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 云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042886F) 、云南大学重点项目基金和石林研究基金(0405)资助
收稿日期 :20041015 改回日期 :20050107
阿着底村生态建设工程与效益研究
戴 波 吕汇慧 周 鸿
(云南大学发展研究院 昆明 650091) (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昆明 650091)
摘 要 应用生态工程建设主要模式 ,以喀斯特性生态系统区云南省石林县内具彝族撒尼特色典型村 ———阿着底
为例 ,定量分析了该村的生态建设工程及所取得的效益 ,并从生态环境建设 、生态产业建设和生态文化建设方面提
出建议 ,为该村进一步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指导 ,并为喀斯特生态系统区和少数民族山区的农村生态建设和经济发
展提供了较好的模式和范例 。
关键词 生态建设 效益 可持续发展
Studies on the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at countryside and its benefits in Azhuodi .DAI Bo(School of Development Studies ,
Yunnan University ,Kunming 650091 ,China) ,LU HuiHui ,ZHOU Hong(College of Life Science ,Yunnan University ,
Kunming 650091 ,China) , CJEA ,2006 ,14(4) :249 ~ 252
Abstract Based on the main patterns of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project , the paper quantitatively analyzes the ecological ,
economic and social benefits of the project in Azhuodi Village , Shilin County , Yunnan Province . Some suggestions are
advanced from the view points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ecological industry construction and ecological culture
construction .And the scientific guidance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village is put forward .The paper also pro
vides a suitable pattern example of countryside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in minority nationalities mountainous and Karst area .
Key words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Benefit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ceived Oct .15 ,2004 ; revised Jan .7 ,2005)
1 研究区域概况
阿着底村位于云南省石林县维则乡西南部 ,是昆明市试点建设的第一批 22 个生态村之一 ,也是云南省
政府第一批立项建设的 10 个神内(日本)云南生态农业基金国际投资项目之一 。 该村海拔高度 1890 ~
2027m ,属低纬高原季风气候 ,年均气温 142 ℃ ,年降雨量 800 ~ 850mm ,是全县降雨较少的地方 。 地处地表
平坦的多光能地区 ,年太阳辐射总量达 5651 ~ 5726kJ/cm2 ,是县内太阳辐射能量最多的地方 。 年日照时
数 2318h ,日照率达 53 % 。 土壤瘠薄 ,干燥偏酸 ,多为红壤和红色石灰(岩)土 ,属喀斯特岩溶地区 、石灰岩山
地 ,是轻度水土流失区 。现有土地面积 735hm2 ,耕地 148hm2 ,有林面积 575hm2 ,森林覆盖率 78 % ,居全县首
位 。植被主要为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和暖性针叶林 。村子被青山环绕 ,雨季四处冒水 ,冬春季节水塘干枯 ,喀
斯特地貌和特性非常典型 ,具有“夏无酷暑 ,冬无严寒 ,干湿分明 ,四季如春”的特点[1] 。 全村共有 81 户 342
人 ,都是彝族支系撒尼人 。 2003 年总收入为 185328 万元 ,其中农业收入占 495 % ,手工业收入占
3238 % ,旅游业收入占 1813 % ,传统经济支柱是果树 、烟草和玉米种植 。 2002 年 7 月 ,在昆明市旅游局的
帮助下 ,兴办了“彝家乐” ,提供吃住游“一条龙”服务 ;同时 ,村里成立了普氏民间刺绣厂 。 2003年村民人均
纯收入达到 2530元 ,是石林县最富裕的村寨之一 。
2 生态工程建设主要模式与效益
21 生态工程建设主要模式
从景观生态上 ,阿着底村规划出 4个片区 :东北部中低山自然保护区“密枝林” ,为水源涵养林 ;东南部低
山丘陵用材林 、水土保持林区 ;西部经济林苹果种植区 、中低山草场区 ;南部中低山丘陵用材林 、水土保持
林 。再规划出 3个农业生态区 :在海拔 1925 ~ 1975m 的低山区 ,建立以苹果园区为主的经济开发带 ;海拔
第 14卷第 4期 中 国 生 态 农 业 学 报 Vol .14 No .4
2 0 0 6年 1 0月 Chinese Journal of EcoAgriculture Oct ., 2006
1990m以上建立森林保护区 ;山下则种烟粮 ,实行山顶戴帽 、山腰种果 、山下种烟粮的层次分明的立体生态
环境 。以烤烟 、玉米 、杂粮多元互补为基础 ,适当增加牛 、羊 、猪 、禽 、瓜 、菜等物种 ,多层 、多梯级 、多流向转化
利用的互补型生态农业 ,形成立体生态结构 ,使物质循环再生 ,能量多重利用 ,效益层层增值 。 水土保持方
面 ,建红壤山地生态果园 ,在大力种植高新优质品种苹果树的同时 ,改良山边沟埂 ,利用山坡 ,顺坡开发种
草 。选用具有耐瘠 、耐旱特性 ,生长迅速 、抗逆性强 、分孽力强 、鲜草产量高 、根系发达 ,护坡固土能力强的优
良绿肥牧草品种光叶紫花苕等 。能源方面 ,充分发挥村寨地处山区 ,农村饲养畜禽和秸秆草类发酵沼料资
源丰富的优势 ,实施以沼气为纽带 ,庭院种养为主体 ,综合利用良性循环的小康生态村建设 。 建成沼气池 74
口 。利用免费的 、可更新的自然光能 ,安装太阳能热水器 。 53户实现沼气池 、厕所 、畜厩改造 、太阳能热水器
和淋浴室 、省柴节煤灶五配套 。 改善环境卫生 ,节约能源消耗 。 绿化方面 ,建立自然保护小区 2 处 ,面积约
330 多 hm2(实际为村里的密枝林 ,撒尼人传统文化中的神圣之地 ,不允许砍伐林木 ,自然成为保护区) 。 密
枝林是以滇青冈为优势种的半湿润常绿阔叶林群落 ,共有 74 科 178 种植物 ,物种多样性较高 。 密枝林的存
在对自然界的生物物种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 。 在村主干道两岸种植小径竹 ,在房前屋后种植梨 、苹果 、桃 、
核桃等果树 、观赏树和草本花卉 ,美化环境 ,绿化空地 ,又起到防护路岸及保护宅院的作用 。 庭院周围较宽
的地方种植蔬菜 ,为“彝家乐”游客提供生态菜 ,也是采摘新鲜蔬菜的娱乐项目 。 搬迁拆除牛栏 25 个 ,猪栏
45个 ,建蓄水池 2个 ,垃圾池 1个 。有机肥培肥土壤与生物防治工程方面 ,增施以沼肥 、绿肥为主的优质有
机肥料 ,施用量约 1000kg/hm2 ,结合冬季修地 ,深耕土壤 ,提高土壤的蓄水保墒能力 ,防止土壤板结 。推广应
用能促进植物生长 、且对人畜无毒 、不污染环境的新型生物农药 。
22 生态工程建设效益分析
生态工程建设的总体目标 ,一是财富的持续增长 ,包括经济资产和生态资产的持续增长 ;二是社会成员
良好的生命素质 ,包括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代谢过程的健康 ;三是高度的文明程度 ,
包括物质文明 、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 。阿着底从 1996 ~ 2003 年 3 期生态工程建设取得显著效益 :一是防止
水土流失 ,提高土地生产力 。根据生态苹果园开发示范场观察测定 ,一场 685mm 阵雨后 ,无种草覆盖的果
园梯壁流失平均达 0118 ~ 0123mm ,减少水土流失达 78 % 。 雨季过后调查表明 ,果园固土量提高到
56079g/m2 。村落在四山环抱的中间凹地 ,旱季严重缺水 ,雨季无法排出积水 ,近 7hm2 土地时常因水涝而
荒废 ,造成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极大浪费 。为此建设了高效的引排灌水沟渠 2193m2 ,主排水沟 1430m ,从根
本上解决村容村貌和土地复耕 ,发挥土地生产力 。 二是发展绿肥肥源 ,减少化肥对环境的污染 。 利用绿肥
牧草茎叶进行压青 ,能增加土壤养分 ,改变红壤山地土壤结构差 、养分贫乏状况 。 据观察测定 ,套种光叶紫
花苕 ,1hm2 产鲜草 4000kg ,相当于 1hm2 施碳酸氢铵 1050kg ,过磷酸钙 300kg ,氯化钾 300kg 。绿肥牧草和根
瘤菌的固 N 能力可不断提供肥源 ,减少化肥使用量及其对环境的污染 。 三是资源多层次利用 ,减少对环境
的污染 。将鲜草或干草加工成草粉替代饲料 ,通过畜牧利用 ,促进植物蛋白向动物蛋白转化 ,粪便回园培肥
土壤或将粪便做为沤制沼气的原料 ,开辟新的炊饮能源 ,减少烧柴用量 。 沼液滴灌果园 ,沼渣回园 ,实现物
质封闭式的良性循环 。四是提高光能利用率 ,改善小气候条件 。 红壤山地植果套种绿肥牧草 ,植物层次分
明 ,提高了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光能利用率 。光合作用过程中吸收大气中大量 CO2 并释放 O2 ,制造有机物 ,
减少了大气中 CO2 的污染和增加了果树 、牧草产量 ,同时大量植物通过蒸腾作用散失水蒸气 ,增大了局部环
境空气的湿度 ,调节了局部环境的温度 ,有利于形成局部环境良好的小气候 。 五是沼气取代薪柴能源 ,改善
环境卫生 。调查发现 ,在发展沼气前 ,村民生活用薪炭柴占生活用能源总量的 9214 % ,附近山上薪柴木几
乎被砍光 ,森林蓄水能力严重下降 ,以致造成缺水干旱 。 另外 ,村民主要以养猪为副业 ,猪圈内外 、道路两
旁 、水沟里到处是猪粪 ,环境污染严重 。 发展沼气以来 ,减少了 2/3 的薪柴采伐量 ,年节约薪柴 160t 以上 。
全部粪便集中排入沼气池 ,大大改善了环境卫生 。 腐熟的沼液沼渣含有多种植物所需的养分 ,还有刺激生
长的物质 ,如生长激素 、维生素等 ,经厌氧发酵的沼液渣 ,消灭细菌达 96 % 以上 ,用于发展种植业 ,能改良土
壤 ,培肥地力 ,增强抗病能力达到增产效果 。六是利用太阳光能节约能源消耗 ,树立良好生活卫生习惯 。 安
装太阳能热水器和淋浴室 ,及改建厕所 、畜厩以后 ,节约了家庭能源消耗量 ,家庭卫生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个
人卫生习惯也随之改变 ,有利于身体健康 ,减少疾病 。
23 所取得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该村通过农村生态工程建设 ,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优质果品和丰富的农产品 ,2003 年为县乡市场和外
地市场提供粮 、肉 、蛋 、果 、菜等农副产品 2000t左右 。生态果园开发示范场约 67hm2 ,以苹果“秦冠”为主 ,另
250 中 国 生 态 农 业 学 报 第 14卷
有零星的梨 、柿子 、桃 、李子 ,果园的果品年产值达 70 多万元 。 果园套种绿肥 ,利用牧草资源 ,配套养殖 。 每
年饲养生猪 245头 ,仔猪 200头 ,可提供猪粪 400m3 ,猪尿 600m3 。 年产饲草 1000t(含秸秆在内) ,为畜牧业
生产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 。以草代料养猪 ,鲜嫩牧草和草粉草浆按一定比例掺入饲料 ,年节约饲料 12t ,与
常规养猪相比可减少 1万元投入 。全年畜牧产值 62万元 。
据调查 ,1 口 10m3 的沼气池 ,至少要保持养 4 头以上的存栏猪 。 建沼气池户一般比未建沼气池户年平
均多养 25头猪 ,增加收入 2600 ~ 4000元 。 1口沼气池生产沼气 2946m3 ,年节省薪柴 2t ,节约开支约 600
元 ,节省砍柴工约 16个 。全村节约开支 36万元 ,生产沼肥 1020t 。 利用沼肥对苹果进行根外追肥 ,施用沼
肥比施用一般粪肥增产 15 % 以上 ,增收 4万元/hm2 左右 ,且用沼肥培育的苹果汁多且甜 ,病虫害少 。
图 1 阿着底生态建设循环模式
Fig1 The circulation pattern of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in Azhuodi
由于生态工程建设的效益和效应 ,引来昆明市旅游局的“彝家乐”投资 ,由有条件的 10 户村民开发生态
休闲旅游度假项目 。村民在家里接待游客 ,游客在村里爬山 、钓鱼 、摘苹果 、掰包谷 、采蔬菜 ,晚上还能参与
村民自编自演的撒尼风情歌舞晚会 ,享受民族村寨自然朴素的风光风情 ,体验农家生活 ,感受闲适心情 。 该
项目第 1年就创收 366万元 。
在精神文明建设中 ,“十星文明户”评比活动开展得热火朝天 ,81户村民中 ,74 户获法纪星 ,64 户获计生
星 ,44户获和睦星 ,33户获致富星 ,24户获科教星 。村民收入的增加 、思想的转变与进步使整个村(社区)成
为典范 :1996年度阿着底被石林县委 、县政府评为“科技先进单位”和“绿色企业先进单位” ,1999 年度和
2000 ~ 2003年度被县委评为“文明村” ,2001年度被县爱卫会评为“爱国卫生示范村” ,2000 年被昆明市人民
政府评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2000 ~ 2003年度被昆明市委评为“文明村” 。
对村里密枝林林地物种多样性和土质的研究表明 ,该林 Simpson 指数为 0889 ,ShannonWiener指数为
3629 ,Gleason丰富度指数值为 5461 ,Pielou 均匀度指数值为 0545 。 土壤平均有机质含量为 3557g/kg ,
全 N 含量 4644mg/kg ,有效氮 4783mg/kg ,速效磷 1463mg/kg ,速效钾 53952mg/kg ,说明密枝神山森林
文化传统对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作用 。 由于森林和沼气池净化作用 ,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得到改善 ,过
去农村常见病和肠胃病等明显减少 ,发病率由 1995年的 4 %下降到 2003年的 1 % 。
阿着底成功地建立了“种(植)养(植)加(工)” 、“种养沼(气)”和“林粮烟果”高效农田生态模式和以
沼气为核心的庭院立体经营等生态农业模式 ,使系统稳定性增强 ,生产力提高 ;运用食物链原理和多样性原
理建立“林粮烟果”复合栽种模式 ,提高了物质与能量的多次循环 ;运用生物共生原理和食物链原理建立
以沼气利用为核心的庭院立体经营模式 ,低投入获得高产出 ,以沼气为纽带 ,把家庭种植业 、养殖业联系起
来 ,成为一种小规模的高效农业 。实现了农 、林 、牧 、副 、果全面发展 ,为全县乃至全省少数民族地区和生态
脆弱地区的发展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且摸索到较好的发展模式 ,为成功范例 。
3 建 议
农村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要注意不同空间尺度的联系与相互作用 ,从生态 、经济与社会 3 方面
不同尺度进行[2] 。生态村建设评价可从生态环境 、生态产业和生态文化 3 方面进行 。 阿着底村的良性循环
模式见图 1 。由于有以密枝神山森林文化传统为代表的生态文化的存在 ,当地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
产业经济的发展未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 ,形
成了以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为支柱的生态
产业链 ;产业链的形成凭借生态环境(自然资
源)和生态文化(社会文化资源) ,其发展反过
来又促进了生态环境和生态文化建设 。
31 生态环境建设
生态环境建设目标是保障生态安全 ,控
制和改善生态脆弱区景观的演化 ,加强生态
系统的稳定性 ;提高景观内各生态系统总体
生产力 ,提高能量与物资投入的效率 ;保护和
促进包括生物多样性在内的景观多样性 ,发
挥景观的综合价值(经济 、生态与美学价值) ;
建造适于人类生存的可持续利用景观模
式[3] 。阿着底良好的森林植被是旅游业发展
第 4期 戴 波等 :阿着底村生态建设工程与效益研究 251
的必要条件 。但喀斯特地貌特征使水源漏失产生地表缺水 ,地下水资源比较丰富 ,可因地制宜在田边 、山脚
兴建水池贮存雨水以供旱季使用 。山地要注意防止坡地的土壤侵蚀 ,增加有机质来源 ,重视林地 P 肥 、K 肥
的施用 ,重视有机肥培土和生物防治 。植草护坡 ,防止水土流失 。
对村中景观及部分生活用水池塘的水质研究显示 ,水体全 P 含量超标 ,介于 0055 ~ 0078mg/L ,主要
是由于部分村民长期在池塘使用有磷洗衣粉洗衣 ,水体处于轻度富营养化状态 ,TSI 指数介于 48996 ~
51438之间 。应加强对村民 ,尤其是中老年妇女环保知识的宣传和教育 ,劝说她们使用无磷洗衣粉 。 建议
在村中的公共空地专门修建一个接通自来水的水池 ,方便村民洗衣 、聚会 ,自然池塘水体可得到更为有效的
保护和恢复 。
32 生态产业建设
生态产业是按生态经济原理和生态工程技术以及经济规律组织起来的 、具有高效经济过程 、和谐生态
功能的网络型 、进化型产业 ,它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生态体系或生产环节之间的系统耦合 ,使物质 、能量
多级利用 、高效产出 ,资源 、环境能系统开发 ,持续利用[4] 。 生态旅游业“彝家乐”是一种绿色消费形式 ,投入
少 ,产效高 ,对当地传统文化保护有促进作用 ;旅游业带动了当地传统手工业(刺绣)的发展 ,成为村里产业
经济中的潜在增长点 。应进一步提高旅游产品的质量 ,兼顾保护生态环境 ,解决发展旅游业所带来的问题 。
首先 ,开发建设生态化 。 “彝家乐”的开发建设应与当地生态环境相协调 ,增建建筑不要破坏整体氛围和美
感 ,建筑材料应以土 、木 、石 、竹等乡土环保材料为主 。 其次 ,旅游产品特色化 。 “彝家乐”要注重民族和农家
旅游产品的设计 ,民族工艺品如刺绣 、织麻布 、织火草布可以将工艺流程公开 ,现场制作 ,让游客参与进来 ,
产生更强的吸引效果 。开发内容丰富的旅游产品 ,既有适应团队的项目 ,又有乡村疗养 、租赁农业之类适合
散客的项目 。都市老年人有经济实力 ,也有足够可自由支配的时间 ,对乡村宁静的生活环境情有独钟 ,若能
抓住这部分市场 ,民族村寨游前景将极为广阔 。另外 ,还可进一步发挥密枝林 、水土保持林和经济林的景观
功能 ,适度开发森林生态旅游 。最后 ,传统节庆品牌化 。 应大力发扬富有特色的民族传统节庆 ,民族旅游资
源是特色村寨游的生命线 ,也是当地旅游的市场形象 ,将各具特色的节庆活动与山水风光旅游融为一体 ,加
强游客参与性内容 ,形成富有民族特色的品牌产品 ,如村里已经开展的火把篝火晚会和生态家宴在昆明已
有一定的知名度 。
33 生态文化建设
从普及生态意识 、改变传统的资源利用观念 、环境价值观念和小农经济观念入手 ,去规范 、调节和诱导
决策管理人员和民众的决策行为 、经营行为 、环境行为 、生育行为及生活方式 ,其核心是可持续自生能力的
建设 ,旨在恢复自然生态系统本身的活力 ,人必须融于自然而非驾驭自然 。 由于密枝神山森林文化传统的
影响 ,撒尼人热爱树木 、尊重树木 ,不乱砍乱伐换取短期经济利益 ,保证当地具有稳定的森林覆盖率和较高
的物种多样性 。但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 ,这一文化传统的传承和约束力正在逐渐丢失 ,年龄越
小 、教育程度越高的撒尼人认为密枝文化对森林保护不具有决定约束力 ,取而代之的是村规民约 ,密枝林文
化传统有演变成为一种仪式的威胁 。 应将自然 、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自然资本和文化资本 ,使其成为产业
优势和经济优势 。为更好地保护和发展彝族撒尼人特有的民族生态文化遗产 ———密枝神山森林文化传统 ,
应采取抢救和保护措施 ,对即将失传的文化进行全面收集 、整理 、记录 ,请专家 、学者对当地文化资源的保
护 、利用进行指导 。建议将密枝节推陈出新 ,发展成为一种森林文化节 ,借此作为旅游品牌 ,把撒尼人的民
族风情 、音乐 、舞蹈纳入此节日中 。将自然 、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这也是保护和发展
生态文化的最佳途径 。 旅游可以促进接待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复兴 ,旅游业是将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和经
济优势的中介 ,兴办一个森林生态旅游节 ,增加生态教育和植树 、护树的活动 ,同时建立密枝森林文化博物
馆和密枝林生态示范村寨 ,作为传承密枝神山森林文化的重要手段 。
参 考 文 献
1 戴 波 .石林宜政村经济社会调查 .石林研究(第一辑) .21 世纪初石林彝族自治县村寨调查 .昆明 :云南民族出版社 ,2003 .165 ~ 314
2 孙鸿良 .生态农业的理论与方法 .济南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3 .78 ~ 98
3 肖笃宁 .论景观生态建设 .中国农业资源与环境持续探讨 .沈阳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 .41 ~ 45
4 周 鸿 .人类生态学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40 ~ 71
252 中 国 生 态 农 业 学 报 第 14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