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曰九 J ` 、月` ,功 曰 J ` ,功 .方药经验交流
, 口叫 , , ,口, , 尸 , 尸侧 r
用西河柳治痹
上海 中医学院附 属曙光医院
张鸡祥 主治 周佩青整理
中医所称痹证 , 是由于气血为病邪阻闭而引起的
人体经络 、 关节 、 肌肉等处酸楚疼痛 、 麻木重着和关
节肿大 、 屈伸不利等症的总称 , 多见于西医临床上的
各种关节病变 , 其中最常见的是结缔组织疾病 , 如 “风
关 , 、 ` 类风关” 等 。 西医治疗常用阿斯匹林和激素之
类 。 按中医传统治法 , 风邪为主的 “ 行痹” , 以防风汤
为主方 ; 寒邪为主的 “ 痛痹 ” , 以乌头汤为主方 ; 湿邪
为主的 “ 着痹 ” , 以惹该仁汤为主方 ; “ 热痹 ” 以桂枝白
虎汤为主方 . 张鸿祥老中医临证治痹 , 善于变通古方 ,
擅用西河柳以代 “ 防风汤 ” 之麻黄 、 桂心 , 代 “ 慧茵仁
汤 ” 之麻黄 ; 在 “ 乌头汤” 中则更加用 “ 西河柳 ” 。 在治
疗 “ 热痹” 时 , 如全身热象不明显 , 仅局部关节红肿热
痛 , 则不用 “桂枝白虎汤 , , 而用其经验方 : 西河柳 、
丹皮、 赤芍 、 地龙 、 秦芫 、 生芭仁 、 油松节 、 生甘草
等 . 以上各方均以西河柳作为君药 。
西河柳又名怪柳 , 既能发汗解表 , 又能透发疹毒 ,
为儿科临床常用 . 张老治痹借用西河柳透发疹毒之功
来透发痹证之风寒湿三邪 . 他认为痹证病因虽为三邪
之偏胜 , 但其邪极易化燥化热 , 用麻黄 、 桂心之辛温
祛邪 , 虽合病机 , 但有过表 、 过汗 、 过温之虑 , 往往
可使正气受损 , 病邪内陷 . 尤其夏季用之 , 更易使邪
热化 , 出现口千 、 咽痛之症 , ·除非寒邪偏胜之 “痛痹”
尚可应用。 西河柳性味甘平 , 其祛邪之力不亚于麻黄 ,
并有透发之功 , 性属辛凉 , 不会化燥化热 , 使邪热化
而内陷 , 以变它证 . 其二 , 根据《本草从新 》 西河柳利小
便的记载 , 又可使邪从小便而去 . 故用本品治痹 , 既
可使邪从皮毛透达于表 , 又可使邪从膀胧出 , 一外一
内 , 一透一出 , 相得益彰 。 其三 , 具体应用西河柳 ,
常规剂量为 3 克~ 9克 , 而张老用法 独 特 , 常 用 30
克 , 最少巧 克 . 他认为一般剂量 , 其力不达 , 无济于
事 . 量虽大 , 但无虑 , 因其不属辛温发汗之重品 , 不
会因量大而致大汗亡阳或化燥化热之弊 . 现举病案佐
证 。
金 x x , 女 , 5 7岁 , 住院号7 4 /8 07 2 . 患者低热 8
月余 , 伴关节疼痛, 近三 日发热高达 39 ℃ , 咽痛 , 鼻
塞 , 头晕 、 恶心 、 呕吐 、 腑气三日未解 . 检查 : 下肢
躁关节红肿热痛 , 不能下床活动 , 左右手指关节畸形 ,
经 X 线摄片证实为“ 早期类风关 ” . 苔薄腻 , 质偏红 ,
脉濡细而数 , 血沉 1 06 ~ /小时
, 粘蛋 白 5 . 26m g拓 ,
抗 “ 0 s o u 以上 , 初诊用清热解毒之剂 , 高热旋退 ,
唯低热不清 , 关节酸痛 , 红肿依然。 后以祛邪清络之
法 , 采用 “ 西河柳 ” 为君药之经验方治疗 : 西河 柳 30
克 , 生该仁 、 赤芍 、 丹皮 、 地龙 、 桑枝 、 忍冬藤 、 淮
牛膝等均为常用剂量 . 服药 7荆 , 低热退净 , 关节酸
痛好转 , 能下床行走 . 续服上方加减 3 周 , 关节疫痛
红肿均除 . 复检血沉为4b m m /小时 , 粘蛋白 3 . 7m g多 ,
抗 “ 护 40 u 以下 。 其住院 34 天 , 门诊复诊随访 , 低热
未起 , 血沉已下降至正常 。
痛 经 效 方
河 南中药厂 李 民一
处方 : 甘草 20 克 , 炒乳没药 (各 ) 20 克 , 赤芍 80
克 , 川苟 30 克 , 白竭 30 克 , 当归 50 克 , 五灵脂 的
克 , 砂炒马钱子 10 克 , 醋制生川乌 2即 克 。
制法 : 以上 10 味 , 计重 60 克 , 共研细末 , 用凉
开水 (或醋 、 水各半 )调拌为丸 。 另以益元散 90 克 , 加
糖精 2 克研匀细挂衣 。 每幼 丸约爪 3 克 。
本痛经效方主治经行腹痛或因气血虚寒致经期后
错 、 经量减少 、 色淡等症 。
服法 : 每次 2~ 3 丸 , 体壮而痛甚者可增 至 4、 6
丸 , 每 日 1、 2 次 , 饭前白水送下 。 如痛甚病重者 , 也
可 日服 3 次 , 但每次须相隔 6 小时以上 . 有痛经史者 ,
于痛前即服可止 。
禁忌 : 忌食生冷之物。
雄黄解毒丸 : “ 缠喉急闭者 , 此方主
之 。 缠喉急闭 , 躯命之所关 , 急治则生 ,
缓治则死 。 … … 丹溪翁生平不用厉药 ,
而此方其不得已而用之乎 ? ” (吴良 : 《 医
方考》 卷 6 , 喉闭门第 54)
议日 : 病有缓急轻重 , 治有标本补
泻。 急治则生 ,缓治则死 , 此吴良所以论
缠喉闭之治 ; 不用厉药 , 仍用厉药 , 此丹溪所以有
解毒丸之设 。 “ 药不眩叹 , 厥疾不廖” , 固非一概之
论 ; 审证明确 , 投之辄中 , 又可用起沉病。 轻浅之
症而皆非毒不用 , 最易耗伤
元气 , 固非宜宗 ; 重险之候
而亦轻描淡写 , 往往贻误病
机 , 时弊当纠 。 (叶显纯 ) 国
用厉药
DOI : 10. 16305 /j . 1007 -1334. 1982. 08. 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