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大百合诱变研究中秋水仙碱浓度筛选



全 文 :表 1 秋水仙碱对大百合鳞片组织培养的影响(两个重复)
浓度
(%)
浸泡天数
(d)
褐变数
(个)
出愈数
(个)
出愈诱导率
(%)
单块出芽数
(个)
苗叶数
(片)
1 8/7 20/18 62.5 /60.0 4 /4.3 5/6
0.2 2 8/9 19/19 63.3 /61.3 3 /3 4/6
3 9/8 19/18 63.3 /66.7 3 /2.8 3/3
1 9/9 21/19 63.6 /61.3 3 /2.3 4/3
0.4 2 10/12 6/6 24.0 /23.1 4 /2 2/4
3 14/17 2/4 9.5/16.0 3 /2.3 2/1.4
1 14/15 18/17 51.4 /50.0 2 /2 8/5
0.6 2 18/20 — /3 — /11.1 — /2 — /2
3 14/13 4/7 20.0 /31.8 1 /2 2/5
1 10/13 9/10 42.9 /41.7 2 /1 4/3
0.8 2 8/9 11/12 50.0 /48.0 2 /2.1 5/3
3 12/10 9/7 39.1 /35.0 — /— — /—
1 11/11 8/8 38.1 /36.4 1.5 /1 2/1
1.0 2 12/10 10/12 41.7 /50.0 — /1 — /2
3 17/20 2/4 10.0 /14.8 — /— — /—
ck ck 7/5 19/20 63.3 /66.7 4 /3.5 5/6
    注:-表示未观察到现象;单块出芽数 、苗叶数为平均数
表 2 继代 3次后叶片统计情况(浸泡 1d)
ck 0.2% 0.4% 0.6% 0.8% 1.0%
叶片长度(cm) 1.72 2.03 2.08 2.06 2.02 2.00
叶片宽度(cm) 0.32 1.10 1.27 1.31 1.26 1.20
叶片厚度(mm) 0.410 0.623 0.662 0.681 0.677 0.669
叶片气孔 (μm) 71.72 75.42 88.21** 93.01** 86.99** 90.12**
  注:所有数据为平均值 , **表示与对照比较呈极显著。
收稿日期:2007-07-26
作者简介:文 涛(1968-),女 ,四川雅安人 ,副教授 ,主要从事植物次生代谢研究。
大百合诱变研究中秋水仙碱浓度筛选
文 涛 ,  喻 晓 ,  曾 杨 ,  刘彩莲 ,  赵锡睿
(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 ,  四川 雅安 625014)
ScreeningofColchicineConcentrationstoStudyGiantCardiocrinumMutagenicity
WENTao, YUXiao, ZENGYang, LIUCai-lian, ZHAOXi-rui
摘要:将大百合鳞片在不同浓度(0.2%、 0.4%、 0.6%、 0.8%、
1.0%)的秋水仙碱中浸泡 1 ~ 3d,接种于 MS+ 6-BA1.5mg/L
+NAA0.1mg/L+3%蔗糖的培养基。观察其生长情况 、出苗
诱导率 、叶片外型及气孔变化 ,发现当浓度为 0.4%的秋水仙碱
浸泡 1d,出苗诱导较高 , 叶片变化明显 , 表明高浓度和短时间
对大百合鳞片处理效果较好。
关键词: 大百合;组织培养;秋水仙碱;诱变
中图分类号: Q949.71+8.2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1-4705(2007)11-0085-03
大百合 (Cardiocrinumgiganteum)为百合科大百
合属(Cardiocrium)植物 ,因其植株粗壮高大而得名。
大百合的果实具有药用价值 ,民间常用其
作为中药马兜铃的代用品治咳喘病;亦可
补中益气 、清心安神 [ 1] 。但是由于分布环
境和自身繁殖等因素的影响 ,大百合有逐
渐退化的趋势 ,为了丰富大百合种类 ,发展
这一珍贵的中药资源 ,国内外许多研究者
做了广泛的研究 ,但大多局限于栽培 [ 2-5]
以及核型分析 ,对大百合生物学诱变的研
究文献较少 。
秋水仙碱是常用的化学诱变剂 ,主要
用于植物多倍体诱导[ 6] ,诱变后植株表现
出器官变大 ,叶片变大变厚 ,气孔变大等现
象 [ 7, 8] 。组织培养利用细胞全能性进行植
株再生 ,外植体在培养基中生长不受外界
其它因素的影响;因此 ,可以利用组织培
养 ,通过观察不同浓度诱导剂浸泡后的外
植体生长情况来确定诱变剂的诱导效果 ,
为大百合药用育种奠定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大百合(采自雅安市天全县小河乡 ,
海拔1 500m)、秋水仙碱。
1.2 实验方法
1.2.1 实验设计:设 1个对照 5个处理 ,每个处理设
3个时间处理 ,每个时间处理接种 25 ~ 30个鳞片 ,设 1
个重复 。
1.2.2 秋水仙碱处理:采用 MS+6-BA1.5 mg/L+
NAA0.1mg/L+3%蔗糖的培养基[ 9] 。大百合鳞片在
浓度为 0.0%、0.2%、0.4%、0.6%、0.8%、1.0%秋水
仙碱溶液中分别浸泡 1 ~ 3 d,取出后用无菌水冲洗 4
~ 5次 ,再用酒精 、升汞处理 ,无菌水清洗 。接种到培
养基中 , 20天后转接到同样配比的培养基。
1.2.3 外植体观察记录:继代 2次后调查大百合鳞片
·85·
问题探讨  文 涛 等:大百合诱变研究中秋水仙碱浓度筛选
DOI :10.16590/j.cnki.1001-4705.2007.11.060
的褐变数 、出愈个数 、出愈诱导率;继代 3次后统计单
块出芽数 、苗叶数 、叶片及气孔变化情况。
2 结果与分析
2.1 继代 2次后外植体变化情况
继代 2次后 ,外植体在秋水仙浓度为 0.2%以及
浓度为 0.4%,浸泡 1 d处理下已经长出了愈伤组织 ,
有的甚至已经长出小芽点 ,表明外植体在相应浓度的
秋水仙碱溶液中没有受到严重的伤害 。
  从表 1看出 ,秋水仙碱浓度在 0.2%时 ,浸泡 1 ~
3d与无秋水仙碱处理的材料出愈诱导率几乎一样;秋
水仙碱浓度在 0.4%时 ,浸泡 1d的出愈诱导率和无秋
水仙碱处理的材料差别细微 ,但是浸泡 2d的外植体
出愈诱导率开始明显的减少 ,只有 24%左右;处理 3d
的外植体出愈诱导率仅为 13%。浓度 0.6%、0.8%、
1.0%浸泡 1 ~ 3天后 ,出愈诱导率明显减少 ,最高为
51.4%,最低为 10.0%,且大量外植体呈现深褐色并
成乳块状 ,没有生活迹象 ,由此可以看出 ,高浓度浸泡
2d要比低一个浓度梯度浸泡 3d的出愈诱导率要高 ,
说明浸泡天数对外植体的伤害比浓度的伤害要大。
2.2 继代 3次后外植体变化情况
继代 3次后 ,随着浓度增加 ,愈伤出芽数逐渐变
少 。从图可以看出 ,随着小芽点逐渐长大 , ck的叶片
细长 ,并且在一个愈伤组织上出芽较多 , 0.2%的秋水
仙碱处理的材料 ,叶片相对对照有所变大 ,叶片厚度增
加 ,愈伤上的出芽率有所下降;随着浸泡时间的增加 ,
现象有所增加 ,但变化不大;0.4%的秋水仙碱处理的
材料 ,叶片也变大变厚 ,且叶片生长较为集中。随着浓
度的增加 ,外植体褐变较为严重 ,无法长出芽点 。从表
1的统计可以看出 ,各个处理的叶片观察与对照差别
较大 ,但是处理之间差异不大 ,表明处理之间的效果几
乎等效 。从表 2可知 ,在浓度为 0.2%的秋水仙碱中
浸泡 1d,气孔大小和对照没有显著变化 ,表明秋水仙
碱浓度为 0.2%浸泡 1d的组培苗只是出现表观变化 ,
没有达到诱导的目的 ,因为浓度偏小;而其他处理的材
料气孔都变大 ,且都明显大于对照 ,说明秋水仙碱已经
作用于大百合组培苗并产生了诱变。
3 讨 论
关于化学诱变剂对植物的诱导 ,人们有不同的看
法 ,有的认为高浓度和短时间结合为好 ,有的认为低浓
度和长时间结合为好 ,但不同植物和植物的不同部位
所需要的浓度不同[ 10] 。结果表明 ,本实验设计的秋水
仙碱浓度范围比较适合 ,能清晰的看出秋水仙碱对大
百合诱导的最适浓度与致死浓度及时间。生长出来的
大百合组织培养苗在叶片的形态上已经明显的变大变
厚 ,说明秋水仙碱在相应的浓度下 ,能够达到诱导的目
的 ,从气孔的显微观察进一步证明实现了诱导目的。
综合愈伤诱导率 、叶片变化及气孔显微观察等可看出 ,
秋水仙碱浓度为 0.4%左右 ,浸泡 1 d的处理 ,愈伤诱
导较高 ,且诱导效果较好。因而可以认为高浓度和短
时间对大百合鳞片处理较好 。对大百合的倍性育种 、
丰富生物多样性 、遗传改良等研究有重要意义 ,同时也
为大百合药用价值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
经验。
·86·
第 26卷 第 11期 2007年 11月           种 子 (Seed)          Vol.26 No.11 Nov. 2007
参考文献:
[ 1]何怀阳.药食佳品———百合 [ J] .家庭医生 , 2005, 1.
[ 2]关文灵 , 李枝林 ,黄建新.野生花卉大百合的引种栽培 [ J] .
北方园艺 , 2003, (4):33.
[ 3]龙雅宜 , 张金政 , 孙国峰.大百合的生物多样性及其引种观
察 [ J] .园艺学报 , 2002, (5):422-426.
[ 4]杨录军 , 王慧瑜 ,张晓申.食用大百合高产技术栽培 [ J] .农
业科技通讯 , 2005, (1):9.
[ 5]刘刚.云南大百合引种栽培技术 [ J] .特种经济动作物 ,
2005, (1):33.
[ 6]胡平建 , 孙焕量.秋水仙碱诱导形态变异率的影响因子研究
[ J] .中国麻业 , 2004, 5(26):209-210.
[ 7]梁红.植物遗传与育种 [ M] .广州:广州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02, (3):208-212.
[ 8]段英姿.秋水仙碱诱导南丹参多倍体的研究 [ J] .中国中药
杂志 , 2006, 31(6):445-448.
[ 9]虞泓.大百合的离体快繁和鳞茎的诱导 [ J] .植物生理学通
报 , 2005, 41(2):192.
[ 10]彭尽晖 ,张良波 , 彭晓英.秋水仙素在植物倍性育种中的应
用进展 [ J] .湖南林业科技 , 2004, 31(5):22-25.
收稿日期:2007-07-27
基金项目:贵州省农科院重点项目 ,黔农科院(人才)07003。
作者简介:陈 静(1965-),女 ,贵州遵义人;硕士 ,副研究员 ,主要从事
油菜油菜遗传育种研究与农业期刊编辑工作;E-mail:chj590
@ 21cn.com。
贵州油菜生产技术应用概况
陈 静 ,  姜 萍 ,  冯 卫
(贵州农业科技信息研究所 ,  贵阳 550006)
AppliedSituationofRapeseedProductionTechnologyinGuizhou
CHENJing, JIANGPing, FENGWei
摘要:通过对贵州油菜生产技术应用情况分析 , 结果表明:(1)
贵州省杂交油菜品种的实际普及率约占全省油菜播种面积的
80%左右。 (2)生产上平衡施肥技术落实率几乎为零。 (3)合
理密植技术普及率为 70%左右。 (4)油菜播期技术的掌握率
在 90%以上。 (5)育苗移栽技术普及率占全省油菜播种面积
的 76.9%左右。 (6)免耕栽培技术普及率约占全省油菜播种
面积的 14.8%。 (7)病虫害防治率占油菜播种面积的 20%
左右。
关键词: 贵州;油菜;生产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 S565.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1-4705(2007)11-0087-05
油菜生产应用技术主要包括:油菜新品种 、施肥 、
播期 、密度 、育苗移栽和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创新 、换代 、
改进技术。对贵州省各地 、州(市)的油菜生产调查结
果表明:油菜的产量水平随品种的改良 ,生产条件的改
善和生产技术的进步不断提高的 。在实际生产中 ,油
菜的产量差距悬殊很大。生产上 ,实际平均产量最高
年仅为 101.07 kg/667 m2[ 1 -21] , 而生产示范却有
326.81kg/667m2的高产水平 ,生产上油菜产量不高 、
不稳 ,除受生产条件 、环境因素制约外 ,对油菜生产应
用技术的掌握程度不够成了一个限制的主要因素。因
此对贵州油菜生产技术应用情况进行分析 ,可对我省
的油菜生产提供借鉴 ,为科学制定生产方案提供论据。
在此分别对目前生产上应用的如杂交油菜品种 、施肥 、
密度 、播期 、育苗移栽和病虫害防治等技术对贵州油菜
生产的影响及应用情况进行分析。
1 贵州油菜生产技术应用
1.1 杂交油菜的增产原理及应用情况
1.1.1 杂交油菜增产原理
杂交油菜的增产原理 , 主要是利用油菜不育系
(保持系)、恢复系的优良基因组配而成的杂种一代 ,
具有比双亲更强的生长优势 、适应性 、抗逆性和产量能
力等 ,能够在播期 、密度和施肥等栽培条件得到满足的
情况下获得高产 。
1.1.2 杂交油菜的应用情况
贵州省从 1990年前后开始应用杂交油菜以来 ,使
油菜产量发生了很大变化 ,目前 ,全省杂交油菜的应用
率约 80.5%[ 21] 。杂交油菜在生产上的大面积应用 ,
对油菜产量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随着栽培
技术的创新 ,杂交油菜的产量优势得到了进一步发挥 ,
·87·
问题探讨  陈 静 等:贵州油菜生产技术应用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