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长白山区松口蘑组织分离比较试验



全 文 :第25卷 第3期 中国食用菌 EDIBLEFUNGIOFCHINA
摘要:本文以松口蘑子实体作为分离材料,对子实体
的不同部位应用4种培养基进行组织分离。结果表明:菌
褶为最佳分离部位,分离成功率最高时达到100%,山楂-
黑木耳菌丝麦麸浸汁培养基为最佳分离培养基。本试验从
菌柄基部分离得到2支葡酒色被包霉。
关键词:松口蘑;子实体;组织分离;比较
中图分类号: S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310)2006(03)-0013-03
松口蘑(Tricholomamatsutake)又称松茸,是珍
稀濒危的食用真菌,典型的营养共生型外生菌根菌,
由于难以合成代替活树根系的营养和生境,驯化栽
培十分艰难。菌种的分离和培养也是难题之一。我们
经过几年的研究,摸索出分离松口蘑菌丝的方法和
适宜分离的培养基。现将有关研究内容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供试菇体 2005年 9月 2日,菇体采自汪清县
天桥岭镇。选取无病虫害侵染、发育良好、生长健壮
的7~8分成熟的3个松口蘑子实体(见图1)。
1.1.2培养基 共选用4种培养基,其配方如表1。
1.2试验方法
1.2.1 培养基制备 PDA培养基:按常规方法。
松口蘑土培养基:将松口蘑土与马铃薯一起加
水后煮沸 30min,4层纱布过滤,在滤液中加入琼脂
和糖。
山楂培养基:将山楂干、黑木耳原种、马铃薯一
起加水后煮沸,4层纱布过滤,在滤液中加入琼脂和
糖。
葡萄培养基:先将葡萄用手捏破之后,和松茸
土、锯末、马铃薯、黑木耳原种一起加水后煮沸,4层
纱布过滤,在滤液中加入琼脂和糖。
将以上培养基,装入 18mm×180mm试管中,塞
上棉塞,包扎成捆,灭菌 30min,摆斜面,冷却备用。
1.2.2 子实体分离部位 分别选择了 3个菇体的菌
盖内菌肉、菌褶、菌柄基部3个部位,每部位分离至 4
种不同培养基上,每处理重复 10次,进行分离试验。
1.2.3 接种 先用 75%的酒精棉球轻轻擦子实体表
面,去掉杂物,在酒精灯上轻烤子实体表面之后放在
已消毒好的培养皿上备用。
菌盖内菌肉部位:用酒精灯上烤过的解剖刀在
菌盖上表面切去 3mm厚的上表皮,在露出的白色菌
肉面上切块,每小块像稻米粒大小取块,用接种钩接
种。
菌褶部位:再切去较厚的菌肉,正好露出菌褶,
用解剖针一挑即可。
菌柄基部:先斜切菌柄基部,然后在斜面上切取
长白山区松口蘑组织分离比较试验 *
全雪丽 1、2*,傅民杰 2,吴基日 2,傅伟杰 2,吴松权 2
(1.东北林业大学森林植物生态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哈尔滨 150040;
2.吉林延边大学农学院, 龙井 133400)
图1 供试的3个菇体
Fig.1.FruitingbodyofTricholomamatsutake
表1 组 织 分 离 用 的 4种 培 养 基 配 方
Table1. Fourculturemediumsfortissueisolationofpathogen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30260071)
作者简介:全雪丽(1973-),女,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食用菌驯化栽培
13
中国食用菌 EDIBLEFUNGIOFCHINA Vol.25,No.3
各部位。
1.2.4培养与观察 将接种后的试管置于可控温的
24℃的小实验屋内培养,每隔 2d观察并记录分离情
况、菌丝生长情况等,40d后记录菌落直径。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部位分离结果
不同分离部位在 4种不同培养基上的分离结果
见表2。从表2中可见,菌褶部位是最佳的分离部位,
其分离成活率最高时达 100%;菌柄基部和菌盖内菌
肉部位分离成功率为3.33%。在分离试验中,从菌褶
部位分离的组织块在 4种培养基上萌动情况都比较
早,从分离第 3d开始出现,而松口蘑土培养基上的
萌动时间最晚的是在分离第40d。从菌盖内菌肉分离
的组织块萌动时间特别晚,在分离后第35d左右。在
试验中还发现,萌发的不一定都能成活,比如在 PDA
培养基和松口蘑土培养基上萌发数量虽然多,但后
期(从分离 10d左右开始)出现分离组织块变枯萎干
燥,变棕色,在菌褶表面萌发的毛茸茸的菌丝死亡现
象,导致分离成活率大大降低。在山楂培养基和葡萄
培养基上分离的组织块,既萌发的都成活。经方差分
析,菌褶分离部位在 3种培养基上的分离成活率表
现极显著差异,即山楂培养基和葡萄培养基与松口
蘑土培养基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而山楂培养基和
葡萄培养基之间无显著差异。
2.2 不同部位分离效果
不同部位在不同培养基上的分离效果见表 3和
表2 松口蘑不同分离部位在不同培养基上的分离结果
Table2. Resultsoftissueculturewithdiferentpartsoffruitingbodyondiferentmediums
表3 松口蘑组织分离母种菌丝体生长情况
Table3. GrowthoforiginalmyceliumofTricholomamatsutakeondiferentmedium.
图2。从表3和图2可看出从菌褶、菌盖内菌肉两个
部位分离的菌丝生长状况没有差异,而菌丝生长速
度在不同培养基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即山楂培养
基与葡萄培养基、松口蘑培养基上的菌丝生长速度
有极显著差异,而葡萄培养基与松口蘑培养基上的
菌丝生长速度无显著差异。从菌柄基部分离得到的
菌丝生长特别快,满管时间为 7d,日生长量为
1.8mm。并且菌丝生长状况与上述从菌褶分离出的菌
丝有差异,就是菌丝较稀疏。
3 讨论与结论
3.1 松口蘑子实体的菌褶部位是最佳分离部位,菌
褶分离成功率最高时达 100%,菌柄基部和菌盖内菌
肉分离成功率为3.33%。菌褶分离部位在不同的培养
基之间菌丝生长速度有差异。从生长速度和分离成
功率方面综合来考虑,山楂-黑木耳菌丝麦麸浸汁培
养基是最佳的分离培养基。
3.2 1960年,富永保人在松口蘑组织分离时得到了
两种菌丝,一种是松口蘑本身的菌丝;而另一种则是
葡酒色被孢霉(MortierelavinaceaDixon-Stewart)。我
国的唐利民(1992)、傅伟杰、杨民和(1997b)等也在
分离中得到了这两种菌丝[1,2]。松口蘑与葡酒色被孢
霉的主要外观差别在于前者在人工培养条件下菌落
14
第25卷 第3期 中国食用菌 EDIBLEFUNGIOFCHINA
隆起成典型的草帽状,菌丝生长缓慢;而后者菌落不
发生隆起,菌丝生长快速。由于松口蘑子实体分离时
经常会得到葡酒色被孢霉,所以后者常被误认为松
口蘑菌丝,由此引起了松口蘑培养特征和营养生理
等方面的许多争议。这样,对松口蘑纯培养菌种进行
确凿鉴定的要求就显得格外迫切[3]。2000年,曾东方
首次应用 RAPD技术对松口蘑菌种进行了鉴定,确
认“慢生型”菌种为松口蘑,而“快生型”菌种是葡酒
色被孢霉,使国内松口蘑纯培养菌种的鉴定上升到
DNA水平[4]。在本试验中也得到了“快”、“慢”两种菌
丝。根据上述描述,可以断定从菌褶、菌盖分离的是
松口蘑本身菌丝,从菌柄基部分离的是葡酒色被孢
霉。
[参考文献]
[1]杨民和,刘永梅,杨新美,陈立国.松茸的菌丝分离及纯培
养研究.华中农业大学学报[J].1997,16(3):272~276.
[2]唐利民.松茸组织分离试验.食用菌[J].1992,14(5):17
[3]魏铁铮.松口蘑纯培养及其发生地土壤微生态的研究
[M].2001.延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曾东方.2000.腐生与共生食用菌菌丝体分离、培养及其
DNA鉴定研究[M].博士论文.32~40.
图2 不同培养基生长情况
1:山楂培养基上的松口蘑菌丝(菌褶分离);2:葡萄培养基上的松口蘑菌丝(菌褶分离);3:松口蘑土培养基上的松
口蘑菌丝;4:不同培养基上的松口蘑菌丝(左3支:山楂培养基;中 3支:松口蘑土培养基;右 3支:葡萄培养基);
5:从菌肉分离的松口蘑菌丝;6:菌柄分离得到的生长快速的菌丝
Abstract:Inthispaper,thefruitingbodyof TricholomaMastutakeasisolatedmaterial,diferentparts
of fruitbodieswereusedtissueisolatedonfourculturemedia.Theresultsshowedthatthelamelawasthe
mostoptimum isolatedpartsforthemycelium culture,thehighestprobabilityofsuccessreachedto100%.
Hawthorn-extractingofbranandoriginalmyceliumofJew’searwasthebestisolatedculturemedium.This
experimentwasobtainedtwotubesofMortierelavinaceaDixon-Stewartfromthebaseofstipe.
Keywords:TricholomaMastutake;Fruitingbody;Tissueisolation;Comparason
ComparativeTestsonTissueIsolationofTricholomaMastutakeinArea
ofChangbaiMountainofChina
QUANXue-li1、2*,FUMin-jie2,WUJi-ri2
(1.KeylaboratoryofEducationMinistryofForestPlantEcology,NortheastForestUniversity,Harbin 150040)
(2.AgriculturalColegeofYanbianUniversity,Longjing 133400)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