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欧洲女贞花粉主要过敏原Lig v 1理化性质与结构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全 文 :doi:10. 3969 / j. issn. 1000-484X. 2016. 09. 010
·中医中药与免疫·
欧洲女贞花粉主要过敏原 Lig v 1 理化性质与结构的生物信息学分析①
曹淑芬 李 文② 何 颖② 邹泽红② 李林梅 艾云灿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有害生物控制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广州 510275)
中图分类号 R392. 8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0-484X(2016)09-1291-05
①本文为国家重大科技专项(2014ZX0801105B)。
②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变态反应研究室 /变态反应国家临床重点专科 /广东省过敏反应与免疫重点实验室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广州 510260。
作者简介:曹淑芬(1990 年 -) ,女,在读硕士,主要从事重组过敏原蛋白的过敏原性评价方面的研究,E-mail:caosf@ hotmail. com。
通讯作者及指导教师:艾云灿(1963 年 -) ,男,博士,教授,主要从事微生物学方面的研究,E-mail:lssayc@ mail. sysu. edu. cn。
[摘 要] 目的:运用生物信息学相关软件,预测欧洲女贞花粉主要过敏原 Lig v 1 的理化性质和结构,为 Lig v 1 重组表
达系统的选择和过敏原性改造提供参考。方法:查询文献获得 Lig v 1 的氨基酸序列,运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其理化性质
(ProtParam)、信号肽(SignalP 4. 1 Server)、跨膜区(TMHMM Server v. 2. 0)、二级结构(GOR4)、MHCⅡ类抗原表位(NetMHCⅡ
2. 2 Server)、B细胞抗原表位(ProteanTM 5. 01)以及系统发生树(MEGA 6)。结果:Lig v 1 在大肠杆菌中稳定性较好,不存在信
号肽与跨膜区;二级结构中无规则卷曲占大多数;Lig v 1 潜在 MHCⅡ类抗原表位为 30 ~ 44 区域;B细胞抗原表位既具有连续
的氨基酸序列,也具有不连续的氨基酸序列;Lig v 1 与欧洲白蜡以及木犀榄的同源蛋白进化距离最近。结论:大肠杆菌是适
合重组 Lig v 1 的表达系统,Lig v 1 抗原表位分析为低过敏原性改造提供参考。
[关键词] 欧洲女贞;过敏原;生物信息学软件;Lig v 1;抗原表位
In silico prediction for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and structure of major pollen
allergen Lig v 1 in Ligustrum vulgare
CAO Shu-Fen,LI Wen,HE Ying,ZOU Ze-Hong,LI Lin-Mei,AI Yun-Can. School of Life Sciences /State Key Laborato-
ry of Biocontrol,Sun Yat-Sen University,Guangzhou 510275,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 analyse the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and structure of major privet pollen allergen Lig v 1 using
bioinformatics software and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choosing suitable recombinant expression system for Lig v 1 and modifying the aller-
gen Lig v 1 experimentally. Methods:The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were analysed by ProtParam,the signal peptide by SignalP 4. 1
Server,the transmembrane helix by TMHMM Server v. 2. 0,the secondary structure by GOR4,MHCⅡ epitopes by NetMHCⅡ 2. 2 Serv-
er,B-cell epitopes by ProteanTM 5. 01 and the phylogenetic tree by MEGA 6. Results:Privet major pollen allergen Lig v 1 was stable in
Escherichia coli and it doesnt possess any signal peptide and transmembrane helix. Most secondary structures of Lig v 1 were random
coils. Potential region of MHCⅡ epitope of Lig v 1 was 30 - 44. Potential B-cell epitopes possess discontinuous and continuous a mino
acid sequences. Lig v 1 and its counterparts from Fraxinus excelsior and Olea europaea were clustered into one group. Conclusion:
Escherichia coli is the suitable expression system for recombinant Lig v 1. In silico prediction of the epitopes of Lig v 1 provides a refer-
ence for modifying the allergen Lig v 1 experimentally.
[Key words] Ligustrum vulgare;Allergen;Bioinformatics software;Lig v 1;Epitope
过敏性疾病是当今世界性的重大卫生学问题。
世界变态反应组织对 30 个国家过敏性疾病流行病
调查结果表明,在这些国家的 12 亿人口中,22%的
人口患有依赖于 IgE 介导的各类过敏性疾病,如过
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食物过敏、药物过敏,过敏性
疾病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甚至威胁人类生
命[1]。过敏原特异性免疫治疗是唯一可以改变过
敏性疾病自然进程的治疗方法,成功的过敏原特异
性免疫治疗取决于标准化、可持续生产、高质量的过
敏原疫苗;过敏原提取物的质量对临床特异性诊断
的准确性及治疗的有效性都是至关重要的[2]。国
际上使用的过敏原疫苗有过敏原提取物和重组过敏
原,过敏原提取物成分复杂,过敏原标准化程序繁
琐,而重组过敏原成分明确,有利于标准化生产,可
·1921·曹淑芬等 欧洲女贞花粉主要过敏原 Lig v 1 理化性质与结构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第 9 期
以保证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同时重组过敏原可以
有针对性地改造过敏原的抗原表位,降低过敏原性,
从而获得低过敏原性的过敏原疫苗,提高疫苗的安
全性[3,4]。
前期研究中,我们对 510 个过敏原进行聚类分
析,并将蛋白质数据库中不同物种来源的 60 条主要
过敏原序列聚类成有着明显差异的 7 个簇以后,逐
步聚类缩减到 21 个氨基酸序列无任何相关性的代
表性过敏原,大大减少了重组过敏原的工作量[5,6]。
欧洲女贞(Ligustrum vulgare)花粉主要过敏原 Lig v
1 是 21 个代表性过敏原之一,有关 Lig v 1 的结构与
功能报道较少。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分析
Lig v 1 的理化性质和结构,为 Lig v 1 重组表达系统
的选择和低过敏原性改造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 1 Lig v 1 的氨基酸序列获取 查询文献,搜索
欧洲女贞花粉主要过敏原 Lig v 1 的氨基酸序列。
1. 2 Lig v 1 的理化性质预测 使用 ProtParam(ht-
tp:/ /web. expasy. org /protparam /) ,预测 Lig v 1 的理
化性质,包括分子量、等电点、氨基酸组成、原子组
成、消光系数、半衰期、不稳定指数、脂肪指数以及总
平均亲水值。预测 Lig v 1 水溶液(1 g /L)在 280 nm
处光吸收。不稳定指数小于 40,则预测该蛋白为稳
定;不稳定指数大于 40,则预测该蛋白为不稳定。
1. 3 Lig v 1的信号肽预测 通过 SignalP 4. 1 Server
(http:/ /www. cbs. dtu. dk /services /SignalP)[7],预测
Lig v 1 的信号肽。C-score表示原始切割位点评分,
用于判断信号肽切割位点,紧随信号肽切割位点后
的位置(即成熟蛋白的第一个氨基酸残基)具有 C-
score高峰。S-score表示信号肽评分,用于区分信号
肽与成熟蛋白以及无信号肽的蛋白。Y-score 表示
综合切割位点评分,通过几何平均综合 S-score 的斜
率与 C-score而获得。一段氨基酸序列中可能存在
多个 C-score 高峰,选择同时具有 C-score 高峰与 S-
score高斜率的位点作为切割位点。S 平均值表示
信号肽(第一个氨基酸残基至 Y-score 的前一个氨
基酸残基)的 S-score 平均值。D-score 表示区别评
分,为 S平均值与 Y-score 最高峰的加权平均数,用
于区别信号肽与非信号肽序列。对于非分泌蛋白,
以上评分均极低,接近阴性值 0. 1。
1. 4 Lig v 1 的跨膜区预测 运行 TMHMM Server
v. 2. 0 ( http:/ /www. cbs. dtu. dk /services /TMH-
MM)[8],预测 Lig v 1 的跨膜区。若预测获得的跨膜
区多于 18 个氨基酸,则该蛋白极可能具有跨膜区或
信号肽。蛋白前 60 个氨基酸中,若存在数个跨膜氨
基酸,则需考虑 N端的跨膜区是否为信号肽。若整
个序列被标注为 inside 或 outside(不能用于预测蛋
白定位) ,则表示该蛋白不存在跨膜区。
1. 5 Lig v 1 的二级结构预测 采用 GOR4(http:/ /
npsa-prabi. ibcp. fr /cgi-bin /npsa_automat. pl?page =
npsa_gor4. html)[9],预测 Lig v 1 的二级结构。
1. 6 Lig v 1 的 MHCⅡ类抗原表位预测 运用 Net-
MHC Ⅱ 2. 2 Server (http:/ /www. cbs. dtu. dk /serv-
ices /NetMHCⅡ /) ,预测 Lig v 1 的 MHCⅡ类抗原表
位[10,11]。以每 13 个相邻氨基酸为一段待测多肽,
预测其与 MHCⅡ类亲和力(Affinity) ,强亲和力阈值
50 nmol /L,弱亲和力阈值 500 nmol /L,转化为数值 1
- log(Affinity)/ log(50 000) ,分别为0. 638 4与0. 425
6[12]。
1. 7 Lig v 1 的 B 细胞抗原表位预测 采取 Prote-
anTM 5. 01(DNASTAR,Madison,WI)中的 Jameson-
Wolf方案预测 Lig v 1 的抗原指数,选取抗原指数不
低于 1 的位点作为 B细胞抗原表位[13]。
1. 8 Lig v 1 的交叉过敏反应预测 选择 BLAST工
具(http:/ /www. uniprot. org /blast /) ,搜索 Lig v 1 潜
在的同源蛋白,入选标准:连续 80 个氨基酸同一性
大于 35%[14]。经由 Clustal Omega 工具(http:/ /
www. ebi. ac. uk /Tools /msa /clustalo /)进行氨基酸序
列比对。选取 MEGA 6 软件中的邻位相连(N-J)方
法得到系统发生树[15]。
2 结果
2. 1 Lig v 1 的氨基酸序列获取 Batanero 等[16]报
道了欧洲女贞花粉主要过敏原 Lig v 1 的氨基酸序
列,该过敏原被 UniProt数据库收录为 O82015。
2. 2 Lig v 1 的理化性质预测 Lig v 1 等电点为
5. 91,由 145 个氨基酸组成,含有 18 个带负电氨基
酸(天冬氨酸与谷氨酸)、17 个带正电氨基酸(精氨
酸与赖氨酸) ,谷氨酸含量(12 个,占 8. 3%)最高,
其次为甘氨酸、亮氨酸、赖氨酸、脯氨酸、苏氨酸以及
缬氨酸(均为 11 个,分别占 7. 6%)。分子式为 C732
H1147N191O218S9,分子量为 16 399. 8 Da。若半胱氨酸
均形成胱氨酸,则其消光系数为 13 325 M -1 cm -1,
吸光度为 0. 813;若半胱氨酸均不形成胱氨酸,则其
消光系数为 12 950 M -1cm -1,吸光度为 0. 79。Lig v
1 在大肠杆菌、哺乳动物网状细胞(体外)以及酵母
中半衰期分别为 10 h以上、1 h以及 30 min。Lig v 1
不稳定指数为 40. 3,提示其为不稳定蛋白。Lig v 1
脂肪系数为 75. 17,提示其不耐热。Lig v 1 总平均
·2921· 中国免疫学杂志 2016 年第 32 卷
亲水值为 - 0. 376,提示其易溶于水。
2. 3 Lig v 1 的信号肽预测 Lig v 1 信号肽预测结
果(图 1)显示,第 25 个位点精氨酸的 C-score 为最
大值 0. 137;第 25 个位点精氨酸的 Y-score 为最大
值 0. 114;第 38 个位点甘氨酸的 S-score 为最大值
0. 137;第 1 至 24 个位点的 S 平均值为 0. 095;第 1
至 24 个位点的 D-score 为 0. 104,远低于 D-score 阈
值 0. 45,预测 Lig v 1 不存在信号肽。
2. 4 Lig v 1 的跨膜区预测 Lig v 1 跨膜区预测结
果(图 2)显示,跨膜区氨基酸数目、蛋白前 60 个位
点存在的跨膜氨基酸数目,以及 N 端存在于细胞质
一侧的可能性均约为 0,整个序列被标注为 outside,
因此不存在跨膜区。
2. 5 Lig v 1 的二级结构预测 Lig v 1 二级结构预
测结果 (图 3)显示,无规则卷曲占大多 数
(64. 83%) ;其次为延伸链(27. 59%) ;α-螺旋所占
比例最少(7. 59%) ,集中于第 60 至第 69 位氨基酸。
2. 6 Lig v 1 的 MHCⅡ类抗原表位预测 MHCⅡ类
抗原表位预测结果(图 4)显示,Lig v 1 有 43 个肽段
与MHCⅡ具有强亲和力,包括以下区域:22 ~ 45,
图 1 Lig v 1 的信号肽预测
Fig. 1 Prediction of signal peptide:Lig v 1
图 2 Lig v 1 的跨膜区预测
Fig. 2 Prediction of transmembrane helix:Lig v 1
52 ~ 92、99 ~ 145,亲和力最强为 32 ~ 44 区域;具有
弱亲和力的肽段为 102 个。潜在 MHCⅡ类抗原表
位为 30 ~ 44 区域。与强亲和力相关的基因型为
HLA-DQA10501-DQB10301、HLA-DRB10101、HLA-
DRB10301、HLA-DRB10401、HLA-DRB10404、HLA-
DRB10405、HLA-DRB10701、HLA-DRB10901、HLA-
DRB11101、HLA-DRB11302 与 HLA-DRB50101,提
示具有以上基因型的人对 Lig v 1 产生过敏反应的
可能性较高。
2. 7 Lig v 1 的 B 细胞抗原表位预测 预测结果
(图 5)显示,Lig v 1 的 B 细胞抗原表位存在连续的
氨基酸序列与单个氨基酸,推测 B 细胞抗原表位由
线性表位与构象表位组成。潜在 B 细胞抗原表位
存在于以下氨基酸位点:1 ~ 7、21 ~ 23、26、42 ~ 50、
52、84 ~ 95、97 ~ 99、102、103、111 ~ 113、126 ~ 131。
2. 8 Lig v 1 的交叉过敏反应预测 在 UniProt数据
库中搜索获得 Lig v 1 潜在的同源蛋白,所属物种及
登录号如下:梣属欧洲白蜡(Q7XAV4)、木犀榄属木
犀榄(P19963)、拟南芥属拟南芥(Q9LP44)、芸苔
属欧洲油菜(A0A078EG50)、鼠耳芥属琴叶拟南芥
图 3 Lig v 1 的二级结构预测
Fig. 3 Prediction of secondary structure:Lig v 1
图 4 Lig v 1 的MHCⅡ类抗原表位预测
Fig. 4 Prediction of MHCⅡ epitopes:Lig v 1
·3921·曹淑芬等 欧洲女贞花粉主要过敏原 Lig v 1 理化性质与结构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第 9 期
图 5 Lig v 1 的 B 细胞抗原表位预测
Fig. 5 Prediction of B-cell epitopes:Lig v 1
图 6 Lig v 1 的系统发生树
Fig. 6 Phylogenetic tree for Lig v 1
(D7MCQ3)、可可属可可树(A0A061GFS0)、桦木属
垂枝桦(O49813)以及苜蓿属蒺藜苜蓿(B7FGN2)。
Lig v 1 与欧洲白蜡及木犀榄中同源蛋白的序列相
似度较高,分别为 91. 0%及 86. 9%,并且系统发生
树(图 6)显示,Lig v 1 与这两种蛋白进化距离最近,
更可能发生交叉过敏反应。
3 讨论
常见的重组蛋白表达系统包括大肠杆菌、枯草
芽孢杆菌、链霉菌、酵母、昆虫、杜氏盐藻、植物和哺
乳动物细胞,其中大肠杆菌、酵母表达重组蛋白具有
流程简单、成本低和产量高的特点,广泛应用于过敏
原的重组表达[16,17]。Lig v 1 在大肠杆菌中半衰期
大于 10 h,而在酵母中半衰期仅为 30 min,这提示用
大肠杆菌表达 Lig v 1 更稳定,表达重组过敏原 Lig v
1 优先选择大肠杆菌。不稳定指数与脂肪系数预测
结果提示,Lig v 1 可能不稳定且不耐热,在蛋白表
达、纯化与保存等操作中应在低温下进行。Lig v 1
的总平均亲水值预测其为亲水蛋白,可能较易溶于
水溶液,如生理盐水和磷酸盐缓冲液,利于动物模型
建立与细胞实验等方面的应用。此外,Lig v 1 不存
在信号肽与跨膜区(图 1、2) ,这提示该蛋白不是分
泌蛋白和跨膜蛋白。
自从 Freeman首次使用过敏原特异性免疫治疗
成功治疗枯草热,过敏原特异性免疫治疗已经有
100 多年历史[18]。传统的过敏原特异性免疫治疗
都采用过敏原提取液,最近人们开始探索表位疫苗
和低过敏原性的过敏原疫苗的应用。Chen 等[19]构
建屋尘螨过敏原 Der p 1 /Der p 2 的多表位疫苗,该
疫苗缺乏 IgE反应性,但保留 T细胞反应性,能够诱
导产生 IgG,从而阻断 IgE反应,具有潜在治疗效果。
Marazuela等[17]在桦树花粉中发现一种与 Ole e 1 同
源的非过敏性蛋白,在此基础上对 Ole e 1 过敏原 4
个氨基酸位点进行突变,获得的 Ole e 1 突变体 T细
胞反应性不变而 IgE反应性降低。设计表位疫苗或
低过敏原性的过敏原疫苗首先要求对过敏原的抗原
表位进行分析和鉴定。Karplus 等[20]认为,蛋白质
结构中柔韧性大的区域易形成抗原表位。由于 α-
螺旋与延伸链这两种二级结构由氢键维系,结构稳
定,柔韧性低于无规则卷曲,所以抗原表位常见于无
规则卷曲。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 Lig v 1
的 MHCⅡ类抗原表位和 B细胞抗原表位,发现大部
分均由无规则卷曲组成(图 4、5)。后续研究将对
Lig v 1 的 MHCⅡ类抗原表位进行定点突变,降低其
过敏原性,为欧洲女贞花粉过敏性疾病提供安全有
效的候选疫苗。系统发生树分析表明,Lig v 1 与欧
洲白蜡以及木犀榄的同源蛋白进化距离最近(图
6) ,且这三者同属于木犀科植物,提示这三种过敏
原可能存在交叉过敏反应,未来通过定点突变获得
低过敏原性 Lig v 1 突变体,将对三种过敏原引起的
过敏性疾病都有潜在的治疗效果。
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欧洲女贞花粉
主要过敏原 Lig v 1 的理化性质和结构,为蛋白克隆
表达及纯化提供理论支持,而 MHCⅡ类抗原表位及
系统发生树分析为后续 Lig v 1 的单克隆抗体设计、
抗原表位疫苗设计、过敏原性改造乃至脱敏治疗等
深入研究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 Warner JO,Kaliner MA,Crisci CD,et al. Allergy practice world-
wide:a report by the World Allergy Organization Specialty and
Training Council[J]. Int Arch Allergy Immunol,2006,139(2) :
166-174.
[2] Bousquet J,Lockey R,Malling HJ. Allergen immunotherapy:thera-
peutic vaccines for allergic diseases. A WHO position paper[J]. J
Allergy Clin Immunol,1998,102(4 Pt 1) :558-562.
[3] Valenta R,Niespodziana K,Focke-Tejkl M,et al. Recombinant al-
lergens:what does the future hold? [J]. J Allergy Clin Immunol,
2011,127(4) :860-864.
(下转第 1298 页)
·4921· 中国免疫学杂志 2016 年第 32 卷
[3] Nuki G. C olchicine:its mechanism of action and efficacy in crystal
induced inflammation[J]. Curr Rhenmatol Rep,2008,10(3) :
218-227.
[4] 孙 磊,乔善义,赵毅民. 黑骨藤多糖含量测定方法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2009,34(10) :1241-1244.
[5] 王本祥 . 现代中药药理学[M].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435-436.
[6] Punzi L,Scanu A,Ramonda R,et al. Gout as autoinflammatory dis-
ease:new mechanisms for more appropriated treatm enttargets[J].
Autoimmun Rev,2012,12(1) :66-71.
[7] 徐轶尔,孙贵才,郑春雨,等.豨莶草对尿酸钠引起痛风性关节
炎 IL-1β、TNF-α、NF-κB 表达的影响[J]. 风湿病与关节炎,
2015,4(1) :9-13.
[8] 黄明进,罗春丽,郭 刚,等.黑骨藤抗类风湿性关节炎作用及
其分子机制[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17(12) :
174-177.
[9] 陆墨够,张 宏,刘 刚,等.复方黑骨藤提取物对佐剂性关节
炎大鼠滑膜组织中 TNF-α、MMP-9 和 TIMP-1 的影响[J].时珍
国医国药,2011,22(11) :2593-2595.
[10] 冉启军,赵建峰 . 贵州苗药黑骨藤总黄酮的抗炎镇痛作用
[J].遵义医学院学报,2012,35(4) :283-286.
[11] 王红梅,杨中华,张 明,等.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炎症机制
研究进展[J]. 国外医学·老年医学分册,2005,26(3) :
124-127.
[收稿 2015-11-30 修回 2015-12-21]
(编辑 许四平)
(上接第 1294 页)
[4] Valenta R,Linhart B,Swoboda I,et al. Recombinant allergens for
allergen-specific immunotherapy:10 years anniversary of immuno-
therapy with recombinant allergens[J]. Allergy,2011,66(6) :
775-783.
[5] 陶爱林,邹泽红,赖 荷,等 . 主要过敏原的物种分布及逐步
聚类分析[J].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2007,27(5) :
451-456.
[6] He Y,Liu X,Huang Y,et al. Reduction of the number of major
representative allergens:from clinical testing to 3-dimensional
structures[J]. Mediators Inflamm,2014,2014(1) :1-11.
[7] Petersen TN,Brunak S,von Heijne G,et al. SignalP 4. 0:discri mi-
nating signal peptides from transmembrane regions[J]. Nat Meth-
ods,2011,8(10) :785-786.
[8] Sonnhammer EL,von Heijne G,Krogh A. A hidden Markov model
for predicting transmembrane helices in protein sequences[J].
Proc Int Conf Intell Syst Mol Biol,1998,6:175-182.
[9] Combet C,Blanchet C,Geourjon C,et al. NPS@:network protein
sequence analysis[J]. Trends Biochem Sci,2000,25 (3) :
147-150.
[10] Nielsen M,Lund O. NN-align. An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based
alignment algorithm for MHC class Ⅱ peptide binding prediction
[J]. BMC Bioinformatics,2009,10(296) :1-10.
[11] Nielsen M,Lundegaard C,Lund O. Prediction of MHC class II
binding affinity using SMM-align,a novel stabilization matrix a-
lignment method[J]. BMC Bioinformatics,2007,8(238) :1-12.
[12] Nielsen M,Lundegaard C,Worning P,et al. Reliable prediction of
T-cell epitopes using neural networks with novel sequence repre-
sentations[J]. Protein Sci,2003,12(5) :1007-1017.
[13] Jameson BA,Wolf H. The antigenic index:a novel algorithm for
predicting antigenic deter minants[J]. Comput Appl Biosci,
1988,4(1) :181-186.
[14] Goodman RE. Practical and predictive bioinformatics methods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potentially cross-reactive protein matches
[J]. Mol Nutr Food Res,2006,50(7) :655-660.
[15] Tamura K,Stecher G,Peterson D,et al. MEGA6:molecular evolu-
tionary genetics analysis version 6. 0[J]. Mol Biol Evol,2013,30
(12) :2725-2729.
[16] Batanero E,González de la Pea MA,Villalba M,et al. Isolation,
cDNA cloning and expression of Lig v 1,the major allergen from
privet pollen[J]. Clin Exp Allergy,1996,26(12) :1401-1410.
[17] Marazuela EG,Hajek R,Villalba M,et al. A non-allergenic Ole e
1-like protein from birch pollen as a tool to design hypoallergenic
vaccine candidates[J]. Mol Immunol,2012,50(1-2) :80-90.
[18] Freeman J. Vaccination against hay fever:report of results during
the first three years[J]. Lancet,1914,183(4730) :1178-1180.
[19] Chen KW,Blatt K,Thomas WR. Hypoallergenic Der p 1 /Der p 2
combination vaccines for immunotherapy of house dust mite aller-
gy[J]. J Allergy Clin Immunol,2012,130(2) :435-443.
[20] Karplus PA,Schulz GE. Prediction of chain flexibility in proteins
[J]. Naturwissenschaften,1985,72(4) :212-213.
[收稿 2015-11-06 修回 2015-11-30]
(编辑 倪 鹏)
·8921· 中国免疫学杂志 2016 年第 32 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