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滇西北兰科植物海拔分布格局



全 文 :第 32 卷 第 3 期 西 南 林 业 大 学 学 报 Vol. 32 No. 3
2012 年 6 月 JOURNAL OF SOU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 Jun. 2012
收稿日期:2011 - 12 - 03
基金项目:滇西北野生植物资源调查项目(物种 10—二—3—2)资助。
第 1 作者:刘洋(1986—) ,男,硕士生。研究方向:植物分类分布。E-mail:liuyang3860043@ 163. com。
通信作者:杜凡(1957—) ,男,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竹类和生物多样性。E-mail:kmdufan@ 163. com。
doi:10. 3969 / j. issn. 2095 - 1914. 2012. 03. 009
滇西北兰科植物海拔分布格局
刘 洋 杜 凡 李瑞年 李云琴 刘 娟
(西南林业大学林学院,云南 昆明 650224)
摘要:根据实际调查和整理相关文献资料,确定滇西北兰科植物 409 种,其分布的海拔范围为
650 ~ 4 700 m;并按 400 m划分海拔段,共 9 个梯度,分析其垂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滇西北兰科
植物的垂直分布格局呈“中间膨胀型”或“单峰型”,随着海拔升高,各海拔段兰科植物的数量依次
为 92、167、194、223、192、159、129、58、32 种,其中 1 051 ~ 3 000 m 海拔范围的物种多样性较高;相
邻海拔段兰科植物种类相似性系数较高,海拔段相隔越远,相似性系数越小;生活型以地生兰为主,
1 051 ~ 1 450 m海拔段附生兰种类较为丰富,1 851 ~ 3 450 m海拔段地生兰种类较为丰富,各海拔段
腐生兰种类较少;1 851 ~ 2 250 m海拔段区系成分最多,物种数为 223 种,占该区域兰科植物总数的
54. 52%;该区域的区系平衡点在海拔 2 115 m左右,生活型平衡点在海拔 2 050 m左右。
关键词:兰科植物;海拔梯度;生活型;区系平衡点;生活型平衡点
中图分类号:S718. 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 - 1914(2012)03 - 0040 - 07
Altitudinal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Orchid Plants
in Northwest of Yunnan Province
LIU Yang,DU Fan,LI Rui-nian,LI Yun-qin,LIU Juan
(College of Forestry,Sou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Kunming Yunnan 650224,China)
Abstract:According to field survey and related literature review,409 species from Orchidaceae family were
identified in the northwest of Yunnan Province. The analysis on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pattern showed that these
wild orchid plants were distributed between 650 - 4 700 m. 9 altitudinal gradient groups were divided if each group
covered 400 m elevation difference. It was revealed that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these wild orchid species
in the northwest of Yunnan represented as‘intermediate expandable’or‘single peak’types,along with the incre-
ment of elevation,the species number of wild orchid plants in each elevation group was 92,167,194,223,192,
159,129,58 and 32 species individually. The higher species diversity appeared between 1 051 m and 3 000 m in
elevation. There was a higher similarity coefficient of orchid species between the adjacent elevation groups. The
further in distance,the less was species similarity coefficient between the elevation groups. There were less sapro-
phytic orchid species in each elevation group. There were more epiphytic orchid species from 1 051 m to 1 450 m,
whereas there were more ground-living orchid species between 1 851 m and 3 450 m in elevation. There were 223
orchid species between 1 851 - 2 250 m,accounting for 54. 52% of the total orchid plant species in the area with
the most abundant flora component. The flora equilibrium point of this area was about at 2 120 m in elevation,and
the life form equilibrium point was around 2 050 m.
Key words:orchids;altitudinal gradient;life form;flora equilibrium point;life form equilibrium point
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丰富,被多个国际组织列为
全球生物多样性 25 个优先重点保护“热点地区”之
一[1],同时也是较多动植物的模式标本产地。兰科
是植物界的第二大科,约有 700 属,2. 0 万 ~ 3. 5 万
种[2 - 3],在系统演化上属于最进化的类群之一[4]。
我国有兰科植物 171 属 1 247 种以及许多亚种、变
种和变型 [2 - 5],云南有 135 属,764 种及 16 变种[6]。
兰科植物形态、习性变异多样,是被子植物中进化
程度最高的类群之一,它不仅对植物多样性演化和
区系地理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7],而且富有极
高的观赏价值和药用价值[8]。《野生动植物濒危物
种国际贸易公约》将世界所有兰科植物都列入其中
加以保护,占该公约应保护植物的 90%以上,是植
物保护中的“旗舰”类群(flag group)[9 - 10]。但过去
对于该区域的兰科植物专题研究还较为少见。植
物垂直分布格局是生物多样性研究的一个重要方
面,目前针对一个类群或一个科、属的植物种类沿
海拔变化分布规律的研究较为少见[11 - 12]。分析滇
西北兰科植物海拔垂直分布格局,对保护生态,合
理开发利用该地区兰科植物资源,具有极其重要的
意义。
1 调查区域概况
滇西北地处青藏高原与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
位于喜马拉雅山脉东部的横断山脉纵向岭谷区。
按照 2008 年 2 月云南省人民政府发布的《滇西北生
物多样性保护的若干意见》,本研究的“滇西北地
区”包括迪庆州的德钦、香格里拉、维西县,怒江州
的贡山、福贡、泸水、兰坪县,大理州的大理市和宾
川、剑川、鹤庆、洱源、云龙县,丽江市的古城区和玉
龙、宁蒗县,保山市的隆阳区和腾冲县,共 5 州市 18
县[13]。地处北纬 24°38 ~ 29°15,东经 98°05 ~
101°16,面积约 7. 98 万 km2,占云南全省面积的
20. 2%和全国面积的 0. 8%。
受青藏高原抬升和众多河流切割影响,区内著
名的怒江、澜沧江和金沙江等纵向岭谷相间分布,
形成地球上最壮观的“三江并流”自然景观;滇西北
最低海拔为保山市隆阳区怒江边 650 m,最高海拔
为德钦县梅里雪山“卡瓦博格”峰 6 740 m,相对高
差 6 090 m[13],拥有南亚热带至寒带等多种气候类
型,具有干热河谷稀疏灌草丛、常绿阔叶林、暖温性
针叶林、寒温性针叶林、山顶苔藓矮林、高山灌丛、
草甸等多种生境[14]。
2 调查方法
2. 1 野外调查
2006 年以来,先后多次在贡山、腾冲、隆阳、剑
川、大理、洱源、玉龙、古城、香格里拉、德钦等县进
行植物资源和植被调查;尤其是于 2010—2011 年,
重点对剑川、洱源、玉龙、古城、香格里拉 5 个县进行
外业调查。包括采集植物标本、记录标本信息、记
录所在地植被类型或生境类型,并开展植被样地调
查等。
2. 2 文献资料收集
主要 参 考《中 国 植 物 志》[3 - 5]《Flora of
China》[15]、《云南植物志》[6]、《中国兰花全书》[16]、
《高黎贡山植物》[17]、《横断山区维管植物》[18]、《西
藏植物志》[19]、《中国高等植物图鉴》[20]、《独龙江
地区植物》[21]、《云南野生兰花》[22]等。
2. 3 物种名录库建立
结合野外调查及相关文献资料,整理出研究区
域内野生兰科植物,并根据拉丁名、中文名、采集标
本信息等相关数据,核实物种接受名及异名,去掉
同种异名的名称,建立滇西北兰科植物名录库。
2. 4 植物区系划分
参照吴征镒、李锡文等[23 - 27]中国种子植物
属分布类型概念及范围,对种进行区系分析;在
中国特有分布类型中添加云南特有、滇西北特有
和狭域(县域)特有 3 个亚型。云南特有指仅分
布于云南的特有物种;滇西北特有指分布于滇西
北 18 个县(区)中 2 个或 2 个以上县(区)的特有
物种;狭域特有指仅分布于 1 个县(区)的特有
物种。
3 结果与分析
3. 1 新增种类
在本文确定的 409 种兰科植物中,上述相关文
献中未曾记录于滇西北,但经过标本鉴定后属于滇
西北新增加的种类有小叶石豆兰(Bulbophylum to-
kioi)、羽唇叉柱兰(Cheirostylis inabai)和凸孔坡参
(Habenaria acuifera)等。其中,据上述文献记载,小
叶石豆兰和羽唇叉柱兰仅分布于我国台湾省,凸孔
坡参在云南省仅分布于凤庆、漾濞、元谋,项目组分
别在洱源县、香格里拉县(虎跳峡)和丽江市古城区
金安乡采到标本,标本号分别为线 E25 - 030、线
YL70 - 43 和线 LG065 - 20。
14第 3 期 刘 洋等:滇西北兰科植物海拔分布格局
3. 2 存疑种
据《独龙江地区植物》[21]和《高黎贡山植物》
(下册)[17]记载,绿花安兰(Ania hookeriana)即绿花
带唇兰(Tainia hookeriana)、方唇羊耳蒜(Lilaris
glossula)在贡山有分布,但据《中国植物志》[3 - 5]、
《Flora of China》(volume 25)[15]和《云南植物志》[6]
记载,这 2 种在滇西北均未有分布。另外,据《独龙
江地区植物》[21]记载,独龙大苞兰(Sunipia dulon-
gensis)为贡山独龙江特有种,且为新种,但笔者未查
询到该种发表的相关文献,因而以上 3 种均未放入
最终名录库中。
3. 3 滇西北兰科植物种类组成
6 年来,实际采集兰科植物标本 485 号,据此鉴
定的 种 类 114 种,整 合 实 际 调 查 及 相 关 文
献[3 - 6、16 - 22]记载,确定滇西北兰科植物 88 属 409 种
(含 7 变种) ,分别占云南兰科植物 135 属 764 种 16
变种的 65. 2%、52. 4%,占中国兰科植物 194 属
1 388 种的 45. 4%、29. 5%,表明滇西北兰科植物具
有较高的丰富度。
3. 4 滇西北兰科植物多度的海拔梯度变化
滇西北最低海拔区(650 m)分布的兰科植物主
要有粉口兰(Pachystoma pubescens)、短瓣兰(Mono-
meria barbata)、小叶石豆兰、地宝兰(Geodorum den-
siflorum)等种类。本区兰科植物分布的最高海拔是
4 700 m,是我国兰科植物分布的最高海拔区域,仅
有广布红门兰(Orchis chusua)1 种,主要生于高山灌
丛、高山草甸或河滩草地上。可见,滇西北兰科植
物分布海拔范围较大,高差达 4 050 m。笔者曾分别
按 200、300、400 m为海拔区间统计过物种随海拔梯
度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这 3 个海拔段下,物种数
量沿海拔梯度变化的趋势基本一致。因此,本文最
终确定,在滇西北这样海拔高差极大的区域研究物
种的海拔梯度格局,其海拔梯度以 400 m 为宜。因
此本文中,兰科植物的海拔分布共分为 9 个段,各海
拔段兰科植物种类数量见表 1。
由表 1 可看出,滇西北兰科植物在第Ⅱ ~Ⅴ海
拔段分布的种类较多,在第Ⅱ海拔段有 167 种,第
Ⅲ海拔段有 194 种,第Ⅳ海拔段有 223 种,第Ⅴ海
拔段有 193 种,这说明这些海拔段是兰科植物集
中分布的区域,同时也是多数兰科植物生长最丰
茂的区域。
表 1 滇西北各海拔段兰科植物物种数量
海拔段 /m 属数
占滇西北
总属数
/%
占云南
总属数
/%
种数
占滇西
北总种
数 /%
占云南
总种数
/%
Ⅰ(650 ~ 1 050) 41 46. 59 30. 37 92 22. 49 11. 79
Ⅱ(1 051 ~ 1 450) 58 65. 91 42. 96 167 40. 83 21. 41
Ⅲ(1 451 ~ 1 850) 62 70. 50 45. 90 194 48. 60 25. 00
Ⅳ(1 851 ~ 2 250) 65 72. 70 47. 40 223 55. 60 28. 60
Ⅴ(2 251 ~ 2 650) 54 61. 40 40. 00 193 48. 10 24. 70
Ⅵ(2 651 ~ 3 000) 44 50. 00 32. 60 159 39. 90 20. 50
Ⅶ(3 001 ~ 3 450) 38 43. 20 28. 10 129 32. 20 16. 50
Ⅷ(3 451 ~ 3 850) 20 22. 70 14. 80 58 14. 50 7. 40
Ⅸ(3 851 ~ 4 700) 17 19. 30 12. 60 32 8. 00 4. 10
3. 5 滇西北兰科植物种沿海拔梯度的相似性指数
根据滇西北兰科植物的分布情况,分别计算不
同海拔段间兰科植物的物种相似性系数。物种相
似性系数采用 Jaccard 指数 Cj = j /(a + b - j)计算,
式中:a、b分别为海拔段 A、B的兰科植物种类数量;
j为 2 个海拔段之间共有的兰科植物种数[29]。计算
结果见表 2。
表 2 各海拔段物种相似性指数
海拔段 /m Ⅰ Ⅱ Ⅲ Ⅳ Ⅴ Ⅵ Ⅶ Ⅷ
Ⅱ(1 051 ~ 1 450)0. 58
Ⅲ(1 451 ~ 1 850)0. 28 0. 52
Ⅳ(1 851 ~ 2 250)0. 26 0. 42 0. 57
Ⅴ(2 251 ~ 2 650)0. 16 0. 27 0. 35 0. 56
Ⅵ(2 651 ~ 3 000)0. 07 0. 14 0. 20 0. 33 0. 53
Ⅶ(3 001 ~ 3 450)0. 04 0. 06 0. 09 0. 15 0. 29 0. 53
Ⅷ(3 451 ~ 3 850)0. 00 0. 01 0. 03 0. 01 0. 10 0. 21 0. 40
Ⅸ(3 851 ~ 4 700)0. 00 0. 00 0. 01 0. 01 0. 06 0. 25 0. 24 0. 60
结果表明,不同海拔之间兰科植物种类的相似
性系数不同,水热条件和植被状况的变化影响了兰
科植物的物种组成。相邻海拔段具有相似的生态
环境,兰科植物种类组成也相似,相似性系数高。
由于Ⅰ、Ⅱ海拔段是较多热带种的主要分布区域,
Ⅴ ~Ⅸ海拔段是较多温带种的主要分布区域,故相
似性系数最小的 2 个值 0. 00、0. 01,分别出现在Ⅰ
与Ⅷ和Ⅸ、Ⅱ与Ⅸ、Ⅱ与Ⅷ、Ⅲ与Ⅸ、Ⅳ与Ⅷ和Ⅸ;相
似性系数最大的 2 个值 0. 60、0. 58,分别出现在Ⅷ
与Ⅸ和Ⅰ与Ⅱ海拔段,说明该区域低海拔段(Ⅰ ~
Ⅱ)与高海拔段(Ⅷ ~Ⅸ)物种分别呈现出较强的热
带性和温带性,中海拔和中高海拔段(Ⅲ ~Ⅶ)呈现
出过渡性质。
24 西 南 林 业 大 学 学 报 第 32 卷
3. 6 滇西北兰科植物生态类型分布特点
3. 6. 1 生活型以地生兰为主 滇西北兰科植物生
活型多样,其中地生兰 242 种,附生兰 156 种,腐生
兰 11 种。腐生型包括硕距头蕊兰(Cephalanthera
calcarata)、裂唇虎舌兰(Epipogium aphyllum)、虎舌
兰(Epipogium roseum)、尖唇鸟巢兰(Neottia acumi-
nata)等 11 种,占滇西北兰科植物总数的 2. 69%;附
生型有石豆兰属(Bulbophyllum)、角盘兰属(Hermin-
ium)、鸢尾兰属(Oberonia)、贝母兰属(Coelogyne)、
短瓣兰属(Monomeria)、厚唇兰属(Epigeneium)等的
156 种,占滇西北兰科植物总种数的 38. 14%;地生
型包括凹舌兰属(Coelog)、兜被兰属(Neotti)、对叶
兰属 (Lister)、红 门 兰 属 (Orchis)、火 烧 兰 属
(Epipac)、杓兰属(Cyprip)等的 242 种,占滇西北兰
科植物总种数的 59. 17%。
3. 6. 2 生活型垂直分布格局及生活型平衡点 滇
西北不同生活型兰科植物的垂直分布存在较大差
异,见表 3。其中第Ⅳ ~Ⅶ海拔段的地生兰种类较
为丰富,Ⅱ ~Ⅳ海拔段附生兰种类较为丰富,各海
拔段腐生兰种类较少。
表 3 不同生活型兰科植物在各海拔段的分布
海拔段
/m
地生兰
/种
比例
%
附生兰
/种
比例
%
腐生兰
/种
比例
% 总种数
Ⅰ(650 ~ 1 050) 36 39. 13 55 59. 78 1 1. 09 92
Ⅱ(1 051 ~ 1 450) 66 39. 52 98 58. 68 3 1. 80 167
Ⅲ(1 451 ~ 1 850) 84 42. 26 108 55. 67 4 2. 06 194
Ⅳ(1 851 ~ 2 250) 113 50. 70 105 47. 10 5 2. 20 223
Ⅴ(2 251 ~ 2 650) 117 60. 60 68 35. 20 8 4. 10 193
Ⅵ(2 651 ~ 3 000) 117 73. 59 37 23. 27 5 3. 14 159
Ⅶ(3 001 ~ 3 450) 115 89. 10 10 7. 80 4 3. 10 129
Ⅷ(3 451 ~ 3 850) 55 94. 80 2 3. 40 1 1. 70 58
Ⅸ(3 851 ~ 4 700) 30 93. 80 1 3. 10 1 3. 10 32
表 3 表明,3 类生活型的兰科植物及总种数的
垂直梯度均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各
海拔段均有分布,第Ⅰ ~Ⅲ海拔段附生兰多于地生
兰,从第Ⅳ海拔段起,地生兰种类又大于附生兰,其
变化趋势与总种数基本一致。地生兰数量最大值
分别出现于第Ⅴ、Ⅵ海拔段,各为 117 种,均占滇西
北地生兰总种数的 48. 3%;附生兰数量最大值出现
于第Ⅲ海拔段,有 108 种,占滇西北附生兰总种数的
69. 2%。3 类生活型兰科植物数量海拔分布趋势见
图 1。
从图 1 可看出:总的趋势是,随海拔升高,附生
兰所占的比例呈显著下降趋势,这与附生兰生长需
要充足的光线和较大空气湿度,适合分布于低海拔
区域的生活习性比较一致,但是,随海拔上升地生
兰所占比例逐渐上升,这与地生兰大多生长在散射
光充足的林下,较附生兰生境广泛,适合分布于中
海拔的生态习性比较一致。进一步观察发现,地生
兰和附生兰种类数量,在海拔 2 050 m 附近有一个
交点,本文将其称为生活型平衡点,在该海拔点以
下,附生兰种类占主导地位,在该海拔点以上,地生
兰种类占主导地位。
地生兰与腐生兰不存在交点,附生兰与腐生兰
在 3 700 m左右以上完全重合,这主要是由于两者
在此海拔段以上,物种数量均较少的缘故。
3. 7 不同海拔段兰科植物区系成分
根据种的分布区域及海拔范围,参考吴征镒、
李锡文等[23 - 27]关于中国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
划分原则,将滇西北兰科植物种的地理成分划分为
10 个类型及 13 个变型,统计结果见表 4。
由表 4 可知,在滇西北 409 种兰科植物中,最多
的为中国特有分布及其变型,尤其是西南特有分布
的种类,主要分布于海拔 1 500 ~ 3 000 m,主要种类
有短距红门兰(Orchis brevicalcarata)、斑叶杓兰
(Cypripedium margaritaceum)、察瓦龙舌唇兰(Pla-
tanthera chiloglossa)、短距手参(Gymnadenia crassin-
ervis)、厚瓣玉凤花(Habenaria delavayi)等 143 种,占
总种数的 34. 96%。其次为热带亚洲分布及其变
型,主要以印度至马来西亚为分布中心,主要种类
有羽唇兰(Ornithochilus difformis)、狭叶耳唇兰(Oto-
chilus fuscus)、扁球羊耳蒜(Liparis elliptica)等 137
种,占总种数的 33. 45%;再次为东亚分布型中中国
至喜马拉雅分布的种类,主要种类有条瓣舌唇兰
(Platanthera stenanatha)、白鹤参(Platanthera latil-
abris)、二叶红门兰(Orchis diantha)等 77 种,占总种
数的 18. 83%。
34第 3 期 刘 洋等:滇西北兰科植物海拔分布格局
表 4 不同海拔段兰科植物种的区系成分 种
区系类型 全部
海拔段
Ⅰ Ⅱ Ⅲ Ⅳ Ⅴ Ⅵ Ⅶ Ⅷ Ⅸ
2 泛热带分布 1 1 1 1 1 0 0 0 0 0
4 - 1 热带亚洲、非洲和大洋洲间断分布 3 3 3 3 5 2 0 0 0 0
5 热带亚洲至热带大洋洲分布 5 4 4 3 0 0 0 0 0 0
6 热带亚洲至热带非洲分布 1 1 1 0 0 0 0 0 0 0
7 热带亚洲(印度 -马来西亚)分布 102 51 77 72 67 39 20 7 1 1
7 - 1 爪哇,喜马拉雅间断和华南、西南分布 2 1 2 1 1 0 0 0 0 0
7 - 2 热带印度至华南(尤其云南南部)分布 3 0 0 3 2 2 1 0 0 0
7 - 3 缅甸、泰国至华西南分布 12 3 6 8 5 4 3 2 0 0
7 - 4 越南(或中南半岛)至华南(西南) 18 6 13 11 7 3 0 0 0 0
热带种合计(2 ~ 7) 147 70 107 102 88 50 24 9 1 1
8 北温带分布 6 0 2 2 3 4 6 6 3 1
10 旧世界温带分布 2 0 0 0 2 2 2 2 0 0
11 温带亚洲分布 12 2 2 2 5 8 8 10 5 4
12 地中海区、西亚和东亚间断 1 0 0 0 0 0 1 1 0 0
12 - 6 地中海区至热带亚洲、喜马拉雅间断 1 0 0 0 1 1 1 0 0 0
13 - 1 中亚东部分布 1 0 0 0 0 0 1 1 1 1
13 - 2 中亚至喜马拉雅分布 1 0 0 0 1 1 1 1 0 0
14 东亚分布 8 1 1 6 7 6 6 4 0 0
14 - 1 中国 -喜马拉雅分布 77 7 25 36 48 45 36 25 16 9
14 - 2 中国 -日本分布 10 3 5 8 8 7 2 2 0 0
15 中国特有分布 96 8 19 26 37 53 61 56 26 13
15 - 1 云南特有 15 1 3 4 9 9 6 2 0 0
15 - 2 滇西北特有 6 0 1 2 4 2 1 1 2 1
15 - 3 狭域特有 26 0 2 6 10 4 4 9 4 2
温带种合计(8 ~ 15) 262 22 60 92 135 142 136 120 57 31
合计 409 92 167 194 223 192 159 129 58 32
表 4表明,第Ⅳ海拔段区系成分最多,种数为 223
种;第Ⅲ海拔段区系成分次之,为 194种。其中,第Ⅰ~
Ⅱ海拔段热带种占优势,第Ⅲ海拔段热带种数略高于
温带,第Ⅳ海拔段以上,温带种占优势。
区系平衡点揭示了海拔梯度上植物区系成分
整体性质的巨大变迁[28]。该区域温带区系成分与
热带区系成分种类数量海拔分布格局见图 2。
从图 2 可以看出,温带区系成分和热带区系成
分种类数量,在海拔 2 120 m 左右存在一个交点,即
在海拔 2 120 m 附近,热带区系成分和温带区系成
分的种类基本相等。也就是说,在该区系平衡点以
下,热带区系成分占主导地位;区系平衡点以上,温
带成分占主导地位。
4 讨 论
4. 1 滇西北兰科植物海拔分布呈“单峰垂直分布
格局”
根据贺金生等[29]概括的 5 种格局植物物种多
样性与海拔的关系,滇西北兰科植物分布随海拔的
升高呈现为“单峰垂直分布格局”,最大物种多样性
偏向于中海拔。与云南西部铜壁关自然保护区以
及西藏喜马拉雅山脉南侧兰科植物物种多样性随
海拔变化的趋势相同,而与喜马拉雅山脉北侧、贡
嘎山东侧,以及峨眉山兰科植物海拔梯度变化趋势
不同,后者呈现的是负相关。这说明了影响植物分
44 西 南 林 业 大 学 学 报 第 32 卷
布的环境参数沿海拔梯度分布的格局并不一致,因
而物种多样性沿海拔梯度的分布格局差异较
大[11,29 - 31]。
滇西北海拔 1 300 ~ 1 600 m以下主要为干热河
谷区域,其中,以金沙江流域干热河谷面积最大,达
4 465 km2,年降水量 400 ~ 800 mm,年蒸发量为降雨
量的 3 ~ 10 倍,受印度洋西南季风影响,干湿季分
明,雨季降水较为集中,占全年降水量的 85% ~
96%。虽然多数干热河谷的终年日平均气温都在
10℃以上,为各种生物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热量条
件,但水分条件又以干热河谷最差[32 - 33]。从总体上
看,滇西北低海拔区域,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
气候特点,物种数量较丰富,而且低海拔区域热带
种占主导地位,温带种数量较少,这也与兰科植物
的世界分布趋势相同。
随着海拔升高,降雨量增大,兰科物种数量呈
上升趋势,且以温带种较为明显,而热带种数量呈
现下降趋势,这主要是与随着海拔的升高温度降低
有关[34]。总体上,在第Ⅳ海拔段,植物物种多样性
达到最大值,且温带种占主导地位。高海拔区域由
于年平均气温较低,且植被类型主要以高山草甸、
冰缘植被或荒漠流石滩为主,严寒的气候导致植物
物种多样性丰富度降低。
4. 2 低海拔为热带种分布的边缘区域,中、高海拔
温带种与东亚分布联系密切
在不同海拔段,兰科植物区系成分类型存在明
显差异,低海拔区域主要是热带亚洲成分,如石斛
属的兜唇石斛(Dendrobium aphyllum)、流苏石斛
(D. fimbriatum) ,贝母兰属的长柄贝母兰(Coelogyne
longipes)等。海拔 1 451 ~ 3 000 m 是中国 -喜马拉
雅分布和中国特有分布最集中的区域,如山兰属的
短梗山兰(Oreorchis erythrochrysea)、尖药兰属的尖
药兰(Diphylax urceolata)等;海拔 1 451 ~ 2 650 m,
是滇西北兰科植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热带种
主要分布于海拔较低的河谷地带,并且是这些热带
种分布的边缘区域,主要是沿着纵向岭谷区的三江
河谷自南而北扩展形成的;温带种自高海拔向低海
拔扩散,并且中、高海拔区域成为较多温带属的现
代分布中心之一。
4. 3 区系平衡点与生活型平衡点比较
生活型平衡点指的是海拔梯度上地生兰、附生
兰种类数量相等时的海拔高度或海拔区域,一方面
反映了各类生活型之间的相互联系,同时,也反映
了气候条件变化对不同生活型分布的影响。
滇西北兰科植物种的区系平衡点海拔在 2 120
m左右;而生活型平衡点海拔在 2 050 m 左右,两者
海拔相差 70 m。随着海拔上升,物种数和生活型数
量均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且热带成分与附生兰和
温带成分与地生兰交点海拔均有 2 个,而热带成分
与地生兰和温带成分与附生兰交点只有 1 个。
其中,上升阶段,热带成分与附生兰交点海拔
出现在 1 500 m 左右,温带成分与地生兰交点海拔
出现在 1 400 m 左右,后者低于前者;下降阶段,热
带成分与附生兰交点海拔为 3 200 m 左右,温带成
分与地生兰交点海拔出现在 3 300 m 左右,后者高
于前者。而热带成分与地生兰交点海拔和温带成
分与附生兰交点海拔比较接近或相等,两者均高于
区系平衡点和生活型平衡点。这主要是由于随着
海拔的上升,意味着温度降低,但降雨量却增大,故
热带成分和附生兰种类在平衡点以下上升趋势较
温带成分和地生兰种类快,而平衡点以上前者下降
趋势较后者慢,这也与随着海拔上升,物种数量变
化趋势息息相关。
致谢:“滇西北野生植物资源调查项目—西南
林业大学课题组”在提供相关兰科植物文献资料、
野外调查以及标本鉴定等方面给予了支持、指导和
帮助,特此致谢!同时,还要感谢杜小浪、赵明旭、
张桥蓉、庄翠珍、郭淑萍等人给予的大力帮助!
[参 考 文 献]
[1] Myers N,Mittermeier R,Mittermeier C,et al. Biodiversity
hotspots for conservation priorities[J]. Nature,2000,43
(24) :853 - 858.
[2] Dressler R L. Phylogeny and Classification of the Orchid
Family[M]. Cambridge:Cambridge Press,1993.
[3] 郎揩永.中国植物志:第十七卷[M]. 北京:科学出版
社,1999.
[4] 陈心启.中国植物志:第十八卷[M]. 北京:科学出版
社,1999.
[5] 吉占和.中国植物志:第十九卷[M]. 北京:科学出版
社,1999.
[6]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云南植物志:第十四卷
[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100 - 819.
[7] 郎楷永.兰科植物区系中一些有意义属的地理分布格
局的研究(A) [M]/ /路安民. 种子植物科属地理. 北
54第 3 期 刘 洋等:滇西北兰科植物海拔分布格局
京:科学出版社,1999:565 - 573.
[8] 王玉兵,杜凡. 云南小黑山自然保护区兰科植物多样
性及其保护评价[J]. 武汉植物学研究,2007,25(1) :
59 - 64.
[9] 汪松,解焱.中国物种红色名录:第一卷[M]. 北京:高
等教育出版社,2003.
[10] 罗毅波,贾建生,王春玲. 中国兰科植物保育的现状
和展望[J].生物多样性,2003,11(1) :70 - 77.
[11] 王毅. 海南五指山野生兰科植物的垂直分布格局
[J].热带农业科学,2011,31(4) :28 - 32.
[12] 钱强,杨从宽,张友兵,等.铜壁关自然保护区珍稀濒
危植物海拔梯度分布格局[J].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
2012,32(2) :43 - 48.
[13] Yang J W. Status and solutions of biodiversity protection
in northwest yunnan [J]. Forest Resources Manage-
ment,2002,3:61 - 65.
[14] 云南植被编写组. 云南植被[M]. 北京:科学出版
社,1987.
[15] 吴征镒,洪德元. Flora of China[M]. 北京:科学出版
社,1955.
[16] 陈心启,吉占和,郑远方. 中国兰花全书[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275 - 281.
[17] 李恒,郭辉车,刀志灵. 高黎贡山植物:下册[M]. 北
京:科学出版社,2000:1079 - 1118.
[18]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考察队. 横断山区维管植
物:下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
[19]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西藏植物志:
第五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648 - 870.
[20]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五册
[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100 - 819.
[21]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独龙江地区植物[M].
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1992:336 - 358.
[22] 徐志辉,蒋宏,叶德平,等.云南野生兰花[M]. 昆明:
云南科技出版社,2009:27 - 485.
[23] 吴征镒.中国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J]. 云南植
物研究,1991,13(增) :1 - 178.
[24] 吴征镒,周浙昆,李德铢,等,世界种子植物科的分布区
类型系统[J].云南植物研究,2003,25(3):245 -257.
[25] 吴征镒,路安民,汤彦承,等.中国种子植物科属综论
[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275 - 281.
[26] 吴征镒.论中国植物区系的分区问题[J].云南植物
研究,1979,1(1) :1 - 22.
[27] 李锡文.中国种子植物区系统计分析[J].云南植物
研究,1996,18(4) :363 - 384.
[28] Feng J M,Xu C D. Floristic equilibrium point and its bi-
ological geography significance[J]. Acta Botanica Yun-
nanica,2008,30(4) :400 - 404.
[29] He J S,Chen W L. A review of gradient changes in spe-
cies diversity of land plant communities[J]. Acta Ecol
Sin,1997,17(1) :91 - 99.
[30] 赵明旭,杜凡,岩香甩,等.铜壁关自然保护区兰科植
物物种多样性分析[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2011,31
(3) :31 - 34.
[31] 田怀珍,邢福武.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兰科植物物
种多样性的海拔梯度格局[J].生物多样性,2008,16
(1) :75 - 82.
[32] Zhao L,Lang N J,Zheng K,et al. A study on eco-envi-
ronmental characteristics of dry and hot valley of yunnan
province[J]. Forest Inventory and Planning,2006,31
(3) :114 - 117.
[33] 郭有安,黄英.滇西北纵向岭谷水资源特性及分异规
律研究[J].人民长江,2005,36(4) :38 - 40.
[34] 唐志尧,方精云. 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垂直分布格局
[J].生物多样性,2004,12(1) :20 - 28.
(责任编辑 赵粉侠)
声 明
本刊已许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在中国知网及其系列数据库产品中以数字化方式复制、
汇编、发行、信息网络传播本刊全文。该社著作权使用费与本刊稿酬一并支付。作者向本刊提交文章发表
的行为即视为同意我刊上述声明。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编辑部
2012 - 05 - 14
64 西 南 林 业 大 学 学 报 第 32 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