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A brief analysis on models of eco-tea industry in Anhui Province

安徽省茶区生态茶业建设模式浅析



全 文 :第9卷 第 4期
2 0 01年 1 2月
中 国 生 态 农 业 学 报
Chinese Journal of Eco—Agriculture
Vo1.9
Dec ,
NO.4
2 00l
安徽省茶区生态茶业建设模式浅析
廖万有 汪春园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祁门 245600)
摘 要 简进了安镘省荼区茶园生态环境与蒜业生态经济现状厦存在问题t并分析了该省不同海拔高度(>500m
关键词 生惫茶业 模式 蚌台效益
A brief anal s OB models of eco—tea industry in Anhui Province.LIAO Wan—You tWANG Chun—Yuan (Institute of
Tea,Anhu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Qimen 2456~0)tCJEA,2001,9(4):nO~III
Abstract Current situations and problems on ecosystem of tea gardens and of tea in Anhui Province
are resumed.Three models of eco—tea industry construction at various elevations(> 500m and < 100m)and density
of tea gardens are analyzed briefly.
Key words Eco—tea industryt Models-Comprehensive profit
安徽省是我国茶叶重点产区之一,全省 1l万hm 茶园按生态、经济条件划分为4个茶区,遍及 58个县
(市),名优茶种类与产量均居全国前列。但该省部分茶园存在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生态系统失衡
和生态经济单一等生态问题,是制约该省茶叶总体质量与综合效益提高的重要因子 为加快安徽省生态茶业
建设,促进茶业优质、高产、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依据该省不同茶区茶园生态环境与茶业生态经济
现状,分析了 3种生态茶业建设模式的结构与功能。
1 高山茶区林茶复合生态模式
安徽省黄山茶区与大别山茶区海拔高度与生态环境基本相似,适宜茶树生育,特别是海拔>500m、自然
植被保护较好的高山茶区气候和土壤条件十分优越,据皖西大别山区农业气候与土壤资源调查,在海拔 500
~ 900m高处年均气温 l2~l4℃,≥10℃年有效积温 3600~4300℃,昼夜温差 l0℃左右,年降水量约
1500ram,相对湿度>80 ,年有雾日>120d,土壤类型为黄棕壤和棕壤,土壤有机质含量为 20~30g/kg,pH
值4.5~5.5。这种相对低温、高湿、多云雾的气候和富含有机质的酸性土壤,既能满足茶树生育对热量和养
分的需要,又能增强芽叶持嫩性,有利于光合产物的积累和氨基酸、维生素及芳香物质的形成。安徽省许多名
优茶如“黄山毛峰”、“太平猴魁”、“岳西翠兰”、“天柱剑毫”、“金寨翠眉 等均产自这些高山茶区。一些高山茶
区由于过度毁林种茶种粮等不合理开发,致使林地面积减少,自然生态系统失去平衡,茶园水土流失加重,土
层变薄,肥力下降;茶树缺少树木遮荫防护,易遭受干旱、冻害,树势逐渐衰退,茶叶品质随之下降。该区生态
茶业建设的关键是保护天然林和营造人工林,在提高森林覆盖率、控制水土流失的基础上,根据自然生态系
统林茶共生互惠原理,建立林茶复合种植的生态模式。以地处大别山北坡,平均海拔 650m的岳西县梯岭村
为例,该村在改造近 70hm 老茶园中运用了改树与改土改园相结合的配套技术,在高山远山营造用材林、低
山近山发展经济林、茶园内外栽种果树,使全村林地面积达 45Ohm2,覆盖率达 85 左右,形成山上山岗是
林,山下山洼是茶,林间有茶,茶间有树,使昔日瘦瘠土壤、衰老低产茶园变成保水保土保肥的丰产稳产茶园,
提高了茶叶品质,茶园单产、茶叶均价和人均茶叶收入均比改造前提高了 l倍以上。
2 丘陵茶区茶果间作模式
安徽省沿江丘陵茶区与江淮丘陵茶区大部分为海拔成片,生态系统物种单一,既无防护林t又缺少遮荫树,邻近城镇与工厂的丘陵茶园受外界环境的污染较严
重 ,特别是一些高度集约化生产的茶场由于投入大量化肥、农药和除草剂等,使原本较贫瘠的红黄壤土地进
+ 收稿日期 :2000—03 04 改回 日期 ;2000 06-06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 4期 廖万有等:安徽省茶区生态茶业建设模式浅析
一 步退化,土壤报酬递减,空气和水体质量下降;同时茶园病虫害化学防治又杀灭了大量天敌,形成喷药越多
病虫害越频繁的恶性循环,致使许多丘陵茶园茶叶品质低劣、滋味淡薄、入口苦涩和农药残留量高。因此该区
生态茶业建设的关键是增加茶园组分,改善茶园生态环境,其适宜模式以宣州市敬亭山茶场的茶果问作园为
例,该场在促进茶叶生产向优质高效无害化转变过程中先后建立了茶梨、茶栗问作园 120多 hm ,其结构为
梨树行株距 6mX 8m,梨行间种 1大行 3小行茶树,小行株距 0.33mX 0.33m;栗树行株距 4mX 4m,栗行间
种1大行 2小行茶树,小行株距 0.33mX0.33m,经多年试验研究取得明显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改善茶树生长的微域环境可提高茶叶品质,与纯茶园比较,茶果园在果树防风遮荫下冬春季气温较高,
夏秋季气温较低,且直射光减少,散射反射光增多,空气湿度增大,同时地表径流减轻,土壤保水肥能力增强,
因而茶树长势旺盛,冬季受冻率低,春茶名优茶开采期提早 7d左右,特别是茶叶香气滋味有所改善,氨基酸、
茶多酚和水浸出物等含量提高 10 左右;茶园自然调控能力增强,病虫害减轻,果树为有益生物创造了有利
的生态环境,使害虫天敌种群增加,有效抑制了茶树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年均用药次数由7次降至4次,茶
叶农药残留量降低,1998年“敬亭绿雪 、 敬亭翠芽”等名优茶各项指标检测均符合绿色食品的要求;单位面
积生物产量与经济效益高,1 998年茶梨问作园干茶产量为 1372.5kg/hrnz,梨产量 1.8万 kg/hm ,综合经济
效益高于纯干茶园产量,以茶梨园内茶树实际占地 22 计算,其茶叶单产比纯干茶园高 103 。
3 密集茶区生态经济多元化模式
黄山茶医约占安徽省茶园面积与茶叶产量的1/z,歙县、祁门、休宁等产茶县茶园分布十分密集,是该省
乃至全国名优茶与外销红绿茶的重要生产基地,茶业是这些县农业的支柱产业,也是县财政与农民收入的主
要来源。但这种高度专业化的茶叶生产却带来茶医生态经济结构单一、农业生态系统稳定性差等负面影响,
在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的双重影响下,特别是市场经济规律的制约下茶叶生产几经波折后又出现了前几年
的结构性疲软与 卖茶难 ,茶农收入减少,茶业经济陷入困境。为此,该医的生态茶业建设应在改善茶园生态
环境,建立人工复合生态茶园的基础上按照 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调整生态经济结构,实施茶、林、
农、牧结合,种养加并举的多元化模式,以综合开发利用山区自然资源,提高物质能量转化效率,实现生态、经
济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以 祁红 名茶的产地祁门县为例,该县拥有茶园 960Ohm ,耕地 820Ohmz,林地
19.6万 hm ,是山多田少、林茶资源丰富的山区县,近年该县针对茶业经济滑坡的现状,在大力调整茶叶产
品结构、开拓销售市场、稳定茶叶生产的同时,充分发挥林业生态优势,积极开发与茶业具有互补性的食用
菌、畜牧业与加工业,逐步形成 茶、林、菌、粮、畜、加”多元化生态经济 厂:] 绿 肥 :]鲜叶原料r=
模式(见图1)。该模式中茶、林、粮构成转化太阳能的 生产者 ,为属l C ] :。: l
于 消费者 的畜牧猪牛羊等和属于 分解者 的食用菌提供各种饲料 饲l畜 —/畜l蠢、 l
与菌料}消费者与分解者在提供畜、菇产品的同时,为生产者提供畜 料J肥/ \ l / \ l菇耳
肥、菌肥渣等有机肥料,提高生物能的转化效率;在生产者内部,森林 l畜 重 ! 林 里— 食 目l
具有调节气候保持水土的功能,可稳定和改善茶、粮生产条件,茶园间 —— —— 一
作绿肥可支持粮食生产,茶林菌等初级产品经深加工转变为高附加值 。祁 :
产品。1998年该县农业总产值达 3.39亿元,农民人均收入 1848元, div fiedm q nen Tea A
分别比1995年提高 14.9 和 56.1 。为充分发挥林木果树保持水土、防风遮荫、调_节茶园气候和改善茶医
生态环境的作用,茶园四周及行间树木应注意选择与茶树具有共生互惠关系,分枝高、根系深,且与茶树无相
同病虫害的树种如梨、栗、泡桐、乌桕、杜仲、银杏等,茶园行问树木问作密度应以 3o%~35 的郁闭度为宜,
以满足茶树生育对直射、透射与漫射光的需要。同时可在茶树覆盖度较小的茶园茶行间种植豆科作物、绿肥、
药材、花卉和蔬菜等草本作物,形成 乔木一灌木一草本作物”3层结构,以增加利用层,提高光能利用率与系统
生产力。生态茶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随着规模的扩大 ,有许多理论与技术问题尚需深入研究,如对各种模
式的量化分析、生产力预测与持续性论证等,以进一步优化组合,获得最佳整体效益。
参 考 文 献
陈宗懋等 茶业可持续发展中的植保问题.茶叶科学,1999,19(1):1~6
唐荣南.我国茶园的生态问题与生态建设.中国茶叶,1988(6):4~5
张因祥等·敬亭山杀场“茶果园无公害生态化研究 初报.荼业通报,1999,21(2);9~u
安徽省科学技术委员会编.安馥省大别山区综合发展战略.合肥,安徽人民出版杜,1988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