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裂褶菌的规模化栽培技术



全 文 :裂褶菌的规模化栽培技术
李竹英 , 毛绍春 (玉溪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云南玉溪 653100)
摘要 介绍了裂褶菌的生态习性、生物学特性及人工栽培技术。裂褶菌(Schizophyllum ocmmuner)属中、高温型菌类 ,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
22~ 25 ℃,子实体形成温度为 14~ 20 ℃,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 21~ 26 ℃;培养基最适含水量为 60%~ 75%;菌丝体发育阶段 ,需氧量大 ,
子实体形成阶段也需通风换气;菌丝生长阶段 ,对光照要求不严格 ,当菌丝形成原基并发育成子实体时 ,需要光照 300~ 500 lx;裂褶菌人
工栽培原料较为广泛 ,用棉籽壳、杂木屑及各种农作物秸秆为主料 ,辅之包谷面、麸皮、米糠等为培养基。裂褶菌子实体叶片平展时及时
采收。子实体采收后培养料还可用以其他菌类的栽培。
关键词 裂褶菌;规模化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Q9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517-6611(2007)03-00700-01
Formalization Cultural Technique of Schizophyllum ocmmuner Fr.
LI Zhu-ying et al (Yuxi Agricultural Institute, Yuxi , Yunnan 653100)
Abstract Schizophyllum ocmmuner Fr.is themiddle-high temperature fungus.The optimum temperature was 22~ 25 ℃for Hypha growth;14~ 20 ℃ for
Carpophore formation and 21~ 26 ℃ for Spore germination.The suitable water content was 60%~ 75% in hypha culture medium.And much oxygenment
was required for Hypha and carpophore development.It was not strict to the illumination request inHypha growth stage , but requirement of 300~ 500 lux.
Manual cultivation raw material was widespread.The mother stockwas mixed with the cotton seed shell , sawdust and each kind of crops straw stalk.It was
recovered when the leaf was flat.
Key words Schizophyllum ocmmuner Fr.;Formalization Culture;Technique
  裂褶菌(Schizophyllum ocmmuner Fr.),又名白参 、树花 、八
担架 ,属裂褶菌科(Schizophyllaceae)裂褶菌属(Schizophyl-
lum)[ 1] 。裂褶菌因质嫩味美 ,有特殊的浓郁香味 ,性平 ,具有
滋补强壮 、镇静作用 ,是一种高档食 、药用菌 ,而野生裂褶菌
的采摘季节受限 ,数量较少 ,使裂褶菌的开发受到极大限制 ,
因此裂褶菌的规模化栽培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1 裂褶菌的生态习性
1.1 形态特征 野生裂褶菌子实体较小 ,菌盖直径 0.6 ~
4.2 cm ,质韧 ,白色至灰白色 ,被有绒毛或粗毛 ,扇形或肾形 ,
具多数裂瓣 ,白色 ,沿边缘纵裂而反卷。菌褶窄 ,从基部辐射
状生出 ,白色或灰白色 ,有时肉色至淡紫色。
1.2 生态习性 春至秋季生于阔叶树及针叶树的枯枝倒木
上 ,甚至生于禾本科植物秆上 ,如死竹 、玉米秆 、麦草秸秆上。
1.3 分布范围 中国各省区均有分布 ,但云南产的裂褶菌
气香味鲜[ 2] ,似“干巴菌”风味 ,故称之裂褶菌。
2 裂褶菌的生物学特性
2.1 营养条件 裂褶菌多生于夏 、秋季初雨后栎 、槠 、栲等
阔叶树的枯木树桩或倒木上 ,少数生长在针叶树的枯木上 ,
亦能在活树上生长 ,具有较强的分解木质素 、纤维素的能力。
在含有葡萄糖 、纤维素 、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基质上生长良
好 ,需要钾 、镁 、钙 、磷等矿质元素。
2.1.1 碳 、氮源。碳源是裂褶菌(白参)的重要能量来源 ,它
是合成碳水化合物和氨基酸的原料。裂褶菌所需要的碳源
在人工栽培中可以棉籽壳 、废棉渣 、稻 、麦草 、甘蔗渣等农作
物秸秆及阔 、针叶木屑作为培养料 ,即可满足其生长发育 。
氮源。氮源是裂褶菌合成蛋白质和核酸所不可缺少的
主要营养源 。裂褶菌能利用多种氮源 。在人工栽培中 ,可添
加适量的各种天然含氮化合物 ,如麸皮 、包谷面 、大豆粉 、油
枯等作为主要氮素营养源 。裂褶菌丝生长的最适碳源是葡
萄糖 ,最适氮源是蛋白胨 ,最适碳氮比是 40∶1[ 3] 。
作者简介 李竹英(1966-),女 ,云南玉溪人 ,硕士 ,讲师 ,从事园艺 、园
林方面的教学及研究工作。
收稿日期 2006-10-18
2.1.2 矿物质和维生素。裂褶菌的生长发育需要一定量的
钙 、镁 、铁 、钾等矿物质和少量的维生素 ,这些微量矿质元素
和维生素在实际人工栽培原料的配方中就可得到满足。
2.2 温 、湿度 ,pH值条件 裂褶菌属中高温型菌类 ,菌丝生
长适温 7~ 30 ℃,最适温度 22~ 25 ℃,子实体形成温度 14 ~
20 ℃,孢子萌发最适温度 21 ~ 26 ℃。菌丝培养基最适含水量
60%~ 75%。菌丝生长阶段 ,适宜的空气相对湿度 70%~
80%,子实体形成阶段 ,空气相对湿度要求 85%~ 95%。菌
丝生长最适 pH值 5~ 6 ,子实体生长最适 pH值 4~ 5[ 4] 。
2.3 氧气 裂褶菌菌丝体发育阶段 ,需氧量大 ,因此培养室
应保持空气流通对流;严重缺氧时 ,子实体容易被绿霉污染 ,
栽培室既要保持空气湿度 ,又要常通风换气;因此调整好通
气和保湿这对矛盾 ,是人工栽培管理裂褶菌的关键。
2.4 光照 菌丝生长阶段对光照要求不严 ,有 50 lx以上的
散射光对原基的形成更有利。当菌丝扭结形成原基并发育
成子实体时 ,需要 300~ 500 lx光照 。裂褶菌子实体有明显的
向光性 ,但光线过强 ,子实体颜色变褐 、品质变差。
3 裂褶菌的人工栽培技术
3.1 栽培原料 裂褶菌人工栽培原料较为广泛 ,用棉籽壳 、
杂木屑及各种农作物秸秆为主料 ,辅之包谷面 、麸皮 、米糠
等 ,添加微量的磷酸二氢钾 、硫酸镁 、普能钙镁磷肥等为培养
基 ,原料粗细搭配 ,以利通气 。赵琪等[ 5]认为 ,以阔叶树类木
屑为培养基效果较好 ,棉籽壳 、甘蔗渣 、药渣也可作为培养基
质。常用配方:杂木屑 88%,麸皮 10%,石膏 1%,石灰 1%,
含水量 65%~ 68%;或杂木屑 60%,棉籽壳 20%,麸皮 10%,
玉米粉 8%,石膏 1%,葡萄糖 1%,含水量 65%~ 68%。
3.2 栽培季节 裂褶菌子实体生长温度范围较宽 , 8~ 38 ℃
均可发生 ,云南昆明 、玉溪等大多地区一年四季均可栽培。
3.3 培养基(栽培袋)的制作 裂褶菌人工栽培因其周期
短 ,培养料消耗少 ,因此采用短袋 、小包种植较为经济。栽培
袋规格为(17 ~ 18)cm×(22~ 26)cm的 3丝聚乙烯塑料袋 ,每
袋装干料 150 ~ 300g。扎口松紧度一致 ,且扎口处不要粘培
(下转第 711页)
安徽农业科学, Journal of Anhui Agri.Sci.2007, 35(3):700 , 711                      责任编辑 罗芸 责任校对 罗芸
育基地 ,激发人们热爱家乡 、热爱城市 、热爱祖国的热情 ,增
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
4 为进一步加快城市园林绿化建设 ,“十一五”期间必须做
好的主要工作
胡锦涛总书记 2006年 4月在北京奥林匹克公园植树时
指出 ,各级党委 、政府要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 ,持之
以恒地抓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工作 ,着力解决生态环境保
护和建设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切实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
生产生活环境。要通过全社会长期不懈努力 ,使祖国天更
蓝 、地更绿 、水更清 、空气更洁净 ,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和谐。
这是中央对城市园林绿化工作提出的更高要求 ,我们要认真
贯彻执行。“十一五”期间 ,我国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应重点抓
好以下几项工作:
4.1 明确目标 ,制定规划 按照第十一个五年规划要求 ,到
2010年 ,城市规划建成区绿地率达 35%以上 ,绿化覆盖率达
40%以上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 10 m2 以上 ,城市中心人均
公共绿地达到 6m2以上;每个城市街区都有一块适度的游园
绿地 ,设市城市要力争实现老百姓出行 500 m见绿的目标;有
效实施城市绿化隔离带 、城市大环境绿化工程 ,开展道路 、河
边 、湖边 、海边绿化整治工作;进一步提高园林建设和管理水
平 ,实施国家重点公园管理制度 ,有效保护历史名园。
4.2 抓薄弱环节 ,促协调发展 重点抓好西部地区的城市
园林绿化工作 ,要坚持尊重自然的原则 ,坚持先种树 、先绿化
的方针 ,走先普及后提高的路子 ,尽快把绿化搞上去;要建立
和落实责任制 ,对于绿化水平较低的城市要规定时间 ,迅速
改观;东部地区和绿化条件较好的城市 ,在整体水平和建设
质量上下功夫 ,在绿地均匀性 、物种多种性和园林的人性化
方面做文章 ,要在城市中心区 ,城郊结合部 、入城口等重点区
域和薄弱环节取得突破。
4.3 推动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法制化进程 要在编制实施城
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基础上 ,编制完成城市大环境绿化规划 、
公园发展规划 、郊区绿化规划以及建成区绿化的控制性详细
规划;确定绿线范围 ,对已规划和建成的绿地全部实行绿线
控制管理;全面贯彻国务院颁发《城市绿化条例》和配套的
《城市绿线管理办法》 ,完善技术标准和规范;严格城市园林
绿化企业资质管理制度 ,建立规划设计 、施工以及养护管理
的招标投标 、质量监督制度。
4.4 注重和加强小城镇和城郊绿化 因地制宜地抓好小城
镇 、县城 、村镇的绿化 ,提高覆盖率。让高质量的绿色生活惠
及更多人。高度重视城市湿地资源的保护管理 ,建成一批国
家级湿地公园 。城市规划区现有的林地 、果园 、茶园 、草场以
及河塘 、水池等水面 ,纳入防护绿地和风景林地统一实施规
划与管理 ,切实保护自然生态。开展节水 、节地型绿化 ,大力
发展立体绿化 。多培育和种植一些耐旱的节水型植物。
4.5 继续深入开展创建园林城市活动 在园林城市创建工
作中要注重因势利导 ,因地制宜 ,实事求是 ,注重效果 ,突出
特色 ,反对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已经是国家园林城市的 ,
要创造条件创建生态园林城市。县镇要开展园林县城和园
林城镇活动 ,努力建设更多的园林社区 、园林单位 。
参考文献
[ 1] 汪光寿.加快城市绿化建设,努力改善人居环境[ N] .人民日报 , 2006-
04-17(16).
[ 2] 贾治邦.充分发挥林业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推动作用[ N] .人民日报 , 2006-03-11(11).
[ 3] 王晓东.贯彻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经济城市[ N] .人民日报, 2006-03-03
(13).
[ 4] 全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2005年中国国土绿化状况公报[ N] .人民日
报 , 2006-03-11(11).
(上接第 700页)
养料 ,以免灭菌后放置冷却时被污染 。常压灭菌时 ,当塑料
膜鼓大气 ,温度达 95 ~ 98 ℃时开始计时 ,保持 10~ 12 h ,熄
火后再闷 8 ~ 10 h出锅。此外 ,由于裂褶菌原基分化密集 ,
重叠生长 ,因此自制套环要大 ,一般直径 6~ 8 cm 为宜。
3.4 接种 、培养 、出菇 在采用接种房或临时塑料接种帐
接种时 ,头天应用甲醛(10ml/m3)+高锰酸钾(7 g/m3)熏蒸 ,
采用荞 、麦料栽培种接种 ,扩散性好 、萌发点多;每瓶 750ml
菌种可接 30包(两头接种)。接种后两端仍用皮筋或撕裂
膜扎口 ,置 20 ~ 25 ℃栽培室中发菌培养 10 d左右 ,当两端
菌丝吃料翻肩 ,菌丝开始扭结时应及时换圈 ,可用书报纸封
口 ,培养 4 ~ 6 d后 ,乳白色的珊瑚状原基密布整个套环 ,开
始凸纸时应及时拿掉封口纸 ,并加大空气湿度 ,干天每天
早 、中 、晚喷雾 1次 ,水分不宜过多 ,并结合通风换气。
3.5 病虫害防治 裂褶菌菌丝生长速度快 ,排出的二氧化
碳气体较易招惹菇蚊 、菇蝇等为害 ,空气流通不畅 、高温高
湿 ,虫害发生较重 ,同时易感染绿霉菌 ,引起子实体腐烂发
粘。因此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加强通风透气 、少喷勤喷 ,
并及时把污染包清除菇房。
3.6 采收加工 裂褶菌子实体重叠生长 ,柄短 、片小 ,当子
实体叶片平展时应及时采收 ,采收时应采用锯齿小刀从菌
圈基部切下 ,并修净基部培养基。采收前 1 d停止喷水。鲜
菇采收后 ,用塑料袋密封 ,在 4 ~ 5 ℃低温下能保鲜半个月 。
3.7 原料再利用 裂褶菌采收后 ,由于培养料养分还未充
分分解 ,可以把料脱出 、打碎 ,再加新料可栽培平菇 、鸡腿
菇 、蘑菇等食用菌 。
裂褶菌的规模化栽培具有投资小 、原材料丰富 、成本
低 、技术易掌握 、出菇温度范围宽等特点 。由于裂褶菌多糖
是很重要的抗肿瘤药物 ,对提高人体免疫功能有积极的作
用 。因此发展食药兼用的裂褶菌生产 ,具有广阔的发展
前景。
参考文献
[ 1] 卯晓岚.中国大型真菌[M] .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79.
[ 2] 卯晓岚.中国经济真菌[M]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
[ 3] 陈文强 ,邓百万,彭浩 ,等.碳源和氮源对裂褶菌菌丝生长影响的研究
[ J] .中国食用菌 ,2004, 23(6):16-18.
[ 4] 方靖,刘稳.裂褶菌纤维二糖脱氢酶吸附纤维素性质[ J] .生物化学与
生物物理学学报, 1999,31(6):715-717.[ 5] 赵琪,袁理春 ,李荣春, 等.裂褶菌研究进展[ J] .食用菌学报 , 2004 , 11
(1):59-63.
71135卷 3期                  卢毅 “十一五”期间加快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