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中国罂粟科植物地理分布



全 文 :第 41 卷 第 5 期 东 北 林 业 大 学 学 报 Vol. 41 No. 5
2013 年 5 月 JOURNAL OF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 May 2013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870149)。
第一作者简介:李林,女,1987 年 8 月生,河南农业大学林学院,
硕士研究生。
通信作者:闫双喜,河南农业大学林学院,副教授。E - mail:
ysx2003@ 163. com。
收稿日期:2012 年 8 月 5 日。
责任编辑:任 俐。
中国罂粟科植物地理分布1)
李 林 白 娜 闫双喜 赵海沛 张 静
(河南农业大学,郑州,450002) (郑州旅游职业学院) (河南农业大学)
摘 要 结合文献资料对各地罂粟科植物进行调查,系统研究罂粟科植物的物种丰富度、特有性指数、相似性
系数、垂直分布和水平分布。结果表明:罂粟科植物的分布中心在川、藏、陕、滇一带,特有性中心在藏、滇、川、新地
区;相似性系数较大的是地理上相近、环境异质性较小的地区;垂直分布中心为 3 000 m≤H(海拔)≤5 500 m,水平
分布中心为 80°≤E(东经)≤110°和 25°≤N(北纬)≤ 40°;受地理环境、气候因素等的影响,罂粟科植物的分布地
区在山区地带,平原地区种类贫乏。
关键词 罂粟科;物种丰富度;特有性指数;相似性指数
分类号 Q948. 2;Q949. 748. 1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Papaveraceae Plants in China /Li Lin(He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Zhengzhou
450002,P. R. China) ;Bai Na(Zhengzhou Tourism College) ;Yan Shuangxi,Zhao Haipei,Zhang Jing(Henan Agricul-
tural University)/ / Journal of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 - 2013,41(5). - 75 ~ 80
Papaveraceae plants in China were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ir species richness,species endemic index,similarity
coefficient,vertical and horizontal distribution. Their species richness center is mostly in Sichuan,Xizang,Shanxi and
Yunnan Province. Otherwise,their endemic center is usually located in Xizang,Yunnan,Sichuan and Xinjiang Province.
The similarity is mostly affected by the geographic localities and the different essence of environment. The vertical distribu-
tion center is located between 3 000 m and 5 500 m and the horizontal center is located between 25° - 40°N and 80° - 110°
E. Therefore,the papaveraceae is rich in mountainous areas and poor in plain areas because of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and climate.
Keywords Papaveraceae;Species richness;Endemic index;Similarity coefficient
罂粟科植物种类繁多,目前该科在全世界有 38
属约 700 种,多为草本或稀为亚灌木、小灌木或灌
木,极稀乔木状(但木材软) ,广泛分布在全世界温
带和亚热带地区。我国有 18 属[1]1,370 余种,南北
均产,但以西南部最为集中。罂粟科植物物种丰富,
多数具有药用价值和优化、美化环境的观赏特性,具
有重要的生态和经济价值。因此,研究罂粟科植物
的地理分布对罂粟科植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具有理
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 数据来源
罂粟科植物分布相关的参考数据来源于《中国
植物志》[1]1 - 483《中国高等植物图鉴》[2]《河南种子
植物检索表》[3]和各省区地方植物志[4 - 27],以及相
关期刊文献[28 - 31],[32]25 - 27,[33 - 34]。在分布区的划分
上,主要按中国行政区将全国划分为 28 个省区,并
依各省区面积及具体条件适当权衡,将北京和天津、
上海、重庆、香港和澳门分别归入到河北、江苏、四
川、广东 4 个省区。各省区的经、纬度以 2001 年 9
月版的中国地图为准。
2 数据处理
据上述文献数据,文中从物种丰富度、特有性指
数、相似性系数、垂直分布、经度分布、纬度分布等方
面研究了中国罂粟科植物的地理分布。物种(或属
等)的数量称为物种(或属等)的丰富度。物种丰富
度大小反映了区域环境的复杂性与异质性。而物种
的丰富度、种及属的区系特点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
了所研究地区的生物地理特征。特有性指数是用来
衡量一个地区植物种类的特有程度的。通常一个地
区内植物分布范围越广,反映地区特征的特有类群就
越少,而特有性就越不明显。因此,引进特有性指数
(EI)来衡量各省中国罂粟科植物的特有性程度。设
某空间单位有 n个物种,其中第 i 种分布在所有空间
单位 Ki,则该空间单位的特有性指数(EI)
[34]为:
EI =(n /∑
n
i = 1
Ki)× 10 (0≤EI≤10)。
从定义中可以看出,EI 值越大,种类组成的区
域性越明显,即特有性越明显[36]。
相似性系数是衡量一个地区与另一个地区植物
区系之间相似性程度的概念。文中采用 Czehanows-
ki于 1913 年提出的相似性系数计算公式[32]26:K =
2c /(a + b) (式中,c 为两地共有的物种数;a,b 分别
为两地各有的物种数) ,对中国罂粟科植物相似性
系数(K)进行了统计。由公式可知,K 值越大,两地
的植物种类组成越相似。
3 结果与分析
3. 1 物种丰富度
从某种意义上讲,种以上分类单位的多少意义
更大,因为这反映了更大差异的生物分类群可以在
某一地区共存。物种丰富度在一定程度上与该地区
的生物地理多样性有关。中国罂粟科植物的物种丰
富度见表 1。由表 1 可知,罂粟科植物在全国各省
区均有分布。属的丰富度最高的省区有豫、鄂、陕,
均高达 12 属;其次为川和滇,达 11 属;属的丰富度
只有 1 的省区有琼。物种丰富度最高的省区是川,
达 155 种;仅次于川的是藏,有 148 种;物种丰富度
在 15 以下的省区有闽、粤、琼、和台;因此,罂粟科植
物属丰富度中心在豫、鄂、陕、川和滇;物种丰富度中
心在川、滇、藏、陇、陕和青。
表 1 中国罂粟科植物的物种丰富度
省份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种合计 属合计
冀 1 5 1 1 1 1 1 2 1 19 33 10
晋 1 4 1 1 1 1 2 1 19 31 9
辽 2 1 1 1 13 18 5
吉 3 1 1 15 20 4
黑 4 1 11 16 3
苏 1 2 1 1 2 16 23 6
浙 1 2 1 1 1 1 1 1 15 24 9
皖 2 1 1 1 1 1 15 22 7
闽 1 2 1 1 1 7 13 6
赣 1 1 1 2 2 13 20 6
鲁 1 2 1 1 1 1 1 14 22 8
豫 3 1 2 1 1 1 1 1 2 1 1 18 33 12
鄂 1 2 4 1 1 1 1 1 2 1 2 22 39 12
湘 2 1 1 1 1 12 18 6
粤 1 1 1 1 4 8 5
琼 1 1 1
川 14 1 2 2 1 1 1 1 2 4 126 155 11
黔 2 1 1 1 1 19 25 6
滇 1 17 3 1 2 1 1 1 2 4 80 113 11
陕 2 3 1 1 2 1 1 1 1 2 1 31 47 12
陇 6 1 1 1 1 1 1 38 50 8
青 7 3 1 1 1 1 1 33 48 8
蒙 4 1 2 12 19 4
新 1 5 1 3 2 1 5 1 23 2 44 10
藏 27 1 1 3 3 4 109 148 7
桂 1 2 1 1 1 2 1 8 17 8
宁 1 3 1 1 2 1 15 24 7
台 1 1 8 10 3
注:A.蓟罂粟属;B.绿绒蒿属;C.罂粟属;D.花菱草属;E.秃疮花属;F.海罂粟属;G.疆罂粟属;H.金罂粟属;I.荷青花属;J.白屈菜属;K.血
水草属;L.博落回属;M.角茴香属;N.荷包牡丹属;O.紫金龙属;P.荷包藤属;Q.紫堇属;R.烟堇属;所有数据均表示的是种数。
3. 2 特有性指数
各分类单元的数量是一个重要的生物地理因
素,而这些单元的特有性指数则突出了植物的分布
范围。特有性,就是植物组成地区的特点。特有性
的形成,是由于气候、地理及历史的原因共同作用,
而形成的在某一环境性的区域中分布、适应此环境
的生物群。根据表 1 得到的物种丰富度计算了各省
区罂粟科各属的特有性指数 EI(表 2)。从表 2 可
知,罂粟科各属植物分布中,属范围内物种特有性指
数举例分析如下:EI = 10. 00 的省(属)是新(海罂粟
属、疆罂粟属和烟菫属) ,表明该地区分布的 3 个属
对应的属内物种为该地区所特有的,其他地区没有
分布。EI < 1. 00 的省(属)有冀、晋、苏、浙、闽、鲁、
鄂、粤、琼、滇、新、桂和台 13 个省(蓟罂粟属) ,冀、
晋、辽、苏、浙、皖、闽、赣、鲁、豫、鄂、湘、粤、黔、滇、
陕、青、藏、桂和宁 20 个省(罂粟属) ,冀、苏、浙、皖、
闽、鲁、豫、鄂、湘、滇、陕、青、新、藏、桂和宁 16 个省
(花菱草属) ,冀、晋、辽、吉、浙、皖、赣、豫、鄂、湘、川
和陕 12 个省(荷青花属) ,冀、晋、辽、苏、浙、鲁、豫、
鄂、陕、青、蒙、新、桂和宁 14 个省(白屈菜属) ,浙、
皖、闽、赣、豫、鄂、湘、粤、川、黔、滇、陕和桂 13 个省
(血水草属) ,冀、苏、浙、皖、闽、赣、鲁、豫、鄂、湘、
57第 5 期 李 林等:中国罂粟科植物地理分布
粤、黔、滇和桂 14 个省(博落回属) ,冀、晋、川、滇、
陕、陇、青、蒙和宁 9 个省(角茴香属) ,冀、晋、辽、
浙、皖、赣、鲁、豫、鄂、川、滇、陕、陇、青、新和宁 16 个
省(荷包牡丹属) ,冀、苏、浙、皖、闽、赣、湘、粤和台 9
个省(紫堇属) ,表明上述地区分布的对应属内物种
的区域性分布很不明显,即上述物种为广布种。
罂粟科植物全科分布中,物种特有性指数最高
的地区是藏(EI = 3. 70) ,表明藏地区罂粟科植物分
布区域性最为明显,藏成为中国罂粟科植物特有性
分布中心;其次是川、滇和新,再次是青、陇、吉和黑;
西南地区、西北地区、东北地区特有性分布略为明
显,东南沿海地区和中部地区特有性分布不明显。
闽、湘和琼 3 地区罂粟科植物特有性分布最不明显。
表 2 罂粟科各属的特有性指数(EI)
省份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全科
冀 0. 71 0 0. 86 0. 63 1. 11 0 0 0 0. 83 0. 71 0 0. 71 0. 95 0. 63 0 0 0. 96 0 0. 89
晋 0. 71 0 0. 71 0 1. 11 0 0 0 0. 83 0. 71 0 1. 11 0. 95 0. 63 0 0 1. 01 0 0. 91
辽 0 0 0. 54 0 0 0 0 0 0. 83 0. 71 0 0 0 0. 63 0 0 1. 11 0 0. 92
吉 0 0 4. 29 0 0 0 0 0 0. 83 0 0 0 0 0 0 5. 00 1. 52 0 1. 67
黑 0 0 1. 6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5. 00 1. 38 0 1. 50
苏 0. 71 0 0. 54 0. 63 0 0 0 0 0 0. 71 0 0. 87 0 0 0 0 0. 83 0 0. 77
浙 0. 71 0 0. 54 0. 63 0 0 0 0 0. 83 0. 71 0. 77 0. 71 0 0. 63 0 0 0. 82 0 0. 75
皖 0 0 0. 54 0. 63 0 0 0 0 0. 83 0 0. 77 0. 71 0 0. 63 0 0 0. 81 0 0. 75
闽 0. 71 0 0. 54 0. 63 0 0 0 0 0 0 0. 77 0. 71 0 0 0 0 0. 67 0 0. 65
赣 0 0 0. 53 0 0 0 0 0 0. 83 0 0. 77 0. 87 0 0. 95 0 0 0. 75 0 0. 76
鲁 0. 71 0 0. 54 0. 63 0 0 0 0 0 0. 71 0 0. 71 1. 00 0. 63 0 0 1. 01 0 0. 85
豫 1. 86 2. 50 0. 54 0. 63 1. 11 0 0 0 0. 83 0. 71 0. 77 0. 87 1. 00 0. 63 0 0 1. 00 0 0. 94
鄂 0. 71 1. 82 0. 71 0. 63 0 0 0 3. 33 0. 83 0. 71 0. 77 0. 87 1. 00 0. 95 0 0 1. 08 0 0. 98
湘 0 0 0. 54 0. 63 0 0 0 0 0. 83 0 0. 77 0. 71 0 0 0 0 0. 75 0 0. 71
粤 0. 71 0 0. 53 0 0 0 0 0 0 0 0. 77 0. 71 0 0 0 0 0. 80 0 0. 73
琼 0. 71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71
川 0 2. 92 1. 11 0 1. 82 0 0 3. 33 0. 83 0 0. 77 1. 11 0. 91 0. 95 2. 86 0 3. 39 0 2. 95
黔 0 0 0. 54 0 0 0 0 0 0 0 0. 77 0. 71 0 2. 00 2. 50 0 1. 37 0 1. 18
滇 0. 71 4. 36 0. 64 0. 63 1. 82 0 0 0 0 0 0. 77 0. 71 0. 91 0. 95 2. 86 0 3. 05 0 2. 45
陕 0 1. 82 0. 81 0. 63 1. 11 0 0 3. 33 0. 83 0. 71 0. 77 1. 11 0. 95 0. 63 0 0 1. 27 0 1. 15
陇 0 2. 31 1. 11 0 1. 11 0 0 3. 33 0 0 0 1. 11 0. 91 0. 63 0 0 1. 58 0 1. 55
青 0 2. 69 0. 64 0. 63 1. 11 0 0 0 0 0. 71 0 0 0. 91 0. 63 0 0 2. 20 0 1. 66
蒙 0 0 1. 60 0 0 0 0 0 0 0. 71 0 0 0. 95 0 0 0 1. 00 0 1. 06
新 0. 71 0 1. 02 0. 63 0 10. 00 10. 00 0 0 0. 71 0 0 2. 08 0. 63 0 0 5. 61 10. 00 2. 43
藏 0 4. 56 0. 56 0. 63 2. 31 0 0 0 0 0 0 0 1. 36 0 2. 86 0 4. 22 0 3. 70
桂 0. 71 0 0. 54 0. 63 0 0 0 0 0 0. 71 0. 77 0. 87 0 0 2. 50 0 1. 00 0 0. 85
宁 0 1. 43 0. 79 0. 63 0 0 0 0 0 0. 71 0 0 0. 95 0. 63 0 0 1. 33 0 1. 07
台 0. 71 0 5. 0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75 0 0. 81
注:A.蓟罂粟属;B.绿绒蒿属;C.罂粟属;D.花菱草属;E.秃疮花属;F.海罂粟属;G.疆罂粟属;H.金罂粟属;I.荷青花属;J.白屈菜属;K.血
水草属;L.博落回属;M.角茴香属;N.荷包牡丹属;O.紫金龙属;P.荷包藤属;Q.紫堇属;R.烟堇属。
3. 3 相似性系数
相似性系数反映两地区物种组成的相似程度,
从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植物地理分布的特点。两地
分布的物种种类越相近,则两地的相似性系数也就
越大。各省区罂粟科植物的相似性系数见表 3。表
3 是将全国 28 个省区中每 2 个省份相互比较计算,
求得共计 378 对省区罂粟科植物组成相似性系数。
其中,罂粟科植物组成相似性系数 K = 1. 000 的省区
对不存在,即没有任何2个省区种类完全相同;
0. 900≤K < 1. 000 的省区不存在;0. 800≤K < 0. 900
的省区有浙与皖、皖与赣、皖与湘 3 对,占全部省区总
对数(378对)的 0. 8%,即这 3 对省区分布的罂粟科
植物种类相似度极高;0. 700≤K < 0. 800 的省区有 9
对,占 2. 4%;0. 600≤K < 0. 700 的省区有 17 对,
占4 . 5% ;0 . 500≤K < 0 . 600的省区有38对,占
10 . 1% ;0 . 400≤K < 0 . 500的省区有39对,占
10 . 3% ;0 . 300≤K < 0 . 400的省区有42对,占
11 . 1% ;0 . 200≤K < 0 . 300的省区有58对,占
15 . 3% ;0 . 100≤K < 0 . 200的省区有82对,占
21. 7%;0 < K < 0. 100 的省区有 64 对,占 16. 9%;K
= 0 的省区有辽与琼、吉与粤、吉与琼、吉与黔、吉与
滇、吉与青、吉与新、吉与藏、吉与桂、黑与粤、黑与
琼、黑与黔、黑与藏、黑与桂、皖与琼、赣与琼、湘与
琼、粤与蒙、琼与川、琼与黔、琼与陕、琼与陇、琼与
青、琼与蒙、琼与藏、琼与宁这 26 对省区,占 6. 9%,
即这 26 对省区罂粟科植物没有共有物种分布。
67 东 北 林 业 大 学 学 报 第 41 卷
3. 4 垂直分布
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异质性、群落生产力、生态气
候特点等众多因素的影响,使得不同种的植物所分
布的海拔高度也各不同。通过对罂粟科植物海拔高
度分布的分析,可以发现其分布的特点,有助于对其
生态特点进行了解,最终帮助开发、利用其资源。根
据收集的罂粟科植物各物种的垂直分布数据,分析
了罂粟科植物在中国的垂直分布状况(表 4)。
中国罂粟科植物分布于海拔(H)0 < H≤5 500
m,垂直分布广泛。其中,分布在 3 500 m < H≤5 500
m的物种数量最多,有 198 种,占中国罂粟科植物总
种数的 52. 4%,分布种数超过了总种数的一半;其
次是在 3 000 m < H≤3 500 m 的物种数量较多,达
41. 2%。因此,3 000 m≤H≤5 500 m是中国罂粟科
植物的垂直分布中心。
表 3 各省区罂粟科植物的相似性系数(K)
省份 冀 晋 辽 吉 黑 苏 浙 皖 闽 赣 鲁 豫 鄂 湘 粤 琼 川 黔 滇 陕 陇 青 蒙 新 藏 桂 宁 台

晋 0. 781
辽 0. 549 0. 490
吉 0. 302 0. 235 0. 579
黑 0. 327 0. 255 0. 412 0. 722
苏 0. 536 0. 519 0. 488 0. 279 0. 205
浙 0. 596 0. 509 0. 476 0. 227 0. 200 0. 766
皖 0. 618 0. 491 0. 450 0. 238 0. 211 0. 756 0. 826
闽 0. 391 0. 364 0. 258 0. 061 0. 069 0. 667 0. 703 0. 686
赣 0. 528 0. 471 0. 421 0. 250 0. 222 0. 651 0. 727 0. 857 0. 606
鲁 0. 691 0. 528 0. 650 0. 381 0. 316 0. 667 0. 565 0. 591 0. 400 0. 476
豫 0. 636 0. 656 0. 392 0. 189 0. 122 0. 607 0. 667 0. 582 0. 478 0. 528 0. 509
鄂 0. 528 0. 514 0. 281 0. 102 0. 109 0. 581 0. 603 0. 557 0. 500 0. 542 0. 426 0. 583
湘 0. 471 0. 367 0. 333 0. 158 0. 118 0. 683 0. 762 0. 800 0. 774 0. 737 0. 400 0. 549 0. 561
粤 0. 244 0. 154 0. 077 0 0 0. 387 0. 438 0. 467 0. 667 0. 500 0. 333 0. 244 0. 298 0. 462
琼 0. 059 0. 063 0 0 0 0. 083 0. 080 0 0. 143 0 0. 087 0. 059 0. 050 0 0. 222
川 0. 106 0. 118 0. 035 0. 011 0. 012 0. 079 0. 112 0. 102 0. 060 0. 126 0. 023 0. 160 0. 237 0. 104 0. 037 0
黔 0. 241 0. 179 0. 140 0 0 0. 375 0. 449 0. 426 0. 421 0. 444 0. 213 0. 276 0. 500 0. 558 0. 364 0 0. 156
滇 0. 178 0. 139 0. 061 0 0. 016 0. 162 0. 204 0. 178 0. 159 0. 165 0. 119 0. 164 0. 250 0. 198 0. 116 0. 018 0. 463 0. 261
陕 0. 525 0. 590 0. 308 0. 149 0. 159 0. 400 0. 423 0. 377 0. 267 0. 328 0. 377 0. 550 0. 698 0. 369 0. 109 0 0. 277 0. 306 0. 213
陇 0. 337 0. 395 0. 147 0. 057 0. 061 0. 219 0. 189 0. 194 0. 095 0. 200 0. 194 0. 289 0. 315 0. 176 0. 034 0 0. 361 0. 160 0. 135 0. 515
青 0. 247 0. 278 0. 152 0 0. 031 0. 169 0. 194 0. 171 0. 131 0. 118 0. 143 0. 222 0. 207 0. 152 0. 036 0 0. 296 0. 110 0. 199 0. 274 0. 490
蒙 0. 462 0. 520 0. 378 0. 359 0. 457 0. 238 0. 233 0. 195 0. 125 0. 205 0. 341 0. 269 0. 276 0. 162 0 0 0. 069 0. 091 0. 076 0. 364 0. 290 0. 239
新 0. 260 0. 213 0. 129 0 0. 033 0. 149 0. 176 0. 121 0. 140 0. 063 0. 212 0. 182 0. 193 0. 097 0. 077 0. 044 0. 030 0. 058 0. 089 0. 154 0. 085 0. 261 0. 127
藏 0. 088 0. 089 0. 012 0 0 0. 047 0. 585 0. 047 0. 037 0. 024 0. 035 0. 077 0. 075 0. 048 0. 013 0 0. 323 0. 046 0. 330 0. 123 0. 222 0. 337 0. 072 0. 115
桂 0. 320 0. 292 0. 171 0 0 0. 550 0. 250 0. 462 0. 667 0. 432 0. 359 0. 400 0. 500 0. 571 0. 560 0. 111 0. 093 0. 524 0. 200 0. 313 0. 119 0. 123 0. 056 0. 164 0. 048
宁 0. 491 0. 473 0. 381 0. 182 0. 250 0. 255 0. 471 0. 217 0. 108 0. 182 0. 435 0. 316 0. 349 0. 143 0. 063 0 0. 123 0. 082 0. 102 0. 479 0. 405 0. 361 0. 558 0. 235 0. 116 0. 146
台 0. 326 0. 341 0. 143 0. 133 0. 154 0. 424 0. 047 0. 375 0. 522 0. 400 0. 250 0. 326 0. 286 0. 429 0. 333 0. 182 0. 036 0. 171 0. 065 0. 175 0. 133 0. 034 0. 207 0. 037 0. 025 0. 296 0. 118
表 4 中国罂粟科植物的垂直分布
海拔(H)/m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合计 所占比例 /%
0 < H≤500 3 0 3 1 1 0 0 0 1 1 0 2 2 0 0 0 21 0 35 9. 4
500 < H≤1 000 3 0 8 1 1 3 2 1 1 1 0 2 3 1 0 0 41 2 70 18. 7
1 000 < H≤1 500 3 2 8 1 1 2 2 2 1 1 1 1 4 2 3 1 53 2 90 24. 1
1 500 < H≤2 000 0 2 7 0 1 1 0 2 1 1 1 1 3 2 4 1 67 2 96 25. 7
2 000 < H≤2 500 0 4 3 0 1 1 0 0 1 1 1 0 3 2 4 0 71 2 94 25. 1
2 500 < H≤3 000 0 12 2 0 2 1 0 0 0 0 0 0 3 2 4 0 104 0 130 34. 8
3 000 < H≤3 500 0 25 2 0 3 0 0 0 0 0 0 0 2 0 0 0 122 0 154 41. 2
3 500 < H≤5 500 0 34 0 0 3 0 0 0 0 0 0 0 2 0 0 0 159 0 198 52. 4
注:A.蓟罂粟属;B.绿绒蒿属;C.罂粟属;D.花菱草属;E.秃疮花属;F.海罂粟属;G.疆罂粟属;H.金罂粟属;I.荷青花属;J.白屈菜属;K.血
水草属;L.博落回属;M.角茴香属;N.荷包牡丹属;O.紫金龙属;P.荷包藤属;Q.紫堇属;R.烟堇属;所有数据均表示的是种数;若某一物种的垂
直分布海拔高度为 400 ~ 800 m,则在 0 ~ 500 m中记为 1 种,在 501 ~ 1 000 m中再记为 1 种。
3. 5 水平分布
受经度、纬度、地形、土壤因子等因素的影响,植
物的分布呈一定的规律性。对罂粟科进行经度、纬
度水平分布的研究可以了解其分布规律和生态特
77第 5 期 李 林等:中国罂粟科植物地理分布
性。表 5 和表 6 分别为中国罂粟科植物的经度、纬
度水平分布。
中国罂粟科植物分布在东经(E)73°≤E≤
136°,经度分布范围较广。其中,分布在 90° < E≤
100°的物种数量最多,达 340 种,占中国罂粟科植物
总种数的 90. 9%,分布种数超过总种数一半的经度
还有 80° < E≤90°和 100° < E≤110°。因此,80° < E
≤110°是中国罂粟科植物的经度分布中心。
中国罂粟科植物分布在北纬(N)18°≤N≤54°,
纬度分布范围比较广。其中,分布在 30° < N≤35°
的物种数量最多,达 324 种,占中国罂粟科植物总种
数的 86. 6%,分布种数超过总种数一半的纬度还有
25° < N≤30°和 35° < N≤40°。因此,25°≤N≤40°
是中国罂粟科植物的纬度分布中心。
表 5 中国罂粟科植物的经度水平分布
经度(E)/(°)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合计 所占比例 /%
73≤E≤80 1 27 5 1 3 3 2 0 0 1 0 0 6 1 4 0 125 2 181 48. 4
80 < E≤90 1 28 5 1 3 3 2 0 0 1 0 0 6 1 4 0 133 2 190 50. 8
90 < E≤100 1 38 8 1 3 3 2 2 1 1 1 2 6 2 4 0 263 2 340 90. 9
100 < E≤110 1 24 6 1 3 0 0 2 1 1 1 2 2 2 4 0 200 0 250 66. 8
110 < E≤120 3 2 7 1 1 0 0 2 1 1 1 2 2 2 0 0 59 0 84 22. 5
120 < E≤136 1 0 8 1 0 0 0 0 1 1 1 2 2 1 0 1 37 0 56 15. 0
注:A.蓟罂粟属;B.绿绒蒿属;C.罂粟属;D.花菱草属;E.秃疮花属;F.海罂粟属;G.疆罂粟属;H.金罂粟属;I.荷青花属;J.白屈菜属;K.血
水草属;L.博落回属;M.角茴香属;N.荷包牡丹属;O.紫金龙属;P.荷包藤属;Q.紫堇属;R.烟堇属;所有数据均表示的是种数;若某一物种的经
度水平分布在 97° ~ 104°,则在 95° ~ 100°中记作 1 种,在 101° ~ 105°中再记为 1 种。
表 6 中国罂粟科植物的纬度水平分布
纬度(N)/(°)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合计 所占比例 /%
18≤N≤20 1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0. 3
20 < N≤25 1 17 4 1 2 0 0 0 1 1 1 2 1 2 4 0 96 0 133 35. 6
25 < N≤30 1 37 5 1 3 0 0 2 1 1 1 2 3 2 4 0 247 0 310 82. 9
30 < N≤35 1 33 6 1 3 3 2 2 1 1 1 2 6 2 4 0 254 2 324 86. 6
35 < N≤40 3 30 9 1 1 3 2 2 1 1 1 2 6 1 4 0 182 2 251 67. 1
40 < N≤45 1 6 10 1 1 3 2 1 1 1 0 2 5 1 0 1 80 2 118 31. 6
45 < N≤50 1 0 9 1 0 3 2 0 1 1 0 0 5 1 0 1 46 2 73 19. 5
50 < N≤54 0 0 4 0 0 0 0 0 0 1 0 0 2 0 0 1 19 0 27 7. 2
注:A.蓟罂粟属;B.绿绒蒿属;C.罂粟属;D.花菱草属;E.秃疮花属;F.海罂粟属;G.疆罂粟属;H.金罂粟属;I.荷青花属;J.白屈菜属;K.血
水草属;L.博落回属;M.角茴香属;N.荷包牡丹属;O.紫金龙属;P.荷包藤属;Q.紫堇属;R.烟堇属;所有数据均表示的是种数;若某一物种的纬
度水平分布在 22° ~ 27°,则在 20° ~ 25°中记作 1 种,在 26° ~ 30°中再记为 1 种。
4 讨论
中国罂粟科植物种类丰富,分布广泛。物种分
布最丰富的地区主要集中在我国西南地区的四川省
境内;其次为西藏、云南,并以四川为种丰富度分布
中心,向西北及东北地区呈现递减的趋势,粤、琼分
布的最少;而属分布最丰富的则是河南、湖北、陕西,
其次是四川、云南。四川能成为中国罂粟科植物种
类丰富度分布中心,这与四川地区的气候类型丰富
多样、垂直变化大的特点有显著的关联,在一定程度
上反应了四川地区的生物地理多样性中国罂粟科特
有性分布中心为西藏,集中分布于西南、西北、东北
地区。这与物种丰富度分布格局有明显差异,主要
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西藏作为最大的特有性分
布区,却不是最大的物种丰富度中心,可能是由于这
里地形复杂,大体分为 3 个不同的自然区:北部是藏
北高原;而在冈底斯山和喜马拉雅山之间,是藏南谷
地;藏东则是高山峡谷区,地貌多样,基本上可分为
极高山、高山、中山、低山、丘陵和平原等 6 种类型,
环境异质性较大,从而形成了最大的特有性。河南、
湖北和陕西作为物种属分布丰富度较大的省区,却
是相对较小的特有性分布区,这可能是由于分布在
这些地方的物种多是广布种而造成的。四川盆地则
由于气候多样,地形和地理位置的因素,四周山脉较
多,造成其在物种丰富度和特有性上相对来说,都较
为突出。可见,地理隔离和环境异质性对 EI 值的影
响很大。
相似性系数 K 值较低的省区对主要有 3 种类
型。一是,2 个地区地理位置相距甚远,造成环境异
质性较大,如藏与冀、川与苏;二是,其中一地区地理
环境不适宜罂粟科植物生存,本身物种丰富度极低,
如琼、粤和其他地区组成的省区对;三是,其中一地
区物种丰富度不高,但特有性较高,如吉、黑和其他
地区组成的省区对。相似性较高的多是地理位置上
87 东 北 林 业 大 学 学 报 第 41 卷
的临近省区。因此,地理位置相隔越远,环境抑制性
越大,则特有性越明显,相似性越不明显。特有性和
相似性是二个相对的概念,特有性越明显,相似性越
不明显,反之亦然。
全国罂粟科植物垂直分布中心在 3 000 m≤H
(海拔)≤5 500 m;水平分布中心为 80°≤E(东经)≤
110°和 25°≤N(北纬)≤40°。罂粟科植物大部分分
布在山区地带,目前少数品种已被开发利用,平原地
区露天最常见的是虞美人;温室花卉为荷包牡丹;药
用方面利用最多的是延胡索类植物。
参 考 文 献
[1]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植物志:第 32 卷
[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1 - 483.
[2]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 2 册[M]. 北
京:科学出版社,2002:1 - 25.
[3] 朱长山,杨好伟.河南种子植物检索表[M].兰州:兰州大学出
版社,1994:123 - 124.
[4] 丁宝章,王遂义.河南植物志:第 2 册[M]. 郑州:河南科学技
术出版社,1988:1 - 18.
[5] Wu Zhengyi,Raven P H,Hng Deyuan. Flora of china:vol. 11
[M]. Beijing:Science Press,2008:439.
[6] 刘仁林. 江西种子植物名录[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10:37 - 38.
[7] 河北植物志编辑委员会.河北植物志:第 1 卷[M].石家庄:河
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494 - 511.
[8] 李书心.辽宁植物志:上册[M]. 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2:588 - 607.
[9] 陈汉斌.山东植物志:下册[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7:96 -
116.
[10] 西北植物研究所.黄土高原植物志:第 1 卷[M]. 北京:科学
出版社,2000:513 - 535.
[11] 韦直,何业祺.浙江植物志:第 3 卷[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
出版社,1993:1 - 17.
[12] 訾兴中,张定成.琅琊山植物志[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出版,1999:314 - 316.
[13] 李成岐,董培欣.安徽经济植物志:上册[M].合肥:安徽科学
技术出版社,1990:333 - 335.
[14] 贺士元,伊祖棠.北京植物志:上册[M]. 北京:北京出版社,
1993:270 - 284.
[15]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 海南植物志:第 1 卷[M]. 北
京:科学出版社,1964:342 - 343.
[16] 福建省科学技术委员会. 福建植物志:第 2 卷[M]. 福州:福
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52 - 161.
[17] 吴征镒.西藏植物志:第 2 卷[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
219 - 322.
[18] 安徽植物志协作组. 安徽植物志:第 2 卷[M]. 合肥:安徽科
学技术出版社,1986:426 - 440.
[19] 江苏省植物研究所. 江苏植物志:下册[M]. 南京:江苏科学
技术出版社,1982:214 - 222.
[20] 何家庆.皖北资源植物志[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122 - 123.
[21] 云南省植物研究所. 云南植物志:第 2 卷[M]. 北京:农业出
版社,1989:18 - 45.
[22] 马德滋,刘惠兰.宁夏植物志:第 1 卷[M].银川:宁夏人民出
版社,1986:214 - 225.
[23] 山西植物志编辑委员会. 山西植物志:第 2 卷[M]. 北京:中
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30 - 56.
[24] 刘尚武. 青海植物志:第 1 卷[M]. 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
1997:383 - 410.
[25] 中国科学院武汉研究所. 湖北植物志:第 2 卷[M]. 武汉:湖
北人民出版社,1979:1 - 21.
[26] 叶永忠,吴顺卿.嵩山植物志[M].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
社,1993:149 - 153.
[27] 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 秦岭植物志:第 1 卷第 2 册
[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4:356 - 373.
[28] 倪志城. 西藏经济植被[M].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211 - 236.
[29] 祁承经. 湖南植物名录[M]. 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7:74 - 76.
[30] 张美珍,赖明洲.华东五省一市植物名录[M]. 上海:上海科
学普及出版社,1993:178 - 179.
[31] 李恒,郭辉军,刀志灵. 高黎贡山植被[M]. 北京:科学出版
社,2000:516 - 522.
[32] 武吉华,张坤,江源,等. 植物地理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
版社,2005:25 - 27.
[33] 闫双喜,李永华,位凤宇.中国木兰科植物的地理分布[J].武
汉植物学研究,2008,2(4) :379 - 384.
[34] 刘松茂,洪必恭.中国壳斗科的地理分布及其与气候条件的
关系[J].植物生态学报,1998,22(1) :

41 - 50.
(上接 46 页)上层的枝条之间互相遮挡,但三倍体
毛白杨的自然分层,使大光斑点足以让树冠下层和
中部的叶片得到强的光照,表现出较大的光合速率。
光环境的差异是影响树冠各层叶片光合生理特
性空间分异性的重要因子,同时受到冠层结构的几
何特征、叶倾角、方位角、叶面积和叶片氮的含量等
因素的影响,冠层的结构又表现为对不同光照的可
塑性;杨树叶片截获的太阳辐射和光合速率受叶片
方位角的强烈影响,使得在冠层尺度上对林木光合
作用的研究变得更为复杂。通过对纸浆林三倍体毛
白杨冠层光合特性空间分异性的分析,根据栽植密
度的不同,合理地进行冠层抚育,提高其光合活性,
加大光合产物的制造,有利于构建高产的群体。
参 考 文 献
[1] Boonen C,Samson R,Sylvain G,et al. Scaling the spatial distri-
bution of photosynthesis from leaf to canopy in a plant growth
chamber[J]. Ecological Modelling,2002,156(2 /3) :201 - 212.
[2] 肖文发.杉木人工林单叶至冠层光合作用的扩展与模拟研究
[J].生态学报,1998,18(6) :621 - 628.
[3] Hikosaka K,Hirose T. Nitrogen uptake and use by competing in-
dividuals competing in a Xanthium canadense stand[J]. Oecolo-
gia,2001,126(2) :174 - 181.
[4] 张雪松.棉花叶片氮含量的空间分布与光合特性[J]. 生态学
报,2009,29(4) :1892 - 1893.
[5] Anten N P R. Optimal photosynthetic characteristic of individual
plants in vegetation stands and implication for species coexistence
[J]. Annals of Botany,2005,95(3) :495 - 506.
[6] 张小全,徐德应,赵茂盛.树冠结构、辐射传输与冠层光合作用
研究综述[J].林业科学研究,1999,12(4) :411 - 421.
[7] Vanderklein D W,Wilkens R T,Cartier A,et al. Plant architec-
ture and leaf damage in bear oak physiological responses[J].
Northeastern Naturalist,2004,11(3) :343 - 356.
[8] Agnaldo R M. Chave et al. Seasonal changes in photoprotective
mechanisms of leaves from shaded and unshaded field-grown coffee
(Coffea arabica L.)trees[J]. Trees,2008,22(3) :351 - 361.
[9] lo Niinemets. Global-scale climatic controls of leaf dry mass per
area,density,and thickness in trees and shrubs[J]. Ecology,
2001,82(2) :453 - 469.
[10] Vierling L A,Wessman C A. 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
heterogeneity within a monodominant Congolese rain forest canopy
[J]. 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2005,103(3) :265 -
278.
[11] 沈宇艮,郑征.西双版纳胶茶群落中茶树的光合特性及其影
响因子[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8,14(1) :32 - 37.
[12] 王秀伟,毛子军.兴安落叶松人工林冠层气体交换的时空特
性[J].林业科学,2007,43(1) :44 - 49.
[13] 富丰珍,徐程扬,贾黎明,等. 冠层部位对三倍体毛白杨光合
生理特性的影响[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0,3(30) :
95 - 99.
[14] 孟陈,徐明,李俊祥,等. 栲树冠层光合生理特性的空间异质
性[J].应用生态学报,2007,18(9) :1932 - 1936.
97第 5 期 李 林等:中国罂粟科植物地理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