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RP-HPLC测定甘西鼠尾草中3种脂溶性成分的含量



全 文 :续表 3
峰号 保留时间/min 分子式 分子量 化合物名称
商洛丹
参紫花
/%
商洛丹
参白花
/%
药植园
丹参紫花
/%
药植园
丹参白花
/%
30 54. 08 C32H52O2 468 乙酸羽扇烯-20(29)-酯-3Lup-20(29)-en-3-ol,acetate,(3β)- 5. 74 4. 87 - 4. 80
31 54. 89 C32H52O2 468 乙酸奥利烯-12-酯-312-Oleanen-3-yl,acetate,(3α)- 8. 99 11. 46 - 7. 21
32 55. 36 C32H52O2 468 乙酸乌散烯-12-酯-3Urs-12-en-3-ol,acetate,(3β)- 2. 81 1. 69 - 1. 35
合计 100. 00 99. 92 100. 04 99. 99
注:样品经 BF3-CH3OH 甲酯化处理,其脂肪酸均以甲酯形式检测出
3 结果
分别对两个流分进行 GC-MS 检测。第一个流
分为非极性和弱极性的流分(见表 2) ,第二个流分
为极性流分(见表 3) ,经 BF3-CH3OH甲酯化处理。
4 小结与讨论
4. 1 实验结果表明 4 个样品中弱极性化合物共检
出 32 种,分为烷烃和烯烃两大类。商洛丹参紫花中
烷烃占 99. 78%,白花中烷烃占 97. 14%;药植园丹
参紫花中烷烃占 99. 90%,白花中烷烃占 99. 80%。
4 个样品中,正二十九烷的含量最高,分别为
29. 63%、26. 61%、23. 74% 和 22. 70%。两个产地
的丹参白花中均含有异二十三烷、麦角甾三烯、豆甾
二烯,而紫花样品中不含有此三种成分。
4. 2 4 个样品中极性化合物共检出 32 种,大致分
为脂肪酸、酮醇类、酯类和烯类。脂肪酸类化合物商
洛丹参紫花中脂肪酸占 63. 69%,白花中脂肪酸占
63. 80%;药植园丹参紫花中脂肪酸占 76. 11%,白
花中脂肪酸占 76. 20%。4 个样品中十六烷酸(棕榈
酸)的 含 量 最 高,分 别 为 41. 70%、44. 07%、
49. 69%、51. 27%。
4. 3 氯仿-甲醇提取物与水蒸气蒸馏法〔2,3〕提取丹
参花中的挥发油成分比较,有明显的不同。水蒸气
蒸馏提取的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β-石竹烯、旁波
烯、α-石竹烯、杜松二烯、β-石竹烯氧化物、降姥鲛
酮-2 和十六烷酸(棕榈酸)等。
参 考 文 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 .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S]. 一部 . 北
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52-53.
[2] Liang Q,Liang Z S,Wang J R,et al. Essential oil com-
position of Salvia miltiorrhiza flower[J]. Food Chemistry,
2009,113:592-594.
[3]梁倩,王俊儒,梁宗锁 . 丹参花挥发油 GC 指纹图谱的
建立[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8,23(4) :152-155.
收稿日期:2011-05-18
基金项目:陕西省重大科技专项(2006KZ05-G4) ;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S2009JC970) ;延安市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2008KN-01,
2009KN-33)
作者简介:刘世鹏(1973-) ,男,硕士,讲师,主要从事植物抗性生理的研究;E-mail:liushipeng2003@ 126. com。
RP-HPLC测定甘西鼠尾草中 3 种脂溶性成分的含量
刘世鹏,陈宗礼,曹娟云
(延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陕西省区域生物资源保育与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陕西省红枣重点实验室,陕
西 延安 716000)
摘要 目的:建立 HPLC法测定甘西鼠尾草中活性成分丹参酮ⅡA、二氢丹参酮和丹参酮Ⅰ的含量。方法:采
用 SHIMADZU C18(4. 6 mm × 150 mm,5 μm)色谱柱,以乙腈∶ 0. 5 %冰醋酸水溶液(80∶ 20)为流动相,检测波长:
255 nm,流速:1. 0 mL /min,柱温:40 ℃。结果:丹参酮ⅡA 在 0. 0025 ~ 0. 0500 mg /mL 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1 =
0. 9993) ,平均回收率为 98. 2%,RSD为 1. 63%(n = 5) ;二氢丹参酮在 0. 0025 ~ 0. 0400 mg /mL 范围内线性关系良
好(r2 = 0. 9997) ,平均回收率为 101. 4%,RSD 为 1. 11%;丹参酮Ⅰ在 0. 0050 ~ 0. 0500 mg /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
(r3 = 0. 9996) ,平均回收率为 98. 9%,RSD 为 1. 42%。结论:该方法简便、快速、准确,为甘西鼠尾草资源的开发利
用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甘西鼠尾草;丹参酮ⅡA;二氢丹参酮;丹参酮Ⅰ;高效液相色谱
中图分类号:R9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454(2012)01-0077-03
·77·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第 35 卷第 1 期 2012 年 1 月
DOI:10.13863/j.issn1001-4454.2012.01.026
甘西鼠尾草 Salvia przewalsii Maxim别名甘肃丹
参、高原丹参,主产于我国甘肃地区,在青海、四川、
云南、西藏等中国西部地区也有分布,常被作为丹参
的代用品使用。丹参为鼠尾草属植物丹参 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 的根,具有祛瘀止痛、活血通经、
清心除烦之功效〔1,2〕,为我国常用大宗药材之一。丹
参有效成分主要有水溶性酚酸类,包括丹参素、丹酚
酸 B等;脂溶性二萜醌类,包括丹参酮ⅡA、二氢丹参
酮、丹参酮Ⅰ等。研究证明脂溶性二萜醌类化合物是
鼠尾草属植物的特征性成分,在甘西鼠尾草中含量较
丹参更高〔3〕。本文采用 RP-HPLC法测定甘西鼠尾草
中活性成分丹参酮ⅡA、二氧丹参酮和丹参酮Ⅰ的含
量,旨在为甘西鼠尾草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1 仪器与材料
SHIMADZU LC-2010 高效液相色谱仪(包括自
动进样器、紫外检测器、串联双柱塞式泵、LC Solu-
tion 色谱工作站等)。丹参酮ⅡA(批号:110766-
200417)、二氢丹参酮(批号:852-9903)、丹参酮Ⅰ
(批号:0867-200205)对照品购于中国药品生物制品
检定所。甘西鼠尾草样品于 2010 年 10 月中下旬采
自甘肃,经陕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田先华教授
鉴定为鼠尾草属植物甘西鼠尾草 Salvia przewalsii
Maxim的干燥根。
2 方法与结果
2. 1 色谱条件 SHIMADZU C18色谱柱(4. 6 mm ×
150 mm,5 μm) ;流动相:乙腈∶ 0. 5 %冰醋酸水溶液
(V∶ V = 80 ∶ 20) ;流速:1. 0 mL /min;检测波长:255
nm;柱温:30 ℃。
2. 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称取丹参酮ⅡA、二
氢丹参酮、丹参酮Ⅰ对照品各 5. 00 mg,分别置于 10
mL 量瓶中,用甲醇溶解并稀释至刻度,即得 0. 5
mg /mL 丹参酮ⅡA、二氢丹参酮、丹参酮Ⅰ对照品溶
液。
2. 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称取甘西鼠尾草粉
末(过 50 目筛)0. 3 g,置磨口锥形瓶中,精密加入甲
醇 50 mL,塞紧,称定重量,超声提取 30 min,放冷
后,称定重量,用甲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
弃去初滤液,收集续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
2. 4 线性关系考察 精密量取 3 种对照品混合溶
液 1、3、5、7、10 mL,分别用流动相定容至 10 mL 量
瓶中,摇匀。分别精密吸取上述标准系列溶液 20
μL,在上述色谱条件下测定峰面积,以峰面积积分
值为纵坐标,以样品质量浓度为横坐标,进行线性
回归,得回归方程及线性范围。丹参酮ⅡA:Y1 = 8
× 10 -8X1 + 0. 0066,r1 = 0. 9993,线性范围:0. 0025 ~
0. 0500 mg /mL;二氢丹参酮 Y2 = 3 × 10
-8 X2 +
0. 0017,r2 = 0. 9997,线性范围:0. 0025 ~ 0. 0400
mg /mL;Y3 = 9 × 10
-9X3 + 0. 0054,r3 = 0. 9996,线性
范围:0. 0050 ~ 0. 0500 mg /mL。
2. 5 精密度试验 取 0. 500、0. 500、0. 250 mg /mL
丹参酮ⅡA、二氢丹参酮、丹参酮Ⅰ对照品溶液连续
进样 5 次,分别测定峰面积,计算得丹参酮ⅡA、二
氢丹参酮、丹参酮Ⅰ的峰面积 RSD 分别为 1. 22 %、
1. 18 %、1. 09 %(n = 5)。
2. 6 重现性试验 取同一批甘西鼠尾草药材粉末
5 份,制备成供试品溶液,进样测定,计算丹参酮
ⅡA、二氢丹参酮、丹参酮Ⅰ的质量分数,结果其
RSD 分别为 1. 26 %、1. 56 %、1. 72 %。
2. 7 稳定性试验 取同一供试品溶液每隔 3 h 进
样测定 1 次,共进样 5 次,测定峰面积,计算得丹
参酮ⅡA、二氢丹参酮、丹参酮Ⅰ的 RSD 分别为
1. 16 %、1. 02 %、1. 28 %。结果表明供试品溶液在
15 h 内基本稳定。
2. 8 加样回收率试验 精密称取 5 份已知含量的
甘西鼠尾草药材粉末 0. 2 g,分别加入 0. 5 mL
0. 500 mg /mL 丹参酮ⅡA、0. 500 mg /mL 二氢丹参
酮、0. 250 mg /mL 丹参酮Ⅰ对照品溶液,制备供试品
溶液,进样测定,计算回收率。结果丹参酮ⅡA平均
回收率为 98. 2%,RSD 为 1. 63%;二氢丹参酮平均
回收率为 101. 4%,RSD 为 1. 11%;丹参酮Ⅰ平均回
收率为 98. 9%,RSD 为 1. 42%。
2. 9 样品测定结果 取甘西鼠尾草样品制备供试
品溶液,分别进样 20. 0 μL 测定,外标法计算丹参
酮ⅡA、二氢丹参酮、丹参酮Ⅰ的质量分数。结果
见表 1,色谱图见图 1。
表 1 甘西鼠尾草中丹参酮 IIA、二氢丹参酮
和丹参酮 I的测定结果(n =3,mg/g)
样品批号 丹参酮ⅡA 二氢丹参酮 丹参酮Ⅰ
甘西鼠尾草 01 0. 550 0. 451 0. 166
甘西鼠尾草 02 0. 542 0. 326 0. 218
甘西鼠尾草 03 0. 578 0. 290 0. 447
甘西鼠尾草 04 0. 598 0. 366 0. 378
甘西鼠尾草 05 0. 522 0. 298 0. 426
3 讨论
甘西鼠尾草为根类药材,除脂溶性成分外,还
含有大量的水溶性、糖类及其他杂质,经考察选定
甲醇作为溶剂进行提取;此外对提取时间进行了考
察,以甲醇作为溶剂分别超声提取 30、45、60 min,
在 3 种不同条件下结果未出现显著性差异;最终选
用甲醇超声提取 30 min。
·87·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第 35 卷第 1 期 2012 年 1 月
图 1 混合对照品(A)和甘西鼠尾草
样品(B)的 HPLC 图谱
1. 二氢丹参酮 2. 丹参酮 I 3. 丹参酮 II A
对甘西鼠尾草供试品溶液在甲醇∶水和乙腈∶水
系统作为流动相的条件下的展开行为分别进行了考
察。甲醇∶水系统对脂溶性成分的分离度较差,而
乙腈∶水系统的分离度较好,故选用乙腈∶水系统作
为系统流动相,经实验确定乙腈比例为80%时分离
效果最好。
本文对甘西鼠尾草三种主要脂溶性成分进行了
相关性分析,三种活性成分均表现出了较为一致的
结果,其中丹参酮ⅡA 与二氢丹参酮及丹参酮Ⅰ的
相关系数较高,分别为 0. 865 和 0. 745(P < 0. 01) ,
二氢丹参酮与丹参酮Ⅰ的相关系数为 0. 558(P <
0. 01) ,均呈正相关,另外,这三种物质的分子结构
是极为相似的,由这个结果可推测三者间的生物合
成途径是具有一定相关性的。
本实验所建立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可以使
甘西鼠尾草中三种主要脂溶性成分达到基线分离,
且分离度良好,样品前处理快捷,测定方法简单快
速,仅需要 8 min 就可完成单个样品的三种成分的
含量测定,适宜于快速测定甘西鼠尾草及其提取物
中三种脂溶性成分的含量,对于该资源的开发利用
具有重要意义。
参 考 文 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 .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S]. 一部 . 北
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70-71.
[2] Wang X H,Morris S L,Lee K H. New developments in
the chemistry and biology of the bioactive constituents of
tanshen[J]. Medicinal Research Reviews,2007,27,133-
148.
[3] An R,Wang XH,Zhou SL,et al. Determination of fat-
soluble component in Radix Salviae miltiorrhizae from dif-
ferent sources [J]. Chinese Traditional Patent Medicine,
2004,26(4) :294-297.
HPLC测定马钱子配伍生地黄前后
马钱子碱和士的宁的含量
梁晓东1,唐迎雪1* ,王加锋1,王 嵩2
(1. 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 250355;2. 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山东 济南 250062)
摘要 目的:研究马钱子配伍生地黄(以下简称马生)不同比例水煎剂中马钱子碱和士的宁的含量变化。方
法:采用 HPLC分别对马生前后主要生物碱成分马钱子碱和士的宁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与马钱子单煎剂比较,
马生 1∶ 2 煎剂中马钱子碱和士的宁分别下降 19. 49%和 0. 23%;马生 1 ∶ 4 煎剂中马钱子碱和士的宁分别下降
59. 93%和 31. 95%;马生 1∶ 6 煎剂中马钱子碱和士的宁分别升高 6. 25%和 43. 22%。结论:马生 1∶ 2、1∶ 4煎剂可降
低马钱子毒性成分,起到减毒作用。减毒较佳配伍比例为马生 1∶ 4。
关键词 马钱子;生地黄;配伍;士的宁;马钱子碱;HPLC
中图分类号:R284. 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454(2012)01-0079-04
收稿日期:2011-08-02
基金项目: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200804410002)
作者简介:梁晓东(1981-) ,男,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药复方药理、毒理研究;E-mail:liangdong1013@ 163. com。
* 通讯作者:唐迎雪,Tel:0531-89628067,E-mail:doctoryxt@ sina. com。
·97·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第 35 卷第 1 期 2012 年 1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