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金匮要略》旋覆花汤新解



全 文 :《金匮要略》旋覆花汤新解
  夏小芳 程文江 徐 珊(指导)
浙江中医学院 杭州 310053
  摘要 虚证与寒证皆可导致血失畅行 , 往往有结痰留瘀停滞其中 , 因此对于妇人虚寒之半产漏下 , 张仲景《金匮要略》中大
胆用旋覆花汤行其血脉 , 但旧血得去 ,新血复生 , 而未一味蛮补 ,仲景在此方实有深意。后人悟之治疗疾病当分虚实 ,有虚实夹
杂 , 必当先驱邪 ,不可见虚即补 , 否则最终只能未去病 , 反伤正 ,病益不去。
  关键词 金匮要略 旋覆花汤 运用
  旋覆花汤由旋覆花三两 、葱十四茎 、新绛少许组
成 。在《金匮要略》中凡两见 ,一在《五脏风寒积聚》
篇 ,主治肝着 ,一在《妇人杂病》篇 ,主治妇人虚寒之
半产漏下。前者用其疏肝散结 、理血通络 ,后者却殊
难理解 ,故《医宗金銮》认为此条方证不符 , “必有错
简” 。笔者始学医时亦认同于此 ,谓其不通 。殆至研
习《内经》并后贤叶氏医案 ,并考《金匮要略》大黄
虫丸方义 ,始有所悟 ,方知仲景此方实有深意 ,盖谓
人不能“但指其虚”而一味蛮补 ,以至气血壅塞 ,病益
不去。
《内经》中的一句条文可以加深我们的认识:《素
问·三部九候论》中“帝曰:以候奈何 ? 歧伯曰:必先
度其形之肥瘦 ,以调其气之虚实 ,实则泻之 ,虚则补
之 ,必先去其血脉 ,而后调之 ,无问其病 ,以平为期。”
明示后人 ,无论何病 ,都要考虑到病人的体质和疾病
的性质 ,当补则补 ,该泻则泻 ,但有一个前提:若病人
有血脉不通情况的 ,务先“去其血脉” ,此处不可单纯
作活血化瘀理解 ,凡是能导致血脉不通的因素 ,都是
“去之”的对象。若一见虚证 ,不问其有无痰瘀湿食
蕴结其中 ,投以补养 ,而补养之剂 ,多是味甘性温或
阴柔滋腻 ,足以阻碍气血流行或壅滞脾胃运化 ,如此
则旧病不去 ,新病复生 。
仲景有鉴于此 ,大胆运用旋覆花汤主治妇人虚
寒半产 、漏下 ,因为此病虽属虚寒 ,但有出血见证 ,同
时 ,虚和寒皆可导致血脉不畅 ,气失流行 ,虽在气血
大伤 ,往往有结痰留瘀停滞其中 ,故用旋覆花汤开其
蕴蓄不解之邪 ,旧血得去 ,新血复生 ,正如尤在泾在
《金匮要略心典》所说:是以虚不可补 ,解其郁聚即所
以补;寒不可温 ,行其气即所以为温。旋覆花行血脉
之瘀 ,葱白通经气之滞 ,新绛止崩除漏 ,使结开则漏
止 ,不必补也 ,其真正阐发前贤深得医理者。
后人研究越细 ,去道越远 ,唯吴中叶天士先生识
见超出千古 ,遵圣训而又不郁于古方 ,常能推陈出
新 ,在仲景旋覆花汤基础上提出了络病理论[ 1] ,广泛
应用于久病因实致虚 、虚中夹实的治疗 ,在虚劳 、胁
痛 、胃痛 、积聚 、月经病等中应用极广。《临证指南医
案》中如:虚劳门王案:久客劳伤 ,气分痹阻 ,则上空
诸窍不利 ,初病在气 , 久则入血 ,身痛目黄 ,食减形
瘦。由病患及乎元虚 ,攻补不能除病。思人身左升
属肝 , 右降属肺 ,当两和气血 ,使升降得宜 ,若再延
挨 ,必瘀滞日甚 ,结为腑聚矣 。旋覆花汤加当归 、桃
仁 、瓜蒌皮 。此案是虚劳病 ,气血郁结的治例 ,并未
考虑用补养之药 ,而是考虑到久病之后 ,由气分的失
调已经传到血分 ,并且屡经攻补 ,未去病 , 反伤正。
此时肝升肺降失宜 ,治法惟有用辛润通络的药 ,调气
血而无伤正之弊 ,祛留邪仍有理虚之功 。非是深谙
仲景之学 ,又能心思灵敏者 ,何能为此! 由上可知 ,
仲景用旋覆花汤治疗虚劳病之虚中夹实 、肝着病之
痰瘀交阻 ,虽然补泻不同 ,而“去其血脉”则是一致
的 ,对后人的启发也是巨大的 ,如盐山张锡纯治疗虚
劳病的资生汤 ,十全育真汤 ,治疗妇女因 瘕 、闭经
而致虚劳的理冲汤 、理冲丸 ,均在补益脾胃之中加用
鸡内金 、三棱 、莪术 、水蛭等药 ,亦是此意[ 2] 。
综观《内经》 、《金匮要略》 、《临证指南》中的有关
论述 ,我们得出以下结论:治疗疾病应当分清虚实 ,
而临床上的虚实互杂的病例 ,也应当以驱邪为先 ,用
中医的整体观念来讲就是要保持人与天地的通透
性 ,人身中脏腑经络气血的通透性 ,通透性保持正常 ,
18
浙江中医学院学报 2004 年 1月第 28 卷第 1期  
J
O
U
R
N
A
L
O
F
Z
H
E
J
IA
N
G
C
O
L
LE
G
E
O
F
T
R
A
D
IT
IO
N
A
L
C
H
IN
E
S
E
M
E
D
IC
I
N
E







DOI :10.16466/j.issn1005-5509.2004.01.007
人体有自我修复的机能 ,此谓“邪去正自安” ,否则 ,
见虚即补 ,即使取效于一时 ,恐怕如叶案所说“必瘀
滞日甚 ,结为腑聚矣” !
参考文献
[ 1]  衡光培 ,张发荣.叶天士络病学说初探.成都中医药大
学学报 ,1995 ,18(3):5 ~ 8
[ 2]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85.
63
(收稿日期 2003-06-10)
女性抑郁症的中医辨治与调摄
  马瑞平 侯钦銮
浙江中医学院 杭州 310053
  摘要 论述了女性抑郁症的病因 、病理特征及进行辨证立法 、选方用药的七种基本证型。并以多方面的身心调摄来提高和
巩固疗效。
  关键词 女性 抑郁症 辨证论治 中医药疗法 身心调摄
  女性抑郁症是一种严重危害女性健康的高患病
率的常见心理疾病 ,属中医郁证范畴。现代社会生
活中由于节奏加快 、竞争激烈 ,女性常要承受工作学
习 、家庭生活 、婚姻情感及经产生育等多重负担 ,使
精神神志 、身心体能失调 ,以致发病率明显增多 ,已
引起社会的极大关注。其症状主要表现为:情感抑
郁低沉 、思维迟缓和言语动作减少。常伴有胸闷心
悸 、失眠焦虑 、忧愁悲哀或情绪激动 、胁痛 、乳胀 、月
经不调 、经痛 、闭经 、不孕 、性欲减退等。严重时 ,会
产生错觉 、幻觉 、有负罪感及无助感 ,甚至有自杀倾
向 ,以致不能正常工作生活 。虽经多方检查 ,身体并
无明显器质性病变 ,常易漏治 、误治。现根据个人多
年经验与体会总结如下:
1 病理特点
1.1 女性抑郁症的主要病因是情志因素和脏气弱:
情志因素是否造成抑郁症 ,除与精神刺激的强度及
持续时间的长短有关以外 ,还与本身机体状态有极为
密切的关系。《杂病源流犀烛·诸郁源流》曰:“诸郁 ,脏
气病也 ,其原本于思虑过深 ,更兼脏气弱 ,故六郁之病
生焉 。六郁者 ,气 、血 、湿 、热 、食 、痰也 。”说明了精神刺
激是发病的诱因 ,而机体脏气弱是疾病的内在因素。
六郁 ,皆由情志抑郁 ,脏腑功能失调所致。
1.2 病理变化主要在肝 ,与心脾肾亦密切相关:肝主
疏泄 ,性喜条达;肝藏血 ,为女子之先天 。长期的精
神刺激 、忧愁思虑太过 ,可使肝失条达 ,气机不畅而
为郁证 。肝郁日久 ,郁而化火 ,而成火郁;肝为气机
之枢纽 ,肝气郁滞 ,气机不利 ,则血行不畅 ,瘀血内
阻 ,而为血郁;气机不利 ,津液代谢失调 ,凝聚则成痰
郁……;诸多郁滞 ,多由肝郁所致 ,故曰:“病理变化
主要在肝” 。久郁耗伤阴血 ,则可致肝肾阴虚 ,阴损
及阳 ,而致肾虚 。此外亦会累及心脾 ,诸症丛生。
1.3 虚实参见 互为因果:抑郁症初期 ,病变多以气
滞为主 ,常兼见血瘀 、肝火 、痰湿等 ,然多以实证为
主;日久 ,常由实转虚 ,影响脏腑及气血阴阳 ,而形成
心 、脾 、肝肾亏虚的不同病症 。如《类证治裁·郁症》
说“七情内起之郁 ,始而伤气 ,继必及血 ,终乃成劳” 。
临床上 ,也见有虚实兼证 ,以及初起因耗伤气血 、脏
腑功能 ,而表现为虚证者 。故有因郁致 ,亦有因虚而
病郁者 ,互为因果。
2 基本证型
临床治疗女性抑郁症 ,为方便辨证施治 ,按病因
病机分析 ,常见的基本证型可分七种:
2.1 肝气郁结型:女子以血为本 ,肝为血脏 ,与冲任
血海相关。患者精神负担较重 , 多愁善感 ,精神抑
郁 ,每致肝气郁滞。症见:月经不调 ,胸胁少腹或周
身胀痛 ,经前乳胀 ,乳房结块 ,经行不畅 ,妇科 瘕 ,
或婚后不孕 ,或产后乳汁不下。尤常见经前心情急
躁 、焦虑 ,甚至觉事事不顺心意 ,喜与家人争吵 ,自觉
19
  浙江中医学院学报 2004 年 1 月第28卷第 1 期
J
O
U
R
N
A
L
O
F
Z
H
E
J
IA
N
G
C
O
L
LE
G
E
O
F
T
R
A
D
IT
IO
N
A
L
C
H
IN
E
S
E
M
E
D
IC
I
N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