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量较高 ,分别为 1 . 36 % 和 1 . 08 % 。 从射干的物候期
来看 , 3 月初根茎开始萌发新芽 , 这时 jir ge in n 的含
量最高 ;5 月开始分化花芽 , ir ge in n 的含量下降 ;7 月
为花期 , ir ge in n 的含量有所 回升 ;9 月 为果 期 , iir -
ge in
n 的含量最低 ; n 月为地上部枯死期 , 地下部开
始增粗 , i ir 罗 n i n 的含量增加 。 16罗 n i n 以 3 月含量最
高 ,这与现在的采收时间相吻合 ,其采收期应以春季
为好 。
参 考 文 献
注 : 本课题为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 目 (编号 B9K 7 08 5)
余亚纲 , 等 . 中药射干 亲脂中性成分研究 . 药学 学报 ,
1983
,
18 ( 12 )
:
% 9
胡晓兰 ,等 . 射干化学成分的分离和 鉴定 . 中药通报 ,
1982
,
7 ( l )
:
29
秦民坚 ,等 . 莺尾科药用根茎类 场 种植物异黄酮含量测
定 . 植物资源与环境 , l望拓 , 5 ( 4) : 5
( 2X() l
一 0 5 一 2 5 收稿
2X() l
一 10 一 15 修回 )
资源
甘肃省寥属药用植物
兰州医学院 (兰州 7 3仪以 ) ) 戚欢阳 杨永建 赵汝能
摘要 本文报道甘肃省爹属药用植物 23 种 、 7 变种的产地和药用情况 , 以期为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提供参考 。
关键词 寥属 药用植物 甘肃
寥科植物世界上有 4O 属 8X() 余种 ,主要分布在
北温带 。 广义的寥属 凡伙卯 n um L . 是 寥科 中最大
的属 ,我国有 120 种 , 分布于全国各地 。 本文介绍除
荞麦属 声飞谬明 , 叨刀 、金线草属 A晓 nD or n 、 虎杖属 凡沙 -
on ut iar 和何首 乌属 aF l仰沁 之外的甘肃产寥属药用
植物 23 种 、 7 变种的分布 、 产地及药用情况 。 常用
药材有拳参 、 篇蓄 、 红药 、 水红花子 、 蓝寥等 ; 民间习
用的有赤胫散 、 火炭母 、 杠板归 、 支柱寥和水寥等 。
它们主要含有葱醒类衍生物等 ,具有抗炎 、 抗衰老 、
抗肿瘤等作用 。
1 篇蓄 oP ly 卿扭刀 va ic咖 er 全省各地区均产 ,生于
海拔 以刃 一 4 2田 m 的田边 、 沟边湿地 。 全草供药用 ,
有通经利尿 、 清热解毒功效 。
2 习见琴 oP ly邵〕~ 尸距加ium 全省各地 区均产
,
生于海拔 以幻 一 2 2X() m 的田边 、 路旁 、 水边湿地 。 药
用全草 ,利尿通淋 、 清热解毒 、 化湿杀虫 。
3 两栖琴 oP glyt 〕n um a叫流巍um 产陇南 、 定西 、 兰
州等地 , 生于海拔 以洲) 一 37 0 m 的湖泊边缘 的浅水
中或沟边及田边湿地 。 药用全草 , 清热利湿 、解毒 。
4 春琴 oP l j苔。~ 了犯邝 ica iar 产于本省东南部
, 生
于海拔 日X ) 一 18X() m 的田 边 、 水边 、 荒地 及沟边湿
地 。 药用全草 , 发汗除湿 、 消食 、杀虫 。
5 酸模叶琴 oP 勺誉〕n um l哪双 th如 il um 全省各地均
产 ,生于海拔 仅刃 一 3久X) m 的田边 、 路旁 、 水边 、 荒地
及沟边湿地 。 药用全草 ,具解毒 、除湿 、 活血功效 。
164
·
6 绵毛 酸模叶琴 (变种 ) oP 与即 n o z哪砚ht 如 il uln
v ar
.
,滋ic如 il um 产地及生境 与原 种相同 。 药 用全
草 ,解毒 、健脾 、 化湿 、 活血 、 截疟 。
7 红琴 乃勿群砚um o庇nt a le 全省各地均产 , 野生
或栽培 。 生于海拔 创1 ) 一 27 0 m 的沟边湿地 、 村边
路旁 。 果实入药 ,称 “ 水红花子 ” ,有活血 、 止痛 、 消积
及利尿功效 。 茎叶人药 ,具祛风除湿 、 清热解毒 、 活
血 、 截疟功效 。 根人药 ,具清热解毒 、 除湿通络 、 生肌
敛疮功效 。 花人药 ,行气活血 、消积 、止痛 。
8 琴蓝 oP 勺即~ it二ot ir um 全省各地常有栽培
,
叶供药用 ,具清热解毒功效 ; 又可加工制成靛青 , 作
染料 。
9 水琴 凡崛。川佣 人州八沪脚 全省各地均产 ,生于
海拔 叹刃 一 35 0 m 的河滩 、 水沟边 及山谷湿地 。 全
草人药 , 具消肿解毒 、 利尿 、 止痢功效 。 古代为常用
调味剂 。
10 伏毛琴 oP 勿即 n lun p滋睽 c e l” 产于甘肃省东南
部 ,生于海拔 以刃 一 27 0 m 的沟边 、 水旁 、 田边湿地 。
药用全草 ,解毒 、 除湿 、散痕 、止血 。
1 丛枝琴 oP 今群〕~ 娜逮切功。 产于陇南
,生于海
拔 70 一 3(XX) m 的山坡林下 、 山谷水边 。 药用全 草 ,
清热燥湿 、 健脾消疮 、 活血调经 、 解毒消肿 。
12 长鬃琴 oP gly( 〕~ 肠
了移王,昭tum 产于兰州 、 天水 、
庆阳等地 ,生于海拔 以X) 一 3 X( X) m 的山谷水边 、 河边
草地 。 药用全草 ,解毒除湿 。
中药材第 25 卷第 3 期 2(X )2 年 3 月
DOI : 10. 13863 /j . i ssn1001 -4454. 2002. 03. 005
13圆基长鬃琴 (变种 )卿塔。 ~肠
刀召砧 e` um vr a
.
r o
-
t ur 汉勿 tl n u产于甘肃兰州 、 天水 、 庆阳等地 ,生于海拔
6以) 一 3l o m 的沟边湿地 、 水塘边 。 药用情况 同原
种 。
14 愉悦琴 oP lgy( ,~ cju
u l双l切乙 产于 本省 东南
部 ,生于海拔 以l 〕一 2仪X) m 的山坡草地 、 山谷路旁及
沟边湿地 。 药用全草 。
15 珠 芽琴 oP 匀夸〕 n um : 动恤~ 全省 各地 区 均产 , 生于海拔 12 00 一 4以叉〕 m 的山坡林下 、高 山或亚
高 山草甸 。 根状茎人药 , 具清热解毒 、 止血散痕功
效 。
16 细 叶珠 芽琴 (变种 ) oP ly邵万乙unI : 初动口~ var
.
朋g 贴 tum 全省各地 区均产 , 生 于海拔 2以刃 一 43 0
m 的山顶草地 、 山坡林缘 、河谷湿地 。 药用情况同原
种 。
17 拳参 oP 勺即~ ibs ot 血 产于陇南
、 天水等地 ,
生于海拔 80 一 3X( 幻 m 的山坡草地及 山顶草甸 。 根
状茎人药 ,清热解毒 、 散结消肿 。
18 支柱琴 凡勺即几um ,叨沉£um 产于天水 、 陇南 、
甘南 、 平凉 、 定西等地区 , 生于海拔 130 一 《 众 ) m 的
山坡路旁 、 林下湿地及沟边 。 根状茎入药 , 活血止
痛 、 散痕消肿 。
19 细 穗 支柱琴 (变种 ) oP 红即~
s叨` l逮um v ar .
脚华 , 吸 J汤 产于天水 、 陇南 、 甘南 、 平凉 、定西等地 ,
生于海拔 巧o 一 3 9以) m 的 山坡林缘及 山谷湿地 。
根状茎的用途与原种相同 。
20 中华抱茎琴 (变种 ) oP 匀, 〕~
口刀切撅 ica ku , ar .
is
~
产于陇南 、 天水等地 , 生于海拔 12X() 一 3 (】X)
m 的山坡草地或林缘 。 根状茎药用 ,顺气解痉 、 散疲
止血 。
21 圆穗琴 oP 巧即~ ~
八 p划 zum 全省各地 区
均产 ,生于海拔 25 0 一 38 0 m 的高山草地 。 药用根
茎 ,清热解毒 、 止血 、 活血 。
2 狭叶 圆穗琴 (变种 ) oP 伙卯 n um m aC olr 〕hy l lnU 诬 v ar .
set
n泛叨h yl lum 产地 、 生境及药用情况同原种 。
23 火炭母 oP 巧, n um hc ien * 产于甘肃天水 、 陇
南 、 甘南等地 , 生于海拔 州X〕一 2 4( X) m 的山谷湿地 、
山坡草地 。 根状茎供药用 ,清热解毒 、 散痪消肿 。
2 4 赤胫散 (变种 ) oP lgy( )~ ~ i蒯um v ar
.
, ien 。 。
全省各地区均产 , 生于海拔 80 一 3 9( X) m 的 山坡
草地及山谷灌丛 。 根状茎及全草人药 , 清热解毒 、 活
血止血 。
25 尼泊 尔琴 oP 勿誉〕n um l碑砚友 I” e 产 于武 威 、 兰
州 、平凉 、 天水等地 , 生于海拔 日洲〕 一 4《XX〕 m 的 山坡
草地 、 山谷路旁 。 药用全草 ,清热解毒 、 除湿通络 。
26 杠板归 oP 伙卯 n um 声蒯妞um 产于陇南 、 天水
等地 , 生于海拔 以X) 一 23 0 m 的 田边 、 路旁 、 山谷湿
地 。 药用全草 ,清热解毒 、利湿消肿 、 散痕止血 。
2 7 戟叶琴 oP lyg 。~ ht
u 了巍嚼 i 产于陇南 , 生于
海拔 以叉〕一 2 4( 刃 m 的山谷湿地及山坡草地 。 药用全
草 ,祛风清热 、 活血止痛 。
28 稀花琴 oP 勺寥〕n um d is 女沙~ 产于陇南 , 生于海拔 以刃 一 150 m 的河边湿地及山谷草丛 。 药用全
草 ,清热解毒 、 利湿 。
29 箭叶琴 雀翘 (名医别录 )凡伙卯~ isc 加城 i产于陇南 、 天水等地 , 生于海拔 日1 ) 一 22的 m 的山
谷 、 沟旁 、 水边 。 全草供药用 , 清热解毒 、止痒 。
30 西伯利亚琴 oP 伙卯 n um s必诚um 全省各地均
产 ,生于海拔 以洲〕一 3 2X() m 的路边 、 湖边 、 河滩 、 山谷
湿地或沙质盐碱地 。 药用根茎 , 疏风清热 、 利水消
月中。
附记 :本文记述的寥属药用植物标本 , 悉按下列
参考文献鉴定整理的 。
参 考 文 献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 . 中国植物志 25
( 1 )
. 北京 :科学 出版社 , 19 8
西北植物研究所 . 黄土高原植物志 ( 1 ) . 北京 :科技出版
社 , 2 (X义)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 . 中华本草 . 上海 :
上海科学出版社 , 2X( X)
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等 . 秦岭植物志 1 (2) . 北京 : 科学出
版社 , 197 4
中科院植物研究所 . 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 北京 : 科学出
版社 , 197 4
甘肃省卫生局 . 甘肃中草药手册 (第四册 ) . 兰州 : 甘肃
人民出版社 , 197 4 : 187 6
( 2X() 1
一伪 一 以 收稿
2X() l
一 12 一 14 修 回 )
中药材第 25 卷第 3 期 2X() 2 年 3 月
P沈血苗n a叮 S u rV e y on M ed ic ina 】 l Pa n ts of o PJyl卵 n um n iG a 刃` u 乃ro 村 n c e
i Qh
u a l lyang
,
Yang yo 明 ian , z ha o R t ll l e ng
( l
月 I忱 110 1】 M翻 cal C ol e ge J 邀讨 .阳 7 , XXx〕 )
A加 t n长 t o bj e e t iv e : oT 拳 in a e laer ide a o n the er os cur e s of In e c Iie i aln p lasnt Of oP灯誉〕umn i
n
aG sn
u
.
M e th汕 : F ie ld in v e st i即 t i。〕 n ,
s伴 e ime n e o l le e t io n , axt o n iom e st u dy
,
sc ie nt iif e
name
s s tud y
a n
d lit
e
art 眠 er t ir e v al we er e am ed out . eR sul st 厂n 记 d i湘but io n , ec o lo乡 e al e r lv 一
or
nme
nt a n 〔 l m e击 c inal l犯 115 Of 2 3 5 1袱 { ies 出 1 (】7 v iar et ie s of 只为夸〕~ 介
。 m (; a l妈 u 】l a v e l脱 n e la ir if e d . Co n e lus io n厂n l e i n ve s t i邵 t io n ma y
p vor
e t o 玩 use ful fo r ht e u it l iyt an d if 川 h e r s ut 街 of oP 匀夸〕num i
n (; a n s u p or v i nc e
.
K e y wo
r l】s oP 匀邵〕~ ; M
e id ic nal 扭ant ; G田侣 u l〕or v inc e
·鉴别 ·
广蕾香的形态组织学鉴别研究
广东药学院药学系 (广州 5 or 2 4) 罗集鹏 曾梅华
摘要 目的 :深人研究比较广霍香的形态组织学特征 , 寻找 可用于区别 “ 石牌羞香 ” 与 “ 海南蕾香 ” 的性状与显
微特征 。 方法 :形态学与组织学方法 。 结果 :广蕾香茎皮层与叶肉组织和 中脉基本组织 中有单细胞头 、 囊状的间隙
腺毛 , 茎 、 叶表面的腺鳞具有大形的单细胞腺头 , 囊状角皮顶端下陷成类方形 、类三 角形 、 双凸透镜形或类圆形等形
状 ,单细胞柄极短小 ;茎初生韧皮纤维束 ,断续排列成环 , 纤维极细长 , 壁极厚 , 髓周细胞含细小针晶及少数正八 面
体形方晶 。 以上特征有别于其它唇形科植物 , 是广霍香的重要鉴别特征 。 上述两类广霍香的下述形态和组织学特
征可资鉴别 :石牌霍香类老茎基部类圆柱形 , 分枝角多数小于 以护 , 中上部茎枝和嫩叶带紫色的少见 , 栅表 比小于 or
( 5
.
05
,
9
.
26 )
,海南蕾香类老茎类方柱形 , 分枝角多数大于 毋 , 中上部茎枝和 嫩叶多带紫色 , 栅表比大于 10 ( 14 . 35 ,
13
.
18
,
13
.
84
,
14
.
3 )
。 结论 :上述形态和显微特征可用于广霍香的品种鉴定及 区别石牌羞香和海南蓉香 。
关键词 广羞香 形态组织学 道地药材 鉴别
广蕾香为唇形科植物广蕾香 几即 s et n 刃 n cab il n
( lB an co
.
) eB
n ht
. 的干燥地上部分 , 是常用芳香化湿
中药 ,有芳香化浊 、 开胃止呕 、 发表解暑功效〔’ 〕 ,应用
极其广泛 ,是著名中成药 “ 霍香正气丸 (水 , 口服液 )”
的重要组成药物 。
广蕾香商品有两大类 ,一类称为 “ 石牌霍香 ” ,主
产于广州石牌 、棠下 、 宝岗等地 ,是道地药材 , 传统经
验认为品质最优 。 20 世纪 5 0 年代末 , 广东肇庆地
区亦大量种植广蕾香 ,称为 “ 肇香 ” 或 “ 枝香 ” , 经验认
为 ,其品质与 “ 石牌蕾香 ” 相近 ,亦供药用 。 另一类称
为 “ 海南霍香 ” , 主要产于海南岛 (今海南省 )万宁 、 琼
海等地 。 据笔者调查 , 此类蕾香是在 2 0 世纪 40 年
代由华侨从印尼爪哇带回种植 ,早期亦供药用 ,后来
则主要用作提取 “ 蕾香油 ” (百秋李油 , aP ct hou h 。 i)I
的原料 。 传统经验认 为此类蕾香品质较差 , 一般不
供药用 。 20 世纪 50 年代末 ,广东湛江地区吴川 、 遂
溪 、雷州和徐 闻相继从海南引种蕾香 , 并大面积种
植 , 一度成为广霍香的主要产区 , 此类蕾香主要用来
提取 “ 霍香油 ” , 供出口 。 习惯上 , 将湛江地区产的蕾
香也划为 “ 海南霍香 ” 范畴 , 其品质亦与 “ 海南霍香 ”
相似 。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 ,广州 已无霍香种植 ,广州
16 6
.
市药材公司为保存 “ 石牌霍香 ” ,在广州黄村 ,后移至
花县 , 种植面积不足一亩 ,道地药材 “ 石牌蕾香 ” 濒临
灭绝的境地 。 “ 肇香 ” 也仅在高要有少量种植 (不足
十亩 ) 。 目前使用的广蕾香主要是湛江地 区吴川和
遂溪所产 ,销全国并出口东南亚 。
为抢救和发展优 良中药品种 “ 石牌蕾香 ” ,笔者
对 “ 石牌蕾香 ”道地性 内涵进行了深人 系统的研究 ,
比较了不同产地广蕾香挥发油的成分 〔2 一 5〕。 结果表
明 ,石牌霍香挥发油主要含广霍香酮 (钾g 〕s t on e , 65 %
一
71 % )
,而 “ 海南霍香 ” 包括吴川 、 遂溪 、雷州和海南
万宁产者 )挥发油中主要含广蕾香醇 ( atP c hou h al o
-
ho l
,
31 %
一
47 % )
, 广霍香酮含量 在茎油 中不超过
12 %
,叶油中含量极微 ( < 1% ) 。 “ 肇香 ” 挥发油中也
含有较多广蕾香酮 , 茎油 中为 31 % 一 醉% , 叶油 中
为 7 % 一 40 % 。 由于不同产地的广蕾香存在着显著
的品质差别 , 因此有必要寻找一种能有效鉴别上述
二类广蕾香的科学方法 。 GC / M S 联 用方法是 一种
有效的方法 ,但设备昂贵 , 难于普及 。 《中国药典》收
载的理化鉴别方法也是基于 “ 石牌霍香 ” 和 “ 海南蕾
香 ”挥发油中广蕾香酮的含量差异 。 但由于 “ 海南霍
香 ” 茎中亦含有 9 . 4% 一 11 . 9% 的广蕾香酮 , 势必影
响结果的准确性 。 不同来源的植物具有不同的组织
中药材第 25 卷第 3 期 2X() 2 年 3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