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土沉香(瑞香科)的地理分布研究



全 文 :土沉香(瑞香科)的地理分布研究
李林海1,寿海洋2,马清温1* (1.北京自然博物馆,北京 100050;2.中国科学院上海辰山植物科学研究中心,上海 201602)
摘要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标本馆的标本信息以及实地调查对土沉香的地理分布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我国土沉香主要分布
于广东、广西、海南、云南、香港及澳门等地。此外,在台湾、福建和四川金沙江干热河谷等地区也有部分的人工栽培。目前导致土沉香
濒危的主要原因在于长期以来人们对野生大树的掠夺性采伐,导致土沉香母树的不断减少,从而使其种群更新难以顺利地进行。因此,
要对土沉香的资源状况进行研究,为土沉香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土沉香(A. sinensis (Lour.)Spreng);瑞香科;地理分布
中图分类号 S573 + . 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 -6611(2012)17 -09254 -03
Distribution of Aquilaria sinensis (Thymelaeaceae)
LI Lin-hai et al (Beijing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Beijing 100050)
Absract According to the literature retrieval,the specimens and field investigation,the distribution of Aquilaria sinensis (Lour.)Spreng. was an-
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 sinensis was mainly distributed in Guangdong,Guangxi,Hainan,Yunnan,Hong Kong and Macao. Moreover,it
was also cultivated in Taiwan,Fujian and the dry-hot valley in Jinsha River of Sichuan Province. But due to the long-term predatory extraction,the
A. sinensis is in the danger of extinction,its seed trees are disappearing,which makes it even harder to update the populations. Thus,the investiga-
tion of A. sinensis resources can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it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Key words Aquilaria sinensis (Lour.)spreng;Thymelaeaceae;Geographic distribution
基金项目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萌芽项目,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
保护项目(林计发[2009]94 号)。
作者简介 李林海(1977 -) ,男,山东惠民人,助理研究员,博士研究
生,研究方向: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E-mail:lilinhai1977
@ sina. com。* 通讯作者,研究员,博士,从事植物学科研与
科普教育工作,E-mail:maqwdd@ 163. com。
收稿日期 2012-04-01
沉香(LIGNUM AQUILARIAE RESINATUM)是珍贵的天
然香料和药材,据说香港就因集中转运沉香而得名[1],而台
湾和海南的天然沉香质量最负盛名[7]。沉香来自于瑞香科
沉香属(Aquilaria)植物。全球沉香属植物共 15种,主要分布
于东南亚热带和亚热带地区[2]。我国沉香属植物有 2种,即
土沉香(A. sinensis (Lour.)Spreng.)和云南沉香(A. yun-
nanensis S. C. Huang)[3]。云南沉香的果皮干时皱缩,被黄灰
色毛,种子卵形,密被锈色绢毛,先端钝,基部附属体与种子
等长,与土沉香较易区别[4]。土沉香为我国特有的珍贵药用
植物[5 -6],是我国沉香药材的重要来源,主要分布于广东省
东南部、西南部、中部以南地区和海南等地;云南、广西、福
建、台湾等省区亦有分布。
土沉香以其含树脂的木材入药,是国产中药沉香的正品
来源。人们长期对沉香制品的获取,致使土沉香的野生资源
遭受重大破坏。1987年土沉香被列为国家珍稀濒危保护植
物[8];1999年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 2 级重点保护野生植
物;《2000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受威胁植物红色名录》(2000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Plants)把土沉香列为易危植物。
目前有关土沉香的调查多是区域性的小范围研究,或在植被
调查过程中被提及过[9 -15],而文献资料中对土沉香分布地点
的描述也有差异,特别是在台湾是否有土沉香的野生分布等
问题上存在较大分歧,未能很好地反映该植物的真实分布情
况。笔者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标本馆的腊叶标本信息,以及
实地踏查和访问调查等方法,对土沉香的分布范围进行分
析,以期为了解土沉香资源状况和合理选择人工种植区域提
供便利,为土沉香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1 土沉香的地理分布的调查方法
1. 1 腊叶标本分析 通过 CVH 中国数字植物标本馆(ht-
tp:/ /www. cvh. org. cn /) ,对我国 24 个大型标本馆的土沉香
腊叶标本进行了调查,数字标本馆名称和腊叶标本数量信息
详见表 1。而且,笔者还对北京林业大学森林植物标本室
(BJFC)、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标本馆(PE)、中科院华南植
物园标本馆(IBSC)、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植物标本室
(SYS)和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标本馆(KUN)等标本
馆进行了实地查阅,力求标本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标本上记录的采集地点准确到县级市,以该县(市)政府
所在地为准,旧地名均与中国地名网(http:/ /www. cgn. ac.
cn /)进行核准,如有改动,均以现名为准。
1. 2 文献资料调查 在对广东惠东白盘珠自然保护区进行
芳香植物资源调查时发现,该地的土沉香贮量大,分布集中,
主要分布于海拔 800 m以下的平海半岛及山坡上[9]。土沉
香在郊野公园的低地风水林中也较常见。根据样方资料可
知,在常绿季雨林中,土沉香的群落重要值为 3. 8。深圳市七
娘山郊野公园也发现有土沉香,其海拔范围为 20 ~ 700 m,但
多为幼树[13]。云南省西盟佤族自治县有野生土沉香近 2 000
hm2,主要分布在勐梭镇、中课乡和翁嘎科乡[15]。
2006年 11月 21日《新东莞》报道,在东莞市清溪镇铁场
发现了占地面积约 1平方公里的天然土沉香林,现存土沉香
1万余株,其中株龄 200年左右、胸径 65 cm以上的古树有 2
株,100年以上的大树约有 100 株,50 年以上大树约 400 株,
低于 100年的中龄树有 2 000 余株,小、幼树苗有 1 万株以
上。据华南农业大学李秉涛教授、东莞市城管局张常路博士
等专家初步调查,证实这里是原生群落的一个分布中心。
查阅地方植物志、药用植物志、资源植物志和植物名录
等也是分析土沉香分布的重要方法。笔者主要查阅了我国
东南、华南和西南等地区资料,并补充查阅了我国西南周边
责任编辑 石金友 责任校对 卢瑶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 of Anhui Agri. Sci. 2012,40(17):9254 - 9256
DOI:10.13989/j.cnki.0517-6611.2012.17.101
国家和地方的植物志,包括《南洋植物志》(1919)、《南沙群
岛及其邻近岛屿植物志》(1996)、《Flora van Nederlandsch In-
die》(1855)、《Flora of kwangtung and Hongkong (China)》
(1868)、《Forest Flora of British Burma》(1877)、《Flora of
British India》(1890)、《Flora of the Malay Peninsula》(1922)、
《Commentary on Loureiro 's Flora Cochinchinensis》(1935)、
《Flore Generale de L Indo - Chine Tome Cinquieme》(1943)、
《Flora Malesiana》(1960)、《Flore du Cambodge du Laos et du
Vietnam》(1964)、《Tree flora of Malaya》(1973)、《Concise Flo-
ra of Singapore Gymnospermse and Dicotyledons》(1990)、《Flora
of Assam》(1991)、《Flora of Thailand》(1997)等。根据文献记
载,对土沉香分布地点进行了汇总整理。
表 1 标本馆及标本数量信息
馆代码 标本馆全称 标本馆所在地 数量
BJFC 北京林业大学森林植物标本室 北京 1
CANT 华南农业大学林学系树木标本室 广东省广州市 4
CDBI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植物标本室 四川省成都市 1
CDCM 成都中医药大学中药博物馆 四川省成都市 10
FNU 福建师范大学生物系植物标本室 福建省福州市 3
FUS 复旦大学生物系植物标本室 上海 2
HIB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标本馆 湖北省武汉市 4
HITBC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标本馆 云南省西双版纳州 6
IBK 广西植物标本馆 广西省桂林市 18
IBSC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标本馆 广东省广州市 54
KUN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标本馆 云南省昆明市 13
LBG 中国科学院庐山植物园标本馆 江西省九江市 2
NAS 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标本室 江苏省南京市 13
NF 南京林业大学树木标本馆 江苏省南京市 2
NTUF 国立台湾大学森林环境资源学系植物标本馆 台湾省台北市 6
N 南京大学生物系植物标本室 江苏省南京市 1
PE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标本馆 北京 61
PYU 云南大学生态学与地植物学研究所蕨类植物标本室 云南省昆明市 4
SHNU 华东师范大学生物学系植物标本室 上海 3
SWCTU 西南师范大学生物系植物标本室 重庆 2
SYS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植物标本室 广东省中山市 27
SZ 四川大学生物系植物标本室 四川省成都市 63
WH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植物标本室 湖北省武汉市 2
WUK 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标本馆 陕西省咸阳市 3
查阅标本总数 305
1. 3 实地调查 除了标本调查和文献资料的查询外,笔者
对海南海口、云南景洪、勐海和勐腊,以及广东高明、深圳和
中山等地的 21个地点的土沉香进行了实地调查,并广泛听
取当地林业工作者对当地土沉香分布的介绍,再结合走访进
行核实,力求信息的准确性。
2 土沉香的地理分布汇总
综合腊叶标本信息和文献资料有关土沉香分布的信息,
结合实地踏查和电话访问结果,对土沉香的分布地点进行汇
总(表 2)。根据表 2中的信息,绘制出了土沉香的资源分布
图。由表 2和图 1 可知,在我国野生土沉香主要分布于广
东、广西、海南、云南、香港及澳门等地。此外,在台湾、福建
和四川金沙江干热河谷等地区有部分的人工栽培土沉香。
3 讨论
关于台湾是否有土沉香的野生分布,一直存在较大的分
表 2 土沉香地理分布汇总
编号 省份 土沉香分布县、市、区
1 福建省 福州市(▲)、诏安县(▲)、厦门市(▲)
2 广东省 博罗县、从化市、东莞市、电白县、恩平市、佛山市、高要市、高州市、广州市、海丰县、鹤山市、化州市、惠东县、惠州
市、廉江市、江门市、开平市、雷州市、龙门县、陆丰市、陆河县、茂名市、普宁市、清远市、饶平县、深圳市、五华县、信
宜市、徐闻县、阳春市、阳江市、云浮市、增城市、湛江市、肇庆市、中山市、珠海市、紫金县
3 广西壮族自治区 北流市、博白县、崇左市、东兴市、桂林市(▲)、合浦县、临桂县、灵山县、陆川县、南宁市(▲)、浦北县、新县
4 海南省 安定县、保亭县、昌江县、儋州市、东方市、乐东县、临高县、陵水县、琼海市、琼中县、三亚市、屯昌县、万宁市、文昌市
5 四川省 米易县(▲)、攀枝花市(▲)
6 云南省 景洪市(▲)、勐海县、勐腊县、双江县、西盟县
7 澳门特别行政区 澳门特别行政区
8 香港特别行政区 香港特别行政区
注:▲表示生境为栽培。
歧。资料显示,台湾省有土沉香的野生分布,包括《广东植物 志》、《新编中药志》、《中国高等植物图鉴》、《中国木材志》、
552940 卷 17 期 李林海等 土沉香(瑞香科)的地理分布研究
注:▲表示人工栽培。
图 1 土沉香的资源分布状况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林业卷》、《中国热带亚热带被子植物
花粉形》、《中国种子植物科属词典(第二版)》、《中药植物原
色图鉴》、《福建植物志》、《中国树木志》、《广东中药志》、《广
西植物志》、《中国木本植物种子》等均有记载。笔者查阅通
过《台湾植物志》、《台湾树木志》、《台湾木本植物图志》、《台
湾原生植物》、《台湾维管束植物简志》、《台湾维管束植物植
种名录(修订版)》、《树木学》等,却没有土沉香分布信息记
载。仅国立台湾大学森林学系标本馆(NTUF)有 6份土沉香
腊叶标本,也均不是采自台湾。目前在台湾有人工种植沉香
属植物的报道,如 A. crassna(宋细福《高经济农业———沉香
木现状与台湾繁殖之探讨》)、A. agallocha(姚荣鼐,1996)、A.
sinensis(黄显堂等,2008)等。因此,笔者更倾向于将台湾省
作为无土沉香野生分布,但有人工栽培的地区来对待。
最近研究结果显示,土沉香的小孢子发生和雄配子体发
育过程均能正常进行,无明显发育障碍,因此土沉香濒危的
主要原因与雄蕊发育无关[16]。在实地调查过程中发现,土
沉香营养生长、生殖生长等均能顺利完成,野生大树周围自
然更新的幼苗很多。由此表明,导致土沉香濒危的主要原因
不在其自身、环境等因素,而在于长期以来人们对野生大树
的掠夺性采伐,导致土沉香母树的不断减少,从而使其种群
更新难以顺利地进行。
参考文献
[1]付开聪,张绍云.云南土沉香资源保护与开发[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1999,28(6):37 -43.
[2]黄蜀琼.中国植物志52(1)[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289 -292.
[3]吴征镒.中国被子植物科属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590.
[4]黄蜀琼.中国瑞香科新分类群[J].云南植物研究,1985,7(3):277 -
291.
[5]傅立国,陈潭清,郎楷永,等.中国高等植物(七)[M].青岛:青岛出版
社,2001:514 -515.
[6]中国科学院北京植物研究所.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二册)[M].北京:
科学出版社,1972:948.
[7]李锦开,李振纪.中国木本药材与广东特产药材[M].北京:中国医药科
技出版社,1994:110.
[8]国家环境保护局,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
录(第一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1 -96.
[9]李烨,冯志坚,何庆峰,等.广东惠东白盘珠自然保护区芳香植物资源
[J].亚热带植物科学,2001,30(3):33 -36.
[10]张运宏,戴瑞坤,欧世坤.广东省烂柯山自然保护区野生观赏植物资
源调查[J].福建林业科技,2004,31(2):93 -96.
[11]陈里娥.梧桐山植物[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26.
[12]黄金国.广东大雾岭自然保护区珍稀濒危植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04,23(3):37 -39.
[13]邢福武.深圳市七娘山郊野公园植物资源与保护[M].北京:中国林业
出版社,2004:20 -26.
[14]王勇进,张寿洲,李勇,等.深圳市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区系特点
与分布状况[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3,24(1):63 -66.
[15]黄智慧.西盟县土沉香人工培育技术[J].林业调查规划,2006,31(6):
81 -84.
[16]寿海洋,马清温,刘頔,等.土沉香小孢子发生与雄配子体发育的细胞
学观察[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0,32(4):
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
92 -96.
(上接第 9230页)
度,在 14 ℃下用水浸种 40 min培养小根蒜种子的发芽速度
最快。另外,低于 20 ℃有利于种子发芽,高于 20 ℃以上不
利于发芽。
表 2 不同浸泡温度 40 min对小根蒜种子发芽率及发芽势的影响
浸泡温
度∥ ℃
发芽起
始日∥d
发芽高
峰日∥d
发芽
率∥%
发芽
势∥%
8 6 24 63. 3 bB 62. 1 bB
14 3 22 100. 0 aA 96. 9 aA
22 7 20 51. 1 cC 47. 7 cC
26 4 18 26. 7 dD 24. 4 dD
注:表中数据后同列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在 0. 05 水平上有差异(P <
0. 05) ,不同大写字母表示在 0. 01水平上有差异(P <0. 01)。
3. 2 讨论 小根蒜含有多种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对人体
大有益处,因此对其进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小
根蒜作为山野菜供人们食用也是极美的佳肴。小根蒜具有
广泛的适应性和生命力,可以在 8 ~ 26 ℃内萌发,该试验主
要是寻找一种能使其快速成长的方法,以满足作为山野菜供
人们食用的需求,给人们带来更多的益处。
参考文献
[1]姜晓莉,王淑玲.小根蒜的营养价值与开发利用[J].特种经济动植物,
2000(6):22.
[2]姜勇,王乃利,姚新生.中药薤白的研究进展[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
发,1999,12(5):74 -78.
[3]文冰,吕巡贤,程路明,等. 新疆两种野生葱浸提液对几种植物病原真
菌的抑制作用[J].中国生物防治,2001,17(4):170 -174.
[4]REES L P,MINNEY S F,PLUMMER N T,et al. Aquantitative assessment
of the anti-microbial activity of garlic(Allium sativum) [J]. World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 Biotechnology,1993,9(3):303 -307.
[5]陈锡雄.薤白抑菌作用的初步研究[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
版,2004,3(4):337 -340.
[6]张香美,刘焕云,王春霞,等.小根蒜抑菌作用的初步研究[J].安徽农
业科学,2005,33(9):1676 -1677.
[7]彭军鹏,乔艳秋,姚新生.得自小根蒜及薤中的几种含氮化合物[J].中
国药物化学杂志,1995,5(2):134 -138.
[8]谭可安,姜丽泰,陈光荣,等.薤白的临床疗效观察[J].白求恩医科大
学学报,1989,15(2):211 -212.
[9]贾江滨,许重远,罗景慧,等.大蒜中含硫氨基酸研究进展[J].中草药,
2000,31(6):468 -470.
[10]李向红,顾丽贞,张百舜,等.薤白提取物的抗氧化作用研究[J].中药
材,1994,17(11):34 -38.
[11]孟庆国,朱庆磊,邓淑娥,等.薤白水提物对羟自由基的清除作用[J].
潍坊医学院学报,1998,20(1):66 -67.
[12]姜晓燕,张卫民,王宝贵,等.天然食物小根蒜诱导 S180 细胞凋亡作用
的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2004,20(12):1473 -1474.
[13]陈海峰,王乃利,姚新生.小根蒜甾体皂苷类成分的分离鉴定及抗癌
活性[J].中国药物化学杂志,2005,15(3):142 -147.
6529 安徽农业科学 2012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