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甜叶菊生物发酵制剂抗氧化成分的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



全 文 :食品与发酵工业 FOOD AND FERMENTATION INDUSTRIES
46 2010 Vol. 36 No. 10 (Total 274)
甜叶菊生物发酵制剂抗氧化成分的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
于慧,王锡昌,宋仁政,奚印慈
(上海海洋大学 食品学院,上海,201306)
摘 要 分离、纯化了甜叶菊生物发酵制剂 SC3的强抗氧化活性成分,包括以清除 DPPH自由基能力为活性跟踪
指标,选用石油醚、乙醚、乙酸乙酯和正丁醇等不同极性溶剂进行萃取分部,将得到的甜叶菊生物发酵制剂 Scs
强抗氧化活性成分用 GF254薄层色谱分离纯化其抗氧化主活性成分,最终采用 GC-MS对其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表明,SC3的 5 种溶剂萃取部在 0. 006 6%、0. 013 2%和 0. 019 8%浓度条件下,以乙醚部和乙酸乙酯部的 DPPH自
由基清除率最高,其中,从乙醚部分离得到的 C1、C2、C3、C4四种抗氧化活性组分对 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分别
为 24. 95%、10. 30%、75. 12%和 77. 49%。后对其活性最强的 C3、C4两组分进行结构鉴定,确认 C3 为邻苯二酚,
推断 C4 为 3-异丙氧基-5-甲基苯酚。提示多酚类物质是 SC3强抗氧化作用的主要物质基础。
关键词 甜叶菊,生物发酵制剂,抗氧化活性成分,分离,纯化,结构鉴定,多酚类化合物
第一作者:硕士研究生(奚印慈博士为通讯作者)。
收稿日期:2010 - 05 - 19,改回日期:2010 - 08 - 04
甜叶菊(Stevia rebaudiana)作为一种高甜度、低
热量、无毒、无副作用的天然草本植物,长期以来由其
叶所提取的甜菊糖苷一直作为天然甜味剂被广泛利
用[1 - 2]。同时据报道,该植物还具有抗氧化、抗过敏、
抗菌等多种生物活性[3],我国甜叶菊生物发酵制剂
具有较高的抗氧化活性[4],这为开发天然、安全、高
效的抗氧化活性物质提供了重要依据。本研究将对
筛选得到的以甜叶菊生产糖苷时剩余废弃杆茎等为
原料制得的甜叶菊生物发酵制剂 SC3进行分离、纯化
和结构鉴定,旨在揭示该制剂强抗氧化作用的物质基
础。
1 材料与方法
1. 1 实验材料
甜叶菊生物发酵制剂 SC3,制备工艺流程如下:原
料-浸泡-萃取-分离-浓缩-压滤-分段发酵-低温熟成-
包装-成品。
1. 2 主要试剂
甲醇(色谱纯) ,上海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
司) ;石油醚、乙醚、乙酸乙酯、正丁醇、甲苯、甲酸甲
酯、甲酸等均为分析纯试剂。
1. 3 主要设备
RE-52A型真空旋转蒸发仪、ZF7-C 型紫外分析
仪、GF254型硅胶薄层板(规格 1. 0 mm ×200 mm × 200
mm)、KUBOTA-5200 型台式低速离心机、气质联用仪
(GC-MS) ;美国 Agilent 公司(GC-6890;MS-5975;色
谱工作站;NIST 谱图库) ;微量进样器,美国 Agilent
公司(10 μL)。
1. 4 实验方法
1. 4. 1 SC3的不同有机溶剂抗自由基物的萃取过
程[5 - 6]
准确量取 50 mL甜叶菊生物发酵制剂 SC3于 250
mL分液漏斗中,加入 100 mL 石油醚,充分摇匀,静
置,待溶液完全分层后,放出下层的生物制剂水溶液,
保留上层石油醚,下层生物制剂水溶液用同法再萃取
2 次,将 3 次的石油醚萃取液合并,在 40℃下减压回
收石油醚,得到无色黏稠油状物,为甜叶菊生物发酵
制剂抗氧化提取物石油醚部后用不同溶剂分别萃取,
溶剂包括乙醚、乙酸乙酯、正丁醇,每种有机试剂共萃
取 3 次,将 3 次上层的有机溶剂萃取液合并,在 40 ~
50℃下减压回收有机溶剂,得到黄色黏稠油状物(乙
醚提取部) ,深红色糖浆状物(乙酸乙酯提取部) ,红
黄色结晶状物(正丁醇提取部) ,棕褐色结晶状物(剩
余水溶液部)。
1. 4. 2 SC3各萃取部对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的测定
不同有机溶液制备液:准备称取上述甜叶菊生物
发酵制剂 SC3抗氧化提取物石油醚部、乙醚部、乙酸乙
酯部、正丁醇部和水部样品,分别用相应溶剂定容至
50 mL,后分别将石油醚部、乙醚部和乙酸乙酯部于
- 18℃下充氮保存,将正丁醇部和水部于 - 4℃下充
氮保存备用。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的测定:方法见文献[4]。
试验结果使用 SPSS11. 5 软件进行差异性分析。
1. 4. 3 SC3乙醚部的薄层色谱(TLC)纯化
DOI:10.13995/j.cnki.11-1802/ts.2010.10.045
研究报告
2010年第36卷第10期(总第274期) 47
抗氧化活性组分样液的制备[7]:将乙醚部样品
真空浓缩后,配成 40%的乙醚溶液。采用 10 块制备
型硅胶薄层板用点样用毛细管进行带状点样,点样宽
度控制在 2 mm左右,每块板点样 8 次,点样总量共 1
mL。实验选用 V(甲苯)∶ V(甲酸甲酯)∶ V(甲酸)=
5. 5∶ 4. 0∶ 0. 5 为展开剂[8],在层析缸中展开约 50 min
后,挥干溶剂,观察颜色带和各峰分离情况。
后将硅胶薄层板置于紫外分析仪 365 nm 下显
色,根据紫外显色定位,刮下可辨认的色带(从上到
下共有 4 条清晰、易刮的色带) ,合并 Rf 值相同的色
带于 50 mL 离心管中,加入适量甲醇溶解、离心(2
000 r /min,20 min)、洗脱 3 次,收集洗脱后的上清液
并用甲醇定容至 10 mL,得到 C1、C2、C3、C4四组分,于
- 18℃下充氮保存。
1. 4. 4 抗氧化活性组分的气质联用仪(GC – MS)
分析[9]
取上述 C1、C2、C3、C4四组分,用 0. 2 μm 的有机
相针式过滤器过滤后,采用 10 μL的微量进样器进样
分析。
气相色谱条件:色谱柱为 HP -5MS弹性毛细管柱
(30. 0 m × 0. 25 mm × 0. 25 μm) ;升温程序,从柱箱温
度40℃开始,保持2 min,以20℃ /min上升至250℃,保
持 20 min,运行时间 32. 5 min;载气为氦气,载气流速
l. 5 mL /min;进样口温度为 250℃;进样量 5 μL。
质谱条件:离子源温度为 230℃;四极杆温度为
150℃;扫描范围 20 ~ 550m /z;电离电压为 70eV;溶
剂延迟 3 min。
2 结果与分析
2. 1 SC3各极性部位的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比较
甜叶菊生物发酵制剂 SC3的石油醚部、乙醚部、乙
酸乙酯部、正丁醇部和水部的 DPPH自由基清除率随
浓度而改变,5 个萃取部分在各个浓度条件下均具有
一定的 DPPH自由基清除效果,但各部分抗自由基活
性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石油醚部的清除效果
最低,并且随浓度变化并不显著;而乙醚和乙酸乙酯
部的 DPPH自由基清除率在各个浓度条件下均显著
高于石油醚部、正丁醇部和水部(P < 0. 05) ,特别是
在 0. 006 6%、0. 013 2%和 0. 019 8%浓度条件下,这
2 个萃取部的自由基清除率最高,且二者不存在显著
性差异(P ﹥ 0. 05) ;而自由基清除率次之的为水部
和正丁醇部,其中在 0. 000 66%、0. 001 32%、0. 006
6%和 0. 013 2%浓度下,以水部的 DPPH自由基清除
率高于正丁醇部,而在 0. 019 8%浓度条件下,以正丁
醇部的 DPPH自由基清除率高于水部(P < 0. 05) (表
1)。
由此可以得出,在 0. 006 6%、0. 013 2%和 0. 019
8%浓度条件下,乙醚和乙酸乙酯萃取部的 DPPH 自
由基清除率为最高,且二者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也就
是说该甜叶菊生物发酵制剂的抗氧化活性成分主要
集中在乙醚和乙酸乙酯萃取部中,且属于中等极性的
物质。因乙醚部的薄层分离效果优于乙酸乙酯部,因
此在后续实验中,选择乙醚萃取部对其进行分离纯
化,以期能够鉴定出抗氧化活性的物质。
表 1 石油醚部、乙醚部、乙酸乙酯部、正丁醇部和水部的 DPPH自由基清除率随浓度变化图
浓度 /% 石油醚 乙醚 乙酸乙酯 正丁醇 水相
0. 000 66 9. 90 ± 0. 17a 30. 81 ± 0. 74b 35. 94 ± 0. 49c 17. 89 ± 0. 61d 25. 71 ± 0. 57e
0. 001 32 10. 21 ± 0. 00a 65. 84 ± 0. 91b 72. 80 ± 1. 00c 34. 90 ± 0. 41d 55. 37 ± 0. 54e
0. 006 60 11. 04 ± 2. 98a 89. 41 ± 1. 27b 90. 44 ± 0. 66b 61. 42 ± 1. 38c 77. 87 ± 0. 29d
0. 013 20 10. 41 ± 0. 53a 92. 31 ± 0. 38b 91. 86 ± 0. 26b 81. 87 ± 0. 53c 84. 71 ± 0. 00d
0. 019 80 12. 50 ± 0. 35a 91. 50 ± 0. 14b 91. 38 ± 0. 14b 87. 62 ± 0. 25c 82. 60 ± 0. 25d
注:数据后的英文字母表示差异显著性水平,每个浓度条件下的数据进行比较,字母相同表示其间差异不显著(P ﹥ 0. 05) ,字母不相同表
示其间差异显著(P﹤ 0. 05)。
2. 2 SC3乙醚部的薄层色谱(TLC)分离纯化结果
乙醚萃取部经薄层层析后分离得到 8 条色带
(图 1) ,选择显色较清晰、易刮板的其中 4 条色带对
其进行分析。从图 1 可以看出,从原点开始,向展层
前沿一字排开共有 4 条清晰且易刮板的色带,从上至
下依次给予编号 1、2、3、4,它们在可见光和 365 nm
紫外光下分别呈现不同的颜色。其中,第 1、2 号色带
在可见光下分别呈现淡黄和淡粉色,而在 365 nm 紫
外光下却无荧光色;第 3、4 号色带在可见光下分别呈
现绿色和褐色,而在 365 nm 紫外光下分别显现红色
和绿色荧光。(R f =原点至斑点中心的距离 /原点至
展开剂前沿的距离)
2. 3 抗氧化活性组分对 DPPH 自由基清除能力的
比较
食品与发酵工业 FOOD AND FERMENTATION INDUSTRIES
48 2010 Vol. 36 No. 10 (Total 274)
图 1 乙醚部 TLC分离纯化结果图
图 2 表示的是经薄层层析后,刮板、洗脱、定容后
得到的 C1、C2、C3、C4四组分对 DPPH 自由基清除能
力的比较。从图中可以看出,分离得到的这 4 组分均
具有一定的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其抗自由基活性
强弱顺序为 C3≈C4 ﹥ C1 ﹥ C2。因此,选择了自由
基清除能力最强的组分 C3、C4 进行结构鉴定。
图 2 SC3不同活性组分对 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
注:数据后的英文字母表示差异显著性水平,字母
相同表示其间差异不显著(P﹥ 0. 05) ,字母不相同表示
其间差异显著(P﹤ 0. 05)。
2. 4 抗氧化活性组分的结构鉴定
2. 4. 1 组分 C3 的 GC-MS结构鉴定
组分 C3 经 GC-MS检测,由化学工作站给出了组
分 C3 的总离子峰。C3 的为单一色谱峰,其保留时间
为 7. 534 min,杂质干扰较小,说明硅胶薄层板对该组
分具有较好的分离效果。图 3 表示的是组分 C3 的质
谱图,通过计算机检索并与结构库对照,推断出该化
合物为邻苯二酚,相似度为 94%。
另选取邻苯二酚标准品,将其配成 1%的甲醇溶
液,进样分析。其质谱图如图 4 所示。从图中可以看
出,邻苯二酚标准品的保留时间为 7. 588 min,和组分
C3 的保留时间极为接近,仅相差了 0. 054 min。同
时,二者的质谱图也极为相似,均可观察到 m/z
110. 1 的基峰和 m/z 64. 1 等特征离子峰。由此可以
确定该 C3 组分为邻苯二酚。
本研究从甜叶菊生物发酵制剂 SC3乙醚部中首次
将其分离得到,并确认了其对 DPPH自由基具有较高
的清除能力,证明了其是甜叶菊生物发酵制剂表现强
抗氧化能力的主要原因物质之一。佐藤实[10]等也曾
报道了甜叶菊日本抽提液中抗氧化活性成分含有邻
苯二酚,且具有较强抗自由基活性,本工作与佐藤实
等的结果相近。
图 3 组分 C3 的质谱图
图 4 邻苯二酚标准品的质谱图
2. 4. 2 C4 组分的 GC-MS结构鉴定
组分 C4 经 GC-MS检测,由化学工作站给出了组
分 C4 的总离子峰图(图 5)。图中显示 C4 为一个主
要组分色谱峰,其保留时间为 11. 364 min,杂质干扰
较小,说明硅胶薄层板对该组分也具有较好的分离效
果。C4 组分的质谱图(图 6) ,通过计算机检索并与
结构库对照,得出该组分为 3-异丙氧基-5-甲基苯酚,
相似度为 53%。因此近似推断该组分为 3-异丙氧
基-5-甲基苯酚。
3 结论
本研究从甜叶菊生物发酵制剂 SC3乙醚部中首次
分离和鉴定相关物质,并确认了其对 DPPH自由基具
有较高的清除能力,证明了其是甜叶菊生物发酵制剂
表现强抗氧化能力的主要原因物质之一。与佐藤
实[10]等报道的甜叶菊日本抽提液中抗氧化活性成分
含有邻苯二酚结果一致。
研究报告
2010年第36卷第10期(总第274期) 49
图 5 组分 C4 的 GC-MS总离子峰图
图 6 组分 C4 的质谱图
甜叶菊生物发酵制剂 SC3的极性分部萃取试验结
果表明:在 0. 006 6%、0. 013 2%和 0. 019 8%浓度条
件下,乙醚部和乙酸乙酯部的 DPPH自由基清除率最
高,且二者无显著性差异,它们明显强于水部、正丁醇
部和石油醚部。
对乙醚部进行 TLC 分离纯化试验,并对分离得
到的 C1、C2、C3、C4 四组分进行活性鉴定的结果表明:
这四个组分均具有一定的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其
清 除 率 分 别 为 24. 95%、10. 30%、75. 12% 和
77. 49%。
对 C3、C4两组分进行结构鉴定后确认:C3 为邻苯
二酚,并推断 C4 为 3-异丙氧基-5-甲基苯酚。提示甜
叶菊生物发酵制剂 SC3中具有一定的多酚类物质,且
它们具有抗氧化活性。
参 考 文 献
[1] 奚印慈,山口敏康,佐藤实,等 . ステビアの抗酸化性
[J]. 日本食品科学工学会誌,1998,5(45) :310 - 316.
[2] 奚印慈,山口敏康,佐藤实,等 .ステビア抽出末の抗酸
化機構と無機塩の抗酸化性[J]. 日本食品科学工学会
誌,1998,5(45) :317 - 322.
[3] 広海輝明 . 肝臓の特効食“ステビア草”C 型肝炎あき
らめたら一生の損[M]. 東京:青萠堂株式会社,2001,
16 - 26.
[4] 于慧,王锡昌,奚印慈 . 甜叶菊废弃物制得生物制剂的
抗氧化活性研究[J]. 食品科学,2008,29(8) :65 - 69.
[5] Toshiya Masuda,Daiki Yamashita,Tomoml Maekawa,et al.
Identification of antioxidative compounds from Stevia (Ste-
via rebaudiana) [J]. Nippon Shokuhin Kagaku Kogaku
Kaishi,2006,53(12) :597 - 602.
[6] 张名位,郭宝江,张瑞芬,等 . 黑米抗氧化活性成分的分
离纯化和结构鉴定[J]. 中国农业科学,2006,39(1) :
153 - 160.
[7] 邓松之(主编). 海洋天然产物的分离纯化与结构鉴定
[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17 - 20.
[8] 王君玲,贾淑梅 . 薄层色谱法及其在药物、色素分离等
方面的应用[J]. 锦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3,24(1) :14 - 16.
[9] 叶勇,高何刚 . 水杨梅根多酚化合物的分离鉴定[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07,22(6) :402 - 403.
[10] 佐藤実,竹内昌昭,山口敏康,等 . 抗氧化活性物質
[P]. 日本专利:平 11 - 92410,1997 - 04 - 06.
Separation,Purification and Structural Identification of
Antioxidant Compositions from a Biological Fermentation
Preparation of Native Plant Stevia rebaudiana
Yu Hui,Wang Xi-chang,Song Ren-zheng,Xi Yin-ci
(College of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Shanghai Ocean Vniversity,Shanghai 201306,China)
ABSTRACT This research was to separate,purify and structurally identify the high antioxidant compositions from a
fermentation preparation of a Chinese plant Stevia rebaudiana (SC3). The DPPH assay was used as an antioxidant ac-
tivity monitoring parameter,and different fractions were obtained with different polar solvents such as petroleum ether,
ether,ethyl acetate and normal butyl alcohol. The main antioxidant components from the highest antioxidative frac-
tions were separated and purified by a GF254 TLC assay,and their chemical structures were further analyzed by GC-
M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scavenging effect of the ether fraction and ethyl acetate fraction from SC3 on DPPH radi-
cal was the highest at the concentrations of 0. 006 6%,0. 013 2% and 0. 019 8% respectively. Four main antioxida-
tive components C1,C2,C3,C4 were separated by ether,fraction and their scavenging effect on DPPH radical
reached 24. 95%,10. 30%,75. 12% and 77. 49% respectively. The structural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C3 was cate-
chol,and C4 maybe 3-isopropoxy-5-methyl-phenol. It suggests that the polyphenols might be the main constitutes in
SC3 with high antioxidant activity.
Key words Stevia rebaudiana,biological fermentation,antioxidant composition,separation,purification,structural
identification,polypheno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