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川白芷地上部分的组织学研究



全 文 :基金项目:四川省科技厅重大科技招标项目:川白芷的系统研究与开发(05SG011-018)
作者简介:钟世红(1980-),女 ,四川隆昌 ,硕士 ,从事生药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通讯作者(Correspondent author)
川白芷地上部分的组织学研究
钟世红1 , 2 ,马逾英1* ,马 羚1 ,杨 苗1 ,杨 丽1
(1.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 ,四川 成都 611730;2.成都医学院药学系 , 四川 成都 610083)
摘要:目的 为川白芷地上部分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生药学常规方法徒手切片 、表面制片。使用显
微描绘镜绘制组织图 ,同时对部分显微特征进行显微摄影。结果 找出了川白芷茎 、叶组织上的主要鉴别特征。 结论 为川
白芷地上部分的研究和开发打下了基础。
关键词:川白芷;地上部分;组织学;杭白芷
中图分类号:R93 , R2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103(2006)03-0249-03
Histology study on the overground parts of Chuan Baizhi
ZHONG Shi -hong1 ,2 ,MA Yu-ying1* ,MA Ling1 , YANG Miao1 ,YANG Li1
(1.Chengd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Chengdu 610075 , China 2.Chengdu Medical Colledge , Chengdu 610083 ,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provide basis for deep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Chuan Baizhi.METHODS The routine methods was used
of pharmacognosy such as freehand section and surface slice to observe the microscopic characters of the leaves and stems of Chuan Baizhi.Mi-
croscopic pictures were drawn under microscope.And the characters under microscape was photographed.RESULTS The main identific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eaves and stems of Chuan Baizhi was obtained.CONCLUSION The study support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Chuan
Baizhi.
Key words:Chuan Baizhi;Overground parts;Histology;Argelica dahurica var.formesane
CLC number:R93 , R282 Document code:A Article ID:1006-0103(2006)03-0249-03
  白芷为伞形科植物白芷或杭白芷的根 ,具有散
风除湿 、通窍止痛等功效[ 1] 。史书亦有关于白芷叶
的药用记载。《本草经集注》首次提出白芷根和叶均
可药用 。《本草纲目》记载:叶作浴汤 ,去尸虫 ,治风
毒瘾疹疗风瘙 ,小儿身热。现代临床应用白芷叶治
疗丹毒 、瘾疹 、风疮 、蜂蛰等症[ 2 , 3] 。川白芷为白芷
商品药材的主流品种 ,约占全国商品白芷产量的
70%[ 4] 。我们曾测定了川白芷不同药用部位的香豆
素类成分的含量 ,结果表明其茎 、叶均含有一定量的
香豆素[ 5] 。现对其地上部分进行了组织学研究。
1 实验部分
1.1 材料和仪器
川白芷地上部分新鲜材料(采自四川省遂宁市
中脊村 、三洲村)经成都中医药大学贾敏如教授鉴
定 ,其原植物为杭白芷 Angelica dahurica(Fisch.ex
Hoffm.)Benth.et Hook.f.var.formosana(Boiss.)Shan
et Yuan。电子显微镜 、数码相机(日本 Olympus)。
1.2 方法与结果
采用徒手切片 、表面制片 、显微摄影的方法 ,组
织图均用显微描绘镜绘制 。
1.2.1 川白芷茎横切面 直径约 1.2 cm ,表皮细胞
一列 ,类方形 ,排列紧密 ,壁稍增厚 ,浅黄棕色 ,细胞
外被角质层 ,呈微波状凸起 ,有非腺毛 。皮层较宽 ,
薄壁细胞类圆形 ,外侧为断续排列成环的厚角组织。
维管束外韧型 ,较大的与较小的维管束相间排列 ,韧
皮部细胞壁稍厚;束中形成层较明显 ,由 2 ~ 4列切
向延长的细胞组成;木质部导管单个散在或数个成
群 ,近形成层处导管两侧及木质部内侧邻髓处有纤
维束 ,纤维壁较薄 。髓部宽广 ,约占整个横切面直径
的 2/3 ,髓部薄壁细胞类圆形(图 1 ,图 2A ~ E)。皮
层 、韧皮部 、髓部均散有分泌道 ,内含黄色分泌物 。
1.2.2 川白芷茎表面 表皮细胞长方形 ,浅黄棕
色 ,垂周壁平直 ,表面有明显的角质层纹理;非腺毛
多为单细胞 ,壁厚 ,有疣状凸起。气孔较少 ,不定式 ,
类圆形或椭圆形(图 2F)。
1.2.3 川白芷叶表面 上表皮细胞类多角形 ,垂周
壁较平直 ,角质纹理不明显。下表皮细胞垂周壁呈
波状弯曲 ,表面有平行细密稍弯曲的角质层纹理。
气孔椭圆形或长圆形 ,多为不定式 ,副卫细胞 3 ~ 5
个 ,也有不等式 。叶脉处有非腺毛 ,由 1 ~ 3个细胞
组成 ,壁厚 ,具疣状突起(图 2G ~ H)。
华西药学杂志
W C J · P S  2006 , 21(3):249~ 251                                     
DOI :10.13375/j.cnki.wcjps.2006.03.014
图 1 川白芷茎横切面详图
Fig 1 Detail microscopic drawing of the transverse section of the stem
of Chuan Baizhi
图 2 川白芷茎横切面(A ~ E)、茎表面(F)、叶上表面(G)和叶下表
面(H)的组织显微特征
Fig 2 Transverse microstructure of the stem(A-E), surface of the
stem(F), upper surface of the leaf(G)and underside surface of
the leaf(H)of Chuan Baizhi
1.2.4 川白芷叶侧裂片中脉横切面 上 、下表皮各
1列细胞 ,类长方形 ,外被角质层 ,中脉处有非腺毛。
栅栏组织两列细胞 ,约占叶肉组织 1/2。海绵组织
细胞长圆形 ,排列疏松。叶脉维管束 2 ~ 4个 ,外韧
型 。主脉上下薄壁组织中散在分泌道 ,类圆形 ,直径
11 ~ 21μm ,周围分泌细胞 6 ~ 7个(图 3)。
图 3 川白芷叶侧裂片中脉横切面简图
Fig 3 Microscopic sketch of the transverse section of the lateral leaf
costa of Chuan Baizhi
1.2.5 川白芷叶柄中部横切面 叶柄中部横切面
长圆形 ,腹面平坦或微凸 。表皮细胞 2 列 ,类方形 ,
排列紧密 ,外被角质层 ,有单细胞非腺毛。皮层外侧
为厚角组织 ,断续排列成环 ,薄壁细胞类圆形。外韧
型维管束 ,外侧 34 ~ 36个环状排列 ,内侧 12 ~ 16个
排列成类长椭圆形 。分泌道于薄壁组织中散在 ,直
径 21 ~ 45 μm ,周围由 6 ~ 10 个类方形分泌细胞组
成 ,内含有黄色分泌物(图 4)。
图 4 川白芷叶柄中部横切面简图
Fig 4 Microscopic sketch of the middle petiole in the leaf stem of
Chuan Baizhi
2 讨论
川白芷地上部分组织上的主要鉴别特征:茎主
要从非腺毛 、皮层厚角组织 、维管束的排列 、木质部
纤维束的位置以及分泌道的分布等方面进行鉴别;
250    华 西 药 学 杂 志 第 21卷
叶主要从非腺毛 、气孔 、主脉维管束的类型 、排列及
分泌道的分布等进行鉴别 。
白芷的主要活性成分是香豆素类及挥发油 ,与
分泌组织密切相关。分泌道散在于叶脉 、叶柄及茎
的皮层 、韧皮部和髓部的薄壁组织中。以上工作为
川白芷地上部分的进一步研究开发打下了基础。
参考文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 S] .一部.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 , 2000.79-80.
[ 2]  鹿凡存.白芷叶治蜂蛰效果观察[ J] .山东医药工业 , 1997 , 16
(3):56-57.
[ 3]   江苏省植物研究所.新华本草纲要(第一册)[M] .上海:上海
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94.343-344.
[ 4]   王梦月 ,熊英 ,贾敏如 ,等.白芷的产销概况调查[ J] .华西药学
杂志 , 2002 ,18(4):305-306.
[ 5]  王梦月 ,贾敏如 ,马逾英 ,等.不同入药部分及不同加工方法对
白芷香豆素类成分含量的影响[ J] .中药材 , 2004 , 27(11):826-
828.
收稿日期:2005-10
基金项目:青海省科技厅院士基金资助(2001-J-801)
作者简介:杨梅(1974-)女 ,甘肃 ,讲师 ,正攻读药理学专业的硕士学位。
三味檀香散对异丙肾上腺素所致心肌缺血大鼠血流动力学的
影响
杨 梅 ,李永芳 ,韵海霞 ,格日力
(青海大学医学院高原医学研究中心 , 青海 西宁 810001)
摘要:目的 研究三味檀香散对异丙肾上腺素(Iso)致心肌缺血大鼠心电图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采用 ip Iso 诱导大
鼠致急性心肌缺血的动物模型。实验大鼠随机分为 Iso模型组 、阳性对照组和三味檀香散大 、小剂量组 , 测定各组大鼠心电图
ST段变化 、血流动力学指标平均动脉压(MBP)、左心室收缩压(LVSP)、左心室舒张末压(LVEDP)、左心室等容期压力最大变化
速率(±dp/ dtmax)和心率(HR)。结果 大 、小剂量的三味檀香散组大鼠心电图 ST段移位和 HR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 ),
血流动力学指标±dp/ dtmax、LVSP、-LVEDP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 或 P <0.01),但对大鼠MBP无影响。结论 藏药三味
檀香散对 Iso致心肌缺血大鼠的心脏舒缩功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关键词:三味檀香散;心肌缺血;异丙肾上腺素;血流动力学
中图分类号:R9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103(2006)03-0251-03
Effects of Sanwei Tanxiang powder on isoproterenol-induced myocardial injury in rats
YANG Mei ,LI Yong-fang ,YUN Hai-xia ,GE Ri -li
(Qinghai University Medical College , Xining 810001 ,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Sanwei Tanxiang powder on isoproterenol-induced myocardial ischemia in rats.METHODS
 A myocardial ischemia model in rats was established by intraperitoneal injection of isoproterenol(Iso).The experimental animals were ran-
domly divided into the Iso model group , positive control group and two dose Sanwei Tanxiang powder groups.The change of(ECG)and hemo-
dynamics were observed , such as the displacement of ST segment ,HR, LVSP , ±dp/ dtmax , -LVEDP and MBP.RESULTS The pretreated
Sanwei Tanxiang group compared with the Iso model group , showed lower displacement of ST segment and HR(P <0.01), higher ±dp/ dt-
max(P <0.05), LVSP(P<0.05), LVEDP (P <0.01 ).But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blood pressure between the two
groups.CONCLUSION Thes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the Tibetan Herb Sanwei Tanxiang be able to protect cardiac dysfunction due to isopro-
terenol-myocardial ischemia in rats.
Key words:Sanwei Tanxiang powder;Myocardial injury;Isoproterenol;Hemodynamics
CLC number:R965 Document code:A Article ID:1006-0103(2006)03-0251-03
  三味檀香散是由檀香 、肉豆蔻 、广枣组成 ,藏药
名赞旦松汤 。方中的檀香为君药 ,辅以肉豆蔻和广
枣 ,具有清热 、祛风 、养心之功效 ,是藏医治疗心热病
的常用处方 ,治疗缺血性心脏病效果显著[ 1] 。为此 ,
通过 ip异丙肾上腺素(Iso)诱导大鼠 ,造成急性心肌
缺血损伤的动物模型 ,观察三味檀香散对急性心肌
损伤的保护作用 ,并探讨其与血流动力学间的关系 ,
为揭示三味檀香散抗心肌缺血的作用机制提供实验
依据。
华西药学杂志
W C J · P S  2006 , 21(3):251~ 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