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RP-HPLC法测定麻黄中麻黄碱、伪麻黄碱和甲基麻黄碱



全 文 :·282· 中草药 ChineseTraditionalandHerbalDrugs第37卷第2期2006年2月
肛L,按上述色谱条件测定丁基苯酞的峰面积,以外
标法计算丁基苯酞结果见表l。
表1 JII芎中丁基苯酞的量(n一3)
Table1 ContentofbutylphthalideinRh zoma
chuanxiong锄一3)
批号 丁基苯酞/% 批号 丁基苯酞/%
040903 0.786 041013 0.798
040913 0.801 041026 0.790
040921 0.793
4讨论
4.1实验建立了川芎药材中丁基苯酞的测定方法,
应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以适当比例的乙腈一醋酸
水为流动相,可使丁基苯酞与其他成分获得基线分
离,丁基苯酞的分离度>2,理论塔板数>5000,并
具有微量、快速、准确、重现性好等特点,可用于川芎
中丁基苯酞的量测定。
4.2本实验比较了乙醚回流提取和超声提取两种
方法,发现超声提取效率大大高于回流提取。可能是
丁基苯酞具有一定的挥发性,受热后损失了一部分。
4.3样品提取方法的优选:丁基苯酞为川芎挥发油
中的成分,脂溶性较强,因此选用乙醚作为提取溶
剂,对提取时间和提取次数进行了考察,本实验采用
L。(34)正交表,以提取后的丁基苯酞的峰面积和称
重的比值(s/w)作为考察指标,进行了9次试验,
取药材粉末(40目)2g,精密称定,按表2操作,考察
提取条件。
表2因素水平表
Table2 Factorsandlevels
References:
L1j HuBH.Translate.TheAnalysis7■c^nicsofChinesePr pa—
ration(汉方制刺分析技术)[M].Beijing:People’aMedical
PublishingHouse,1986.
[23ShiLF,DengYS,WuBS.Studiesonchemicalcon—
stituentsa dtheiSrstabilityofthessentialoilfromdryrhi—
zomeofLigusticumch anxiongH rtEJ].ChinJPharm
Anal(药物分析杂志),1995,15(3):26.
[33XuHL,FengYP.Effectsof3-butylphthalideonthrombo-
sisformationandplateletfunctioninrats[J].ActaPharm
5抽(药学学报),2001,36(5):329—333.
[4]ZhaoCX,CuiSM,LiuXH,eta1.Determinationofthe
contenta dherelatedsubstancesof3-butylphthalideinlipo—
somesbyRP—HPLCEJ].JShenyangPharmUniv(沈阳药
科大学学报),2004,24(1):24—27.
RP—HPLC法测定麻黄中麻黄碱、伪麻黄碱和甲基麻黄碱
林凯1,范琦h,杨成钢2,邓开英2
(1.重庆医科大学药学系,重庆400016;2.重庆市药品检验所,重庆400015)
麻黄是常用中药,性温、味辛、微苦,具发汗解
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的功效。麻黄碱(ephedrine,
E)、伪麻黄碱(pseudoephedrine,PE)和甲基麻黄碱
(methylephedrine,ME)为麻黄药材中3种有效成
分。麻黄碱具有中枢神经和交感神经兴奋作用,其发
汗平喘、利胆、升血压、收缩血管等作用都比较强;伪
麻黄碱具有很强的抗炎和利尿作用,对鼻黏膜肿胀
引起的鼻塞症方面疗效确定;甲基麻黄碱对气管平
滑肌的扩张作用及镇咳作用与麻黄碱相当,而且具
有良好的抗变态反应作用[1]。《中国药典>>2005年版
一部收载的麻黄测定项中仅控制了麻黄碱瞳]。笔者
经试验研究,建立了分离效果好、重现性好的HPLC
法同时测定麻黄药材中麻黄碱、伪麻黄碱和甲基麻
黄碱,方法简便快速,可用于药材质量的控制。
1仪器、试药与试剂
1.1 仪器:Agilent1100高效液相色谱仪(美国
Agilent公司),二极管阵列检测器(DAD,美国
Agilent公司),KQ3200超声波清洗器(昆山仪器有
限公司)。
1.2 试药与试剂:盐酸麻黄碱(ephedrinehy—
drochloride)对照品、盐酸伪麻黄碱(pseudoephe—
drinehydrochloride)对照品、盐酸甲基麻黄碱
(methylephedrinehy ochloride)对照品均购自中
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麻黄药材经青海省药品检
验所刘海青副主任中药师鉴定,均为麻黄科植物草
麻黄EphedrasinicaStapf的干燥草质茎,乙腈为色
收稿日期:2005—04—08
作者简介:林凯(1978),男,海南省海口市人,重庆医科大学药学系药物分析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药分析。
E—mail:linIion30355735@163.com
*通讯作者范琦Tel:(023)68485048E—mail:fanqi787@hotmail.corn
万方数据
中草菊 ChineseTraditionalandHerbalDrugs第37卷第2期2006年2月·283·
谱纯,水为纯水,其余试剂均为分析纯。
2方法与结果
2.1色谱条件:Phenomenexsynersi色谱柱(250
mm×4.6mm,4肛m),流动相为乙腈一0.02mol/L
磷酸二氢钾溶液(含0.2%三乙胺,磷酸调pH值
2.7)(2;98),体积流量1.omL/min,检测波长210
nm,柱温为30℃,进样量20肛L。在此色谱条件下,
样品3种生物碱的色谱峰均达到了基线分离(图1)。
1一盐酸麻黄碱 2一盐酸伪麻贾碱 3一盐酸甲基麻黄碱
1一ephedrinehydrochloride2一pseudoephedriney ochloride
3一methylephedriney oehloride
图1麻黄生物碱对照晶(A)和麻黄(B)的HPLC图谱
Fig.1HPLCChromatogramsfthreealkaloidrefer—
eneesubstances(A)andHerbaEphe rae(B)
2.2对照品溶液的制备:分别精密称取盐酸麻黄
碱、盐酸伪麻黄碱和盐酸甲基麻黄碱对照品10、10、
15mg,分别用lmol/L盐酸一20%乙醇(1:10)制成
0.1、0.1、0.03mg/mL的溶液,摇匀。分别精密量取
3、2、1mL,置同一10mL量瓶中,用1mol/L盐酸一
20%乙醇(1:10)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混合对照
品溶液。
2.3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本品细粉约0.2g,精密
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加入1mol/L盐酸一20%乙
醇(1:10)20mL,浸泡12h,超声处理(功率120
w,频率40kHz)1h,放冷,滤过,滤液置50mL量
瓶中,残渣加1mol/L盐酸一20%乙醇(1:10)20
mL,超声处理1h,放冷,滤过,滤液置同一量瓶中,
残渣1mol/L盐酸一20%乙醇(1:10)洗涤数次,滤
过,滤液并入同一量瓶rh用1mol/L盐酸一20%乙
醇(1:10)稀释至刻度,即得。
2.4线性关系:取盐酸麻黄碱对照品溶液(60弘g/
mL)、盐酸伪麻黄碱对照品溶液(30ptg/mL)和盐酸
甲基麻黄碱对照品溶液(6t-tg),分别进样1、5、10、
15、20肛L,测定峰面积,以峰面积对进样量进行回
归,得回归方程(表1)。
2.5精密度试验:精密吸取3种对照品溶液各lo
肛L,分别连续进样5次,测定盐酸麻黄碱、盐酸伪麻
黄碱和盐酸甲基麻黄碱的峰面积,计算得RSD分别
为0.8%、0.9%、0.8%。
表1麻黄3种生物碱测定的标准曲线
Table1 Calibrationof hreealkaloids
inHerbaEphedrae
2.6重现性试验:取同一批样品(样品号1)制备5
份供试品溶液,进样20肛L,分别测定样品中的盐酸
麻黄碱、盐酸伪麻黄碱和盐酸甲基麻黄碱的质量分
数,结果RSD分别为1.1%、1.3%和1.5%。
2.7稳定性试验:取同一供试品溶液分别于0、2、
4、8、12h进样20肚L,测定盐酸麻黄碱、盐酸伪麻黄
碱和盐酸甲基麻黄碱的峰面积,结果RSD分别为
0.9%、0.7%和0.7%,表明供试品溶液至少在12h
内稳定。
2.8 回收率试验:精密称取样品号1的样品粉末
0.1g,共6份,分别精密加入0.763mg/mL盐酸麻
黄碱对照品溶液、0.372mg/mL盐酸伪麻黄碱对照
品溶液和0.136mg/mL盐酸甲基麻黄碱对照品溶
液各1mL,制备供试品溶液,测得盐酸麻黄碱、盐酸
伪麻黄碱和盐酸甲基麻黄碱的平均加样回收率(咒一
6)分别为97.5%(RSD1.3%)、97.2%(RSD
1.1%)、96.8%(RSDl.5%)。
2.9样品测定: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和供试品溶液
各20弘L,测定3种生物碱分别以盐酸麻黄碱、盐酸
伪麻黄碱和盐酸甲基麻黄碱计算,结果见表2。
表2麻黄中3种生物碱测定结果(n一3)
Table2 Contentsof hreealkaloids
inHerbaEphedrae(一一3)
3讨论
3.1 流动相的选择:比较流动相(1)乙腈一0.1%磷
酸溶液(2:98)[2]、(2)乙腈一含0.1%磷酸和0.1%
三乙胺水溶液(2:98)[31和(3)乙腈一0.02mol/L磷
酸二氢钾溶液(含0.2%三乙胺,磷酸调pH值2.7)
(2:98),结果显示流动相(1)所得待检色谱峰拖尾,
影响色谱峰的分离;流动相(2)和(3)由于扫尾剂三
乙胺的加入,所得色谱峰峰形对称,分离度良好,但
万方数据
·284· 中草菊 ChineseTraditionalandHerbalDrugs第37卷第2期2006年2月
流动相(2)色谱峰保留时间不稳定;流动相(3)由于
加入了磷酸二氢钾,能够维持流动相pH值稳定,实
验重现性良好,故选为本实验流动相。
3.2检测波长的选择:样品中3种生物碱的色谱峰
经DAD检测,其UV光谱与各自对照品的UV光
谱一致,均在210nm处接近最大吸收,因此测定波
长选定为210nm。
3.3提取条件的考察:在提取溶剂的考察试验中,
选择了以甲醇、乙醇、丙酮、50%甲醇、20%乙醇、1
mol/L盐酸一20%乙醇溶液(1:10)为提取溶剂,结
果表明20%乙醇和1mol/L盐酸一20%乙醇溶液
(1:10)为提取溶剂效果较好,但由于酸浸泡后生物
碱成盐,可提高其测定的准确度,因此提取溶剂确定
为1mol/L盐酸一20%乙醇溶液(1:10);在提取时
间与次数的考察试验中,结果表明样品浸泡12h后
超声处理2次,每次1h,可将3种生物碱基本提取
完全。故最终选择以1mol/L盐酸一20%乙醇溶液
(1:10)为提取溶剂,样品浸泡12h后超声处理2
次,每次1h为最佳提取条件。
References:
[1]LouZC.SpeciesSystematizationandQualityEvaluationof
CommontyUsedChineseTraditionalDrugs(常用中药材品种
整理与质量研究)EM3.VolI.Beijing:PekingUniversity
MediealPress,1998.
E23ChP(中国药典)[s].Volt.2005.
[3]WangBQ.StudiesonQualityS andardofChineseHerbal
Medicinea dReferenceSubstance(中成药质量标准与标准物
质研究)[M].Beijing:ChinaMedico—PharmaceuticalScience
andTechnologyPublishingHouse,1994.
HPLC法测定茯苓皮中茯苓酸
段启1,李霞兰2,王少军2,钟铁2,龚千锋3,杨世林2
(1.广东康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技术研究中心,广东普宁515300;2.中药固体制剂制造技术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江西南昌 330006;3.江西中医学院,江西南昌330006)
茯苓皮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COCOS
(Schw.)wolf的干燥菌核的皮,性平,味甘、淡,归
心、肺、脾、肾经[1],功能利水渗湿、健脾和胃、宁心安
神;主要含有三萜酸类如茯苓酸和多糖等有效成
分[2]。《中国药典))2000年版测定项尚无其化学成分
量测定。本研究采用RP—HPLC法测定安徽、湖北、
云南产茯苓皮中茯苓酸,为评价茯苓皮药材质量提
供一种准确可靠的分析方法。
1仪器与试药
Agientll00液相色谱仪,UV检测器,含在线真
空脱气机、四元梯度泵、柱温箱、Agilent化学工作
站、超声波清洗仪、METTLERA 240电子天平;甲
醇、磷酸和乙腈为色谱纯,水为双蒸馏水;茯苓药材
由本课题组采集,经本院鉴定教研室刘贤旺教授鉴
定均为《中国药典》规定的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
COCOS(Schw.)Wolf,共10批,见表1。
2方法与结果
2.1 色谱条件及系统适应性:HypersilODS—C,。柱
(250mm×4.6mm);流动相:乙腈一0.5oA磷酸水
(70;30);体积流量:0.8mL/min;检测波长为242
表1茯苓皮药材产地及名称
Table1 NamesandhabitatsofCortex
SclerotiiPor ae
nm;柱温为30℃。
2.2对照品溶液的制备:精密称定茯苓酸对照品
1.81mg,置于10mL的容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摇
匀即得0.181mg/mL的对照液。
2.3 供试样品的制备:精密称定茯苓皮粗粉约
0.27g,置100mL具塞锥型瓶中,加20mL甲醇加
塞称定。于超声仪中提取15min,称定,补足质量,
0.45,um微孔滤膜滤过,滤液密封备用。
2.4标准曲线的绘制: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0.2、
收稿日期:2005—05—16
作者简介:段启(1969一),男,硕士,主要从事中药及中药饮片质量标准研究。
万方数据
RP-HPLC法测定麻黄中麻黄碱、伪麻黄碱和甲基麻黄碱
作者: 林凯, 范琦, 杨成钢, 邓开英
作者单位: 林凯,范琦(重庆医科大学,药学系,重庆,400016), 杨成钢,邓开英(重庆市药品检验所,重庆
,400015)
刊名: 中草药
英文刊名: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
年,卷(期): 2006,37(2)
被引用次数: 11次

参考文献(3条)
1.Lou Z C 常用中药材品种整理与质量研究 1998
2.中国药典 2005
3.Wang B Q 中成药质量标准与标准物质研究 1994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 林朝展.祝晨蔯.杨金燕.陈康 麻黄药材的质量分析研究[期刊论文]-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5,16(1)
2. 李姿娇.杨屹.丁明玉.赵中振.刘德麟 麻黄成分的分离及其中非麻黄碱部分溶栓作用的研究[期刊论文]-中国药
学杂志2004,39(6)
3. 丁明玉.温秀梅.马艳华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麻黄浸膏粉中几种麻黄碱的含量[会议论文]-2003
4. 李晓慧 浅谈麻黄的宣通作用[期刊论文]-陕西中医2009,30(6)
5. 刘刚.王辉.周本宏.Liu Gang.Wang Hui.Zhou Ben-hong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空白血浆中伪麻黄碱的含量[期刊
论文]-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11(8)
6. 周斌.刘可越.刘海军.程春清.张铁军.Zhou Bin.Liu Keyue.Liu Haijun.Cheng Chunqing.Zhang Tiejun RP-
HPLC法测定麻黄配方颗粒中麻黄碱和伪麻黄碱的含量[期刊论文]-天津药学2009,21(4)
7. 晓承 本是同根生功效各不同[期刊论文]-开卷有益(求医问药)2009(12)
8. 颜红.李晓瑜.彭富全.YAN Hong.LI Xiao-yu.PENG Fu-quan HPLC-MS同时检测减肥类保健食品中常见4种化学药
物[期刊论文]-现代食品与药品杂志2006,16(5)
9. 姚杰良.黎忠民 杏仁新用浅识[期刊论文]-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8,22(11)
10. 朱盛山.刘强.郭丽冰.谢育峰 HPLC法测定喘平粉雾剂中麻黄碱、伪麻黄碱、东莨菪碱的含量[期刊论文]-中药
新药与临床药理2003,14(5)

引证文献(11条)
1.祝婧.钟凌云.龚千锋.张的凤 RP-HPLC法测定麻黄及其炮制品中盐酸麻黄碱[期刊论文]-中草药 2009(4)
2.孙艳.周晓兵.谢牧牧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蜂地麻滴眼液的含量[期刊论文]-药学实践杂志 2008(4)
3.汪秋兰.王文清.马永贵 高效液相色谱法在中药有效成分含量测定中的应用[期刊论文]-医药导报 2011(11)
4.俞励平.王晓可.罗佳波 毛细管电泳法测定麻杏石甘汤中盐酸麻黄碱、盐酸伪麻黄碱和盐酸甲基麻黄碱的含量[期
刊论文]-中药材 2011(4)
5.张霞.徐力生.侯延辉.张立明.王文苹 HPLC法同时测定麻黄中麻黄碱与伪麻黄碱含量[期刊论文]-西北药学杂志
2010(1)
6.钟凌云.祝婧.龚千锋 多指标正交试验法优选麻黄蜜炙工艺[期刊论文]-中药材 2008(8)
7.张伟.陈娟.顾利红 蛤蚧定喘丸含量测定方法的改进[期刊论文]-中国药品标准 2013(1)
8.孙艳.周晓兵.谢牧牧 蜂地麻滴眼液的制备及质量控制[期刊论文]-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8(11)
9.丁佳佳.李征征.宋粉云 毛细管电泳法测定千柏鼻炎片中盐酸麻黄碱、盐酸伪麻黄碱和盐酸甲基麻黄碱的含量[期
刊论文]-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2(10)
10.陈燕.兰树敏.林壮民.梅清华.高玲.罗佳波 HPLC-UV法同时测定麻黄中5种麻黄生物碱的含量[期刊论文]-今日药
学 2012(7)
11.石连成.叶琛.李霄 麻黄生物碱研究进展[期刊论文]-中国医药指南 2012(10)


本文链接: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zcy200602047.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