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大花序桉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全 文 :大花序桉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姚瑞玲 ,王 胤 ,项东云 ,唐庆兰 (广西林业科学研究院 ,广西南宁 530001)
摘要 主要论述了我国大花序桉组培快繁技术中不同外植体 、基本培养基、外源激素及培养条件对大花序桉无菌芽诱导、继代增殖与再
生苗生根的影响 ,同时还指出了大花序桉组培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为今后大花序桉的组织培养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关键词 大花序桉;组织培养;离体快繁
中图分类号 S722.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09)29-14030-02
ProgressinTissueCultureofEucalyptuscloeziana
YAORui-lingetal (GuangxiForestryResearchInstitute, Nanning, Guangxi530001)
Abstract Theefectsofdiferentexplants, basicmedium, exogenoushormonesandcultureconditionsontheinducement, subcultureand
rootingofEucalyptuscloezianaweremainlydiscussed, furthermore, somequestionsexistinginthecourseoftissuecultureE.cloezianawere
pointedout, whichprovidedimportantreferencesforthefuturestudyontissuecultureofE.cloeziana.
Keywords Eucalyptuscloeziana;Tissueculture;Invitrorapidpropagation
基金项目 广西林科院业务费资助项目(林科 200902);世界银行贷款
广西综合林业发展和保护项目(KT8-1-1)。
作者简介 姚瑞玲(1979-),女 ,贵州施秉人 ,博士 ,工程师 ,从事林木
定向培育技术及遗传改良研究。
鸣  谢 广西钦州林科所何贵整总工及广西东门林场邓海群在资料
搜集中所给予的帮助 ,在此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
收稿日期 2009-06-22
  近年来 ,桉树在华南地区发展较快 ,尤其是以纸浆材 、纤
维材为主的短轮伐期工业原料林发展最为迅猛 ,而大径材的
研究和发展却滞后。大花序桉树种耐干旱瘠薄 、抗病虫害能
力较强 ,干形通直 ,生长较快 ,后期生长优势非常明显 ,是优
良的大径材培育树种 [ 1-3] 。但由于大花序桉的种源和开花
结实量较少 ,造成苗木紧缺 ,加之实生苗造林遗传分化明显 ,
进而制约了大花序桉大规模的推广种植。而采用离体组织
培养不仅能实现工厂化生产优良大花序桉苗 ,而且能够保持
母本的优良特性。目前 ,国内对大花序桉的组织培养进行了
较多探索 ,并取得一定成效 。笔者概述了近年来大花序桉组
培快繁技术的研究进展 ,以期为大花序桉的产业化生产提供
理论依据 。
1 外植体的选择
1.1 外植体类型 目前 ,用于桉树组织培养的外植体有嫩
芽 、带芽茎段 、幼叶 、幼胚 、根 、木瘤 、花芽及原生质体 [ 4-5] 。
其中 ,以嫩芽和带芽茎段最为常用。从文献资料看 ,大花序
桉主要采用带潜伏芽的茎段作为外植体 [ 6-7] 。
1.2 外植体的灭菌 大花序桉多采用浓度 0.1%HgCl2配
合 75%酒精进行一次性消毒灭菌的常规方法 。但广西钦州
林科所认为 ,采用重复消毒法 ,其灭菌效果更理想 。研究表
明 ,采用常规消毒法 ,污染率为 20.1%[ 6-7] ,而采用重复消毒
法 ,污染率为 30.0%。这说明采用一次性的常规消毒法就能
达到理想的灭菌效果。
1.3 无菌外植体的选择 研究发现 ,大花序桉外植体来源
直接影响无菌活体的获取率。其中 ,外植体来源于优树伐桩
萌条时 ,无菌活体的获取率最高 ,达 92.4%[ 7] ;而来源于成年
优树上的枝条时 ,无菌活体的获取率相对较低 ,为 72.4%[ 6] 。
2 培养基配方选用
2.1  基本培养基 在大花序桉组织培养过程中 ,根据培养
目的的不同 ,通常使用的基本培养基有 MS、改良 MS、改良
MS1 、B1、改良 B1 。研究表明 [ 6] ,以改良 MS1为基本培养基的
组合 ,由于降低了无机盐的浓度 ,大花序桉芽苗生长旺盛 ,增
殖正常 ,丛芽多 ,平均苗高约为 1.8 cm,无叶愈伤组织出现 ,
且基本看不到褐变现象;而以高浓度无机盐 MS为基本培养
基的组合不利于大花序桉的继代增殖 ,虽然丛芽较多 ,增殖
正常 ,但叶愈伤组织较多 、叶尖稍卷 ,且苗木硬化 、老化严重 ,
平均苗高仅为 1.0cm,且基部褐变现象较为明显。而广西东
门林场研究表明 , MS与 B1培养基均适宜其生长 ,且表现良
好 ,但经几代培养后 , MS培养基继代苗开始出现水肿 ,叶墨
绿 ,有徒长之势 ,茎节间拉长 ,而 B1培养基继代苗叶偏黄 ,茎
节短 ,生长势差。其原因可能与 2种培养基中大量元素硝酸
铵的量有关。所以 ,在大花序桉继代苗培养中 ,交替使用这 2
种培养基配方 ,能培养出生长旺 、木质化程度较好 、节间距中
等 ,且有一定苗高的继代苗。广西钦州林科所在此基础之上
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索 ,研究表明 ,以改良 B1为基本培养基的
组合 ,增殖系数达 4.7,苗木生长旺盛 ,生根率达 80%,且使用
该培养基培养的生根苗 ,根系发达 ,苗木粗壮 ,移栽成活
率高。
2.2 外源激素
2.2.1 外植体的诱导。目前 ,多数研究者认为 ,大花序桉外
植体诱导过程中添加的细胞分裂素一般选用 6-BA,生长素
选用 NAA。但对于所使用激素的浓度 ,不同研究者得出的试
验结果差异较大。有关研究表明 ,大花序桉茎段在改良 MS
+6-BA1.0mg/L+NAA0.5mg/L培养基上可诱导分化出无
菌芽 ,且其灭菌材料的萌芽率较高 ,达 53%[ 7] 。而有研究指
出 ,以低浓度 6-BA与低浓度 NAA配合使用的效果更好 ,当
6-BA与 NAA都为 0.2mg/L时 ,腋芽诱导率最高 [ 6] 。广西钦
州林科所经进一步试验证明 ,使用 6-BA0.4mg/L+NAA0.2
mg/L的组合腋芽诱导效果最好 ,其萌芽率高达 70%以上。
2.2.2 继代增殖 。已有研究报道中常用的细胞分裂素有 6-
BA、KT,生长素有 NAA、IBA。有关研究表明 , KT与 NAA、
IBA配合使用时 ,侧芽生长受到严重抑制 ,丛芽分化较少 ,甚
至不能正常生长发育 ,苗高生长也受到抑制;且当 KT与 IBA
配合使用时 ,叶片还出现失绿现象 ,叶色偏黄 ,芽苗细弱;
6-BA与 IBA配合使用时 ,芽苗正常 ,但丛芽分化效果差 ,增殖
责任编辑 李占东 责任校对 卢瑶安徽农业科学 , JournalofAnhuiAgri.Sci.2009, 37(29):14030-14031, 14110
倍数只为 1.93;但当 6-BA与 NAA配合使用时 ,芽苗生长旺
盛 ,增殖倍数最高(3.21倍),叶大 、嫩绿 ,有效苗数量最多 ,
且无玻璃化现象 [ 6] 。这说明 6-BA与 NAA配合使用优于其
他 3种组合 。相关研究表明 ,大花序桉对生长调节物质较敏
感 ,低浓度的 6-BA和 NAA就能促进大花序桉芽苗的增殖生
长和高生长 [ 6] 。因此 , 6-BA与 NAA必须以一定比例 ,将其
浓度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即 6-BA在 0.2 ~ 0.7 mg/L, NAA
控制在 0.2mg/L较理想 [ 6-7] 。否则浓度过高会导致水肿 ,继
代苗的木质化程度低 ,不利于根的诱导;而浓度过低则导致
继代苗生长差 ,苗矮 ,增殖系数低 ,有效苗少。但由于激素在
植物体内有累积效应 ,因此在多次继代后 ,应降低其使用浓
度 ,或高低浓度激素交替使用能达到较好效果。研究认为 ,
大花序桉继代培养初期 ,在 6-BA、NAA浓度都为 0.2 mg/L
的条件下 ,生长 、增殖效果最好;但由于 6-BA有累积效应 ,在
继代 1年后 ,细小芽苗逐渐增多 ,有效苗减少。而适当降低
6-BA与 NAA的比值(6-BA0.2 mg/L+NAA0.25 mg/L)后 ,
有效苗增多 ,同时芽苗的增殖生长和高生长也不受影响 ,且
无玻璃化现象 [ 6] 。
2.2.3 生根培养。对于大花序桉再生苗的生根 ,广西钦州
林科所认为 ,用改良 B1基本培养基无需附加任何激素即可 ,
生根率达 80%。而另一些研究人员认为 ,添加合适的激素生
根效果更佳 ,更有利于后期的移栽 [ 6-7] 。目前 ,常用的激素
有 NAA、IBA、ABT。有研究表明 ,配合使用 NAA和 IBA,大
花序桉再生苗的正常根较单独使用 NAA或 IBA时多 ,且在
NAA0.2mg/L+IBA0.2mg/L和 NAA0.5 mg/L+IBA0.2
mg/L处理下的生根率最高 [ 6] 。研究表明 ,单独使用 ABT1生
根粉 ,大花序桉再生苗的根质量明显改善 [ 6] 。广西东门林场
进一步研究了 ABT与其他激素配合使用对大花序桉再生苗
生根的影响 ,结果表明 ,当 IBA与 ABT1 或 ABT6配合使用
时 ,多数再生苗有根样愈伤组织 ,部分无愈伤组织者已死亡 ,
整体上出根率极低或几乎没有 ,并多数从愈伤团出根 ,且根
系多为不定根。这说明 ABT与 IBA配合使用后 ,大花序桉
再生苗的生根率较低 ,生根效果不佳 。
3 培养条件
所有培养基均附加 2% ~ 3%蔗糖 , 0.51% ~ 0.54%琼
脂 , pH值 5.8 ~ 6.2。培养温度(25±2)℃,光照:外植体诱导
成无菌芽 ,采用全暗培养 10 ~ 20 d,侧芽萌动后转移至有光
条件下培养 ,光照由弱逐渐增强;继代培养光照 10 ~ 12 h/d,
光照强度为 1 400 ~ 2 000 lx的自然光 ,自然光不够时用人工
光源补足;生根培养采用弱光培养 10 ~ 15d,光照由弱而强 ,
刚接种时置弱光条件下培养 ,当有短根出现时 ,至自然光下
培养 ,光照度 2 000 ~3 000lx[ 6-7] 。
4 炼苗 、移栽
生根苗经过 4 ~ 5周培养后 ,当苗木茎部木质化程度较
高 ,叶片舒展 ,叶色浓绿时 ,将其移到光线充足又不遭直射的
室外进行培养。在自然条件下生长 8 ~ 10 d后 ,打开盖子进
行 3 ~ 5d的适应性生长 ,让苗木充分木质化 ,逐步适应外界
环境 ,以提高苗木质量。移栽基质为黄心土和蛭石(V∶V=
5∶1),移栽前先用 0.15% ~ 0.30%的高锰酸钾溶液进行基质
消毒 ,然后将苗木从瓶内取出 ,先用清水轻轻洗净附着在基
部和根部的培养基 ,再用 0.1%的杀菌剂进行小苗消毒处理 ,
最后用生根激素溶液处理根部后移入基质中。基质用塑料
育苗杯装好 ,置于室内育苗架上培养 ,温度 20 ~ 25 ℃,相对
湿度 80%,成活率 85%以上。培育 25 d左右 ,待小苗生长稳
定时 ,即可进行露天炼苗 ,当小苗长至 15 ~ 20 cm时即可出
圃造林 [ 6-7] 。
5 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大花序桉组织培养是解决大花序桉种苗来源的一个重
要途径 ,是实现大花序桉种苗产业化生产的基础。近年来 ,
我国在大花序桉组织培养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 ,但由
于各学者研究结果不同 ,许多问题都有待进一步研究。
(1)外植体的选择是组培微繁中一个重要的问题。研究
结果表明 ,不同来源外植体 ,其腋芽诱导 、继代增殖和生根效
果差异显著 。其中 ,来源于扦插生根幼苗的效果最好 ,而来
源于成年优树上的最差。大花序桉属于组培和扦插生根比
较困难的桉属树种 [ 6] ,这除了受自身的解剖特征 、酶活性及
内源激素的影响外 ,还与其体内的抑制物质有关。众所周
知 ,树龄越大 ,植株体内的抑制物质含量越高 ,即扦插生根幼
苗中的抑制物质含量低于成年优树。这可能是导致外植体
源于扦插生根幼苗时 ,其萌动率 、增殖系数和生根率远高于
源自成年优树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2)从理论上说 ,植物细胞具有 “全能性 ”。但研究表
明 ,一株林木的不同组织和不同部位在器官发生的能力上有
相当大的差别。郭军战等认为 ,在进行四倍体刺槐的组培
时 ,采用茎段中下部明显优于茎端 [ 8] 。从有关大花序桉组织
培养的试验研究结果来看 ,不同来源外植体材料的生根效果
差异较大。桉树无性繁殖能力具有明显的位置效应 ,这除了
与外植体来源中的抑制物质有关外 ,还与作为外植体的茎段
部位有关。但目前关于茎段位置对大花序桉组培生根影响
的研究尚未见报道 ,建议进一步完善。
(3)大花序桉在繁殖速度上已达到一定水平 ,增殖倍数
高达 4.7,但平均苗高明显比一些桉属树种矮 [ 9-10] 。通常提
高生长素的比例有利于芽苗节间的伸长 ,但在继代增殖过程
中发现 ,提高 NAA的比例 ,芽苗玻璃化严重 ,不利于大花序
桉的继代增殖。因此 ,要提高大花序桉芽苗的高生长 ,从激
素入手可能很难取得明显的效果 ,建议从基本培养基中的大
量和微量元素入手 ,进行进一步的调整 ,可能会取得较好的
效果。
(4)以往试验研究结果表明 ,大花序桉不同优树间生根
差异明显 [ 6] ,生根性状有较大的基因依赖性 。因此 ,优树的
选择非常关键 ,在优树选择上还需进行大量试验。此外 ,在
以往试验过程中还发现 ,继代数 <10时 ,大花序桉增殖系数
和生根率较低 ,苗木木质化程度不高;而继代数≥10时 ,情况
明显改善 ,进而导致继代周期偏长 ,而这主要受继代培养基
中激素的影响 ,其最适激素浓度配比是多少 ,也有待进一步
研究。
参考文献
[ 1] 赵汝玉, 陆钊华 ,徐建民 ,等.韦塔桉与大花序桉在粤中地区的生长表现[ J].热带林业, 2006, 34(3):31-33.
[ 2] 翟新翠,项东云,陈健波,等.大花序桉种源/家系遗传变异与早期选择
研究 [ J] .广西林业科学 , 2007, 36(1):26-30.
(下转第 14110页)
1403137卷 29期                姚瑞玲等 大花序桉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1.3.1 氨基酸的测定。准确称取 0.100 0 g(精确到 0.000 1
g)样品置于水解管中 ,在水解管内加 6mol/L盐酸 10ml, 1%
巯基乙醇 1ml,盖上胶塞 ,用真空泵抽至真空 ,将此水解管封
口后置于(110 ±1)℃的恒温干燥箱内水解 22 h,水解结束后
将水解液过滤并转移至 50ml容量瓶中定容。吸取滤液 1ml
于 25 ml烧杯内 ,在真空干燥机内蒸干 ,再用 1 ~ 2ml水溶解
后蒸干 ,重复 2次 ,残留物用 0.02 mol/L盐酸 1 ml溶解 ,经
0.22μm滤膜过滤后上机测定。
1.3.2 微量元素的测定。准确称取 1.000 0 g(精确到
0.000 1g)左右样品置于消化管内 ,加入 4∶1的 HNO3 ∶HClO4
混酸 15ml左右 ,用远红外消化器加热至沸腾 ,有大量棕色气
体产生时再继续加热 ,温度控制在 200 ℃左右 ,直至冒白烟
近干为止 ,取下冷却 ,转移至 50ml容量瓶并定容。
2 结果与分析
2.1 野生刺儿菜和刻叶刺儿菜氨基酸含量比较 氨基酸测
定结果(表 2)。野生刺儿菜和刻叶刺儿菜中均含有 16种氨
基酸 ,其中谷氨酸含量最高 ,达 0.19%人体必需氨基酸赖氨
酸较高为 0.13%,必需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的 42%。两者人
体必需氨基酸含量无明显差异 ,氨基酸总含量也无明显差
异。可以初步认为两者具有同等营养价值 。
2.2 野生刺儿菜和刻叶刺儿菜含量比较 野生刺儿菜和刻
叶刺儿菜中均含有丰富的常量元素钙 、镁 ,微量元素钾(表
3)。在常量元素中除镁元素以外刻叶刺儿菜的含量均稍高
  表 2 刺儿菜和刻叶刺儿菜的氨基酸含量
Table2 ThecontentsofaminoacidsinCirsiumsetosumandCephan-
oplossetosum %
名称Name
刺儿菜Cirsiumsetosum
刻叶刺儿菜Cephanoplossetosum
名称Name
刺儿菜Cirsiumsetosum
刻叶刺儿菜Cephanoplossetosum天门冬氨 0.17 0.17 异亮氨酸* 0.07 0.07
苏氨酸* 0.09 0.08 酪氨酸 0.06 0.06
丝氨酸 0.08 0.08 苯丙氨酸* 0.10 0.10谷氨酸 0.19 0.18 赖氨酸* 0.13 0.13甘氨酸 0.10 0.09 组氨酸 0.04 0.04
丙氨酸 0.10 0.10 精氨酸 0.09 0.09
缬氨酸* 0.09 0.09 脯氨酸 0.07 0.06
蛋氨酸* 0.01 0.01 E 0.65 0.63
亮氨酸* 0.16 0.15 T 1.55 1.50
 注:E-必需氨基酸 , T-氨基酸总量;“*”为必需氨基酸。
 Note:E, essentialaminoacids;T, Totalaminoacids;Aminoacidswith
* areessentialaminoacids.
表 3 刺儿菜和刻叶刺儿菜的微量元素含量
Table3 ThecontentsoftraceelementsinCirsiumsetosumandCepha-
noplossetosum mg/g
元素Element
刺儿菜Cirsiumsetosum
刻叶刺儿菜Cephanoplossetosum
元素Ele-ment
刺儿菜Cirsiumsetosum
刻叶刺儿菜Cephanoplossetosum
钾* 15.376 16.110 铜 0.016 0.020
钠* 0.509 1.141 锌 0.071 0.053钙* 142.265 144.834 铁 0.271 0.294
镁* 10.701 9.305 锰 0.045 0.050
 注:“*”为常量元素。
  Note:Elementswith*aremajorelements.
于野生刺儿菜 ,但无明显差异。这表明栽培品种的营养与药
效将不会低于野生种。
3 小结
(1)两种刺儿菜的氨基酸总含量无明显差异 , 16种氨基
酸含量也无明显差异 ,但蛋白质总量不明(表 2)。
  (2)两种刺儿菜的微量元素含量无明显差异 ,钾 、钠 、钙
刻叶刺儿菜稍高于野生刺儿菜 ,但无明显差异(表 3)。
Ca可以增加大脑皮层的抑制过程 ,调节兴奋的平衡失
调 ,具有消炎 、消肿 、抗过敏作用 [ 2] 。 Mg具有保护神经的作
用 ,是人体蛋白质 、核酸 、脂类 、糖类等物质代谢及神经肌肉
传导 、收缩不可缺乏的物质 ,同时是降低血液中胆固醇的主
要催化剂 [ 3] 。 K有利于降低血压 ,减少心血管疾病 ,促进糖
类代谢 。
植物中草药中的微量元素与有机有效成分在抗病治病
过程中的协同作用已引起人们的关注 ,刺儿菜和刻叶刺儿菜
中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和人体所需的多种微量元素 ,这些成分
与刺菜和刻叶刺儿菜的其他有效成分在临床运用中的内在
联系值得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 1] 王乃兴 ,崔学桂 ,李国珍,等.小蓟的不同部位中 12种金属元素含量分
析测定 [ J].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 2008, 25(3):24-25
[ 2] 梅光泉.茶叶中的微量元素化学 [ J] .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 , 2004, 21(1):49-52.
[ 3] 张忠诚 ,徐祗云,张素洁.镁与人体健康 [ J].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 ,
2004, 21(1):49-52.
[ 4] GAOSY.Determinationofthetraceelementcontentsinplantsusinga-
tomicabsorptionspectrophotometer[J] .AgriculturalScience&Technolo-
gy, 2008, 9(2):6-9.
[ 5] 范文秀, 欧行奇.叶菜型甘薯茎尖中微量元素和氨基酸的含量分析
[ J].广东微量元素科学 , 2007, 14(9):60-63.
(上接第 14031页)
[ 3] 项东云 ,陈健波 ,申文辉 ,等.大花序桉种源间木材物理性质变异研究
[ J].广西林业科学, 2008, 37(2):57-65.
[ 4] 谢耀坚.桉树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 J] .世界林业研究 , 2000, 13(6):14-
19.
[ 5] ROUXJ, STADENV.Eucalyptustissueculture[J].TreePhysiology, 1991
(2):55-60.
[ 6] 唐庆兰.大花序桉组织培养的研究[ D].南宁:广西大学 , 2006.
[ 7] 唐再生.大花序桉芽器官离体组培快繁技术研究初报 [ J].广西林业科
学 , 2006, 35(S1):22-23, 33.
[ 8] 郭军战 , 舒庆艳, 王丽玲 ,等.四倍体刺槐组织培养中的外植体选择和
消毒研究[ J].西北林学院学报, 2002, 17(1):15-18.
[ 9] 陈碧华 ,万泉,李乾振,等.尾叶桉组织培养快速繁殖的研究 [ J].福建
林业科技, 2002, 29(2):9-11.
[ 10] 石大兴,王米力,石轶松 ,等.巨桉芽器官离体培养与快繁体系建立的
研究 [ J].林业科学 , 2003, 19(1):69-75.
[ 11] MENGDQ, YUANDB, ZHANGYF,etal.Reproductionofthethree-line
genicmalesterilelineparentmian7MB-1(BrassciaNapusL.)and
seedproductionofF1 basedonsomatictissueculture[ J].Agricultural
Science&Technology, 2009, 10(1):22-25, 88.
[ 12] 韦国洁.大花序桉在桂中地区的发展前景[ J].桉树科技 , 2002(1):32
-34.
[ 13] ZHANGW, GUOXD, WANGY, etal.Studyontissuecultureandefec-tivecloneestablishmentofHemisteptalyratabunge[ J].AgriculturalSci-
ence&Technology, 2009, 10(1):47-50, 104.
[ 14] 诸葛强 ,关亚丽 ,施季森, 等.组培新技术及其在桉树快繁中的应用
[ J].林业科技开发, 2003, 17(6):37-38.
[ 15] ZHAOXJ, ZHANGHX.Studyontissuecultureandradiationmutationof
astragalusmembranaceusBge.var.mongholicus(Bge.)Hsiao[J].Agricul-
turalScience&Technology, 2009, 10(2):37-40.
[ 16] 刘媛,黄真池,曾富华,等.尾叶桉的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 [ J] .安徽农
业科学 , 2008, 36(6):2243-2244.
14110           安徽农业科学                         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