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国内对甘草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



全 文 :1 1孙仁 宇 ,等 .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 19 8 8 , n : 16 3
1 2 罗 兰 , 等 . 中西医 结合杂志 , 1 9 9 7 , 1 7 ( 4 ) : 2 4 8
1 3 郑 凌 , 等 . 同济医科大学学报 , 19 91 , 2 0( 6) : 3 9 8
1 4 郑 凌 , 等 . 中西医 结合杂志 , 1 9 9 1 , 1 1 ( 5 ) : 2 9 3
1 5 郑 凌 , 等 . 中华结核和呼 吸杂志 , 1 9 9 2 , 1 5 ( 2 ) : 9 5
1 6 蔡瑞 良 ,等 . 甘肃 医药 , 1 9 8 9 , 8 ( 6 ) : 3 2 1
1 7 梅其炳 ,等 . 中草药 , 1 9 8 3 , 1 4 ( 8 ) : 4 3
18 阎田 玉 ,等 . 中国中西医结 合杂志 , 1 9 3 , 3 ( l ) : 6 84
( 1 9 9 8

1 0

2 2 收稿 )
国内对甘草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
新疆师 范大学生物系 (乌鲁木 齐 8 3 0 0 5 4) 惠寿年 ` 董阿玲
摘 要 概述了近年来对 甘草化学成分分离 、 定量方法等研究的现状 。
关健词 甘草 化学成分 分离 定量方法
我 国是世界上认识和研究甘草最早的国
家 。东汉成书的《神农本草经 》中即有记载 ,并
将它列为上品 , 此后历代本草对甘草 皆有记
载 。 1 9 7 7 年 , 《中国药典 )( 一部 )正式将乌拉
尔甘草 G ly 卿 2丫人i z a u ar l e n s i s F i s e h . 、 光果 甘
草 G . g la bar L . 、 胀 果甘草 G . i” j Za at B at al .
作 为药用甘草植物收载 l[] 。 此后 ,我国学者对
甘草属药用植物从系统分类 、 生态资源 、 化学
成分 、 质量评价以及 生产加工等诸方面进行
了大量的研究 。 据现有资料报道 , 国内外已从
甘草 中分离得到 1 0 0 多种黄酮类化合物 , 60
多种三枯类化合物 以及香豆素类 、 18 种氨基
酸 、 多种生物碱 、 雌性激素和多种有机酸等 。
1 化学成分
近年来 , 我国学 者对 甘草的化学成分进
行 了大量的研究 。 舒永华等从内蒙产的乌拉
尔甘草中提取 、 分离 出 7 个皂昔元 ,其 中 4 个
化合物鉴定为 已知成分 , 2 4一轻基甘草内酷为
首次报道的新成分 2j[ 。 张如意等 自乌拉尔甘
草 中分离出两个新 的皂昔类化合物 , 经鉴定
分 别为 : 3月一经基 一 1 1 一氧 化 一齐墩 果 一 1 2一烯 一 30 -
梭 酸 一 3一 O 一p一 D 一葡萄毗喃糖醛酸基 (1 ~ 2卜件
D
一葡萄毗喃糖醛酸昔 ,命名为乌拉尔甘草皂
昔 甲 ( u r a l s a p o n i n A ) ; 3各经基 一 1 1一氧化 一齐墩
果 一 1 2一烯 一 30 一竣酸 一 3一 O 一日一 D 一葡萄毗喃糖醛酸
基 (1 ~ 3卜件D 一葡萄毗喃糖醛酸昔 , 命名为乌
拉尔甘草皂昔乙 ( u r a l s a p o n i n B 笋3 〕 。
刘 勤 等 于 1 9 8 9 年首 次 报 道 自黄 甘 草
G
·
e u yr c a rP
a 的根及根茎 中分离到 4 个黄酮
昔 ,经鉴定 3 种为 已知成分 : 甘草昔 、 异甘草
昔 和 夏 佛 托 昔 ; 一 种 为 新 成 分 : 黄 甘 草 昔
( g l y e y r o s id e )
, 结 构 推 定 为 芒 柄 花 素 一 7一O -
〔D 一各D 一吠喃芹糖基 (1 ~ 2 )〕一各D 一毗 喃葡萄
糖昔 〔` 〕 。
赵玉英等对甘肃产的胀果甘草的化学成
分进行了分离 、 鉴定川 ; 曾路等则研究了云南
甘草 G . y u 元n a n e sn i: 的化 学成分 , 并分离 得
云 南 甘 草 皂 昔 元 A 、 B 和 F ( gl y y u n n a n sa -
p o g e n i n A

B

F )
、 云 南 甘 草 次 皂 昔 元 D
( g l y y u n n a n p r o s a p o g e n i n D )等 1 0 种新的三
枯类成分困 。 高东英等又从 中分得经基查耳
酮和后莫紫檀 素 ; 胡金锋等分离鉴定到新成
分 : 甲基化英 迪紫檀 素 、 5一轻基 一 7一氧基 二氢
黄酮 , 后者命名为云甘宁 ( g l y y u n n a n i n ) [ , 〕 。
柳 江华等从 刺果 甘草 中分离 到 件谷 幽
醇 、 刺果酸甲醋等 5 个单体 ,其 中刺果甘草素
( p a l l id i f l o r i n )为一新的天然产物 〔 8〕 。
李强以甘 草昔及其昔元为指标 , 对 内蒙
A d d r e s s
:
H u i Sh o u n i a n
,
eD P
a r t m e n t o f B i o l
惠寿年 新获 师范大学生物 系 , 副教授 , 植物
养 。
《中草药 》 1 9 9 9 年第 3 0 卷第 4 期
o g y , X in ji a n g N o r m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
W u lu m u q i
硕 士点导师 。 从事新疆地产 药用植物开发利用研 究方向的硕 士研究生培
.
3 1 3
.
古和新 疆乌拉 尔甘草不 同的生态条件 、 部位
和生长期黄酮类成分的积累动态和贮藏期药
效成分 的消长规律等 因素进行 了分析 , 并进
行 了质量评价 91[ 。 1 9 9 3 年 , 他们以 甘草酸为
指标 ,对 内蒙古鄂托克前旗甘草种质 资源 圃
及新疆 、 甘肃 、 陕西 、 宁夏等地指定 实验样地
中的乌拉尔甘草 、 光果甘草 、 胀果甘草和黄甘
草 (均为三生甘草 ) 进行 了质量评价 10[ 〕。 刘丙
灿等从乌拉尔甘草的稀碱提取液中分离得到
甘草葡聚糖 G B W ,并进行了结构测定 1[ 〕 。
曾路等运用 H P L C 法对国 内 15 个产地
的 8 种甘草 中的 1 2 个化合物 , 即甘草酸 、 乌
拉尔 甘草皂昔 甲 、 乌 拉尔甘 草皂昔 乙 、 甘草
昔 、 异甘草昔 、 甘草素 、 异甘草素 、 甘草香豆素
( g l y e y e o u m a r i n )
、 异 甘 草 香 豆 素 ( i s o g l y e y -
e o u m a r i n )
、 甘草查耳酮 ( l ie o e h a l e o n e A ) 、 甘
草 酚 ( g l y e y r o l ) 、 异甘草酚 ( i s o g l y e y r o l )进行
了分离和含量测定 , 并根据测定的结果 对国
产甘草的质量进行 了综合评价 l2[ 〕 。
杨岚等应用反相 高效液相 色谱技术 , 对
从 6 种甘草属植物 (乌拉尔甘草 、 胀果 甘草 、
光果甘草 、 黄甘草 、 粗毛甘草 、 刺果甘草 )根 中
提取的 10 个黄酮类化合物进行 了分离 ,并分
析了黄酮类化合物的组成 。结果表明 , 不同种
的甘草 中所含黄酮类化合物的成分 、 含量均
不同 〔` 3〕 。
王晓强运用薄层光密度法对黄甘草 、 胀
果 甘 草 、 欧甘 草 、 乌拉 尔 甘 草 、 欧甘 草 变种
G
.
g la bar v ar
.
g la
n
da l ife ar 中所 含 的 甘 草
昔 、 异甘草昔进行 了含量测定 , 结果表 明 : 甘
草昔的含量在胀果甘草中最多 , 黄甘草 、 乌拉
尔甘草 、 欧甘 草变种及欧甘草变种及 欧甘草
中的含量依次 降低 ; 异甘草昔的含量在 黄甘
草中最高 ,胀果甘草 、 欧甘草 、 乌拉尔甘草 、 欧
甘草变种中含量依次降低 l4[ , ` 5 〕。
邱春等对甘草根 、 茎 、 叶不同部位的氨基
酸含量进行 了测定 ,报道甘草 中含有 18 种氨
基酸 ,河南师范大学的王彩 兰等对 圆果甘草
G
.
s叮u a m u n o s a 的 化学 成分 进行 了研 究 [` 6〕。
刘伯衡等对新疆产甘草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含
.
3 1 4
.
量进行了研究 vl[ 〕。 新疆大学的薛良驹对新疆
甘草的微量元素进行 了分析 l8[ 〕 。
2 分离定 t 方法
为了评价药材品质 , 保证药品质量 ,近年
来国内对甘草及其制剂中的化学成分分离定
量方法学的研究也有了很大进展 。 主要有 :
2
.
1 薄层扫描法 ( T L C S ) : 刘成基等将生甘
草 、 炙 甘 草 、 炒 甘 草 的 样 品 用 乙 酸 乙 醋 一 3
m ol / L 氨水 一 95 % 乙醇 (5 : 5 : 8) 展开 , 双波
长锯齿反射法扫描 , 测得甘草酸含量 为生甘
草 > 炙甘草 > 炒甘草 l0[ l 。 杨建红等则以石油
醚一苯 一乙 酸 乙醋 一冰醋酸 (1 0 : 20 : 7 : 0 . 5)
为展开剂 , 按外标两点法计算 ,测得甘草饮片
中甘草次酸的含量 。 王晓强等用双波长反射
法线性扫描 , 随行标准品法测定 ,分别测得甘
草 中甘草昔和异甘草昔的含量 。 甘草中唯一
存在的异黄酮昔 、 芒柄花昔的含量也可通过
T L C S 测得 。
2
.
2 高效液相色谱法 ( H P L C )[ 州 : 用此法测
定 甘草及其制剂 中各 种有效成分 准确度最
高 ,重复性最好 ,而且分析时间短 。 许多研究
都对用 H P L C 法测定成分 时样 品的前处理
方法进行 了探讨 ) 〕 。 吕归宝等认为甘草及其
制剂经氨水超声波法提取较好咖〕 。 曹靖宇等
则推荐用 0 . 05 m ol / L N a 0 H 和 50 % 乙醇提
取的方法 。 B ea s l e y 用梯度洗脱 、 反相 H P L C
系统分离了甘草提取物中至少 8 个组分卿〕。
王静竹等应 用反相 H P L C 法测定 了甘草及
其炮制品中甘草酸的含量 。 李章万等分别用
离子对色谱和离子抑制色谱法测定甘草和 4
种含甘草的 中成药 中甘草酸含量 ) 〕 , 并对两
种色谱条件及样品的处理进行了 比较 ,认为
离 子对 色谱法的分离度优 于离子抑制色谱
法 〔2 5 〕。
其它测定方法还有许 多 , 如 H o u s e r m a n
酸 性 沉 淀 法 、 比 色 法 、 紫 外 分 光 光 度 法
( U V )
、 气相 色谱法 ( G C ) 、 铅离子 选择 电极
法 、 红外光谱直接定量法 、 示波极谱法等 , 但
不如 T L C S 、 H P L C 法应用广泛 。
3 结语
国内学者对甘草甜素 、 甘草 黄酮类等 成
分作 出了大量的基础研究工作 , 这为进一步
开发甘草系列产 品莫定 了基础 。 甘草甜素具
有高甜度 、 低热能 、 起泡性和溶 血作 用很低 、
安全无毒和医疗保健作用较强等优 良特性 ,
广泛用于医药 、 食品 、 饮料 、 化妆品 、 卷烟等行
业 ,开发应用的前景极广 。 甘草黄酮类 ( F G )
是 一类 生 物活 性较 强 的成 分 , 已发 现 多种
F G 具有抗病毒活性 , 日本 已有 F H 1 O0( 商 品
名 A s p al fo n ) 上市 , 具 有抗炎 、 抗溃 疡作用 ,
甘草查尔酮甲 、 甘草素 、 异甘草素已能够人工
合成 ,有待开发出产品 。 我国甘草资源丰富 ,
但 由于受 生产工艺 、 技术 、 设备 等因素 的制
约 , 产 品难达到国际指标 , 而且产 品单一 , 经
济效益低 , 希望加强甘草深加工方面的研究 。
参 考 文 献
1 中国药 典委员 会 . 中国 药典 (一部 ) . 北 京 : 科学 出版
社 , 1 9 7 7 : 3
4 刘 勤 ,等 . 药学学报 , 1 9 8 9 , 2 4 ( 7 ) : 5 2 5
5 赵 玉英 ,等 . 北京 医科大学学报 , 1 9 9 0 , 2 2 ( 4 ) : 2 8 3
6 曾 路 ,等 . 药学学 报 , 1 9 9 0 , 2 5 ( 1 0 ) : 7 5 0
7 胡金峰 ,等 . 天然 产物研 究与开发 , 1 9 94 , 6 ( 4) : 6
8 柳 江华 , 等 . 药学学报 , 1 9 9 0 , 2 5 ( g ) : 6 8 9
9 李 强 , 等 . 中药材 , 1 9 9 0 , 1 3 ( 7 ) : 3 2
10 李 强 , 等 . 国土与 自然资源研究 , 1 9 93 , 2 : 6
1 1 刘丙灿 , 等 . 药学学报 , 1 9 9 1 , 16 ( 9 ) : 6 7 2
12 曾 路 ,等 . 药学学报 , 1 9 9 1 , 2 6 ( 10 ) : 7 8 8
13 杨 岚 ,等 . 药学学报 , 1 9 90 , 2 5 ( 1 1 ) : 8 4 0
14 王晓强 ,等 . 西北药学杂志 , 1 9 90 , 5 ( 1 ) : 2 5
1 5 王晓强 ,等 . 药物分析杂志 , 1 9 90 , 10 ( 6 ) : 35 1
16 王彩兰 ,等 .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 1 9 94 , 2 2 (3 ) : 48
1 7 刘伯衡 ,等 . 干旱 区研究 , 1 9 9 2 , 9 ( l ) : 3 9
1 8 薛 良驹 ,等 . 新孤大学学报 , 1 9 9 2 , 9 ( 1 ) : 6 0
1 9 石力夫 , 等 . 中草药 , 1 9 9 3 , 2 4 ( 6 ) : 2 9 6
2 0 沙世炎 , 等 . 中草 药有 效成分分析法 (上 ) . 北京 : 人 民
卫生出版社 , 19 8 2 : 9 1
2 1 傅 密宁 , 等 . 第二军 医大学学报 , 1 9 8 9 , 1 0 ( 3 ) : 2 5 7
2 2 吕归宝 , 等 . 药物分 析杂志 , 19 8 , 8( 3) : 1 37
2 3 T h o m a s H
, e t a l
.
J C h
r o m a t o g r
,
1 9 7 9
,
1 7 5
:
3 5 0
2 4 王静竹 , 等 . 中国中药杂志 , 1 9 9 5 , 2 0 ( 9 ) : 5 3 5
2 5 A m a g a y a S
, e t a l
.
J
·
C h r o m a t o g r
, 1 98 5
, 3 20
: 4 30
( 1 9 9 8

1 2

1 4 收稿 )舒永华 ,等 . 药学学报 , 1 9 8 5 , 2 0 ( 3 ) : 1 9 3
张如意 ,等 . 药学学报 , 1 9 8 6 , 2 1 ( 7 ) : 5 10
0`九O
试论将 “ 雌雄 ” 引用于中药名称中的利与弊
湖北省 十堰市太和医 院 ( 4 4 2 0 0 0) 陈吉炎 岌 陈 黎 童玉玺 安志斌 陈师西
摘 要 将 “ 雌雄 ” 引用于 中药名称中能够反映多 来源 中药 品种之间相互 区别 、 相互 联系的双重属
性 ,是古代辩证唯物 主义认识论在祖国 医药学理论体系中的具体应 用 ;雌雄的引用属历史范畴 , 容
易产 生误解 和混淆是其弊端 。 对多来 源中药的命名 , 不提倡引人 “ 雌雄 ” , 而应 以科学 的方法加 以规
范 。
关健词 中药名称 雌雄
在 中药本草学著作 中 ,不少 中药名称前
冠 以 “ 雌 ” 或 “ 雄 ” ,用 以 区别同类中药 , 如雌 、
雄何首乌 ,雄黄与雌黄等 。 “ 雌雄 ” 一词在《辞
海 》中有三层含义 : 即指雌性与雄性 ; 犹言胜
负 、 高低 ;或称成对的物件 。 前一种解释为字
面义 ,后两种解释为引 申义 。 在 中药名称 中 ,
用以强调药材有二种来源 , 外观颜色深浅不
同 。 通常将色浅者称 “ 雌 ” , 色深者称 “ 雄 ” 。 如
《开宝本草 》云 : 何首乌 “ 有赤白二种 ,赤者雄 ,
白者雌 ” l1[ 。 中药雌黄为黄色 ,雄黄则呈红色
A d d r e s s
:
C h e n J i y
a n , S h iy a n m u n i e ip a l T a ih e H o s p i t a l o f H u b e i P r o v in e e
,
S h iy a n
陈吉炎 男 , 先后毕业于武汉大学 、湖北 中医学 院 , 副主任药师 , 获 “ 湖北 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 称号 。 主要从事新
制剂开发 、 中药新资源的鉴定与寻找工作 。 参编 《中药材真伪鉴别彩色 图谱大全 》一书 , 获得西南 、 西北地 区优秀 图书一等奖 ;主持完成科研成果 1 项 , 获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 发表论 文 18 篇 , 有 2 篇分别 获得科协 、 中国 中医研究院优 秀论 文二 、 三等奖 。
《中草药 》 1 9 9 9 年第 3 0 卷第 4 期 . 3 1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