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不同品种甜叶菊糖苷含量分析研究



全 文 :不同品种甜叶菊糖苷含量分析研究
赵宁娟 1 宋小兰 1,2 宋月红 2 陈双明 2 顾秀芬 2 陈耀武 2 张彩霞 2
(1甘肃普安制药有限公司,甘肃武威 733006; 2甘肃省药物碱厂)
摘要 引进国内优良的甜叶菊品种进行生态适应性栽培研究与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引自江苏的甜叶菊品种 ZS-3莱苞迪苷 A 和总苷
含量最高,分别为 7.69%和 12.39%,达极显著水平,具有很大的推广价值,以期为甘肃河西绿洲灌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甜叶菊;不同品种;糖苷;含量
中图分类号 S566.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7-0081-02
甜叶菊(Stevia Rebaudiana)又名甜菊、蜜菊,为多年生草
本植物,原产南美洲阿曼拜山脉,是一种很有价值的糖料作
物 [1]。整株含有糖苷,可作甜味剂,以叶片甜度最高,甜度约
为蔗糖的 300 倍,其安全性已得到国际 FAO 和 WHO 等国
际组织的认可,因而甜叶菊糖苷被广泛应用于食品、药品、
日用化工、酿酒、化妆品等行业,并且较应用蔗糖可节省成
本 70 %。据试验表明,甜叶菊糖苷不但对人体没有任何不
良影响,相反,它还有降血压、强壮身体、治糖尿病等药用
价值[2]。
甜菊糖苷主要存在于甜叶菊的叶中,是一类四环二萜
类衍生物,其主要糖苷成分为甜菊糖苷和莱苞迪苷,此外,
还有瑞苞糖苷 C、D、E 等几种微量甜味成分,其中甜菊糖苷
甜度为蔗糖的 300 倍;莱苞迪苷 A 甜度为蔗糖的 450 倍,且
甜味最接近蔗糖,其他组分含量都较少。甜菊糖苷易溶于
水和酒精,与蔗糖、果糖、麦芽糖、异构化糖等混合使用,不
仅口味更佳 ,同时也可提高甜度 ,不影响食品的凝固性 、
粘稠性,并且有非着色性,不会发生像蔗糖那样的褐变现
象。鉴于此,甘肃省药物碱厂与甘肃省农垦农业研究院合
作,从江苏、安徽、四川、河北等地引进国内甜叶菊优良品
种在甘肃河西绿洲灌区进行生态适应性栽培研究,筛选优
良品种示范推广栽培,为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技术
支撑。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甘肃省农垦农业研究院科技创新示范园,
地处河西走廊东端,属于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地势平坦,
气候干燥。平均海拔 1 740 m,多年气象数据统计,年均蒸发
量为 2 114 mm,年均气温为 7.10 ℃,年均日照时数 3 060 h,
≥10 ℃的有效积温 2 955.2 ℃ ,全年无霜期 157 d,1 月最低
气温-23.9 ℃,7 月最高气温 35.2 ℃。试验地为灌淤土,土层
深厚,肥力中等。
1.2 试验材料
2009 年从江苏 、河北 、安徽 、四川等地引进甜叶菊优
良种质资源 7 个 ,其中 ,江苏省品种为 ZS-4(叶形特征 :
柳叶形,叶表有细茸毛,边缘微齿)、ZS-3(叶形特征:柳叶
形,叶表有细茸毛,边缘微齿);河北省品种为 HX-2(叶形
特征 :椭圆形 ,叶表有细茸毛 ,边缘微齿 );安徽省品种为
HY-1(叶形特征:柳叶形,叶表有细茸毛,边缘微齿)、ZY-
1(叶形特征:椭圆形 ,叶表有细茸毛 ,边缘微齿 );四川省
品种为 GA-4(叶形特征 :长椭圆形 ,叶表有细茸毛 ,边缘
微齿 )、GA-3(叶形特征 :长椭圆形 ,叶表有细茸毛 ,边缘
微齿)。
1.3 测定方法
甜叶菊糖苷含量的测定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 [ 3 -7 ]:
BECKMAN 110B 高效液相色谱仪 ,UV200Ⅱ紫外检测器 ,
C-RIB 数据处理系统。以研碎的甜叶菊干叶为样品进行测
试,色谱柱-NH2基柱,流动相:乙腈∶水=75∶25,柱温为 30℃,
流速为 0.6 mL/min,进样量为 20 μL,紫外检测器波长 210~
400 nm。
1.4 数据处理
试验数据采用 Excel 应用软件和 DPS 统计分析软件进
行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品种甜叶菊甜菊糖苷含量差异比较
不同品种甜叶菊甜菊糖苷含量差异比较结果见图 1。
参试的 7 个甜叶菊品种甜菊糖苷含量在 1.86%~4.27%,其
中引自江苏的甜叶菊品种 ZS-4 甜菊糖苷含量最高, 达到
4.27%,较平均高 23.77%,与其他甜叶菊品种间存在显著
差异。
2.2 不同品种甜叶菊莱苞迪苷 C 含量差异比较
不同品种甜叶菊莱苞迪苷 C 含量差异比较结果见图
2。测试分析结果表明,参试的 7 个甜叶菊品种莱苞迪苷 C
含量在 0.33%~1.18%,其中引自安徽的甜叶菊品种 HY-1 莱
苞迪苷 C 含量最高,达到 1.18%,与其他甜叶菊品种间存在
极显著差异。
基金项目 甘肃省科技重大专项“甜叶菊产业化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
(2009GS02681)。
收稿日期 2013-03-06
图 1 不同品种甜叶菊甜菊糖苷(St)含量比较
ZS-4 HX-2 ZS-3 HY-1 ZY-1 GA-4 GA-3
0
0.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
品种
园艺学现代农业科技 2013年第 7期
81
园艺学 现代农业科技 2013年第 7期
2.3 不同品种甜叶菊莱苞迪苷 A含量差异比较
不同品种甜叶菊莱苞迪苷 A 含量差异见图3。参试的 7
个甜叶菊品种莱苞迪苷 A含量在 4.09%~7.69%,其中引自江
苏的甜叶菊品种 ZS-3 莱苞迪苷 A 含量最高,达到 7.69%,
较平均高 49.61%,与其他甜叶菊品种间存在极显著差异。
2.4 不同品种甜叶菊总苷含量差异比较
不同品种甜叶菊总苷含量差异比较结果见图 4。参试的
7 个甜叶菊品种总苷含量在 6.28%~12.39%,其中引自江苏
的甜叶菊品种 ZS-3 总苷含量最高,达到 12.39%,较平均高
34.67%,与其他甜叶菊品种间存在极显著差异。
3 结论与讨论
甜叶菊作为一种新型天然的甜味剂被广泛应用于各类
食品、糖果、饮料、奶制品、蜜饯、腌制品、化妆品和医药工业
制品等逾 1 000 种产品,80%左右产品外销, 销往日本、韩
国、阿根廷、美国、加拿大以及欧美等 20 多个国家或地区,
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甜菊糖苷生产国和出口国,生产
潜力巨大,推广应用前景可观。
笔者通过引进国内不同地区主栽的甜叶菊品种进行试
验栽培与检测分析得出 ,甜叶菊具有较强的生态适应性,
在甘肃河西绿洲灌区可以广泛种植。试验结果表明,供试的
7 个品种中,江苏品种 ZS-3 的莱苞迪苷 A 和总苷含量最
高,分别为7.69%和 12.39%,与其他品种比较,均达极显著
水平。而莱苞迪苷 A 是目前生产上主要应用的有效成分 ,
占总苷含量的62.07%,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可以作为优良
品种在河西地区推广栽培;其次,引进的 ZS-4、GA-3 也具
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可以继续进行稳定性试验,进一步探明
糖苷成分结构加以利用。
4 参考文献
[1] 赵永平.甜叶菊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9(7):51.
[2] 马磊,石岩.甜叶菊的综合开发利用[J].中国糖料,2009(1):68-72.
[3] 赵永平,何庆祥,朱亚,等.不同基因型甜叶菊产量和甜菊糖苷含量研
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0(15):73-75.
[4] GEUNS J M C. Stevioside[J].Phytochemistry,2003(64):913-921.
[5] 舒世珍,陆挺.甜菊糖苷成分及其产量分析[J].中国糖料,1998(4):6-9.
[6] 沈秀丽,张贤泽 .甜叶菊糖苷的制备与含量测定 [J].中国甜菜 ,1995
(4):54-55.
[7] 温晓燕,孙建义,臧荣春.不同甜菊品种的某些生理特性及糖苷含量
比较[J].浙江农业大学学报,1996,22(5):538-540.
图 2 不同品种甜叶菊莱苞迪苷 C(R-C)含量比较
ZS-4 HX-2 ZS-3 HY-1 ZY-1 GA-4 GA-3
品种
0
0.2
0.4
0.6
0.8
1.0
1.2
1.4




C



%
图 3 不同品种甜叶菊莱苞迪苷 A(R-A)含量比较
0
1
2
3
4
5
6
7
8
9
ZS-4 HX-2 ZS-3 HY-1 ZY-1 GA-4 GA-3
品种




A



%
图 4 不同品种甜叶菊总苷含量比较
0
2
4
6
8
10
12
14





%
ZS-4 HX-2 ZS-3 HY-1 ZY-1 GA-4 GA-3
品种
∥∥∥∥∥∥∥∥∥∥∥∥∥∥∥∥∥∥∥∥∥∥∥∥∥∥∥∥∥∥∥∥∥∥∥∥∥∥∥∥∥∥∥∥∥∥∥
注:总成本(元/万株)=(种子费+生产资料费+劳力费)÷总成苗率。
表 3 厚朴不同育苗方法材料和人工费用的比较
育苗方法
种子
元/万株
生产资料
元/万株
人工
个/万株
劳力费
元/万株
总成本
元/万株
露地育苗 130 - 10 700 1 537
点播盘+露地移栽 130 350 16 1 120 1 961
点播盘+营养钵移栽 130 1 250 18 1 260 3 437
移栽,成本太高;露地育苗因成苗率较低,导致成本上升;点
播盘+露地育苗,较露地育苗成本略高。
3 结论
试验结果表明,厚朴采用点播盘+营养钵移栽育苗虽然
苗木成活率高,总成苗率较好,但苗木的营养状况不好,质
量不优,且材料和人工成本高,故不可取;采用露地育苗营
养状况好,但苗木质量良莠不齐,且总成苗率低,也不可取;
厚朴采用点播盘+露地移栽总成苗率最高,营养状况最好,
且苗木质量均匀一致,人工成本不是很高,故为厚朴最佳育
苗方法。
4 参考文献
[1] 周成明.80 种常用中草药栽培[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124.
[2] 任德权,周荣汉.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实施指南[M].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27.
[3] 王永进,郑甫佑.陕南厚朴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11(1):381.
[4] 权婧婧,房艺丹,雷迎,等.厚朴叶的开发利用研究进展 [J].安徽农业
科学,2011,39(33):20396-20397,20423.
[5] 吕雪斌,罗安东,胡家敏,等 .厚朴药材研究进展 [J].安徽农业科学,
2011(16):9614-9615.
[6] 黄修麟 .不同林龄厚朴药用林生物量分布格局研究 [J].江西农业学
报,2011(1):93-96.
[7] 楚毛德.厚朴丰产栽培技术[J].陕西林业科技,2012(3):114-115,118.
[8] 何世龙,何世文,李家容.厚朴速生丰产栽培技术 [J].中国林业,2007
(10):40.
(上接第 80 页)
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