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Some related economic theories for developing circular economy

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经济学理论探讨



全 文 : * ?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 (Z0511032) 和福建省重大科技专项 ( NZ2004-01-4) 资助
** ?通讯作者
收稿日期 : 2005-07-09 改回日期 : 2005-09-03
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经济学理论探讨 *
黄立洪 柯庆明 林文雄 **
(福建农林大学农业生态研究所 福州 350002)
摘 要 运用经济学相关理论 , 探讨了当前发展循环经济的理论和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提出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 循环经济 外部性 替代 效用 经济学
Some related economic theories for developing circular economy .HUANG Li-Hong, KE Qing-Ming, L IN Wen-Xiong ( In-
stituteof Agroecology, Fujian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 Fuzhou 350002,China) , CJEA ,2006,14(2) :5~7
Abstract Some related economic theories aregiven in this paper to analyze the theory, policy andexisting problems for de-
veloping circular economy, and in turn some suggestions and ideas are put forward .
Key words Circular economy, External , Substitution, Utility, Economics
( Received July 9,2005; revised Sept .3,2005)
纵观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历史 , 就其与环境的关系而言 , 其发展过程大致经历了 3种模式 [ 1] 并分别代
表 3个不同层次 ,一是传统经济模式 , 即“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线性开发式经济过程 , 忽视人类活动对环
境的影响 ;二是先污染后治理模式 , 它开始注意环境问题 , 强调在生产过程的末端采取措施治理污染 , 但由
于治理的技术难度很大 ,不但导致治理成本上涨 , 且使生态环境恶化难以遏制 ; 三是循环经济模式 , 它遵循
生态学原理 ,把资源环境作为支撑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 , 以实现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相融
为目标 ,依据“资源-生产/ 消费-再生资源”的物质代谢循环模式而创建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随着经济的增
长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各国政府和居民的环境意识逐渐加强并基本形成共识 , 强调以生态规律指导经济
活动 ,完善经济生态系统 ,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 在不断深化循环经济理论研究的同时 , 也开始不断加快循环
经济实践的步伐。从当前国内外一些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和经验来看 , 存在过分倚重生态学理论与原
理的现象 ,而对生态学理论与原理的微观经济理论基础的研究则偏少。本文探讨分析了循环经济微观经济
理论 ,为加快我国循环经济实践的步伐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指导。
1 外部性理论
外部性指在无市场交换情况下某个生产单位 (或消费者消费行为 ) 影响了其他生产单位 ( 或消费者 ) 的
生产过程[ 2] , 一般分为外部经济性和外部不经济性。外部性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市场失灵 , 使资源很难达
到最优配置。循环经济的
“三 R 原则”即减量化原则、
资源再利用原则和再循环
原则 ,其中减量化原则的目
的即可最大限度减少对不
可再生资源耗竭性开采与
利用 ,以替代性可再生资源
为经济活动的主体 , 以期尽
可能节约资源 , 而要实现这
一目标除改进技术和科学
表 1 不考虑外部性时的收益
Tab.1 The revenue without regards to external
单位面积施
肥量/ kg
Per area ferti-
lizer rate
化肥成本/ 元
Cost of
fertilizer
总成本/ 元
Total cost
边际成本/ 元
Marginal
cost
单位面积小麦
收获量/ kg
Per area harvest
yield of wheat
总收入/ 元
Total
revenue
边际收益/ 元
Marginal
revenue
利润/ 元
Profit
0 ?0 70 0 z25 ?75 5
1 ?11 81 11 z30 ?90 15 9
2 ?16 86 5 z33 ?99 9 7
3 ?21 91 5 z35 ?105 6 14
4 ?26 96 5 z36 ?108 3 12
管理外 ,其关键之一环节是如何消除外部性所带来的影响 , 从而达到资源有效配置。以外部不经济性为例 ,
第 14 ?卷第 2期 中 国 生 态 农 业 学 报 Vol .14 No .2
2 0 0 6 ?年 4 月 Chinese Journal of Eco-Agriculture April, 2006
分析某农场两种情况的收益 [ 2] 。假定施肥成本由土地单位面积 6元固定费用和化肥 5 元/ kg可变费用构
成 ,其他费用如劳动、原料等支出单位面积总成本计 70元 , 小麦为 3元/ kg,据此计算的收益见表 1。根据利
润最大化原理 , 该农场将增加施肥量直至 3kg, 因为当施肥量为 4kg时该农场的边际收益小于边际成本 , 利
润减少。现假定由于施肥导致下游用水者水质受到损害 (即外部不经济性 ) , 该农场被迫承担施用化肥的外
部费用 ,按化肥 3元/ kg计其收益见表 2。
表 2 外部性内部化后的收益
Tab.2 The revenue after interiorization
单位面积施 化肥成本/ 元 总成本/ 元 边际成本/ 元 单位面积小麦 总收入/ 元 边际收益/ 元 利润/ 元
肥量/ kg Cost of Total cost Marginal 收获量/ kg Total Marginal Profit
Per area ferti- fertilizer cost Per areaharvest revenue revenue
lizer rate yield of wheat
0 |0 ?70 70 ?25 75 5
1 |14 ?84 714 ?30 90 15 H6
2 |22 ?92 78 ?33 99 9 H7
3 |30 ?100 78 ?35 105 6 H5
4 |38 ?108 78 ?36 108 3 H0
由表 2 可知该农场的最
优施肥量为单位面积 2kg, 而
社会净收益由原 5 元 ( 单位
面积 14元利润 - 9元社会损
失 )增为 7元 (外部性内部化
后利润即为社会净收益 ) , 增
加了 2 元[ 3] , 由此可知外部
性内部化后既节约了资源
(由 3kg 减为 2kg) , 又增加
社会净收益。因此在发展循
环经济过程中为达到减量化的目的 ,除技术不断更新外 , 对环境资源外部性内部化也至关重要 , 需要建立一
整套循环经济激励机制 ,使发展循环经济的外部效益内部化 , 从正反两方面激励循环经济发展 , 如对外部经
济性实行补偿 , 采取津贴、奖金等措施予以鼓励 ; 对造成外部不经济性的企业或个人采取征税、罚款等措施
有效控制资源的过度开采 ,实现资源合理配置与利用。
2 替代理论
在生态经济学、自然资源经济学和环境经济学中 , 人们一般把地球生态系统理解为由经济系统和自然
生态系统两大部分组成 ,随着经济系统的不断扩大 , 地球自然生态系统中用于经济系统的部分不断扩大 , 越
来越多的能量、物质和空间被纳入经济系统 , 同时越来越多的废弃物排放回自然生态系统 , 循环经济所强调
的就是所有物质与能源要在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 , 实现永久循环、持续利用 , 但根据热力学第
二定律总有一些物质或能量在循环过程中被消散掉 , 故很难实现 100% 循环。因此经济系统从地球生态系
统中获得资源和排放回自然生态系统的废弃物与自然生态系统本身的净化能力都有一定极限 , 即生态极
图 1 经济增长中技术或可再生资源与不
可再生资源之间的相互替代
Fig .1 Mutual substitution between technique
or renewable resources and unrenewable
resources dur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限 ,超越生态极限的经济增长将最终导致包括经济系统在内的整个地
球生态系统崩溃。循环经济应是在生态极限范围内的循环 , 再循环的
关键是追求资源利用合理性和可持续性而不是永久性 ,而要实现资源
的可持续利用 ,寻求替代技术 ( 包括技术替代和资源替代[ 4] , 见图 1)则
迫在眉睫。
图 1中斜线 ABCD 表示技术或可再生资源与不可再生资源相互
替代的可能性 , AOD 表示生态极限范围 , W1、W2、W1’、W2’表示等
经济规模曲线 ,在初始期 C 点用于经济系统的不可再生资源为 R1 , 技
术为 T1 或可再生资源为 r1 ,技术进步后或者不可再生资源开采利用
过多 , 等规模经济曲线移至 B 点 , 用于经济系统的不可再生资源为
R2 , 技术为 T2 或可再生资源为 r2 , 在 B 点用较少的不可再生资源、
较先进技术或较多的可再生资源获得与 C 点同样规模的经济系统 ,
在这种生态极限范围内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下 , 不仅能实现可持续经
济发展 ,且能确保自然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 , 只要自然资源利用开发技术水平得到提高 , 那么经济系统所消
费的自然资源则会减少 ,所节约的自然资源 ( 见图 1中 R = R1 - R2 ) 可用于“自然产出”, 使劣化的自然生态
系统、地球生态系统得到改善 ; 即使技术水平在一定阶段很难提高 , 可选择合理开发利用可再生资源代替不
可再生资源 ,或者采取静态经济发展模式 , 至少保证经济系统所消费的自然资源不会增加 , 系统不再继续恶
化 ,因此发展循环经济 , 寻求替代技术就至关重要 ,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和地球生态系统不断恶化的趋
势 ,为科学技术的开发及其水平的提高赢得时间。
6 中 国 生 态 农 业 学 报 第 14 ?卷
3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本文所言产品生命周期主要指它的使用寿命。循环经济的再利用原则决定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战
略之一是延长产品使用寿命周期 ,而不是最大限度地生产、最大规模地销售以及推销寿命很短的产品 , 循环
经济的生产亦不再是推销产品而是推销服务 , 作为消费者应从注重产品的物质形态转向注重产品的功能
(即使用价值 ) ,以免造成废弃物过早泛滥 , 如人们使用地毯原来只注重它的物质形态———新颖、漂亮 , 而忽
略了它的功能———使用价值即舒适、松软和减少噪音等 , 所以当地毯变陈旧后人们废弃它使其变成废弃物 ,
但若能保留它的功能 ,把地毯做成上下 2 层 , 陈旧之后只清洗其表层即可循环利用它的功能[ 5] 。因此在发
展循环经济过程中应尽量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周期 , 实现从生产优先向服务优先的转变 , 实现把中心概念
建立在交换价值之上 (即物质形态 ) 的线性经济发展模式转向把中心概念建立在使用价值之上的循环经济
发展模式 ,尽量推迟产品向废弃物过渡的时间 , 实现资源的最优使用 , 其主要途径一是持久使用 ,通过维持、
保养和升级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 ;二是集约使用 , 提倡合伙或共享使用等。
4 效用价值论
效用是指消费商品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 ,效用价值是消费者对此商品的一种心理主观评价。当前全球
经济模式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由于市场信息有时对经济生活各层次产生错误引导 , 使资源、产品与服务的
内在价值无法得以完整体现 , 从而进一步扭曲经济系统向
与生态环境支撑系统背道而驰的方向演化 , 并呈现出逐渐
衰落的线性不可持续性发展趋势 , 在这种情形下全球经济
模式向生态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呼声日益高涨 , 但由
于消费者效用价值的不确定性 , 往往导致消费者心中理想
价格与现实价格出现偏差 , 一定程度左右了消费者的消费
观念 (见表 3)。由表 3可知当消费者心中边际效用价值大
于市场价格时往往以满足效用最大化作为消费导向 , 大量
消费商品 , 直至边际效用低于市场价格 , 而当边际效用价
值低于市场价格时则选择少消费或者不消费 , 由此易产生
两种后果 , 一是过度消费导致资源过度开采 ; 二是过少消
费导致废弃物过早形成。因此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中价格
的确定和消费观念的转变显得异常重要 , 但由于目前经济
表 3 某商品效用价值表
Tab.3 The putative utilized value of one goods
商品数量
Amount of
commodity
总效用价值
Total utilized
value
边际效用价值 *
Marginal utilized
value
价 格
Price
0 ?0
1 ?10 10 ?5 !
2 ?18 8 ?4 !
3 ?24 6 ?3 !
4 ?28 4 ?2 !
5 ?30 2 ?1 !
6 ?30 0 ?0 !
7 ?28 - 2 ?-
* 边际效用价值是指每增加 1单位商品的消费所增加的效用值。
体系仍以市场导向为主 , 对消费者心理主观评价衡量标准的制定还相对较为困难 , 故当前首要任务是转变
消费者的消费观念 , 在不影响消费者本身需要的前提下实现从满足效用最大化向满足适量化转变 , 实行绿
色消费、适量消费。
由于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 ,它涵盖了工业、农业和消费等各类社会活动 , 因此它需要多种新理
论加以引导 ,需要多种技术作为支持 , 并在应用过程中相互联系、相互配合 , 而不应各自孤立开来 , 只有实现
各种理论相互补充和各种技术的相互支持 ,才能在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 考 文 献 h
1 冯之浚 .循环经济与末端治理的模式比较研究 .光明日报 , 2004 年 8 月 31 日
2 马 中 .环境与资源经济学概论 .北京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1999
3 安德森 .改善环境的经济动力 .北京 :中国展望出版社 , 1989 .21~23
4 戴玉才 .静态经济 : 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模式 .生态经济 , 2003 ( 7) : 32~35
5 杨 柏 , 袁 磊 ,丁四保 .从可持续发展到循环经济 .深圳时报 , 2003
第 2 ?期 黄立洪等 :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经济学理论探讨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