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灰毡毛忍冬花蕾挥发油成分研究



全 文 :灰毡毛忍冬花蕾挥发油成分研究
华西医科大学药学院(成都 610041)  王天志 李永梅 王志霄
  金银花为我国常用中药,具有清热解毒、凉散风
热的功能,常用于外感风热、流行感冒、疖疮痛肿、乳
腺炎、痢疾诸病。
金银花在我国分布广泛,植物来源复杂。据报
道[ 1, 2]全国有 20余种植物的花蕾在不同地区当金银
花入药,均为忍冬科 Cap r if oliaceae 忍冬属 L onicera
植物。其中, 灰毡毛忍冬 L . macrathoides Hands. -
M azz. 在西南地区大量栽培使用,为西南地区金银
花主流商品之一。
挥发油是金银花的活性成分, 山东产忍冬 L .
j ap onica T hunb. 及其变种花蕾的挥发油成分研究
已有文献报道 [ 3~5] , 但灰毡毛忍冬干燥花蕾的挥发
油成分尚未见报道。本文采用 GC-M S联用对灰毡
毛忍冬干燥花蕾的挥发油成分进行了研究, 共鉴定
出 89个化合物。
1 实验部分
1. 1 样品及挥发油的提取:灰毡毛忍冬花蕾购自重
庆市秀山县,为栽培品,晒干。参照中国药典( 1995
年版)将样品经水蒸气蒸馏后得挥发油, 含量为
0. 012 6%,半固体状,淡黄色,具特殊香气。以氯仿
溶解成一定浓度的挥发油溶液备用。
1. 2 仪器与实验条件: 仪器: GC-M S: HP6890/
5973。色谱条件: 色谱柱: SUPEICOWA×10, 柱长
30 m ,内径 0. 25 mm ,膜厚 0. 25 Lm;载气为氦气; 柱
温: 程序升温 60 ℃~100 ℃( 6 ℃/ min) , 100 ℃~
200 ℃( 4 ℃/ m in ) , 200 ℃~250 ℃( 6 ℃/ m in ) , 恒
温 30 m in; 进样量 2 LL。质谱条件: 电子轰击( EI) ,
离子源温度 230 ℃, 电子能量 70 eV, 质谱转输线温
度 260 ℃, 质量分辨率 0. 1 amu。
2 结果与讨论
2. 1 本文通过 GC-M S 联用首次分析了灰毡毛忍
冬干燥花蕾发油成分,通过计算机质谱库检索并与
标准图谱对照, 共分离出 147 个组分, 鉴定出 89 个
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 91. 57。检出结果见表 1。
表 1 灰毡毛忍冬干燥花蕾挥发油的化学成分
化合物名称 含量( % ) 化合物名称 含量( % )
丙 醛  0. 03 2-十二烷酮 0. 08
甲酸乙酯 0. 25 2, 4-二甲基-3-环己烯-1-乙醛 0. 38
乙酸乙酯 0. 02 2-十一烷醇 0. 30
3-丁烯-2-酮 0. 02 2, 5-二氢噻吩砜 0. 26
Z -1, 2-二氯乙烷 0. 28 1, 2-二氢-1, 1, 6-三甲基-萘 0. 09
溴氯甲烷 0. 18 1-癸醇 3. 07
己 醛 0. 06 十二烷酸乙酯 0. 11
A-水芹烯 0. 05 ( E ,E ) -2, 4-癸二烯醛 0. 10
正十三烷 0. 06 ( E ) -1-(2, 6, 6-三甲基-1, 3-环己二烯-( 1-基) -2-丁烯-1-酮 0. 25
6-甲基-5-庚烯-2-酮 0. 14 ( R ) -1-甲基-4-( 1, 2, 2-三甲基环戊基) -苯 0. 19
壬 醛 0. 07 ( E ) -3, 7-二甲基-2, 6-辛二烯-3-醇 0. 12
( E ) -2-辛醛 0. 05 十二烷酸乙酯 0. 28
1-辛烯-3-醇 0. 10 ( E ) -6, 10-二甲基-5, 9-十一烷二烯-3-酮 0. 19
2, 6, 10, 14-四甲基-17-烷 0. 12 1-十一烷醇 0. 22
乙 酸 0. 21 2-十三烷醇 0. 32
反-里哪醇氧化物 0. 05 十五烷醇 0. 37
癸 醛 0. 11 ( E ) -4-(2, 6, 6-三甲基-1-环己烯-1-基-3-丁烯-2-酮 0. 34
3, 7-二甲基-1, 6-辛二烯-3-醇 0. 41 1-癸烷 0. 97
1-辛醇 0. 26 1, 10-癸烷二醇 0. 17
2, 3, 4, 7, 8, 8a-六氢化-3, 6, 8, 8-四甲基-1H-3a, 7-亚甲 3-二十(碳)炔 0. 23
 基 0. 76 十四(烷)酸甲酯 0. 28
4-甲基-1-( 1-甲基乙基) -2-环己烯-1-醇 0. 37 ( E ) -2-十三碳烯-1-醇 0. 48
癸 醇 0. 15 ( E ) -3, 7, 11-三甲基-1, 6, 10-十二碳三烯-3-醇 2. 69
( E ) -2-癸醛 0. 24 十四烷酸乙酯 0. 20
1-壬醇 0. 19 辛 酸 0. 18
6, 10-二甲基-2-十一烷酮 0. 11 1-十二烷醇 0. 09
a, 4-二甲基-3-环己烯-1-甲醇 2. 1 雪松醇 0. 34
·657·中草药 Chinese T 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 s 2000 年第 31卷第 9期
    续表 1
化合物名称 含量( % ) 化合物名称 含量( % )
6, 10, 14-三甲基-2-十五烷醇 16. 4 亚油酸乙酯 0. 69
壬 酸 0. 31 1, 2-苯二甲酸双( 2-甲基丙基)酯 0. 91
1-十一碳烯 0. 19 9, 12, 15-十八(碳)三烯酸(Z , Z, Z) -甲酯 0. 34
( Z) -3-十四碳烯 0. 21 1-十八(碳)烯 0. 87
A-红没药醇 0. 38 9, 12, 15-十八(碳)三烯酸乙酯 0. 24
十六(烷)酸甲酯 4. 71 植醇 1. 26
十六(烷)酸乙酯 2. 54 苯甲酸苄酯 0. 70
癸 酸 0. 36 ( Z, Z) -9, 12-十八(碳)二烯酸 0. 09
异植醇 1. 14 十四(烷)酸 2. 61
( E ) -3-二十碳烯 0. 56 菲 0. 27
二十三(碳)烷 2. 39 2-羟基-苯甲酸苯甲酯 0. 12
( E , E) -3, 7, 11-三甲基-2, 6, 10-十二碳三烯-3-醇 0. 77 十五(烷)酸 0. 43
1-十六(烷)醇 0. 42 14-十五(碳)烯酸 0. 09
二十(碳)烷 0. 89 十六(烷)酸 21. 52
9-十八(碳)烯酸甲酯 0. 19 十八(烷)酸 0. 89
十八(烷)酸乙酯 0. 06 油 酸 1. 50
十二(烷)酸 2. 29 ( Z, Z) -9, 12-十八(碳)二烯酸 0. 79
( Z, Z ) -9, 12-十八(碳)二烯酸 0. 53 9, 12, 15-十八(碳)三烯醛 0. 22
2. 2 从灰毡毛忍冬干燥花蕾挥发油成分分析来看,
其主要成分为醇、酮、酸、酯类化合物,亦有少量烃类
化合物。其中含量最高的成分是棕榈酸 palm it ic
acid,占挥发油总量的 21. 52% , 其次是 6, 10, 14-三
甲 基-2-十 五 烷 酮 6, 10, 14-trimethy1-2-
pentadecanone,占挥发油总量的 16. 40%。
2. 3 我们对西南地区金银花另一主流商品细毡毛
忍冬 L . simi lis Hemsl. 的干燥花蕾挥发油成分也
进行了分析,其中棕榈酸含量为 29. 27%。此外,据
报道[ 5] ,忍冬干燥花蕾挥发油中棕榈酸含量一般在
25%以上。这表明, 棕榈酸在灰毡毛忍冬、细毡毛忍
冬、忍冬干燥花蕾挥发油中含量都很高, 达 20%以
上。
参 考 文 献
1 徐炳声 . 药学学报, 1979, 14( 1) : 23
2 徐国钧 . 南京药学院学报, 1979, ( 1) : 82
3 吴元鎏,方洪钜 . 化学学报, 1980, 38( 6) : 573
4 吉 力,潘炯光,徐植灵 . 中国中药杂志, 199015( 11) : 40
5 张 玲 .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1994, 25( 3) : 184
( 1999-08-02收稿)
白木香中色酮类化合物的形成△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广州 510650)  戚树源X  林立东 胡厚才
  瑞香科植物白木香是我国生产沉香的唯一植物
资源。沉香是我国、日本、印度及其它东南亚国家的
传统名贵药材和天然香料。沉香是由于白木香木材
组织受伤或感染真菌后形成的。1976年,华南植物
研究所发现黄绿墨耳真菌感染白木香木材伤口后能
加速沉香的形成[ 1]。在沉香中存在两种主要的成分,
倍半萜类化合物和色酮类化合物。沉香的品质主要
由这两类化合物决定。本文采用HPLC法检测色酮
类化合物,探讨白木香受真菌感染后,色酮类化合物
的形成规律,为进一步研究色酮类化合物在白木香
中的生物合成提供理论依据。并为评价沉香药材的
品质提供一种方法。
1 材料与方法
白木香树木 A quilar ia sinensis 栽培于华南植物
研究所内, 树龄 15年。黄绿墨耳真菌(M enanotus
f lav oli ves)由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菌种储藏室
提供。
材料处理: 健康白木香( 6 株)树干距地面 50 cm
·658· 中草药 Chinese T 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 s 2000 年第 31卷第 9期
X 戚树源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1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北京) ,获理学硕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有植物次生物质生物合成与生物转化、植物细胞大量培养、植物一级代谢与二级代谢的相互作用及其调节、植物次生物质的分离与鉴定等研究。一直承担国家、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攻关项目等科研项目。近年主要从事中药沉香的形成机制研究。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960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