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1 南瓜属作物在世界和我国发展概况
本文所指的南瓜属作物,包括南瓜属中 4 个栽培种,即南
瓜(中国南瓜)、笋瓜(印度南瓜)、西葫芦(美洲南瓜)、黑籽南
瓜。 南瓜具有良好的栽培特性,对环境条件适应性强,在世界
范围内栽培广泛。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统计资料,2007
年全世界南瓜种植面积 150 万 hm2,总产量约 2 023 万 t,产
值在全世界不同蔬菜作物种类中居第 9 位,年销售产值达 40
亿美元。 2007 年我国南瓜栽培面积约 32.5 万 hm2,占世界南
瓜总面积的 21.7%;总产量达 625 万 t,占世界当年南瓜总产
量的 30.9%。 中国和印度是世界上 2 个南瓜主产国,其中中
国栽培面积居世界第 2,总产量居世界第 1(表 1)。 自上世纪
70 年代以来,随着人们食物结构的改善和对南瓜营养成分保
健价值研究的深入,南瓜越来越受到重视,全世界南瓜栽培
面积、单产及总产量迅速增长,从 1981 年到 2002 年的 20 年
间,全世界南瓜总产量由 818 万 t 增加到 1 691 万 t,整整翻
了 1 番。 2002 年以来,世界南瓜总面积略有下降,但单位面
积产量增加了 2% 左右,总产量几乎相平。 此期,我国南瓜面
积增长了 35%,总产量增加了 73.6%(表 2)[1]。
自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南瓜属作物在我国蔬菜栽培中
有着突飞猛进的发展。 特别是其中的南瓜、笋瓜、西葫芦栽培
面积显著增加。 根据农业部农业司的统计,1989 年全国南瓜
面积为 4.2 万 hm2,占全国蔬菜播种面积的 0.6%,到 1994 年
发展到 5.6万 hm2,占全国蔬菜播种面积的 1.5%,到本世纪初,
虽未见正式的国家统计资料,仅据中国园艺学会南瓜分会对
全国南瓜种子销售量及典型调查估计,2006 年我国西葫芦播
种面积约 22 万 hm2,南瓜和笋瓜(包括籽用南瓜、黑籽南瓜)
种植面积达 33 万 hm2,总计 55 万 hm2,总产约 1 237 万 t,占
全国蔬菜播种总面积的 3%,占总产量的 2.5%。 再据山东省
农业部门统计,除西、甜瓜外,瓜类蔬菜播种面积有 16万 hm2,
其中 42% 为南瓜,仅次于黄瓜,居第 2 位。 这些数字说明,南
瓜的生产已不是可有可无的小作物,而是正在发展中的大作
物了[2]。
我国的南瓜产业经历了发展、衰落、再发展的历程。 由于
南瓜中含有较多的淀粉和蛋白质,根系发达,抗逆性强,对栽
培环境要求不严格,易于种植,同时又具有耐贮运的特性,所
以在战争年代或发生自然灾害粮食缺乏时期,常被作为粮食
代用品。 以后随着粮食生产的发展和饮食生活的不断改善,
南瓜消费量急剧下降,成为蔬菜生产中不被重视的作物,我国
科研和教学单位对其栽培、育种、生理方面的基础研究很少,
研究简报专题综述中 国 瓜 菜2008 (6): 4-9
收稿日期: 2008-08-27。
作者简介: 刘宜生,研究员,中国园艺学会南瓜分会会长,主要从事南瓜研究和技术推广工作。 电话: 010-82108164; 电子信箱: liuysh129
@163.com。
我国南瓜属作物产业与科技发展的回顾和展望
刘宜生 1,林德佩 2,孙小武 3,王长林 1
(1.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 北京 100081; 2.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 成都 610066;
3. 湖南省瓜类研究所 湖南邵阳 422001)
摘 要: 全面论述了中国南瓜属作物(南瓜、笋瓜、西葫芦和黑籽南瓜)近 20 年来在产业化发展和科技水平提高
方面取得的成就,着重剖析了南瓜产业化的 5 个链条在发展中的成绩和问题;同时对其科学研究进展进行了全方位
的论述和评价;并对未来南瓜属作物产业化发展和科研工作提出了具体建议。
关键词: 南瓜属作物; 产业化; 科技发展
Advances on the cucurbit industry and cucurbi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in China
LIU Yi-sheng1, LIN De-pei2, SUN Xiao-wu3,WANG Chang-lin1
(1. Institute of Vegetables and Flowers,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Beijing, 100081, China; 2. Institute of Horticu-
lture, Sichu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Chengdu, Sichuan, 610066, China; 3. Hunan Cucurbit Research Institute,
Shaoyang, Hunan, 422001, China)
Abstract: The advances on the industrialization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of Cucurbita (Cucurbita moschata
D.,C. maxima D.,C. pepo L.,C. ficifolia B.)in the last 20 years are discussed in China in this article. The achievements and
problems in the cucurbit crop production system were analyzed. We also reviewed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related to cucurbit
crops. Suggestions for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cucurbit industry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earch are offered in the
article.
Key words: Cucurbita; Industry;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4· ·
表 1 南瓜栽培面积在 2万 hm2以上
国家的生产情况
国家
面积
(hm2)
单产
(kg/hm2)
总产量
(t)
印度
中国
喀麦隆
古巴
俄罗斯
伊朗
卢旺达
埃及
美国
孟加拉国
巴基斯坦
乌克兰
土耳其
总计
360000
325000
110000
72000
65000
40000
40000
39800
39500
31400
26000
21000
21000
1500336
9722
19253
1145
6250
18062
12625
9722
17789
21653
7293
9808
22857
16527
13485
350000
625000
12600
45000
117400
50500
21000
70800
86590
22900
25500
48000
34707
2023144
(2007 年)
年份
面积
(hm2)
单产
(kg/hm2)
总产量
(t)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39651
244772
274934
283561
303184
307995
315005
325000
15001
15508
18573
19659
18693
18680
19048
19231
359512
379584
510648
557471
566740
575339
600025
625000
[注]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统计资料,表 2 同。
表 2 2000-2007 年中国南瓜种植增长情况
刘宜生等: 我国南瓜属作物产业与科技发展的回顾和展望
除一些较好的地方品种在生产上应用外,优良一代杂种很少
有人选育和推广。 但随着人们对饮食保健的重视,在一些先
进国家和地区,具有保健功能的黄绿色蔬菜受到人们青睐,特
别是笋瓜中品质优良、口味良好、保健功能明显的优良品种
被大力推广,使南瓜生产有了较大发展。
我国南瓜产业在 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迎来了第 2 次发
展的新高潮,其原因:一是随着我国保护地生产的迅速发展,
特别是日光温室的大力推广,使冬、春季蔬菜生产种类多样
化成为可能。 短蔓型的西葫芦因具有生长势强,种植技术比
较简单,产量高而病害轻的优点,既可在早春露地种植,也适
宜各种类型的保护地生产,促进了西葫芦新品种不断问世。
二是自改革开放以来,一批早熟、菜用的笋瓜从国外引入,因
其品质优良,粉质高,营养丰富,作为特菜种植可取得良好的
经济效益,因而开拓了市场。 同时,也引起了国内育种家们的
关注,相继推出了一批新品种。 三是由于广大消费者对南瓜
具有保健功能成分的关注,尤其因为南瓜中胡萝卜素、维生
素 C 以及多糖、果胶含量很高,是一种具有营养和保健功能
的优良瓜菜。 四是南瓜中干物质含量高,具有较好的加工适
应性,适宜制作成各种类型的加工食品,南瓜粉、南瓜籽在国
内外均有较大的市场。 鉴于以上原因,西葫芦、南瓜、笋瓜在
我国的蔬菜行业中已成为一个新兴产业而被广大消费者和
生产者所重视[3]。
2 南瓜属作物产业化链条
根据南瓜属作物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应用价值,其产业化
可分为以下 5 个链条:
2.1 鲜食用南瓜产业链
鲜食用南瓜从田间生产,经过营销渠道或短期贮藏,主要
以嫩瓜或老熟瓜产品进入市场。 我国鲜食南瓜主要产地有山
东、河北、山西、陕西、湖南、安徽、广西、海南等省区。 自上世
纪 90 年代以来,由国内外选育的优良杂种一代(中国大陆选
育的早青、阿太、蜜本、蜜冠、无蔓南瓜、锦栗、寿星、京红栗、
吉祥、一串铃南瓜等,我国台湾省选育的东升等;国外引入的
有冬玉、牵手、碧玉、惠比寿、栗自慢等)已基本覆盖了南瓜栽
培主产区。 一些主产区栽培面积迅速扩大,如湖南省2000-
2006 年西葫芦增加了 2.8 倍,南瓜和笋瓜增加了 2.5倍。 很
多优良品种已进入各种类型保护地生产,并结合全国范围的
南菜北调、西菜东调等措施,鲜食用南瓜特别是西葫芦已达
到周年供应水平。
2.2 籽用南瓜产业链
籽用南瓜是将田间生产收获的老熟瓜,刨瓜去瓤,取出
种子,将种子经过烘烤或煮烤、配料,加工成炒货,成为休闲
食品供应市场。 南瓜籽主要集中在东北、西北、西南三大产
区,种植面积约 16.7 万 hm2,年总产量 4~5 万 t,尤以黑龙江
产区最大。 籽用南瓜对于雪白类型产品种子质量要求是:种
片要大,横径 10~12 mm,纵径 20~22 mm,百粒重 34~38 g;色
泽白净,大小一致。 籽用南瓜除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外,还是重
要的出口外销产品。 例如东北产区年产量 2 万 t 中有逾 1 万
t 为出口产品。 黑龙江省白瓜子集团是国内外最大的籽用南
瓜生产开发龙头企业,实行产业化经营,采取公司加基地、基
地带农户的模式,避开了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给瓜农造成的
损失。 该公司已与 45 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 籽用南瓜
种植方式以单作为主,也有不少地区是与玉米间作。 主要品
种有:无杈南瓜、齐南 1 号、宾县大白板、平凉大白板、裸仁南
瓜以及近年来推广的优良杂种一代梅亚雪城 2 号等。
2.3 南瓜种业产业链
随着南瓜栽培面积不断扩大,对南瓜育种和良种繁殖推
广提出了更高要求。 由于上世纪 80 年代以前,南瓜种植面积
不大,育种未受到育种单位重视,生产上大多是利用地方品
种,自繁自育。 国家也未投入必要的科研经费。 虽然个别单位
选育出了品种,但未能推广利用而被束之高阁。 改革开放后,
国外南瓜新品种大量涌入,大大刺激和推动了我国南瓜育种
与良种繁育工作的发展。 育种上较为突出的国家事业单位
有:山西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湖南省瓜类研究所、北京
市蔬菜研究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东北农
业大学园艺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及河南科技学
院等;较突出的民间育种单位有: 山西德丰种业、山西卓越种
苗有限公司、黑龙江梅亚种业有限公司、合肥江淮园艺研究
所、汕头市白沙蔬菜原种研究中心、汕头市金韩种业有限公
司等。 为了促进南瓜种业的发展,调动各单位的积极性,2001
年成立了中国园艺学会南瓜分会,南瓜分会开展了多项业务
活动,发挥了极为有益的作用。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我国育成
了一些接近国际水平的优良品种,受到了生产者和市场的欢
迎。 但南瓜的品质、产量、抗逆抗病性等方面与国外优良品种
专题综述中 国 瓜 菜
5· ·
刘宜生等: 我国南瓜属作物产业与科技发展的回顾和展望
相比,仍有相当大的差距。
2.4 南瓜食品加工产业链
由于南瓜淀粉和胡萝卜素等营养物质含量高,既可当菜
又可当粮,且耐贮藏和运输,所以颇受消费者欢迎。 随着科学
技术的发展,南瓜在食品加工应用上愈来愈多,以南瓜为主
要原料可加工出的产品种类也越来越多,这为南瓜开发利用
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 据不完全统计,南瓜食品加工产品
逾 90 种,大致可分为 6 大类:(1)南瓜饮料。 如南瓜全肉饮
料、南瓜籽饮料、南瓜山楂复合蔬果茶、南瓜精口服液等。 (2)
南瓜发酵食品。 如南瓜果醋、南瓜保健酒、南瓜乳酸菌饮料、
南瓜番茄乳酸发酵饮料等。 (3)南瓜糕点和糖果。 如南瓜面
包、南瓜月饼、保健型南瓜饼干、南瓜软糖等。 (4)南瓜粉。 如
南瓜全粉、速溶南瓜粉、南瓜营养快餐粉、南瓜精粉等。 (5)炒
货食品。 如膨化南瓜籽仁、盐炒南瓜籽、多味南瓜籽、绿茶南
瓜籽等。 (6)其他南瓜食品。如低糖南瓜果酱、南瓜果胶、南瓜
脆片、速冻南瓜饼等。 在已面世的南瓜诸多系列加工产品中,
以南瓜粉产销量最大,深受市场欢迎,南瓜粉除可直接食用
和保健外,还大量用于各种食品、药品的配方组分和添加剂
中(如南瓜晶、南瓜糊、南瓜蛋糕等),世界一些发达国家对南
瓜粉的需求主要依赖进口,日本、韩国是南瓜粉需求量很大
的国家。 近年来,南瓜粉成为我国重要出口创汇产品之一,换
汇率高于马铃薯、玉米。 我国南瓜粉采用的生产工艺主要是
切片烘干粉碎方法和喷雾干燥方法。
2.5 观赏南瓜系列产业链
随着我国都市城郊型农业的发展,一批旅游观光园蓬勃
发展,它以自然景观为主体,配合一定的现代服务设施,将自
然生态、历史遗产、人文景观和现代设施融为一体。 在这一形
势下,观赏南瓜成为耀眼的一族。 观赏南瓜充分体现了南瓜
多样化的特色,在南瓜属作物中果实有周长 3.6 m、重量 296
kg 的巨型南瓜,也有小到 20 g 的微型南瓜。 这类南瓜多姿多
彩,可作为艺术品陈列于居室客厅,供作观赏;也可在庭院中
棚架栽培,既可遮阴,又可观赏,颇具田园诗意。 此外,还可在
南瓜上刻字、作画,作为艺术品展览或作礼品相赠。 表现最为
出色的是珠海市“农科奇观”观光园,它是珠海市农科中心利
用科研资源、技术、品种优势,结合艺术化包装开创的农业生
态旅游景点,现已成为“珠海十景”之一。 先后接待了逾 80 个
国家和地区的首脑政要、专家学者参观访问,逾 50 位党和国
家领导人亲临视察,有国内各省市考察团逾 6 万人、逾 130
万国内外游客前往观赏。 其中的观赏南瓜是主角之一。
3 我国南瓜属作物科学研究进展
根据笔者对《园艺学报》、《中国蔬菜》、《中国瓜菜》、《食
品科学》等专业杂志发表的有关南瓜研究和试验文章的统计,
1995 年至 2008 年 6 月,共计 294 篇。 其中综述 39 篇,种质
资源与新品种选育 86 篇,栽培生理与技术 77 篇,生物技术
与新技术应用 26 篇,病虫害防治技术 31 篇,加工与贮藏 35
篇。 中国园艺学会南瓜分会自 2001 年成立以来,先后举办了
8 次学术交流和新品种展示活动,并出版内部交流文集 5 集。
3.1 丰富了南瓜种质资源,优良杂种一代正在向世
界先进水平看齐,部分新品种有独特优势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我国笋瓜种质资源由极其贫乏发展
到比较丰富和多样,果色为灰、白、墨绿及红色等多种类型;
蔓性从单一长蔓类型发展到中蔓、短蔓类型,均应用于新品
种选育中。 同时,南瓜与笋瓜的种间杂交种,不仅只用于砧木
新品种的选育,而且在鲜食用新品种上也有较大突破。 西葫
芦育种突破了早青一代一统天下的局面,白皮、黄皮、花皮、
墨绿以及淡绿等多种皮色,适于早、中、晚熟的配套品种,并
可用于生食或炒食的多种类型品种大量涌现。 近年来,已有
部分品种特点与法国牵手、冬玉等优良品种接近。 在南瓜育
种方面,以蜜本南瓜为代表的杂种一代,因具品质优良、产量
高、耐贮运等优点,在我国南方大面积推广,并成为我国北方
地区秋冬季节上市的主要南瓜品种之一 [4-14]。 随着优良杂种
一代大量涌入市场,育种理论也有进一步的发展,例如,通过
对笋瓜与南瓜有性杂交亲和性研究后认为,表现亲和性的组
合可育种子数与亲本相比无明显差异,表现不亲和的组合可
育种子数只有几粒甚至没有。 杂交亲和的组合后代兼容了双
亲的特征。 在对西葫芦的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相关与通径分
析后,明确了单瓜质量和结瓜数对产量形成直接作用最大;采
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分析了产量、单瓜质量、单株结果数与其
他性状的关联度;通过亲子相关分析为亲本选择和性状改良
提供了理论依据[15-18]。
3.2 南瓜生物技术与遗传转化研究不断扩大和深
化,获得可喜进展
采用 RAPD 等技术从 DNA 分子水平反映了基因组的多
态性,因而能揭示个体间的差异和物种的相关性。 通过多位
作者的研究,经聚类分析认为南瓜属分为南瓜种、笋瓜种及
西葫芦种与传统分类学的结果相符,同时进一步明确了南瓜
属的遗传多样性非常丰富,揭示了不同种间以及同一种不同
品种间的亲缘关系,为南瓜品种的鉴定、配置杂交组合及遗
传育种提供了更多信息。 在明确南瓜的矮生和蔓生是 1 对相
对性状,其矮生性状由显性矮生单基因 D 控制的基础上,又
进行了与南瓜矮生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提高了蔓性鉴别的
准确率。 还有学者进行了南瓜矮化突变体 cga 的遗传、生理
生化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分析研究。 在南瓜属蔬菜细胞与组织
培养方面,难度较其他蔬菜大,我国对此研究很少,但近年来
离体培育技术被较多应用于南瓜属作物快速繁殖、品种改良
以及遗传转化研究中,并取得了一些进展。 例如通过对黄狼
南瓜进行愈伤组织诱导,结果显示子叶是最适的外植体。 有
研究者研究了南瓜与笋瓜诱导不定芽生长调节剂的最适种
类及配比,以及低浓度蔗糖分化培养基对西葫芦胚珠再生芽
的诱导效果优于较高的浓度。 这些研究为南瓜基因资源的利
用和育种提供了较好的途径 [19-26]。
3.3 科学评价南瓜保健功能,促进南瓜加工产业健
康发展
南瓜含有较多的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并属于高钾低钠
蔬菜食品。 特别是它含有丰富的类胡萝卜素,是人体中所需
维生素 A 最廉价、优质的天然来源,是抵抗生命疾病的有力
武器。 近些年来,对于南瓜多糖具有降糖、降脂等功效进行了
专题综述 中 国 瓜 菜
6· ·
大量的研究报道,研究者将南瓜中活性成分的分离提取与降
血糖活性的检测两方面结合起来成功分离出具有较高降血
糖活性的有效成分—南瓜多糖,经过临床试验证明对Ⅱ型糖
尿病患者有一定的疗效,并通过了国家级的成果鉴定。 此外,
还对不同南瓜品种果实生长发育过程中果胶物质、 肌醇、多
糖和还原糖含量的变化规律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对籽用
南瓜种子脂肪和脂肪酸成分分析表明,较优良的南瓜籽油其
营养价值与消化吸收性与大豆油、花生油相当,但亚油酸及
不饱和脂肪酸比例偏高,南瓜籽油的开发,可以为广大消费
者提供一种新型的保健油 [27-35]。 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是在
2004 年有媒体载文认为“南瓜降糖”的观点是靠传说蒙人十
几年的“谎言”和“闹剧”,从而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与讨论。
笔者认为学术问题可按科学方法解决,但不能用政治帽子打
压,笔者衷心欢迎研究者提供更多的试验数据说明问题。 最
近有研究论文从南瓜不同品种果实中还原糖的变化提出糖
尿病人应食用适熟期采收的果实为宜的观点。 同时,笔者再
次强调,南瓜的保健功能是多方面的,不能因为对降血糖有
不同观点而忽略南瓜其他的保健功能。
3.4 南瓜栽培技术的提高和普及,促进了南瓜生产
向高产、稳产方向发展
西葫芦从露地栽培发展到多种保护地栽培,基本做到了
周年供应市场。 在日光温室中选用优良品种,采用长季节栽
培技术,667 m2最高产量可达到 1.5 万 kg, 效益之高在 2 万
元以上,这比上世纪 90 年代初的高产记录增加了 1 倍左右,
产量低的金皮西葫芦也达到 8 000 kg,纯效益在 1 万元以上。
笋瓜特别是西洋南瓜的栽培技术在 90 年代初期很少有报
道,直至 90 年代中后期,有关报道陆续增加。 除露地栽培技
术外,大棚无公害早熟栽培技术也在广泛推广,主要是培育
壮苗、合理密植、整枝吊蔓、人工授粉及温湿度和光照控制等
技术。 籽用南瓜栽培技术也有很大提高,主要措施是缩小株
距,扩大行距,合理密植,提高坐瓜率,增加单瓜籽粒数和百
粒重,加宽瓜籽横径,清洁板面和防止冻板等。 试验表明,利
用地膜覆盖栽培籽用南瓜,667 m2可产南瓜籽 112 kg。 此外,
栽培种类扩展很多,如黑籽南瓜、砍瓜、特大笋瓜、搅瓜、迷你
南瓜、观赏南瓜以及新兴菜用南瓜苗等的栽培。 利用黑籽南
瓜作黄瓜砧木技术早已普及,在此基础上,近年又培育了不
少砧木新品种,并对其嫁接西瓜、甜瓜、黄瓜等瓜类作物的亲
和性及对接穗果实的品质影响进行了试验研究 [36-44]。
3.5 加强南瓜属作物病虫害防治研究,积极推进无
公害和绿色产品生产
在一般人的概念中,南瓜是病虫害很少、极易栽培的作
物。 实际上,当大面积而又连续多年栽培时,南瓜病虫害的防
治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南瓜带有共性的主要病害有:
病毒病、白粉病、灰霉病、疫病和枯萎病等;主要害虫有:美洲
斑潜叶蝇、蓟马、斜纹夜蛾等。 通过对 5 种病毒侵染瓜类作物
症状的观察,西葫芦对小西葫芦黄花叶病毒(ZYMV)、西瓜花
叶病毒 (WMV)、黄瓜花叶病毒 (CMV)、番木瓜环斑病毒
(PRSV-W)、南瓜花叶病毒(SqMV)均较敏感,并且较其他瓜
类发病时间为早。 南瓜对 WMV、ZYMV、SqMV 敏感。 检测了
西葫芦、南瓜等瓜类蔬菜白粉病的种类,初步确定了北京地
区白粉病主要由 S. fuliginea 所致,并存在 2 个生理小种,优势
生理小种是小种 2 France。 对西葫芦产量影响最大的果实腐
烂病主要由根霉腐烂病、灰霉病、菌核病等引起,并提出了相
应的病原诊断与综合防治方法。 近年来,在保护地内特别是
在大棚和温室内发现的银叶病有发展趋势,大多数学者认为
它是由 B 型烟粉虱危害引起的。并初步提出了防治银叶病的
农业、物理、化学防治等综合措施。 随着南瓜产业的发展,尤
其是西葫芦生产基本达到了周年供应水平,各主产区结合当
地的具体情况,提出了病虫害综合防治的技术规程,可对其
主要病虫害起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45-55]。
4 对南瓜属作物未来产业化和科研工
作发展的思考
4.1 关于产业化
(1)南瓜属作物产业化发展,应根据上述 5 个产业化链
条的不同特点,提高其科技含量,加大推广力度,创建自己的
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 本文上述的产业化链条仅是初步发展
的形态,尚不完善,还须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加大投资力
度,使之不断地做大做强。 (2)关于南瓜产业化的组织模式和
连接方式,应该是多样化的,而且在它的发展实践中可以看
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 3 种主要组织模式,即“龙头”企业带
动型、合作社等中介组织带动型、专业市场带动型。 应很好地
总结经验,以进一步指导南瓜产业化发展。 (3)为使南瓜产业
化向更高阶段发展,主要应解决好产业化系统内主体地位不
对称的问题,即作为“龙头”企业的公司处于强势、主动和指
导地位,而加盟农户处于弱势、被动、从属地位。 这一问题的
解决,要得到政府应有的热心和支持力度,发展农民合作社
是培育农业产业化经营对称主体的需要,是维护农民合法权
益的需要。 (4)上述 5 个南瓜产业化的链条,都有一个与时俱
进、不断发展提高的问题,根本问题是要有强大的技术支撑。
要加强南瓜遗传规律及新品种的选育,向世界先进南瓜育种
水平看齐;加速南瓜保健功能成分的研究,为南瓜深加工技
术提供科学依据;提高南瓜栽培技术水平和病虫害综合防治
能力,确保南瓜生产的优质、高产和稳产。 在南瓜产业化发展
过程中,还要特别重视产前、产中、产后的有机联系与协调,
才能取得真正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4.2 关于科研工作
4.2.1 大力开展基础性研究 对南瓜属作物的基础性
研究比较薄弱,应在现有工作基础上,采用常规技术和分子
标记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深入进行生物学特性评价,构建南
瓜核心种质和核心种质标准指纹库。 尽力争取加强国际合
作,大规模开展南瓜属作物抗病、优质育种材料的创新研究。
利用单倍体育种技术,进一步优化离体培养技术,逐步提高
西葫芦、南瓜单倍体育种技术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的结
合与应用水平。 此外,还应加强南瓜属作物栽培生理和保健
功能机理的研究,以便指导南瓜属作物育种和加工技术的发
展方向。
刘宜生等: 我国南瓜属作物产业与科技发展的回顾和展望 专题综述中 国 瓜 菜
7· ·
刘宜生等: 我国南瓜属作物产业与科技发展的回顾和展望
4.2.2 根据南瓜不同产业链要求,选育适于规模化基
地生产的新品种 选育具有多抗性、果形匀称、适于不同
地区不同季节栽培不同类型的优质、高产西葫芦系列品种。
笋瓜应重点培育含粉量高,品质好,抗病毒病、白粉病的高产
品种,特别要解决好红皮笋瓜的花瓜问题。 对于南瓜与笋瓜
的种间杂交种,需进一步加强其遗传规律的研究,为创造优
良品种提供新的途径。 对笋瓜、南瓜的短蔓、中蔓发育特点深
入探讨,将有利于发挥南瓜产品的增产潜力。 我国南瓜品种
的种质资源较西葫芦和笋瓜更为丰富,创造出优于蜜本南瓜
的新品种,以适于我国南北方种植。 培育优良籽用南瓜品种,
提高种片质量和产量,并采用多种途径,培育优良的肉、籽兼
用型新品种。 目前作为砧木用的黑籽南瓜需进一步向多抗性
方向改进,以适应生产的多方面需求。 同时,发掘和培育新的
南瓜砧木品种,使其对接穗品质影响小,亲和性与共生性强,
抗病、抗旱、易嫁接的特点突出,将会对整个瓜类生产发挥良
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加工企业与育种部门需有机结合,选
育出有益于加工要求的新品种,生产出满足不同人群需要的
优良产品。
4.2.3 加强南瓜保健功能研究 南瓜属于低脂、低钠、
高膳食纤维食品,长期食用有较好的保健功能,是人们的共
识。 目前,关于南瓜保健功能的争论主要集中在南瓜是否有
辅助降血糖的功能上,这不仅关系到糖尿病病人的切身利害,
也关系到南瓜的育种目标、栽培方向和加工技术的改进。 笔
者认为,这个纯属于学术讨论的问题,可以通过科学方法去
解决,上级有关主管部门应组织跨学科的多种力量进行联合
攻关,其结果将会推动整个南瓜产业的发展。
4.2.4 加强南瓜属作物高效、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西葫芦在我国的栽培历史较长,但对其栽培技术的研究比较
薄弱,与当前的生产要求有较大差距。 要深入研究西葫芦生
长发育与环境因子摸拟模型及应用技术,实现对保护地内光、
温、水、气、肥等诸多因子的优化精确控制,节省能源,降低生
产成本。 南瓜、笋瓜应进行露地和保护地内的优质、安全、高
效、规范化栽培技术研究,特别要研究高产高效群体结构及
其调控关键技术,提高其坐瓜率及果实质量。 早熟菜用南瓜,
在北方地区尚未推广,市场宣传极少,消费者对其认知甚微,
如积极推广其配套栽培措施,将会在蔬菜市场上形成一个新
的亮点。 在我国西葫芦、南瓜、笋瓜的主产区,科研和技术推
广部门应大力合作,更加完善无公害高效栽培技术体系的建
立与示范,有力推动南瓜产业的健康发展。
4.2.5 大力开展可持续控制南瓜属作物病虫害关键
技术研究 随着南瓜产业的蓬勃发展,南瓜种植面积的扩
大和栽培方式的多样化,病虫害问题也日趋突出。 要尽快建
立南瓜主要病虫害快速检测及诊断技术体系;建立早期预警
与精确预测技术;利用最新创制的高效、广谱、作用持久的生
物农药和各种新技术,防治病虫害;同时要特别加强菜田土
壤的培肥和维护,减少农药和氮肥的施用量。 关于南瓜的病
毒病,除积极采用物理和化学等方法防治外,努力寻找国内
外抗原材料,培育抗病品种,也是重要的途径。 对于银叶病要
给于足够的重视,深入研究病因、传染途径和有效的防治方
法,尽量控制其发生与发展。
4.2.6 公办与民办共同努力,积极推动南瓜产业再上
一层楼 从现实情况看,由于客观存在的体制问题,南瓜科
研工作要获得国家必要的经费支持难度很大。 近年来南瓜产
业和科研工作所以能取得的显著成绩和进步,是在生产的推
动下,经过热心科技工作者的努力,在公办和民办单位的支
持下取得的。 笔者希望,今后在继续争取国家经费支持的同
时,要更加促进公办和民办企业协同努力,中国园艺学会南
瓜分会以及各种类型的南瓜协会要发挥各自的积极性,为推
动南瓜产业再上一层楼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EB/OL].
[2008 -06 -11]. http: //faostat. fao. org/site/567/Desktop Default.
aspx?PageID=567#ancor.
[2] 刘宜生,王长林,王迎杰. 关于统一南瓜属栽培种中文名称的建
议[J]. 中国蔬菜,2007(5): 43-44.
[3] 刘宜生,王长林.科学评价南瓜,促进南瓜产业健康发展[J]. 长江
蔬菜,2005(2): 1-3.
[4] 刘宜生,王长林,崔力琴,等. 早熟南瓜吉祥 1 号的选育[J]. 中国
蔬菜,2001(1): 24-25.
[5] 程永安,张思慧,许忠民,等. 富铬南瓜新品种永安 1 号、永安 2
号的选育[J]. 长江蔬菜,2005(2): 39-40.
[6] 李海真,贾长才,张帆. 优质丰产早熟南瓜新品种京红栗的选育
[J]. 中国蔬菜,2006(1): 27-29.
[7] 张建华,陈龙英,庄天明. 南瓜品种比较及其栽培技术的研究[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2001,19(1): 66-68.
[8] 罗伏青,孙小武,董亚静,等. 锦栗南瓜新品种的选育[J]. 中国西
瓜甜瓜,2000(4): 2-4.
[9] 吉林,吉新文,王慧,等. 籽用南瓜新品种梅亚雪城 2 号的选育
[J]. 中国瓜菜,2007(1): 11-13.
[10] 刘宜生. 南瓜的种质资源及制种的关键技术[J]. 长江蔬菜, 2007
(4): 29-31.
[11] 贾长才,李海真,屈广琪,等. 优质南瓜(笋瓜)新品种短蔓京绿
栗的选育[J]. 中国蔬菜,2007(5): 31-33.
[12] 张佩菊,朱忠男,王世忠,等. 矮生型金瓜新品种崇金 1 号的选
育[J]. 中国瓜菜,2007(4): 17-18.
[13] 陈运动,刘童光,戴祖云. 中国南瓜新品种皖蜜品比较试验初报
[J]. 中国瓜菜,2008(1): 23-24.
[14] 雷逢进,聂安全,王晓民,等. 高产西葫芦新品种长青王 4 号的
选育[J]. 中国瓜菜,2008(1): 13-15.
[15] 程永安,张恩慧,许忠民,等. 印度南瓜与中国南瓜有性杂交亲
和性研究 [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02,28(4):
333-334.
[16] 赵福宽,高遐虹,程继鸿,等. 中国南瓜基因型及种瓜成熟度与
瓜内种子发芽的关系[J]. 北方园艺,2000(4): 13-14.
[17] 徐东辉,张耀伟,李春刚,等. 籽用南瓜主要经济性状配合力分
析[J]. 中国蔬菜,2006(8): 13-15.
[18] 李丙东,刘宜生,王长林. 南瓜属蔬菜生物学基础研究概况及育
种进展[J]. 中国蔬菜,1996(6): 48-50.
[19] 李海真,许勇,武峻新. 南瓜属三个种的亲缘关系与品种的分子
中 国 瓜 菜专题综述
8· ·
刘宜生等: 我国南瓜属作物产业与科技发展的回顾和展望
鉴定研究[J].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0,8(2): 161-164.
[20] 刘小俊,李跃建,赵云,等 . 中国黑子南瓜种质资源遗传多态性
分析[J]. 四川大学学报,2005,42(3): 599-604.
[21] 虞慧芳,曹家树,武涛. 无蔓南瓜对外源 GA3处理的生理反应[J].
园艺学报,2006,33(6): 1331-1334.
[22] 李云龙,李海真,崔崇士,等 . 与南瓜矮生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
[J].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7,15(2): 279-282.
[23] 李俊丽,向长萍,张宏荣,等. 南瓜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 RAPD
分析[J]. 园艺学报,2005,32(5): 834-839.
[24] 谢冰,王秀峰,樊治成. 西葫芦未受精胚珠离体培养条件的优化
及胚囊植株的产生[J]. 中国农业科学,2006,39(1): 132-138.
[25] 张亚锋,曹家树,武涛. 南瓜属植物再生体系的建立及其应用[J].
植物生理学通讯,2007,43(3): 599-604.
[26] 赵福宽,高遐虹,程继鸿,等 . 中国南瓜基因型及种瓜成熟度与
瓜内种子发芽的关系[J]. 北方园艺,2000(4): 13-14.
[27] 王萍,刘杰才,赵清岩,等. 南瓜的营养成分分析及利用研究[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2,23(3): 52-54.
[28] 吴素玲,孙晓明,金敬宏. 南瓜品质资源的分析测试[J]. 中国野生
植物资源,2002,21(2): 53-54.
[29] 张华,王静,王晴. 南瓜中 γ-氨基丁酸及 18 种氨基酸的测定[J].
食品研究与开发,2003(3): 108-109.
[30] 张学杰,刘宜生,姚蔚,等 . 不同南瓜品种果实生长发育过程中
果胶物质的动态变化 [J]. 中国农业科学 ,2002,35(9): 1154-
1158.
[31] 李新峥,范文秀,刘振威,等 . 南瓜果实发育过程中主要营养成
分的变化[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34
(7): 111-115.
[32] 杨红娟,宋荣浩,马坤,等. 南瓜果实发育过程中肌醇、多糖和还
原糖含量的变化[J]. 园艺学报,2008,35(1): 127-130.
[33] 熊学敏,石扬,康明. 南瓜多糖降糖有效部位的提取分离及降糖
作用的研究[J]. 中成药,2000,22(8): 6-8.
[34] 张拥军,姚惠源. 南瓜活性多糖的降糖作用及其组分分析[J]. 无
锡轻工业大学学报,2002,21(2): 173-175.
[35] 李全宏,田泽,蔡同一. 南瓜提取物对糖尿病大鼠降糖效果研究
[J]. 营养学报,2003,25(1): 34-36.
[36] 王萍,赵清岩,王若寈,等 . 籽用南瓜种子成熟过程中主要营养
成分的变化[J]. 园艺学报,2001,28(1): 47-51.
[37] 赵小娟,蒋树德,陈虎根,等. 迷你南瓜秋季高产栽培技术[J]. 长
江蔬菜,2007(7): 26.
[38] 林沛林,王燕丽,谢河山,等. 观赏南瓜温室栽培技术[J]. 中国瓜
菜,2008(1): 30-31.
[39] 余家和,林美华. 砍瓜的主要特性和栽培技术[J]. 浙江农业科学,
2007(2): 136-137.
[40] 蔡恩广. 蜜本南瓜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J]. 中国瓜菜,2007(2):
33-34.
[41] 陈绪水,张龙岩. 冬玉西葫芦日光温室高产栽培技术[J]. 中国果
菜,2006(2): 20-21.
[42] 郎凤岗,郭富常. 不同播种期和栽培架式对香炉瓜生育和产量
的影响[J]. 天津农业科学,1996,2(1): 17-18.
[43] 刘宜生,阮雪珠. 优质、早熟吉祥 1 号南瓜的高产栽培技术[J]. 蔬
菜,1999(8): 6-7.
[44] 林沛林,谢河山,王燕鹂,等. 温室超级大南瓜栽培管理技术[J].
中国蔬菜,2005(9):49-50.
[45] 史民秋,史自德. 红皮南瓜绿斑的成因和消除对策[J]. 中国瓜菜,
2006(3): 42-43.
[46] 郭尚,张作刚,王建明,等. 西葫芦根腐病病原的鉴定[J]. 中国瓜
菜,2007(6): 7-10.
[47] 袁东征,王帆. 秋延迟西葫芦病毒病综合防治技术[J]. 西北园艺,
2007(5): 28-29.
[48] 刘蕾,李宝聚,郭立忠,等 . 西葫芦果实腐烂病的病原诊断与防
治[J]. 中国蔬菜,2007(10): 59-60.
[49] 王娟,宫国义,郭绍贵,等 . 北京地区瓜类蔬菜白粉病菌生理小
种分化的初步鉴定[J]. 中国蔬菜,2006(8): 7-9.
[50] 刘琳,张渝洁,王秀峰. 保护地西葫芦常见病害的识别与防治[J].
长江蔬菜,2002(9): 25-26.
[51] 郑玉美,王顺建,孙义勇. 西葫芦银叶病的发生及化学防治技术
[J]. 长江蔬菜,2005(2): 30.
[52] 刘秀波,张俊华,崔崇士. 南瓜白粉病病原菌鉴定及抗性鉴定方
法研究[J]. 中国瓜菜,2006(1): 10-13.
[53] 宋荣浩,杨红娟,马坤,等 . 西洋南瓜主要病害的发生及综合防
治技术[J]. 中国瓜菜,2007(4): 33-35.
[54] 胡勇军,李良英,杨国祥. 日光温室西葫芦防根结线虫栽培模式
[J]. 西北园艺,2006(5): 15-16.
[55] 高丽华,周以飞,郑伟文,等. 南瓜 NBS 类抗病基因同源序列的
克隆与分析[J]. 长江蔬菜,2007(8): 40-42.
中 国 瓜 菜 专题综述
·欢迎订阅·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