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巴拉圭茶多酚体外抗氧化性能研究



全 文 :基金项目:湖南省科技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项目编号:03JZY3016)
作者简介:熊建华(1969-), 女 ,江西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副教授 、博
士。 E-mail:xjhxjh69@163.com
收稿日期:2008-03-06
第 24卷第 4期
2 0 0 8年 7月
Vol.24, No.4
July.2 0 0 8
巴拉圭茶多酚体外抗氧化性能研究
StudyoninvitroantioxidanteffectsofpolyphenolsinIlexparaguariensis
熊建华 1, 2
XIONGJian-hua1, 2 
刘仲华 2
LIUZhong-hua2 
黄建安 2
HUANGJian-an2
(1.江西农业大学食品学院 , 江西 南昌 330045;2.湖南省天然产物工程技术中心 ,湖南 长沙 410128)
(1.DepartmentofFoodScience, JiangxiAgriculturalUniversity, Nanchang, Jiangxi330045, China;
2.TheHunanEngineeringandTechnologyCenterforNaturalProducts, Changsha, Hunan410128, China)
摘要:通过与茶多酚(TP)、绿原酸(CA)的对比试验 ,研究巴拉
圭茶多酚(IPP)的抗氧化能力。采用羟自由基(· OH)、二苯
代苦味酰自由基(DPPH)、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 · )的清除
率测定法及 TBA法评价 IPP清除自由基和阻止亚油酸过氧
化的能力。结果表明:IPP对· OH的清除效果良好(IC50 =
0.021mg/mL);对 DPPH清除能力(IC
50
=0.009 8 mg/mL)强
于 CA弱于 TP;对 O-2 ·的清除能力(IC50=0.033 mg/mL)强
于 CA稍弱于 TP;对亚油酸也有很好的抗氧化作用。体外
试验证明:IPP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
关键词:巴拉圭茶多酚;茶多酚;绿原酸;抗氧化作用
Abstract:ToinvestigatetheantioxidantactivityofpolyphenolsinIlexpara-
guariensis(IPP)bycomparingwithteapolyphenols(TP)andchlorogenic
acid(GA)s.TheantioxidantactionofpolyphenolsinIlexparaguariensis
towardshydroxylradical, 1, 1-diphenyl2-picrylhydrazyl, superoxidized
anionicradicalandlinoleicacidwastested, appraisedofantioxidative
efectsofpolyphenolsinIlexparaguariensis.onhydroxylfreeradical, the
scavengingefectofIPPisverygood(IC50 =0.021mg/mL).Thescaven-
gingactivityonDPPHfreeradical(IC50 =0.009 8 mg/mL)isstronger
thanCAs, butweakerthanTPs, andthescavengingactivityonsuperox-
idefreeradical(IC
50
=0.033 mg/mL)isbeterthanCAs, butweaker
thanTPs, Moreover, IPPshowsstrongantioxidantactivitiesonlinoleic
acid.ExperimentsinvitroindicatedthatIPPblingsaboutstronganti-oxi-
dativeefect.
Keywords:Ilexparaguariensispolyphenols;Teapolyphenols;Chlorogenic
acid;Antioxidantproperties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合成抗氧化剂危害性认
识的深入 , 人们正在开发和利用各种天然高效的抗氧化剂。
巴拉圭茶(Ilexparaguarensis)属冬青科冬青属 ,原产于南美 ,
是热带或亚热带多年生常绿灌木。其干叶和嫩茎可加工制
成碎茶 , 巴拉圭茶具有较好的清除自由基 、治疗炎症 、消化不
良 、肥胖 、癌症等药理作用 [ 1 ~5] ,现在许多国家与地区都在关
注 , 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公告(第 6号)将巴拉圭
茶净油或提取物列入食品用香料名单。
巴拉圭茶含有丰富的多酚 , 其主要成分是绿原酸类物
质 , 包括绿原酸 、咖啡酸 、异绿原酸 A、异绿原酸 B、异绿原酸
C,以及少量的槲皮素 、芦丁 、三奈酚等类黄酮类物质 , 成为人
们看好的一种天然抗氧化剂。 本试验通过测定巴拉圭茶多
酚(Ilexparaguariensispolyphenols以下简称 IPP)对 · OH、二
苯代苦味酰自由基(DPPH)和 O-
2
·的清除率 ,同时用硫代巴
比妥酸(TBA)法测定其对亚油酸的抗氧化作用 ,研究 IPP的
体外抗氧化性能 , 以期为人们了解和利用巴拉圭茶提供一些
试验数据。
1 仪器与材料
1.1 仪器
UV-2550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SHIMADZU公司;
MCI-250生化培养箱:广州万宝;
LXJ-Ⅱ型离心机:上海医用分析仪器厂;
HH.SY21-Ni恒温水浴锅:北京长源实验设备厂;
精密电子天平:瑞士 Startorius;
移液枪:德国 Eppendorf。
1.2 材料
巴拉圭茶:阿根廷;
巴拉圭茶多 酚 (IPP):实验室制备 [ 6] , 产品纯度
80.64%。
1.3 主要试剂
磷酸氢二钠 、磷酸二氢钠 、乙醇 、硫代巴比妥酸(TBA)、
三氯乙酸 、正丁醇;
58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08.04.039
亚油酸:Fluka公司;
DPPH:Sigma公司;
绿原酸(CA):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
茶多酚(TP):湖南金农生物资源股份有限公司 , 产品纯
度 80%;
抗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及产生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测试盒 、
羟自由基测定试剂盒: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
2 试验方法
2.1 清除羟自由基 · OH能力测定
Fenton反应是最常见的产生羟自由基的化学反应:H
2
O
2
+Fe2+※Fe3++OH- +· OHH2O2的量和 Fenton反应产生
的 · OH量成正比 ,当给予电子受体后 , 用 gress试剂显色 ,形
成红色物质 , 其呈色与 · OH的多少成正比关系。准确的将
巴拉圭茶多酚配成一系列浓度 ,具体操作按照试剂盒说明书
进行 , 蒸馏水调零 , 于 550nm处测定各管吸光度值 ,茶多酚 、
VC为对照品。巴拉圭茶多酚对· OH的清除率 K可用按式
(1)计算:
K=对照管 OD值 -测定管 OD值对照管 OD值 ×100% (1)
2.2 清除 DPPH自由基能力测定
准确地将巴拉圭茶多酚 、茶多酚 、VC配成一系列浓度溶
液 , 备用。另配制浓度为 2.0×10-4 mol/LDPPH乙醇溶液
和其它相应溶剂溶液 ,避光保存。取 2 mLDPPH溶液 , 加人
2 mL同一溶剂溶解的待测物 , 充分混合。 25 ℃ 避光反应
30 min后在 517 nm处测定其吸光度。另取 2 mL待测溶液
加 2 mL溶剂及 2mLDPPH溶液加 2mL溶剂混匀后在同等
条件下反应 , 并测定其吸光度。各待测物对 DPPH的清除率
K按式(2)计算:
K=[ 1 -(Ae-Af)/Ac] ×100% (2)
其中:
Ae——— 2mLDPPH溶液 +2 mL待测溶液 , 吸光度值;
Af——— 2mL待测溶液 +2 mL溶剂 ,吸光度值;
Ac——— 2 mLDPPH溶液 + 2 mL溶剂 ,吸光度值。
2.3 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 O-2 ·能力测定
模拟人体中黄嘌呤与嘌呤氧化酶反应系统 ,产生超氧阴
离子自由基 O-
2
· , 加入电子传递物质及 gress氏显色剂 , 使
反应体系呈现紫红色 , 蒸馏水调零 , 用分光光度计测其
550nm处的吸光度 , 计算出巴拉圭茶多酚溶液对 O-2 ·的清
除能力。准确的将巴拉圭茶多酚配成一系列浓度 , 具体按照
试剂盒说明书操作 , 并以茶多酚和 VC为对照品。
按式(3)计算清除率:
K=对照管 OD值 -测定管 OD值对照管 OD值 ×100% (3)
2.4 TBA法测定巴拉圭茶多酚对亚油酸的抗氧化性能
为了更好地测定巴拉圭茶多酚的抗氧化性能 , 采用 TBA
法 [ 7]测试其对亚油酸自氧化的阻断作用。
将所有受试组巴拉圭茶多酚配成质量分数为 0.2%、
0.1%的溶液 ,在不同的具塞试管中 ,分别加入 4 mL的受试
溶液 、4 mL同浓度的对照茶多酚溶液 、空白对照为 95%的
酒精 4mL,加入 4.1 mL体积分数为 2.5%亚油酸 、pH为 7.5
磷酸缓冲液 8.0 mL和无离子水 3.9 mL, 混匀后置于培养箱
中于(40±1)℃下培养 , 定时取待测样品 1 mL, 加人 25%的
三氯乙酸 1 mL, 混匀 ,放置 , 终止反应。然后加人 0.67%的
TBA1 mL(用 0.5% 的三氯乙酸配制), 于沸水浴中加热
10 min。取出冷却后加人 4 mL正丁醇 , 摇匀 , 于 4 000 r/min
离心 10min,取上层正丁醇液 , 于 532 nm测定吸光度 A值。
3 结果与分析
3.1 巴拉圭茶多酚清除羟自由基· OH能力
羟基自由基是活性氧中最活泼的自由基 , 也是毒性最大
的自由基。它几乎能与活细胞中任何分子发生反应 , 且反应
速度极快。 IPP、TP、CA对 · OH的清除结果见图 1。从图 1
可知 , 3种物质对· OH均有较强的清除能力 , 并且随着它们
在反应液中浓度的升高 ,清除率呈上升趋势 , IPP、TP、CA清
除 · OH的 IC50(IC50表示对羟自由基· OH产生 50%清除
所需的样品浓度值)分别为:0.021, 0.030, 0.027 mg/mL。
IPP清除 · OH的能力强于 TP和 CA。
图 1 IPP、TP、CA对· OH的清除能力
Figure1 ScavengingactivitiesofIPP、TPandCAon· OH
3.2 巴拉圭茶多酚清除 DPPH自由基的能力
N, N-二苯基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 , 由于苯环的共
轭和位阻及硝基的吸电子作用 , 是一个非常稳定的自由基 ,
在反应体系中 , 若受试物能清除它 , 则提示受试物具有降低
羟自由基 , 烷自由基或过氧自由基的能力和打断脂质过氧化
链反应的作用。 DPPH结构中有 3个苯环 , 1个 N原子上有 1
个孤对电子 , 在 516 nm附近有强吸收 , 其乙醇溶液呈深紫
色 , 加入受试物后 ,孤对电子被配对 , 溶液颜色由紫色向黄色
变化 , 吸光度变小 , 吸光度变小的程度与自由基被清除的程
度呈线性关系。因而可用分光光度法进行定量分析 [ 8 , 9] 。
由图 2显示 , IPP、TP、CA对 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随浓
度的增加 , 呈上升趋势 , TP清除能力最强 , 其次是 IPP, CA的
清除能力稍弱 , IPP、TP、CA清除 DPPH自由基的 IC50分别为
0.009 8, 0.004 1, 0.014 4 mg/mL。
59
提取与活性   2008年第 4期
图 2 IPP、TP、CA对 DPPH的清除能力
Figure2 ScavengingactivitiesofIPP、TP、CAonDPPH
3.3 巴拉圭茶多酚抗超氧阴离子 O-2 ·能力
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是第 1个生成的氧自由基 , 又是所有
氧自由基的前身 , 可以转化为其他氧自由基。因此 , 对超氧
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可以有效地减少氧自由基的生成 , 具有
非常重要的意义。 IPP、TP、CA对 O-2 ·的清除结果见图 3。
从图 3显示 , 3种物质对 O-2 ·自由基均表现出较强的清除
效果 , 且随着浓度的增加 , 清除率也逐渐增强 ,其中 TP清除
O-
2
·自由基的能力稍好于 IPP, 但当浓度达到 0.040 mg/mL
时 , IPP清除 O-2 ·自由基的能力与 TP相当 , CA对 O-2 ·的
清除能力稍弱。 IPP、TP、CA的 IC50分别为 0.033, 0.030,
0.042mg/mL。
图 3 IPP、TP、CA对 O-2 ·的清除能力
Figure3 ScavengingactivitiesofIPP、TPandCAonO-2 ·
3.4 TBA法测定巴拉圭茶多酚对亚油酸的抗氧化性能
脂质过氧化反应的最终产物丙二醛(MDA)在酸性条件
下与硫代巴比妥酸 (TBA)共热 , 生成粉红色物质三甲川
(3, 5, 5—三甲基恶唑-2, 4-二酮), 其最大吸收波长在 532 nm,
可通过吸光度值得知脂质过氧化的情况 , TBA法中 , A值越
小表明抗氧化物的抗氧化能力越强。由图 4~ 5可知 , 2种不
同浓度的 IPP对脂质过氧化反应有阻断作用 , 且浓度升高 ,
阻断作用增强 , 在第 10天时 , 亚油酸氧化达到最高值 , 同一
浓度的 IPP溶液比 TP溶液的 A值高 , 但低于 CA溶液的 A
值 , 表明 IPP对亚油酸抗氧化能力不及 TP, 但强于 CA。进
入氧化的后期 , 由于分解的醛类物质受到再氧化生成酸 , 因
此油脂酸败至一定程度时 , 其丙二醛物质生成减少 , TBA值
下降 , 即测得的 A值下降 , 表明油脂已剧烈酸败 [ 10]。
图 4 0.2%巴拉圭茶多酚对亚油酸的抗氧化能力
Figure4 Antioxidantactivitiesof0.2% IPPonlinoleicacid
图 5 0.1%巴拉圭茶多酚对亚油酸的抗氧化能力
Figure5 Antioxidantactivitiesof0.1% IPPonlinoleicacid
4 结论
IPP对 · OH的清除效果较好(IC50 =0.021 mg/mL), 强
于 TP和 CA;对 DPPH的清除能力(IC50 =0.009 8 mg/mL)强
CA,弱 TP;对 O-2 ·的清除能力(IC50=0.033 mg/mL)强 CA,
稍弱 TP;对亚油酸过氧化具有较好的阻断作用 , 且随着浓度
的升高 , 阻断作用增强 , IPP对亚油酸的抗氧化效果强于 CA,
稍弱于 TP。 IPP清除· OH、DPPH、O-2 ·自由基的 IC50均较
小 , 其中 IPP对 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最强 , IC50最小 , 对
· O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其次 , 对 O-2 ·自由基的清除能力稍
弱。
体外试验结果表明:IPP具有较好的清除自由基和阻断
亚油酸过氧化的能力 , 由于巴拉圭茶是食品 , 且含有丰富的
多酚类物质 , 开发成为一种保健品或天然药物 , 用于预防和
治疗由氧化引起的各种疾病将会有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 GRSchinela, GTroiani, VDávila, etal.Antioxidantefectsofana-
queousextractofIlexparaguariensis[ J].BiochemicalandBiophysical
ResearchCommunications, 2000(269):357 ~ 360.
2 PCFeriola, VCody, EMiddleton.ProteinkinaseCinhibitionby
plantflavonoidskineticmechanismsandstructure-activityrelation-
ships[J].BiochemicalPharmacology, 1989(38):1 617~ 1 624.
(下转第 104页)
60
第 24卷第 4期 熊建华等:巴拉圭茶多酚体外抗氧化性能研究  
2.3.1 进行 Friedman检验
F=12 242 +122 +…242
10 ×3 ×(3 +1)-3 ×10 ×(3 +1)=9.6
查 Friedman检验表得 Fc(3, 10, 0.05)=6.20, Fc(3,
10, 0.01)=8.6,所以 , 在 1%水平下 , 样品之间有显著差异。
2.3.2 统计分组 在 1%水平下 , 进行多重比较和分组 , 根据
各样品的秩和 Rp,从小到大将样品初步排序为:
R
1
   R
2
  R3
RB RA RC
14 20 26
r(I, α)=q(I, α) 10 ×3 ×(3 +1)
12
=0.913q(I, α)。
比较与分组:
r(3, 0.05)=3.022r(2, 0.05)=2.529
由于
R3 -R1 =24 -12 r(3, 0.05), 不可划线
R3 -R2 =24 -24 =0 r(2, 0.05), 可划线
R2 -R1 =24 -12 =12 r(2, 0.05),不可划线
结果如下:B A C。所以在 1%的显著水平上 , 样品 B
最好 , 样品 A、C在嗜好性上无显著性差别。因此 , 选择 pH
为 3.8。
3 结论
感官评定方法是新近发展起来的食品产品配方手段 , 通
过感官分析可以解析食品本身的感官特性 , 从而为配方确定
人员提供关于产品感官性质的重要而有价值的信息 , 为产品
的研发和质量控制提供依据。 饮料配方中的甜酸比是影响
产品口感和风味的重要因素。在本试验中 , 选用白砂糖作为
甜味剂 , 选用柠檬酸作为酸味剂 , 采用感官评定方法分析不
同的甜酸比配方对水溶液体系的风味的影响 , 确定了使溶液
体系具有适宜的甜酸度的甜味剂 、酸味剂的配方为:白砂糖
8%,柠檬酸 0.16%,糖酸质量比 50∶1(W∶W), 调节饮料的
pH为 3.8。本研究的方法和结论为真实的饮料配方中的甜
酸比的确定提供了方法指导和试验依据。
参考文献
1 李正明 ,王兰君.实用果蔬汁生产技术 [ M]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
1996, 232~ 233.
2 代永刚 ,南喜平 ,吴琼.仙人掌山楂复合饮料的研制 [ J] .广州食品
工业科技 , 2003, 19(4):69~ 71.
DaiYonggang, NanXiping, WuQiong.StudyonHawthorn-Cactus
juicecompoundbeverage[ J].GuangzhouFoodScienceandTechn-
olog, 2003, 19(4):69~ 71.
3 李基洪.清凉饮料生产技术 [ M].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92, 81.
4 谭佩毅 , 史经略.山楂果醋饮料的研制 [ J] .食品研究与开发 ,
2005, 6(5):95 ~ 99.
TanPeiyiShiJinglu.DevelopmentofhawApplevinegarDrink[ J] .
FoodResearchandDevelopment, 2005, 6(5):95~ 99.
5 李华 ,于辉 ,苏伟岳 ,等.模糊数学在复合香肠感官评定中的应用
[ J] .黑龙江畜牧兽医 , 2005(8):90~ 91.
6 曹冬梅 ,王淑娟 ,王静.模糊数学在豆浆感官评定中的应用 [ J] .沈
阳农业大学学报 , 2004, 35(1):39~ 41.
CaoDongmei, WangShujuan, WangJing.Fuzzymathemticsoforgano-
lepticassessbeammilk[ J] .JournalofShenyangUniversity, 2004, 35
(1):39~ 41.
7 张水华 ,孙君社 ,薛毅.食品感官鉴评(第二版)[ M] .广东:华南理
工大学出版社 , 2005, 37~ 53.
8 张爱霞 ,生庆海.食品感官评定的要素组成分析 [ J] .中国乳品工
业 , 2006, 34(12):51~ 53.
ZhangAixia, ShengQinghai.Analyzingonthefactorsofcomposing
thefoodsensoryevaluation[ J] .DairyIndustry, 2006, 34(12):
51 ~ 53.
(上接第 60页)
3 SusanaGorzalczany, RosanaFilip, MaríadelRosarioAlonso, etal.
Cholereticeffectandintestinalpropulsionof` mate (Ilexparaguar-
iensis)anditssubstitutesoradulterants[ J] .EthnoPharmacology,
2001(75):291 ~ 294.
4 TAndersen, JFogh.Weightlosanddelayedgastricemptyingfolow-
ingasouthAmericanherbalpreparationinoverweightpatients[ J] .
HumNutrDietet, 2001(14):243~ 250.
5 EliraGonzalezDeMejia, YoungSooSong, MrcoVinicioRamirez-
Mares, etal.Efectofyerbamate(Ilexparaguariensis)teaontopoi-
someraseinhibitionandoralcarcinomacellproliferation[J] .Agricul-
turalandChemistry, 2005(53):1 966~ 1 973.
6 熊建华 ,刘仲华 ,王克勤.巴拉圭茶多酚的提取纯化工艺及其抑菌
效果研究 [ J].食品与机械 , 2007, 23(5):78 ~ 80.
XiongJianhua, LiuZhonghua, WangKeqin.Extractionandpurifica-
tionofpolyphenolsinilexparaguarensisanditsantibacteriostaticac-
tivities[ J] .Food&Machinery, 2007, 23(5):78~ 80.
7 赵瑞艳 ,徐雅琴.树莓叶片中黄酮类物质提取及抗氧化性研究
[ J] .中国农学通报 , 2000, 20(2):104 ~ 106.
ZhaoRuiyan, XuYaqin.Studyontheextractionofflavonoidsinthe
leavesfromraspberyandantioxidantactivities[ J].ChineseAgricul-
turalScienceBuletin, 2000(2):104~ 106.
8 陈晋明 ,王世平 ,马俪珍.虾青素抗氧化活性研究 [ J] .营养学报 ,
2007, 29(2):163~ 165, 169.
ChenJinming, WangShiping, MaLizhen.Studyonanti-oxidationac-
tityofastaxanthin[J].ActaNutrimentaSinica, 2007, 29(2):163~
165, 169.
9 WBrand-wiliams, MECuvelier, CBerset.Useoffreeradicalmeth-
odtoevaluateantioxidantactivity[ J] .Lebensmitel-Wissen-schaftand
Technologie, 1995(28):25~ 30.
10 TInoue.Specificdeterminationofma1onaldehydebyN-methy- 2-
phenylindoleorthiobarbituricacid[ J] .J.Am.OilChem.Soc.,
1998, 75(5):597~ 600.
104
安全与检测   2008年第 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