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炮姜的沿革述要及工艺探讨



全 文 :4 2 4陕西中医 1 994年 5 1卷第 9期
炮姜的沿革述要及工艺探讨
甘肃省通渭县中医院 (7 43 3 0的 张存龙
通渭县人民医院 王润芳
摘 要 :’对饱姜的历史沿羊作 了晾述和整理 , 对传统炮法进行 了工艺改进 , 结果发现 :
新法炮制炮裂率高 , 挥发油摄失少 。
主题词 : 干姜 /生产和制备 炮制 工艺学 , 药学
1 炮姜的沿革述要
炮姜 , 首见于《金匿要略》 ,仲景谓 : “ 治肺痰
用甘草干姜汤 , `书姜亦炮 , 是炮姜之用 。 ” 可见是
仲景先倡之 ; 《本草崇原 》曰 : “ 《神农本草经 》只
有生姜 、干姜 , 而无炮姜 ,后人以炮黑谓之炮姜 ,
姜味本辛 ,炮过是辛味稍减 ,主产后身热 、 吐血 、
蛆血 、便血之证 ” ; 《本草经疏 》云 : “ 炮姜辛可散
邪理结 ,温可除寒通气 , 故主胸满咳逆上气 , 逐
风湿痹… … ” ; 《医学入门》 : “ 炮姜 ,温脾胃 、 治里
寒水泄 、 下痢 、崩漏 、 久疟 、 霍乱 … … ” ; 《药品化
义 》 : “ 炮姜 , 退虚热 ’ ; 《得配本草 》 ; “ 干姜 ,入手
少阴 、 足太阴经气分 ,炮姜 , 入足太阴经血分 ” ;
《本草通玄 》 : “ 生则逐寒邪而发表 , 炮则除胃冷
而守中 ” ; 张元素亦曰 : “ 干姜本辛 ,炮之稍苦 ,故
止而不移 ,所以能治里寒… … ” ;九 O 版 《药典 》
谓 : “ 炮姜温中散寒 、 温经止血 , 用于脾胃虚寒 ,
腹痛吐泻 、 吐血 、 崩漏 , .阴虚失血 ” 。 由此可 见 ,
《药典 》是通过历代本草与现代临床的结合 , 对
炮姜的功效作了较为完善的概括 。 高等医药院
校五版教材《中药学 》中指出 : “ 炮姜温里作用弱
于 干姜 , 而 长 于温经止血 , 适于 虚寒性 出血
二 , … ”
综上所述 , 炮姜的临床运用十分广泛 ,在性
味和功效上均与干姜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 且尤
适于虚证与寒证的病变 , 临床治疗虚寒性出血 ,
亦取其入血分而温经止痛之功 , 有其独特的疗
效 。
2 炮姜的传统炮制方法
《本草品汇精要 》 : “ 将干姜洗净以湿纸裹 ,
入灰火中炮之 , 令熟透取出麟碎用 ” 。
取干姜置铁锅内用武火急炒至发泡鼓起 ,
外皮呈焦黄色 , 内呈黄色 , 喷洒清水少许 , 取出
止痛作用 , 如寒湿较重 ,疼痛明显可与桂枝合
用 ,如全身肿胀疼痛又可加木香 ,槟榔以利水消
胀 . 临床证明本方若去细辛 ,疗效则逊 ,其用量
可视其疼痛性质而定 ,如见酸麻重而痛微者 ,用
量宜 小 3 一 5 9 ; 痛 甚且酸麻者用 量宜大 ( 5 -
l馆 ) 。 如痹证日久不愈 , 当考虑痰癖 ,可配用南
星 ,法半夏或三七 、水蛙等化痰活血祛寮之品 。
总之 ,独治寄生汤是一首组方严谨 ,配伍得
法 ,用药恰当 , 疗效全面的方剂 , 用于治疗多 .种
痹证 , 只要辨证准确 , 用药精当 , 均可收到明显
的疗效 。
曾治杜某 , 女 , 32 岁 , 初诊 日期 : 1 9 9 3 年 9
月 8 日 。 患者因产后 3 个月不慎淋雨 , 而见全身
关节疼痛 ,尤 以腰部及下肢为重 , 腰痛如折 , 夜
不能寐 。 且全身发胀 ,舌淡苔白 ,脉沉细无力 。 此
乃产后肾亏 , 气血不足 , 卫表不 固 ,湿气与风寒
相搏而成 。 治以补肾阳益气血散风寒调营卫 ,处
方 :炒杜仲 巧 g ,黄蔑 、炒惹米各 2鲍 , 炮附子 、桂
枝 、 当归 、 独活 、生姜各 l 娘 , 白术 1 29 , 细辛 69 ,
药过 3 剂 , 以上诸症大减 , 但仍有腰腿疼痛 , 全
身不适之感 ,脉略兼数 ,处方 : 当归 、 生地 、 白芍 、
桂枝各 10 9 ,黄蔑 2 0 9 ,杜仲 1 2 9 ,川芍 、 白术 、 防
风 、 川牛膝 、 细辛各 6 9 ,秦芙 9 9 ,炙草 3 9 。 再服 3
剂 , 疼痛再减 , 基本已告痊愈 。
( 1 99 4年 6 月 2 5 日修回 )
陕西中医4 1 9 9年 15卷第 9期4 2 5
晒干 [] l .
将润透的干姜切块 ,晒干 ,另取净白土或细
砂置锅内用武火炒熟后 ,将干姜块倒入 ,炒至全
部鼓起并呈黄色 时 出锅 , 筛 出 白 土或细 砂
。 。 。 。 。 。 〔2〕
取干姜块或丁块 , 大小分开 ,分别置锅内炒
至发泡外表呈焦黑色 , 内部焦黄色 , 取出 ;或用
砂炒至发泡 ,外表呈焦黑色时取出 ,筛去砂放凉
即可 [ , J。
此外 , 《医宗必读 》有 : “ 炮黑则止血自验 ” 的
记载 ,除《本草品汇精要 》外 ,《得配本草 》亦载有
垠法 , 《证类本草 》则为 “ 炒令黑色 ” , 可见 , 从历
代本草记载直至现今《药典 》及 《地方炮制规范 》
均以 “ 炒黑 ” 或 “ 炮裂 ”为标准 。
3 炮姜的工艺改进
我们在工作实践中 ,用 “ 无烟火直接高温炮
烤” 的方法 , 使炮姜能达到 外% 以上 `炮裂 ’ 的
目的 , 又能使表面 “ 焦黄色 ” 、 内部“ 淡黄色 ” 的效
果令人满意 , 且爆裂率高 ,姜块体积增大膨松 ,
挥发性成分损失少 , 现将其方法报道如下 :
取工业用圆形铁筛 (要求 ? ( k m , 中心凹
下 ) , 然后置无烟火 炉上 (要求用 电炉 或木炭
火 ) , 将洗净处理后的干姜块倒入铁筛内 , 不断
翻搅 ,看到大约 95 % 以上爆裂时 ,将筛内炮好
的姜块倒在地板上 , 喷洒清水少许 , 凉干过夜 ,
即可 .
两种不 同炮法外观 比较及挥发油含 量测
定 : 药材来源 : 由西安药市大亨药材行提供 , 经
鉴定为姜科植物姜 z i n g ib e r o f f i e i 一 n a l e R o s e 的
栽培品种药姜的根茎 。
外观 比较 : 我们对文献法和新法 的两种炮
姜作了外观比较 ,结果见附表 。
附表 不 同泡法外观比较
炮制方法 数 t 火候 外观比较
安装蒸馏器 , 加热 ,通水蒸汽蒸馏 , 收集蒸馏液
至馏 出液无挥发芳香嗅时 ,停止蒸馏 ,将蒸馏液
收集于下 口瓶中 ,加入饱和食盐水 ,使含盐量至
3%左右 , 混合均 匀 , 密盖瓶塞 ,静置 1 h8 , 待挥
发油全部聚集于液面时 , 放出水层 , 收集挥发
油 , 脱水 干操 , 结果文 献 法挥 发 油含量 是
0
.
4 6%
,新法挥发油含量是 0 . 83 % 。
结论 我们用改逆的舀的新法炮制存在以下
几个特点 :
可控性强 : 新法炮制由于不受辅料的影响 ,
可防止不及和灰化的现象 ,能灵活掌握 , 由于药
物直接与火候相接触 ,受热温度均匀 。
炮裂率高 : 文献传统法由于受加热容器和
辅料的影响 ,爆裂率低 , 这从唐 · 《产宝杂录 》中
`炮裂 ’ 的质量来要求不太理想 ,而新法恰能克
服此弊端 , 能使 95 % 以上 的药材炮裂 , 且丁块
膨松 ,体积增大 ,疏松度好 ,这有利于有效成分
的煎出 。
挥发性成分损失少 : 中药中的挥发油是一
类具有生理活性的成分 , 临床应用具有多方面
的治疗作用 ,如细辛中的挥发油有镇咳 、 祛痰作
用 ,获术 中的挥发油治疗早期宫颈癌有一定的
疗效 ,姜黄挥发油的利胆作用等 , 而新法炮制品
的挥发油含量明显高于文献传统方法 ,这与 《本
草崇原 》中的 : “ … … 炮过 辛味稍减 … … ” 相吻
合 , 文献传统方法 由于挥发油含量过低 , 如从
《本草经疏 》中的 : “ 炮姜辛可散邪理结 ” 的质量
来要求 , 则达不到理想的散邪理结之功效 。
综上所述 : 我们认为用新法炮制 , 存在诸多
优点 , 对于提高炮制类药物的临床实用价值有
重要意义 。
参考文献
文 献 法 10 0 0 9 武火
新 法
色泽不匀 ,部分炭化 ,仅
3 0 %炮裂 ,疏松度不好
色泽均匀 , 95 写炮裂 ,体积
10 09 烟火 增大膨松
挥发油含量的测定 : 精密称取文献法和新
法炮姜各 3 0 0 9 ,分别置于蒸馏瓶内 , 加入浸泡 ,
江苏新医学院编 . 上海人民出版《 中药大辞典 》 ,
1 9 7 7
,
7 1
,上册 ;
甘肃省卫生局编 . 甘肃人 民 出版社 《中药炮制规
范 ) . 1 9 8 0 ; 1 3
徐楚江编 . 上海科技出版社《中药炮制学 》 . 1 985 ;
8 9
( 1 9 9 4 年 2 月 2 1 修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