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泸州医学院学报 2004年 第 27 卷 第 3期
Journal of LuzhouMedical College Vol.27 No.3 2004
防己与几种马兜铃科植物药材混淆的鉴别
税丕先 ,田 吉 ,孙 琴
(泸州医学院药学院 ,四川泸州 646000)
关键词 防己;马兜铃酸;马兜铃科;鉴别
中图分类号 R28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2669(2004)3-0256-02
马兜铃酸为马兜铃科植物的特征性成分[ 1] ,大
多马兜铃科植物药材均含有马兜铃酸。由于其对肾
脏的毒副作用 ,已引起国内及国外有关部门的高度
重视。防己来源于防己科植物 ,含生物碱[ 2] ,不含马
兜铃酸。笔者发现市场上出现多种马兜铃科植物的
根或茎与防己混用。现将常见的几种马兜铃科植物
药材与防己的鉴别方法介绍如下。
1 防己
来源于防己科植物粉防己 Stephania tetrandra S.
Moore的干燥根。
本品呈不规则圆柱形 、半圆柱形或块片状 ,常屈
曲不直 ,结节状 ,形如猪大肠。表面灰黄色 ,弯曲处
有深陷的横沟 。质坚实而重 ,断面平坦 ,灰白色 ,粉
性强 ,木部大 ,有稀疏的放射状纹理 ,显车轮纹。气
微 、味苦。粉末中含石细胞 ,无草酸钙簇晶。
2 马兜铃科植物药材
2.1 异叶马兜铃Aristolochia hetreophylua Hemsl的干
燥根 。又名汉中防己 。
本品呈圆柱形而弯曲 。通常除去外皮而呈棕黄
色 ,残留栓皮呈灰褐色 ,较光滑 。质坚实 ,不易折断 ,
断面黄白色 ,粉性 ,皮部较厚 ,木部可见放射状纹理 ,
向外二歧或三歧分叉 。气微 、味苦 。粉末中含石细
胞和草酸钙簇晶 。
2.2 穆坪马兜铃 Aristolochia moupinensis Franch 的
干燥根。
本品呈圆柱形 。表面灰棕色 ,有纵向沟纹 。体
轻 ,质坚实 ,不易折断 ,粉性差。皮部厚 ,粉性稍强 ,
木部可见放射状纹理 ,其与类白色的簿壁组织相间
排列 ,用放大镜观察 ,可见维管束上有许多小孔。纵
切后木部呈片状剥离 。气微 、味苦 。粉末中含石细
胞和草酸钙簇晶 。
作者简介:税丕先(1967-), 男 ,讲师。
2.3 川南马兜铃 Aristolochia austroszechuanica Chien
et C.Y.chengr的干燥块根。又名川防己。
本品呈纵剖的不规则块状 ,常有缢缩而呈结节
状的瘤状物 。表面棕褐色 ,剖面灰白色 ,可见筋脉状
纤维 。横切面灰白色 ,皮部与木部间有一明显的灰
黑色线状环纹 ,木部有类圆形或三角形的“云锦”状
纹理。体重 、坚实 ,富粉性 ,味苦 。横切面显微观察 ,
中央有一大型异常维管束 ,其外有 10 ~ 20个异常维
管束散在;粉末中含石细胞和草酸钙簇晶 。
2.4 大叶马兜铃 Aristolochia kaempferi Willd的干燥
茎 。
本品呈圆柱形 ,稍弯曲。表面除去外皮呈灰黄
色 ,可见纵向而稍扭曲的条纹 ,并隐约可见互生的叶
柄痕[ 3] 。体轻 ,质硬 ,不易折断 , 断面棕黄色 ,不平
坦 。皮部薄 ,木部宽广 ,可见放射纹理 ,射线狭窄 ,中
央有小型的髓。气微 ,味苦 。
2.5 耳叶马兜铃 Aristolochia tagala Cham 的干燥根。
本品呈圆柱形而弯曲 ,表面棕褐色 ,有不规则的
纵皱纹和横长皮孔 。质较坚硬 ,不易折断 ,断面黄白
色 ,皮部较厚 ,易剥落 ,木部有放射状纹理 ,中央偶见
髓 。气微香 、味微苦。
2.6 树岗马兜铃 Arstolochia kwanesiensis Chunet How
的干燥块根 。又名广西马兜铃。
本品呈长椭圆形。表面灰褐色 ,有不规则细纵
皱纹 ,质坚实 ,不易折断 ,断面可见放射性纹理 。气
微 、味苦 。
3 讨 论
1)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已于 2003年 4月
取消马兜铃科植物关木通的药用标准 ,这对含马兜
铃酸中药 ,特别是马兜铃科植物药材是一种严峻的
挑战 ,有关部门应加紧对马兜铃科植物入药药材的
毒性研究。
2)上述马兜铃科植物药材在部分地方标准中有
256
收载 ,建议尽快取消地方药材标准 ,避免中药材混淆
品 、地方习用品与正品的混用 。
参 考 文 献
1.杨春澍 , 曾万章.药用植物学 [ M] .上海:科技出版
社 , 1997;197
2.李家实 , 贾敏如.中药鉴定学 [ M] .上海:科技出版
社 , 1996;95
3.王盛民 , 张 英.实用中药材鉴别检索手册 [ M] .北
京:学苑出版社 , 1991;134
(2003-12-29 收稿)
泸州医学院学报 2004 年 第 27 卷 第 3期
Journal of Luzhou Medical College Vol.27 No.3 2004
小脑上 、下脚 、齿状核标本的剥制法
先德海 ,廖新品
(泸州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 ,四川泸州 646000)
关键词 小脑脚;齿状核;纤维束
中图分类号 R322.3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0-2669(2004)3-0257-02
制作小脑脚及齿状核的标本 ,首先应熟练掌握
小脑的纤维联系和齿状核的理论知识 ,熟悉小脑上 、
中 、下三对脚和齿状核的位置关系 ,按以下操作步骤
进行 。
1 工 具
除常规的解剖工具外 ,还应有解剖显微镜和竹
刀 、竹针等自制一些剥制工具 。
1.1 竹刀
用楠竹制成与 23号手术刀片相似的形状 ,刀刃
不得太锐利 ,但要有一定韧性 ,用于切脑和剥制过程
中切除纤维束。
1.2 竹针
呈圆锥形 ,锥底直径约 0.3cm ,针尖不能太锐 ,
用于纤维束间的钝性分离 。
2 材 料
用常规取脑法取脑 ,对脑的要求是:选固定彻
底 、色泽较好 、软而富有弹性 ,去除脑表面的脑膜 、脑
血管 ,注意保护好神经根 ,置于朱氏液[ 1] 中浸泡一周
待用 。
3 剥制步骤
为了使该标本保持立体层次关系和整体观 ,剥
作者简介:先德海(1973-), 男 ,助理实验师。
制右侧端脑 ,保留左侧端脑并将其显示出来;由于小
脑中脚较粗大 ,包绕着小脑上下脚和齿状核 ,故必须
切断并去掉小脑中脚的纤维 ,才能更好的显示小脑
上下脚和齿状核。
3.1 小脑下脚的显示
沿三叉神经根内侧缘和前庭蜗神经根外侧缘的
连线用解剖刀作纵行切口 ,切断小脑中脚 ,再在小脑
蚓外侧和水平裂上方各 0.5cm 处分别作与小脑蚓和
水平裂平行的深约 0.5cm 的切口 ,用解剖镊夹持住
三叉神经根 ,再由浅入深的撕去小脑中脚的纤维束 ,
可见位于小脑中脚的内侧连于延髓的小脑下脚纤维
束 。
3.2 齿状核及小脑上脚的显示
齿状核位于小脑半球髓体的中部 ,小脑下脚的
下方 ,轻轻撕去小脑下脚下三分之一的纤维束 ,可见
髓体中部呈皱褶袋状的核团[ 2] ,袋尾呈锯齿状 ,故名
为齿状核;袋口向背内侧 ,与小脑上脚纤维相续 ,用
解剖镊轻轻撕去齿状核表面的纤维 ,暴露出呈锯齿
状的皱褶沟。再去除小脑下脚上三分之一的纤维
束 ,可见一束连于中脑和齿状核的纤维束即为小脑
上脚。
3.2 修洁和整理
用解剖镊清理小脑下脚的纤维束 ,使小脑下脚
保持圆束状 ,再用解剖刀把切口修整齐 ,冲洗干净;
用干毛巾包好 ,2 ~ 4小时后在解剖显微镜下修洁纤
维束;置于 10%的酒精中固定一周即可 。
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