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西伯利亚铁线莲地上部分有效成分分析及总黄酮的测定



全 文 :221※工艺技术 食品科学 2009, Vol. 30, No. 24
西伯利亚铁线莲地上部分有效成分分析及
总黄酮的测定
古丽巴哈尔·阿巴拜克力
(新疆师范大学生命科学与化学学院生物系,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
摘 要:对西伯利亚铁线莲的地上部分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有效成分分析,即水提法、醇提法、石油醚提取法,
结果表明,西伯利亚铁线莲中含有丰富的有效成分,采用乙醇回流浸提法对西伯利亚铁线莲的不同部位进行了总黄
酮的提取和测定,结果总黄酮的含量顺序为叶>果实>茎。
关键词:西伯利亚铁线莲;成分;总黄酮;测定
Analysis of Active Ingredients and Total Flavonoids in Clematis sibirica (L.) Mill.
GULIBAHAER Ababaikeli
(Department of Biology,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and Chemistry, Xi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Urumqi 830054, China)
Abstract :The active ingredients from above-ground parts were prepared using aqueous extraction and solvent extraction
including ethanol and petroleum ether. The performing condition for solvent extraction of flavonoids was optimized by an
orthogonal experiment design and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yields of flavonoids were also investigated including extraction time,
temperature, solvent concentration and liquid/solid ratio. The results suggested the abundance of active ingredients in above-
ground part of Clematis sibirica (L.) Mill. Analyses on the contents of flavonoids in the extracts from various parts of Clematis
sibirica (L.) Mill showed that all the parts were rich in flavonoids while the contents varied and the order decreased as follows:
leaf >fruit> stalk.
Key words: Clematis sibirica (L.) Mill.;active ingredients;total flavonoids;determination
中图分类号:R931.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630(2009)24-0221-06
收稿日期:2009-08-24
作者简介:古丽巴哈尔·阿巴拜克力(1969-),女,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植物有效成分分析。E-mail:gvlbahar.a@163.com
西伯利亚铁线莲Clematis sibirica (L.) Mill. 属于毛茛
科[ 1]。有关西伯利亚铁线莲有效成分研究尚未见报道。
本实验针对新疆西伯利亚铁线莲分布广等特点[2],对其
不同部位的有效成分进行较为系统的定性分析,并对
其不同部位进行总黄酮提取工艺研究,以期为西伯利
亚铁线莲有效成分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有价值的理论参考
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西伯利亚铁线莲原料于 2008年 8月采自新疆乌鲁木
齐南山。
芦丁对照品、亚硝酸钠、氢氧化钠、硝酸铝、三
氯化铁、无水乙醇、镁粉、茚三酮、硫酸铜、碘化
汞钾、硝酸铋、碘化钾、硅钨酸、浓盐酸、冰醋酸
等均为分析纯。
1.2 仪器与设备
RE-5旋转蒸发器 上海亚荣生化仪器厂;PL303-IC
电子天平(感量0.0001g) 上海梅特勒 -托利多仪器有限公
司;HH-S型水浴锅 余姚市亚星仪器仪表有限公司;
WFZ UV-2800H型紫外 -可见分光光度计 尤尼柯(上海)
仪器有限责任公司;HZ-D循环水式真空泵、回流提取
装置 巩义市英峪予华仪器厂。
1.3 预实验样品溶液的制备[3-4]
1.3.1 以水为溶剂供试液的制备工艺
称取西伯利亚铁线莲实验材料 3.0g,加水 60ml,浸
泡 2 4 h,取少量水液,做氨基酸、蛋白质检测,其余
部分置于 55℃水浴热浸 1h,滤过,滤液做有机酸、酚
类、鞣质、甙类、糖、生物碱等成分的检测。
1.3.2 以乙醇为溶剂供试液的制备工艺流程
2009, Vol. 30, No. 24 食品科学 ※工艺技术222
1.3.3 以石油醚为溶剂供试液的制备工艺
精密称取西伯利亚铁线莲 2.0g,加石油醚(沸程60~
90℃)40ml,浸渍 24h,过滤,滤液做甾体、油脂、挥
发油等亲脂性成分检测观察反应结果。
1.3.4 供试液中化学成分的检测[3]
西伯利亚铁线莲提取液与与碘 -碘化钾试剂起反应
形成橘红色沉淀表示含有生物碱;与茚三酮和双缩脲反
应在滤纸片上生成了紫红色斑点说明含有氨基酸、多肽
和蛋白质;与 0.15%溴酚蓝试剂起反应在蓝色背景下出
现黄色斑点,表明含有有机酸;与三氯化铁 -铁氰化钾
试剂反应出现了明显蓝色斑点,表明含有鞣质或多酚;
与费林试剂反应出现桔红色沉淀表明含有糖;取 2ml提
取液置于试管内激烈振摇时,产生了持续性泡沫,表
明含有皂甙;与碱性试剂反应呈红色,加热红色不变,
证明有蒽醌类;与三氧化铁反应产生蓝绿色证明有香豆
素类;通过油斑实验验证是否有挥发油。
1.4 黄酮含量鉴定及测定方法
1.4.1 黄酮类物质的鉴定方法[5-6]
氨水反应:取2ml样品液(乙醇提取液)及2ml氨水于
试管中,混匀,在 254nm紫外灯下观察。有黄色产生,
证明有黄酮类物质。
氢氧化钠反应:取 2ml样品液及 2ml氢氧化钠溶液
于试管中,混匀,在 25 4n m 紫外灯下观察,有黄色,
证明有黄酮类物质。
三氯化铝显色反应:取 2ml样品液及 2ml 1%三氯
化铝溶液于试管中,混匀,在 25 4n m 紫外灯下观察,
有黄色产生,证明有黄酮类物质。
盐酸 -镁粉反应:在样品液中加入少量镁粉,再滴
加 1~2滴浓盐酸,在沸水溶液中加热 3min,观察反应
结果。有黄红色,证明有黄酮类物质。
醋酸镁反应:取 2ml样品液及 2ml同 1%醋酸镁溶
液,于试管中,混匀,在 254nm紫外灯下观察有黄色
产生,证明有黄酮类物质。
1.4.2 黄酮类化合物含量测定
1.4.2.1 标准溶液的配制
精确称取0.200mg经120℃烘干至恒重的芦丁标准品,
用体积分数 30%乙醇溶解并定容至 100ml即为标准液。
1.4.2.2 测定波长的选择
分别取标准溶液 1ml,置于 50ml容量瓶中,加入
0.7ml 5%NaNO2,摇匀,放置 6min后加入 0.7ml 10%
Al(NO3)3溶液,放置 6 min再加入 10ml 1mol/L NaOH溶
液,混匀,用 30%乙醇稀释至刻度,同时作空白对照,
10min后测定波长 400~600nm区段的吸光度。
1.4.2.3 标准曲线的制作和回归方程的建立
精密量取标准溶液 0、0.5、1.0、1.5、2.0、2.5、
3.0ml于7只25ml容量瓶中,再分别加入0.7ml 5% NaNO2
溶液,摇匀,放置 6min后加入 0.7ml 10% Al(NO3)3溶液,
摇匀,6min后再加入 10ml 1mol/L的NaOH溶液,混匀,
用 30%乙醇稀释至刻度,15min后于波长 510nm处测定
吸光度,以加入标准液 0ml为空白对照,测得不同浓度
下的吸光度。以标准溶液浓度(N)为横坐标、吸光度(A)
为纵坐标作标准曲线。
1.4.2.4 样品中黄酮含量测定
精密量取样品溶液 0、1.0ml于 25ml容量瓶中,再
分别加入 0.7ml 5%NaNO2,摇匀,放置 6min后加入
0.7ml 10% Al(NO3)3溶液,摇匀,6 min后再加入 10ml
1mol/L的 NaOH溶液,混匀,用 30%乙醇溶液稀释至
刻度,15min后于波长 510nm处测定吸光度,以加入标
准液 0ml组为空白对照,测样品溶液的吸光度,根据回
归方程找出样品中总黄酮的浓度,计算得原料中总黄酮
质量分数。
计算公式如下:

C×50×25
总黄酮质量分数(%)=——————× 100

1×1000
式中,C 为根据所测定的溶液的吸光度值,代入
回归方程计算出相应的总黄酮质量浓度,mg/ml。
1.5 不同溶剂对浸提效果的影响[7]
采用不同的溶剂氯仿、丙酮、水、甲醇 - 水(1 :1,
V/V)和乙醇 -水(1:1,V/V)进行浸提,从而确定最佳提
取溶剂。
用旋转蒸发仪50℃回
流,回收乙醇;浸膏
一分为二
2/3浸膏
5% HCl 15ml
搅拌溶解,
过滤
酸水液(生物碱)
加 9 5 % 乙醇
溶解,过滤
残渣
(油脂、叶绿素等)
用80ml 95%乙醇60℃
回流提取 1 h,过滤
加少量蒸馏水稀释至含
醇量为 65%~75%,置
于分液漏斗中,用 1/2
左右量的石油醚萃取2次
西伯利亚铁线莲5.0g
乙醇液 药渣
石油醚液 稀乙醇液
↓ ↓

↓ ↓


↓ ↓ ↓乙醇液(黄酮、蒽
醌、香豆素、萜
类、甙类、内酯、
生物碱、甾体、有
机酸、酚类等)
1/3浸膏

223※工艺技术 食品科学 2009, Vol. 30, No. 24
1.6 单因素试验[8-10]
1.6.1 乙醇体积分数对提取效果的影响
分别用 30%、40%、50%、60%、70%、80%、
90%的乙醇,在温度 70℃、料液比 1:15(g/ml)、每次
1h的提取条件下提取 2次,浓缩滤液,于 50ml容量瓶
定容,测定其吸光度值。
1.6.2 浸泡温度对提取效果的影响
温度分别为 3 0、4 0、5 0、6 0、7 0、8 0、9 0℃
时,用 60% 的乙醇,在料液比为 1 :15,时间为 1h 的
提取条件下分别浸泡提取 2次,浓缩滤液,于 50ml容量
瓶定容,测定其吸光度值。
1.6.3 浸泡时间对提取效果的影响
用 60%的乙醇,在料液比为 1:15,的提取条件下
分别浸泡 1、1 .5、2、2 .5、3、3 .5、4h 并提取 2次,
浓缩滤液,然后于 50ml容量瓶定容,测定其吸光度值。
1.6.4 料液比对提取效果的影响
分别用 1 0、2 0、3 0、4 0、5 0、6 0、7 0 倍量的
60%乙醇在温度为 70℃,料液比为 1:15,浸泡时间每
次 1h的提取条件下提取 2次,浓缩滤液,然后于 50ml
容量瓶定容,测定其吸光度值。
1.7 正交试验设计
采用 L9(34)正交试验设计,进一步考察乙醇体积分
数、料液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对提取液中总黄酮
影响,以确定较佳的总黄酮提取条件。
将1.00g粉碎的西伯利亚铁线莲不同部位按正交试验进
行浸取,将滤液离心、浓缩,然后于 50ml容量瓶定容,
用移液管准确吸取1ml,放入25ml容量瓶中,按1.4.2.4节方
法分别测定吸光度,按回归方程分别计算出总黄酮含量。
1.8 稳定性实验
精密称取西伯利亚铁线莲叶粉末 5g,按样品制备
的方法,放置不同时间测定其吸光度,每隔 20min测定
一次。
2 结果与分析
2.1 西伯利亚铁线莲成分的定性检测
定性检测结果(表 1)表明:西伯利亚铁线莲中含有
丰富的植物有效成分,如蛋白质、糖类、生物碱、酚
类、有机酸、蒽醌类物质、香豆素和挥发油等。
2.2 黄酮类化合物的定性鉴定
检出成分 试剂 现象
氨基酸 茚三酮 蓝(紫)色
蛋白质 双缩脲 紫红色
生物碱 碘 -碘化钾 棕或褐色沉淀
糖类 费林试剂 桔红色沉淀
酚类 三氯化铁 -铁氰化钾 绿、蓝、暗紫、蓝黑色
有机酸 溴酚蓝 有黄色斑点
皂甙 泡沫实验 振荡后产生大量持久性泡沫
蒽醌类 碱性反应 先产生红色,加热,红色不变
香豆素 三氯化铁 污绿色或蓝绿色
挥发油 油斑实验 特殊气味,常温下挥发消失无痕迹
表1 西伯利亚铁线莲成分定性检测
Table 1 Qualitative determination of active ingredients in
Clematis sibirica (L.) Mill
材料 氨水反应 氢氧化钠反应 铝盐反应 盐酸—镁粉反应 醋酸镁反应
西伯利亚铁线莲茎 浅黄色 浅黄色 浅黄色 浅红色 浅黄色
西伯利亚铁线莲叶 橙黄色 深黄绿色 深黄色 浅红色 黄色
西伯利亚铁线莲果实 浅黄色 浅黄色 浅黄色 浅黄色 浅黄色
表2 西伯利亚铁线莲成分不同部位显色反应结果
Table 2 Result of color reactions
溶剂 氯仿 丙酮 水 乙醇 甲醇
吸光度 0.020 0.042 0.059 0.207 0.265
表3 不同溶剂浸提黄酮类化合物测定结果
Table 3 Effect of different solvents on absorbance of flavonoids
2.4 不同溶剂提取效果比较
表 3 表明,采用不同溶剂进行浸提,结果表明甲
醇浸提效果最好,乙醇次之,但由于甲醇和乙醇相比
较,其有毒性,使用时有一定的不安全因素,所以采
用乙醇为溶剂,进行总黄酮的提取。
2.5 单因素试验结果
由表 4可知,乙醇体积分数影响总黄酮的提取;随
着乙醇体积分数的升高,黄酮的提取率逐渐升高,当
乙醇体积分数达到一定程度时,提取率最高,随后又
降低。当乙醇体积分数低时黄酮类物质无法有效溶出,
随着乙醇体积分数逐渐升高,黄酮类化合物的溶解度增
图1 黄酮类化合物含量测定标准曲线
Fig.1 Standard curve of rutin
0.5
0.4
0.3
0.2
0.1
0
y=9.7634x-0.0029
R2=0.9988



芦丁质量浓度(mg/ml)
0 0.01 0.02 0.03 0.04 0.05 0.06
不同部位显色反应结果(表 2)表明,西伯利亚铁线
莲不同部位提取液中均含有黄酮类化合物。
2.3 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的测定标准曲线
通过在 400~600nm区段内吸光度的测定,可知芦
丁在波长 510nm处有最大吸收峰,因此在 510nm处测定
不同浓度标准液的吸光度,绘制标准曲线如图 1 所示。
2009, Vol. 30, No. 24 食品科学 ※工艺技术224
提取时间(h) 1 1.5 2 2.5 3 3.5 4
西伯利亚铁线莲茎 0.089 0.091 0.103 0.119 0.120 0.103 0.099
西伯利亚铁线莲叶 0.098 0.165 0.190 0.238 0.259 0.212 0.191
西伯利亚铁线莲果实 0.067 0.068 0. 102 0.117 0.125 0.106 0.100
表6 提取时间对总黄酮提取效果的影响
Table 6 Effect of time on absorbance of flavonoid
提取温度(℃) 30 40 50 60 70 80 90
西伯利亚铁线莲茎 0.051 0.082 0.090 0.107 0.124 0.111 0.101
西伯利亚铁线莲叶 0.094 0.120 0.191 0.233 0.270 0.267 0.203
西伯利亚铁线莲果实 0.070 0.094 0.111 0.124 0.136 0.121 0.108
表5 提取温度对总黄酮提取效果的影响
Table 5 Effect of temperature on absorbance of flavonoid
加,当乙醇体积分数再增加,黄酮类化合物的溶解度
减小,这可能是由于随着乙醇体积分数的增加一些醇溶
性杂质、色素、亲脂性强的成分溶出量增加,这些成
分与黄酮类化合物竞争同乙醇 -水分子结合,从而导致
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率下降。考虑到提取操作的经济
性,茎、叶及果实部位均选用 50%~70%的乙醇作为
提取操作的体积分数。
由表 5可知,总黄酮提取率随温度升高而升高,温
度达到一定时提取率最高,随后温度再升高则呈现下降
趋势。通常随着温度的不断升高,分子运动速度会逐
渐加快,渗透、扩散、溶解速度也加快,同时高温
可以引起细胞膜结构的变化,使黄酮类化合物由外层细
胞转移到溶剂中。因此,采用不同温度进行浸提时,
随着提取温度的升高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率也逐渐升
高,但是,高温可能引起黄酮类化合物结构被氧化破
坏导致其提取率降低。考虑到提取操作的经济性,茎、
叶、果实均选择 50~70℃作为提取操作条件。
由表 6可知,采用不同温度进行浸提时也出现随着
时间的延长提取率逐渐升高随后呈现下降的现象。提取
是物质的传质过程,需要一定时间才能达到平衡,时
间太短,还未达到平衡,其得率就偏低;当传质过程
达到基本平衡后,得率就不会明显上升,时间过长溶
剂的挥发损耗和生成也有变化。因此茎、叶以及果实
均选定 2~3h。
由表 7 可知,一般来说,溶剂用量越大,提取率
越高,但是,过大的溶剂用量比会造成溶剂和能源的
浪费,并给后序工作带来麻烦,同时增大溶剂量,很
有可能把一些不易溶出的成分提取出来,造成黄酮类化
合物的提取率降低。综合考虑,茎、果实、叶部位
均选择 1:30~1:50料液比作为操作条件。
2.6 正交试验结果
正交试验条件设计见表 8,试验结果见表 9。
表8 总黄酮提取正交试验因素水平表
Table 8 Factors and levels of L9(34) orthogonal test
因素
水平
A乙醇体积分数(%) B提取温度(℃) C提取时间(h) D料液比(g/ml)
1 50 50 2 1:30
2 60 60 2.5 1:40
3 70 70 3 1:50
试验号 A B C D 吸光度
1 1 1 1 1 0.091
2 1 2 2 2 0.124
3 1 3 3 3 0.117
4 2 1 2 3 0.094
5 2 2 3 1 0.120
6 2 3 1 2 0.093
7 3 1 3 2 0.061
8 3 2 1 3 0.109
9 3 3 2 1 0.100
k1 0.111 0.082 0.098 0.104
k2 0.102 0.118 0.106 0.093
k3 0.090 0.103 0.099 0.107
R 0.021 0.036 0.008 0.014
表9 总黄酮提取正交试验结果(茎)
Table 9 Results of orthogonal test for stalks of Clematis sibirica
(L.) Mill
表 9 表明,通过比较极差,判断得到 B > A > D
> C。4种考察因素对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顺序为提取
温度>乙醇体积分数>料液比>提取时间,即提取因素
中温度对总黄酮提取率影响最大。直观分析表明提取茎
中总黄酮的最佳条件为 A 1B 2C 2D 3,即乙醇体积分数为
50%、提取温度为 60℃、提取时间为 2.5h、料液比为
1:50。
由表 10 可知,温度因素对总黄酮提取率影响不
显著。
注:表中数据为吸光度。提取率与吸光度正向相关,本实验中用吸
光度表示提取率大小。表 5~7 同。
乙醇体积分数(%) 30 40 50 60 70 80 90
西伯利亚铁线莲茎 0.040 0.072 0.086 0.091 0.098 0.090 0.076
西伯利亚铁线莲叶 0.094 0.115 0.162 0.215 0.253 0.205 0.175
西伯利亚铁线莲果实 0.068 0.101 0.116 0.189 0.201 0.169 0.144
表4 乙醇体积分数对总黄酮提取效果的影响
Table 4 Effect of ethanol concentration on absorbance of flavonoid
料液比 1:10 1:20 1:30 1:40 1:50 1:60 1:70
西伯利亚铁线莲茎 0.042 0.050 0.078 0.094 0.105 0.109 0.111
西伯利亚铁线莲叶 0.085 0.113 0.154 0.190 0.236 0.240 0.244
西伯利亚铁线莲果实 0.050 0.068 0.095 0.107 0.113 0.120 0.122
表7 料液比对总黄酮提取效果的影响
Table 7 Effect of liquid/solid ratio on absorbance of flavonoid
225※工艺技术 食品科学 2009, Vol. 30, No. 24
通过比较极差,判断得到 D > B > A > C,4 种
考察因素对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顺序为料液比>提取温
度>乙醇体积分数>提取时间,即提取因素中料液比对
总黄酮提取率影响最大。直观分析表还表明,提取西
伯利亚铁线莲叶中总黄酮的最佳条件为 A2B1C5D1,即乙
醇体积分数为 60%、提取温度为 50℃、提取时间为 3h、
料液比为 1:30。
试验号 A乙醇体积分数(%) B提取温度(℃) C提取时间(h) D料液比 吸光度
1 1 1 1 1 0.301
2 1 2 2 2 0.119
3 1 3 3 3 0.287
4 2 1 2 3 0.280
5 2 2 3 1 0.260
6 2 3 1 2 0.218
7 3 1 3 2 0.201
8 3 2 1 3 0.182
9 3 3 2 1 0.206
K1 0.236 0.261 0.234 0.256
K2 0.253 0.187 0.202 0.179
K3 0.196 0.237 0.249 0.250
R 0.057 0.074 0.047 0.077
表11 总黄酮提取正交试验结果(叶)
Table 11 Analysis of of orthogonal test for leaves of Clematis
sibirica (L.) Mill
因素 偏差平方和 自由度 F比 F临界值 显著性
乙醇体积分数(%) 0.005 2 1.000 99.000
提取温度(℃) 0.008 2 1.600 99.000
提取时间(h) 0.004 2 0.800 99.000
料液比 0.011 2 2.200 99.000
误差 0.01 2
表12 方差分析表(叶)
Table 12 Results of variance of orthogonal test for leaves of
Clematis sibirica (L.) Mill
时间(min) 0 20 40 60 80
吸光度 0.341 0.339 0.338 0.336 0.320
表16 叶样品液稳定性实验结果(n=5)
Table 16 Results of stability experiment (n=5)
因素 偏差平方和 自由度 F比 F临界值 显著性
乙醇体积分数(%) 0.003 2 1.714 8.650
提取温度(℃) 0.002 2 1.143 8.650
提取时间(h) 0.001 2 0.571 8.650
料液比 0.001 2 0.571 8.650
误差 0.010 8
表14 方差分析表(果实)
Table 14 Analysis of variance of orthogonal test for fruits of
Clematis sibirica (L.) Mill
测定部位
最佳提取条件
吸光度
乙醇体积分数(%) 料液比 提取温度(℃) 提取时间(h)
西伯利亚铁线莲茎 50 1:50 60 2.5 0.161
西伯利亚铁线莲叶 60 1:30 50 3 0.377
西伯利亚铁线莲果实 60 1:30 50 3 0.365
表15 不同药用部位总黄酮含量测定结果
Table 15 Total flavonid contents in various parts of Clematis
sibirica (L.) Mill
由表 12可得知这 4种因素对黄酮提取率的影响都不
显著。这与直观分析相吻合。
表 13表明,对西伯利亚铁线莲果实总黄酮提取率
影响主次顺序因素根据通过比较极差,判断得到 A> B
>C> D,即对西伯利亚铁线莲果实总黄酮提取率影响
主次顺序因素为乙醇体积分数>提取温度>提取时间>
料液比。直观分析表明西伯利亚铁线莲果实中总黄酮的
最佳条件为 A 2B 1C 3D 1,即乙醇体积分数为 60%、提取
温度为 50℃、提取时间为 3h、料液比为 1 :30。
由表 14可知,乙醇体积分数对总黄酮提取率影不
显著。
因素 偏差平方和 自由度 F比 F临界值 显著性
乙醇体积分数(%) 0.001 2 1.333 8.650
提取温度(℃) 0.002 2 2.667 8.650
提取时间(h) 0.000 2 0.000 8.650
料液比 0.000 2 0.000 8.650
误差 0.00 8
表10 方差分析表(茎)
Table 10 Analysis of variance of orthogonal test for stalks of
Clematis sibirica (L.) Mill
试验号 乙醇体积分数(%) 提取温度(℃) 提取时间(h) 料液比 吸光度
1 1 1 1 1 0.115
2 1 2 2 2 0.092
3 1 3 3 3 0.082
4 2 1 2 3 0.117
5 2 2 3 1 0.121
6 2 3 1 2 0.087
7 3 1 3 2 0.108
8 3 2 1 3 0.027
9 3 3 2 1 0.07
K1 0.096 0.113 0.076 0.102
K2 0.108 0.080 0.093 0.096
K3 0.068 0.080 0.104 0.075
R 0.040 0.033 0.028 0.027
表13 总黄酮提取正交试验结果(果实)
Table 13 Analysis of orthogonal test for fruits of Clematis sibirica
(L.) Mill
表 15表明,在最终选取的提取工艺条件下,分别
对西伯利亚铁线莲茎、叶果实总黄酮含量进行了测定,
吸光度分别为 0.161、0.377、0.365。
2009, Vol. 30, No. 24 食品科学 ※工艺技术226
由表 16可见,西伯利亚铁线莲叶样品液在 60min内
吸光度稳定,表明本法可作为测定西伯利亚铁线莲不同
部位总黄酮含量的方法。
3 讨 论
3.1 通过对西伯利亚铁线莲的醇取提物、水提取物以
及石油醚提取物的定性及分析,初步推测其含有酚类、
有机酸、生物碱、挥发油、氨基酸、蛋白质、有机
酸、生物碱、糖类、有机酸、皂甙、内酯及香豆素、
挥发油、生物碱、黄酮类等物质。
3.2 本实验表明在西伯利亚铁线莲的不同部位均含有黄
酮类化合物,而且其含量均比较高,但不同部位相差
也较大,结果为叶子>果实>茎。叶中黄酮的含量最
高,因此可以作为开发的主要资源。今后的目标是进
一步的、全面的对西伯利亚铁线莲茎、叶、果实等各
部分的有效成分进行分离及分析研究,尤其是黄酮类物
质的提取研究。
参考文献:
[1] 新疆植物志编辑委员会. 新疆植物志[M]. 乌鲁木齐: 新疆科技卫生
出版社, 1994.
[2] 黄文武. 铁线莲属植物的研究进展[J]. 中草药, 2002, 33(3): 285-288.
[3] 吴剑峰. 天然药物化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 240-249.
[4] 帕提古丽·马合木提, 赵永昕. 天山花楸果实的有效成分的初步研
究[J]. 食品科学, 2005, 26(8): 336-337.
[5] 张锐, 张振俊, 侯治军, 等. 甘青铁线莲花中黄酮类化合物提取工艺
探讨[J].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06, 25(4): 58-60.
[6] 辛广, 张捷莉, 孟河. 千山东北铁线莲花挥发油成分研究[J]. 鞍山师
范学院学报, 2000, 2(3): 68-70.
[7] 瞿发林, 刘桂容, 赵汉清, 等. 贯叶连翘药材中总黄酮的含量测定研
究[J]. 时珍国医国药, 2004, 15(7): 395-396.
[8] 毛燕, 黄必恒. 龙柏叶总黄酮提取条件的研究[J]. 浙江林学院学报,
2000, 17(1): 102-105
[9] 石玉平, 王永宁, 郭珍, 等. 沙枣花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J]. 南京
林业大学学报, 2005, 29(2): 106-108.
[10] 李荣, 李俊. 黄酮类化合物药理活性及其构效关系研究进展[J]. 安
徽医药, 2005, 9(7): 481-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