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光—温耦合条件对2种藜科植物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



全 文 :2012 年 11 月
第 25 卷第 6 期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eilongjiang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Ecological Engineering
Nov. 2012
Vol. 25 No. 6
光—温耦合条件对 2 种藜科植物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
黄文娟1,2a 张 越2a 梁继业1,2a* 吴 刚2b
(1.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塔里木盆地生物资源保护利用重点实验室,新疆 阿拉尔 843300;
2.塔里木大学 a.植物科学学院;b.信息工程学院,新疆 阿拉尔 843300)
摘 要:对灰绿藜和中亚滨藜 2 种藜科植物的种子进行不同光—温耦合条件下的种子萌发试验,结果表明: 12h
光照 /12h黑暗—20℃条件为灰绿藜种子萌发的最佳条件,而在 24h 全黑暗—30℃条件下,种子萌发状况最差。在
24h全光照—30℃条件下,中亚滨藜种子的萌发状况最佳,而在 24h全黑暗—35℃和 24h全黑暗—10℃条件下,分别
表现最低的萌发率和发芽指数。光照不是灰绿藜和中亚滨藜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但对二者种子的萌发均有一定
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灰绿藜;中亚滨藜;萌发特性;光—温耦合条件
中图分类号:Q9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 - 6341(2012)06 - 0035 - 03
收稿日期:2012 - 09 - 24
基金项目: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青年科技创新资金专项
( 项目编号: 2010JC39)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博士资金专项( 项
目编号: 2008JC15)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塔里木盆地生物资源
保护利用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 ( 项目编号: BRYB1003,
BRYB1202)
作者简介:黄文娟( 1980 - ) ,女,黑龙江富锦人,讲师,硕
士。研究方向:荒漠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 为通讯作者。
灰绿藜(Chenopodium glaucum L.)和中亚滨藜(Atriplex
centralaciatica Hljin.)为藜科(Chenopodiaceae)1a生盐生草本
植物,在环境恶劣的盐碱地可繁茂生长。二者均具有较高的
生态和经济价值,灰绿藜幼苗富含蛋白质,可作饲料或食用;
全草入药,与磁石配伍内服、外敷,可退入骨镞头;盐碱地种
植灰绿藜可降低土壤盐分含量和增加土壤有机质,明显改良
土壤[1]。中亚滨藜为中等饲用牧草,猪和多数家禽喜食;其
果实可入药,药称“软蒺藜”,能祛风、明目、疏肝解郁,治目赤
多泪和头目眩晕、皮肤风痒、湿疹、疮疗、胸胁不舒、乳闭不通
等症[2];盐地种植中亚滨藜具有明显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的
作用[3]。同时二者又都是较为常见的田间杂草,对农作物危
害较为严重[4],且以种子进行繁殖。因此无论从生态和经济
利用角度,还是农业生产角度来说,对灰绿藜及中亚滨藜种
子萌发特性的研究均具有重要意义。有关灰绿藜和中亚滨
藜种子萌发的相关研究已见诸报道[5 ~ 11],但有关光—温耦合
条件对灰绿藜和中亚滨藜种子萌发影响的研究目前尚未见
报道,本文以光照和温度两个重要环境条件为切入点,研究
光照和温度对种子萌发影响的耦合效应,以期为灰绿藜和中
亚滨藜的开发利用或有效防除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 1 实验材料
供试种子采自新疆阿拉尔市。于 9 月上旬,种子自然成
熟时将种子采回,及时除杂,除虫、除瘪粒并晒干,放置在 4℃
冰箱中保存备用。
1. 2 实验方法
设置 24h全光照、12h光照 /12h黑暗、24h全黑暗 3 个不
同光照处理条件及 10℃、15℃、20℃、25℃、30℃、35℃ 6 个不
同恒温处理条件,将二者中各处理条件两两组合后共得到 18
个光—温耦合处理条件。在每种光—温处理条件下对 2 种
植物种子进行萌发试验。试验前先将种子用升汞消毒,后将
种子放置在铺有滤纸的培养皿中,每皿放置 50 粒,3 次重复,
每天记录种子萌发数。
1. 3 数据统计
萌发率 =种子总萌发数 /供试种子数 × 100%,发芽指数
(GI)= ∑(Gt /Dt) ,Dt———发芽日数,Gt———与 Dt 相对应的
每天发芽种子数。
2 结果与分析
2. 1 光—温耦合条件对灰绿藜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
不同光—温耦合条件下,灰绿藜种子的萌发情况见图 1
~图 3。在 12h光照 /12h黑暗—20℃条件下,灰绿藜种子的
萌发率和发芽指数均最高,分别可达78. 67%和7. 89,而在
24h全黑暗—30℃条件下,萌发率和发芽指数均最低,仅有
6%和0. 76。同时横向和纵向比较后可以发现,在温度条件
不变的情况下,通常表现为 12h 光照 /12h 黑暗条件下,种子
萌发率和发芽指数均最高,全黑暗条件下,种子萌发率和发
芽指数均最低;而在光照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萌发率和发芽
指数随温度升高变化一般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即一般
表现为 20℃条件下种子萌发率和发芽指数最高,而 10℃和
35℃萌发率和发芽指数较低。
从萌发所需要的时间来看,24h全光照—35℃条件下,种
子完成萌发所需要的时间最短,不到 4d 即可完成整个萌发
过程,而在 24h全黑暗—10℃条件下,种子完成萌发所需要
时间最长,需要 12. 3d。分别横向和纵向比较后发现,在温度
不变情况下,表现为 12h 光照 /12h 黑暗条件下,种子完成萌
发所需时间最短,全黑暗条件下,种子完成萌发所需要时间
最长;而在光照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种子完成萌发过程所需
—53—
要时间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逐渐缩短,即 10℃条件下完成萌发
所需要的时间最长,而 35℃条件完成萌发所需要时间最短。
2. 2 光—温耦合条件对中亚滨藜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
不同光—温耦合条件下,中亚滨藜种子的萌发情况见图
4 ~图 6。在 24h全光照—30℃条件下,中亚滨藜种子的萌发
率和发芽指数均最高,分别可达 94%和35. 51,而在 24h全黑
暗—35℃和 24h全黑暗—10℃条件下,分别表现最低的萌发
率(50%)和发芽指数(11. 52)。同时横向和纵向比较后可
以发现,在温度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通常表现为 24h 全光照
条件下,种子萌发率和发芽指数均较高,全黑暗条件下,种子
萌发率和发芽指数均较低。而在光照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萌
发率表现为在 30℃之前,随温度升高变化不大或略有增加,
且在 30℃条件下种子萌发率最高;而发芽指数随温度升高变
化一般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即一般表现为 25℃和
30℃条件下种子发芽指数最高,而 10℃和 35℃发芽指数较
低。
从萌发所需要的时间来看,24h全黑暗—30℃条件下,种
子完成萌发所需要的时间最短,1. 5d即可完成整个萌发过
程,而在 24h全黑暗—10℃条件下,种子完成萌发所需要时
间最长,需要4. 2d。分别横向和纵向比较后发现,在温度不
变情况下,25℃之前一般表现为 24h 全黑暗条件下,种子完
成萌发所需时间最长,而 12h 光照 /12h 黑暗条件下,种子完
成萌发所需要时间最短;但在 25℃之后,则一般表现为选手
24h全黑暗条件下,种子完成萌发所需要时间最短,而 24h全
光照或在 12h光照 /12h黑暗条件所需时间较长。在光照条
件不变的情况下,种子完成萌发过程所需要时间先随着温度
的升高而逐渐缩短,至 35℃时,完成萌发所需要的时间又有
所延长。
3 讨论
光照和温度是环境中非常重要的 2 个生态因子,对植物
的生产发育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首先,适宜的温度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之一,可以影
响种子萌发的一系列过程。种子萌发对温度的要求一般表
现出“三个基点”,即最低温度、最适温度和最高温度,植物对
温度三基点的要求决定于植物自身的遗传特性。本研究中,
藜科 2 种植物对最适温度的要求不尽相同,灰绿藜以 20℃为
最适萌发温度,且在 20℃前后,温度的降低和升高均对种子
萌发率和萌发指数有较大影响,说明灰绿藜种子萌发对温度
变化较为敏感,既不耐低温也不耐高温,尤其不耐高温,这可
以从本研究中 35℃条件时,灰绿藜有极低的萌发率、发芽指
数及快速完成萌发的结果中得以体现。中亚滨藜以 30℃为
最适萌发温度,在 30℃前,温度的降低对种子萌发率的影响
不大,而对萌发指数影响较大;35℃的高温使种子萌发率和
萌发指数均受到极大影响,说明中亚滨藜对低温具有相对较
强的耐受性,温度的降低只是影响了种子萌发的速度,却并
未影响种子的生活力,而高温却使得大部分种子失活。
其次,光照对植物来说最重要的影响是对光合生理和物
候的影响,因此,光照或多或少都会影响植物种子的萌发。
在荒漠或半荒漠地区,不同植物种子的萌发对光照具有不同
—63—
的要求。有部分植物种子的萌发是严格需要光照的,如 Arte-
misia monosperma,Capparis decidua,Pavonia arabica,Salvia
aegyptica[12],白沙蒿以及黑沙蒿等[13,14],也有许多荒漠植物
的种子无论在光照下还是在暗中都萌发很好或者在暗中的
萌发较在光下好[15]。本研究中,灰绿藜和中亚滨藜均非需
光种子,即使在完全黑暗的条件下仍可萌发,但全光照条件
下,种子的萌发率和发芽指数均较全黑暗条件下高,说明光
照可以一定程度上促进二者种子的萌发,特别是中亚滨藜,
全光照条件对种子萌发极为有利,可以提高种子的萌发率和
萌发速度,并在较低温度条件下缩短萌发的进程。
再次,光照—温度耦合效应对植物种子萌发的影响可以
从很大程度上反映植物对分布区环境的适应能力和策略。
种子萌发是植物生活史中最脆弱而又极其重要的过程之一,
它关系到幼苗的建成、个体的存活和竞争,并且影响植被分
布和生物多样性水平[16]。本研究中,灰绿藜种子萌发的最
适光—温耦合条件为 12h光照 /12h黑暗—20℃条件,而最差
萌发条件为 24h 全黑暗—30℃条件;中亚滨藜在 24h 全光
照—30℃条件下种子的萌发状况最佳,而在 24h 全黑暗—
35℃和 24h全黑暗—10℃条件下,分别表现最低的萌发率和
发芽指数。
参考文献:
[1]刘小京,李伟强,杨艳敏,等.河北省滨海盐碱地土壤与盐
生植物养分特征的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3,11
( 2) : 76 ~ 77.
[2]马超颖,李小六,石洪凌,等.常见的耐盐植物及应用[J].
北方园艺,2010,( 3) : 191 ~ 196.
[3]赵可夫,范海,江行玉,等.盐生植物在盐渍土壤改良中的
作用[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2,8( 1) : 31 ~ 35.
[4]邢虎田,果素芬.中亚滨藜和野滨藜及其防除[J].新疆农
垦科技,1986,3( 2) : 29 ~ 30.
[5]张万钧,王斗天,范海,等.盐生植物种子萌发的特点及其
生理基础[J].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1,7 ( 2) : 117 ~
121.
[6]李海云,赵可夫,王秀峰.盐对盐生植物种子萌发的抑制
[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3( 2) : 170 ~
173.
[7]Khan M. A.,Sheith K. H. Effects of different levels of sa-
linity on seed germination and growth of Capsicum Annuum
[J]. Biologia,1996,( 22) : 15 ~ 16.
[8]Mohammed Bajji,Jean Marie Kinet,Stanley Lutts. Osomtic
snd ionic effects of NaCl on germination,early seedling
growth and ion content of Atriplex halimus ( Cheropodiace-
ae) [J]. Journal of Botany,2002,( 80) : 297 ~ 304.
[9]Irwin A. Ungar,Ajmal Khan M. Effect of bracteoles on seed
germination and dispersal of two species of Atriplex[J]. An-
nals of Botany,2001,( 87) : 233 ~ 239.
[10]段德玉,刘小京,冯凤莲,等.盐分和水分胁迫对盐生植
物灰绿藜种子萌发的影响[J].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2004,13( 1) : 7 ~ 11.
[11]段德玉,刘小京,李存桢.不同盐分与水分胁迫对灰绿藜
种子萌发效应研究[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5,13
( 2) : 79 ~ 81.
[12]Gutterman Y,Even ari M,Heydecker W. Phytochrome and
temperature relations in L act sati v L. seed germination af-
ter t hermo dormancy[J]. Natural New Biology,1972,
( 235) : 144 ~ 145.
[13]Khan MA. and Ungar IA. Seed germination and recovery of
Triglochin maritime from salt stress under different tempera-
ture[J]. Great Basin Nat.,1999,( 59) : 144 ~ 150.
[14]Sen Y,Chatterji F. Dormancy of Hor deums pont aneum
caryop ses f ro m a population on t he Negev Desert High
lands[J]. J Arid Environ,1996,( 33) : 337 ~ 345.
[15]Baskin J G C,Gut terman Y. Effect of sodium chloride onp
revention of t hermo dormancy,et hylene and p roteinsynt
hesis and respiration in Grand Rapids lett uce seeds[J].
Physiologia Plantarum,1992,( 84) : 35 ~ 40.
[16]王彦荣,张巨明,聂斌.兰引 3 号草坪型结缕草发芽生态
适应性研究[J].草业学报,1996,5( 2) : 49 ~ 55.
责任编辑:徐丹鸿
—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