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秋水仙碱对芸薹属三种单倍体染色体加倍效率



全 文 :2011 年 8 月
2011,33(4) :409 - 411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hinese journal of oil crop sciences
秋水仙碱对芸薹属三种单倍体染色体加倍效率
李勤菲,向竹清,梅家琴,杨续蕊,李加纳,钱 伟*
(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重庆市油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 北碚,400715)
摘要:采用浸根、1g /L秋水仙碱滴生长点、含 100mg /L的秋水仙碱培养基处理芸薹属三种单倍体无性系幼芽,
诱导染色体加倍。根据处理后材料的田间表型、花粉育性和细胞学检测结果发现,各处理的染色体加倍效率存在
显著性差异,其中培养基处理幼芽的加倍效率最高,达到 50. 75%;浸根和滴生长点的处理加倍效率分别为 44. 07%
和 17. 54%。
关键词:秋水仙碱;浸根;滴生长点;幼芽培养;染色体加倍
中图分类号:S565. 4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 - 9084(2011)04 - 0409 - 04
Efficiency of chromosome doubling with colchicine in three haploids Brassica spp.
LI Qin - fei,XIANG Zhu - qing,MEI Jia - qin,YANG Xu - rui,LI Jia - na,QIAN wei*
(Agronomy and Biotechnology College of 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for Rapeseed,Chongqing 400715,China)
Abstract:Three genotypes of haploids from Brassica spp. were used to study chromosome doubling efficiency
under colchicine treatments including immersing roots with colchicine solution,dropping 1g /L colchicine on growth
point and culturing shoots in medium with 100mg /L colchicine. Efficiency of chromosome doubling exhibited signif-
icant differences among three treatments by identifying morphology,pollen fertility and chromosome number. Shoot
culture had the highest efficiency of 50. 75% . Immersing root and dropping method had 44. 07% and 17. 54% of
doubling efficiency respectively.
Key words:Colchicine;Immersing roots;Dropping growth point;Shoots culture;Chromosome doubling
收稿日期:2011 - 02 - 21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项目(2009BADA8B01)
作者简介:李勤菲(1984 - ) ,女,四川邛崃人,博士研究生,种质资源创新方向,E - mail:feifei1984998@ 126. com
* 通讯作者:钱 伟(1973 - ) ,男,湖北天门人,教授,博士,植物分子育种方向,E - mail:qianwei666@ hotmail. com
多倍体化是所有被子植物重要的遗传特征,在
高等植物进化与物种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一
种自然选择的结果。已有报道,70%以上的显花植
物在进化过程中都发生过至少一次多倍体化[1]。
染色体加倍后的多倍体由于基因剂量倍增,使植株
的营养器官变大,新陈代谢旺盛,基因活性和酶的差
异性增强,加强植株的生态适应性和抗逆性[2]。
秋水仙碱是一种化学诱变剂,能够抑制有丝分
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诱导多倍体的发生[3],利
用秋水仙碱诱导多倍体育种已经得到广泛的应
用[4]。尽管研究表明秋水仙碱能够诱导染色体加
倍,并且也发展了一些加倍效率较高的处理方
式[5 ~ 7],但是在远缘杂交过程中利用秋水仙碱诱导
染色体加倍仍然存在瓶颈现象,并且针对不同材料,
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进行秋水仙碱诱导染色体加倍
的系统性研究很少有报道。因此本研究对芸薹属不
同的单倍体材料进行不同的秋水仙碱处理,以比较
各种处理的加倍效率,为芸薹属单倍体材料的染色
体加倍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 1 材料
M - AC 为甘蓝型油菜(B. napus,AACC,2n =
38)小孢子培养获得的单倍体材料(AC,n = 19) ;S
- AC为白菜型油菜 (品系 6y733,B. rapa,AA,2n =
20)与栽培甘蓝(品系 K154,B. oleracea,CC,2n =
18)杂交产生的单倍体(AC,n = 19) ;S - ABC 源于
埃塞俄比亚芥 8w127(B. carinata,BBCC,2n = 34)白
菜型油菜 6y733 远缘杂交形成的单倍体(ABC,n =
27)。以上所涉及的亲本材料均由重庆市油菜工程
技术研究中心提供。为了便于研究染色体加倍效
率,这三种单倍体材料均通过无性繁殖,发展为无
性系。
1. 2 秋水仙碱加倍方法
1. 2. 1 浸根处理 处理材料M - AC、S - AC和 S -
ABC。设置三种处理水平,即 50mg /L 的秋水仙碱
浸根 16h、200mg /L 的秋水仙碱浸根 8h,以及
300mg /L的秋水仙碱浸根 2h[8]。具体操作如下:幼
苗生长至 3 ~ 4 叶期,洗净根部,剪去根尖部分后将
根部整体浸入秋水仙碱溶液中,处理相应时间后取
出,用清水冲洗 2 ~ 3h后移栽。
1. 2. 2 滴生长点 处理材料 S - AC 和 S - ABC。
幼苗生长至 3 ~ 4 叶期时,在其顶芽与腋芽处放置少
许棉球保持水分,滴一至两滴 1g /L的秋水仙碱于放
置棉球的顶芽和腋芽处。早晚各一次,持续一周。
1. 2. 3 幼芽培养 处理材料 S - AC 和 S - ABC。
取无性苗的顶芽或者分化的小苗(3 ~ 4 叶)于
100mg /L秋水仙碱 + MS + 3mg /L 6 - BA + 0. 2mg /L
NAA培养基中培养 7 ~ 10d(避光) ,观察愈伤组织
膨大后,转入MS +3mg /L 6 - BA +0. 2mg /L NAA的
分化培养基中培养成苗,切下新发育的苗,并转入
MS + 0. 5mg /L IBA 培养基中培养 15 ~ 20d,待植株
长大,生根后移栽。
采用三种秋水仙碱处理后的幼苗均于 2009 年
10 月移栽于西南大学试验田。
1. 3 秋水仙碱加倍效率的鉴定
1. 3. 1 花粉可染率 在天气晴朗时,早上 10 ∶ 00
– 11∶ 00 取当天新开放的花 2 朵,取出长、短雄蕊
各 1 枚,滴 1 滴醋酸洋红染液于载玻片上,将花粉抖
落在染液上,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大而圆,且能
被染成红色的为可育花粉,不能着色的、小而瘪的花
粉为不育花粉。每单株观察花粉的总数在 200 ~
300 个之间。以甘蓝型油菜品种中双 9 号为对照,
若植株的花粉可染率恢复至与对照相当的水平,且
形态学特征与对照吻合,则该植株染色体加倍成功。
1. 3. 2 普通细胞学方法 对于无法通过花粉育性
和形态学特征确定是否加倍成功的植株进行染色体
计数:取 F1 植株幼小花蕾,用 0. 002mol /L 的 8 -羟
基喹啉处理,并置于室温(25℃)中,3 ~ 4h 后用卡诺
固定液(乙醇∶ 冰醋酸 = 3 ∶ 1)固定 24h 以上,4℃
保存。取固定后的子房,用 1mol /L HCl在 60℃恒温
水解 8min,用 10%的改良卡宝品红染色,敲片压片,
在显微镜下观察并记录染色体数目。
2 结果与分析
2. 1 处理后植株的花粉可染率及材料的加倍效率
根据材料的花粉可染率观察,小孢子材料的花
粉可染率分为两类:一类 90% ~ 97% 之间,一类
60% ~70%;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植株的花粉可染
率也分为两类:一类 95% ~ 99. 5%之间,一类是无
雄蕊、不育,或者育性低于 60%;自然状态下甘蓝型
油菜(即对照)的花粉可染率为 99. 5%。结合形态
学特征,小孢子材料中的花粉可染率为 90% ~ 97%
的材料为加倍成功,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中花粉可
染率为 95% ~ 99. 5%的材料为加倍成功。对于花
粉可染率在 70%以下的材料,需结合形态学和染色
体数目的鉴定。本研究共计处理三类单倍体 729
株,结合花粉可染率、形态学和染色体数目的观察,
浸根处理 270 株植株,119 株加倍成功;滴生长点处
理 325 株,57 株加倍成功;培养基分化处理 134 株,
68 株加倍成功。各材料在不同处理方式下的染色
体加倍结果列于表 1。
表 1 三种染色体加倍方法的加倍效率
Table 1 Chromosome doubling efficiency of three treatments of colchicine /%
材料
Genotype
处理方式 Treatment
浸根 Immersing roots
I II III
滴生长点
Dropping
growth point
幼芽培养
Shoot culture
平均加倍率
Chromosome doubling
efficiency
M - AC 46. 51(43)* 47. 50(40) 77. 08(48) \ \ 58. 55(131)
S - AC 28. 57(14) 56. 52(23) 16. 00(25) 27. 36(106) 50. 79(126) 37. 07(294)
S - ABC 0. 00(32) 66. 67(33) 0. 00(12) 11. 87(219) 50. 00(8) 17. 11(304)
注:I:50mg /L秋水仙碱,处理时间 16h;II:200mg /L的秋水仙碱处理 8h;III:300mg /L的秋水仙碱处理 2h;* 括号内数字为处理植株数
Note:I:50mg /L colchicine treated for 16h;II:200mg /L colchicine treated for 8h;III:300mg /L colchicine treated for 2h;* Chromosome doubling
efficiency was followed by number of treated plants
2. 2 不同浸根处理的加倍效率
对 M - AC、S - AC和 S - ABC 均进行了三种水
平的秋水仙碱浸根处理,结果显示(如表 1) ,M - AC
利用 300mg /L 的秋水仙碱处理 2h 的加倍效率最
高,达 77. 08%;S - AC采用 200mg /L的秋水仙碱处
理 8h 加倍效率最高,达 66. 67%;S - ABC 采用
014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11,33(4)
200mg /L的秋水仙碱处理 8h 加倍效率最高,为
56. 52%。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浸根处理方式对秋水
仙碱加倍效率都没有显著性影响。
2. 3 不同处理方式的加倍效率
分析浸根与滴生长点、幼芽培养的加倍效率,结
果显示(表 1) ,三种处理均能使三种材料成功加倍,
但加倍效率各有不同。经方差分析发现,三种不同
的处理方式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 = 0. 01)。幼芽
培养(50. 57%)显著高于浸根处理(44. 07%) ,而浸
根处理的加倍效率显著高于滴生长点处理
(17. 54%)。根据三种处理的数据分析结果显示,
幼芽培养对幼苗的加倍效果最好。
2. 4 不同材料的加倍效率
三种来源不同的单倍体材料在三种不同的处理
下都获得了染色体加倍的植株,说明秋水仙碱诱导
染色体加倍具有普遍性。
3 讨论
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本研究选择加倍效果相
对好的几种处理方式,即浸根处理、滴生长点和幼芽
培养来诱导小孢子单倍体材料(M - AC)、人工合成
三倍体材料(S - ABC)和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单倍
体材料(S - AC)的染色体加倍。结果显示各处理的
效率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以幼芽培养的诱导效率
最高,浸根处理居中,而滴生长点对幼苗的加倍效率
最低。造成处理间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幼芽在含秋水
仙碱的分化培养基中处理的时间足够长,可彻底抑
制单倍体细胞的后期分裂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双
倍体的产生,而这种双倍体在分化培养基的诱导下
大量繁殖,形成愈伤组织,愈伤组织分化长成的苗即
为加倍的苗。而其他两个处理时,尽管染色体加倍
的原理一样,但是加倍细胞的分化和增殖速度低于
幼芽培养,从而造成其加倍效率低。此外秋水仙碱
浓度、处理方法、实验环境、实验材料对处理方法的
反应等也可以对染色体加倍效率产生影响[9 ~ 11]。
本研究发现,通过浸根和滴生长点获得的加倍
植株表现出大量的局部加倍现象,多数加倍植株均
为分枝加倍的嵌合体,而只有秋水仙碱培养基幼芽
培养诱变的植株表现全株加倍。有报道自然加倍的
材料也表现全株加倍[12]。周永明[13]等用秋水仙碱
对 52 份甘蓝型油菜品系(种)和相互间的杂种离体
小孢子的单倍体二倍化技术进行了研究,其中也观
察到大量的嵌合体现象。针对这种现象,周永明提
出小苗经秋水仙碱浸根处理并移栽到土壤中后,剪
掉有花蕾的主茎和侧枝,可促使其产生更多的二倍
化侧枝,从而提高加倍效率。
根据本研究的结果,单倍体材料之间加倍效率
虽然差距较大(变幅为 17. 11% ~ 58. 55%) ,但差异
不显著性,其中甘蓝型油菜小孢子单倍体植株的加
倍效率最高,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单倍体植株的加
倍效率其次,人工合成的三倍体植株(基因组为
ABC,分别来自两个不同物种)加倍效率最低。两套
基因组结构的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单倍体的加倍效
率高于三套基因组结构的人工合成三倍体材料。
Chen等[14]用相同的处理时间和相同的秋水仙碱浓
度诱导 7 个甘蓝型油菜品系的小孢子植株加倍,其
再生植株加倍率在 44% ~ 93%之间,变异范围也非
常大。因此,秋水仙碱诱导植株染色体的加倍效率
受基因组差异和环境的共同影响。
参考文献:
[1] Comai L.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polyploidy
[J]. Nat Rev Genet,2005,6:836 - 846.
[2] 马海渊,张金凤,李志丹.植物多倍体育种技术方法研
究进展[J].防护林科技,2008,1:43 - 46.
[3] Barnabs B,O B,Kovcs G. Colchicine,an efficient ge-
nome - doubling agent for maize (Zea mays L.)micro-
spores cultured in anther[J]. Plant Cell Rep,1999,18:
858 - 862.
[4] Tambong J T,Sapra V T,Garton S. In vitro induction of
tetraploids in colchicine - treated cocoyam plantlets[J].
Euphytica,1998,104:191 - 197.
[5] 高秀岩. 草莓染色体加倍的研究[J]. 北方果树,2006
(4) :15 - 17.
[6] 王敬东.春小麦花药单倍体植株染色体加倍技术初探
[J].麦类作物学报,2005,25(2) :13 - 17.
[7] 李运合. 盾叶薯蓣四倍体诱导的研究[J]. 中草药,
2005,36(3) :434 - 438.
[8] 梅德圣,王汉中,李云昌,等. 油菜小孢子培养影响因
素及黄籽油菜双单倍体群体的构建[J].华北农学报,
2007,22(1) :112 - 115.
[9] 石淑稳,周永明,吴江生,等. 秋水仙碱处理油菜离体
小孢子的染色体加倍效应[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02,21(4) :329 - 333.
[10] 康向阳,张平东,高 鹏,等.秋水仙碱诱导白杨三倍
体新途径的发现[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4,26
(1) :1 - 4.
[11] 朱慧琴.二甲亚砜(DMSO)对烟草单倍体植株的染色
体加倍效应[J].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2) :54 - 56.
(下转第 415 页)
114李勤菲等:秋水仙碱对芸薹属三种单倍体染色体加倍效率
究[A]. 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
2009. 86.
[3] 杨 柳,张彬彬,韩英鹏,等. 大豆亚麻酸含量的 QTL
分析[J].大豆科学,2006,25(3) :270 - 274.
[4] 张炳文,宋永生. 糖苷型大豆异黄酮水解工艺的研究
[J].食品科学,2002,23(4) :73 - 75.
[5] 曾国良,王继安,韩英鹏,等. 大豆异黄酮含量与主要
农艺性状相关性及通径分析[J]. 大豆科学,2007,26
(1) :25 - 29.
[6] 张树珍,冯翠莲,蔡文伟,等. 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
[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6.
[7] J. A. 托马斯,R. L. 富克斯. 生物技术与安全性评估
[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70 - 75.
[8] Sakuma Y,Liu Q,Dubouzet J G,et al. DNA - binding
specificity of the DRF /AP2 domain of Arabidopsis
DREBs,transciption factors involved in dehydration and
cold inducible gene expression[M]. 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2002. 998 - 1 009.
[9] Klucher K M,Chow H,Reiser L,et al. The AINTEGU-
MENTA gene of Arabidopsis required for ovule and female
gametophyte development is related to the floal homeotic
gene APETALA2[J]. Plant Cell,1996,8(2) :137 - 153.
[10] 倪志勇,徐兆师,李连城,等. DREB 转录因子在植物
抗逆胁迫中的作用机理及应用研究进展[J].麦类作
物学报,2008,28(6) :1 100 - 1 106.
[11] 贾士荣.转基因植物的环境及食品安全性[J]. 生物
工程进展,1997,17(6) :37 - 42.
[12] 张彬彬,刘 淼,高冬梅,等.转 TaDREB3 基因大豆的
农艺性状研究[J].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0,41
(12) :
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櫔
6 - 10.
(上接第 411 页)
[12] 殷家明,陈树忠,唐章林,等.黄籽羽衣甘蓝和白菜型
油菜杂交再合成甘蓝型油菜研究[J]. 西南农业学
报,2004,17(2) :149 - 151.
[13] 周永明,Scarth R. 甘蓝型油菜与白菜型油菜种间杂
种的小孢子培养[J].植物学报,1995,37(11) :848 -
855.
[4] Chen Z Z,Snyder S,Fan Z G,et al. Efficient produc-
tion of doubled haploid plants through chromosome dou-
bling of isolated microspores in Brassica napus[J]. Plant
Breeding,1994,113:217 - 221.
514张彬彬等:转 TaDREB3 基因大豆的品质等同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