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HPLC测定水红花子中槲皮素的含量



全 文 :乙烯基苯 1:0. 125mg /L、二乙烯基苯 2:2. 87mg /L、
二乙烯基苯 3:0. 82 mg /L、二乙烯基苯 4:1. 30 mg /
L。
2. 10 回收率试验
精密称取在 105℃干燥至恒重的提取物 0. 1 g,
置 10mL量瓶中 ,另分别精密量取 2. 2项下对照品
储备液各 1mL,置同一 10 mL量瓶中 ,加甲醇溶解
并稀释至刻度 ,摇匀 ,按 2. 4项测定法测定 ,以测得
量与添加量计算回收率(n=6);结果平均回收率分
别为甲苯:96. 8 (RSD =4. 5 )、二甲苯 (以总量计
算 ):102. 7 (RSD =3. 4 )、苯乙烯:98. 6 (RSD
=3. 2 )、二乙烯基苯 (以总量计算 ):104. 4
(RSD =4. 8 )。
2. 11 栀子提取物中甲苯 、二甲苯 、苯乙烯 、二乙烯
基苯的测定
分别取各批提取物约 0. 1 g,置 10 mL量瓶中 ,
加甲醇溶解并稀释至刻度 ,摇匀 ,精密吸取 1 μL,注
入气相色谱仪 ,测定结果如下:
表 2  3批样品测定结果
批号 甲苯(mg /L)
二甲苯
(m g /L)
苯乙烯
(m g /L)
二乙烯基苯
(m g /L)
01 <890 <217 0 <200 0 <200 0
02 <890 <217 0 <200 0 <200 0
03 <890 <217 0 <200 0 <200 0
3 讨论
图 1 甲苯 、二甲苯 、二乙烯基苯 、苯乙烯对照品色谱图
1甲苯  2、 3、 4、5二甲苯 6苯乙烯  7、 8、9、10二乙烯基苯
图 2 栀子提取物样品色谱图
3. 1 栀子提取物在水与甲醇中易溶 ,为使提取物与
残留物能完全溶解 ,选用甲醇作溶剂。
3. 2 由于所用对照品溶液浓度较低 ,而栀子提取物
样品中大孔吸附树脂残留物浓度极低 ,故在回收率
等的试验中各测定物的 RSD偏高 ,但均符合《中国
药典》2000年版二部附录 Ⅷ P有机溶剂残留量测定
法中 RSD不大于 10 的要求 。
3. 3  ICH(药品注册的国际技术要求 )规定的溶剂
残留量限度;甲苯为 0. 089 、二甲苯为 0. 217 [ 2] ;
对苯乙烯与二乙烯基苯未明确要求测定;本文按定
量测定杂质[ 1]的要求进行了方法学研究 ,以期为更
好地对采用大孔吸附树脂提取进行安全性考察并控
制栀子提取物的质量提供必要的参考。
3. 3  ICH(药品注册的国际技术要求 )明确所测定
的二甲苯通常含间 、对 、邻二甲苯与乙基苯 4个组
分[ 2] ,因而本文采用含上述各组分的色谱纯二甲苯
作对照品;同理 ,采用含混合组分的色谱纯二乙烯基
苯作对照品。本文按保留时间顺序编号表示两类化
合物的各组分 ,但是以其总峰面积定量计算含量 。
参考文献:
[ 1]  中国药典二部 [ S] . 2000:附录Ⅷ P, 64-65.
[ 2]   ICH指导委员会.药品注册的国际技术要求 (质量部分)[ S] .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2000:87-88.
HPLC测定水红花子中槲皮素的含量
张元桐 ,  翟延君 ,  曲 静 ,  高 丹
(辽宁中医学院药学院 ,辽宁 沈阳 110032)
收稿日期:2004-12-14
作者简介:张元桐(1950~ ),男 ,副教授 ,主要从事中药质量控制方法研究 ,电话:024-31207121。
关键词:水红花子;槲皮素;含量测定;HPLC
摘要:目的:研究和测定不同产地 、不同炮制品水红花子中槲皮素的含量。方法:采用 HPLC法 , 色谱柱为 Shim-pack ODS
(4. 6 mm ×150 mm), 流动相为甲醇-0. 5 磷酸溶液 (1∶1), 检测波长为 360 nm , 线性范围 0. 056 4 ~ 0. 282 0 μg, r=
0. 999 9, 加样回收率为 99. 2 , RSD =2. 70 。结论:本方法简便 、快速 、重现性好 ,准确度高 , 可用于控制水红花子的
236
2006年 2月
第 28卷 第 2期
中 成 药
Chine se T raditiona l PatentM ed icine
February 2006
Vo .l 28 No. 2
质量。
中图分类号:R284. 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1528(2006)02-0236-02
  中药水红花子为蓼科植物 Polygonum orien ta le
L.干燥成熟果实。主产于黑龙江 、吉林 、辽宁 、内蒙
古 、河北 、山西 、甘肃 、山东 、江苏等地。主要含有黄
酮类 、木脂素类等化合物 [ 1, 2] 。主要功能散血消症 ,
消积止痛 。用于治疗症瘕痞块 、瘿瘤肿痛 、食积不
消 ,胃脘胀痛等症[ 3] 。通过查阅文献 ,有关水红花
子的含量测定方法尚未见报道 ,本实验以槲皮素为
含量测定指标 ,对产于我国辽宁 、浙江 、甘肃 、河南 、
安徽 、河北 、天津 、山东等地 27个样品的水红花子中
槲皮素进行了含量测定 ,为水红花子的内在质量控
制提供科学依据 。
1 仪器与试药
日本岛津 LC-10AVP 高效液相色谱仪;LC-
10AVP泵;SPD-10AVP可见紫外检测器;浙大智达
N2000双通道色谱工作站。
槲皮素对照品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提
供 。甲醇为色谱纯 ,其它试剂均为分析纯 。样品来
源于辽宁 、浙江 、甘肃 、河南 、安徽 、河北 、天津 、山东
等地 27个样品。经辽宁中医学院中药鉴定教研室
翟延君教授鉴定 。
2 色谱条件
色谱条件及系统适应性 色谱柱:Sh im-pack
ODS(4. 6mm ×150mm);流动相:甲醇-0. 5 磷酸
溶液(1∶1);流速 1. 0 mL /m in;柱温 30℃;检测波长
360 nm;理论塔板数以槲皮素峰计不低于 4 000。
3 测定方法与结果
3. 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称量槲皮素对照品 28. 2 mg,置 100 mL量
瓶中 ,加甲醇定容至刻度 ,精密吸取 10mL,加甲醇
定容至 100. 0mL,制成每 1 mL含 0. 028 2 mg的溶
液 ,即得。
3. 2 线性范围的测定
精密吸取 2. 0, 4. 0, 6. 0, 8. 0, 10. 0 μL对照品溶
液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峰面积 ,以槲皮素量为横坐
标 ,以槲皮素峰面积为纵坐标 ,绘制标准曲线 ,回归
方程 y =1 479 267. 73x - 4 017. 3, 相关系数 r =
0. 999 9,表明槲皮素在 0. 056 4 ~ 0. 282 0 μg的范
围内线性关系良好 。结果见表 1。
3. 3 精密度考察
取槲皮素对照品溶液 10 μL注入液相色谱仪 ,
重复进样 5次 ,测定各自峰面积 ,结果见表 2。
表 1  槲皮素线性范围考察
进样量(μg) 0. 056 4 0. 112 8 0. 169 2 0. 225 6 0. 282 0
峰面积(A ) 78 491 164 699 246 312 327 756 414 116
表 2  槲皮素对照品精密度考察
编号 1 2 3 4 5 平均值 RSD
峰面积 A 415 786 417 321 422 398 413 756 420 618 417 975 0. 84
3. 4 稳定性考察
取沈阳制品 1. 003 g,制成供试品溶液 ,精密吸
取供试品溶液 10 μL,分别于 0, 1, 2, 3, 4 h注入液相
色谱仪 ,测定峰面积 ,供试品溶液在 4 h内测定基本
稳定 ,结果见表 4。
3. 5 重现性考察
取安徽芫湖试样约 1 g,精密称定 ,按供试品制
备项下方法制备成供试品溶液 ,精密吸取 10 μL,注
入液相色谱仪 ,测定峰面积 ,本方法的重现性良好 ,
结果见表 5。
表 4  样品中槲皮素含量的稳定性考察
时间(h) 0 1 2 3 4 平均值 RSD(%)
峰面积 A 305 361 306 164 310 414 303 203 310 200 307 068. 4 1. 02
表 5  样品槲皮素含量的重现性考察
编号 样品重量 g
色谱峰
面积 A
槲皮素
含量 m g 平均值 RSD
1 0. 997 0 171 726 0. 586 4
2 0. 998 6 173 362 0. 591 1
3 0. 995 2 170 404 0. 583 0 0. 588 6 1. 54
4 0. 993 0 169 036 0. 579 6
5 1. 002 0 177 454 0. 603 0
3. 6 加样回收率测定
取沈阳制品 1 g, 精密称定 ,加入槲皮素对照品
1. 00 mL (0. 98mg /mL),按供试品制备方法制得供
试品溶液 , 精密吸取 10 μL,注入液相色谱仪 ,测定
峰面积 ,回收率良好 , 结果见表 6。
3. 7 样品测定
3. 7. 1 提取方法考察 取水红花子样品细粉约 1
g, (过 60目筛 ),精密称定 ,置索氏提取器中加石油
醚(30 ~ 60 ℃)适量 ,回流提取 4 h ,弃去石油醚 ,挥
干 ,加甲醇 20mL、盐酸(1. 5mol /L)20mL回流 4 h,
放冷 ,滤过 ,药渣用甲醇充分洗涤 ,洗液并入滤液中。
237
2006年 2月
第 28卷 第 2期
中 成 药
Chine se T raditiona l PatentM ed icine
February 2006
Vo .l 28 No. 2
表 6  样品中槲皮素加样回收考察
序号 样品量(g)
样品中槲皮
素含量(mg)
加入槲皮素
的量(mg)
测出槲皮素
总量(mg)
回收率 平均回
收率
RSD
1 1. 003 1. 151 0 0. 98 2. 155 5 102. 5
2 0. 996 0 1. 143 5 0. 98 2. 107 2 98. 3
3 0. 991 3 1. 138 1 0. 98 2. 094 8 97. 6 99. 2 2. 70
4 0. 999 0 1. 146 9 0. 98 2. 140 6 101. 4
5 1. 000 1. 148 6 0. 98 2. 090 2 96. 1
加甲醇使成 50. 00mL为供试品溶液 A。另取同一
样品约 1 g,精密称定 ,加甲醇 20mL、盐酸 (1. 5mo l /
L)20mL回流提取 4 h,放冷 ,滤过 ,药渣用甲醇充分
洗涤 ,洗液并入滤液中加甲醇使成 50. 00mL为供试
品溶液 B。取供试品溶液 A和 B各 10 μL注入液相
色谱仪 ,结果见图 1。经石油醚脱脂后槲皮素的含
量高 ,见表 7。
图 1 槲皮素和水红花子样品的 HPLC图
A槲皮素对照品  B水红花子样品
A quercetin  B sam p le
表 7  槲皮素提取方法考察
提取方法 色谱峰面积(A) 槲皮素含量(m g /g)
脱脂 73153 0. 2491
未脱脂 11089 0. 0378
3. 7. 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按提取方法考察中用
石油醚脱脂的方法制备供试品溶液 ,取供试品溶液
10 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含量 ,结果见表 8。
4 小结与讨论
4. 1 本实验采用 HPLC法对水红花子中槲皮素含
量进行测定 , 27件样品中槲皮素的含量为 0. 107 6
~ 0. 586 4 ;炮制品水红花子槲皮素含量明显高于
生品。
4. 2 样品是否脱脂处理 ,对槲皮素的含量影响很
大 , 脱脂后槲皮素的含量显著增高 ,因此药材需用
石油醚 (30 ~ 60℃)脱脂处理。
表 8  样品中槲皮素含量的测定结果
序号 样品产地 重量(g) 峰面积(A) 槲皮素含量(mg /g)
1 甘肃酒泉 0. 997 9 125 456 0. 428 0
2 河北邯郸 1. 000 1 86 868 0. 295 7
3 河北安国 1. 004 3 120 749 0. 409 3
4 河北唐山 0. 995 7 31 469 0. 107 6
5 辽宁沈阳 1. 005 6 61 759 0. 209 1
6 辽宁丹东 0. 996 0 61 333 0. 209 6
7 辽宁辽阳 1. 007 8 64 890 0. 219 2
8 辽宁营口 0. 998 4 146 470 0. 499 5
9 辽宁本溪 1. 001 7 147 773 0. 502 2
10 辽宁朝阳 1. 002 7 166 835 0. 566 5
11 河南洛阳 0. 995 5 104 399 0. 357 1
12 河南郑州 1. 001 3 153 996 0. 523 6
13 安徽亳州 1 0. 998 7 124 326 0. 423 9
14 安徽亳州 2 1. 006 3 79 373 0. 268 5
15 安徽合肥 1. 002 8 97 246 0. 330 1
16 安徽芫湖 0. 997 0 171 726 0. 586 4
17 陕西西安 1. 001 6 91 996 0. 312 7
18 山东济南 0. 999 3 98 044 0. 334 0
19 天津 1. 000 4 118 520 0. 403 3
20 大连 1. 003 4 163 864 0. 556 0
21 广州 1. 000 6 108 643 0. 369 7
22 南京 0. 999 6 83 686 0. 285 1
23 广西南宁 1. 001 9 106 074 0. 360 4
24 四川成都 0. 998 0 102 183 0. 348 2
25 内蒙赤峰 0. 999 0 120 170 0. 409 5
26 沈阳制品 0. 992 9 334 806 1. 148 1
27 自制制品 0. 996 3 342 176 1. 169 3
4. 3 本实验方法具有快速 、准确 、简便 、重现性好的
特点 ,可用于控制水红花子药材的内在质量 。
参考文献:
[ 1]  张继振. 红蓼果实黄酮化合物的研究 [ J] . 中草药 , 1990, 21
(8):6-8.
[ 2]  郑尚珍. 红蓼籽中的黄酮类化合物 [ J] .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1999, 35(4):42-46.
[ 3]  中国药典一部 [ S] . 2000:63.
238
2006年 2月
第 28卷 第 2期
中 成 药
Chine se T raditiona l PatentM ed icine
February 2006
Vo .l 28 No.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