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广西白背叶植物叶的化学成分



全 文 :广西白背叶植物叶的化学成分
康 飞 , 吕华冲 (广东药学院天然药物化学教研室 ,广东 广州 510006)
摘要:目的 研究广西白背叶植物(Ma llotus apelta)叶中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反复硅胶柱层析的方法对广西白背叶植物叶中
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纯化 , 通过 IR、MS、NM R等光谱技术和化学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广西白背叶中分离得到 4
个化合物 , 经鉴定为大黄酚(Ⅰ ),烟酸 (Ⅱ ),异东莨菪内酯(Ⅲ )和对甲氧基苯甲酸 (Ⅳ)。结论 化合物Ⅰ 、Ⅱ 、Ⅲ 、Ⅳ均为首
次从该植物中分得。
关键词:白背叶;大黄酚;烟酸;异东莨菪内酯;对甲氧基苯甲酸;
中图分类号:R 284. 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 - 8783(2007)02 - 0121 -03
作者简介:康飞(1982 - ), 男 , 硕士研究生;吕华冲 , 男 , 副教
授 ,硕士研究生导师 , 从事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研
究 , 电话:020-39352140, E-m a il:huachong_ lu@
yahoo. com. cn
Separation and ana ly sis of the chem ical constituents ofMallo tus apelta
KANG Fei, LU Hua-chong (Departm ent ofPhy tochem istry , Guangdong College of Pharmac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006 ,China)
Abstract:Object ive To study the chem ical constituents o f the leaves o fMallotus apelta. M ethodsS ilica ge l column chrom atography was
emp loyed to isola te and purify the constituents. S tructures of the chem ical constituen ts w ere e lucida ted by IR ,MS and NMR. Results
Four constituentsw ere iso la ted and identified as ch rysophano l(Ⅰ ), n ico tinic ac id (Ⅱ ), isoscop le tin (Ⅲ ) and 4-methoxybenzo ic acid
(Ⅳ), respec tive ly. Conclusion Com pound Ⅰ , Ⅱ, Ⅲ and Ⅳ w ere firstly separa ted from Mallotus ape lta.
K ey words:Mallotus apelta;chrysophano l;nicotin ic ac id;isoscopletin;4-methoxybenzo ic acid
  白背叶 (Mallotus apelta)为大戟科 (Emphor-
biaceae)野桐属植物 ,又名白面戟 、白桃树 、白面风
等 [ 1] 。味微苦涩 ,性平 ,其叶具有清热利湿 、止痛解
毒和止血的功效 ,可用于治疗口疮 、跌打损伤 、湿疹 、
外伤出血等 ,也可用于治疗慢性肝炎 ,对降低转氨酶
和缩小肝脾有一定的作用 ,另外也可用于治疗水肿
等疾病 。 1985年单雪琴等[ 2]报道在白背叶根的乙
醇提取物中获得了高根二醇-3-醋酸酯 、二羟基羽扇
烷 、β-谷甾醇和乌索酸乙酸酯 4个化合物 。徐一新
等 [ 3]也对白背叶根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 ,从中得到
了 4个化合物:A ce ty l aleuritolic acid、高根二醇-3-醋
酸酯 、东莨菪内酯 、胡萝卜苷。程晓芳等[ 4]对其根
的乙醇提取物进行研究 ,得到 18个化合物:1个三
萜酯类化合物 、8个二萜类化合物 、5个香豆素类化
合物 、1个没食子酸衍生物 、1个生物碱 、1个谷甾醇
类和蔗糖。安天英等[ 5]从其叶乙醇提取物得到 19
个化合物:11个苯并吡喃类化合物 , 1个二肽类化合
物 , 5个黄酮类化合物 ,以及对羟基苯甲醛和 β-谷甾
醇。 Phan V anK iem等[ 6]从白背叶植物叶的甲醇提
取物中分离得到 7个五环三萜类化合物:3α-
Hydroxyhop-22(29)-ene、 hennadio l、 friede lin (木栓
酮)、 friede lano l(木栓烷醇 )、epifriede lano l(表木栓烷
醇)、 taraxerone(蒲公英赛酮 )和 epitaraxero l。
为了进一步研究其药理活性的物质基础 ,本文
对广西白背叶植物叶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 ,从叶
中首次分离得到 4个化合物 ,分别为大黄酚 (Ⅰ ),
烟酸 (Ⅱ ),异东莨菪内酯 (Ⅲ )和对甲氧基苯甲酸
(Ⅳ)。
1 仪器与材料
熔点用 Kaf le r显微熔点测定仪测定 (温度计未
校正 );红外光谱用 EQU INOX55型红外光谱仪测
定。质谱用 ZAB-HS型双聚焦磁质谱仪;核磁共振
用 V arian-INOVA500MH z超导核磁共振波谱仪;柱
层析和薄层层析硅胶均由青岛海洋化工厂生产。显
色剂为碘蒸气和 5%磷钼酸乙醇溶液。所用试剂均
为分析纯 。药材于 2004年 7月采于广西金秀县 ,由
广东药学院中药学院刘基柱老师鉴定为 Mallotus
apelta。
121
第 23卷第 2期 广 东 药 学 院 学 报 Vo.l 23 No. 2
2007年 4月 JOURNAL OFGUANGDONG COLLEGE OF PHARMACY Apr. 2007
2 提取与分离
取干燥的广西白背叶 10 kg粉碎 ,粗粉用热水
煎煮 3次 ,合并煎煮液 ,浓缩干燥得到 2 kg浸膏 ,粉
碎 ,用 70%(体积分数 )乙醇溶解滤除不溶物 ,滤液
加 2 ~ 3倍量水 ,水浴蒸至无醇味 ,依次用氯仿 、乙酸
乙酯萃取 ,得到氯仿部位和乙酸乙酯部位 。
将氯仿萃取物 40 g经硅胶 (200目)柱层析 ,用
石油醚-乙酸乙酯梯度洗脱 , TLC监测 。其中 ,石油
醚-乙酸乙酯 (50∶1)流份 ,用石油醚 /乙酸乙酯重结
晶得到化合物 Ⅰ (20mg);石油醚-乙酸乙酯 (10∶3)
洗脱 ,甲醇重结晶得到化合物 Ⅱ(30mg);石油醚-乙
酸乙酯(4∶1)洗脱 ,用石油醚 /乙酸乙酯重结晶得到
化合物Ⅲ;石油醚-乙酸乙酯 (10∶1)流份 ,用石油
醚 /乙酸乙酯重结晶得到化合物Ⅳ(20 mg)。
3 结构鉴定
化合物Ⅰ ~ Ⅳ的结构式如下:
  化合物 Ⅰ :红色颗粒 , mp197 ~ 199 ℃, Born tra-
ge r反应呈红色 ,醋酸镁反应呈橙红色 ,示为蒽醌类
物质。紫外可见区有 5个吸收峰:235、 255、 286、
308、427,其峰位具有典型的羟基蒽醌类化合物的紫
外特征吸收。 IRKB r(cm - 1):1 606, 1 568, 1 476 , 1
453应为苯环及其相应的弯曲振动峰;2 924提示结
构中也可能存在甲基;1 677应为游离羰基;1 628应
为缔合羰基 , 证明具 1, 8二羟基。 1H-NMR(500
MH z, A cetone):δ12. 03(1H)和 11. 93(1H )处于低
场 ,为苯环上的酚羟基;δ7. 82(1H , d, J =8 Hz, H-
6), δ7. 77(1H , dd, J =8 H z, J =1 Hz, H-5), δ7. 62
(1H , t, H-4), δ7. 35(1H , dd, J =8 H z, 1 H z, H-7),
δ7. 19(1H , q, H-2),推断应为蒽醌母核上的 ph-H;
δ2. 50(3H , s)应为与苯环相连的甲基 ,处于较低场 ,
因此推测该甲基与羟基将为间位 ,而且 H2和 H4均
呈现由于远程耦合所致的细微的多重裂分 ,也证实
3位甲基的存在;有 5个芳氢亦说明该化合物为三
取代蒽醌。13C-NMR (125MHz Ace tone):δ192. 8和
182. 1提示存在与苯环相连的羰基;δ138. 2, 125. 1,
124. 9, 121. 6, 120. 3应为蒽醌母核上的 CH;22. 1应
为与苯环相连的甲基 。 E I-MS(m /z):254(100%),
239, 237, 226, 198, 181, 152, 90 , 76等;分子离子峰
254即基峰与蒽醌类化合物的质谱特点相符 ,主要
碎片中有连续失去 CO的 226, 198, 以及失去 OH
(237), CH 3(239)等取代基的碎片离子 ,以及由母核
骨架 208连续失去 CO后 (180, 152)再裂解产生的
双电荷离子碎片 (90, 76)。根据以上光谱分析和质
谱数据推测化合物 1应是 1, 8-二羟基-3-甲基蒽醌 ,
与文献 [ 7]对照 ,发现其理化数据与大黄酚基本一
致 ,鉴定为大黄酚。理化数据如下:1H-NMR(500
MHz, Actone):δ:7. 82(1H , q, J =8 Hz, H =7), 7. 77
(1H , dd, J =8H z, J =1Hz, H =6), 7. 62(1H , s, H-
4), 7. 35(1H , dd, J =8 Hz, J =1 H z, H-5), 7. 19(1H ,
s, H-2), 2. 50(3H , s, H-11)。13 C-NMR (125 MH z,
Acetone)δ:163. 1(C-1), 125. 1(C-2), 135. 0(C-3),
120. 3(C-4), 132. 1(C-4a), 124. 9(C-5), 134. 7(C-
5a), 138. 2(C-6), 150. 9(C-7), 163. 0(C-8), 120. 1
(C-8a), 192. 8(C-9), 182. 1(C-10), 22. 1(C-11)。
化合物Ⅱ:白色针状晶体(甲醇), mp234 ~ 237
℃, IRKBr(cm -1):1 712提示存在共轭羰基 ,观察不
到芳环特征峰。13C-NMR和 DEPT谱可观察到 4个
CH以及 2个季碳 , δ166. 2显示可能存在羧基;
δ153. 3, 150. 2, 136. 9, 126. 5, 123. 8提示存在与极性
基团相连的烯烃基团 。1HNMR(500 MH z)质子信号
出现相互耦合高级裂分形成的多重峰 ,因此推断化
合物应为环状 ,具有芳环特征;δ13. 38的氢处于如
此低场 ,应为羧基;δ7. 54的氢与其他氢均有耦合 ,
其中与 δ8. 27的氢耦合常数为 8,与 δ8. 79的氢耦合
常数为 5,与 δ9. 07的氢耦合常数为 1;δ8. 79的氢与
δ8. 27的氢耦合常数为 2,耦合常数如此小 ,且处于
如此低场 ,与吡啶化合物的氢波谱行为形似 ,因此可
能为以吡啶为母核的化合物。与文献 [ 8]对照 ,发现
与 2位或 3位羰基取代的吡啶的氢谱基本一致 ,氢
归属依次为 δ7. 54(5-H ), δ8. 27(4-H), δ8. 79(6-
H), δ9. 07(2-H),因此推定化合物Ⅱ为羧基取代的
吡啶 。与文献 [ 8]的碳谱比较 , 2位取代吡啶的化合
122
广东药学院学报 , 2007, 23(2)
物杂环上季碳化学位移在 130 ~ 140之间 ,约在 135
的位置 , 3位取代吡啶的化合物杂环上季碳化学位
移在 120 ~ 130之间 ,约在 126的位置 ,与 13 C-NMR
中季碳 126. 5接近 ,因此鉴定为 3位取代的吡啶化
合物。综合碳谱和氢谱 ,推断分子式为 C6H5O2。与
文献 [ 9]对照 ,鉴定化合物 Ⅱ为烟酸。理化数据如
下:1H-NMR(DMSO , 125 MHz)δ:7. 54(5-H ), 8. 27
(4-H), 8. 79(6-H ), 9. 07(2-H)。13 CNMR(DMSO ,
500MHz)δ:166. 2(—COOH ), 153. 3(C2), 150. 2
(C-6), 136. 9(C-4), 126. 5(C-3), 123. 8(C-5)。
化合物 Ⅲ:淡黄色针晶(E toA c), mp205 ~ 206. 4
℃, FAB-MS给出分子量 192,结合 DEPT谱确定分
子式为 C10H8O4。硅胶薄层色谱在 365 nm紫外灯
下显蓝色荧光 。UVλmax (甲醇 ):204, 224, 292, 340,
显示有氧取代苯环和 α-吡酮环。 IRKBr (cm -1 ):3
337, 3 024, 3 991, 3 948, 1 700 , 1 288, 1 263,显示有
酯基和苯环存在。1H-NMR(Ace tone)谱显示有一个
甲氧基质子信号 , δ3. 91(3H , s), δ6. 17(1H , d , J =
9. 6Hz)与 δ7. 83(1H , d, J =9. 6H z)有邻位偶合关
系 ,为香豆素特征;δ6. 79(1H , s)和 δ7. 19(1H , s)两
者无明显偶合关系 ,说明为苯环对位 H ,提示该香豆
素的 6, 7位有取代 ,根据分子式可知 6, 7位应为甲
氧基及羟基取代 。13 C-NMR (125 MH z, A ce tone):
δ160. 3为香豆素内酯环的羰基;δ150. 2(C-6), 150.
9(C-7)与东莨菪内酯 6, 7位的碳化学位移值明显
不同。综合以上数据 ,与文献 [ 10]对照 ,鉴定为异
东莨菪内酯 。理化数据如下:1H-NMR(500 MHz,
DMSO)δ:3. 91(3H , s, C-11), δ6. 17(1H , d, J =9. 6
H z, H-3), δ7. 83(1H , d , J =9. 6 H z, H-4), δ6. 79
(1H , s, H-5), δ7. 19(1H , s, H-8)。13 C-NMR (125
MH z, A cetone)δ:160. 3(C-2), 112. 4(C-3), 143. 7
(C-4)102. 8(C-5), 150. 2(C-6), 150. 9(C-7), 109. 1
(C-8), 145. 0(C-9), 111. 2(C-10)。
化合物 Ⅳ:淡黄色粉末 (石油醚 /乙酸已酯 ),
mp165. 7 ~ 168. 7 ℃,易溶于甲醇 ,溴甲酚绿试剂显
黄色。 IRKB r(cm - 1):3 500 ~ 2 000(br,羧基 ), 2 200
~ 2 000的泛频峰及 1 576, 1 603,提示存在苯环 。
DEPT谱及 1H-NMR提示分子中存在 1个 CH3 , 4个
CH , 3个季碳和 1个羧基 , 从而推断分子式为
C8H8O3。13C-NMR (氘代丙酮 ):δ167. 398吸收峰证
实共扼羧基的存在 , 1个甲氧基信号是 55. 837。 1H-
NMR(氘代丙酮 ):δ3. 886(3H , s)证明存在 1个
CH3;7. 0(2H , d), 8. 0(2H , d)为 AA′XX′自旋偶合
系统 ,为对位取代的苯环质子信号 。综合以上分析 ,
与文献 [ 11]对照鉴定为对甲氧基苯甲酸 。理化数
据如下:1H-NMR(Ace tone, 500 MH z) δ:3. 89(3H ,
s, H-1), 7. 02(2H , d, J =8. 8 Hz, H-3), 7. 99(2H ,
d, J =8. 8 H z, H-4)。13CNMR(A ce tone, 125MH z) δ:
55. 8(C-1), 164. 3(C-2), 114. 5(C-3), 132. 4(C-
4), 123. 8(C-5), 167. 4(C-6) 。
(本文波谱数据由中山大学分析测试中心测
定 ,特此致谢  )
参考文献:
[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 中华本草(第四
卷)[M ]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99:827 -829.
[ 2] 单雪琴 , 冯廉彬 , 吴承顺 , 等. 白背叶化学成分的分析
[ J] . 植物学报 , 1985, 27(2), 192 - 195
[ 3] 徐一新 ,陈海生 , 周靖 , 等. 白背叶根化学成分研究 [ J] .
解放军药学学报 , 1999, 15(5):9 - 10.
[ 4] 程晓芳.白背叶化学成分的研究 [ D ] . 中国科学院上海
药物研究所 , 1999.
[ 5] 安天英.白背叶 、小连翘化学成分的分析 [ D] . 中国科学
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 2002.
[ 6] Phan Van K iem , Chau Van M inh, H oang Thanh Huong.
Pen tacyc lic trierpeno ids from Mallotus apelta [ J] . A rch
Pharm Res, 2004, 27(11):1109 ~ 1113.
[ 7] 王振月 ,左月明 ,康毅华 , 等. 毛脉酸模化学成分的研究
[ J] . 中草药 , 2005, 36(11):1626 - 1627.
[ 8] 药明康德新药开发有限公司 . 有机化合物的波谱解析
[M ] .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 2007.
[ 9] 李微 ,陈发奎 , 尹相武 , 等. 大青叶的化学成分 [ J] . 沈阳
药科大学学报 , 2005, 22(1):15 - 16
[ 10] 李斌 , 张东明 ,罗永明 , 等.长尾粗叶木根化学成分的研
究 [ J] .中国中药杂志 , 2006, 31(2):133 - 135.
[ 11] 华会明 , 李铣 ,邢素娥 , 等.柳穿鱼化学成分的研究 [ J] .
中国药学杂志 , 2005, 40(9):653 - 656.
(收稿日期:2007 -04 - 03;修回日期:2007 -04 - 10)
123
第 2期 康飞 ,等.广西白背叶植物叶的化学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