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Analysis of yield components, physiological and agronomic characters of different cultivars of winter wheat bred during different ages

不同年代冬小麦品种产量性状和生理生态指标差异分析



全 文 :    倡 河北省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农田节水技术研究 、集成与示范 ,06220112D)和国家粮食丰产工程 (2006BAD02A08)资助
    倡倡 通讯作者
收稿日期 :2006唱07唱01   改回日期 :2006唱08唱19
不同年代冬小麦品种产量性状和生理生态指标差异分析 倡
王振华1 ,2  张喜英1 倡倡 陈素英1  裴  冬1  孙宏勇1  卢香兰3
(1畅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   石家庄   050021 ;
2畅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北京   100049 ;3畅 河北省灵寿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灵寿   050500)
摘  要   以河北省 30 多年来不同年代广泛种植 、有代表性的冬小麦品种为供试材料 ,通过分析其产量 、产量构成
因素及生理生态指标 ,研究了冬小麦品种更新的变化规律 。 结果表明 :随着品种更替 ,冬小麦产量水平显著提高 ;
单位面积上粒数的增加对产量提高起主要作用 ;穗粒数和千粒重在不同年代间没有显著变化 ,对产量提高所做的
贡献并不明显 ;产量与收获指数呈显著正相关 ,收获指数的提高主要依赖于株高的降低 ;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 ,冬小
麦地上部分生物学产量没有随株高的降低而减少 ;品种更新对蜡质含量 、SPAD 值 、叶水势的影响不明显 ;不同年代
冬小麦品种的比叶重和灰分含量差异显著 ,其中灰分含量与产量存在相关性 。
关键词   冬小麦   品种   产量   产量性状   生理生态指标
Analysis of yield components ,physiological and agronomic characters of different cultivars of winter wheat bred during
different ages .WANG Zhen唱Hua1 ,2 ,ZHANG Xi唱Ying1 ,CHEN Su唱Ying1 ,PEI Dong1 ,SUN Hong唱Yong1 ,LU Xiang唱Lan3
(1 .Center for Agricul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 Institute of Genetics and Developmental Biology ,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 Shijiazhuang 050021 , China ;2 . Graduate U 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 ,China ;
3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Center of Lingshou County ,Lingshou 050500 , China) , CJEA ,2007 ,15(3) :75 ~ 79
Abstract   A study was conducted to compare the per formance of typical winter wheat cultivars cer tificated f rom the 1970s
and latter , and now w idely grown in the Hebei plain .The results show that , when all the cultivars from different ages are
grown under the same conditions with adequate water and fertilizer supply , the new cultivars produce higher yield than the
old ones . The unit area kernel numbers have a significan t positive relationship with yield improvement . Kernel numbers
per spike and 1000唱grain weight do not change much between the old and new cultivars ,and no significan t relations exit
between the two and yield increase .Harvest index is positively related to yield increase .I t is observed that modern culti唱
vars have higher harvest index and lower plant heigh t than those of the old cultivars .Above唱ground biomass of the culti唱
vars developed after the 1990s dose not decrease w ith shortening plant height . Not much differences in wax conten t ,
SPAD value ,and leaf water potential exist ,but differences in specific leaf weigh t and ash conten ts are significant between
the old and modern cultivars , and leaf ash content correlates with grain yield .
Key words   Winter wheat ,Cultivars ,Yield ,Yield components , Physiological and agronomic characters
(Received July 1 ,2006 ; revised Aug . 19 ,2006)
作物更换一次良种一般可增产 10 % 左右[1] ,近 30 年来河北省冬小麦品种大致经历了 3 ~ 4 次更换[2] ,
小麦产量性状和一些生理生态指标得到改进 ,丰产潜力提高[3 ,4] 。 20 世纪 70 ~ 90 年代 ,除了气候的影响 ,小
麦产量基本呈线性增加[14] 。 许多研究对过去和现在小麦品种的产量潜力进行了比较[15 ,16] ,主要是通过测
定产量来确定小麦在遗传上的变化 。 其数据的获得一是靠相对长时期的品种试验 ;二是对过去和现在的品
种进行品种比较试验 。 第二种方法通常提供了更多的直接进行比较的信息 ,尤其是产量构成因素[17] 。 有研
究指出 ,现在的冬小麦品种的产量高 ,主要与单位面积籽粒数和收获指数有关[17 ,18] 。 一些研究结果表明 ,现
在的冬小麦品种千粒重是增加的[19] ,而另一些研究则认为 ,其千粒重是减少的[20 ~ 22] 。 单位平方米上的籽
粒数增加 ,主要是由于穗粒数的增加[23] ,或由于穗粒数和单位面积上的穗数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24 ,25] 。 目
前对地上部分生物量的研究结果也不相同 ,有研究表明 ,现在冬小麦品种地上部分生物量没有变化[26] ,或增
第 15卷第 3 期 中 国 生 态 农 业 学 报 Vol .15   No .3
2 0 0 7 年 5 月 Chinese Journal of Eco唱Agriculture May ,  2007
加的不多[27] ,而有的研究则指出 ,其生物量减少了 10 % [28] 。 本试验选取河北省 20 世纪 70 年代至今广泛种
植的 、具有代表性的冬小麦品种 ,对其产量 、产量构成及生理生态指标的变化进行研究 ,探讨产量与各指标
的相关性 ,为小麦育种和高效栽培提供参考 。
1   研究区域概况与研究方法
大田试验于 2004 ~ 2005 年在中国科学院栾城农业生态系统试验站进行 ,该站位于东经 114°40′ ,北纬
37°50′ ,海拔 50畅1m ,属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季风气候 ,光热资源较丰富 ,年总辐射量5433kJ/cm2 ,年日照时
表 1   冬小麦品种一览
Tab .1   General view of winter wheat cultivars
品   种
Cul tivar s
种植年代
Gro w th year
主要生育时期
Grow th stage
拔节期
Join ting
抽穗期
Heading
开花期
Flo wering
津丰 1 号 T 1 4 月 7 日 4 月 25 日 5 月 2 日
冀麦 1 号 T 1 4 月 8 日 4 月 28 日 5 月 4 日
泰山 1 号 T 1 4 月 10 日 4 月 27 日 5 月 2 日
冀麦 3 号 T 1 4 月 12 日 4 月 29 日 5 月 6 日
冀麦 7 T 2 4 月 9 日 4 月 28 日 5 月 6 日
冀麦 24 T 2 4 月 10 日 4 月 29 日 5 月 5 日
冀麦 26 T 2 4 月 8 日 4 月 26 日 5 月 2 日
冀麦 30 T 2 4 月 5 日 4 月 24 日 5 月 1 日
冀麦 36 T 3 4 月 8 日 4 月 28 日 5 月 4 日
冀麦 38 T 3 4 月 10 日 4 月 27 日 5 月 5 日
衡 4041 T 3 4 月 10 日 4 月 28 日 5 月 4 日
石 4185 T 4 4 月 5 日 4 月 27 日 5 月 4 日
石 7221 T 4 4 月 5 日 4 月 27 日 5 月 4 日
石家庄 8 号 T 4 4 月 8 日 4 月 29 日 5 月 6 日
数 2608h ,年平均气温 12畅3 ℃ ,多年平均降水量 480畅7mm ,
且主要集中在 7 ~ 9 月份 ,雨热同期 。 该站地处太行山山前
平原 ,地势平坦 ,土层深厚 ,土壤类型为褐土 ,质地为壤土 。
土壤较肥沃 ,耕层(0 ~ 30cm)有机质含量 14畅0 ~ 19畅0g/kg ,
全 N0畅8 ~ 1畅0g/kg ,碱解氮 60 ~ 80mg/kg ,速效磷 15 ~
20mg/kg ,速效钾 150 ~ 170mg/kg ,0 ~ 30cm 土体的平均容
重 1畅47g/cm3 ,平均田间持水量(容积)34 % 。
试验选择河北省 20 世纪 70 年代至今主要推广的 14
个冬小麦品种进行研究(见表 1) 。 按照冬小麦品种种植年
代的不同 ,试验共设 4 个处理 ,分别为 20 世纪 70 ~ 80 年代
(T1)品种 、80 ~ 90 年代 ( T2)品种 、90 年代 ( T3)品种和
2000 年至今(T4)品种 。 田间小区种植 ,小区面积为 10m2 ,
随机排列 ,各处理均重复 3 次 。 采用人工等行播种 ,行距
15cm ,播种量 160kg/hm2 。 冬小麦生育期间肥 、水条件充
足 。底肥施二铵 300kg/hm2 、尿素 150kg/hm2 、有机肥
90m3/hm2 ,追施尿素 300kg/hm2 。 冬小麦生育期降水量为
114畅2mm ,灌溉量为 180mm ,其他栽培管理同大田 。 叶片
干物质质量与叶面积的比值即为比叶重 ,每个品种随机取
30 片完全展开的旗叶 ,测出叶面积 ,然后烘干称重测定 。采
用干灰分法[5]测定叶片的粗灰分含量 。 蜡质含量为蜡质净重与叶片总重量之比 ,测定方法见参考文献[6] 。
SPAD(Soil and plant analysis development)值是使用 SPAD唱502 型叶绿素计测定[7]的叶片绿度值 ,每个品种
测 4 ~ 6 片旗叶 ,取其平均值 。 叶水势采用压力室法[8]测定 ,压力室选用 ZLZ唱5 型植物水势仪(兰州大学生
产) ,每个品种测 3 ~ 5 片旗叶 ,取其平均值 ,测定日期为 2005 年 5 月 3 日和 5 月 4 日 。 测产和室内考种按常
规方法进行 。 使用 SPSS 软件和 Excel对数据进行方差分析 、多重比较及相关分析等 。
2   结果与分析
图 1   不同年代冬小麦品种在当前水肥条件下的产量
Fig .1   The yield of win ter wheat cultivars during
     differen t ages under curren t soil water and nutrien t
2畅1   不同年代品种产量 、产量构成因素及其他性状的差异
产量 。 图 1 是在当前水肥条件下 ,不同年代冬小麦品种
的产量 。 随冬小麦品种更替 ,产量水平显著提高 。 不同年代
冬小麦品种平均产量差异极显著( α = 0畅01 ,见表 2) ,20 世纪
80 ~ 90 年代平均每公顷产量比 70 ~ 80 年代提高 10畅1 % ,90
年代较 80 ~ 90 年代增加 11畅1 % ,2000 年以后的品种产量仍
在稳步提高 ,平均每公顷较 90 年代增加 9畅8 % 。
产量构成因素 。 由表 2 可知 ,不同年代小麦品种的平均
穗粒数和千粒重差异并不显著 ,但平均穗粒数有增加趋势 ,
90 年代以后较 70 、80 年代平均每穗增加了 2 粒 。 单位面积
上的平均粒数在不同年代间差异极显著 ( α = 0畅01) 。 30 多
年来单位面积平均粒数呈逐渐增加趋势 。 与 70 ~ 80 年代相
比 ,80 ~ 90 年代单位面积平均粒数提高 18畅8 % ,90 年代增
加了 49畅8 % 。 而 2000 年以后 ,单位面积平均粒数与 20 世纪
76  中 国 生 态 农 业 学 报 第 15 卷
90 年代相比无显著差异 。
表 2   当前肥 、水条件下不同年代冬小麦品种产量 、产量构成因素及其他性状比较 倡
Tab .2   Yield , yield components and o ther charact ers of win t er wheat cult ivars during dif fe rent ages under current soil wa ter and nutrien t
种植年代
Gro w th
year
产量/kg·hm - 2
Yield
粒数/粒·m - 2
Kernel
number
穗粒数/粒·穗 - 1
Kernel per
spike
千粒重/g
1000唱kernel
w eight
株高 /cm
Height
穗下节高度/cm
First in te r唱
node height
结实小穗数
Fertile spike唱
let nu mber
生物学产量/ kg· hm - 2
Abo ve唱ground
biomass
收获指数
Harvest
index
T1 5851畅59a 13033畅5a 36畅4 43畅5 88畅1a 32畅7 17畅8 12995畅73a 0畅42a
T2 6443畅55b 15488畅6b 36畅8 40畅4 81畅2b 29畅8 18畅3 14209畅02ab 0畅44bc
T3 7160畅19c 19528畅8c 39畅1 38畅4 75畅0c 20畅4 18畅6 15091畅91bc 0畅47cd
T4 7863畅23d 18564畅7c 39畅0 41畅1 72畅2c 27畅8 19畅5 16603畅60c 0畅49d
F值 33畅14 倡倡 36畅62 倡倡 0畅23 2畅08 15畅52 倡倡 2畅48 1畅46 6畅60 倡倡 15畅05 倡倡
    倡 表中字母标记为多重比较结果 ,下同 ;倡倡 表示 α = 0畅01 水平差异显著 。
其他性状 。 由表 2 可知 ,不同年代的冬小麦品种株高 、生物学产量 、收获指数差异极显著 。 20 世纪 80 ~
90 年代平均株高比 70 ~ 80 年代降低 7畅8 % ,90 年代较 80 ~ 90 年代降低 7畅6 % ,90 年代以前平均株高在
80cm以上 ,90 年代以后保持在 70 ~ 75cm 左右 。 平均穗下节间高度在不同年代间差异并不显著 ,平均穗下
节间高度有降低趋势 ,由 20 世纪 70 ~ 80 年代的 32畅7cm降低到 2000 年以后的 27畅8cm ,降低 15畅0 % 。 30 多
年来冬小麦品种平均生物学产量逐渐增加 ,2000 年以后的平均生物学产量较 70 ~ 80 年代 、80 ~ 90 年代和
90 年代分别提高 27畅8 % 、16畅9 % 和 10畅0 % 。 平均收获指数在不同年代间差异极显著 ,由 20 世纪 70 ~ 80 年
代的 0畅42 增加到 2000 年以后的 0畅49 ,提高 16畅7 % 。 平均结实小穗数在不同年代间差异不显著 ,但有增加
趋势 ,由 70 ~ 80 年代的 17畅8 个增加到 2000 年以后的 19畅5 个 ,增加 9畅6 % 。
2畅2   不同年代品种各生理生态指标的差异
植物叶表面蜡质能够限制非气孔水分散失 ,对保持叶片水分起重要作用 ,蜡质可以通过影响叶片的光
合和蒸腾来影响水分利用效率[9] 。 由表 3 可知 ,不同年代冬小麦品种的旗叶平均蜡质含量无显著变化 ,30
多年来平均蜡质含量保持在 0畅30 % 左右 。 不同年代品种的旗叶比叶重逐渐减小 ,差异显著( α = 0畅05) ,2000
年以后较 70 ~ 80 年代冬小麦品种的旗叶比叶重减小 9畅8 % 。 灰分含量反映了植物组织从土壤中吸收矿物质
的多少[10] ,不同年代冬小麦品种的旗叶
灰分含量在 α = 0畅05 水平上差异显著且
逐渐增加 ,2000 年以后较 70 ~ 80 年代冬
小麦品种的平均灰分含量提高 34畅8 % 。
SPAD值与植物叶片叶绿素含量成正相
关关系[11] ,从测定结果看出 ,不同年代冬
小麦品种的旗叶 SPAD 值没有明显区别
( α = 0畅05) ,表明品种更新对叶绿素的影
响不显著 。 不同年代冬小麦品种的叶水
势没有显著差异( α = 0畅05)但呈降低趋
势 ,说明在相同供水条件下 ,从土壤到叶
表 3   不同年代冬小麦品种生理生态指标变化
Tab .3   Physiological and agronomic characters of winter
wheat cultivars during differen t ages
种植年代
G ro w th year
蜡质含量/ %
Wax content
比叶重 /g·cm - 2
Speci fic lea f
w eight
灰分含量 / %
Ash content
SP AD 叶片水势 /MPa
Leaf w ater
po tential
T1 0畅29 4畅80a 10畅83a 48畅4 - 1畅33
T2 0畅30 4畅33b 12畅30a 47畅1 - 1畅37
T3 0畅31 4畅40b 12畅94a 49畅3 - 1畅59
T4 0畅27 4畅33b 14畅6b 49畅3 - 1畅58
F 值 0畅08 5畅57 倡 4畅76 倡 1畅66 2畅67
    倡 表示 α = 0畅05 水平差异显著 。
的水分传输动力增大 ,新品种吸收水分能力增强 。
2畅3   产量与其他性状指标的相关分析
冬小麦产量的提高与单位面积上粒数的增加有很好的相关性(见图 2a) ,这与 Slafer 和 Andrade[15] 、
Braucour t唱Hulmel[17]和 Reynolds[18]等的研究结果相同 。 对不同年代品种的穗粒数 、千粒重进行方差分析表
明 ,不同年代间差异不显著 ,这与 Slafer和 Andrade[15] 、Cox T .S .[19]等研究结果不同 。 选择矮秆品种一直是
选育优良小麦的一个重要因素 。 冬小麦产量增加与株高降低呈负相关(见图 2b) ,这与 Braucourt唱Hulmel[17]的
研究结论一致 。 不同年代冬小麦品种的产量与其平均生物学产量呈显著正相关(见图 2c) ,这与 Slafer 和
Andrade[15] 、Braucourt唱Hulmel[17] 、Reynolds[18]等的研究结果有些不同 。 产量与收获指数呈显著正相关 (见
图 2d) ,这与多数研究者的结论一致 。 在测定的 5 个生理生态指标中 ,只有灰分含量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
(见图 2e) 。 此外还发现 ,收获指数与株高呈显著负相关(见图 2 f) 。
第 3期 王振华等 :不同年代冬小麦品种产量性状和生理生态指标差异分析 77 
图 2   产量与其他性状和指标的相关性
Fig .2   Correlation between grain yield and the other character indexes
3   讨   论
随着肥水条件的不断改善和品种更替 ,河北省的冬小麦增产潜力提高 。 该地区冬小麦产量提高的主要
原因是单位面积粒数的增加 ,产量与单位面积粒数呈显著正相关 。 不同年代冬小麦品种穗粒数呈增加趋势
但差异不显著 ,对产量的贡献并不明显 ,这与 Slafer和 Andrade[23] 、Duggan[29]等的结论不完全一致 。 不同年
代品种的千粒重没有显著差异 。 Zhang[14]等认为 ,不同年代品种的千粒重差异很小 ,主要是因为千粒重受 5 月
份(小麦灌浆期间)天气状况影响较大 。对于生物学产量 ,不同学者的研究结果并不相同 。 Braucourt唱Hulmel[17] 、
Slafer[26]等认为 ,不同年代冬小麦品种生物学产量没有变化 。 Feil 等[28]研究后指出其生物学产量减少 。
Austin[27]的研究结果却表明 ,其生物学产量有微弱增加 。 本研究证明 ,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冬小麦品种的生
物学产量并没有随株高的降低而减少 ,与以前的品种相比 ,其产量显著增加 。
冬小麦产量显著提高 ,一定程度上是基因型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 Austin[25]认为 ,环境中任何一个
因子发生变化 ,都有可能导致基因型改变 ,能更好的利用新环境 。 Braucourt唱Hulmel[17]认为产量增加的第一
个相关因素是株高降低 。 本研究证实 ,产量与株高呈显著负相关 ,即在相同条件下株高小产量高 。 植株矮
壮是高光效小麦理想株型应满足的条件之一 。 小麦高产和超高产育种离不开矮化育种 。
本研究表明 ,产量与收获指数呈显著正相关 ,即收获指数高 ,产量也高 。 Slafer 和 Andrade[15] 、
Reynolds[18] 、Braucourt唱Hulmel[17]等的研究结果也证实 ,产量提高与收获指数增加有关 。 Braucourt唱Hulmel[17]
的研究结论认为 ,收获指数增加主要与株高降低有关( r = - 0畅65) 。 本文对收获指数和株高进行分析后 ,也
证实二者呈显著负相关 。 孙道杰等[12]对关中地区 50 年来不同时期小麦品种研究也表明 ,产量的提高主要
依赖于收获指数的提高 ,提高收获指数主要靠降低株高 。 Austin[27]对收获指数进行了估算 ,认为其可提高
78  中 国 生 态 农 业 学 报 第 15 卷
到 0畅6 。 按照 Austin 的说法 ,今后提高收获指数 ,增加产量仍有很大可能 。
冬小麦蜡质含量在不同年代间没有显著变化 ,与产量不具有相关性 ,这与一些研究结果[9]不完全一致 。
品种更新对 SPAD 值或叶绿素含量影响不明显 。 灰分含量随品种更新而增加 ,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 。 根据
以前的研究结果[13] ,不同冬小麦品种的叶片比叶重与水分利用效率(WUE)存在正相关 ,比叶重高的品种
(叶片较厚) ,水分利用效率高 。 本研究结果表明 ,与以前冬小麦品种相比 ,现在的品种旗叶单叶面积大 ,光
合面积也较大 。 但因未比较其 WUE ,现在品种的 WUE比原来的高还是低尚需进一步研究 。
本试验是用不同年代冬小麦品种在同一年 、相同水肥条件下进行种植的 ,并不能代表不同年代当时的
实际生产水平 ,可能存在一些误差 ,但仍可正确反映其基本规律 。
参   考   文   献
1   曹广才 .华北小麦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1 .27 ~ 28
2   庞春明 ,郭北海 ,孙风瑞 ,等 .河北省冬小麦品种农艺性状分析 .河北农作物研究 ,1990 (4) :22 ~ 26
3   庞春明 ,郭北海 .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河北省冬小麦品种的演变规律 .国外农学 :麦类作物 ,1994 (1) :36 ~ 39
4   钱曼懋 ,孙洪伟 .北部冬小麦农艺性状演变研究 .作物品种资源 ,1989 (1) :3 ~ 5
5   中国土壤学会农业化学专业委员会 .土壤农业化学常规分析方法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3
6   颜世文 ,倪宏涛 ,冷艳华 .不同抗感灰斑病品种叶片蜡质含量 、叶比重的比较研究 .种子世界 ,2001 (2) :24 ~ 25
7   朱新开 ,盛海君 ,顾   晶 ,等 .应用 SPAD 值预测小麦叶片叶绿素和氮含量的初步研究 .麦类作物学报 ,2005 ,25(2) :46 ~ 50
8   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 .现代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南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9
9   黄   玲 ,张正斌 ,崔玉亭 ,等 .小麦叶片蜡质含量与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的关系 .麦类作物学报 ,2003 ,23(3) :41 ~ 44
10 潘瑞炽 ,董愚得 .植物生理学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5
11 浦瑞良 ,宫   鹏 .高光谱遥感及其应用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8
12 孙道杰 ,王   辉 ,闵东红 ,等 .小麦品种产量改良的限制因素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2002 ,15(3) :13 ~ 16
13 高延军 ,张喜英 ,陈素英 ,等 .冬小麦品种间水分利用效率的差异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灌溉排水学报 ,2004 ,23(5) :45 ~ 49
14 Zhang X .Y ., Chen S .Y ., Liu M .Y ., et al .Improved w ate r use eff iciency associat ed w ith cultiva rs and agronomic management in the
North China Plain .Agronomy Journal ,2005 ,97(3) :783 ~ 790
15 Slafer G .A ., Andrade F .H .Chang es in physiolog ical at t ribut es of the dry mat te r economy of bread w heat ( T ri t icum aest iv u m) through ge唱
net ic improvement of g rain yield po tential a t dif fe rent regions of the w or ld .Euphy tica ,1991 ,58(1) :37 ~ 49
16 Feil B .Breeding prog ress in small g rain cereals — A comparison o f old and modern cul tivar s .Plant Breeding ,1992 ,108(1) :1 ~ 11
17 Brancourt唱Hulmel M ., Doussinault G ., Lecomte C ., et al . Genet ic improvement of ag ronomic traits o f w in te r wheat cul tivar s released in
France from 1946 t o 1992 .Crop Science ,2003 ,43(1) :37 ~ 45
18 Reynolds M .P ., Raja ram S ., Sayre K .D .P hysiolo gical and g enetic changes o f i rriga ted wheat in the post唱green revolution period and ap唱
proaches fo r meet ing projec ted global demand .Crop Science ,1999 ,39(6) :1611 ~ 1621
19 Co x T .S .,Shroyer J .P ., Liu B .H ., et a l .Genetic improvement in agronomic trai ts o f hard red w inte r wheat cultiva rs from 1919 t o 1987 .
Crop Science ,1988 ,28(5) :756 ~ 760
20 Sinha S .K ., Ag gar wal P .K ., Chaturvedi G .S ., et al .A comparison o f physiolo gical and yield characte rs in old and ne w wheat var iet ies .
Journal of Agriculture Science (Cambridge) ,1981 ,97 :233 ~ 236
21 Waddingt on S .R ., Ransom J .K ., Osmanzai M ., et al .I mprovement in yield potent ial of bread w heat adapt ed to Northwest M exico .Crop
Science ,1986 ,26 :698 ~ 703
22 Perry M .W .,d’Antuono M .F .Yield impro vement and associated characte rist ics of some Australian spring wheat culti vars in troduced be唱
t ween 1860 and 1982 .Australian Journal o f A gricultural Research ,1989 ,40(3) :457 ~ 472
23 Sla fer G .A ., Andrade F .H .Genetic impro vement in bread whea t ( T rit icu m aest iv u m) y ield in Argentina .Field C rops Research ,1989 ,21
(3/4) :289 ~ 296
24 Karpenstein唱Machan M ., Schef fe r M .K .Der werdegang unserer Weizenso rten唱dargest ellt a nhand der E rtr惫ge unddes E rtragsaufbaus von
Sorten ab 1921 bis zu den heut igen modernen Sorten .Angew .Bo t .,1989 ,63(4) :417 ~ 427
25 Austin R .B ., Ford M .A .E ffects of n it ro gen f ertilizer on the perfo rmance of old and new varie ties o f w in te r wheat .Vortr .Pflanzenzüchtg ,
1989 ,16 :307 ~ 315
26 Slafer G .A ., Andrade F .H ., Feingold S .E .Genetic improvement of bread wheat ( T rit icu m aesti v um L .) in Argentina :Rela tionships be唱
t ween nitrogen and dry mat ter .Euphyt ica ,1990 ,50(1) :63 ~ 71
27 Aust in R .B ., Bingham J ., Blackwell R .D ., et a l . Genetic improvements in win ter wheat y ields since 1900 and associated physiological
chang es .Journal of A griculture Science (Cambridge) ,1980 ,94 :675 ~ 689
28 Feil B ., Geisler G .Untersuchungen zur Bildung und Verteilung der Biomasse bei alten und neuen deutschen Sommerw eizensorten .Journal of
Agronomy and Crop Science ,1988 ,161(3) :148 ~ 156
29 Duggan B .L .,Domitruk D .R ., Fo w le r D .B .Yield component va riatio n in w inter wheat under drought stress .Canadian Journal of Plant Sci唱
ence ,2000 ,80(4) :739 ~ 745
第 3期 王振华等 :不同年代冬小麦品种产量性状和生理生态指标差异分析 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