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氮磷等营养盐对尖刺拟菱形藻生长的影响



全 文 :生态环境 2006, 15(4): 697-701 http://www.jeesci.com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E-mail: editor@jeesci.com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2001CB409704);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2003Z3-C7361)
作者简介:吕颂辉(1963-),男,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赤潮及水环境生态学。E-mail: lusonghui1963@163.com
收稿日期:2006-04-10
氮磷等营养盐对尖刺拟菱形藻生长的影响
吕颂辉 1,陈翰林 1,何智强 2
1. 暨南大学水生生物研究所,广东 广州 510632;2. 暨南大学生物工程学系,广东 广州 510632

摘要:尖刺拟菱形藻 Pseudo-nitzschia pungens Halse是我国沿海常见的赤潮生物。通过对采集和分离于珠江口大亚湾海域的
尖刺拟菱形藻藻种,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不同浓度氮、磷等营养盐限制下该藻生长增殖的关系和特征,以及氮磷比
(c(N)/c(P))变化等对该藻生长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尖刺拟菱形藻对氮、磷的依赖性较强,随浓度的变化而变化,属于
营养依赖型藻类。实验进一步发现,尖刺拟菱形藻的生长对氮、磷的需求并不是越多越好,而要求有一定的比例范围,得出
c(N)/c(P)在 10~32范围内有相对较大的生长,而当 c(N)/c(P)<5或 c(N)/c(P)>100时,尖刺拟菱形藻的生长明显受到抑制。
关键词:尖刺拟菱形藻;氮;磷;氮磷比
中图分类号:Q178.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175(2006)04-0697-05
尖刺拟菱形藻 Pseudo-nitzschia pungens 是一
种常见的海洋硅藻,也是形成有害赤潮的主要藻种
之一。在 20世纪 80年代以前,一般都认为硅藻赤
潮并不产生毒素,只是角毛藻中的某些种类会对养
殖鱼类造成物理性的损伤,导致鱼类死亡。真正对
硅藻特别是拟菱形藻的重视开始于 1987年,这一
年在加拿大的爱德华王子岛(Prince Edward Is-
land)发生一起由于食用当地海域培养的贻贝
Mytilus edulis而引起的中毒事件,造成 3人死亡,
100多人中毒。经研究,引起中毒的物质是神经毒
素-多莫酸(Domoic Acid, DA),它是由多列拟菱
形藻 Pseudo-nitzschia multiseries产生的[1]。由 DA
引起的贝类毒素称为记忆缺失性贝毒(Amnesic
Shellfish Poisoning, ASP),症状包括:呕吐、腹泻、
神智不清、丧失记忆等,最严重者可导致死亡。这
次事件以后,世界的其它地区又陆续报道人类或其
它动物的 DA中毒事件,事件的元凶均是拟菱形藻
属的种类。
尖刺拟菱形藻是中国沿海普遍存在的浮游生
物种类,并且也是重要的赤潮生物种类,在大连、
胶州湾、长江口、厦门港及南海各港湾都引起过赤
潮[2-3]。据报道,我国的南海海域夏季硅藻类约占
75.7%,冬季硅藻类约占 95.8%,主要优势种类为伏
氏海毛藻、尖刺拟菱形藻、柔弱拟菱形藻等[4]。而
目前国内对于尖刺拟菱形藻的研究主要以自然生
态特征和分类学研究为主,营养生理方面的研究较
少,所以加强对尖刺拟菱形藻的营养因子研究,研
究有关生态因子对它们增殖的影响, 对于了解赤潮
发生机理具有重要意义,对研究我国南海海域赤潮
的发生具有指导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藻种与培养基
实验用藻种尖刺拟菱形藻 Pseudo-nitzschia
pungens 分离自广东大亚湾,经纯化后培养于暨南
大学藻种室。实验前将处于对数生长期的实验藻种
离心,用不添加任何培养基的人工海水清洗 3次,
然后在人工海水中饥饿培养 2 d,以此作为实验藻
种用于实验种源。实验用 f/2 培养基进行培养,其
中的 N、P浓度按实验要求添加。
1.2 培养条件
采用 100 mL锥形烧瓶置于光照培养箱内静置
培养。温度 (20±1) ℃,光照度(日光灯)约 4 000 lx,
光暗比 L∶D为 12 h∶12 h。藻种培养用人工海水
配置的 f/2 加富培养液,实验用人工海水按照
Harrison配方配制(盐度为 28‰)[5]。
1.3 器皿处理与仪器
为减少其他元素对实验的干扰,所用玻璃器皿
均在w=5%稀HCl中浸泡过夜,用双蒸水冲洗干净后
备用。培养用三角瓶在做上述处理后,双蒸水清洗,
最后在 160 ℃下干热灭菌。
恒温光照培养箱(LRH-400-GⅡ),照度仪
(Locor Model LI185meter,2π collector),显微镜
(Olympus CH30),电子天平(Sartorius BS210S),
计数框等。
1.4 实验设置
在人工海水中加入除 N、P之外的所有 f/2培养
基的其他成分,然后根据赤潮高发区 N、P 浓度的
平均值,设置 P(NaH2PO4·2H2O)浓度为 0.65
µmol·L-1,各 N 源浓度按设定浓度添加;设置
N(NaNO3)浓度为 40.0 µmol·L-1,各 P源浓度按设定
DOI:10.16258/j.cnki.1674-5906.2006.04.008
698 生态环境 第 15卷第 4期(2006年 7月)
浓度添加。实验用 f/2 培养基用人工海水配制,盐
度为 28‰,其中分别以 NaNO3和 NaH2PO4作为 N
源和磷源,其浓度按下表的梯度分别配制(表 1)。
1.5 生长曲线的测定
在显微镜下用计数框隔天计数,每瓶计数 2次,
取平均值,记录 20 d左右,以时间为横坐标,每 1
mL液体中的细胞数为纵坐标,绘制生长曲线。
1.6 生长率曲线
按照公式生长率 u=(lnN2-lnN1)/(t2-t1)计算,其中
t1、t2为培养时间;N2和 N1分别为培养 t2和 t1时间
的细胞密度[6] 。
1.7 最大生长率
从上述生长率曲线中分别找出最大生长率的点
进行比较,比较哪个 c(N)/c(P)梯度浓度下生长较好。
2 结果
2.1 N 浓度梯度下尖刺拟菱形藻的生长
N 浓度梯度下,尖刺拟菱形藻种群数量增长由
高到低梯度对应 c(N)/c(P)分别为 32、16、10、5、
100、200、1、0。c(N)/c(P)在 0、1、5 时,没有明
显的指数性生长,增长达到一定数量后,生长平缓,
随后衰退;c(N)/c(P)在 10、16、32时增长良好,基
本维持在较高数量水平;c(N)/c(P)在 100、200时生
长也较为缓慢(图 1)。对各个 N 浓度梯度下尖刺
拟菱形藻的最大细胞密度均值的统计分析表明,
c(N)/c(P)在 10、16、32时的最大细胞密度与对照组
差异极显著(P<0.01),而 c(N)/c(P)在 1、5、100、
200 时的最大细胞密度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
(P>0.05)。
2.2 P 浓度梯度下尖刺拟菱形藻的生长
由图 2 显示,c(N)/c(P)在 0、1、5、100、200
的种群在培养的前 5 d细胞处于潜伏期,从第 5天
开始,进入对数生长时期,到第 9~13 天时,细胞
数陆续升至最高值,此后,细胞生长进入平台期和
衰亡期,细胞数开始缓慢下降,种群数量增长由高
到低对应 c(N)/c(P)分别为 200、100、5、1、0。而
c(N)/c(P)在 10、16、32的种群在 17 d时仍维持较
高水平,有较显著的增长趋势,明显优于其它梯度
种群的生长。对各个 P浓度梯度下尖刺拟菱形藻的
最大细胞密度均值的统计分析表明,c(N)/c(P)在 32、
100 时的最大细胞密度与对照组差异极显著
(P<0.01),c(N)/c(P)在 10、16时的最大细胞密度与
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而 c(N)/c(P)在 1、5、
200 时的最大细胞密度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
(P>0.05)。
2.3 尖刺拟菱形藻在不同的氮、磷浓度下的生长

0
2
4
6
8
10
12
1 3 5 7 9 11 13 15 17 19
t /d



/(1
04

•m
L-
1 )
0 1
5 10
16 32
100 200

图 2 尖刺拟菱形藻在不同 P浓度下的生长曲线中 CAT的活性
Fig. 2 The growth curves of P.pungens under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phosphorous

0
1
2
3
4
5
6
7
8
1 3 5 7 9 11 13 15 17 19 21
t /d



/(1
03

•m
L-
1 )
0 1
5 10
16 32
100 200

图 1 尖刺拟菱形藻在不同 N浓度下的生长曲线中 CAT的活性
Fig. 1 The growth curves of P.pungens under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nitrogen
表 1 N、P 浓度梯度的配制
Table 1 Concentration gradient of nitrogen and phosphorous
固定 P浓度为 0.65 µmol·L-1, N的浓度梯度 固定 N浓度为 40.0 µmol·L-1,P的浓度梯度
梯度 N浓度/(µmol·L-1) 对应 c(N)/c(P) P浓度/(µmol·L-1) 对应 c(N)/c(P)
1 0 (空白对照) 0 0 (空白对照) 0
2 0.65 1 40 1
3 3.25 5 8.0 5
4 6.50 10 4.0 10
5 10.4 16 2.5 16
6 20.8 32 1.25 32
7 65.0 100 0.4 100
8 130.0 200 0.2 200

吕颂辉等:氮磷等营养盐对尖刺拟菱形藻生长的影响 699
图 3、图 4 为尖刺拟菱形藻在不同的氮,磷浓
度梯度下的生长率曲线。由图中可以看出,在培养
的前期(即前 10 d),尖刺拟菱形藻有较高的生长
率,而到了 10 d以后,生长率下降,甚至变为负值。
2.4 尖刺拟菱形藻在不同的氮、磷浓度下的最大
生长率
图 5、图 6 为尖刺拟菱形藻在不同的氮,磷浓
度梯度下的最大生长率。可以看出,培养基的
c(N)/c(P)在 10、16、32时,尖刺拟菱形藻有相对较
大的最大增长率,显示在这些 c(N)/c(P)浓度下,尖
刺拟菱形藻的增长较好,为相对适宜的生长环境。
3 分析与讨论
3.1 不同氮磷浓度对尖刺拟菱形藻生长的影响
由 N浓度梯度下的生长曲线可以看出,在固定
磷浓度为 0.65 µmol·L-1,氮浓度较低(0、0.65、3.25
µmol·L-1)的培养条件下,尖刺拟菱形藻种群的增
长幅度较小,种群在经过短暂的几天对数生长后,
很快停滞生长,甚至进入衰亡期,这种消退主要与
N的迅速耗尽有关,此时 P供应量充足,N成为限
制增长因子;而在氮浓度较高(6.50、10.4、20.8
µmol·L-1)的培养条件下,种群增长较好,N、P比
例恰当,能较好地维持藻细胞的增殖;而在氮浓度
过高(65.0、130.0 µmol·L-1)的培养条件下,种群
增长也无明显的随氮浓度的增加而增长,反而出现
抑制,这主要与 P的迅速耗尽有关,此时 N供应量
充足,P成为限制因子。
同样,在固定氮浓度为 40 µmol·L-1,在浓低度
磷(0、0.2、0.4 µmol·L-1)的培养条件下,由于 N
供应量充足,P成为生长限制因子;在适合的 P浓
度(1.25、2.5、4.0 µmol·L-1)培养条件下,由于 N、
P比例恰当,生长快速;而在 P含量过高(8.0、40
µmol·L-1)的培养条件下,由于 P 供应量充足,N
成为限制因子。
有研究指出赤潮藻类可分为三型,即营养(N、P)
型、微量元素(Fe、Mn)型和特殊有机物(维生素,蛋
白质)型[7]。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看出,拟菱形
藻对N、P营养依赖较强,故可将尖刺拟菱形藻划
归为营养型藻类。
结合到大亚湾的海洋生态特征,丘耀文[8]对大
亚湾营养物质变异特征的研究,以及陈菊芳等[9]对
大亚湾海域拟菱形藻种群的季节变化及其与环境
因子之间关系的研究均认为 N、P、Si 等营养盐含
-0.4
-0.2
0
0.2
0.4
0.6
0.8
1
1.2
1 3 5 7 9 11 13 15 17 19 21
t /d



0 1
5 10
16 32
100 200

图 3 尖刺拟菱形藻在不同 N浓度梯度的生长率变化
Fig. 3 The variation of growth rate of P.pungens
under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nitrogen

0
0.2
0.4
0.6
0.8
1
1.2
0 1 5 10 16 32 100 200
c (N)/c (P)






图 5 尖刺拟菱形藻在不同 N浓度梯度的最大生长率
Fig. 5 The maximum growth rate of P.pungens
under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nitrogen
0
0.2
0.4
0.6
0.8
1
1.2
1.4
1.6
0 1 5 10 16 32 100 200
c (N)/c (P)






图 6 尖刺拟菱形藻在不同 P浓度梯度的最大生长率
Fig. 6 The maximum growth rate of P.pungens under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phosphorous

-0.5
0
0.5
1
1.5
1 3 5 7 9 11 13 15 17
t /d



0 1
5 10
16 32
100 200

图 4 尖刺拟菱形藻在不同 P浓度梯度的生长率变化
Fig. 4 The variation of growth rate of P.pungens under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phosphorous

700 生态环境 第 15卷第 4期(2006年 7月)
量对拟菱形藻的生长起决定作用,且拟菱形藻对水
域中 N、P、Si 等营养盐含量的要求不高,大亚湾
海域天然水体内缺磷现象往往比缺氮现象更严重、
更普遍。因此,大亚湾水域属于 P限制,磷的供给具
有更大的重要性。张诚等[10]对尖刺拟菱形藻的增殖
特征研究中也发现,该藻吸收无机氮的能力在浮游
植物中是较强的,这可能使其在与其他种类竞争氮
时处于有利的位置而成为优势种,乃至形成赤潮。
而其吸收磷的能力则较弱,故磷有可能是自然环境
中限制因子。
3.2 不同 N/P 比对拟菱形藻生长的影响
藻类的生长除了与水体中氮、磷等营养盐浓度
密切相关以外,还与它们之间的比值关系密切。不
同水域由于情况的不同,往往具有不同的 c(N)/c(P)
比值,虽然浮游植物对营养盐的吸收利用大致遵循
Redfield 的 c(N)/c(P)比定律(16∶1),但最佳
c(N)/c(P)比也会因浮游植物种类的不同而变化。
Hodgkiss 等[11]分析了 1982—1989 年间香港吐露港
海水 c(N)/c(P)比值与赤潮发生次数的关系,认为营
养盐比例(例如氮磷比值)是赤潮事件更为重要的调
控因素。
本实验的 N、P 比值设计变化范围较大,分别
为 0、1、5、10、16、32、100、200。由实验结果
来看,不管在固定 N还是固定 P的实验里,c(N)/c(P)
在 0、1、5 等低浓度和 c(N)/c(P)在 100、200 高浓
度下,尖刺拟菱形藻的生长都明显受到限制;而在
c(N)/c(P)为 10、16、32 的培养基里有明显的增长
优势,显示 c(N)/c(P)在 10~32 范围内对拟菱形藻
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超出这个范围,拟菱形藻的生
长就会受到抑制。
陈菊芳等[9]对大亚湾拟菱形藻种群的生态学研
究结果显示,当氮磷比大于 50 时,拟菱形藻生长
明显受到限制,而但当氮磷比低至 6.21时,拟菱形
藻的生长也开始受到限制,认为主要是由于 N、P、
Si等营养盐,尤其是N由于藻类大量繁殖而耗尽所
致。本研究的结果和上述自然生态中拟菱形藻种群
的生态学特征的研究结果基本相符。
4 小结
本文通过氮、磷营养盐限制下与尖刺拟菱形藻
的生长关系的研究表明:尖刺拟菱形藻对氮、磷依
赖性较强,属于营养型藻类;c(N)/c(P)在 10~32时
为尖刺拟菱形藻的生长最适范围,已接近或达到尖
刺拟菱形藻生长的饱和浓度,在此 c(N)/c(P),拟菱
形藻能快速增长,;而c(N)/c(P)<5或c(N)/c(P)>100
时,该藻明显受到抑制,该藻的生理活动或生长开
始或已受到明显的限制。由此看来,只要周围海域
中水体的 c(N)/c(P)达到 10~32 范围,就能诱导尖
刺拟菱形藻的迅速增殖,条件适宜时,甚至可诱发
有害水华或赤潮。c(N)/c(P)在 5~100左右时可视为
限制水平的临界点,当 c(N)/c(P)低于 5或高于 100
这临界点时,拟菱形藻明显受到抑制,而 c(N)/c(P)
在此临界点以内,特别是 c(N)/c(P)在 10~32 时,
最适宜该藻生长,结合其他限制因子,有可能为水华
或赤潮的预报提供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 BATES S S, BIRD C J. Pennate diatom Nitzschia pungens as the
Primary source of domoic acid, a toxin in shellfish from eastern Prince
Edward Island, Canada[J]. Canadian Journal of Fisheries and Aquatic
Sciences, 1989, 46: 1203-1215.
[2] 吕颂辉, 齐雨藻, 钱宏林, 等. 南海港湾浮游植物与赤潮生物研究
B.广海湾[J]. 海洋通报, 1993, 12(2): 57-61.
LU Songhui, QI Yuzao, QIAN Honglin, et al. Studies on phytoplank-
ton and red tide organisms in embayments on central Guangdong coast
Guanghai Bay[J]. Marine Science Bulletin, 1993, 12(2): 57Ⅱ -61.
[3] ZOU J Z, ZHOU M J, ZHANG C. Ecological features of toxic
Nitzschia pungens Grow in Chinese coastal waters[C]// SMAYDA T J,
SHIMIZU Y. Toxic Phytoplankton Blooms in the Sea. Amsterdam:
Elsevier, 1993: 651-657.
[4] 朱根海, 宁修仁, 蔡昱明, 等. 南海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和丰度分布
的研究[J]. 海洋学报, 2003, 25(supp.2): 8-23.
ZHU Genhai , NING Xiuren, CAI Yuming, et al. Studies on species
composition and abundance distribution of phytoplankton in the South
China Sea[J].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2003, 25(supp.2) : 8-23.
[5] HARRISON P J, WATERS R E, TAYLOR F J R. A broad spectrum
artificial sea water medium for coastal and open ocean phytoplankton
[J]. Journal of Phycology, 1980, 16(1): 28-35.
[6] LOBBAN C S, CHAPMAN D J, KREMER B P. Experimental Phy-
cology:A Laboratory Manual[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 16-22.
[7] 张冬鹏, 武宝玕. 几种赤潮藻对温度、氮、磷的响应及藻间相互作
用的研究[J].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 21(5): 82-87.
ZHANG Dong-peng, WU Bao-gan. Studies on response of red tide
algae on temperature, nitrogen, phosphorus and the algal interac-
tions[J]. Journal of Jinan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2000, 21(5):
82-87.
[8] 丘耀文 . 大亚湾营养物质变异特征[J]. 海洋学报 , 2001, 23(1):
85-93.
QIU Yaowe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utrients variation in the Daya
Bay[J].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2001, 23(1): 85-93.
[9] 陈菊芳, 徐宁, 王朝晖, 等. 大亚湾拟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spp.)
种群的季节变化与环境因子的关系[J]. 环境科学学报, 2002, 22(6):
743-748.
CHEN Jufang , XU Ning , WANG Zhaohui, et al. Dynamics of
Pseudo-nitzschia spp.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 Daya Bay, the
South China Sea[J]. Acta Scientiae Circumstantiae, 2002, 22(6):
吕颂辉等:氮磷等营养盐对尖刺拟菱形藻生长的影响 701
743-748.
[10] 张诚, 邹景忠. 尖刺拟菱形藻氮磷吸收动力学以及氮磷限制下的
增殖特征[J]. 海洋与湖沼, 1997, 28(6): 599-603.
ZHANG Cheng, ZOU Jingzhong. Nutrient uptake kinetics and
growth under nutrient limitation of Pseudonitzschia [J]. Oceanologia
Et Limnologia Sinica, 1997, 28(6): 599-603.
[11] HODGKISS I J, HO K C. Are changes in N∶P ratios in coastal
waters the key to increased red tide blooms [J]. Hydrobiologia, 1997,
352: 141-147.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c(N)/c(P) ratios on the growth
of Pseudo-nitzschia pungens

LU Songhui1, CHEN Hanlin1, HE Zhiqiang2
1. Institute of Hydrobiology, Jina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32, China;
2. Department of Biotechnology, Jina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32, China

Abstract: The effects of nitrogen, phosphorus and c(N)/c(P) ratios on growth of Pseudo-nitzschia pungens, collected and isolated
from Daya Bay, the South China Sea,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seudo-nitzschia pungens is a nutrients-dependent
species, and the cell growth was stimulated by high level o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The c(N)/c(P) ratio was another important
factor to affect the population growth. The optimal range of c(N)/c(P) ratio for the growth of Pseudo-nitzschia pungens was 10~32.
Key words: Pseudo-nitzschia pungens; nitrogen; phosphorus; c(N)/c(P) ratio




“2007世界生态高峰会”将于 2007年在京召开
由中国生态学学会和Elsevier出版集团共同发起并由国际生态学会、美国生态学会、东亚生态学联盟等
23个国内外学术机构共同组织的“2007世界生态高峰会”将于2007年5月22—27日与“东亚生态学会联盟
第三次国际学术大会”在中国北京国际会议中心联合举行。会议主题为“生态复杂性和可持续性:21世纪
生态学的机遇和挑战”。内容覆盖当前国内外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领域中急待解决的交叉性基础
理论和应用研究议题。会议将针对不同大陆的多元性生态、经济、社会文化影响机理和实现生态可持续性
多样化目标的技术手段开展学术交流,对相关科学、政策及实践方面的生态问题进行深层探讨。其目的是
推动人类对生态系统复杂性的理解,为解决可持续发展领域中急待解决的环境问题提供科学依据。会议将
特邀十几位全球知名的科学家做主题报告,将向全世界展示中国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的研究成果。
出席本届大会的代表预计千余人,是生态和可持续发展领域在我国举行的规模较大的一次多学科交叉的学
术大会。
会 议 详 细 信 息 请 查 阅 相 关 网 站 http://www.ecosummit2007.elsevier.com/ 和 生 态 学 会 网 站
http://www.esc.org.cn,欢迎大家积极参加!参加者请在网上注册,并将回执同时寄至电子邮箱:
ecosummit2007@rcees.ac.cn,yanzhuang66@163.com,lidong2003@mails.gucas.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