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茶藨属植物果实营养成分分析



全 文 :茶 属植物果实营养成分分析
田 贺 , 张志东 , 李亚东 , 吴 林 , 刘海广
吉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 ,长春 130118
摘 要:以茶 属植物不同种的鲜果为材料 , 对可溶性糖 、有机酸 、维生素 C、蛋白质 、色素 、单宁 、黄酮等成分
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东北茶 含有较高的有机酸和维生素 C;长白茶 、楔叶长白茶 糖酸比 、单宁
和黄酮含量较高;黑穗醋栗含有较高的有机酸 、色素和维生素 C。
关键词:茶 子属;果实;营养成分
中图分类号:S663.9;Q949.7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684(2009)05-0621-03
Analysis of Nutritional Components of Ribes L.
TIAN He , ZHANG Zhi-dong , LI Ya-dong , WU Lin , LIU Hai-guang
College of Horticulture , Jil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 Changchun 130118 , China
Abstract:Soluble sugar , organic acid , vitamin C , protein , pigment , tannic acid and flavonoid are the
important indexes of weighing the nutritive value of the fruit of Ribes L., which has guiding function on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its variety.In the study , the content of the above elements was deter-
mined and synthetically analyzed using the various species′freshfruit of Ribes L.as an experimental ma-
terial.The results indicated R.mandshuricum Kon.contains higher organic acid and vitamin C;R .ko-
marovii A.Pojark and R .komarovii A.Pojark var.cuneifolium Liou contain higher sugar , tannic acid and
flavonoid;Blackcurrant contains higher organic acid , color scale and vitamin C;Ribes L.fruits contain
plentiful nutritional components and are of extensive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prospects.
Key words:Ribes L.;fruit;nutritional component
  茶 属(Ribes L.)植物是虎耳草科(Saxifra-
gaceae)一类小灌木 ,属浆果资源。其果实鲜艳且
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 ,加工性能好 ,被称为第三代
新兴果树[ 1] 。茶 属植物全世界约有 150 种以
上 ,主要分布在北半球寒带至温带地区 。我国分
布有 50余种 ,多呈野生状态 ,主要分布在中国—
喜马拉雅森林植物亚区和中国 —日本森林植物亚
区。该属植物形态变异幅度较大 ,生态类型复杂 ,
植株有落叶与常绿 ,枝条有刺或无刺 、直立与匍
匐 ,异味有或无 ,花单性与两性 ,花序有短有长 ,果
实风味从苦 、酸到酸甜可口 ,果实颜色有黑 、红 、
黄 、绿 、褐等[ 2-4] 。目前 ,作为浆果栽培的茶 属植
物有黑穗醋栗 、红穗醋栗和醋栗。
茶 属植物果实营养价值丰富 ,含有大量维
生素 A 、B 、C 、D。每 100 g 鲜原果汁中含有维生素
C 120 ~ 300 mg 、糖 7 ~ 11 g ,有机酸 1.1 ~ 3.7 g;种
子含油 16%以上 。浆果可生食 ,但主要用于制作
果酱 、果汁 、果糖和果酒 ,还可以提取维生素 、食品
色素及果胶酶 。作为保健食品 ,该属植物果实具
有防治坏血病和多种传染病的作用 。除此之外 ,
茶 属植物还可以作观赏灌木及杂交亲本[ 5-8] 。
目前对茶 属植物的研究开发很少 。通过对
茶 属植物不同种间果实的营养成分进行测定分
析 ,了解茶 属植物的应用前景 ,可为合理开发利

通讯作者
基金项目: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基金项目(nyhyzx07-028 , 2006-G25),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重点项目(20075013)
作者简介:田 贺 ,男 ,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果树种质资源。
收稿日期:2008-12-20  修回日期:2009-02-28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09 ,31(5):621 ~ 623 http:// xuebao.jlau.edu.cn
Journal of Jil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E-mail:jlndxb@vip.sina.com
用这一植物资源提供理论依据 。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栽培种:黑穗醋栗(Blackcurrant ,黑珍珠)、红
穗醋栗(Redcurrant , 红瑞)、醋栗(Gooseberries , 坠
玉)。果实采自吉林农业大学小浆果园 。
野生种:长白茶 (R .komarovii A.Pojark)、楔
叶长白茶 (R .komarovii A.Pojark var.cuneifolium
Liu)、东北茶 (R.mandshuricum Kon.)。果实采
自长白山 。
采集样品装入冰壶后 ,带回实验室贮藏于超
低温冰箱中备用 。
1.2 方法
将果实用蒸馏水清洗后用滤纸擦干 。用万分
之一电子分析天平称取 ,用研钵研匀浆 ,每样品重
复3次 ,测定果实营养成分 ,并用 SSR法对数据进
行差异显著性检验。
可溶性糖的测定采用蒽酮比色法[ 9] ,有机酸
的测定采用酸碱滴定法[ 9] ,维生素 C 的测定采用
碘滴定法[ 10] ,可溶性蛋白质的测定采用考马斯亮
蓝比色法[ 9] ,单宁的测定采用分光光度法[ 9-10] ,色
素含量测定采用色价法[ 11] ,黄酮含量测定采用比
色法[ 12] 。
2 结果与分析
2.1 可溶性糖
可溶性糖是影响果实风味的重要因子 ,也是
人体能量的最初来源。由表 1可见 ,茶 属植物
果实含可溶性糖达 3.21%~ 9.60%,其中东北茶
3.21%,红穗醋栗 5.85%,醋栗 7.69%,黑穗醋
栗 8.08%, 楔叶长白茶 9.50%, 长白茶
9.60%(表 1)。经方差分析可知 ,楔叶长白茶
与长白茶 在 0.01水平上无差异 ,但与其他种间
存在极显著差异 ,并且东北茶 、红穗醋栗 、醋栗 、
黑穗醋栗之间也存在极显著差异。
2.2 有机酸
有机酸是决定果实风味的重要成分 ,也是果
汁中具有营养价值的重要化学成分[ 13] 。
表1中结果表明:栽培品种果实有机酸含量
达1.74%~ 2.95%,其中黑穗醋栗最高为2.95%,
红穗醋栗 1.88%,醋栗 1.74%。野生茶 子果实
有机酸含量为 0.67%~ 2.81%,其中楔叶长白茶
最低为 0.67%,长白茶 最高为 0.94%,东北
茶 2.81%(表 1),各种之间都达到极显著差异
水平。栽培品种有机酸含量高于野生种 ,适宜加
工各种制品。
2.3 糖酸比
果实糖酸比是影响口感的重要因子 。果实糖
酸比值 8 ~ 20为甜酸适度[ 14] 。表 1结果表明 ,茶
属植物果实糖酸比为 1.14 ~ 14.18 ,其中长白茶
10.21 ,楔叶长白茶 14.18 ,其糖酸比处于口
感的适度范围 ,是开发鲜食品种的好的育种材料;
黑穗醋栗 2.74 ,东北茶 1.14 ,有机酸含量较高 ,
是加工果酱 、果汁 、果酒的好原料。
表 1 茶 属植物果实营养成分
Table 1.The content of nutritional components of Ribes L.

Species
w(可溶性糖)/%
Sugar
w(有机酸)/ %
Organic acid
糖酸比
Sugar acid
ratio
w(黄酮)/ %
Flavonoid of
fresh fruit
w(可溶性蛋白质)/
(mg·g -1)
Protein
w(单宁)/ %
Tannic Acid
色价值
Color scale
黑穗醋栗
Blackcurrant
8.08B 2.95A 2.74E 0.06D 3.10B 0.33C 14.27A
红穗醋栗
Redcurrant 5.85D 1.88C 3.11D 0.05D 0.77D 0.35C 1.45C
醋栗
Gooseberries 7.69C 1.74D 4.42C 0.12D 0.73D 0.22C 0.90D
东北茶
R.mandshuricum
Kon. 3.21
E 2.81B 1.14F 2.16C 1.17C 0.77B 2.02B
长白茶
R.komarovii
A.Pojark 9.60
A 0.94E 10.21B 4.82A 8.46A 2.89A 0.85D
楔叶长白茶
R.komarovii
A.Pojark var.
cuneifolium Liou
9.50A 0.67F 14.18A 4.65B 8.38A 2.74A 0.91D
622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09年 10月
Journal of Jil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2009 , October
2.4 维生素 C
野生茶 果实中维生素 C 含量平均为
102.08 mg/100g , 其 中 东 北 茶 最 高 为
147.84 mg/100g ,楔叶长白茶 95.04 mg/100g ,长
白茶 63.36 mg/100g;栽培品种中黑穗醋栗维生
素C含量较高为 130.24 mg/100g ,醋栗和红穗醋
栗 维 生 素 C 含 量 很 低 , 分 别 为 31.68 ,
24.64 mg/100g 。野生种维生素 C 的含量高 ,是开
发饮品的好原料 。
2.5 黄酮 、可溶性蛋白等
由表 2可知 ,野生种茶 果实中黄酮含量较
高 ,其中长白茶 最高为 4.82%;栽培品种果实
中黄酮含量较低 ,仅为 0.05%~ 0.12%。野生种
黄酮含量与栽培品种相比含量相当高 ,达到极显
著水平 ,是开发药物的好原料 。
此外 , 茶 属植物果实含蛋白质 0.73 ~
8.46 mg/g ,单宁 0.22%~ 2.89%;色价值为0.85 ~
14.27。茶 属植物果实富含天然食用色素 ,不但
加工果汁等产品无需添加其他色素 ,还可开发提
取天然食用色素 ,栽培品种黑穗醋栗色价值高达
14.27 ,其他种的色素含量相对较低 。
3 结 论
本试验结果表明 ,茶 属植物果实营养成分
种类齐全 ,含量丰富 ,但种间多种营养成分含量差
异明 显。东 北茶 含 有较 高的 有机 酸和
维生素C;长白茶 、楔叶长白茶 糖酸比 、单宁
和黄酮含量较高;黑穗醋栗含有较高的有机酸 、色
素和维生素 C。在开发利用茶 属植物时 ,可根
据种间营养成分含量差异 ,有针对性地进行不同
目的开发和利用 ,提高茶 果实的利用价值。
野生种因其具有抗寒性 、抗病性 、丰产性 ,可
作为很好的育种材料 ,也可作为绿色食品资源对
其进行深入研究和开发利用 ,如加工制成饮料等
产品 ,将会成为一种高活性食品 ,为我国的功能性
天然绿色食品生产开辟一条新途径 。但是 ,由于
人类的不当开采 ,以及外商和当地加工企业的收
购使我国野生资源日益遭到严重的破坏 ,所以在
开发利用野生资源的同时 ,要进一步做好资源的
调查 、收集 、整理和保护工作 ,应特别重视珍稀濒
危种类(东北茶 )的收集和保存。应加强引种
驯化工作 ,将经济性状优良的种类尽快直接用于
生产上。要加大资源的利用力度 ,立足国内资源 ,
加强国际合作 ,尽快培育出一批抗寒 、果大 、丰产 、
优质 、适合机械采收的鲜食加工和观赏品种 。
参考文献:
[ 1]  修荆昌 ,赵伟光 ,张辉 ,等.长白山区茶 子属资源及其开发
利用[ J]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 2002 ,24(5):75-77.
[ 2]  桂明珠 ,胡宝忠.小浆果栽培生物学[M] .北京:中国农业出
版社 , 2002.
[ 3]  丁晓东 ,韩芳 ,闫丽波.中国茶 子属野生浆果资源研究
[ J] .北方园艺 , 1995(2):15-17.
[ 4]  林凤起.长白山的小浆果资源[ J] .作物品种资源 , 1986 , 15
(1):15-17.
[ 5]  刘孟军.中国野生果树[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 1998:
148-155.
[ 6]  侯元兆.一种新兴产业—浆果灌木种植[ J] .世界农业 , 1986
(8):38-40.
[ 7]  郝瑞.丹麦及联邦德国小浆果栽培考察报告[ J] .吉林农业
大学学报 , 1988 , 10(3):36-40.
[ 8]  戴宝合 ,谢德圣.小浆果栽培与加工[M] .长春:吉林科学技
术出版社 , 1988:33-45.
[ 9]  张治安 ,张美善 ,蔚荣海.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M] .北京:中
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
[ 10]  仝月澳 ,周厚基.果树营养诊断法[ M] .北京:农业出版社 ,
1982:134-138.
[ 11]  李树殿.长白山野生浆果色素含量测定[ J] .中国野生植
物 , 1989(1):40-43.
[ 12]  侯江雁 ,李彦冰.蓝靛果果实中总黄酮的含量测定[ J] .黑
龙江医药 , 2001(4):252.
[ 13]  齐曼·尤努斯 ,帕提古丽 , 木合塔尔 ,等.新疆野生樱桃李
营养成分[ J] .新疆农业科学 , 2005 , 42(4):240-243.
[ 14]  康毅 ,曾凡骏.邹华雄.果梅的研究[ J]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
发 , 1994 ,(3):62-66.
623田 贺等:茶 属植物果实营养成分分析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Journal of Jil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