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第 30卷第 8期 咸 宁 学 院 学 报 Vol.30, No.8
2 0 1 0年 8月 JournalofXianningUniversity Aug.2010
文章编号:1006-5342(2010)08-0164-02
茄科植物青枯病发生及防治策略研究*
卫红萍
(阳泉教育学院 ,山西 阳泉 045000)
摘 要:茄科植物受青枯病危害最重 , 涉及的作物种类最多 ,从世界范围内的寄生植物看 ,有关青枯病研究工作开
展最多的也是茄科植物。本文主要阐述了茄科植物青枯病的发病机理及其防治方面的研究内容。
关键词:茄科植物;青枯菌 ;防治策略
中图分类号:S682.39 文献标识码:A
青枯病是一种由青枯菌(Ralstoniadolaanacearum)引起
的毁灭性土传病害 , 发病植物茎叶萎蔫下垂直至全部枯死 ,
是世界上危害最大 、分布最广 、造成损失最严重的植物病害
之一 , 至今尚无有效的化学农药和其他防治办法。 因此青
枯病被称为植物的 “癌症” 。植物青枯菌可侵染 40多个科
200多种植物 , 仅次于农杆菌 (Agrobacteriumtumefa-
ciens),是番茄 、马铃薯 、花生 、甘薯 、烟草 、辣椒 、茄子 、生姜 、
草莓 、香蕉以及一些贵重药材和花卉植物生产的重要限制
因素 , 世界各地均有分布。青枯病菌是一个复杂的群体 ,有
明显的生理分化 , 不同地区和不同寄主来源的菌株 , 在寄主
范围 、致病力 、生化型 、血清型等细菌学特性上差异很大 ,因
此增加了对此病害防治研究的难度。
一 、菌源及发病症状
茄科植物青枯病是一种典型细菌性病害 , 细菌(Peudo-
monassolanacearumSmith)呈革兰氏阴性 , 具好气性 , 生长温
度范围 10 ~ 41℃, 最适合生长范围 28 ~ 33℃, 生长酸碱度
为 pH值 6 ~ 8, 最适 pH值 6.6。 该细菌致病性很强 , 寄主
范围很广 , 最初 ,地上部分未见任何异常现象的植株 , 白天
突然失去生机 , 整个地上部分均枯萎。 阴天和早晚有所恢
复 , 如同健株 ,然而 , 不久之后便枯萎 , 呈青枯症状 , 这一过
程进展十分迅猛。植株的细根首先褐变 , 不久开始腐烂并
消失。切开接近地面部位的病茎 , 可以发现维管束微有褐
变 , 并从该部位分泌出白色混浊污汁。青枯病是番茄 、茄
子 、辣椒 、马铃薯等茄科蔬菜的主要病害。主要症状是植株
迅速萎蔫 、枯死 ,茎叶仍保持绿色。病茎的褐变部位用手挤
压 , 有乳白色菌液排出。在高温高湿 、重茬连作 、地洼土黏 、
田间积水 、土壤偏酸 、偏施氮肥等情况下 ,该病最容易发生。
二 、茄科植物青枯菌的致病机理
茄科植物受青枯病危害最重 ,涉及的作物种类最多 ,从
世界范围内的寄主植物看 , 有关青枯病研究工作开展最多
的也是茄科植物 , 尤其以番茄和马铃薯青枯病的研究最为
普遍 , 其次为烟草。
青枯菌通常可从植物根部或茎部的伤口侵入 , 引起发
病。但在天然条件下 , 也能从没有受伤的次生根的根冠部
位侵入。植物生长时在次生根的根冠和主根的表皮间形成
鞘 ,青枯菌能穿过这层鞘 ,侵入皮层细胞间隙生长 , 破坏细
胞间中胶层 ,使细胞壁分离 , 变形 , 形成空腔 , 继而侵染 , 木
质部薄壁组织使导管附近的小细胞受刺激形成侵填体 , 并
移入侵填体 ,侵填体破裂后继续被释放进入导管 , 并在导管
内大量繁殖和快速传播扩张 , 从而引起植株萎蔫死亡。植
物病害生理研究证明:青枯菌在导管中生长时可产生大量
的胞外多糖 ,其影响和阻碍植物体内的水分运输特别是容
易对叶柄结和小叶处较小孔径导管穿孔板造成堵塞。 因而
引起植株枯萎;同时 , 青枯菌还可以分泌于细胞外多种细胞
壁降解酶(如果胶酶类和纤维素酶类)其可能也在破坏导
管组织。
三 、传播途径及发病条件
(一)传播途径
茄科植物青枯病种子不带菌 ,其病菌主要在土中越冬 ,
一般存活 3~ 5年 ,病土的迁移 、深翻 、耙地 、地下水均造成
该病的扩散和传播 ,病菌从寄主根部的伤口或自然孔口侵
入至维管束 ,由维管束向上蔓延 , 从而引起青枯死亡。 病害
发生严重田块 ,常可见到病情沿流水方向扩展的迹象。
(二)发病条件
一是品种和耕作制度。茄科植物品种间对青枯病的抗
性差异明显。其耕作制度直接影响茄科植物青枯病的发
生 ,连作的田块发病重 , 病害严重的田块病株率可达 50%
以上 ,严重影响果实的产量与品质;水地轮作 2年以上 、旱
地轮作 4年以上的田块基本可根除该病害。二是气候条
件。茄科植物青枯病的病菌是一种喜高温的细菌 , 发病盛
期在盛花期前。通常日平均气温稳定在 20℃以上 , 5cm深
处地温稳定在 25℃以上开始发病;旬平均气温稳定在 25℃
以上 , 5cm地温稳定在 30℃以上进入发病盛期。 一般干旱
年份发病较重 ,风调雨顺的年份发病轻。在生长季节里 , 阴
雨之后 ,尤其是暴雨骤晴的天气易暴发流行该病 , 这是由于
暴雨初晴或久旱暴雨时土壤的温度和湿度剧烈变化 ,地上
的蒸腾和地下的吸收失去平衡所致 , 三是土壤肥力及种植
密度。有机质含量少 ,种植密度过大 , 偏施氮肥 , 茄科植物
* 收稿日期:2010-06-02
青枯病发生较重;有机质含量高 , 种植密度适宜 ,配方施肥 ,
番茄长势强 , 发病轻。
四 、防治措施
茄科植物中有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蔬菜产品 ,
已成为我国蔬菜种植的主导品种之一 , 但是由于连续多年
的种植 , 青枯菌危害十分严重 ,严重影响着茄科作物的产量
和品质。针对茄科植物的生长习惯和病虫害发生的特点 ,
下面总结出了茄科植物青枯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一)选用抗病高产品种
选用抗性好的品种是一项最经济有效的防治措施 ,有
利于抵御大灾之年的风险。实践证明 , 即使是病害发生严
重的年份 , 有些品种的发病率也很低。 在特殊灾害年份还
能表现出突出的抗灾增产能力。
(二)农业防治
新垦地种植 , 青枯病极少发生 , 但随着连作年限的延
续 , 附近病土的扩散和流水的传播 , 土壤病原菌逐年积累 ,
发病也逐年增加。一般连作 2 ~ 3年便会点片发生 , 而且病
害每年增长的速度为 10% ~ 30%, 3 ~ 4年便会普遍发生。
轮作地块青枯病发生较轻 , 一般应与玉米 、红薯 、西瓜 、绿
豆 、大豆 、豇豆 、水稻轮作。青枯病发生严重田块 , 要求水旱
轮作 2年以上 , 旱地轮作 4年以上 ,青枯病基本可以得到根
除。
病田实行与其他非寄主作物轮作换茬 , 防止土壤中病
原菌逐年积累。发现田间有零星病株时 , 立即拔出并带出
田外 , 可把病株放在日光下曝晒 2d或者阴干 3d, 其所含病
菌即死亡 , 从而减少侵染源。增施农家肥和钾肥 , 在结果期
增施氮磷钾复合肥 , 可以增强植株抗病性 , 减轻或推迟发
病。作物收获后应及时彻底清除田间病株残体 , 减少翌年
初侵染菌源。
(三)药剂防治
茄科植物青枯病作为一种土传细菌性病害 , 一旦暴发
流行 , 将导致作物大幅度减产 ,因此在盛花期或者田间发现
零星病株时应该立即进行施药预防和控制。发病初期用绿
亨一号灌根 , 用 65%代森锌 1 000倍液 , 或 50%多菌灵 500
倍液 , 或 70%甲基托布津 500倍液 , 每隔 7 ~ 10d喷根茎 1
次 ,连治 2 ~ 3次。这样 , 可有效控制青枯病的流行和扩展。
为发挥药剂的效能 ,作到安全 、经济 、高效 , 提倡合理使
用农药。任何农药都有一定的应用范围 , 应做到对 “症”下
药。要科学地确定用药量 、施药时期 、施药次数和间隔天
数。提倡合理混用农药 , 作到一次施药 , 兼治多种害 , 以减
少用药次数 ,降低防治费用。长期连续使用单一杀菌剂会
导致病原菌产生抗药性 , 降低防治效果。不使用国家禁止
使用的剧毒和高残留农药 , 严格遵守农药的允许残留标准
和安全使用间隔期 。
(四)生物防治。
目前生物防治主要用于防治土传病害 , 也用于防治叶
部病害和收获后病害。生防菌制剂 ANIT-3号在田间对
茄子青枯病的防治效率最高。生物防治有许多优于化学防
治的优点 ,如对人畜和天敌安全 , 与环境相容性好 , 活体生
物建立种群后 ,对有害生物可达到长期较稳定的控制作用 ,
及有益生物资源丰富可供开发。其缺点是防治害虫效果易
受环境因素影响 ,不如化学防治见效快 , 人工繁殖有益生物
和应用技术难度较高 , 商品生产的天敌种类较少和应用范
围较窄等。因而 ,由于生物防治效果不够稳定 , 适用范围较
狭窄 , 生防菌地理适应性较低 , 生防菌制剂的生产 、运输 、贮
存又需要要求较严格的条件 ,其防治效益低于化学防治 , 现
在还主要用作辅助防治措施。
五 、展望
茄科蔬菜类及马铃薯作物等目前发现的青枯病抗性种
质较少而且抗性水平不高 ,抗性表现受环境影响较大 , 抗病
品种选育受到限制 ,是国内外面对的一大难题。 在番茄中
至今没有发现显性寡基因控制的青枯病抗性 , 已有抗性种
质的抗性多表现为数量遗传特性 , 抗性位点多造成了抗性
遗传的复杂性。由于众多茄科作物中发现的高抗种质很
少 ,发掘新的基因和实现不同抗性位点的聚合是提高抗性
水平的重要方面。我国具有微生物的资源优势 , 利用细菌
病毒防治植物青枯病害有着美好的前景 , 随着生物技术的
进一步应用 ,一批利用遗传工程改造的高效生防菌逐一问
世 ,这将大大推动对植物青枯病害的研究。不久的将来 , 植
物青枯病将不再是植物生长的 “克星” 。
165第 8期 卫红萍 茄科植物青枯病发生及防治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