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不同加工工艺对大青叶中靛蓝、靛玉红含量的影响



全 文 :不同加工工艺对大青叶中靛蓝 、靛玉红含量的影响
唐晓清 ,王康才 ,张利霞
(南京农业大学中药材研究所 ,江苏南京 210095)
  摘要 目的:探索不同的加工方法对大青叶中靛蓝 、靛玉红含量的影响 ,为大青叶采后不同加工处理的质量控
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不同的加工方法对新鲜菘蓝叶片进行处理 , 采用 HPLC法测定靛蓝 、靛玉红的含量 ,并
采用 DPS软件进行方差分析。结果:经不同加工方法处理的样品靛蓝 、靛玉红的含量存在较显著的差异。杀青处
理后样品和不杀青样品相比 , 靛蓝 、靛玉红的含量总体上呈上升趋势 , 其中靛玉红以杀青阴干处理含量最高 , 靛蓝
以杀青 70℃干燥处理含量最高 。结论:不同加工处理影响大青叶中靛蓝 、靛玉红的含量 ,大青叶采收后进行杀青处
理可有效地保留靛蓝 、靛玉红。
关键词 加工工艺;大青叶;靛蓝;靛玉红
中图分类号:R2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454(2008)07-0968-02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新技术项目(BG2005316)。作者简介:唐晓清(1970-),女,博士 ,讲师 ,研究方向:药用植物栽培与中药质量控制;Tel:025-84396125, Email:xqtang@njau.edu.cn。
  大青叶为常用中药 ,来源于十字花科植物菘蓝
IsatisindigoticaFort.的干燥叶 〔1〕 ,其味苦 、性寒 ,具
清热解毒 、凉血消斑之功效 ,有抗菌 、抗病毒 、抗内毒
素 、免疫调节和抗炎等作用 ,常用于治疗高热烦渴 、
神昏 、吐血 、黄疸等温热症〔2〕。化学研究表明大青
叶主要含有靛蓝 、靛玉红等吲哚类化合物和喹唑酮
类 、芥子苷类化合物 ,其中靛蓝 、靛玉红作为其药材
和制剂的质量控制指标。本文主要研究大青叶采收
后不同的处理方法对其所含的靛蓝 、靛玉红含量的
影响 ,以期为大青叶的采收加工提供一定的研究依
据 。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与试药 LC-20AT高效液相色谱仪 ,紫
外检测器 , N2000色谱工作站 , KQ-250B型超声波清
洗器 , RE-52A旋转蒸发器 , SHZ-D(Ⅲ)循环水式真
空泵 , HH-S型水浴锅 ,电子分析天平 、烘箱 、冰箱 、
索氏提取器等。甲醇(色谱醇),氯仿(分析醇),水
(超纯水),靛蓝和靛玉红(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
所)。
1.2  材料 新鲜大青叶采自江苏省灌南县 ,经笔
者鉴定为菘蓝 IsatisindigoticaFort.的叶。
1.3  方法
1.3.1 样品加工处理:将采集的新鲜大青叶按照
瞬间高温杀青与不杀青分为两组 ,之后按照晒干 、阴
干和不同温度烘干处理 ,见表 1,并将干燥至恒重的
材料粉碎 ,过 20目筛备用。
1.3.2 样品供试液制备:精密称取各样品粉末
0.25g,分别置于索氏提取器中 ,以氯仿加热回流提
取至提取液无色。将提取液置于旋转蒸发器中 ,
40℃回收氯仿至干 ,残渣用甲醇分次溶解并定容至
100 ml容量瓶中 ,摇匀 。滤液经 0.45 μm微孔滤膜
过滤 ,取续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
 表 1  大青叶的不同干燥处理
处理 晒干 阴干 烘干
50℃ 60℃ 70℃ 80℃
杀青(105℃, 5 min) A1 A2 A3 A4 A5 A6
不杀青 B1 B2 B3 B4 B5 B6
1.3.3 标准溶液的配制:精密称取靛蓝 1.0mg、靛
玉红 1.0mg,用氯仿溶解 ,并用甲醇稀释 、定容至 50
ml容量瓶中 ,摇匀 ,微孔滤膜(0.45μm)滤过。
1.3.4 线性关系考察:分别精密吸取靛蓝 、靛玉红
标准溶液 1、2、4、6、10、14、18 μl进样 ,以色谱峰面
积为纵坐标 ,以对应的浓度为横坐标 ,得靛蓝的回归
方程为 y=3E-0.6x-0.0033, r=0.9997(n=5),
靛玉红的标准曲线为:y=3E-0.7x-0.0028, r=
0.9998(n=5)。
1.3.5  精密度试验:取靛蓝 、靛玉红标准溶液 20
μl连续进样 5次 ,求靛蓝 、靛玉红的精密度。
1.3.6  样品含量测定:精密吸取样品供试液各 20
μl进样 ,按照 1.3.4项下计算靛蓝 、靛玉红的含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靛蓝与靛玉红的精密度 靛蓝与靛玉红的精
密度实验结果表明 , 二者 5次测定的峰面积值的
RSD分别为 1.29%、1.33%,说明精密度良好。
2.2 不同加工处理的靛蓝含量 不同加工处理后
靛蓝的含量分析见表 2,大青叶在采收后进行高温
杀青处理的含量均不同程度地高于不杀青处理组的
含量 。而杀青处理后采用不同干燥方法对靛蓝的含
量有不同的影响 ,采用一定温度进行烘干材料的靛
·968· JournalofChineseMedicinalMaterials  第 31卷第 7期 2008年 7月
DOI :10.13863/j.issn1001-4454.2008.07.011
蓝含量均高于自然晒干和阴干的材料 ,烘干样品与
晒干 、阴干样品的靛蓝含量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
<0.01);杀青后不同温度烘干材料间则差异较小 ,
其中以杀青后 70℃烘干的大青叶中靛蓝含量最高
为 0.922 mg/g,其次是杀青后 50℃烘干的含量较
高 ,为 0.900mg/g。采后不进行瞬间高温杀青组的
靛蓝含量也以 70℃烘干的靛蓝含量最高为 0.903
mg/g,而不杀青组的自然晒干的靛蓝含量则最低为
0.271 mg/g,远远低于 70℃烘干的靛蓝含量 。若以
靛蓝为主要活性指标 ,以杀青后 70℃干燥叶为佳 。
 表 2   不同加工处理后的靛蓝 、靛玉红含
量及其差异显著性分析(n=3)
处理 处理方法 靛蓝含量(mg/g) 靛玉红含量(mg/g)
A1 杀青晒干 0.542 0.958
A2 杀青阴干 0.514 1.036
A4 杀青 50℃烘干 0.900 0.832
A5 杀青 60℃烘干 0.894 0.842
A6 杀青 70℃烘干 0.922 0.829
A7 杀青 80℃烘干 0.854 0.517
B1 晒干 0.271 0.850
B2 阴干 0.324 0.960
B4 50℃烘干 0.763 0.817
B5 60℃烘干 0.760 0.811
B6 70℃烘干 0.903 0.878
B7 80℃烘干 0.694 0.381
2.3  不同加工处理的靛玉红含量 样品测定结果
(表 2)显示 ,杀青后烘干的靛玉红含量除 70℃烘干
叶外均比不杀青组对应的含量高 ,但烘干的不同温
度处理间的含量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自然
晒干和阴干叶的靛玉红含量均高于烘干处理的样
品 ,其中以杀青后自然阴干样品的靛玉红含量为最
高 1.036 mg/g。杀青处理组的样品随着烘干温度
的升高 ,靛玉红含量则出现下降的趋势 ,从 50℃的
0.832mg/g到 80℃的 0.517mg/g;不杀青组也以阴
干叶含量最高为 0.960 mg/g, 70℃干燥叶含量次
之 , 80℃烘干时的靛玉红含量最低为 0.381 mg/g。
若以靛玉红为活性成分指标 ,则应选择杀青后进行
阴干为最佳处理 。
从靛蓝 、靛玉红的结果分析 ,采自同一地点的同
一批菘蓝叶经不同加工工艺处理后 ,靛蓝与靛玉红
含量有明显差异。总体上 ,大青叶采收后进行杀青
处理的样品中靛蓝 、靛玉红含量均比不杀青含量的
样品含量高。本实验结果可作为提取靛蓝或靛玉红
为活性成分时的参考依据。
3 讨论
3.1 大青叶的传统采收加工方法为 “晒干 ”, 2005
年版中国药典一部规定为 “除去杂质晒干 ”,未规定
具体加工方法 ,且以靛玉红为质量控制指标 ,规定其
含量不得低于 0.020%。根据本研究结果 ,若以靛
玉红为质量控制指标 ,杀青后阴干的含量最高 ,为保
证大青叶药材质量 ,可采取杀青后进行晒干或者阴
干处理。
3.2 靛蓝作为大青叶的另一个主要成分 ,本研究
同时分析了不同加工处理对其含量的影响。结果显
示出与靛玉红的影响不同 ,采后以杀青烘干为佳。
靛蓝与靛玉红为同分异构体的吲哚类生物碱 ,靛蓝
分子中存在的氢键是对称的 〔3〕 ,而靛玉红则没有对
称结构 ,靛玉红分子的稳定性高于靛蓝分子 ,它们的
理化性质和生物活性也显示出明显的差异。而本研
究的结果也表明 ,大青叶采后不同的加工处理方式
对二者的影响是不同的 。
3.3 杀青处理是一种传统的茶叶加工技术 〔4, 5〕 ,近
年来在药用植物作为药茶的加工中也有所应用 ,杀
青是采用短时间的高温处理 ,使采收的新鲜样品中
酶失去活性 ,从而保留样品中的有效成分。本文的
研究结果也表明大青叶在采收后进行杀青处理可以
有效地保留靛蓝 、靛玉红等生物碱类成分 ,有利于保
证以叶入药的大青叶药材质量。
参 考 文 献
[ 1] 国家药典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一部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 2005:16.
[ 2] 武彦文 , 高文远 ,肖小河 .大青叶的研究进展 .中草药 ,
2006, 37(5):793.
[ 3] 王艳 , 刘玉明 ,杨明 , 等.靛蓝与异构体靛玉红的量子化
学研究 .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41(1):
143.
[ 4] 莫小燕 , 梁光志 ,蓝庆江 , 等.热风杀青技术在茶叶加工
中的应用 .广西热带农业 , 2007(5):51-52.
[ 5] 邓树青 ,汤玉平.武阳春雨高山茶加工工艺应注意的几
个要点 .中国茶叶加工 , 2007, (3):36.
(2008-01-09收稿)
·969·JournalofChineseMedicinalMaterials  第 31卷第 7期 2008年 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