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Research on pattern for biology utilization and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in Dongting Lake wetland

洞庭湖湿地生物利用与农业开发模式研究



全 文 :第 13卷第 3期
2 0 0 5年 7月
中 国 生 态 农 业 学 报
Chinese Journal of Eco—Agriculture
VoI.13 No.3
July, 2005
洞庭湖湿地生物利用与农业开发模式研究*
齐 恒
(湖南文理学院经济与资源环境系 常德 415000)
摘 要 筒述 了洞庭湖湿地生物资源多样性特征及其开发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应加 强法制建设与湿地科
学研究,综合整治,建立生物利用的生态补偿机制 ,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构建科学合理的生物利用模式和具有 湿
地特色的产业结构策略。
关键词 生物利用 农业开发模式 洞庭湖湿地 对策
Research on pattern for biology utilization and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in Dongting Lake wetland.Q1 Heng(Department
of Economy,Resource and Environment,Hun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
,Changde 415000,China),CJEA,2005,
13(3):202~204
Abstract The biodiversity characteristics in Dongting Lake wetland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for its exploitation and uti—
lization are stated.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laws and science research of wetland should be strengthened and the regula—
tions of ecological complement of Dongting Lake wetland,the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biology utilization mode and the indus—
try structure having wetland characteristics should be established.
Key words Biology utilization,Agriculture development pattern,Dongting Lake wetland,Countermeasures
(Received Nov.8,2004;revised Dec.6,2004)
1 洞庭湖湿地概况及存在的问题
洞庭湖湿地位于长江中游荆江南岸,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区,气候温暖湿润,年均气温 16.4~17.0*C,
年无霜期 258~275d,≥10℃年活动积温 5200~5350℃ ,年太阳辐射总量 4.18~4.56GJ/m2,年均降水量
1250~1450ram,光 、温、水资源极为丰富。地貌类型多样,陆地 、湖沼 、陆洲交相错落 ,具有碟形盆地圈带状
立体景观结构,因而其湿地生物呈现多样性特征,一是该区植物种类繁多且生物量大,洞庭湖湿地植物生境
复杂,不同环境形成不同的植物群落 ,水域环境形成 以挺水、浮叶(漂浮)及沉水植物群落为主的水生植被,
湖洲滩地、湖滨低平原形成 以多年生根茎、苔草、根基禾草和随洪水入侵 的陆生杂草为主的草甸与沼泽植
被,环湖高平原和丘岗区则形成常绿阔叶林植被。据统计 ,已发现的野生植物和农林生产栽培植物共有 170
科 637属 1428种 ,其中蕨类植物 21科 33属 152种,被子植物 143科 519属 1153种 ,裸子植物 6科 13属
123种⋯。且湿地生物净初级生产力高,生物量很大,全区单位面积植物生物量可达 717.08g/m ,洲滩湿地
植物群落 中旱柳生 物量达 95.1lt/hITI2,鸡婆柳、白茅、乱草等生物量分别为 17.62t/hITI2、8.69t/hITI2和
6.34t/hm2。浅水湿地植物群落中荻、牛鞭 、辣蓼、紫芒、芦苇、苔草、莲和黑藻等生物量分别为 13.97t/hm2、
11.58t/hrn2、9.72t/hrn 、9

72t/hrn2、8

95t/hrn2、5
. 52t/hm 、3.03t/hITI 和 2.89t/hrn2。据不完全统计 ,1400
多种植物中可利用的药用植物 360种 ,工业用植物 218种 ,食用植物 174种 ,农业用植物(绿肥、饲铒等)80
多种,经济树种 250种。如湖南省工业造纸原料芦苇全部产 自洞庭湖区,野芹 、姑子秆 、芦笋和蓼米均为绿色
食品而倍受城市居民青睐;柑、橘、橙、柚、桃、李和梨等栽培历史悠久,并盛产厚朴、杜仲和何首乌等名贵中
药材。二是该区动物种群复杂,特有种较多,现有鱼类 11目22科 70属 119种;鸟类 16目46科 217种(约
占全国87科的50.6%、1186种的 13.3%);两栖爬行类 27种;哺乳类 8目13科 22种;软体类 4科 47种。
其中有不少属于国家珍稀保护动物,属国家 1级保护动物的有 11种,如中华鲟、白鲟 、白鳍豚 、大鸨、白鹤、白
头鹤、白鹳、黑鹳和中华秋沙鸭等;国家 2级保护动物 20余种 ,如江豚、游隼、雀鹰 、小青脚鹬、大雁、苍鹰 、大
*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 目(03ZC86)和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课题(02JD15)资助
收稿日期 :2004—11—08 改回日期:2004—12—06
第 3期 齐 恒 :洞庭湖湿地生物利用与农业开发模式研究 203
天鹅、小天鹅、白枕鹤、白琵鹭、小杓鹬、白额雁和鸢等 ;主要经济鱼类有青、草、鲢、鳙、鲫、鳊、鳜鱼等 20余种,
为湖南省乃至全国重要的淡水养殖基地,具旅游观赏价值的鸟类不计其数,白鳍豚、江豚等水生珍稀哺乳动
物具有重要科学考察价值和生态保护价值。目前洞庭湖湿地生物开发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该 区湿地生
物资源开发利用方式不合理且利用率低 ,20世纪中后期对湿地资源大面积盲 目开垦和围湖造 田,种植单一
粮食作物 ,而忽视综合利用 ,导致地表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湖泊水面不断缩小,许多珍贵动植物资源未得到
很好保护 ,水产资源 自然增殖能力降低;同时浅水湿地未充分利用 ,芦苇区也未培植复壮 ,水生经济作物种
植面积有限。二是水土流失,泥沙淤积,污染加剧,造成该 区生态功能退化。洞庭湖区水土流失面积占全区
的 1/6以上,每年约 0.98亿 t人湖泥沙使河床 、湖盆平均淤高 3.7cm,洲滩面积不断扩大,水域面积则不断
减少,加之围湖造 田,使湖泊面积 由 1949年的4350km 减至 1995年的2625km2,湖泊各功能受到严重影响,
调蓄洪水能力大幅下降,鱼类产卵 、洄游、索饵场所大面积减少,极大地影响了水生生物的生存,鱼类资源不
断减少 ,一部分鸟类栖息环境遭到破坏。洞庭湖湿地污染 日益严重 ,湖区现有工业污染源 1803个 ,其中重大
污染源 141个 ,年排污水 3.62亿 t,农药施用量近 2.0万 t,水体污染直接危害到动植物的生存与繁殖 ,某些
鱼类洄游、产卵场所被破坏,一些水域成为既无鱼类亦无大型底栖生物区,局部水域甚至出现几百公顷湖泊
生物绝迹的严重污染状况。三是坡地、湖泊、滩涂和湿地相继被掠夺式开发为农田,导致该区生物生境遭到
破坏,生物多样性受损,生产力下降,同时高强度的捕捞 、有害渔具的使用以及对鸟兽的疯狂猎杀现象有增
无减,使洞庭湖湿地生物资源再生能力大大减弱 ,生产量大为减少 ,有些物种甚至面临灭绝之灾。据记载,
湖区渔类捕捞总产量由 1949年 的 3.0万 t降为现在的年 1.1万 t,下降了 63.3%。鱼汛期也由过去的 270d
缩短为现在的 180d,杂食型和低质小型鱼类比重占 50%以上,以湖汊为主要产卵场所的洞庭湖珍贵水产品
银鱼年产量由 20世纪 50年代的 7.5t降至 目前的 1.08t,中华鲟 、江豚等水生动物几乎绝迹。鸿雁和天鹅等
鸟兽已经罕见 ,鹤类数量大为减少,鸭科种类由 20世纪 50年代的 31种减为目前的 20种。
2 湿地 生物利用模式与生态产 业结构的建立
洞庭湖区地貌呈现湖泊 、滩涂或沼泽 、平原 、丘陵、低山或中山的向心状圈层结构 ,这就决定其生物资源
开发利用必须因地制宜。根据洞庭湖区湿地生物资源特征、功能及利用现状,该区可建立的农业开发模式
一 是湖盆中心敞水带生态链模式 ,即建立水生饵料植物一鱼类一人类生态链 ,增加生物量。苦草 、黑藻等浅
水水生植物是水产养殖的天然饵料资源,但由于饵料需求增长 ,出现了资源退化现象 ,应将铒料植物分成收
割区和常年禁割保护区,并实行轮割制。此外还可引种优质高产的伊乐藻等水生饵料植物 ,以缓解水产养
殖与饵料供求之间的矛盾。鱼类生产可采取人工培育放流、拦 网养鱼、浮动式网箱养殖等方式 ,减少投饵养
殖,同时设立主要经济鱼类产卵、索饵、育肥场所 ,实行禁捕及捕捞许可制度 ,加大对鱼类资源的保护 ;建立
水鸟等野生动物一人类生态链 ,保护濒危野生动物。水禽类种群密度大且候鸟特征明显 ,应建立鸟类 自然
保护区,并划定白鳍豚、江豚等珍稀动物保护范围,发展以观鸟为主的湿地休闲旅游 ;建立牧草一 牛羊生态
链 ,提高经济效益 ,敞水带苔草群落 、单性苔草群落等牛羊适 口性较好的牧草资源丰富,应通过人工收割或
机械化收割牧草以及草滩放牧 ,使丰富的草场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二是渍水低洼或蓄滞洪过渡地带生态
产业链模式 ,这一地带主要用于调蓄洪水 ,应将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发展高效避洪产业链,
通过退田还湖 、退耕还湖稳定湖泊面积,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和耕作方式,大力发展汛期退耕 、枯水期耕作和
低位洲滩堤垸建精养鱼池发展渔业的避洪农业 ,既有利于生态环境改善 ,又利于生物量的增加和生物多样
性水平的提高 ;开发利用湿生、水生高等植物 ,辣蓼、蒌蒿、芦苇、莲 、菱和苋等经济水生植物和湿生植物分布
广且蕴藏量大 ,可进行规模种植 ,建立原料基地 ,实行采集、加工、销售一条龙 ,使生态环境保护 、建设与生态
经济协调发展 ;开发利用鱼类资源,发展精养鱼塘,利用水生饵料植物 ,快速繁殖和规模化养殖 ;保护与利用
珍稀动物 ,从保护野生珍稀动物多样性出发 ,建立 自然保护区并进行人工繁殖,发展以观鸟为主的湿地生态
旅游。三是平原区农工结合产业链模式,洞庭湖平原作为我国重要 的农业商品生产基地 ,应大力推广绿色
产业 ,推进农业产业化。农产品生产应注重采用生物治虫、生物肥料等生物技术 ,大力研发或引进生物固 N
技术 ,改善土壤肥力 ,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减轻其对环境和农产品的污染,提高绿色农业生产比重,使农
产品高产、优质、环保 ,以满足人们对绿色食品日益增长的需求。农业产业化发展应 以加工企业 、商贸公司、
科研院所、专业市场或中介组织为龙头或媒介 ,将企业、市场、基地 、农户连结起来 ,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
体化经营模式。四是丘陵、岗地区水土保持模式,≥25。坡耕地重点建设水源涵养林,且人类活动不宜过多;
204 中 国 生 态 农 业 学 报 第 13卷
<25。坡耕地将封山育林和人工造林结合起来,规模发展用材林,利用经济用材林发展家具制造、竹器工艺品
生产等地方特色产业 ,使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
洞庭湖湿地生物利用保护与建立合理的生态产业结构密不可分 ,湿地 自然与经济若协调发展,必须立
足资源优势和现有基础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以恢复重建湿地生态系统为前提 ,重点发展生态产业,一是发
展造林及林纸加工产业 ,湿地环境适合芦苇生长,也适宜大面积种植速生丰产的工业原料林——杨树,杨树
林有多种生态功能,是理想的造纸原料 ,应通过大力发展工业原料林和林产品加工,把洞庭湖区建设成为我
国集造林 、制浆、造纸于一体的特大型林纸生产基地。二是发展草食畜牧业,湿地野生牧草资源丰富 ,亦是
理想的人工牧草种植基地,应大力发展以养猪为主体的牲畜和家禽饲养业,发展 以奶牛、肉牛 、肉用山羊和
长毛兔等为主体的草食型畜牧业 ,使湖区湿地成为国内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三是规模发展水产水禽养
殖业及水生作物种植业,同时提升鳜鱼、鲥鱼、龟 、鳖、鳝 、银鱼等特种水产和湘莲、菖蒲、茭 白等特色水生植
物品位 ,并作为出口创汇的拳头产品重点培育 ,使湖区成为全省最大的渔业生产基地和水禽养殖基地。四
是积极招商引资,培植与发展一批新型的现代农产 品加工龙头企业 ,重点发展奶制 品、肉类加工、水产品加
工、果蔬加工、粮油加工、麻纺及造纸等系列产品,拓展 国内外市场 ,提高市场份额和经济效益。五是发展湿
地生态观光旅游业 ,加快旅游资源整合、旅游产品和市场开发及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经营管理 ,形成以湿地
生态旅游为主体、环湖丘岗山地自然生态旅游和洞庭文化旅游相结合的特色旅游体系。
3 湿地生物保护及可持续开发利用对策
湿地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_2 J,必须从政策、法律 、经济、科学等多角度保护洞庭湖湿地生物,其
对策一是加强宣传教育和培训措施,强化人们对生物资源的保护和永续利用意识;并强化管理,加强立法,
加大执法力度 ,以法律和经济手段制裁不合理利用生物资源的行为,严厉打击破坏生物资源的违法、犯罪活
动,制止酷渔滥捕,冬季候鸟越冬栖息地 、觅食区要严控渔民的捕渔活动范围。二是继续实施第三期退田还
湖、移民建镇工程,综合整治,开展湿地生境恢复建设。至 2003年初洞庭湖区第一、二期退 田还湖工程已全
面完成 253处堤垸搬迁任务 ,安置移民36.39万人,扩大湿地面积778.7km ,尚有 61处堤垸需搬迁 ,应尽快
启动第三期工程。同时加强对退田还湖后的湿地保护 ,并实行统一规划管理。湿地恢复后其生态经济效益
非常显著,如汉寿青山湖垸退田还湖不足 2年 ,其鱼类资源得以恢复,并引来大天鹅、白琵鹭和鸬鹚等 34种
珍稀濒危越冬候鸟在此栖息 ,垸内的目平湖也因此成为国家和世界 自然基金会(wwF)确定的 自然保护区。
其次开展对洞庭湖及湘、资、沅、澧四大流域污染源类型、排污途径及排污量的调查 ,严格控制污染源。再次
结合大环境进行综合整治 ,洞庭湖区湿地生境的恢复必须遵从调蓄、宜渔则渔、宜林则林 ,综合利用水面、挖
掘水体潜力的原则,与湖区、四大流域及长江水利工程结合起来,并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和农田基本建设进行
综合治理 ;通过修建矮围蓄水工程 、兴林抑苇工程及疏浚洪道等措施改善和恢复水鸟栖息地 ,保护生态环
境。三是尽快建立生物利用的生态补偿机制,国家明文规定了关于捕捉、猎捕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资源
保护管理费收费标准,该标准即为能够确保珍稀动物存在的费用,该标准之下人们会选择猎捕,反之则会选
择保护。实施该收费办法后,根据洞庭湖湿地珍稀鸟类变化统计测算,近年其总增加值约为 521.63万元。
因此建立多层次的“谁利用、谁补偿”、“谁受益或谁损害、谁付费”的生态补偿机制非常必要 ,如征收生态补
偿费(税),并按一定 比例返还退田还湖的移 民农户;对湖区湿地优惠信贷 ,提高借贷方行为 的生态效率;开
展流域内补偿 ,上中游生态恢复惠及下游 ,而下游收益的一部分用于补偿上中游生态恢复中农户的损失;利
用制度和政策资源进行补偿。四是建立典型湿地 自然保护区,加强对湿地环境的多学科科学研究和考察 ,
科学制定湿地生物资源开发规划 ,确定湿地生物资源开发 目标和方向及开发利用规模 ,切实保护好湿地生
物多样性。为此要加大资金投入 ,确保政府投入,争取国际援助,广泛吸纳社会资金 ,建立稳定的保护投入
机制;加强科研投入,引进和利用高新技术,开展湿地生物资源的动态监测,建立洞庭湖区生物多样性信息
系统,编制关键种、濒危种及重要经济种的分布图,并据此建立湖 区野生动物驯养、繁殖、保护 中心,利用先
进的繁殖技术 ,扩大生物种群数量,以有效促进湿地生态环境及生物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开发利用。
参 考 文 献
1 庄大昌,董明辉 .洞庭湖湿地观光生态农业资源开发利用模式研究.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2,10(2):120~122
2 谢炳庚,李晓青,程伟民.湿地景观生态学理论和方法研究.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1998.2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