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第 19卷 第 1期
2003年 3月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Journal of Fujian No rmal Univ ersity ( Natural Science)
Vo l. 19 No. 1
Ma r. 2003
文章编号: 1000-5277( 2003) 01-0086-05
4种鳞毛蕨科植物中总酚含量的分析
陈炳华 , 李淑慧 , 林菊霞 , 庄惠如
(福建师范大学生物工程学院 , 福建 福州 350007)
摘要: 对 4种鳞毛蕨科常见植物中酚类物质进行了分析及含量测定 . 样品经乙醇—三氯乙酸的混合液提
取 , 以 Fo lin-酚法于波长 500 nm下测定 , 以没食子酸为标准计算样品中总酚物质的含量 .结果表明 4种鳞毛
蕨科植物中的总酚含量较高 ,以 Fo lin-酚法测定蕨类植物中酚类物质的含量是可行的 ,且在 90 min内显色稳
定性好 , 平均回归率为 112. 85± 3. 45% , 基本符合实验的要求 .
关键词: 鳞毛蕨科 ; 总酚 ; 含量分析 ; Folin-酚法
中图分类号: Q946 文献标识码: A
据统计 , 我国现有蕨类植物约有 2600种 , 其中可供药用的 300余种 [1, 2 ] ,产于全国各地 . 福建省蕨
类植物资源十分丰富 , 多达 400余种 , 已知可供药用的有 90多种 [ 3] , 占全省总数的 22. 5% , 其中一些
种已列入国家药典 , 如问荆 ( Equisetum arvense )、 瓦韦 ( Lepisorus thunbergianus )、 石韦 ( Pyrrosia
l ingua)、 贯众 (Cyrtomium fortunei )、 狗脊 (Woodwardia japonica )、 海金沙 ( Lygodium japonicum )
等 . 不过 , 民间以蕨类植物入药的种类则更为广泛 . 现代研究及实践表明 , 药用蕨类植物有通淋利尿、
行气活血、消肿散淤、 滋补、 抗肿瘤、 抑菌及治皮肤病等多种功效 [1 ] , 但蕨类植物的真正药用价值 , 目
前远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利用 . 蕨类植物以全草或根茎入药 ,含有多种化学成分 [4 ] ,其中酚类化合物是
药用活性成分之一 [2 ] . 据报道 30余种鳞毛蕨属 (Dryopteris ) 植物几乎均含有丁酰基间苯三酚衍生物 ,
如绵马酚、白绵马素、绵马酸等 ,表明这类化合物是鳞毛蕨属的特征性成分 [5 ] . 作者对福建省鳞毛蕨科
( Dry opteridaceace) 4种常见蕨类植物中酚类物质的含量进行分析 ,并探讨酚类物质含量高低与抑菌能
力的关系 .
1 材料及方法
1. 1 试剂和材料
1. 1. 1 试剂: Folin-酚试剂 [6 ] .
( 1) FolinⅠ 试剂: ① 4% Na2CO3溶液 ,② 0. 2 mo l /L的 NaOH溶液 ,③ 1%的 CuSO4· 5H2O溶液 ,
④ 2%酒石酸钠 . ①②等体积混合配成碳酸钠—氢氧化钠溶液 , ③④等体积混合配成硫酸铜—酒石酸钠
溶液 . 碳酸钠—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酒石酸钠溶液以 50∶ 1比例混合 , 制成的试剂为 FolinⅠ 试
剂 . 现配现用 .
( 2) FolinⅡ试剂: 将① 50gNa2WO4· 2H2O、 ② 12. 5gNa2MO4· 2H2O、 ③ 350 m L蒸馏水、 ④ 85%
H3 PO4 25 mL、⑤ 50 mL浓 HCl均置于磨口洄流装置中 ,用文火洄流 10 h (洄流过程中不能使液体沸腾 ,
只能维持在缓慢冒气泡阶段 )后 , 再往装置中加入⑥ 87. 4 g Li2 SO4、 ⑦ 25 mL蒸馏水、 ⑧数滴液溴 , 沸
作者简介: 陈炳华 ( 1970— ) , 男 , 福建长汀人 , 讲师 .
基金项目: 福建省教委基金资助项目 ( JB98020)
收稿日期: 2002- 03- 11
腾 15 min,以除去过量的溴 ,最后冷却 ,即为 Fo linⅡ试剂 .用 0. 1 mol /LNaOH标定 ,计算出 Folin-酚Ⅱ
的浓度 ,并将 Folin-酚Ⅱ试剂稀释为 1 mol /L.用棕色试剂瓶保存 ,贴上标签 ,贮于冰箱内可长期保存 .
100μg /mL没食子酸 , 4-氨基安替比林—铁氰化钾试剂 (甲液: 2% 4-氨基安替比林乙醇液 ,乙液:
8%铁氰化钾溶液 ) , 2% 4-氨基安替比林乙醇溶液 , 8%铁氰化钾溶液 , 2%铁氰化钾 , 2% FeCl3乙醇溶
液 .
1. 1. 2 材料: 材料来源见表 1 , 采集后将样品洗净 , 分叶、 根状茎 , 分别切碎 , 80℃烘干 . 粉碎 , 过
80目筛 , 备用 .
表 1 4种鳞毛蕨科植物的采集地及时间
属 种 采集地 时间 实验部分
复叶耳蕨属
(Arachniodes)
刺头复叶耳蕨
( A . ex ilis)
福州高盖山
福清灵石山
春季
春季
叶 、 根状茎
叶 、 根状茎
鳞毛蕨属
(Dryopteris)
阔鳞鳞毛蕨
(D . champion )
福州鼓山
福州高盖山
秋季
根状茎
春季
叶 、 根状茎
异鳞鳞毛蕨
(D . varia )
福州鼓山
福州高盖山
秋季
春季
根状茎
叶 、 根状茎
黑足鳞毛蕨
(D . f uscipes)
福清灵石山 春季 叶 、 根状茎
1. 2 方法
1. 2. 1 蕨类中酚类和黄酮类化合物的检识 [7 ]: 取 10 g样品 , 分别用乙醚、乙醇提取制备供试液 , 用纸
片斑点法检识 .
酚类化合物和鞣质的检识: ( 1) 4-氨基安替比林—铁氰化钾试剂反应 ; ( 2) FeCl3—铁氰化钾反应 ;
( 3) FeCl3乙醇溶液 .
黄酮类化合物的检识: ( 1) AlCl3乙醇溶液 ; ( 2) HCl+ 镁粉 ; ( 3) HCl+ 锌粒 .
1. 2. 2 酚类物质测定的原理: 酚类物质在碱性条件下可和 Folin-酚试剂中的磷钨酸和钼酸反应生成钨
蓝和钼蓝化合物 , 该物质在波长 500 nm处有最大光吸收 , 其吸光度的大小与酚类物质的含量成正比 ,
可通过测定吸光度的大小来计算蕨类植物中的酚类物质含量 [7 ] .
1. 2. 3 标准曲线的制备 [8 ]: 取 12根干燥试管 (分为 A、 B) ,精确吸取 100μg /mL的没食子酸 0. 1、 0. 2、
0. 4、 0. 6、 0. 8、 1. 0 m L于 A、 B两组试管中 , 然后用蒸馏水补足 1 mL. 另取 1根干燥试管加 1mL蒸
馏水作对照 ( CK) . 分别加入 5 mL Folin-酚试剂Ⅰ , 于 25℃水浴中 10 min, 后加入 0. 5 mL Fo lin-酚
试剂Ⅱ , 立即混匀 , 再于 25℃水浴中放置 30 min , 于 500 nm处测样品的吸光度 . 测得结果用最小二
乘法作线性回归 , 得方程: Y= 1. 40× 10- 3X - 3. 30× 10- 3 , 其线性范围为 0. 016- 0. 14μg, 线性关系
V= 0. 9939. 以没食子酸的含量表示样品中总酚物质的含量 .
1. 2. 4 样品处理: ( 1)乙醇—三氯乙酸提取法: 称取样品 0. 25 g ,加入 10 mL95%乙醇和 1 mL10%三
氯乙酸液体于研钵中匀浆 , 再用 10%三氯乙酸定容至 25 mL, 静置 0. 5 h后 , 过滤 , 待测 . ( 2)乙醇提
取法: 称取 5. 01 g样品 , 置于洄流装置中 , 加 85%乙醇 110 mL, 80℃水浴中洄流 3 h, 冷却后过滤 ,
定容至 100 mL待测 . ( 3) 水提取法: 称取 5. 02 g样品 , 置于具塞锥形瓶中 , 加蒸馏水 110 mL, 置于
80℃水浴中 3 h, 冷却后过滤 , 定容至 100 mL待测 .
1. 2. 5 样液测定: 精确吸取滤液 0. 2 mL, 用溶液 (乙醇∶三氯乙酸= 2∶ 3配制 ) 定容至 10 mL. 取
1 mL样液加入 5 mL Folin-酚Ⅰ试剂 ,在 25℃水浴中放置 10 min,再加入 0. 5 m L Folin-酚Ⅱ试剂 , 在
25℃水浴 30 min, 每一样液做两管 ,以确保实验的准确 , 另取一管加 1 mL定容液做对照管 ; 依同样步
骤加入 FolinⅠ 、 FolinⅡ试剂 , 用对照管调零 , 测样液的吸光度 , 从回归方程中求得 1 m L样液中酚类
的含量 (μg ) . 再进一步计算出 1g样品中酚类物质的含量 (% ) .
1. 2. 6 计算结果: 1 g样品中酚类物质的含量 (% ) = [ (a v1 v3 ) /(v 2 w ) ]× 10- 6× 100, a为样
87 第 1期 陈炳华等: 4种鳞毛蕨科植物中总酚含量的分析
液中酚类的含量 (μg /mL) , v 1为样品粉末定容后的体积 ( mL) , v2为量取的滤液体积 ( mL) , v 3为将
v 2滤液定容后的体积 ( mL) , w为称样量 ( g ) .
2 结果与分析
2. 1 酚类和黄酮类化合物的检识
酚类和黄酮类化合物的检识结果见表 2.
表 2 4种蕨类植物乙醇提取液的检识
试剂与反应 结 果
1% FeCl3 显蓝紫色
FeCl3—铁氰化钾 显蓝色斑点
4-氨基替比林—铁氰化钾 橙红色
1% AlCl3 不显黄色 ( UV下无荧光 )
Mg+ HCl 无明显颜色变化
Zn+ HCl 无明显颜色变化
从表 2表明 , 4种蕨类植物乙醇提取溶液中有明显的酚类物质显色反应 ,而未见明显的黄酮类化合
物的颜色反应 , 可见 , 这 4种蕨类植物中均含有酚类 , 黄酮类物质未检出 .
2. 2 3种溶剂提取的总酚含量测定结果的比较
表 3 3种提取溶剂总酚含量测定的比较 % · DW
材 料 乙醇—三氯乙酸液 乙醇液 水提液
阔鳞鳞毛蕨 21. 22 3. 41 4. 65
从表 3可知 , 分别用 3种溶剂提取阔鳞鳞毛蕨根茎的酚类物质 , 其总酚含量高低依次为乙醇—三
氯乙酸液、 水提液、 乙醇液 , 其中以乙醇—三氯乙酸液提取液中的含量明显高于其他两种溶剂提取液 .
由此可见 , 用乙醇—三氯乙酸液提取蕨类植物中总酚较为合适 , 而其他两种提取溶剂仅提取其中部分
的酚类物质 .
2. 3 显色稳定性实验
对不同样品及没食子酸标样 , 随着放置时间的推移 , 定时测定其吸收度 , 后统计分析结果 (见表
4) .
表 4 显色稳定性 (吸光度 ) 的试验结果
时间 /min 30 75 90 105
阔鳞鳞毛蕨 (根状茎 ) 0. 084 0. 080 0. 086 0. 086
异鳞鳞毛蕨 (根状茎 ) 0. 075 0. 074 0. 070 0. 076
没食子酸 (标样 ) 0. 140 0. 138 0. 139 0. 143
从表 4可知 , 实验结果经方差分析均无显著差异 ( P < 0. 05) , 表明两种材料中的酚类物质的显色
稳定性良好 .
2. 4 加标回收实验
以秋季采阔鳞鳞毛蕨的根状茎为材料 , 在用乙醇—三氯乙酸液提取的样液中加适量标准液 , 按前
述操作进行 , 测吸光度 , 得出总酚的含量 . 以加标测得的量减去原样的量 , 除以加标量 , 计算回归率 ,
其结果见表 5.
88 福 建 师 范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2003年
表 5 加标回收试验结果
样 品 样液 /m L 没食子酸 /μg 加水 /m L 测得酚量 /μg 回收率 /% 平均回收率 /%
阔鳞鳞毛蕨 / 20 0. 8 20. 93 /
0. 3 20 0. 5 34. 50 109. 4% 112. 85± 3. 45%
0. 3 / 0. 7 11. 64
0. 4 20 0. 4 36. 29 114. 3%
0. 4 / 0. 6 12. 36
表 5表明 , 此操作方法平均回收率为 112. 85% , 基本符合实验的要求 .
2. 5 4种蕨类植物不同部位中总酚含量
表 6 4种蕨类总酚含量 %· DW
种 名 阔鳞鳞毛蕨 异鳞鳞毛蕨 黑足鳞毛蕨 刺头复叶耳蕨
实验部分 叶 根状茎 叶 根状茎 叶 根状茎 叶 根状茎
春季采 9. 43 11. 07 9 10. 12 6. 48 5. 95 24. 39 12. 11
秋季采 / 21. 22 / 10. 77 / / / /
从表 6可知 , 鳞毛蕨属 3种植物中以阔鳞鳞毛蕨中的总酚含量最高 , 且根状茎高于叶 . 异鳞鳞毛
蕨的含量次之 , 根状茎较高 . 而黑足鳞毛蕨的含量最低 , 且叶略高于根状茎 , 与前两者不同 . 耳蕨属
的刺头复叶耳蕨总酚含量 , 其叶是根状茎的一倍 . 从采集时间看 , 秋季采的阔鳞鳞毛蕨中总酚含量比
春季采集的高一倍 , 异鳞鳞毛蕨则略高 . 这与蕨类药用植物采收期夏秋季节相吻合 .
3 讨论
( 1) 实验结果表明 4种鳞毛蕨科植物的不同部位中的总酚含量均有所不同 , 且含量均较高 , 尤以
秋季采的阔鳞鳞毛蕨的根状茎和刺头复叶耳蕨的叶为高 .不过 , Folin-酚法测定总酚含量时干扰成分较
多 , 往往也使测定的含量偏高 . 表明蕨类植物中总酚含量在种与种之间 , 同种不同部位之间都有差别 .
( 2) 异鳞鳞毛蕨、 阔鳞鳞毛蕨和刺头复叶耳蕨的根状茎醇提液对枯草杆菌、 八叠球菌、 金黄葡萄
球菌及大肠杆菌均有较强的抑菌活性 ,有明显的天然抗菌物质存在 [ 9 ] ,而本文对其酚类物质的含量测定
表明上述三种鳞毛蕨中含量相近且较高 , 表明高含量酚类物质与其植物体的抑菌作用可能存在一定的
相关性 . 我省鳞毛蕨属植物有 5属 49种 [3 ] , 若是深入进行其酚类物质的对比研究 , 将为药用价值的挖
掘提供科学依据 .
( 3) 从稳定性实验及回收实验可看出蕨类中酚类的含量具有明显的稳定性 . 而且从实验的过程及
结果可以得出用 Folin-酚法测蕨类植物中酚类含量的是可行的 . 此方法仪器要求不高 , 操作简便快速 .
参考文献:
[ 1] 武素功 . 蕨类植物的用途 [ J]. 植物杂志 , 1991 ( 2): 22- 23.
[ 2] 徐冬英 . 药用蕨类植物的研究进展 [ J]. 中医药信息 , 1997 ( 4): 20- 21.
[ 3] 福建植物志编写组 . 福建植物志 (第一卷 ) [ M ]. 福州: 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91. 5- 264.
[ 4] 杨凤清 , 陆静梅 . 蕨及其药用价值 [ J]. 中国野生植物 , 1992 ( 2): 31- 32.
[ 5] 周荣汉 . 药用植物化学分类学 [M ].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88. 64- 66.
[ 6] 张龙翔 , 张庭芳 , 李令媛 . 生化实验方法和技术 [ M ].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 1981. 165- 166.
[ 7] 姚新生 . 天然药物化学 (第三版 ) [M ].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 2001. 175- 176.
[ 8] 鞠志国 , 朱广廉 , 曹宗巽 . 梨果中酚类物质的分布与含量测定 [ J]. 植物生理学报 , 1988, 14 ( 4): 355- 361.
[ 9] 庄惠如 , 卢海声 , 朱锦懋 , 等 . 药用蕨类水提液和醇提液平板抑菌试验初报 [ 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
版 ) , 2000, 16 ( 3): 83- 86.
89 第 1期 陈炳华等: 4种鳞毛蕨科植物中总酚含量的分析
Analysis of Total Phenolics Content in the Four Plants of Dryopteridaceae
CHEN Bing-hua, LI Shu-hui, LIN Ju-xia, ZHUANG Hui-ru
(Bioengineering College ,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 Fuzhou 350007, China )
Abstract: Analysis o f phenolics and i ts content in the four common plants of Dryopteridaceae was
conducted. Ex tracted by EtO H- TCA solv ent , phenolics quanti tated by Folin-pheno l reagent at
500nm. The gallic acid was used as a standa rd compound. The resul ts show ed the contain of to tal
phenolics in the four plants of Dryopteridaceae were higher, and Folin-pheno l method w as sui table fo r
content analysis of to tal pheno lics in fern. The stabi li ty of produced colo r w ere good in 90 minutes,
the recovery was 112. 85+ 3. 45% .
Key words: Dryopteridaceae; to tal pheno lics; content analy sis; Folin-phenol method
(责任编辑 余 望 )
(上接第 80页 )
Studies on the Floristic Component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injiang Yuan Natural Reserve , Fujian Province
LIU Jian-qiu, CHEN Bing-hua, FANG Yu-lin, LIN Wen-qun , LIU Yu-mei , SU Yan-ping
(Bioengineering College ,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 Fuzhou 350007, China )
Abstract: There a re 1078 species ( including varieties) o f vascular plants w hich belong to 635 gen-
era and 168 fami lies in the Minjiang Yuan region. The flo ra is rich in plant species old origin, numer-
ous ra re and endangered species, the t ropical elements are dominant. They are chiefly Pantropic,
Tropical Asia, Old World Tropics. Nor th Temperate region elements and Eastern Asia are also rela-
tiv e high. In this present paper the f loristic af fini ties o f the a rea wi th o thers has been also analysed.
Key words: Minjiang Yuan Na tural Reserv e; f lo ra; geog raphical composi tion
(责任编辑 余 望 )
90 福 建 师 范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