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石楠的组织培养



全 文 :周生长甚慢 , 10 ~ 15 夭时达到生长高峰期 , 随后 , 生
长又逐渐缓慢。 三个星期时 , 将形成的愈伤组织转
移到分化培养基上 , 观察胚状体分化情况。 愈伤组
织转移后可规察到其表面布满大量胚状体 , 在解剖
镜下轻轻拔动 , 极易脱落。 成熟胚状体根端首先萌
发 , 最后芽端伸展 , 形成完整植株。 对光头稗体细胞
胚状体形成过程进行细胞组织学的观察表明 : 胚状
体发育主要清权见为单子叶植物的禾本型胚胎发育 过
程 , 经过原胚期 , 球形胚期 , 梨形胚期和成熟胚期。
新进展 : 从光头稗诱导体细胞胚胎发生 , 国内外
尚未见正式报道。
意义和用途: 光头稗是野生的禾谷类植物 , 其籽
粒含淀粉 , 可制糖或酿酒 , 全草为牲畜的青饲料 , 具
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本文结果对利用野生资源具有
一定的意义。
.石楠的组织培养 1 .
孔祥生 张妙霞 杨正申 丈豫西农业专科学校 , 河南新安)
李文安 (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 , 上海 20 32 )
叭 . s u e C u lt u r e o f P h o 厂i n i a s : r r u l a伍
K O N G X协。 g 一 s h . n g , Z H AN G M i a o 一 X饭 , Y 八N 口 Z .h n g一 h . n ( r . 工` 』夕州 。心云“ 耐 c 哪忍聊 , X 伽一曲 , 习口~ )址 w e n达 n (`切丸夕加`加 t` t“ `e oj 尸枷 ` p 无脚` 01 0口, , A 。以肠娜匆 8 `吟i e a , ` 加娜口械 2以刃 5 2 )
位物名称 : 右楠 ( p h o八而。 s。 、 众习b ) 又名千年
红 。
材料类别: 20 年树龄灼侧枝嫩芽 。 .
培养条件 : 以 M S 为 隽本培养基 , 附加不同 的
生长调节剂 : ( 1) B 入 0 . 51 0 9 / L (单位下同 ) + N A A
0
,
1 ; ( 2 ) B A Z + 入A A O . 3 ; ( 3 ) B A婆+ N A A I ; ( 4 ) 12/
M S

(不加任何激素 ) 。
以上培养基中均加入 3 % 蔗糖 , 0 . 6% 的 琼脂
粉 , p H S · 8 。 培养温度 25 上 oZ C , 光照度 15 0 ~
即 00 l x , 每天照光 12 小时。
生长与分化情况:
1
. 外植体增殖 : 在石楠生长季节 , 取侧枝嫩芽 ,
流水冲洗二 在 75 % 乙醇中浸 20 秒 , 无菌条件下 , 再
用 5% 的安替福民灭菌 1 5 分钟 , 无菌水冲洗 4 次 ,
切取 0 . 5~ l e m 长的嫩芽接种在 Q ) , ( 2 ) , ( 3 ) 培养
基上 。 1 周后 , 外植体基部先愈伤组织化 , 而后开始
增殖侧芽。培养 5 周吮 比较三种培养基上接种嫩芽
的增殖率和生长状况 , 结果因培养基而异。 其中 ,
份)培养基效果最佳 , 外植体接种 10 天后 , 就可增殖
侧芽且生长健壮。 形成的侧芽每 5 周进行一次继代
增殖培养 , 增殖率平均为 6 。 在 (1) 培养基上增殖率
释低 (平均 2 . 5) , 仅在接触培养基的节部产生侧芽 ,
侧芽和主茎均可伸长 。 在 ( 3) 培养基上 , 外值体墓部
愈伤组织过大。 不仅增殖芽数少 (平均 0 . 4) , 而且侧
芽生长受阻 , 叶片小 , 不伸展。 因此 , (2 )培养基可
作为增殖培养基 , ( 1) 培养基作为伸长培养基 , 对于
较小的芽 , 先在 <1) 培养基上培养 , 待苗长高后供诱
导生根较好。
2
. 根的诱导 : 当侧芽长至 3 c m 左右时 , 切取单
芽浸入 50 P P m 的 N A A (或工B A )中处理 2~ 3 小晚
然后移入 (4 )培养基中 , 6~ 8 天就可生根 , 平均每株
生根 4~ 8 条 , 生根率达 8艺% 以上。
3
. 小苗移栽 : 将生根的石楠试管小植株从三角
瓶中轻轻取出 , 洗掉培养基 , 细心转移到浸透水的小
花盆中 , 用塑料薄膜夜盖 , 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 85 %
, 以上 , 温度 罗c 左右 , 一周后逐步揭膜炼苗 , 半月后
薄膜全部揭开。
新进展 : 有关石楠的组织培养 , 国内外尚未见报
道。
意义与用途 : 石楠系蔷薇科石楠属常绿木木植
物, 喜温暖 ,能耐寒 , 耐干早清薄。 石楠木材坚实 , 可
作器具 , 舟车等用。 它又是庭园观赏树种。 ’ 石楠种
子繁殖时 , 发芽率不高 ; 用压条繁殖 , 系数极低。 尤
并在北方地区 , 繁殖更难 。 利用组织培养方法诱导
再生植株 , 有利于达到石楠快速繁殖的目的.
收稿 1 9 8自年 8 月 2 2 日
1 本工作在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完成。
DOI : 10. 13592 /j . cnki . ppj . 1989. 03. 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