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第 36 卷第 1 期 通 化 师 范 学 院 学 报(自然科学) Vol. 36 №1
2015 年 2 月 JOURNAL OF TONGHUA NORMAL UNIVERSITY Feb. 201
5
还阳参内生菌分离与培养
*
刘丽娟,杨 洋,郑春来
(通化师范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吉林 通化 134002)
摘 要:还阳参是民间的常用中草药,广泛用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为研究还阳参内生菌的组成,采用组织分离法对还阳参
根、茎、叶和花的内生菌进行分离培养,采用革兰氏染色法,对分离出的内生细菌进行鉴别.结果表明:还阳参不同部位分离出来
的内生菌种类和数量不同,叶分离出的内生细菌较多,同一种菌可以在植物的不同部位生长.从还阳参各部位共分离出了 3 种
内生真菌和 20 种内生细菌,内生细菌中革兰氏阳性菌 14 种,均为杆菌;革兰氏阴性菌 6 种,5 种杆菌,1 种球菌.
关键词:还阳参;内生菌;组织分离法
中图分类号:Q9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 - 7974(2015)
01 - 0016 - 03
还阳参(Crepis crocea (Lam.)Babcock)为菊科
还阳参属植物,俗称屋根草[1]. 一年或多年生草本,
为民间常用的中草药,气味较苦、性质微寒[2]. 全草
入药,止咳,化痰,平喘,补肾壮阳,益气血,健脾胃,
清热降火.用于老年性咳嗽痰喘、喘息型慢性支气管
炎、肺结核性神经衰弱、白带漏下、头昏耳鸣、小儿消
化及营养不良、胃痛[3]. 生于山坡、田边、路旁或荒
地的草丛中[4],分布于中国东北、华北、西北地区.
还阳参是一种很有研究价值的天然产物,在我国分
布广泛,原料易得,药用价值高,是重要的野生中草
药[5],还阳参植物中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已分离出
还阳参酸苷、伪蒲公英甾醇乙酸酯[6]等.
已报道,内生菌能合成与宿主植物相同或相似
的活性成分[7],能促进药用植物产生活性成分[8].
内生菌广泛分布在各种植物中,近年来,从蔬菜、花
卉、药用植物等多种植物中分离到了大量内生
菌[9].生长在我国东北的还阳参内生菌的分离与培
养尚无相关报道,为了解还阳参内生菌的种类及组
成,采用组织分离法进行还阳参内生菌分离与培养,
以开发新的微生物资源,提高还阳参的药用价值.
1 材料与方法
1. 1 实验材料
2013 年 6 月采于通化师范学院植物园的健康、
无病虫害的野生还阳参植株,用清水洗净表面泥土
后备用.
1. 2 培养基
采用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分离并培养内生
细菌;采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分离并培养内
生真菌;采用高氏 1 号培养基分离并培养放线菌,培
养基采用湿热灭菌法灭菌:高压蒸汽灭菌器,121℃
维持 20min.
1. 3 分离与培养
取新鲜健康的还阳参根、茎、叶、花,用清水洗
净,切成长段,滤纸吸干水分,在无菌室用无菌水冲
洗 2 遍,用 75%乙醇浸泡根 3min,茎 2min,叶和花
1min,重复 3 次后,用无菌水冲洗 3 遍,再用 0. 1%
HgCl2 浸泡,根 30s,茎 20s,叶和花 10s,重复 3 次后,
用无菌水冲洗 4 遍. 然后将还阳参的根和茎切成长
2mm的小段,叶切成 3mm × 3mm 小块,接种到无菌
平板,每平板接 4 个外植体,每部位重复 3 次,同时
做空白对照.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于 37℃恒温
培养 24h,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和高氏 1 号培
养基 28℃恒温培养,前者培养 72h,后者培养 120h.
纯化,斜面保存菌种.
1. 4 鉴别
观察各部位分离出的内生菌的菌落形态,通过
·61·
* 收稿日期:2014 - 09 - 10
作者简介:刘丽娟,女,吉林通化人,副教授.
单染色法、革兰氏染色法和压滴法,对分离到的内生
菌进行观察、鉴别.
2 结果与分析
通过对还阳参各部位内生菌的分离,共分离出
3 种内生真菌和 20 种内生细菌,其中内生细菌有 19
种杆菌,1 种球菌.
2. 1 还阳参内生细菌的分离
采用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分离还阳参不同
部位的内生细菌,由表 1 可知,在此培养基中分离出
的均为细菌,还阳参不同部位分离出来的内生菌种
类和数量不同,茎中分离出 1 种,根、花中各分离出
2 种,叶中分离出 3 种. 叶中内生菌种类较为丰富,
茎中的内生细菌种类较少,这可能是内生菌对宿主
的选择性及适应性所导致的结果.
表 1 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上细菌菌落特征和细胞形态
部位 菌落形态 细胞形态特征 备注
根
白色,表面干燥,光滑,
边缘较整齐
G +,长杆状,链状 图 1 a
根
白色,表面干燥,光滑,
边缘较整齐
G -,杆状,链状 图 1 b
茎
白色,表面干燥,边缘不
整齐,表面有皱褶
G +,短杆状,单个分
散
图 1 c
叶
暗黄色,表面干燥,边缘
与中间颜色不同
G +,细杆状,链状 图 1 d
叶
乳白色,表面干燥,边缘
较整齐
G -,球杆状,单个分
散
图 1 e
叶
白色,中间褶皱,边缘湿
润
G +,杆状和细小短杆
状,链状
图 1 f
花
白色,表面干燥,边缘不
整齐
G -,球杆状,单个分
散
图 1 g
花
白色,边缘不整齐,中间
褶皱
G -,细杆状,单个分
散
图 1 h
图 1 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上分离到还阳参内生细菌菌落形态
及革兰氏染色结果
A.菌落形态;B.革兰氏染色结果(放大倍数 100 × 10)
由表 2、表 3 可知,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分
离到 7 种内生细菌,高氏 1 号培养基分离到 5 种内
生细菌,这两种培养基是用来分离真菌和放线菌的,
但实验结果却分离出多种细菌,可能是由于外植体
消毒不彻底,导致外源菌混在内生菌之中,从而不能
准确地判断内生菌群组成.
图 2 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上分离到还阳参内生细菌菌落形态
及革兰氏染色结果
A.菌落形态;B.革兰氏染色结果(放大倍数 100 × 10)
表 2 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上细菌菌落特征和细胞形态
部位 菌落形态 细胞形态特征 备注
茎 黄色,表面湿润,光滑 G -,短杆,单个分散 图 2 a
茎 黄色,表面湿润,光滑 G +,球状,单个分散 图 2 b
叶 白色,表面湿润,光滑
G +,短杆状,单个分
散
图 2 c
叶
白色,表面干燥,光滑,
边缘较整齐
G +,细杆状,链状 图 2 d
叶
淡黄色,表面湿润,光
滑,透明
G +,杆状和球杆状,
链状
图 2 e
花
淡黄色,表面干燥,光
滑,边缘较规则
G -,短杆,单个分散 图 2 f
花 白色,表面较湿润 G +,短杆,链状 图 2 g
表 3 高氏 1 号培养基上细菌菌落特征和细胞形态
部位 菌落形态 细胞形态特征 备注
茎
表面干燥,边缘与中间
颜色不同
G +,杆状和小短杆
状,链状
图 3 a
茎 乳白色,表面干燥,褶皱
G +,粗杆状和短杆
状,单个分散
图 3 b
叶 乳白,表面较湿润,褶皱
G +,细长杆、短杆,单
个分散
图 3 c
叶
透明,表面较湿润,边缘
较规则
G +,粗杆状、杆状,链
状
图 3 d
叶 透明,表面较湿润
G +,细小杆状,单个
分散
图 3 e
·71·
图 3 高氏 1 号培养基上分离到还阳参内生细菌菌落形态
及革兰氏染色结果
A.菌落形态;B.革兰氏染色结果(放大倍数 100 × 10)
2. 2 还阳参内生真菌的分离
表 4 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和高氏 1 号培养基上
真菌菌落特征和细胞形态
部位 菌落形态 细胞形态特征 备注
茎
中央黑色,边缘白色绒
毛状
黑色丝状,菌丝有隔,
孢子
图 4 a
茎
中央黄色,边缘白色绒
毛
黄色丝状,菌丝有隔,
孢子
图 4 b
茎
中央粉红色,边缘白绒
毛
粉红色,菌丝无隔 图 5
由表 4 可知,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只在茎
中分离出 2 种内生真菌. 可能是由于外植体消毒时
间过长,叶和花中内生菌被杀死,致使得到的内生菌
群不全面,部分内生菌丢失.高氏 1 号培养基在茎中
分离出 1 种内生真菌,且没有观察到孢子形态,这可
能是有些内生真菌离开了植物体就不能产生孢子所
导致的.而分离出的内生真菌也可能是由于外植体
消毒不彻底,引入的外源杂菌.未分离到放线菌可能
是由于培养基配方不适于放线菌生长引起的.
图 4 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上分离到还阳参内生真菌菌落形态
及显微镜观察结果
A.菌落形态;B.光镜结果(放大倍数 40 × 10)
图 5 高氏 1 号培养基上分离到还阳参内生真菌菌落形态
及显微镜观察结果
A.菌落形态;B.光镜结果(放大倍数 40 × 10)
3 结语
药用植物内生菌的研究仍处于初期阶段,但研
究的药用植物已经有数百种,并且已经证实药用植
物的某些内生菌能够产生与宿主相似或相同的成
分,对增强宿主植物对环境适应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试验采用组织分离法对还阳参各部位的内生菌进
行分离培养,共分离出 3 种内生真菌和 20 种内生细
菌,内生细菌中 14 种革兰氏阳性菌,13 种杆菌,1 种
球菌;6 种革兰氏阴性菌,5 种杆菌,1 种球菌.
药用植物特别是中草药是个宝库,内生菌更是
新兴的宝库,研究好药用植物的内生菌,对于解决部
分药用植物匮乏的问题,发现新成分,发现新的替代
成分,对提高药物疗效等问题具有一定的价值与开
发潜力.
参考文献:
[1]李虹,赵杨,张文治. 还阳参化学成分的分离及结构鉴定
[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13,9(2) :63.
[2]刘振权.还阳参有效部位止咳平喘作用的研究[D]. 太原:
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2002.
[3]江纪武. 药用植物辞典[M]. 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4]华娟,骆世洪,黎胜红,等.绿茎还阳参化学成分的研究[J].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12,24(2) :761 - 763.
[5]柏玲.还阳参化学成分的研究[D]. 齐齐哈尔:齐齐哈尔大
学,2012.
[6]倪艳,卢方晋,郝旭亮,等.还阳参化学成分的研究[J].中国
中医药信息杂志,2007,14(4) :51 - 53.
[7]杨显志,张玲琪,郭波,等.一株产长春新碱内生真菌的初步
研究[J].中草药,2004,35(1) :805 - 807.
[8]江东福,马萍,张玲琪,等.龙血树真菌群及其对血竭形成的
影响[J].云南植物研究,1995,17(1) :79.
[9]肖淑贤,高俊明.植物内生菌的研究概况及应用进展[J].农
业技术与装备,2011(2) :74 - 76.
(责任编辑:陈衍峰)
·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