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个不同产地样品中远志皂苷元的含量,结果见表 1。
表 1 样品含量测定结果
样号 产地 品 种 含量 (n= 3)
(% )
R SD (% )
1 陕西合阳 P. tenu ifo liaW illd. 0. 72 2. 07
2 陕西咸阳 P. tenu ifo liaW illd. 0. 98 2. 64
3 陕西蒲城 P. tenu ifo liaW illd. 0. 94 3. 15
4 甘肃东乡 P. tenu ifo liaW illd. 0. 57 2. 97
5 甘肃民和 P. tenu ifo liaW illd. 0. 67 3. 45
6 山西忻州 P. tenu ifo liaW illd. 0. 84 3. 89
7 山东 P. tenu ifo liaW illd. 0. 59 4. 03
8 河北安国 P. tenu ifo liaW illd. 0. 65 3. 27
9 四川茂县 P. sibir ica L. 0. 62 3. 15
10 甘肃临夏 P. sibir ica L. 0. 52 2. 94
3 讨论
3. 1 以远志皂苷元为对照品,采用薄层扫描法测定
了 10个不同产地药材样品中远志皂苷元的含量,方
法准确,简便,灵敏,重现性好,可作为远志及其制剂
的质量控制标准。
3. 2 样品溶液制备时,生药必须先以乙醚脱脂除去
杂质, 才能符合测定要求, 否则由于脂溶性杂质干
扰, 影响测定结果。对生药的提取方法亦进行了考
察, 结果表明采用索氏连续提取较热回流和超声提
取法完全,故对样品采用索氏提取。
3. 3 所用显色剂为香草醛硫酸乙醇试液,对远志皂
苷元显色专一性强, 但该试液不稳定,应临用新配,
避光低温保存, 曾试用 10%硫酸乙醇溶液作显色
剂, 但斑点显色后极不稳定且有背景干扰, 故未采
用。
参 考 文 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 1995年版一部 . 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1995: 132
2 徐国钧 . 常用中药材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 . 南方协作组 . 第一
册 . 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 344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政管理局 . 中药新药研究指南 (药学
药理学 毒理学 ). 39
( 1999-02-10收稿 )
ZTC 1+ 1天然澄清剂在化积膜制备工艺中的应用
北京市中医研究所 ( 100010) 曾祖平 何 薇 穆树仁
摘 要 向化积膜提取液中加入不同量的 ZTC 1+ 1澄清剂,鉴别了上清液的主要成分当归、黄柏,测定了上
清液中大黄酸的含量,并与醇沉工艺和未处理的药液进行了比较,筛选出最佳工艺。
关键词 ZTC 1+ 1澄清剂 薄层层析 大黄酸 含量测定
化积膜是由黑膏药剂改成的中药复方涂膜剂。
在工艺研究时, 分别用不同量的 ZTC 1+ 1澄清剂
和乙醇对化积膜群药水煎液进行沉淀处理。采用薄
层层析法检识了上清液中的有效成分阿魏酸等,采
用薄层扫描法测定了上清液中大黄酸的含量,确定
了最佳工艺。
1 仪器与试药
LD 5-2A离心机 (北京医用离心机厂 ), UV -1型
三用紫外分析仪 (上海顾村光电仪器厂 ), C S-9000
薄层扫描仪 (日本岛津 )。
ZTC-Ⅲ型澄清剂 A和 B(北京正天成澄清技术
有限公司 ),化积膜群药液 (自制,水煎后浓缩至相对
密度为 1. 01, 60℃测 ),盐酸小檗碱、盐酸巴马汀、阿
魏酸、大黄酸对照品 (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 ),硅
胶 G、硅胶 H (青岛海洋化工厂 ),其余试剂均为分析
纯。
2 方法与结果
2. 1 澄清剂的配制: A组份用水配成 1%溶液, 先
用少量水搅成糊状, 然后加入需要的水量, 溶胀 24
h, 搅拌,双层纱布过滤, 即得。 B组份用 1%醋酸配
成 1%溶液,先用少量 1%醋酸溶解 B组份并搅成糊
状, 再加入需要量的 1%醋酸, 溶胀 24 h, 双层纱布
过滤,即得。
2. 2 样品制备:精密吸取化积膜群药液 25m L共
12份,其中 8份在 70℃水浴 5m in后,振摇下分别
加入药液体积 2% , 4% , 6% , 8%的 B组分,保温 2 h
后振摇下再分别加入药液体积 1%, 2%, 3% , 4%的
A 组分,离开水浴,静置过夜后离心 ( 4 000 r /m in,
20m in),倾出上清液,得样品 1, 2, 3, 4各两份。
另两份化积膜群药液直接离心 (条件同上 ), 分
取上清液,得样品 5两份。
剩余两分化积膜群药液分别加入 95%乙醇使
·514· 中草药 Ch ine se T raditiona l and H erba l D rug s 2000年第 31卷第 7期
A dd ress: Zeng Zup ing, B eijing In st itu te o f T rad itional Ch ineseM ed icin e, B eijing
含醇量达 60%, 静置过夜,离心 (条件同上 ), 倾出上
清液,回收乙醇,剩余药液为样品 6两份。
2. 3 T LC检识
2. 3. 1 阿魏酸的鉴别 [1 ]: 取各样品各 1份,分别用
盐酸调 pH 至 2~ 3, 用醋酸乙酯萃取 2次, 每次 20
mL,合并醋酸乙酯层,回收溶剂至干,残渣用醋酸乙
酯 1mL溶解,作为供试液。 另取处方配比、除当归
外的其它药材,同法制成当归阴性对照液。另取阿魏
酸对照品,用甲醇制成每 1m L含 1m g的对照品溶
液。分别吸取供试液各 5μL、阴性对照液 5μL、对照
品溶液 2μL, 点于同一含 0. 5% CM C-N a的薄层硅
胶 G板上,以苯 -冰醋酸 -甲醇 ( 10∶ 0. 3∶ 1)为展开
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灯 ( 365 nm )下检视。供
试品色谱中, 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位置上显相同的
蓝色荧光斑点,阴性对照则无 (图 1)。
1-当归阴性 2-样 1
3-样 2 4-样 3
5-样 4 6-样 5
7-样 6 8-阿魏酸
图 1 当归样品 TLC图
1-黄柏阴性 2-样 1 3-样 2
4-样 3 5-样 4 6-样 5
7-样 6 8-盐酸小檗碱
9-盐酸巴马汀
图 2 黄柏样品 TLC图
2. 3. 2 黄柏的 T LC鉴别 [ 2]:将 2. 3. 1中醋酸乙酯
萃取后的水层蒸干,甲醇 10m L溶解,过滤, 滤液蒸
干,残渣用甲醇 1m L溶解, 作为供试液。另取不含
黄柏的处方其它药材同法制成黄柏阴性对照液。取
盐酸小檗碱、盐酸巴马汀对照品用甲醇制成每 1m L
含 0. 5m g的对照品溶液。分别吸取供试液各 5μL、
阴性对照液 5μL、对照液各 2μL, 点于同一含
0. 5% CM C-N a的硅胶 G 薄层板上, 以苯 -醋酸乙
酯 -甲醇-异丙醇 -浓氨试液 ( 6∶ 3∶ 1. 5∶ 1. 5∶ 0. 5)
为展开剂,展开缸另一槽加入与展开剂等体积的浓
氨试液, 饱和 15m in后展开, 取出, 晾干, 置紫外灯
( 365 nm )下检视。 供试品色谱中, 在与对照品色谱
相应位置上, 显相同的黄色荧光斑点,阴性对照则无
(图 2)。
2. 4 大黄酸含量测定
2. 4. 1 标准曲线绘制:精密称取大黄酸对照品 1. 3
m g于 25m L容量瓶中, 加甲醇适量, 超声处理 10
m in, 定容至刻度, 得标准溶液。精密吸取标准溶液
2, 4, 6, 8, 10μL, 点于同一含 0. 5% CM C-N a的硅
胶 H板上,以环己烷 -醋酸乙酯 -甲酸 ( 15∶ 5∶ 0. 5)
为展开剂,展开 12 cm,取出, 晾干,进行双波长锯齿
扫描,λS= 430 nm, λR= 550 nm, 经计算得回归方程
Y= 121 875. 61X+ 5 472. 91, r= 0. 999 7,线性范围
为 0. 104~ 0. 520μg。
2. 4. 2 样品测定:将另一份样品 1~ 样品 6分别用
氯仿萃取 4次, 用量为 30, 20, 20, 10m L,合并氯仿
层,回收溶剂至干,残渣用氯仿定溶于 5m L容量瓶
中, 精密吸取标准溶液 2, 4μL和各样品定容液 5
μL, 交叉点于同一薄层板上, 展开, 取出, 晾干, 扫
描, 以外标二点法计算各样品中大黄酸含量, 见表
1。
表 1 大黄酸含量测定结果
样品编号 大黄酸含量 (m g /25m L )
1 0. 293 0
2 0. 287 2
3 0. 287 3
4 0. 283 3
5 0. 308 1
6 0. 276 8
2. 5 结论: T LC检识和大黄酸含量测定结果表明,
加入澄清剂和乙醇沉淀这两种方法, 均能保留化积
膜群药液中的主要有效成分, 达到除去杂质澄清药
液的目的,但前者上清液中大黄酸含量大于后者, 与
未处理的药液比较还是有一定损失, 而且随着澄清
剂浓度的加大, 大黄酸含量损失增多。综合以上各因
素, 同时考虑各样品的颜色、澄明度, 化积膜澄清方
法选择样品 3的处理方法,即加入药液体积 6%的 B
组分, 2 h后再加入 3%的 A组分。
3 讨论
ZT C澄清剂作为一种天然高分子,其作用机制
是利用电荷和大分子的架桥作用,去除溶液中的鞣
质、蛋白质、树胶等杂质, 得到稳定、澄清的溶液。 本
实验结果显示, 这种处理方法与醇沉比较,大黄酸含
量提高很多。
本实验以大黄酸为定量指标,是由于大黄为处
方中的主要药味,测定结果表明大黄酸含量最高, 无
需水解即可测定,方法简便。T LCS中所用展开剂由
文献 [2 ]改进而成,只需展开一次即得满意效果,但最
好控制湿度在 50%以下。
参 考 文 献
·515·中草药 Ch ine se T raditiona l and H erba l D rug s 2000年第 31卷第 7期
1 张 蕾,王勤国 . 中成药, 1997, 19( 2): 15
2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薄层色谱彩色图集 . 广州:广东科技出
版社, 1993: 23, 71
( 1999-04-05收稿 )
榄香烯口服乳稳定性研究
大连市医药科学研究所 ( 116013) 侯丽娟 谢继红 王 瑜
摘 要 根据化学动力学原理,采用恒温加速试验法,对榄香烯口服乳稳定性进行了研究, 以榄香烯为指标, 测定
其含量, 预测 τ4℃0. 9为 282 d, τ20℃0. 9为 164 d, τ25℃0. 9为 141 d。
关键词 榄香烯口服乳 稳定性 榄香烯 恒温加速试验
榄香烯口服乳是我所研制的口服抗癌药。 对食
道癌、胃癌等消化道肿瘤疗效显著。该口服乳主要成
分榄香烯为温郁金的根茎 (习称温莪术 )提取的挥发
油成分 [1 ]。本实验以榄香烯为测定指标,采用恒温加
速试验法 [2 ], 预测其有效期,为使用和贮存该药提供
参考依据。
1 仪器、试剂和药品
仪器: G C-14A 型气相色谱仪 (日本岛津 ); 试
剂:正己醇 (色谱纯 ),无水乙醇 (分析纯 );药品: 榄香
烯口服乳 (自制 ); 对照品: β -榄香烯 (本所 )。
2 含量测定
依据方法 [3 ], 准确吸取榄香烯口服乳 1. 0m L
置 10mL量瓶中,加正丁醇内标液 1. 0mL,加无水
乙醇至刻度, 摇匀,用气相色谱仪测其含量。
3 试验方法与结果
取榄香烯口服乳,分别置 40℃、 60℃、 80℃恒
温水浴中,定时取样,迅速冷却至室温,进行含量测
定,结果见表 1。
表 1 不同恒温条件下榄香烯含量测定结果
温度 40℃ 60℃ 80℃
t( h ) c (% ) logc c (% ) log c c (% ) log c
0 106. 44 2. 027 1 106. 44 2. 027 1 106. 44 2. 027 1
24 106. 22 2. 026 2 106. 19 2. 026 1 105. 61 2. 023 7
72 105. 90 2. 024 9 105. 76 2. 024 3 105. 01 2. 021 2
120 105. 61 2. 023 7 104. 89 2. 020 7 104. 17 2. 017 7
240 105. 24 2. 022 2 104. 24 2. 018 0 103. 19 2. 013 6
4 确定反应级数
根据表 1各恒温条件下加热时间与含量变化,
以 log c-t作图,显示为直线,见图 1。说明该药榄香
烯随温度时间变化符合一级降解反应。
再将表 1中数据以 log c与时间 t的回归方程,
并求得分解速度常数 k,见表 2。由表 2可以看出各
图 1 榄香烯 log c-t曲线
温度下的 lo gc与 t相关显著。因此可认为榄香稀的
分解反应属一级降解反应。
5 有效期预测
表 2 不同恒温条件下 logc-t的回归方程及分解速度常数
温度
(℃ ) 回归方程 r k lo gk
40 lo gc= 2. 026 6X - 2. 002 4×10- 5 0. 975 9 4. 611 5×10- 5 - 4. 336 2
60 lo gc= 2. 026 8X - 3. 918 5×10- 5 0. 977 6 9. 024 3×10- 5 - 4. 044 6
80 lo gc= 2. 025 5X - 5. 357 0×10- 5 0. 973 1 12. 332× 10- 5 - 3. 908 8
将反应速度常数的对数 logk 对各绝对温度的
倒数 1 /T 回归处理得 A rrhen iu s方程, lo gk= -
1 188. 526 31 /T - 0. 521 1 (|r|= 0. 985 1)。分别将
1 / ( 274. 2+ 4)、 1 / ( 274. 2+ 20)和 1 / ( 274. 2+ 25)代
入方程,求得 4℃、 20℃、 25℃的反应常数为 k 4℃=
1. 553 4× 10- 5, k 20℃ = 2. 662 6× 10- 5, k25℃ =
3. 113 1× 10- 5。按τ0. 9= 0. 105 /k计算预测有效期得
τ4℃0. 9= 282 d,τ20℃0. 9 = 164 d,τ25℃0. 9 = 141 d。
6 讨论
上述实验说明榄香烯口服乳稳定性与温度有密
切关系。随温度升高有效期缩短。预测 4℃、 20℃、
·516· 中草药 Ch ine se T raditiona l and H erba l D rug s 2000年第 31卷第 7期
A dd ress: H ou L iju an, Dal ian In st itu te o fM ed ical and P harm aceu t ical S ciences, D al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