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野生松口蘑菌丝的分离试验



全 文 :野生松口蘑菌丝的分离试验*
吴松权 全雪丽* 傅民杰
(延边大学农学院 , 吉林龙井 133400)
摘 要 针对松口蘑菌丝体分离困难 ,分离成活率低问题 , 采用
4种培养基配方 ,对长白山区 3个子实体的不同部位(菌盖内菌
肉 、菌褶 、菌柄上中下 5个部位)进行组织分离。结果表明 , 菌褶
为最佳分离部位 ,都获得慢生型菌丝体分离菌株 ,从菌柄基部仅
获得 2支快生型菌丝体分离菌株。山楂-黑木耳菌丝麦麸浸汁
培养基为最佳分离培养基。此培养基组成比较简单 ,容易操作 ,
培养基上分离成活率和菌丝生长速度比其他培养基好。对所获
得的菌丝体形态特征进行显微观察发现 ,慢生型菌丝是由有隔
膜的丝状菌丝组成 ,而快生型菌丝有很多孢子囊。
关键词 松口蘑 子实体 组织分离
文章编号 1000-8357(2006)06-0013-02
松口蘑(Tricholoma matsutake)又称松茸 , 是珍稀濒危的
食用真菌 , 具有较强的抗癌作用。 该菌营养丰富 , 味道鲜美 ,
香气宜人 ,尤其在日本和韩国深受欢迎。由于松口蘑是与赤
松等树木形成菌根的活体菌根菌 , 至今尚未实现人工栽培。
松口蘑的菌丝分离和培养也是难题之一。在国外和国内有一
些关于松口蘑菌丝分离和培养方面的研究[1 、2 、3 、4 、5] , 而前人研
究用分离培养基组成往往比较复杂 , 分离成活率比较低 , 在
50%以下。我们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 经过几年的研究 , 并修
改培养基 ,摸索出了分离 、培养松口蘑菌丝的方法 , 为松口蘑
驯化栽培奠定基础。本研究通过对野生松口蘑子实体不同部
位进行分离 ,接入 4 种不同培养基上进行比较 ,现将试验结果
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供试菇体 野生菇体来自吉林省汪清县。选取发育
良好 、生长健壮的 7 ~ 8 分成熟的 3 个松口蘑子实体。
1.1.2 母种培养基配方 ①PDA(马铃薯 200 g ,葡萄糖 20 g ,
琼脂20 g。加水 1 000 mL , pH 7.0);②松口蘑土培养基(松茸
土 250 g ,马铃薯 200 g ,葡萄糖 20 g , 琼脂 20 g。加水1 000 mL ,
pH 6.5);③山楂-黑木耳菌丝麦麸浸汁培养基(山楂干 30 g ,
黑木耳原种 750 g马铃薯 600 g ,琼脂 60 g , 糖 60 g。加水 3 000
mL , pH 5.5);④葡萄-黑木耳菌丝麦麸浸汁培养基(葡萄 300
g , 松茸土 500 g , 锯末 500 g , 马铃薯 600 g ,糖100 g ,黑木耳原种
750 g。水 3 500 mL , pH 5.5)。
1.2 分离及培养 常规操作分别取子实体的菌盖内菌肉 、菌
褶 、菌柄上部 、中部 、基部 5个部位 ,每部位分离至 4 种不同培
养基上 ,每处理重复 10 次 , 进行分离试验。 分离好的试管置
于可控温的 24℃的小实验屋内培养 , 每隔 2 d 观察并记录分
离情况 、菌丝生长情况。
1.3 菌丝形态观察 将分离物纯化后 , 用镊子把菌丝挑出一
点点 ,摆放到滴有蒸馏水的载玻片上 , 再用解剖针把菌丝挑
开 , 盖上盖玻片 ,在显微图象分析仪上观察并摄影(400 倍)。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部位分离结果 不同分离部位在 4 种不同培养基
上的分离结果见表1。从表 1中可见 , 菌褶部位是最佳分离部
位 , 在②③④培养基上分离成活率各为 46.67%、93.33%和
100%;菌柄基部和菌盖内菌肉部位分离成活率为 3.33%。
表 1 松口蘑不同分离部位在不同培养基上的分离结果
分离部位 培养基 接种管数 萌发管数 成活管数 成活率 %
菌褶
② 30 28 14 46.67B
③ 30 28 28 93.33A
④ 30 30 30 100A
菌柄基部 ② 30 1 1 3.33
③ 30 1 1 3.33
菌肉 ③ 30 1 1 3.33
2.2 不同部位分离效果 从表 2 和图 1可看出从菌褶 、菌盖
内菌肉两个部位分离的菌丝生长状况没有差异 ,而菌丝生长
速度在不同培养基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从菌柄基部分离得
到的菌丝生长特别快 , 满管时间为 7 d , 日生长量为 1.8 mm。
有文献报道[ 5、6]在松口蘑菌根 、根际土壤的多次分离中 , 都比
较容易获得深紫被包霉(Mortierella vinacea Dixon-Stewart),在
子实体组织分离中 , 有时也可获得深紫被包霉 , 且生长速度
快 , 在显微镜观察 ,可见到孢子囊。松口蘑与深紫被包霉之间
究竟有什么关系 ,值得深入研究。
表 2 不同组织分离部位在不同培养基上菌丝生长情况
分离部位 培养基 菌丝生长状况 菌落直径 mm
菌丝平均生长量
(mm·d-1)
菌褶 ② 菌丝白色 ,生长缓慢 13.33(40d) 0.3333B
③ 菌丝白色 ,生长缓慢 24.77(40d) 0.6193A
④ 菌丝白色 ,生长缓慢 12.48(40d) 0.3120B
菌盖内菌肉 ③ 菌丝白色 ,生长缓慢 8.00(20d) 0.4705
菌柄基部 ② 菌丝白色 ,生长快速 - 1.857
③ 菌丝白色 ,生长快速 - 1.828
2.3 分离的菌丝体形态观察 从松口蘑子实体菌褶分离的
生长缓慢的菌丝体和从菌柄基部分离的生长快速的菌丝体进
行扩大培养后进行显微观察 ,发现生长缓慢的菌丝是由有隔
膜的丝状菌丝组成 , 无锁状联合 ,而生长快速的菌丝顶端有很
多孢子囊(见图 2)。
3 讨论和结论
3.1 松口蘑子实体的菌褶部位是最佳分离部位。从菌丝生
长速度和分离成功率方面综合来考虑 , 山楂-黑木耳菌丝麦
麸浸汁培养基是最佳的分离培养基。
3.2 在松口蘑组织分离中 , 前人也经常得到两种菌丝 , 一种
是生长缓慢的菌丝;另一种生长快速的菌丝[ 5 , 6] 。究竟哪一种
是松口蘑的纯培养物 ,由此引导了松口蘑培养特征和营养生
理等方面的许多争议。2000 年 , 曾东方首次应用 RAPD 技术
对松口蘑菌种进行了鉴定 , 确认“ 慢生型”菌种为松口蘑 , 而
—13—
食用菌                    EDIBLE FUNGI                   2006(6)
“快生型”菌种是深紫被孢霉 , 使国内松口蘑纯培养菌种的鉴
定上升到 DNA 水平[ 7] 。我们多次的分离实验中发现 , 从菌柄
基部容易分离出生长快速菌丝 , 而且本研究结果表明两者在
显微特征有明显差异 , 这与前人描述是一致的[ 6] 。因此可以
断定本试验中从菌褶 、菌盖分离的生长缓慢菌丝是松口蘑本
身菌丝 ,从菌柄基部分离的生长快速的是深紫孢霉。
参 考 文 献
[ 1] 沙 涛 , 丁骅孙.松茸菌丝体分离的初步研究[ J] .中国食用菌 ,
2000, 19(5):8-10.
[ 2] 苏开美 ,刘增军, 刘琼波, 等.松口蘑(松茸)菌种的分离培养试验
[ J] .食用菌 , 2002,(4):17-78.
[ 3] 唐利民.松茸组织分离试验[ J] .食用菌 , 1992 ,14(5):17.
[ 4] 廖树云.松口蘑菌种的分离与扩大培养[ J] .中国食用菌 , 1994, 13
(6):9-10.
[ 5] 曾东方 ,罗信昌 ,傅伟杰.松口蘑菌丝体的分离和RCR-RAPD分析
[ J] .微生物学报 , 2001 , 14(3):278-286.
[ 6] 杨民和 ,刘永梅 ,杨新美 ,等.松茸的菌丝分离及纯培养研究[ J] .华
中农业大学学报 , 1997, 16(3):272-276.
[ 7] 曾东方.腐生与共生食用菌菌丝体分离 ,培养及其 DNA 鉴定研究.
博士论文 , 2000, 32-40.
家庭简易接种法
家庭制作菌种 , 能降低种菇成本 , 合理安排种植时间 , 可
是需要接种箱和药品才能保证接种成功;如何才能提高制种
成功率 ,减少工艺加快接种? 笔者多次使用了家庭都有的废
旧器具 , 做了一个简易制种设备 , 用它接种 148 瓶平菇种 , 有
4 瓶感染 ,接种鸡腿菇种 39 瓶仅 1 瓶淘汰 , 可见用此法制种可
行 ,试验品种成品率较高 , 具体做法如下:
找一个破底带蒸屉的铝合金锅 , 直径 30 cm 左右 , 在将锅
底弄开 1个 20 cm 圆洞 ,把蒸屉放在锅内的台阶上。制种时把
炉子放在事先打扫干净经消毒的室内 ,关闭门窗 , 使空气尽量
相对静止(最好在夜间和清晨)等炉内煤燃烧一半时 , 把铝合
金锅带屉一并放在炉上 10 min 后 , 把接种工具放在蒸屉一会
儿 ,微封炉火 , 把瓶(装有灭菌过的培养料)放在蒸屉上接种。
接种时工具先放在培养料内一会 , 以免工具过热对菌种萌发
不利 ,为提高接种率减少感杂菌可 2 人配合工作 , 1 人手拿菌
种和接种工具 , 1 人去棉塞和封口;接种时菌种和工具不可离
开锅口上方 ,菌种瓶口一直保持向下稍微倾斜 ,这样可在一个
无菌区内把菌种一气接完。
以上接种方便 ,简单 , 器材易得 , 成本低 , 笔者多次用此方
法接种较易于操作 , 适合家庭小批量制种 ,菇友们可在制种时
不妨试一下。
安徽省长丰县水湖镇阮巷村部菇场 , 231100 李庆利
蜜环菌麦粒菌种的制作技术
蜜环菌麦粒菌种 , 具有易制作 , 耐保藏 , 接种后萌发旺盛
的优点 ,现将制作技术介绍如下。
1 配 方 小麦 97%,石膏粉 2%, 糖 1%。
2 煮 麦 将小麦放入 2%石灰水中 , 煮沸 20 ~ 30 min , 使小
麦熟而不烂 ,捞出滤去水分 ,稍晾后加入石膏粉和糖拌匀。
3 装 瓶 将拌匀的麦粒装入医用输液瓶内 , 高度以瓶肩下
1 cm为宜 ,加水水面不能高过麦粒 ,用棉塞封口。
4 灭 菌 瓶口向上放置 , 常压灭菌 , 100℃保持 8 h , 高压灭
菌 1.5 kg cm2 压力保持 1.5 h。
5 接 种 必须在无菌条件下 , 按无菌操作规程接种 , 以每
支试管接种 6 瓶为宜。
6 培 养 将接好种的瓶放入温度为 21 ~ 25℃的培养室内
培养 ,并在棉塞上撒少许石灰粉 , 以防杂菌污染。经 20 ~ 30 d
培养 ,菌索即可满瓶。满瓶后的菌种可作原种使用 , 也可作栽
培种使用。
河南省新野县五星镇后木六村 1 组 , 473520 乔炳海
—14—
食用菌                    EDIBLE FUNGI                   2006(6)