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我国黄芩野生驯化研究进展



全 文 :中草黄 ChineseTraditionalandHerbalDrugs第37卷第7期2006年7月·附1·
能,有效抑制肿瘤细胞的活性。哥纳香三醇衍生物抗肿瘤作
用机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2.1 抑制细胞生物大分子的合成o]:采用[3HI标记前体掺
入试验,GHM一104~12弘g/mL作用6h,可抑制细胞的
DNA、RNA及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其中对DNA的抑制作用
最强,掺入曲线为递降型,说明其对DNA合成的抑制为不
可逆抑制,对RNA的抑制作用次之,蛋白质最弱,对生物大
分子合成的抑制作用呈现时间依赖性。
2.2引起细胞DNA分子损伤[1⋯:通过单细胞凝胶电泳法
可观察到哥纳香衍生物作用于白血病K562细胞4.5h后,
DNA分子受损,表现为电泳后在荧光显微镜下可见彗星状
拖尾,碱洗脱法测定哥纳香衍生物对DNA单链长度的影响
发现其能导致DNA单链断裂,呈明显的量效关系,哥纳香
衍生物通过使DNA单链发生断裂,不可逆的抑制细胞的
DNA的合成。
2.3直接抑制DNA拓扑异构酶的活性[1“:DNA拓扑异构
酶是一种重要的核酶,能修饰DNA的拓扑结构,引起DNA
单链和双链的断裂或再连接,它在细胞增殖、DNA复制以及
基因表达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经过GHM-10作用
的细胞DNA拓扑异构酶活性降低,无论在细胞内还是在细
胞外都抑制了细胞DNA拓扑异构酶所介导的使DNA解旋
的反应,干扰了DNA的正常功能,从而导致细胞死亡。
2.4诱导肿瘤细胞凋亡[1“:白血病细胞和肝癌细胞经哥纳
香三醇衍生物处理后,Hoechst33342/PI双荧光染色可观察
到明显核固缩、凝集等细胞凋亡表现,单细胞凝胶电泳检测
到明显彗星现象,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发现细胞凋亡,虽然
凋亡率不高但能证实哥纳香衍生物能够诱导细胞凋亡。
3展望
哥纳香衍生物作为抗癌药物的明日之星,在肿瘤疾病的
治疗上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今后的研究方向主要有:1)对哥
纳香衍生物抑癌机制还需深入研究;2)目前合成的哥纳香衍
生物虽然对其结构进行了优化,但对肿瘤细胞的抑制率还比
较低,仍需对其进行合理改造,为哥纳香抗肿瘤临床应用提
供依据;3)从哥纳香属植物中获得的单体化合物目前仅限于
抗癌作用的研究,以一物多筛的原则,开展哥纳香衍生物其
他药用研究还有广阔的空间。
References:
[1]AlkofahiA,MaWW,MaekenzieAT, ta1.Goniotriol
fromGoniothalamusgiganteus口].NatProd,1989,52(6):
1371一1373.
E23MukaiC,HiralS,HanaokaM.Anopticallyactivechromium
(o)一complexedbenzaldehydederivativeinorganicsynthesis:
Ahighlystereoc ntrolledtotalsynthesisof(+)一goniofu—
furoneI-J].nfrahedronLett,1993,34(38):6081—6084.
r3]ChenRY,YuDQ,MaL,eta1.Theehemicalconstituents
ofGoniothalamushowiiMerr.FJ].ActaPharmSin(药学学
报),1998,33(6):453—456.
[4]SunSY,YuDQ.Studiesonthesynthesisandantitumor
activitiesofHowiinolaAanditsanalogues[J].ActaPharm
Sin(药学学报),1998,33(7):502—511.
[5]ChenH,ZhouLE,ZhangYJ,eta1.Synthesisandantitu—
moractivitiesofP—C1howiinolAanditsanalogues[J].Chin
ChemLett,1999,10(6):449—452.
[6]ChenH,WangH,JiangMC.Synthesesandanticancer
activitiesinvitroofderivativesofgoniotriol[J].丁妇可in
Pharm(Yc津药学),2002,14(6):31—34.
r7]ChenH,LiuZH,WangH.Synthesesandantitumoractivi—
tiesofisogoniotriolEJ].PharmJChinPLA(解放军药学学
报),2002,18(6):343—346.
r8]HeJH,YeYM,XuCX.Studiesontheantieancereff ctof
howiinolA.anewcompoundisolatedfromGoniothalamu$
howii[J].ActaPharmSin(药学学报),1998.33(7):493—
497.
E9]HeJH,YeYM,XuCX.Inhibitoryeffectofhowiinol
(GHM一10)onthesy thesisofbiologicalmacromoleculesin
L1210cellsl-J1.ActaPh rmSin(药学学报),1998,33
(12):886—890.
[10]YuLR,JinQY,XieH,ela1.Theinfluenceofisogoniotriol
derivativesontumorcellDNA[J].TianjinMedJ(天津医
药),2005,33(5):266—267.
r11]HeJ ,XuCX.Effectofhowiinol(CHM一10)onthestruc—
tureofDNAmoleculesandactivityofDNAtopolsomeraseI
inL1210cells口].ActaPharmSin(药学学报),1999,34
(1):5—8.
[12]HuWL,JinQY,ChenLY.Thesutdyof5,7-O-isopropy—
lidene—-P·—methyl·-goniotriol—-inducedapoptos sinK562lls
[J].ActaAc dMedcPAPF(武警医学院学报),2002,11
(1):1—3.
我国黄芩野生驯化研究进展
邵玺文,韩梅,杨利民+
(吉林农业大学中药材学院,吉林长春130118)
黄芩Scutellariab icalensisGeorgi为唇形科黄芩属多
年生草本植物,根入药,是我国常用大宗中药材之一,始载于
《神农本草经》,其主要的括性成分有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
苷、汉黄芩素等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清热燥湿、解毒、止血安
胎、抗菌、抗病毒、美白、防晒等作用,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各
省‘““。随着黄芩用量加大,资源破坏严重,野生资源锐减,难
以满足社会需求,黄芩已被我国列为三级保护濒危植物,栽
培黄芩已成为我国黄芩药源的主要来源‘“。虽然许多学者做
了大量有价值的黄芩野生驯化研究工作,但尚缺乏系统性的
全面研究。本文概述了我国学者近年来研究黄芩野生驯化取
收藕日期:2005—11-04
荐喜磊舁:森鍪妻搿蒌銎雪笃裂喜霖需要哭?装饕饕圣,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药用植物栽培及生理生态特性研究。作者简介 邵玺文(1966一),男,吉林前郭人,在读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药用植物栽培及生理生态特性研究。
Tel:(0431)4532849E—mail:shaoxiwen888@yahoo.tom.cn
*通讯作者杨利民 万方数据
·附2· 中草菊 ChineseTraditionalandHerbalDrugs第37卷第7期2006年7月
得的主要成果,希望通过总结提升野生黄芩驯化栽培技术,
为提高栽培黄芩产量和品质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1黄芩驯化的檀物学特性和生物学特性
黄芩株高30~80cm,主根粗壮、肉质,略呈圆锥形,表
皮棕褐色,断面黄色;茎四棱形,基部木质化,多分枝。黄芩野
生驯化栽培后容易形成一个复杂的异质群体,群体内变异类
型丰富多样,茎色上存在从紫色到绿色的各种过渡类型[3]。
茎颜色不同的黄芩叶色深浅也不同,叶交互对生,具短柄;单
叶,对生;叶片披针形,全缘,上面深绿色,下面淡绿色,有黑
色腺点。总状花序顶生,花排列紧密,偏生于花序的一边。花
唇形。蓝紫色。种子为小坚果近球形,果皮呈黑褐色。果实为
四小坚果,蒴果小,近球形,黑褐色,包围于宿萼中。黄芩对温
度的适应能力较强,成株地下部能耐一30℃低温,植株又能
耐35C左右的高温。在高燥、向阳、排水良好、中性和微碱性
的土壤或砂质土壤地块上生长良好,黄芩耐旱.但怕水涝,在
低洼积水或雨水过多的地方生长不良,易造成烂根死亡[1。]。
2黄芩驯化生长发育规律
黄芩为多年生草本植物,新种子发芽率较高,但顶土能力
弱。在春夏季播种均可以,若雨水充足生长良好并于当季开
花。苏淑欣等“1研究认为,在20℃时足墒播种黄芩发芽势高、
苗齐苗壮,低于15℃播种会造成出苗不齐、不全。叶片平均功
能期一年生黄芩为44d,多年生黄芩为52d,一年生黄芩叶片
寿命最短的20d,位于基部,叶片寿命最长的57d,位于上部,
叶片平均寿命为49d,多年生黄苓叶片平均寿命55d;第1~
15叶片为光合面积形成期,第15叶片后为光合面积保持期,
更有利于果实和根系的生长;当年生黄芩出苗后62d左右现
蕾;黄芩8月前以地上生长为主,9月后以地下生长为主。根
据栽培黄芩生长发育规律,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促进黄芩地上
和地下部协调生长,提高黄芩产量和品质。
3黄芩驯化无性繁殖技术
栽培黄芩以种子繁殖为主,因种子顶土能力弱,在干旱
地区或干旱季节播种,常因土壤干旱造成出苗困难。如果采
用黄芩扦插、黄芩茎段直接诱导丛生芽、黄芩试管苗的节诱
导愈伤组织等生物技术手段集约化育苗,在雨季移栽,能提
高移栽成活率,保证黄芩苗齐苗壮生长迅速,为黄芩高产优
质奠定基础。
3.1 黄芩不同部位扦插繁殖:用黄芩茎梢的幼嫩部分作插
条,很容易成活,若条件合适,其成活率可达95%以上,且生
根快,插条生长迅速,40d左右即可出圊移栽。黄芩最适宜的
扦插期一般最低气温应达18℃左右,平均气温在25℃左
右,植株处于营养生长期扦插最好,插条生根快,容易成活。
研究不同扦插材料试验表明,采用茎尖部分作插穗较茎中
部、茎基部插穗早生根1~3d。这3部分的成活率分别为
93.7%、51.7%和41.7%,平均产量达25.7kg/hm2,最高单
产达28.5kg/hm2。
3.2黄芩茎段直接诱导丛生芽:丁如贤等[53用无菌的黄芩
种子接种于MS培养基上4d左右,种子萌发,逐渐长成幼
苗,待苗茎长有6~7个节段时,剪取其带节茎段,去掉两侧
叶片,作为外植体,进行诱导培养,培养基为附加1mg/L
6一BA和0.2mg/LNAA的MS培养基,成功得到丛生苗。该
方法繁殖黄芩幼苗具有快速、省时、取材方便、不受季节限
制、诱导再生率高、丛生苗数量多等优点。
3.3黄芩试管苗的节诱导愈伤组织:高山林等¨]研究表明,
黄芩试管苗的节、节间都很容易诱导出愈伤组织,诱导率均
达100%,而叶片的愈伤组织诱导率低,多效唑(PP。s。)对黄
芩试管苗的生长有着显著的矮壮作用。因此,黄芩试管苗的
节是诱导愈伤组织的理想外植体,在培养基中适当添加
PP。。。能显著改善试管茁的素质,PP。与激素的配合使用,能
有效地调控黄芩愈伤组织的分化、试管苗的生长与根,并能
显著提高移栽成活率。
3.4栽培黄芩无性繁殖的田间表现及有效成分:黄芩插穗
生长半个月后即可移栽。先在畦面刨穴、浇水,然后立即移
栽,插穗不萎蔫,根与土壤结合紧密,成活率高。对插穗根系
发育观察结果认为,有性繁殖的黄芩只有一条主根,扦插繁
殖的黄芩则有3~4条主根。第7、8天长出新根,第10天每
株新根系增加到6、7条,第20天每株新根系增加到20余
条,以后逐渐减少,生长到200d时苗高60cm,根长50~70
cm,有3~4条主根,根的直径可达1cm。扦插繁殖黄芩苷质
量分数高达13.4%,同期有性繁殖的黄芩苷达12.9%。
4栽培措施对黄芩产量及黄芩苷量的影响
黄芩野生驯化栽培后,如何采取有效的栽培措施来提高
黄芩产量和品质是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学者们做了许多
有益的研究工作。
4.1 栽培方式对黄芩产量及黄芩苷量的影响:陈万翔等口]
研究认为,平畦宽行宽幅条插剪花枝、窄行条播蹲苗控上与
对照窄行条插相比,增产极显著,起垄宽幅条插的产量比对
照减产,达到显著水平。黄芩苷量以窄行条插蹲苗控上、平畦
宽行宽幅条插剪花枝的最高,但均未达到显著水平。秋天育
苗春栽法比春育密植法、地膜春插法高产,产量差异达显著
水平,秋育春栽法黄芩苷量也高于其他栽培方法。陈万翔
等[83研究盖草种类和厚度对黄芩产量及黄芩苷量的影响表
明,地面覆盖整稻草1am、碎稻草3cm、整稻草3cm、整玉米
秸1cm、碎稻草1cm比裸地对照增产达极显著水平,覆盖
整玉米秸3cm,比裸地对照增产达显著水平;黄芩苷量以覆
盖碎稻草3和1cm、玉米秸3cm的最高,但与对照相比均未
达到显著水平。综合黄芩产量和黄芩苷量看,覆盖1cm左右
碎稻草最好。研究栽培措施对黄芩的影响,应统筹考虑土壤
质地、肥水条件、气候因素等环境因子的作用,使栽培措施的
效果最大化。
4.2施肥对栽培黄芩产量及黄芩苷量的影响:单一施用和
复合施用氮、磷、钾化肥在提高黄芩根部产量的同时,不会导
致黄芩根部主要有效成分黄芩苷量的下降,而且多数情况
下,还会提高黄芩苷的量,尤其是施用磷肥效果最为显著。
氮、钾化肥单独施用,黄芩根部黄芩苷量均有不同程度增加,
氮、钾配合施用时黄芩苷量却有明显降低。苏薇薇聃1运用灰
色系统理论中的关联度分析方法,研究黄芩内积累的氮、磷、
万方数据
中草喃 ChineseTraditionalandHerbalDrugs第37卷第7期2006年7月·附3·
钾养分与总黄酮之间的关系表明,黄芩中总黄酮的量高低与
其内积累的氮、磷、钾养分有关联,其关联序为氮>钾>磷,
这一结果证实氮、磷、钾养分与中药质量有密切联系。何福林
等[1妇研究鸡粪、猪粪、人粪和骡马粪4种有机肥料对黄芩总
黄酮和黄芩苷量的影响,认为有机肥种类及其施用量的不
同,对黄芩总黄酮没有显著影响,但对黄芩苷有影响,4种有
机肥料间存在极显著差异,其中以施用骡马粪的黄芩苷量最
高。研究施肥对黄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应因地制宜,测土施
肥和配方施肥技术能更好解决施肥种类和施肥数量的问题。
5驯化黄芩与野生黄芩的质量比较
由于栽培黄芩种子来源的差异、栽培措施的不同、栽培
环境条件的影响,必将影响黄芩的生长、产量和品质。黄芩驯
化栽培后有效成分、药效作用、组织结构发生哪些变化,产量
和质量的积累变化过程及栽培黄芩的毒性怎样,这些问题是
黄芩驯化栽培后必须解决的问题。
5.1 驯化栽培黄芩与野生黄芩有效成分比较:栽培黄芩根
(3~4年)木质部未出现木栓化细胞,中央稍有裂隙,未见空
心;野生黄芩根木质部内侧出现了数层栓化细胞排成的圆
环,且中央枯朽空心,即造成了黄芩苷的损失又减轻了根的
质量,认为从药材质量和产量两个方面来看,栽培黄芩均应
高于野生黄芩。丁少纯等[1妇研究表明,野生黄芩驯化栽培
后,由于生长环境和年限不同于野生黄芩,栽培黄芩根在性
状上产生了差异,在组织结构和化学成分上二者基本一致,
在水溶性和醇溶性浸出物上,栽培黄芩均高于野生黄芩,有
效成分量1年生栽培黄芩低于野生黄芩,2年生栽培黄芩高
于野生黄芩,栽培黄芩与野生黄芩内在质量基本相同,可代
替野生黄芩药用,并以2年生栽培黄芩为佳。冯卫生等D2]利
用薄层扫描法对2~3年生栽培黄芩和野生黄芩进行了主要
成分的定性、定量分析表明,2~3年生栽培黄芩与野生黄芩
含有相同化学成分,栽培黄芩中黄芩苷量略低于野生品,但
栽培黄芩有些苷元量高于野生品,从整体上看栽培黄芩与野
生黄芩黄酮类成分量差别不大,2年生栽培黄芩更接近野生
品。栽培与野生黄芩在外观性状及组织结构方面略有差异,
二者黄芩苷量无明显差异。宋平顺等n31研究认为,栽培黄芩
与野生黄芩化学成分相近,栽培黄芩与野生黄芩中黄芩苷分
别在7.5%~16.2%和9.4%~19.2%,根部组织结构野生
品与栽培品基本相同,颜色和外观性状不同地区有差别。
5.2驯化栽培黄芩的产量与质量的动态变化:李滨等Ix4]研
究表明,栽培2年生黄芩根的折干率在考察期内升高,至秋
季出现最高峰,该时期采收药材产量为最高。综合药材产量
和质量两方面因素,栽培黄芩的最佳采收期应为秋季果期至
果后期。崔玉菊等Ds]研究认为,黄芩生长到一年时,黄芩苷
的量即达到最高值,再延长生长期黄芩苷量也不再增加。生
长期为一年半的黄芩产量增长最快,产量相对高。黄芩苷的
量在生长期达一年后即达到相对平衡,不再随黄芩的生长期
延长而增高,黄芩的产量尽管随着生长期的延长有所提高,
但生长期超过一年半后,其提高速度显著变慢,综合考虑经
济效益和药用成分,黄芩生长期达到一年半时是其最佳收获
期。方阵等Its]研究认为黄芩的地上干质量与黄芩苷的量之
间呈线性相关。
5.3 栽培黄芩与野生黄芩毒性比较:解黎雯等n73研究表
明,野生黄芩驯化栽培在毒性方面与野生黄芩比较无显著差
异,l临床和中药生产上栽培黄芩可以替代野生黄芩应用是安
全可靠的。
6栽培黄芩采收加工
野生黄芩驯化栽培后的采收年限和采收时间与黄芩产
量、有效成分量密切相关。有学者研究认为栽培黄芩2年采收
质量佳‘““2“4“51;王秀敏等n83综合研究黄芩苷量和黄芩产量
认为河北怀柔栽培黄芩最佳采收期为栽培后的第3年9月;
又有认为栽培黄芩生长到2~3年均可采挖,春秋均可,但以
春季的色泽为佳。由于各地栽培黄芩的环境条件不同,黄芩的
采收时期不能统一标准,应根据当地水、肥、气候等具体情况
确定,优质和效益是唯一标准。秋季采收应在地上茎叶枯萎后
进行,春季采收应在土壤解冻后,幼芽萌动前进行,药材以根
条粗长、质地坚实、色泽黄、除净外皮者为上品。
7结语
常规中药材栽培侧重于肥料、插期、密度、浇水、生殖规
律、生长发育等子系统的孤立研究,许多研究仅证明了某种
养分因素对药用植物有效成分有影响,对其形成的生理机制
和养分机制仍未完全了解。因此,只有注重系统的整体性和
综合性,采用先进的研究设计方法,优化栽培措施组合,建立
高效能的栽培体系,实现栽培技术定量化、指标化和可控化,
才能实现栽培措施在黄芩野生驯化过程中1+1>2的功效。
在揭示栽培因子对药材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规律,为优化
栽培技术奠定基础,进而实施模式化栽培同时,应通过对各
生态因子及其综合作用进行研究,明确影响药材产量和质量
的限制因子和主导因子及其作用特征和规律,揭示生态主导
因子影响药材质量的作用机制。综合考虑栽培措施和生态因
子对黄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确定黄芩最适宜的生长区,为
黄芩GAP基地建设和优质药材规模化生产奠定基础,是今
后研究的重要方向。
References:
[1]ChenJ,YangSL,ChengHZ,eta1.Primarystudyonthe
geographicvar ationofthefeatureofScutellariab ic lensis
growthEJ].JChinMedMater(中药材),2002,25(11):
777—778.
[2]XiaoLH,WangHY,LiFM,eta1.Comparativestudyon
HPLC—FPSofRadixScutellariaeofvarioussources[J].J
ShenyangPharmUniv(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04,21(1):
28—31.
[3]XuZX,WeiJH.Studyonreproductivebiologicalfeatures
andcomparisonofgroupsplittingtypeof Scutellaria
baicalensis口].ChinTraditHerbDrugs(中草药),1997,28
(10):623—626.
F4]SuX,LiS,ShangWY,eta1.Studyongrowthregularity
ofScutellariab ic lensis口].ChinaJChinMaterMed(中国
中药杂志),2003,28(11):1018—1021.
[5]DingRX,ZhangHM,FuX.Rosettebudinductionfr m
stemsegmentsofbaikalskullcap(Scutellariabaica ensis)
[J].ChinTraditHerbDrugs(中草药),1998,29(3):194—
195.
[6]GaoSL,ChenBJ.Optinizationoncl ingrapid—propaga—
tiontechnologybytissuecultureinScutellariab ic lensis
I-J].ChinTraditHerbDrugs(中草药),2004,35(3):312—
315.
[7]ChenWX,LiS,HeFL,eta1.Effectsofdifferentcul ural 万方数据
·附4· 中草莠 ChineseTraditionalandHerbalDrugs第37卷第7期2006年7月
methodsnScutelariabaicalensisgeorgiy eldandbaicalin
content[J].JChengdeVocaTechCollNation(承德民族职
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2:79—80.
ChenWL,LiS,HeFL.eta1.Effectsofkindandthickness
ofcoveringgrassonfieldonScutellariab ic lens妇Genorgi
andbaiealinco tentEJ3.JChengdeVocaTechCollNatio
(承德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4:92—94.
SuWW.Greys stemanalysisoncontentof itrogenphos—
phorousandpotassiumandactivecomponentsonScutellaria
baicalensis[-j-].JChinMedMater(中药材),1996,19(9):
464—465.
HeFL,ChenWX,JiangSX,ela1.Effectsoforganicfer—
tilizerontotalf avonea dbaicalinI-J].JChengdeVocanfh
COIlⅣ口踟(fit德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4:58—60.
DingSC,JiangFK.Comparativestudyonwildandculti—
ratedScutellariab ialensisJ I.ShandongJTraditC’hin
Med(山东中医杂志),1998,17(11):510—511.
FengWS,JiCR,DuTX,ela1.Thecomparativenalysis
oncompositionofcuhiratedndwildScutellariab icalensisi
hennarJl.ChinArchHenanTraditChinMed(河南中医药
学刊),1994,9(4):5~8.
SongPS,ZhuJR,DingYH,eta1.Qualityassessmentof
cultivatedJscutellariabaicalensisi Gansu[J].JGansuCoil
TraditChinMed(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3,20(4):44—
46.
[14]LiB,DuXW,SunHF,eta1.Dynamicstudyonculture
qualityofScutellariab icalen5is[J].AetaChinMedPh t-
macoi(中医药学报),1999,1:45.
[15]CuiYJ,BanFZ,ZhangHP,eta1.Effectsofwholegrowth
phaseofScutellariab icalensiso baicalinco tenta dSc”tez—
lariab icalensisGeorgiy eld口].ShandongPharmacolInd
(山东医药工业),1996,15(3):53.
[16jFangZ,YangJB,WangKC,eta1.Growthcharacteristics
andaccumulationofeffectivengredientofScutellaria
baicalensis[J].JChinMedMater(中药材),2002,25(2):
84—85.
1-17]XieLW,GuanX,LvQL,eta1.Comparativesu dyonthe
toxicityofcultivatedndwildScutellariab ic lensis[J].
InSoChinPharmacol(中国药理学会通讯),2001,18(4):
33—34.
[18]WangXM,DengYJ,Zho gHJ,eta1.Studyonbesthar—
vestimeofcultivationScutellariabaic lensisofHebei
HuairouJ].JChinMedMater(中药材),2005,28(1):5—
7.
单链抗体技术及其在药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
马丽玲1,晁志弘,田中宏幸3
(1.广州医学院护理学院药检学科组,广东广州 510182;2.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
广东广州 510515;3.九州大学大学院药学研究院,日本福冈812—8582)
抗原刺激动物免疫系统产生抗体,抗体识别抗原的部位
在其重链和轻链的可变区(variableregion)。如果将抗体的
可变区(VH和VL)通过弹性多肽接头(peptidelinker)稳定
地连接在一起,即为单链抗体(singlechainfragmentsvari—
able,scFv)。scFv大小仅为完整抗体的1/6,但其完全保持了
抗体的抗原特异性及抗原的结合能力,同时由于为单链,在
大肠杆菌或植物体内等容易表达,无须组装即能保持活性。
在植物研究领域,其可用于植物病理诊断、植物生物活性成
分的检测、定量分析与分离精制}而将单链抗体基因转入植
物细胞,更可使转基因植物获得渚如增强对病毒、除草剂等
的抗性,体内生理活性物质增加,次生代谢产物量提高等新
的特性。特别是通过转入单链抗体基因,提高药用植物中具
生物活性的次生代谢产物量的技术,可望发展成为一种新的
分子育种方法,可以在不需要明了目标成分的生物合成途径
的情况下,提高其产量。
1单链抗体的构建[I]
基因工程单链抗体技术的基本原理是:首先从杂交瘤细
胞[2j、外周血淋巴细胞[33中提纯mRNA,再经逆转录一聚合酶
链反应(RT—PCR)分别扩增抗体的重链可变区和轻链可变
区编码基因,人工合成一条寡核苷酸序列(即多肽接头),将
VL的C端与VH的N端或Vn的C端与V。的N端相连接,
构建成单链抗体基因,在一定的表达系统中得以表达。
人工合成的寡核苷酸多肽接头序列,在单链抗体的构建
中十分重要,接头必须能使重、轻链可变区自由折叠,使抗原
结合位点处于适当的构型,并不引起分子动力学改变,目前
使用最多的接头序列是Huston根据X射线晶衍射分析抗
体可变区结构的15肽序列(Gly。Ser)。,许多研究者应用此序
列构建单链抗体基因并表达出活性产物。
单链抗体的C末端可以引入半胱氨酸尾、酪蛋白激酶
底物尾、E尾等结构,有助于标记和偶联其他分子;也可以引
入钙调蛋白尾、c—myc尾、葡萄球菌A蛋白尾、脂类标签、组
氨酸尾等,使表达产物易于检测和纯化。
常用的单链抗体表达系统有细菌(最常用为大肠杆菌
Escherichiacoli)、酵母、动物细胞(昆虫细胞、COS细胞、
CHO细胞等,最常用为乳腺细胞)、植物细胞、噬菌体等。其
中使用噬菌体的表达技术称为噬菌体展示(phagedisplay),
是近年来常用的一种手段。
2单链抗体技术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
单链抗体技术在肿瘤的诊断和生物治疗方面显示良好
的应用前景[4],备受瞩目以外,随着近年来抗体工程学的进
步,在植物学研究领域,scFv及其应用也日益受到重视。
2.1植物病理诊断:Harper等“]从合成的噬菌体抗体库中
筛选出了针对马铃薯卷叶黄症病毒(potatoleafroll
luteovirus,PLRV)特异的单链抗体;然后将编码此scFv的
DNA重组至pDAP2质粒中,转化大肠杆菌,用异丙基一pD一
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其产生抗PLRV单链抗体——碱
收藕日期:2006—01—16
基金硬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且(30500652)
作者筒介:马丽玲,女,江西高安人,讲师,主要从事生物化学及检验研究。
*通讯作者晁志Tel:(020)61648256E—mail:chaozhi@fimmu.eom



I=l




I=l
I=l
n
I=l
万方数据
我国黄芩野生驯化研究进展
作者: 邵玺文, 韩梅, 杨利民
作者单位: 吉林农业大学中药材学院,吉林,长春,130118
刊名: 中草药
英文刊名: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
年,卷(期): 2006,37(7)
被引用次数: 3次

参考文献(18条)
1.Chen J;Yang S L;Cheng H Z Primary study on the geographic variation of the feature of 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rowth[期刊论文]-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2002(11)
2.Xiao L H;Wang H Y;Li F M Comparative study on HPLC-FPS of Radix Scutellariae of various sources[期
刊论文]-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2004(01)
3.Xu Z X;Wei J H Study on reproductive biological features and comparison of group splitting type of
Scutellaria baicalensis 1997(10)
4.Su S X;Li S;Shang W Y Study on growth regularity of Scutellaria baicalensis[期刊论文]-中国中药杂志
2003(11)
5.Ding R X;Zhang H M;Fu X Rosette bud induction from stem segments of baikal skullcap (Scutellaria
baicalensis) 1998(03)
6.Gao S L;Chen B J Optinization on cloning rapid-propagation technology by tissue culture in
Scutellaria baicalensis[期刊论文]-中草药 2004(03)
7.Chen W X;Li S;He F L Effects of different cultural methods on Scutelaria baicalensis georgi yield
and baicalin content[期刊论文]-承德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02)
8.Chen W L;Li S;He F L Effects of kind and thickness of covering grass on field on 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norgi and baicalin content[期刊论文]-承德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04)
9.Su W W Grey system analysis on content of nitrogen phosphorous and potassium and active components
on Scutellaria baicalensis 1996(09)
10.He F L;Chen W X;Jiang S X Effects of organic fertilizer on total flavone and baicalin 2002(04)
11.Ding S C;Jiang F K Comparative study on wild and cultivated Scutellaria baialensis 1998(11)
12.Feng W S;Ji C R;Du T X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n composition of cultirated and wild Scutellaria
baicalensis in henna 1994(04)
13.Song P S;Zhu J R;Ding Y H Quality assessment of cultivated Scutellaria baicalensis in Gansu[期刊
论文]-甘肃中医学院学报 2003(04)
14.Li B;Du X W;Sun H F Dynamic study on culture quality of Scutellaria baicalensis 1999(01)
15.Cui Y J;Ban F Z;Zhang H P Effects of whole growth phase of Scutellaria baicalensis on baicalin
content and 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 yield 1996(03)
16.Fang Z;Yang J B;Wang K C Growth characteristics and accumulation of effective ingredient of
Scutellaria baicalensis[期刊论文]-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2002(02)
17.Xie L W;Guan X;Lv Q L Comparative sutdy on the toxicity of cultivated and wild Scutellaria
baicalensis 2001(04)
18.Wang X M;Deng Y J;Zhong H J Studyon best harvest time of cultivation Scutellaria baicalensis of
Hebei Huairou[期刊论文]-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2005(01)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 林长松.何平.邓洪平 缙云山特有植物缙云黄芩的遗传多样性研究[期刊论文]-西北植物学报2003,23(4)
2. 靳维荣.石俊英.张会敏.王颖 山东产黄芩药材HPLC指纹图谱研究[会议论文]-2007
3. 张黎.胡燕华.Zhang Li.Hu Yanhua 黄芩黄素抑制兔角膜新生血管的形成[期刊论文]-眼科研究2006,24(4)
4. 宋健辉.孙吉平.贾延劼.杨于嘉.SONG Jian-hui.SUN Ji-ping.JIA Yan-jie.YANG Yu-jia 黄芩苷对胰岛细胞瘤
细胞系增殖的影响[期刊论文]-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30(2)
5. 郭井利.张超范.刘旭.孙文毅.刘冰 黄芩甙联合益生菌代谢产物抗病毒效果评价[期刊论文]-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05(8)
6. 王峰伟.李思锋.马延康.房丽君.祁桦.陈昊 耀州黄芩生长发育规律研究[会议论文]-2006
7. 乔民.白鸥.张丽明 中药黄芩及其伪品的快速鉴定[期刊论文]-中华中医药杂志2005,20(11)
8. 李娅琼.游春.杨耀文.钱子刚.王晓佳.LI Ya-qiong.YOU Chun.YANG Yao-wen.QIAN Zi-gang.WANG Xiao-Jia 民
族药滇黄芩的本草考证[期刊论文]-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5,28(1)
9. 赵婷.闫永红.王文全.杨瑶珺.张文青 栽培黄芩中黄酮类成分的指纹图谱研究[会议论文]-2010
10. 周敏.李利.周光平 黄芩甙对紫外线诱导人正常黑素细胞黑素合成的抑制作用研究[期刊论文]-临床皮肤科杂志
2002,31(10)

引证文献(3条)
1.安瑜.王旭鹏.赵建军 宁夏六盘山栽培黄芩适宜采收期研究[期刊论文]-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3(13)
2.李晓明.罗毓健.袁媛.黄璐琦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黄芩愈伤组织中黄芩苷、黄芩素含量[期刊论文]-中国实验方
剂学杂志 2009(8)
3.周廷智.赵建军.马鹏生.杨天寿.张文懿 宁夏种植黄芩与野生甘肃黄芩中黄芩苷的含量比较[期刊论文]-宁夏医学
杂志 2011(6)


本文链接: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zcy200607065.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