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超临界CO_2萃取赶黄草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工艺研究



全 文 :超临界 CO2 萃取赶黄草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工艺研究
张诗静, 史书龙, 孙 琴* , 任 琳, 姜 黎, 罗 颖, 税丕先
(泸州医学院药学院,四川 泸州 646000)
收稿日期:2012-09-12
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重点课题基金 (2007ZA041) ;泸州医学院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 [2010] 108-9)。
作者简介:张诗静 (1988—) ,硕士生,主要从事中药制剂与质量分析研究。E-mail:zhangsj76@ 163. com
* 通信作者:孙 琴 (1976—) ,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药品质评价与中药制剂等学科方向的教学、科研工作。Tel:
(0830)3162291,E-mail:sdy-0502@ 126. com
摘要:目的 优选超临界 CO2 流体萃取赶黄草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最佳工艺条件。方法 采用超临界 CO2 流体萃取技
术,以总黄酮、槲皮素的量为指标,运用 L9(3
4)正交表研究了萃取压力、萃取温度、萃取时间对萃取效果的影响,
并与回流、超声提取法进行比较。结果 最佳超临界萃取工艺为 100 g原料,以 70%乙醇溶液作夹带剂,萃取压力 30
MPa、萃取时间 120 min、萃取温度 40 ℃时,提取率为 9. 12%,总黄酮、槲皮素的量最高,分别为 47. 26 mg /g、5. 79
mg /g,均高于回流、超声提取法。结论 利用超临界 CO2 萃取技术萃取赶黄草中黄酮类化合物,较回流、超声提取
法具有样品纯度高、时间短等特点,是一种值得推广应用的提取赶黄草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新方法。
关键词:赶黄草;总黄酮;槲皮素;超临界 CO2 萃取;正交试验
中图分类号:R284. 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1-1528(2013)09-2043-04
doi:10. 3969 / j. issn. 1001-1528. 2013. 09. 054
赶黄草,在民间又名水泽兰、水杨柳等,学名扯根菜,
为虎耳草科扯根菜属植物扯根菜 Penthorum chinense Pursh
的干燥地上部分,始载于明代 《救荒本草》,现收载于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部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十三册
附录[1],其性味甘、温,具有利水除湿,祛瘀止痛之功效,
主治黄疸、水肿、跌打损伤等,以其为原料制成的肝苏颗
粒对于急慢性肝病及各种并发症均有确切的疗效。现代研
究发现黄酮类化合物是赶黄草中主要的化学成分,槲皮素
为赶黄草中的含量较高的一种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乙肝
病毒和保肝作用[2-4]。
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技术是近年发展迅速的中草药提
取新技术,其通过改变二氧化碳的温度和压力使之处于超
临界状态,利用二氧化碳在此状态下对化合物的溶解度差
异来实现提取分离,具有产品纯度高、有效成分破坏少和
无重金属残留等优点。采用超临界 CO2 技术萃取赶黄草中
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尚未见报道。因此,本实验以总黄酮
和槲皮素的量为评价指标,对赶黄草中黄酮类化合物的超
临界 CO2 萃取工艺进行了优化。
1 仪器与材料
Agilent 1260 型高效液相色谱仪 (包括在线脱气机、自
动进样器、DAD检测器、柱温箱、Agilent ChemStation 色谱
工作站) (美国 Agilent) ;SFE120-50-01 型超临界 CO2 萃取
装置 (南通华兴石油仪器有限公司) ,配有萃取釜、分离
器、净化器、携带剂罐、流量计、CO2 泵、制冷装置、温
度和压力控显系统等;CO2 气瓶 (泸州气体公司,纯度 >
99%) ;KQ—300GDV超声清洗器 (北京恒奥生物科技有
限公司) ;QE—200 粉碎机 (武义县屹立工具有限公司) ;
UV1700PC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上海凤凰光学科仪有
限公司) ;电子天平 BSA124S—CW (北京赛多利斯科学仪
器有限公司)。
槲皮素对照品 (批号 MUST-10092801,质量分数≥
98%)、芦丁对照品 (批号 MUST-11040302,质量分数≥
98%)均购于成都曼思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乙腈、甲醇
为色谱纯,水为超纯水,其余试剂均为分析纯;赶黄草药
材购于泸州百草堂中药饮片有限公司,经泸州医学院生药
教研室税丕先教授鉴定均为虎耳草科植物扯根菜 Penthorum
chinense Pursh的干燥全草。
2 方法与结果
2. 1 超临界 CO2 制备赶黄草粗提样品 精密称取干燥至恒
重的赶黄草药材粉末 (过四号筛)100g,投入萃取釜,设
定实验所需萃取温度、分离釜Ⅰ温度为 50 ℃、分离釜Ⅱ温
度为 40 ℃。当制冷机温度降至 3 ℃左右时,加入夹带剂,
并对系统进行加压,CO2 由气瓶进入冷凝器变为液态,由
高压泵计量注入萃取釜中,升温进入超临界状态进行萃取。
当达到所选压力时,关闭 CO2 气瓶,开始循环萃取,并保
持恒温恒压。携带有赶黄草萃取物的 CO2 流体依次进入分
离斧Ⅰ和Ⅱ,由节流阀控制逐级降压并改变温度,赶黄草
萃取物与 CO2 自行分离。当达所选定的时间后,从分离
3402
2013 年 9 月
第 35 卷 第 9 期
中 成 药
Chinese Traditional Patent Medicine
September 2013
Vol. 35 No. 9
Ⅰ、分离Ⅱ出料口出料,减压浓缩萃取液,真空干燥,
即得。
2. 2 槲皮素的测定
2. 2. 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称取槲皮素对照品适量,
加甲醇溶解并稀释制成质量浓度为 0. 64 mg /mL 的溶
液,即得。
2. 2. 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萃取工艺所得浸膏粉末 1. 0
g,精密称定,加甲醇使其溶解并定容至 50 mL,0. 45 μm
微孔滤膜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2. 2. 3 色谱条件 Waters Sun—Fire C18色谱柱 (250 mm ×
4. 6 mm,5 μm) ;流动相为乙腈 - 0. 02%磷酸水,线性梯
度洗脱,洗脱程序:0 ~ 6 min,8%乙腈;6 ~ 9 min,8% ~
30%乙腈;9 ~ 30 min,30%乙腈;体积流量 1. 0 mL /min;
柱温 30 ℃;进样量 20 μL;检测波长 272 nm。
2. 2. 4 线性关系的考察 按上述色谱条件,分别精密吸取
槲皮素对照品溶液 2. 0、4. 0、6. 0、8. 0、10. 0、12. 0 μL依
次进样,测定峰面积,以进样质量 (X)为横坐标,峰面
积 (Y)为纵坐标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得回归方程为 Y =
2 812. 5X +13. 873,r = 0. 999 5,结果表明槲皮素在 1. 28 ~
7. 68 μg /μL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2. 2. 5 精密度试验 精密吸取质量浓度为 0. 64 mg /mL 的
槲皮素对照品溶液,按 2. 2. 3 项色谱条件项下色谱条件进
样 10 μL,重复进样 6 次,以槲皮素峰面积进行计算,RSD
为 0. 92%,表明仪器精密度良好。
2. 2. 6 稳定性试验 取同一供试品溶液分别于制备后 0、
4、8、12、24 h进样,测定槲皮素峰面积,按峰面积计算
得 RSD为 1. 05%,表明供试品溶液在 24 h内稳定。
2. 2. 7 重复性试验 取同一样品,平行制备 6 份供试品溶
液,按 2. 2. 3 项色谱条件下色谱条件测定槲皮素峰面积,
以峰面积计算得 RSD为 0. 81%,表明该方法重复性良好。
2. 2. 8 加样回收率试验 精密称取已知量槲皮素 (质量分
数为 0. 573%)的赶黄草超临界 CO2 萃取物样品约 0. 5g,
共 6 份,分别精密加入 1 mL槲皮素对照品溶液 (质量浓度
为 2. 86 mg /mL) ,按 2. 2. 2 项下方法制备供试品溶液,并
在上述色谱条件下测定槲皮素的量,计算加样回收率,结
果平均加样回收率为 101. 73%,RSD为 1. 52%。
2. 2. 9 样品测定 按 2. 2. 2 项下方法制备供试品溶液,精
密吸取供试品溶液 20 μL,注入高效液相色谱仪进行测定,
并以外标法计算槲皮素量。槲皮素对照品与供试品溶液的
HPLC图谱,见图 1。
2. 3 总黄酮的测定[5-6]
2. 3. 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称取干燥至恒定质量的芦
丁对照品 5. 0 mg于 25 mL 量瓶中,加入 70%乙醇至刻度,
摇匀,即得 0. 2 mg /mL的芦丁对照品溶液。
2. 3. 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超临界 CO2 萃取工艺所得浸
膏粉末 0. 1 g,精密称定,用 70%乙醇定容至 50 mL,摇
匀,得供试品溶液。
2. 3. 3 芦丁标准曲线的绘制 用移液管准确量取 1. 0、
A. 对照品 B. 供试品 S. 槲皮素
图 1 高效液相色谱图
2. 0、3. 0、4. 0、5. 0、6. 0 mL 的芦丁标准液分别置于 25
mL的量瓶中,用 70%的乙醇溶液补充至约 5 mL,先加 5%
的 NaNO2 溶液 1 mL,摇匀,放置 6 min,再各加 10%的
Al(NO3)3溶液 1 mL,摇匀,放置 6 min,加入 1 mol /L 的
NaOH溶液 10 mL,用水稀释至刻度,放置 20 min,在 510
nm处测定吸光度 A,其结果用最小二乘法进行线性回归,
得芦丁质量浓度 C (μg /mL)与吸光度 A 的关系为 A =
0. 013 4C + 0. 018 8 (r = 0. 999 6) ,线性范围为 8 ~ 48
μg /mL。
2. 3. 4 系统方法学考察试验
2. 3. 4. 1 精密度试验 取芦丁对照品溶液 (0. 2 mg /mL) ,
连续测定 6 次,结果 RSD 为 1. 58%,表明仪器精密度
良好。
2. 3. 4. 2 稳定性试验 取同一供试品溶液,每隔 30 min测
1 次,连续测定 6 次,结果 RSD 为 1. 42%,表明稳定性
良好。
2. 3. 4. 3 重复性试验 取同一份样品,按 2. 2. 2 项下方法
平行制备 6 份供试品溶液,依法测定,结果 RSD 为
1. 71%,表明该方法重复性良好。
2. 3. 4. 4 加样回收率试验 取已知总黄酮量 (质量分数为
4. 725%)的赶黄草粗提样品 6 份,每份 0. 05 g,精密称
定,分别精密加入 1 mL 芦丁对照品溶液 (质量浓度为
2. 36 mg /mL) ,按 2. 3. 2 项下方法制备供试品溶液,并在
510 nm处测定吸光度,计算加样回收率,平均加样回收率
为 98. 57%,RSD为 2. 07%。
2. 3. 5 样品测定 精密吸取供试品溶液 5. 0 mL,按 2. 3. 3
项芦丁标准曲线的绘制方法测出吸光度 A,并带入标准曲
线方程计算总黄酮量。
2. 4 正交试验优选超临界 CO2 流体萃取工艺
2. 4. 1 萃取溶剂的选择 在不加夹带剂的条件下,超临界
CO2 流体萃取只能得到少量易挥发性小分子物质,黄酮类
化合物得率极低[7]。由于黄酮类物质一般极性较大,可溶
4402
2013 年 9 月
第 35 卷 第 9 期
中 成 药
Chinese Traditional Patent Medicine
September 2013
Vol. 35 No. 9
于一定质量分数的醇溶液,而不同质量分数的乙醇或甲醇
作夹带剂时对总黄酮的提取率有一定影响,鉴于实验过程
中安全性问题,故选用乙醇作为夹带剂[7]。在预选试验条
件下不同质量分数的乙醇作夹带剂对总黄酮的提取率的影
响见图 2。由图 2 可知,当乙醇的质量分数为 70%时,总
黄酮的提取率最高,约为 1. 59%;降低或升高乙醇质量分
数均会使提取率降低,且当乙醇质量分数很低时 (小于
30%) ,萃取釜内容易板结,堵塞管道,损坏设备。故本实
验选择 70%乙醇作为萃取溶剂。
图 2 不同质量分数的乙醇作夹带剂对赶黄
草黄酮提取率的影响 (n =5)
2. 4. 2 正交试验法[8] 称取赶黄草粗粉 (过四号筛)100
g,共 9 份,根据预试结果,选择萃取压力、萃取温度、萃
取时间作为考察因素,每个因素 3 个水平,按 L9(3
4)正
交表进行试验,并对结果进行方差分析。萃取效果通过萃
取物中赶黄草总黄酮量、槲皮素量为试验考察指标,按照
槲皮素量为 0. 7,总黄酮量为 0. 3 的权重系数其进行综合加
权评分,从而综合考察并确定超临界 CO2 萃取赶黄草中黄
酮类化合物的最佳工艺条件。各因素水平见表 1,正交试
验结果见表 2。运用 SPSS 13. 0 软件对正交实验结果进行方
差分析,结果见表 3。
表 1 各因素水平
水平
因素
A萃取压力 /MPa B萃取时间 /min C萃取温度 /℃
1 25 90 40
2 30 120 45
3 35 150 50
表 2 正交试验方案及结果
试验编号
因素
A B C D
总黄酮 /
(mg·g - 1)
槲皮素 /
(mg·g - 1) 综合评分
1 1 1 1 1 29. 73 3. 41 61. 9
2 1 2 2 2 32. 51 3. 82 68. 2
3 1 3 3 3 30. 63 4. 37 68. 3
4 2 1 2 3 39. 24 4. 89 83. 7
5 2 2 3 1 47. 25 5. 38 98. 2
6 2 3 1 2 44. 10 5. 73 95. 3
7 3 1 3 2 35. 86 4. 68 77. 6
8 3 2 1 3 38. 29 5. 21 84. 0
9 3 3 2 1 34. 07 4. 75 75. 3
K1 66. 133 74. 400 80. 400 78. 467
K2 92. 400 83. 467 75. 733 80. 367
K3 78. 967 79. 633 81. 367 78. 667
R 26. 267 9. 067 5. 634 1. 900
注:槲皮素量和总黄酮量的权重系数分别为 0. 7 和 0. 3;综合评分 = (槲皮素量 /5. 73)× 70 +(总黄酮量 /47. 25)× 30
表 3 正交试验结果方差分析
方差来源 离均差平方和 自由度 方差 F值 P
A (萃取压力) 1 035. 087 2 517. 544 158. 270 **P < 0. 01
B (萃取时间) 124. 287 2 62. 144 19. 004 * P < 0. 05
C (萃取温度) 54. 447 2 27. 224 8. 325 P > 0. 05
D (误差) 6. 540 2
注:F0. 01(2,2) = 99. 000,F0. 05(2,2) = 19. 000
从表 2 和表 3 分析结果可知:超临界 CO2 萃取赶黄草
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最佳工艺条件为 A2B2C3,即萃取压力 30
MPa,萃取时间 120 min,萃取温度 50 ℃;各因素对赶黄草
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率影响大小程度依次为 A > B > C,即
萃取因素中 A因素 (萃取压力)对赶黄草黄酮类成分提取
工艺的影响极显著 (P < 0. 01) ,B 因素 (萃取时间)对提
取的效果具有显著性差异 (P < 0. 05) ,而 C因素 (萃取温
度)的影响无显著性差异。由于因素 C 即萃取温度对萃取
无显著性差异,故可将萃取温度设为 40 ℃。因此,超临界
CO2 萃取赶黄草黄酮类化合物最佳工艺条件定为萃取压力
30 MPa、萃取时间 120 min、萃取温度 40 ℃、70%乙醇溶
液作夹带剂。
2. 4. 3 最佳萃取工艺的验证试验 为进一步考察优选工艺
的可靠性及稳定性,称取赶黄草药材 (过四号筛)3 份,
每份 100 g,按上述最佳工艺萃取并制备相应的样品。试验
结果表明,在最佳萃取工艺条件下,萃取的总黄酮平均量
为 47. 26 mg /g,槲皮素的平均量为 5. 79 mg /g,RSD分别为
1. 35%、2. 04%。说明实验条件下筛选的最佳萃取工艺稳
定、可行。
2. 5 不同提取方法的比较 文献报道,尚远宏等[9]以甲醇
- 25%盐酸 (4 ∶ 1)作为提取溶剂,固液比为 1 ∶ 40 的条
件下,置 60 ℃水浴回流 1 h;汪洪武等[10]、余昕等[11]采用
5402
2013 年 9 月
第 35 卷 第 9 期
中 成 药
Chinese Traditional Patent Medicine
September 2013
Vol. 35 No. 9
超声提取法在 70%乙醇、固液体积比为 1 ∶ 20 的条件下超
声 (功率:1 000 W)2 次,每次 40 min,故精密称取同一
批干燥至恒定质量的赶黄草粗粉 100 g,按照上述文献样品
提取方法进行处理,进行总黄酮、槲皮素的测定,并与超
临界 CO2 萃取法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见表 4。
表 4 不同提取方法的结果比较
提取
方法
总黄酮 /
(mg·g - 1)
槲皮素 /
(mg·g - 1)
提取
率 /%
回流法 34. 57 3. 85 18. 34
超声提取法 41. 02 4. 83 16. 85
超临界 CO2 萃取法 47. 26 5. 79 9. 12
3 讨论
萃取压力是影响超临界 CO2 萃取赶黄草中黄酮类化合
物的关键因素之一。超临界流体对有效成分溶解度与超临
界流体密度密切相关,而萃取压力是改变超临界流体对物
质溶解能力的重要参数,通过改变压力可使超临界流体密
度发生变化,从而增大或减少其对物质的溶解能力[12]。试
验结果表明:当萃取压力较小 (≤25 MPa)时,CO2 的单
位体积质量比较小,相应其溶解能力也比较小,所以超临
界流体对赶黄草黄酮的萃取率较低;随着萃取压力的升高,
达到30 MPa时,流体单位体积质量显著增加,其对黄酮的
溶解也相应增加,黄酮萃取得率也随着上升;当萃取压力
达到35 MPa时,有效成分萃取得率随压力的升高变化不明
显,同时萃取压力增加会导致高压设备的安全性隐患增大。
超临界 CO2 萃取赶黄草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率为
9. 12%,与回流法和超声提取法相比,虽然其提取率相对
较低,但其所得粗提物 (每克)中总黄酮、槲皮素量、纯
度均高于回流法、超声提取法;且具有有机溶剂不易残留,
后处理过程简洁及处理成本低等优点。充分显示了超临界
CO2 萃取技术用于中药提取的优势。
参考文献:
[1] 何述敏,李 敏,吴 众,等. 扯根菜的研究进展[J].
中草药,2002,33(6) :5.
[2] 张 旭,杨 明. 赶黄草有效成分的研究[J]. 成都中医
药大学学报,2002,25(4) :46-47.
[3] 池少铃,庄元春,税丕先. 中药材扯根菜的研究进展[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5) :61-64.
[4] 宋 丽,廖洪利,曹丽萍,等. 赶黄草的研究进展[J].
西南军医,2007,9(2) :87.
[5] 易昌华,贺建华,戴求仲. 中药提取物中总黄酮含量测定
[J]. 饲料研究,2004,5.
[6] 赵 丽,谢 丽,李 静,等. 太白米总黄酮含量测定方
法研究[J]. 现代中医药,2012,32(2) :71-72.
[7] 宋江峰. 超临界 CO2 萃取黄酮类化合物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J]. 粮食与油脂,2008,10:12-14.
[8] 胡晓燕,刘桥春,孙 琴,等. 正交试验法优选板蓝根药
材闪式提取工艺[J].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1,31(23) :
1919-1922.
[9] 尚远宏,刘 园,彭镰心,等. RP-HPLC 测定扯根菜中槲
皮素的含量[J]. 华西药学杂志,2005,20(6) :559-560.
[10] 汪洪武,任启生,冯长根,等. 赶黄草中黄酮提取方法的
研究[J]. 中国药学杂志,2002,37(7) :551.
[11] 余 昕,朱 烨,向 芬,等. 不同采收期赶黄草中总黄酮
的含量测定[J]. 泸州医学院学报,2010,33(4) :370-372.
[12] 宋师花,贾晓斌,陈 彦,等. 超临界 CO2 萃取灵芝子实
体中麦角甾醇的实验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2009,34
(14) :
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
1783-1785.
(上接第 2000 页)
[30] 李 才,侯芳玉,刘忠英. 糖基化终产物形成抑制剂研究
的进展[J]. 中国新药杂志,2001,10(2) :85-88.
[31] Williams M E. Clinical studies of 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
uct inhibitors and diabetic kidney disease[J]. Curr Diab Rep,
2004,4(6) :441-446.
[32] Yokozawa T,Kim H Y,Cho E J,et al. Protective effects of
mustard leaf (Brassica juncea)against diabetic oxidative stress
[J]. J Nutr Sci Vitaminol,2003,49(2) :87-93.
[33] Kiho T,Usui S,Hirano K,et al. Tomato paste fraction inhib-
iting the formation of advanced glycation end-products. [J].
Biosci Biotechnol Biochem,2004,68(1) :200-205.
[34] Ahmad M S,Ahmed N. Antiglycation properties of aged garlic
extract:possible role in prevention of diabetic complications
[J]. J Nutr,2006,136(3) :796-799.
[35] Nakagawa T,Yokozawa T,Terasawa K,et al. Protective ac-
tivity of green tea against free radical-and glucose-mediated pro-
tein damage[J]. J Agric Food Chem, 2002, 50 (8) :
2418-2422.
[36] Peng X,Zheng Z,Cheng K W,et al. Inhibitory effect of mung
bean extract and its constituents vitexin and isovitexin on the for-
mation of advanced glycation endproducts[J]. Food Chem,
2008,106(2) :475-481.
[37] Lo C Y,Li S,Tan D,et al. Trapping reactions of reactive
carbonyl species with tea polyphenols in simulated physiological
conditions[J]. Mol Nutr Food Res, 2006, 50 (12) :
1118-1128.
[38] Lv L,Shao X,Wang L,et al. Stilbene glucoside from polygo-
num multi florum thunb:A novel natural inhib itor of 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 formation by trapping of methylglyoxal
[J]. J Agric Food Chem,2010,58(4) :2239-2245.
[39] Wu C H,Yen G C. Inhibitory effect of naturally occurring fla-
vonoids on the formation of advanced glycation endproducts[J].
J Agric Food Chem,2005,53(8) :3167-3173.
[40] Manuel Y,Keenoy B,Vertommen J,et al. The effect of fla-
vonoid treatment on the glycation and antioxidant status in Type
1 diabetic patients[J]. Diabetes Nutr Metab,1999,12(4) :
256-263.
6402
2013 年 9 月
第 35 卷 第 9 期
中 成 药
Chinese Traditional Patent Medicine
September 2013
Vol. 35 No.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