.
WenXS,HuoDL,YangSL,ela1.Multiplicationofvirus—
freeseedlingsofRehmanniaglutinosaCV.85—5invitroEJ].
ChinTraditHerbDrugs(中草药),2002,33(5):452—455.
MaYF,XuJH.Thewaystoenhancetheproductionofse—
condarymetabolitesbyplantcellculture[J].JYunnanUniv
(云南大学学报),2003,25(Suppl):142—145.
ShengCZ,WangSF,WangY.EffectofpHoncallus
growth,PALactivityandpaclitaxelcontentofplantsof
TaxusL.口].ChinTraditHerbDrugs(中草药),2001,32
(10):929—931.
SchlatmannJE,KoolhasasCMA,VinkeJL,ela1.The
rodeofglucoseinajamalicineproductionbyCatharanthus
roseuscellcultures[J].Biotechnoleng,1995,47(5):
523—534.
GregorioGH,VictorM.Effectofacetylsalicacidonsee—
ondarymetabolismofCatharanthusrosetumorsuspension
cultures[J].PlantCellReports,1997,16:287—290.
WangZB,XuXL,SunZP,eta1.ApplicationofAgr bac-
teriumrhizogenesRiplasmidinmedicinalpl ntsbiotechnolo—
gY[J].]3iotechnology(生物技术),2002,12(3):43—45.
KamadaH,OkamuraN,S takeM, ta1.Alkaloidproduc—
tionbyhairyootcultureinAtropabelladonnaEJ3.Plant
CellReports,1986(5):239—242.
SunJS,ChenWL.PlantBiotechnologyandCropImprove—
merit(植物生物技术和作物改良)[M].Beijing:Science
Press,1990.
WeiZ M,KamadaH,HaradaH.Transformationof
SolanumigrumL.protoplastsbyAgrbaceriumrh zogenes
[J].PlantCellReports,1986,5:93—96.
LiYJ,WangR,ChenZT,ela1.Studiesonqualitycontrol
ofcruderugsbyfingerprint[J].NewDrugTraditChin
MedClinPharmacol(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1,12(3):
192—195.
HanGX,WangLX,ZhangWD,eta1.Studyonchemical
constituentsofBletillastriata(I)[J].AcadJSecMilMed
Univ(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2,23(4):443—445.
LuoZY,ZhouG,ZhouSQ,ela1.Consturctionofgen mic
DNAfingerprintinginPa axinsenga dP.quinquefolium
byAFLP口].ActaPharmSin(药学学报),2000,35(8):
626—629.
ShaM,ZhangDF,MengSX,ela1.Qualityevaluationof
ChinesemateriamedicaSanguisorbaebyNDAfingerprinting
andHPLCfingerprintingI-J].ChinPharmJ(中国药学杂
志),2002,37(11):815-818.
ZhangY.CaoH.ThelatestprogressinstudyofDNA
molecularmarkerusedinqualityevaluationofChinesemedi—
cinalmaterials[J].WorldSciTech—ModTraditChinMed
(世界科学技术一中医药现代化),2003,5(1):39—47.
万方数据
药用植物生物技术与药材质量标准研究方法
作者: 张明生, 杨永华, 谢波, 殷召静, ZHANG Ming-sheng, YANG Yong-hua, XIE Bo,
YIN Zhao-jing
作者单位: 张明生,ZHANG Ming-sheng(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医药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南
京,210093;贵州大学农学院,贵州,贵阳,550025), 杨永华,殷召静,YANG Yong-hua,YIN
Zhao-jing(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医药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93), 谢
波,XIE Bo(贵州大学农学院,贵州,贵阳,550025)
刊名: 中草药
英文刊名: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
年,卷(期): 2005,36(3)
被引用次数: 5次

参考文献(18条)
1.Sun L Study advance on medicinal plants biotechnology in Japan 1998(03)
2.Zhang M S;XieB A method on rapid propagation of Lilium lancifolium Thunb[期刊论文]-种子 2002(02)
3.Mischenko N P;Pedoreyev S A Anthraquinone production by callus cultrues of Rubia cordifolia[外文期
刊] 1999
4.Yu S W;Zhu Y S;Yu Y J Elementary exploration about the cultural procedure for rapidly establishing
cell embryogenic suspension clones[期刊论文]-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01(04)
5.Wen X S;Huo D L;Yang S L;etal Multiplication of virusfree seedlings of Rehmannia glutinosa CV. 85-
5 in vitro[期刊论文]-中草药 2002(05)
6.Ma Y F;Xu J H The ways to enhance the production of secondary metabolites by plant cell culture
2003(zk)
7.Sheng C Z;Wang S F;Wang Y Effect of pH on callus growth, PAL activity and paclitaxel content of
plants of Taxus L[期刊论文]-中草药 2001(10)
8.Schlatmann J E;Koolhasas C M A;Vinke J L The rode of glucose in ajamalicine production by
Catharanthus roseus cell cultures[外文期刊] 1995(05)
9.Gregorio G H;Victor M Effect of acetylsalic acid on secondary metabolism of Catharanthus roseus
tumor suspension cultures[外文期刊] 1997(5)
10.Wang Z B;Xu X L;Sun Z P Application of Agrobacterium rhizogenes Ri plasmid in medicinal plants
biotechnology[期刊论文]-生物技术 2002(03)
11.Kamada H;Okamura N;Satake M Alkaloid production by hairy root culture in Atropa belladonna[外文期
刊] 1986(05)
12.Sun J S;Chen W L 植物生物技术和作物改良 1990
13.WEI Z M;Kamada H;Harada H Transformation of Solanum nigrum L. protoplasts by Agrbacerium
rhizogenes[外文期刊] 1986
14.Li Y J;Wang R;Chen Z T Studies on quality control of crude drugs by fingerprint[期刊论文]-中药新
药与临床药理 2001(03)
15.Han G X;Wang L X;Zhang W D Study on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Bletilla striata[期刊论文]-第二军医
大学学报 2002(04)
16.Luo Z Y;Zhou G;Zhou S Q;etal Consturction of genomic DNA fingerprinting in Panax ginseng and P.
quinquefolium by AFLP[期刊论文]-药学学报 2000(08)
17.Sha M;Zhang D F;Meng S X Quality evaluation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Sanguisorbae by NDA
fingerprinting and HPLC fingerprinting[期刊论文]-中国药学杂志 2002(11)
18.Zhang Y;Cao H The latest progress in study of DNA molecular marker used in quality evaluation of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期刊论文]-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03(01)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 李刚.姜晓莉.杨粉团 基于高产优质的药用植物化学调控理论与实践[会议论文]-2009
2. 陈美兰.林淑芳.邵爱娟.陈敏 药用植物受威胁及优先保护评价标准、指标以及方法的探讨[会议论文]-2010
3. 徐燕.徐厚谦 用循证医学方法提高中医药临床科研质量[期刊论文]-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3,20(4)
4. 雷沛霖.李娆娆.原思通 不同产地芫花药材质量标准分析[会议论文]-2007
5. 《生物产业技术》编辑部 2009年上海国际生物技术与医药研讨会开幕[期刊论文]-生物产业技术2009(4)
6. 姜明伟.崔志强 论全球化中医产业[会议论文]-2005
7. 何丽云.刘保延 未病不简单等于亚健康[会议论文]-2008
8. 汪永喆.刘畅.张宇.贾绍辉.刘景晶.方泰惠.曹荣月 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开放性实验的总结与收获[期刊论文]-
陕西教育(高教)2009(5)
9. 石赟蓉.孔令义.Shi Yurong.Kong Lingyi 以前胡为例,探讨中药活性成分研究的思路与方法[期刊论文]-世界科
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5,7(1)
10. 胡变芳.刘述兰.HU Bian-fang.LIU Shu-lan 历山国家自然保护区毛茛科药用植物的研究[期刊论文]-长治学院
学报2010,27(5)

引证文献(5条)
1.郭彬.王勤.梁华 活血化淤外洗方的配制及临床疗效观察[期刊论文]-中国基层医药 2009(10)
2.于晓辉 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与近红外光谱在大黄活性成分研究中的应用[学位论文]硕士 2006
3.谢静 生物技术与药用植物次生代谢产物[期刊论文]-西南军医 2007(3)
4.可成友.高珍.康宏玲.吴晓芳.金常雪 北五味子植物化学成分及其活性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辽宁农业科学
2007(3)
5.李刚 甘草酸ELISA法建立及栽培甘草产量与品质调控机理研究[学位论文]博士 2005


本文链接: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zcy200503001.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