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Studies on urease activities of rhziosphere soil of legume

豆科牧草根际土壤脲酶活性的研究



全 文 :豆科牧草根际土壤脲酶活性的研究 倡
    倡 沣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91102)和山西农业大学科技创新基金项目(200210)资助
收稿日期 :2005唱10唱12   改回日期 :2005唱12唱16
杜天庆  苗果园
(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  太谷   030801)
摘  要  研究结果表明 :土壤脲酶活性与养分含量呈极显著相关 ,可作为评价土壤肥力的生物学指标 ;脲酶活性的
垂直分布随土层深度而递减 ;土壤脲酶活性数量随作物生长与根系生物量的增强而增加 ,与土壤微生物数量显著相
关 ;根际土壤脲酶活性高于近根际土壤 ;不同种类豆科牧草 ,根际土壤脲酶活性存在明显差异 。深根豆科牧草苜蓿 、
草木樨可留给深层土壤大量根系残留物 ,从而有利于提高土壤深层脲酶活性与综合供肥能力 。
关键词  豆科牧草  根际土壤  脲酶活性
Studies on urease activities of rhziosphere soil of legume .DU Tian唱Qing ,MIAO Guo 唱Yuan(College of Agriculture ,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aigu 030801 ,China) ,CJEA ,2007 ,15(1) :25 ~ 27
Abstract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soil urease activities a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to the nutrition content ,which can be
used as the biological index to evaluate the soil fertility .Urease activity decreases gradually as soil becomes deep ;soil urease
activity amount increases as crop grows and root amount strengthens ,which is significantly correlative to the amount of soil
microbe .Soil urease activity of rhizosphere is higher than that of non唱rhizosphere ;soil urease activity of rhizosphere is appar唱
ently different in different kinds of Leguminosae herbage .Leguminosae herbage with deep roots such as alfalfa and sweet
clover ,leaves the deep soil plenty of root residue ,which helps to improve the urease activity and soil fertilily of deep soil .
Key words   Leguminosae herbage ,Rhizosphere soil ,Urease activity
(Received Oct .12 ,2005 ;revised Dec .16 ,2005)
   我国土地资源严重不足 ,随着人口增加 ,黄土高原丘陵 、沟壑地区每年都要不断进行里切外整 、平沟造
田 ,生土露表是不可避免的现象[1] ;山西是个煤炭大省 ,矿区废弃地的复恳 、变弃地为农用是当前面临的一
个主要问题[2] 。目前单纯大量施用化肥所带来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低 、环境污染 、农产品质量下降和植物病
虫害加剧等一系列问题已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3] 。豆科植物在改良土壤肥力 、保持水土方面功能显著[4] 。
据 Richardson[6]研究 ,美国西部不需增施石灰和化肥的矿化土壤种植苜蓿有利于植被恢复 ;美国亚利桑那州
开垦的矿山植被恢复研究表明 ,苜蓿能在矿区土壤上种植且表现良好 ;我国运粮河沿岸退化草地的试验表
明 ,新疆大叶苜蓿极强的耐牧性和固 N能力能使退化草地得以改良和利用[5] 。目前有关苜蓿改土肥田的研
究较多 ,而对有关其他豆科牧草改土培肥的研究则较少 。本研究选择 4种豆科牧草为研究对象 ,探讨其根际
土壤脲酶活性的差异 ,为生土地土壤改良 ,降低 N 肥使用量 ,加快生土熟化 ,改善生态环境提供依据 。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供试植物为红三叶 ( T rifolium pratense L .) 、小冠花 (Coronilla v aria L .) 、草木樨 (Melilotus albus
Desr .)和苜蓿(Medicago sativ a L .) 。试验于 2003 ~ 2004年在山西农业大学农场进行 。生土苜蓿试验采用
土柱根管 ,根管为纵剖两半再对合加固而成的硬质塑料管 ,直径 20cm ,长 3m ,立于 3 ~ 4m 的根室中 ,调查取
样时打开根管 ,根土即暴露于外 。为排除耕作土壤肥力不均的干扰 ,本试验根管用土取自地表 3m 以下的生
土 ,加蛭石及细沙 ,按体积比 3∶1∶1充分混匀 。于 2004年盛花期取样 3管进行相关指标的测定 。熟土试验
采用大田种植 ,单因子随机区组设计 ,设红三叶 、小冠花 、草木樨和苜蓿 4个处理 ,5次重复 ,共 20个小区 ,小
区面积 3m × 2m 。分别于 2003年苗期 、盛花期 、越冬前和 2004年的返青期 、始花期和盛花期 6次取样 ,每次
第 15 儍卷第 1期 中 国 生 态 农 业 学 报 Vol .15 换  No .1
2 0 0 7 乔年 1 月 Chinese Journal of Eco唱Agriculture Jan .,  2007 後
每种牧草各取 3点土样进行脲酶活性的测定 。
2  结果与分析
2畅1  豆科牧草根际不同土层土壤脲酶活性的差异(熟土)
表 1  越冬前不同土层土壤脲酶活性的垂直差异 倡
Tab .1   Vertical difference of soil urease activity in different layers before winter
土层/cm 脲酶活性/mg·100 g - 1·d - 1 Urease activities
Soil layers               冠下 Under canopy 行间 Between the lines    
红三叶 草木樨     小冠花 苜蓿 红三叶 草木樨 小冠花 苜蓿
Red clover Sweet clove     Coronilla Alfalfa Red clover Sweet clove Coronilla Alfalfa
0 }~ 20 69 ǐ畅05A 69 殚畅74A 62 畅63A 69 e畅19A 65 #畅66A 65 父畅82A 64 屯畅06A 65 舷畅80A
20 }~ 40 63 ǐ畅71B 65 殚畅80B 62 畅35A 64 e畅06B 62 #畅22B 63 父畅93AB 62 屯畅09A 63 舷畅67B
40 }~ 60 61 ǐ畅44C 63 殚畅12C 59 畅64A 62 e畅88B 60 #畅54B 61 父畅83B 55 屯畅86B 60 舷畅54C
60 }~ 80 51 ǐ畅85D 62 殚畅62CD 50 畅66B 52 e畅32C 36 #畅11C 54 父畅87C 26 屯畅11C 50 舷畅07D
80 }~ 100 40 ǐ畅98E 60 殚畅54D 24 畅66C 44 e畅58D 19 #畅55D 40 父畅77D 19 屯畅17D 38 舷畅87E
总   和 287 ǐ畅03 321 殚畅82 259 畅94 293 e畅03 244 #畅08 287 父畅22 227 屯畅29 278 舷畅95
平均数 57 ǐ畅41 64 殚畅36 51 畅99 58 e畅61 48 #畅82 57 父畅44 45 屯畅46 55 舷畅79
    倡 同列不同字母间差异达 0畅01 显著水平 ,下同 。
   由于供试牧草皆为多年生 ,种植 1季后于越冬前(11月 5日)对 4种牧草进行了脲酶活性土壤垂直分布
的测定(见表 1) ,结果表明 :冠下红三叶 0 ~ 100cm各土层土壤脲酶活性间均达到显著差异水平 ;草木樨 0 ~
60cm土层间土壤脲酶活性差异明显 ,但 60 ~ 80cm 及 80 ~ 100cm 间差异不明显 ;小冠花 0 ~ 60cm 土层土壤
脲酶活性垂直差异不显著 ,60 ~ 80cm以下差异显著 ;苜蓿 20 ~ 60cm 之间的两层土壤脲酶活性差异不显著 。
行间不同土层脲酶活性差异基本上近似于冠下 。不论冠下与行间 ,4种豆科牧草共同特点是从 60cm以下土
层土壤脲酶活性明显下降 ,一般都达到 10 个单位左右 ,行间下降更为明显 ,尤其是红三叶和小冠花下降近
20 ~ 30个单位 。 4种豆科牧草中小冠花由于根系分枝性强 ,地上部叶节具有强大的触地生根现象 ,因而上
图 1   4种豆科牧草土壤脲酶活性变化曲线Fig .1   Change curve of soil urease activity of four
Leguminosae herbages
层根系多而密集 ,行间分布也多 ,故冠下脲酶活性在 0 ~ 60cm
各层间差异不显著 ,甚至行间 0 ~ 40cm 两层间差异也不显著 ,
这与小冠花根系的横向生长特点是密切联系的 。 4种 2年生豆
科牧草冠下与行间总脲酶活性之间也存在差异 ,但差异不显著 。
由表 1还可看出 ,4 种豆科牧草越冬前根际与近根际土壤脲酶
活性的差异表现一致 ,均为草木樨 >苜蓿 >红三叶 >小冠花 。
2畅2  豆科牧草跨年度间土壤脲酶活性消长规律(熟土)
   图 1为 4种多年生豆科牧草跨年度间土壤脲酶活性的消长
规律 ,图 1表明 4种豆科牧草在各生育时期土壤脲酶活性变化
规律基本相同 ,表现在盛花期脲酶活性达到最大 ,之后有所下
降 ,一直到返青期降至最低值 ;返青后随温度的回升与作物生长
的加强 ,脲酶活性逐渐升高 ,到盛花期脲酶活性再达峰值 。 4种豆
科牧草土壤脲酶活性的高低为草木樨 >苜蓿 >红三叶 >小冠花 。
2畅3  苜蓿盛花期根量 、微生物量 、脲酶活性以及土壤肥力的垂直变化(生土)
表 2  苜蓿盛花期根量 、微生物量 、脲酶活性及肥力垂直变化的比较 倡
Tab畅2   Comparision of root weight ,amount of microbe ,urease activity and vertical change of fertility in full blossom of alfalfa
土层/cm 根干物质量/g 微生物量/万个·g -1 殚(干土) 脲酶/mg·100 乙g - 1·d - 1 有机质/g·kg - 1 忖碱解氮/mg·kg - 1 `
Soil layers Root dry weight Amount of microbe Urease activity Organic matter Alkaline hydrolysis N
0 墘~ 20 26 �畅44 ± 1 篌畅402A 2829 亮畅61 ± 92A 37 烫畅74 ± 2 侣畅65A 10 =畅9 ± 0 畅10A 72 湝畅8 ± 0 i畅92A
20 墘~ 40 9 �畅92 ± 0 篌畅627B 2035 亮畅44 ± 50B 17 烫畅63 ± 0 侣畅92B 8 =畅9 ± 0 畅06B 57 湝畅4 ± 0 i畅37B
40 墘~ 60 7 �畅27 ± 0 篌畅523C 2025 亮畅92 ± 40B 11 烫畅43 ± 0 侣畅83C 8 =畅4 ± 0 畅06C 56 湝畅0 ± 0 i畅86B
60 墘~ 80 5 �畅68 ± 0 篌畅355CD 1808 亮畅20 ± 166B 11 烫畅02 ± 1 侣畅06C 8 =畅2 ± 0 畅10CD 53 湝畅2 ± 1 i畅06C
26  中 国 生 态 农 业 学 报 第 15 卷
续表
土层/cm 根干物质量/g 微生物量/万个·g -1 殚(干土) 脲酶/mg·100 乙g - 1·d - 1 有机质/g·kg - 1 忖碱解氮/mg·kg - 1 `
Soil layers Root dry weight Amount of microbe Urease activity Organic matter Alkaline hydrolysis N
80 墘~ 100 4 舷畅62 ± 0 排畅197DE 1273 妹畅49 ± 84C 9 灋畅81 ± 0 敂畅61CD 7 畅9 ± 0 苘畅10DE 53畅2 ± 0 k畅29C
100 墘~ 120 4 舷畅31 ± 0 排畅176DE 1160 妹畅56 ± 98CD 8 灋畅25 ± 0 敂畅38CDE 7 畅7 ± 0 苘畅00E 49畅7 ± 0 k畅38D
120 墘~ 140 4 舷畅04 ± 0 排畅156DEF 947 妹畅88 ± 23DE 7 灋畅53 ± 0 敂畅29DE 7 畅3 ± 0 苘畅15F 49畅0 ± 0 k畅29D
140 墘~ 160 3 舷畅55 ± 0 排畅243EF 941 妹畅49 ± 13DE 8 灋畅23 ± 0 敂畅40DE 7 畅3 ± 0 苘畅15F 48畅3 ± 0 k畅40D
160 墘~ 180 2 舷畅45 ± 0 排畅181FG 760 妹畅68 ± 23E 7 灋畅43 ± 0 敂畅30DEF 7 畅2 ± 0 苘畅06F 46畅1 ± 0 k畅12E
180 墘~ 200 1 舷畅69 ± 0 排畅197G 736 妹畅53 ± 15EF 6 灋畅74 ± 0 敂畅15DEFG 7 畅1 ± 0 苘畅06F 44畅8 ± 0 k畅15EF
200 墘~ 220 1 舷畅68 ± 0 排畅172G 488 妹畅70 ± 40FG 6 灋畅66 ± 0 敂畅33DEFG 6 畅6 ± 0 苘畅15G 44畅8 ± 0 k畅33EF
220 墘~ 240 1 舷畅63 ± 0 排畅140G 381 妹畅53 ± 31G 6 灋畅17 ± 0 敂畅41EFG   6 畅4 ± 0 苘畅06GH 43畅4 ± 0 k畅38FG
240 墘~ 260 1 舷畅48 ± 0 排畅083G 327 妹畅69 ± 3GH 5 灋畅49 ± 0 敂畅29EFG   6 畅4 ± 0 苘畅00GH 42畅0 ± 0 k畅40GH
260 墘~ 280 1 舷畅45 ± 0 排畅710G 100 妹畅79 ± 11H 4 灋畅79 ± 0 敂畅41FG 6 畅1 ± 0 苘畅06H 42畅0 ± 0 k畅53GH
280 墘~ 300 1 舷畅09 ± 0 排畅130G 119 妹畅78 ± 16H 3 灋畅66 ± 0 敂畅33G 6 畅1 ± 0 苘畅00H 40畅6 ± 0 k畅63H
    倡 微生物量指细菌 、真菌和放线菌的总和 。
   表 2是采用 3m 根管种植
苜蓿 1 年后在盛花期开管取
样 ,对不同层次根系生物量 、微
生物量 、脲酶活性 、有机质及碱
解氮含量的分析结果 ,表明所
有测定项目皆随土深呈垂直递
减的“T”型分布 。其中干物质
量 、微生物量 、脲酶量主要分
布在 0 ~ 60cm 处 ,但有机质与
碱解氮却近于均匀分布在整个
表 3  苜蓿根干物质量 、土壤微生物量 、脲酶活性 、
有机质 、碱解氮垂直分布的相关测定
Tab .3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摧s correlation to alfalfa摧s root weight ,soil
microbe amount ,urease activity ,organic matter and alkaline hydrolysis N
相关项目 根干物质量 微生物量 脲酶活性 有机质含量 碱解氮
Relevant project Root dry weight Microbe amount Urease activity Organic matter Alkaline hydrolysis N
根干物质量 - 0 枛畅854 倡 倡 0 栽畅994 倡 倡 0 畅930 倡 倡 0 d畅949 倡 倡
微 生 物 量 0 X畅854 倡 倡 - 0 栽畅851 倡 倡 0 畅976 倡 倡 0 d畅962 倡 倡
脲 酶 活 性 0 X畅994 倡 倡 0 枛畅851 倡 倡 - 0 畅931 倡 倡 0 d畅945 倡 倡
有机质含量 0 X畅930 倡 倡 0 枛畅976 倡 倡 0 栽畅931 倡 倡 - 0 d畅990 倡 倡
碱 解 氮 0 X畅949 倡 倡 0 枛畅962 倡 倡 0 栽畅945 倡 倡 0 畅990 倡 倡 -
    倡 倡 表示极显著相关 。
300cm 土层中 。表明种植 1年后苜蓿根系可在深层大量积累有机质及 N 素肥力 ,起到深层施肥的效果 。 5
个观察指标垂直分布的相关测定(表 3)表明 ,苜蓿根干物质量 、微生物量 、脲酶活性 、土壤有机质及碱解氮含
量的垂直分布之间均存在密切正相关关系 ,使土壤肥力因素结成网络状的依存互促联系 ,这对土壤有机肥
力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 。
3  小结与讨论
   不同豆科牧草在不同生育时期根际土壤脲酶活性数量不同 ,这与当时的气温及作物生长的繁茂程度有
关 ,苗期根小 ,气温低 ,土壤脲酶活性数量低 ,随着生育期的后延 ,气温与作物根系生物量的增强 ,土壤脲酶
活性数量亦随之明显增加 。熟土地种植各种豆科牧草 ,根际土壤脲酶活性都显著高于生土地 ,表明土壤脲
酶活性与土壤肥力累积过程有关 。土壤脲酶活性高低是土壤肥力形成的重要指标 。土壤脲酶活性的垂直
分布是随土壤剖面深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 。草木樨 、苜蓿等多年生深根牧草作物起着固定和网络根区土壤
的作用 ,强大的深层根系有利于土壤深层养分的积累 ,起到深层施肥的作用 ,是加快生土熟化的有效措施 。
通过豆科牧草苜蓿 0 ~ 300cm土壤垂直层次根系生物量 、脲酶活性 、微生物 、有机质 、碱解氮的相关分析表
明 ,豆科牧草根系生物量与土壤有机肥力形成的各种因素关系密切 。该结果为黄土高原旱作地区传统的苜
蓿小麦轮作 、培肥土壤提供了理论依据 。
参  考  文  献 h
1   沣刘   京 ,常庆瑞 ,寇宝平 ,等 .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壤资源及其改良利用 .水土保持学报 ,2002 ,16(5) :97 ~ 100
2   沣张发旺 ,韩占涛 .矿区地表破坏的土地资源利用研究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 ,2002 ,18(4) :51 ~ 53
3   沣刘更另 ,李绪花 ,秦道珠 .长期施用硫酸盐肥料对土壤性质和水稻生长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 ,1989 ,22(3) :50 ~ 57
4   沣牛书丽 ,蒋高明 .豆科植物在中国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及其生理生态研究 .植物学通报 ,2004 ,21(1) :9 ~ 18
5   沣宿庆瑞 .人工种草改良利用退化草地的试验研究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1998 ,14(2) :114 ~ 116
6   沣Richardson B .Z畅Reclamation in the intermountain rocky mountain region .Design of Non唱impounding Mine Waste Dumps .New York :Amer唱
ica Institute of Mining ,Metallurgical ,and Petroleum Engineers ,1985 .177 ~ 192
第 1 媼期 杜天庆等 :豆科牧草根际土壤脲酶活性的研究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